大国建设感悟

时间:2019-08-29 12:1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国建设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国建设感悟》。

第一篇:大国建设感悟

大国建设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短短几句话,点燃了无数中国人民内心的激情。也就在那一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老一辈亲眼见证了国家从经历了战争摧残的满目疮痍到现如今的繁荣昌盛,短短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让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向全世界。

从制造第一辆汽车,生产第一桶石油,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的国家,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

中国发展的速度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不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基础建设,除了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以外,高铁一直都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车型从刚开始的“和谐号”到现在的“复兴号”也在短短几年之间发展完备,在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同时,更是给了乘客安全舒适的感觉,比如在窗台上立一个硬币而不倒,以此突出行驶过程的平稳。

以往几天的路程,现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就连李白惊叹比上青天还要难的蜀道,如今也通了高铁,让出行更加便利。拥有世间第一高铁里程的我们,用短短几年时间,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中国速度”!

记得2013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发表演讲,其中一个话题是鼓励美国人民大力使用美国自主制造的东西,然而在演讲的时候,一阵风吹落了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遮盖的是中国振华重工的品牌标识,其尴尬程度不言而喻。

当时这件事情在网上转载了很长时间,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可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由衷的自豪,中国的重工业制造,如今已经面向了全世界,我们不用在依赖进口,不用受到限制的使用进口设备,我们的基础建设,更是被其他国家称之为“基建狂魔”!我们用优秀的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国制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更应该在祖国高速发展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老一辈的人知道,我们并不是坐享其成者,中国在我们一代代人的手中,发展只会越来越好!努力学习工作,铸造自己的历史与辉煌!

第二篇:建设人才资源大国

建设人才资源大国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6月8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正式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愿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建设和人的发展观念需要更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当今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蓝本,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我们要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人才队伍与现代化建设需求明显脱节,在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对更高层次的产品经营、管理和设计、加工方面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定义,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明显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观念更新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不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优越性,认为随着事业的发展人自然而然会获得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

建设和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难以培养合格和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保持人才更替的良性发展。其次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就无法使得人才最终落实到各项建设中去,人才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伯乐识马”式的人才使用情况对我国的人才和事业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人才培养、使用方式、方法,改善和提高环境建设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人才强国战略”是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人才强国战略重点提出了“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创新性思想,不再一味强调人在事业中的奉献和服从,而是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创新中实现人才的价值,以人的创新思想、制度的创新来发展和巩固对人和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动态机制为人才建设注入了适应其本质的活力。在适应国际背景和国内市场变化的体系中,人才发展的规划也必须随之改进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人才和事业的发展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二者发展机制中寻找一个随时更新的、动态的平衡点,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注重人才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协调,依据新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得人才的发展具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基础性的条件,才能够使人才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协调和统一。

人才强国战略注入了对人才建设的科学内涵。在过去,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都只是一些笼统的提法和宏观的概念,没有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的过程以及人才造就的目标和具体人才的分类使用、培养上予以准确的细化和区分,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上出现了一些影响人才培养、发展以及人才外流的情况。

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更合乎当今时代要求的体现:首先是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环境的优化。要求。改革体制,加强教育培训,用法规来规范人才建设系统的目标,使得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发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对人才建设过程和目标的统一性。此外,对人才的合理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外流和人才的后继乏力。为此要发展各种教育、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开辟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形成整个社会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是对人才队伍建设体现出专业化趋势。人才强国战略从总体上对各类人才的建设和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和划分,有了分门别类的指导,把各项人才建设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在庞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能够对人的使用和发展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既能达到人的“术业有专攻”。

第三篇:团队建设感悟

团队建设感悟(10):培养务实的精神

前记:

“正确与错误”,“创新与保守”,“精妙与笨拙”,这所有的词,对于很多的人,在很多时候,都会选择前者:正确的,创新的,精妙的。可现实,让人郁闷的是,我们有时却要“被迫”选择后者:错误的,保守的,笨拙的。这到底是为什么?

跟若干年前的自己相比,我现在更欣赏和喜欢:用尽可能简单的架构而不是复杂的,用C而不是C++,用常见方法而不是各种“高深”的设计模式,用自己产品的库而不是第三方库。

这是一篇有关“如何培养务实精神”的作团队感悟,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实用为目标”,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实践的指南。从个体来说,清醒认识自己,是最大的务实;从团队来说,清醒认识整个团队现状,是最大的务实;从项目来说,清醒了解项目目标,是最大的务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才会有务实的行动。知道自己缺的是什么,团队缺的是什么,项目需要的是什么,就会在各个方面以最实用有效的方式作到最好,这,便是务实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

引入正题:

网易教给了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务实。我想,这可能是让我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她先是教会了我什么才是务实的心态,然后教会了我什么才是务实的工作方法。

我们说一个人务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缺不一可:一是要有务实的心态;二是要有务实的方法。前者,是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后者,是实际操作层面的。

那么,具体一点,一个人,怎么样,才算是务实的?

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自己本身,要有个清醒的定位,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团队,在产品,在公司中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一个对自己都认识不清的人,或者不敢正面面对自己的人,是很难谈得上真正务实的。

不爱慕虚荣,不图虚名,不唯资历,而唯实力,唯能力。不论是评判他人或他人的成果,还是决定自己采用的方法,皆以实用,有效,快速为目标,不整花哨理论,以结果为导向。

如何培养务实的精神?

简单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实用为目标。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终点。我们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始一点点的作,一点点的想,然后始终以“一切以实用为目标”为方向来不断纠正我们的努力过程。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CSDN写博客这事,没错,写了这些内容后,我收到了很多网友的夸奖和欣赏,也在很多人眼里变成了所谓的资深人士,而其实,在我自己看来,我自己在事业上才是刚刚起步,还太嫩,经历的还太少,现在只是学会了按照一套自己看来正确的方法,充满激情的去作一件事,目标和信念还算坚定,但是,我还缺乏许多在处理具体人与人或者人与事关系方面的技巧,还需要不断地扩展人脉,不断摸索和思考,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

我自己很喜欢这种务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你就是一个平常人,不会有那种时时刻刻都端着摆着假装牛X的很假的感觉,活得真实,让我觉得没有压力,让我可以更放手按自己的想法去作事,去思考问题。

在国内IT圈子里,总体上,给我的感觉,南方的IT比北京IT要务实得多,南方讲究实干,北京讲究玩概念。这样的状况,是多种历史,环境和文化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在IT圈,在其它领域,南北的差异也是如此。

我们作技术的,普遍具有而又很难改掉的一个毛病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作技术的,很多的不务实,就是因为受此毛病牵连。要务实,首先,你得能放下面子。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很难,它需要一点点善于自嘲的勇气,一点点勇于承受别人暂时鄙视(可能别人根本就没鄙视过)的勇气,不熟就是不熟,不懂就是不懂,勇敢的承认,勇敢的说出来,摆正自己的心态后,你会发现自己作起事来更没有顾虑,也更容易发挥了。

在我们项目组的新人培训大纲里,明确写着一点:

每个新人进来后,以前的成绩全部清零,每个人,在这个项目中,都是从零开始,不管他是本科,还是硕士或是博士,也不管他是ACM选手,还是DS成绩刚刚合格者。

我们之所以这么规定,有两个目的:

第一,可以明确的告诉新人,不要以为你以前的成绩好,就有了一些什么资历了,在项目组里,“资历”永远只来自于你对项目本身所作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二,也是明确告诉新人,不用为了一个什么硕士博士的学位端着面子,既然我们愿意把你清零,也理应会接受你哪怕是弱弱的实际动手能力,理应允许你犯错,理应给你一个在实践中从零开始学习的机会,这样,不管是项目组原来的老同事,还是新人自己,在心态上都正面了很多,新人知道不会因为动手能力太差遭受太多鄙视,自己的心态也就务实了很多。

务实,是需要一定的经验来支撑的。很多的时候,可能不是你不想务实,而是你不知道如何才更务实。比如初入社会的新手,他的知识完全来自于课本和学校,而这些知识放在实际的项目和公司环境中,却不见得是完全可行的。所以,新人可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明白这些道理: 正确的,不一定就有用;

创新,不一定就是好事; 再牛X的第三方库,只要不是自己的,就尽量少用;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因为,在学校里,我们始终被灌输的,是要不断的明确区分什么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什么设计方法是错误;

我们被灌输,只有创新才能成功;

我们被灌输,代码应该尽量复用,多用现有的,别自己造轮子。

为什么以上这些原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放在实际中都走了样呢?

还是那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实用为目标。

每个项目,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公司氛围,不同的生存现状,以及不同的行业背景。在公司里作事,很多的时候,更讲究如何更快速度的把东西作出来,如何更好的把握产品质量。而一个“快”字,就足可以决定你的选择与你以前学的所有理论不同。

说回上面提到的三个典型问题:

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在很多的时候,是相对的,与其总在那里争论谁对谁错,还不如马上动手去作,以作的效果来看更有说服力,也更不浪费时间。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不用它,因为我们更关注是否实用,是否好用。我们作的是产品,不是搞学术,产品要求的一是要快速度作出来,二是要便于维护和修改,而这二者,无论如何作,都是由人来实施的,所以,你要从始至终关注团队成员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经验问题。

“创新”,必然会带来改变,而改变,必然需要团队投入新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熟悉新的内容,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吗,我们作项目,仅仅是为了追求刺激和好玩吗?

再说第三方库,为什么要少用?因为,我们想让项目尽可能“可控”,你能玩熟这个库,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玩熟这个库,团队的短板,在于团队成员中技能能力最差的那一个,我们需要考虑到项目轮岗时由此问题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

当你想说“书上说如何如何”,“别人的项目如何如何”时,你要多想一想,自己的团队是何种情况,自己的项目是何种情况,以及你自己是何种情况,照搬那一套拿过来,合适吗?

但是,务实,也是可以一点点培养的。首先,你自己要有这方面的意愿,要意识到不务实是不好的,要意识到想作成功一款产品,务实的心态是必须的。有了这个意愿,你就可以放低自己的姿态,仔细想想你的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和优缺点,仔细想想你自己与其他同事的差异和优缺点,弄清楚自己擅长的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到最好,发挥到极致,最终,你将会凭借此点在团队中立足,进而在项目和公司中立足。

个人务实心态的培养,首要的一方面,是在于明确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我反对非要刻意改变自己什么缺点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缺点,我们之所以能把一件事作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克服了自己的缺点,而是因为我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优点。而且,优缺点,本来就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在特定的团队和公司,优缺点可能就是互换的,本来是优点的,换了个环境后,可能变成了缺点,本来是缺点的,可能也变成了优点。

所以,优缺点,在我看来,是个中性词,而且,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下才具有意义的中性词,也所以,我们唯一需要记住并奉行的理念就是:在任何时候,要灵活根据当前所处的环境来灵活应用自己所长,把你擅长的方面尽可能正面的影响事件的发展,任何成功,都是需要因应时势变化的,不要想着照抄照搬别人的理念和方法,一定要务实的结合实际。

务实的认识世界,务实的认识他人,务实的认识自己,才有了务实的观点和方法,也才有了务实的实际操作。

务实的工作方法,就是,从自己现在当下可以实际把握的资源出发,加上自己的努力,不断把成果向前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最终的目标。

学习如此,工作如此;

作项目如此,作团队如此,作公司亦如此;

我想,作任何事都应该如此吧。

第四篇:宝钢建设感悟

宝钢建设感悟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的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诞生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第二天,全会公报发表,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正式开始。也就是在这一天,宝钢正式动工兴建。

在宝钢建设的利弊得失和抢建、停建问题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争论。这是因为宝钢的许多做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宝钢迈出的步伐,令某些赞成改革开放的人也觉得太急了点:

第一,宝钢的投资额近130亿元,国家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要向国外大举借贷,这意味着改写过去曾经引以为荣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有人心里嘀咕:值吗?

第二,宝钢不仅要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而且生产用的矿石也几乎要靠进口;不仅从国外买进设备硬件,还买进技术软件,甚至买进全套管理软件。有人问:有这个必要吗?

第三,宝钢选址,基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没有像过去那样出于“备战”考虑选择在内地的山区。但把厂址定在地面土层软、地下水位高、桩基难固定、工业污染已经够严重的上海,着实让人担心:工厂建成后会不会滑到长江里去!

各种疑虑,集中反映到了中央最高权力决策机构。1980年9月,在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宝钢建设中有关厂址选择、进口矿石、投资、环保和桩基位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质询。

1978年底,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1979年提出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宝钢1980年底大量引进设备刚到达工地,就不得不服从国务院从宏观调整出发而做出的“宝钢停缓建”的决定。当然,“调整”的方针并不是“消极”的措施,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10月4日所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停缓建”也不是“放弃”,正如宝钢人实际上所做的那样,他们对现场设备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维护不断,物资不丢,充分准备着,坚信总有那么一天,“停缓建”的宝钢会恢复建设。

1981年,宝钢建设大型论证会召开。全国220多位专家,从已经形成的现实出发,反复权衡利弊,提出了“分期建设,拉长周期,缓中求活”的建议性方案。理由是:“对外合同已经签订,大部分设备已到现场,工程已经铺开,如果下马,将损失100多亿元;如果不停,再花20多亿元,把建设周期拉长,再用5年时间,宝钢就可建成。这样,可以用20多亿救活100多亿,而且国家每年只需花5亿左右资金。”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1981年8月7日,国家计委、建委联合发文,决定宝钢工程恢复建设,并把整个工程分为一、二期进行。1985年9月15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高炉投料到炼钢和出初轧坯,仅用6天时间就一次投产成功。

从1978年12月23日,到1985年9月15日,宝钢作为一个企业终于正式诞生了。我们看到,1981年专家们进行论证时,并没有涉及人们所提出的全部问题,而只是就已经形成的局面提出建议。

实际上,有些问题不是通过论证就能解决的。即使经过论证的问题,也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建设中的宝钢,是大型企业而不是中小型企业,是现代化企业而不是传统企业,再加上钢铁工业本来就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所以投资总额很大。规模要不要那么大,现代化程度要不要那么高,固然可以争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究竟有没有这种需要。我国要搞现代化,可是当时全国年产钢还不到3000万吨,钢铁厂中没有一个算得上现代化的。而当时美国、日本的年钢产量,都已经达到1亿多吨,钢铁厂的自动化程度都已经很高。连韩国、巴西、印度,当时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厂。最能说明实践需要、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国当时每年从国外进口钢材所用的外汇,就可以建设一个年产钢300万吨的现代化工厂。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有自己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因此,在宝钢一期工程还没有完全建成投产的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亲临宝钢,催促二期工程(原来安排在“七五”即1986年)上马:现在每年进口1000万吨钢材,进口1吨钢材要300多美元。从长远看,宝钢二期是否能想想办法,争取早些上。如果到“七五”上,要推迟两年建成,这样很不利。宁肯借点债,付点利息,也要争取时间。付点利钱,我们早一点拿到钢材,总算起来还是划得来的。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原定要在1994年建成的二期工程,提前于1991年全面建成投产。这虽然增加了我国钢铁产品的数量,弥补了我国钢铁产品在品种和质量方面的不足,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为此,宝钢决定自筹资金搞三期工程,并于1993年12月23日打下了第一根标桩。即使这样,到20世纪末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宝钢年产钢达到1100万吨的规模,我国的钢铁工业在产品数量、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也未必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70年代末关于借点外债搞钢铁建设、关于宝钢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战略决定,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完全正确的。

宝钢搞全面引进又怎么样呢?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这没有多大的异议。但进口矿石、引进管理软件,就有了分歧。

先说进口矿石。实际情况是,我国铁矿石的储量虽然很丰富,但含铁品位低,成分复杂,多分布于交通运输不便的偏僻地区,采选困难。即使不建宝钢,每年也都要从国外进口矿石。而由宝钢进口矿石生产的钢材,可以替代进口钢材,在经济上合算多了。当然,有人不同意进口矿石,并不是从经济上合算不合算来提问题,而是说“原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一旦被人家‘卡脖子’怎么办?”这是一个要不要、能不能开放的问题,只能由“开放”的实践来回答。我国开放20年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再说引进管理软件。这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有的公司,从国外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由于没有引进相应的管理软件,结果不会管,管不好,引进的硬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堆废铁。但也有只引进硬件而获得成功的企业。因此,在引进硬件的同时要不要引进管理软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宝钢在引进国外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同时,还引进了整套现代化管理方式,共花了8000万美元引进包括管理资料在内的各种软件。得到的结果是:

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按期或提前投产,生产一直“安全、顺行、持续”。那么,这是不是引进管理软件的功劳呢?让我们听听宝钢董事长黎明、党委书记朱尔沛、宣传部长莫臻的回答:“宝钢的同志在实践中意识到,像宝钢这样一套复杂的、高度自动化的装备,生产过程又用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如果不实现现代化管理,而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那么,要保证设备高速正常运转,到达高质、高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宝钢引进现代化管理软件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完全照搬外国管理方式也是行不通。宝钢的管理者按照我国与外国在社会条件、文化传统、风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引进的国外现代化管理方式,不断进行消化、吸收、充实、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企业的新路子。

宝钢选址于上海,实践证明是对的吗?

上海的地面土层是软,地下水位是高,承载力是低,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建厂。宝钢人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重大设备和厂房,首次大规模采用了开口钢管桩;在原料场地基处理中,三次修改外国专家的设计,采用了天然地基或扩大沙桩的桩距,使沙桩增强地基承载力。同时,在建设中精打细算也是必须的。宝钢打桩(包括钢管桩、混凝土桩和沙桩)的费用,占了一期工程投资总额的4%左右。费用是多花了一点儿,但却奠定了宝钢稳固的基础。

上海的工业污染,在70年代确实就已经够严重了。但宝钢作为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厂,在设计中就采取了许多环境保护的措施。宝钢的设计本身,可以保证宝钢投产后不会增加上海污染。后来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也确实没有增加污染。

然而,土质太软、污染已重,是选址上海面临的两大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纵眼看世界,当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在沿海建有大型钢铁厂。究其原因,在于钢铁厂吞吐量大,运输任务繁重,建在沿海可以充分利用水运。中国海岸线很长,为什么选中上海?这是国务院八个部委和许多专家反复调查研究和多方权衡的结果。例如连云港,因曾有过回淤现象,建港条件不如上海而被否定。再如镇海,虽有可停靠十万吨级货轮的码头,不用转泊,但因工业基础薄弱,在短期内难以建成现代化钢厂。而在上海建厂的主要优点则是:有强大的工业作依托,有大电网可以承受宝钢轧机开动时的冲击负荷,有江运和海运的便利条件(可使宝钢的水运达到运输总量的80%以上),有钢材市场营销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弊相权,选在上海建厂利大于弊。特别是水运和市场两大优势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建成后的宝钢,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宝钢的销售方向去年梅钢新产线试生产之初,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抢占市场份额,钢贸公司提前介入,根据梅钢冷轧产品的规格组距及其性能特点,梳理华东区域内重点行业、重点用户,分析用户的产品使用要求,形成与宝钢股份其他产线互补,弥补宝钢冷轧产品资源不足;拟定市场开发方向,将目标市场锁定在电气柜、建筑、家电、液晶模组四大行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有针对性地推荐梅钢新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一年来,钢贸公司成功开发四大行业新用户近百家。

钢贸公司把镀铝锌用户开发重点瞄准影响较大的品牌企业。根据华东区域电气柜行业占到全国半壁江山的实际,钢贸公司联合加工中心,强化区域联动,努力推进产品应用认证,全面开拓电气柜行业市场。继前期成功实现向江苏东源电器、天翔、天翼等电气柜厂家批量供货之后,今年4月份又顺利通过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正泰电器、人民电器等高压电器开关电气柜产品的实物认证,并批量供货,今年以来,每月期货供货量稳定在4000吨以上,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09年12月,梅钢镀铝锌产品首次进入液晶模组行业,钢贸公司乘势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了苏州三星、苏州嘉彰、宁波齐美等重点用户的批量订货。同时,钢贸公司大力开发液晶显示器高端用户,年订货量突破1万吨。

协同拓展市场

钢贸公司加强与梅钢冷轧生产单元、贸易公司等供应链各环节的交流与合作,多次召开用户座谈会和产品推介会,增强用户对梅钢冷轧产品的认同感。针对梅钢冷轧产品投产初期质量不稳定的状况,钢贸公司协同加工中心提供剪切配送服务,将梅钢产品分选后再销售至用户,使加工中心成为梅钢精整产线的二次延伸,维护了梅钢优质的冷轧产品市场形象,留住了重要用户。

根据用户需求及市场开发节奏,钢贸公司发挥营销渠道区域一体化优势,成立梅钢冷轧产品专项团队,建立月度市场开拓例会制度,定期交流市场需求、产品质量提升进展等,积极参与梅钢公司品种拓展科研项目,参加梅钢冷轧生产推进会,及时沟通生产状况与市场反馈信息。目前,梅钢镀铝锌产品已经拥有市场知名度,根据用户需求成功试制的薄规格镀锡板已实现批量生产,成为梅钢公司的又一拳头产品。梅钢开发生产的1.5毫米至2.0毫米厚镀铝锌板产品,受到浙江万控等著名行业龙头企业的认可,今年以来,钢贸公司实现该产品销售5万吨。

增强保障能力

梅钢冷轧投产初期,由于铁运和水运运力不足,造成产品一度积压,甚至延误用户交货期。钢贸公司分析梅钢冷轧产品运输需要的能力和流向,积极向宝钢股份营销管理部物流室提出建议,配合制订专门的运输管理流程,牵头组织梅钢冷轧厂、梅钢运输部、梅盛公司等单位,对梅钢冷轧产品从出厂到入库的水运进行全程跟踪,验证了出厂运输的可靠性,协调运力,解决梅钢冷轧运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水运码头装载顺畅。星星冷柜是最早使用梅钢普冷产品的用户之一,由于距离码头较远,需支出额外的物流成本。钢贸公司主动联系运输车队,将产品运至用户“家门口”,打消了用户的顾虑。

钢贸公司凭借华东区域地缘优势,推行快速、周到的全营销流程,向目标用户提供贴身服务,发挥了梅钢冷轧全品种营销主渠道的作用。今年1至10月,钢贸公司累计实现梅钢冷轧期货订货20.9万吨,现货销售11.1万吨,为梅钢冷轧产线满产运行提供了坚强支撑

宝钢公司2010年业绩

2010年销售商品坯材2526.1万吨,实现营业总收入2024.1亿元、利润总额170.8亿元,分别同比上升12.6%,36.3%和134.0%,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最优经营业绩。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28.9亿元,EPS为0.74元/股,净资产收益率12.64%,每股净资产5.98元/股。

结合公司2011年预期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公司拟向在派息公告中确认的股权登记日在册的全体股东派发股利如下: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0元(含税),派发现金股利总额为52.5亿元。有关提案将提交公司2010股东大会批准。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公司克服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运营机制开展工作,努力确保铁钢产能最大化、推进品种结构优化、优化资源流向并积极固化成本改善成果,汽车板销售量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公司效益同比大幅提升。

围绕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经营能力

提高盈利产品销售比例,开拓独有领先产品市场。公司独有领先产品全年实现销售1190万吨,同比增长22.9%;冷轧汽车板全年实现销售450万吨,同比增长35.8%。提高汽车板深冲及高强钢产品销售比例;继续采取“紧盯用户、重点突破、实现量产”的策略,提高为专用车轻量化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

适应市场需要,生产绿色和高效产品。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通过三峡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专家评审,替代进口产品,实现国产硅钢零的突破;硅钢产品向全球供应商发布产品绿色环保申明,无取向无铬环保涂层产品实现销售超过5万吨;高导电型耐指纹电镀锌产品打破日系钢厂垄断局面,实现批量供货;二次冷轧材(DR材)产量实现翻番,突破10万吨,其中60%销往海外。

优化产销平衡,建立基于效益优先的钢铁资源管理模式。在产能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将铁水资源优先配置给高盈利产品。针对公司产销平衡特点,以效益为原则动态调整内部互供料计划。

新产线达标达产,产线分工进一步优化。通过疏通瓶颈工序,取向硅钢高质量实现了“四达”目标。梅钢公司电镀锡机组和酸轧机组分别于2010年3月和12月实现月达产,冷轧产线资源利用率8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在90%以上。

组建海外技术服务快速响应团队,建立由呼叫中心平台统一入口的产品异议及抱怨管理机制,统筹配置资源,提升用户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成本改善,提升综合成本竞争力

快速响应市场和现场的变化,降低采购成本。面对不断变化的原燃料市场,加强市场分析和采购预案工作,跟踪原燃料价格和品质变化,强化新资源开发与替代,优化原燃料结构和供应模式。优化资材备件采购方式和库存结构,推进国产化,提高闲置备件利用。

聚焦质量改进和经济运行,推进低成本制造。围绕降低现货比率、降低废次降率、拓展烫辊材品种、优化冷轧轧机生产、提高返炼钢使用二次资源量等开展工作。

聚焦体现生产、技术、设备及管理能力的关键指标,深入开展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工序成本对标,促进各单元关键技术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和内部成本改善良性互动。加大板坯工艺下线改热送力度,推进热轧产线的热装热送。

严格管控期间费用。把握人民币兑美元快速升值拐点,优化债务结构,公司全年实现汇兑收益7.8亿元;财务费用同比降低8.7亿元,综合融资成本率显著低于市场水平。固化销管费用控制措施和成果,落实责任单位,按季跟踪,全年费用水平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

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体系整体能力

为发挥直属厂部在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带动罗泾区域快速进步,以“全面融合、全面覆盖”原则对罗泾区域实施管理整合,撤消中厚板分公司建制。整合过程中业务平稳有序,员工队伍稳定;整合以后罗泾区域主要技术指标显著改善。

优化基层劳动组织,调整职能管理。突出作业区协同效应,提升了现场管理效率和劳动效率。通过分厂组织机构优化,内部资源得到统筹优化。

创新研发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培养一批国际领军人才。

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平稳受控

公司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9亿元。

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不锈钢事业部冷轧后续工程、特钢事业部钛合金、高温合金板带坯、炉卷轧机、钛镍特种金属板带技术改造等工程均按期或提前建成投运。

直属厂部罗泾二步工程、鲁宝钢管搬迁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梅钢产品结构及工艺装备升级技术改造工程、直属厂部取向硅钢后续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整体受控。

适应环境经营战略,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确保安全生产和稳定供能,不断提升能源环保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策划和推进,公司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节能34.6万吨标煤,提前两个月完成“十一五”100万吨的节能目标。公司全年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千克标煤。

公司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达到钢铁行业国际领先水平。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力度,烧结废气余热利用、烧结废气二恶英控制、高温高炉渣矿棉化、热态钢渣处理等节能环保重点专题取得进展。推进绿色采购,制定绿色采购行动方案,引导供应商推进绿色制造。

提高固废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改善厂区环境。公司全年固废返生产利用率同比提升0.66个百分点。组织迎世博环保专项行动,推进脱硫、降噪音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排放。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11年,公司将围绕新一轮战略规划,进一步推进产品经营,巩固全方位成本倒逼成果,以管理变革推动体系竞争能力提升,并全面启动环境经营工作,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确立“产品经营,成本改善,适应竞争新要求;能力提升,环境经营,塑造竞争新优势”的经营总方针,提出“实现营业总收入2100亿元、独有产品比例达到11%、合同完成率100%、吨钢综合能耗小于738千克标煤”的经营总目标。

公司2011年计划产铁2398万吨、产钢2747万吨、销售商品坯材2612万吨、营业总收入2100亿元、营业成本1847亿元。鉴于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仍存在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公司经营管理层将积极应对,细化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举措,力求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继续保持同行业最优的业绩。

第五篇: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

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 台港澳与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 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

各位学员,今天我们跟大家一块儿交流的问题是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重点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内涵,我们了解一下软实力的概念,它具体的实质,规律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软实力建设的主要架构。最后我们谈一下简短的总结。

一、“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一)“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我们先看一下软实力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个词汇最开始是从一个美国学者向世界扩散的,一个美国的学者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词汇。

事实上,早在这个词汇公开之前,已经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比如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叫汉斯•摩根索,汉斯•摩根索就说过一段话,他说:“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和经济手段更加有效。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征服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要征服和控制什么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他个人认为控制领土,控制经济生活不是最高层次的,最高层次的是控制和征服人们的心灵。怎么样控制和征服人们的心灵?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答什么是软实力。

就如我刚才所说,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约瑟夫•奈,他做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院长,之后也成为美国的副国务卿、副国防部长。他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并让软实力上升到同硬实力并驾齐驱的位置。他特别强调软实力的基本内涵,软实力的三大支柱分别是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所以当我们提到如何去增强软实力的话,我们恐怕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文化、价值观念,还有外交政策。在讲这三点之前,我们恐怕还得从基础的方面讲起。

首先看一下软实力的来源,实力的来源是什么?实力来源于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来自于地质圈、来自于生物圈,还有来自于思想圈。地质圈的实力来源,比如一个国家的纬度,一个国家的面积,一个国家的气侯条件,也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材料、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源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地质圈的实力来源。比地质圈的实力来源更高层次的是生物圈的实力来源,生物圈的实力来源主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有没有绿色的环境,有没有很好的生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得好的话,它就有好生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生态”。第二个问题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心态比较平顺,关系是否比较和睦,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普通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否很和谐。如果解决得好的话,我们也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民生”,比生物圈更高一层次的实力来源是思想圈的实力来源,它主要是在教育、媒体、艺术、文化方面发挥持久的影响力,特别是能否将在教育媒体、艺术文化、包括科技,影响力能否上升到规范和标准,如果能制定规范,并且能够形成规范成为标准的话,我们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些领域具有思想圈的实力来源。一般来说,大国崛起往往在初期仰仗于地质圈的实力来源,但是在最终的关键时期它一定会将实力来源上升到生物圈的实力来源或者是思想圈的实力来源,这是实力的不同来源。

我们在看一下软实力不是什么。左边有一些选项,比如,京剧、杂技、烤鸭、汉字、电影、中国的博览。这么多选项中,学员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这些选项中哪些是中国的软实力?哪些可以代表中国的软实力?恐怕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据我在中央党校讲课的情况来看,有一次广西班的学员认为左边这些选项中除了烤鸭不是,中国的软实力其他都是。还有人认为展览不是,其他都是。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左边的选项都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个人认为,左边的这些选项没有一个是中国的软实力,说出这样的结果恐怕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会这么说。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左边的这些选项为什么说它不是软实力,它仅仅是中国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讲到一个词叫“资源”,它是中国的资源,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它还不是软实力,这里有一个表,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不一样,国情不一样,所以用的资源也不一样,中华民族5000年,所以我们拥有比别国更多的文化资源,所以外层的圈很大,资源圈很大,而软实力是资源中的精华,是资源中的很少的,很小的一部分,是成功转化的资源,所以这里边我们要明白一对关系,资源不等同于软实力,是成功转化的资源才等同于软实力,所以我们就将落脚点就放到了成功转化四个字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提,中国是一个运动资源大国,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和文化软实力的弱国,如果它是正相关的话,上述的表述就不存在了,恰恰上述的表述就反映出资源一定不天然就等同于文化产业,就不天然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它的核心是成功转化。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成功转化?人的主观感情有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的是好奇,对你的文化资源很好奇,比好奇更高一层次的是喜欢,比喜欢还高一层次的是欣赏,最高层次是认同,它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顺序是我好奇你独特的文化资源,我喜欢你的文化产品,我欣赏你的文化价值,最高一层次是认同你的文化观念和你的文化价值。

我们反思一下,外国人到北京来,到中国来看看长城、看看故宫,甚至吃吃烤鸭,看看京剧,他的主观感情停留在哪个层次呢?我们恐怕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外国人仅仅停留在对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存在好奇心,所以他们买一张机票再买一张门票就把好奇心解决了,但远远没有上升到对中国文化的喜欢,甚至是对中国价值观念的欣赏和认同,所以我们成功转化得还很不够。转化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区分资源不等同于软实力。下面有一段话:中国的古代文化资源本身算不上软实力,就如同金字塔不是埃及的实力一样——整合资源以及转化资源的能力比你拥有多少资源更加重要。

我们这里边把前面的观点进行一下简短的总结。我们要把力量和实力区分开,这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力量等同于资源,力量通常指自身所拥有的物质和非物质属性,即“拥有什么”,你拥有得越多,力量越大,资源越丰富。但实力不等同于力量。

实力通常指一种能力,它关乎到双方和多方之间的关系,实力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一种微妙的状态。

一般来说,我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去增强力量和扩充资源上,而我们却忽视了如何将手中的力量和资源转化为实力。所以我们强调转化资源的能力比你拥有多少资源更加重要。

有的时候我们回想一下中国从上到下是如何描述我们独特的文化资源的?比如我手中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把它说成是青花瓷,我将会用三句话来描述它的特点,这三句话基本上是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地区描述自身文化资源固用的、惯用的三句话,第一句话:它是青花瓷,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历史久远。所以,我们一般描述自身文化资源首先要考古,看看它的年代,它的历史是清朝的,是元朝的,是元代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往往想到历史;第二个特点,它独一无二,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它的独一无二性,要不仅仅是中国有的,世界没有的,要不仅仅是北京有的,其他地区没有,我们一定想到它的独一无二性;由于前两个特点,它的第三个特点就呼之欲出了,第三个特点,价值连城。所以它的历史久远、独一无二,最终落到价值连城上,但是我们想想,由于它价值连城,所以我们如上的描述就更多地把它描述成了一个奢侈品,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当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的话,很多人想去买,就未必能够买得起它,即使她有钱来买的话我也未必卖给他,因为我卖给他以后我就没了,所以它的价值恰恰在于不是很多人都能拥有的,所以一个价值连城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资源却不能买卖,不能买卖就不能带来价值,就不能带来收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对比中国人这样的描述,我们看一下美国人怎么说,美国人说,我手里是一个鼠标,这个鼠标的特点,第一它没有历史,不会久远;第二,它也不独一无二,但是它的特点,美国人强调两点特点,这两点很关键,第一点,他说:“你们都需要它。”所以美国人一定会说你们需要它,成为你生活的必需品。第二个特点,你觉得你需要它的时候,你可以花很少的钱去买得起它,去消费它。这个动词的核心就是消费,我们之前的那种描述,描述的结果,动词就是收藏、欣赏或者把玩,不是用来消费的,而美国人却塑造另外的一种话语模式,你需要它,你能消费得起它,所以一个不值多少钱的鼠标,当它成为人们的必需品的时候,却给美国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反思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资源转化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这里边我们有一段话,有资源并不意味着有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或者是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有的是文化工业化的理念,不是将传统文化一包装然后推向舞台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边有三个核心点,第一个点,如何思考将我们手中的资源转化成产品,资源成为产品;第二,思考如何将我们奢侈品的描述方式转化为必需品的描述方式,动词要从欣赏、收藏、转化到消费,因为消费是多次发生的,这次消费完了以后还需要购买,而欣赏恐怕就是一次性的动作;第三个,要将固定的、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移动的、有活力的文化产品,所以中国的文化资源现在还是固定在那儿,沉睡在那儿,一动不一动的,你想看吗?买张机票,买张门票,看一看,它没有根据需求,没有根据市场,没有焕发出它的活力,它的生命力,它不能移动,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如何将中国固定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移动的,有活力的文化产品。

我们对软实力进行一下总结,软实力究竟是什么,软实力不是威胁,软实力也不是诱惑,软实力是吸引力,是可持续的吸引力。

有人说:“以家长教导孩子为例,与其粗暴或利诱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让他做的事,不如巧妙地影响和确立孩子的信念与价值观。”后者是通过软实力的方式来影响和征服他人的心灵,我们明白了,软实力就是吸引力。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我们靠什么去吸引。吸引力重要了,紧接着的问题是靠什么去吸引?这个表上就把软实力的基本要素罗列了一下,我们看一下,这些要素事实上都是可以运作发挥吸引力的软实力要素,包括哪些呢?包括文化,包括价值观,包括外交政策,包括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还包括制定国际规则的权力,决定国际议程的能力,还有良好的形象。

在众多的要素中哪些要素是核心要素?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所以我们最后在落脚点上就是落脚在价值观上,所以作为崛起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仅跟别人PK的是GDP,PK的是产量和市场的占有份额,我们还要PK文化和价值观,从历史上来看,成功的很多国家,很多崛起的国家,特别是成功崛起的国家,它们除了在重视经济和军事之外,无一例外的是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软实力”的案例体验

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英国。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这句名言,很有哲理,他说:“我宁愿失去印度,我都不失去莎士比亚。”英国的面积很小只有24万平方公里,但是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印度。”印度在英国人面前如同浩瀚的海洋一样,他说:“我不要,我要一个人,莎士比亚。”重视思想,重视人才。

为什么有这样的一句话呢?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国人具有很高的理性思维、人文精神,甚至是修养。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大学,哪一个角落,只要你学习文学,你不可能不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成为经典,成为标准和规范,它是文学领域的经典、标准和规范。科学家牛顿是另外的一个英国人,他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我们常反思一个问题,苹果每天都会砸到人头上,但是没有砸到牛顿头上,所以力学定律发现了,工业革命大门开启了,这也是一个英国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用其一生贡献了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这样一本书,《国富论》就是讲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但是他这样的经典的描述却成为经济学中的典范、标准和经典,只要你学习经济学,不论在哪一所大学,哪一个角落,只要你学习经济学,你不可能不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以我们发现在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三大领域,文学、科学、经济学都有三个杰出的英国人站在那里,他们代表的是什么?贡献的是什么?贡献和代表的就是英国雄厚的和富有可持续的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再看一下法国,戴高乐说:“没有伟大就没有法国。”法国人是很骄傲的,他们认为我们法国人就是为伟大而生的。

法国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拿坡仑,拿坡仑是一个马上皇帝,打了一辈子战,取得了很多的战功、胜绩,但是拿坡仑在他即将离开人士的时候,他同他周围的人讲了一段话,他说:“我最值得骄傲的还不是我在战场上取得了多少胜仗,我最值得骄傲的是我留给后人拿坡仑法典。”这句话说出来以后,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一个马上皇帝怎么非常骄傲的是一部司法著作,因为《拿坡仑法典》的本质、性质是一部司法著作,原名叫《法国民法典》,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当时在《法国民法典》讨论的102次会议当中,一边在指挥作战,生死存亡之际,拿坡仑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了《法国民法典》102次讨论中的97次,所以,法国人才将《法国民法典》改名为《拿坡仑法典》,《拿坡仑法典》对后人的影响是什么?到今天,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必然有司法制度,因为司法制度被看作是国家重要的支柱,而每一个国家确定自己司法制度的时候不外乎两种选择,一种是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制度,一种是海洋法系的判例法制度,一个看文字,一个看判例,而《拿坡仑法典》是大陆法系成文法制度的基石和重要的渊源,虽然拿坡仑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影响还在,甚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将近一半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司法制度,他们必然会看《拿坡仑法典》,看《拿坡仑法典》的时候不是看法国人的司法思维,事实上他们是在看法国人的观念、思路,甚至是法国人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文化软实力深刻影响的一个具体表现。

下面,我再举一个小的生活的例子。我们来体会一下什么是软实力。下面有两个车牌,这两个车牌是我在加拿大访问的时候无意间拍摄的,加拿大有10个省份和3个地区,政府规定,每一个省份都可以用你认为最美的文字,最美的图画进行形象设计,左边的车牌是加拿大环境最美,气侯最宜人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它的形象设计就是三个简单的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是美丽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很简单,简单是最美。旁边的车牌是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阿尔伯塔省是加拿大的能源重镇,到处都是石油,同时这个地方也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野玫瑰,所以它的车牌的形象设计也是三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是野玫瑰之乡。

但是没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美),它的车牌很简单,没有颜色,甚至没有图画,就是一行法文,首先它用的是法语,不是英语。魁北克是加拿大经济最发达的省份,760万人中有600万法国人的后代,这些法国人的后代是因为当年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后人。但这些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车牌中,他们更愿意用法语,而不愿意用英语。这句话把它翻译成中文,很简单,三个字,我记得。很多人就很奇怪我记得是什么意思。我记得来自于法国的一首诗——“我记得在法国的百合花下诞生,在英国的玫瑰花下成长。”表面上什么都没说,无外于百合花和玫瑰花,但它很深层,很深刻地表露出请法国人的后裔,这些居住在魁北克的加拿大人,请你们不要忘记,你们的祖先,你们的根在法国,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车牌也成为法国文化,法国凝聚力,法国软实力的一个深刻的表露和一个鲜明的符号和象征,所以,中国不缺乏文化产品,我们更缺乏的是文化精品,什么是文化精品?能够打动人的,让人一听一看就忘不掉的,就是文化精品。我们看到一个车牌都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精品。前面我们讲的是从内涵上来说,从规律上来说,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软实力”建设的主要架构

下边,我们重点讲如何建设软实力。这里我们重点讲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谈谈文化,既然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中国要向国际社会张显弘扬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根本任务。第二,我们谈一下如何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形象也是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把优化形象看作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一)彰显弘扬“和合文化”与重视培育“海洋文化”

我们先看第一个,我们要向国际社会张显、弘扬的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中精髓和特质的“和合文化”,所以很多人都比较赞同和合文化恐怕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和合文化是一种多元、开放还有包容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特别是跟美国的所谓的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跟这些理论相比,我们的和合文化显然具有开放、包容性。比如,美国的民主和平论是很鲜明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什么是民主和平论呢?将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种,一种是民主国家,一种是非民主国家,所以美国的外交任务要改造非民主国家,一分为二,民主的和非民主的,所以它的任务也很清楚改造非民主国家。而我们的和合文化确是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

也一个美国学者叫雷默,他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对中国很了解,对中国文化也很了解,他本身也很喜欢中国,很喜欢中国文化,有一天他说:“中华文化5000年,我能否找一个词来概括、代表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后来他找来找去就找到这样一个词叫“淡色中国”,“淡色”的“淡”字,“淡”字左边是水,右边是火,雷默说水火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淡”字,就恰如中国自身融合了诸多矛盾因素,有很多矛盾的因素,但却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这一点在外国人来说,恐怕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他们认为水和火,要不是水,要不是火,水火不能共存,但是中国文化却是在水火的矛盾要素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所以他高度认可中国文化,这也是和合文化的一个表现。同时,雷默认为:“淡”字除了上述的含义之外,“淡”字还有一层含义,“淡色”就是白色,白色是最美的颜色,所以他说:“中国拥有改变世界的颜色。”所以,和合文化的确有市场,受欢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如何增强和合文化的操作性。还有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在文化层面的,和合文化强调的是包容,但同时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我们还要重视竞争性,重视竞争的话。

我们就要重点弥补一下,特别要重点培育一下国人的海洋文化,从表面上看“和合文化”强调包容,而海洋文化强调竞争是有一定的冲突性的,但是对于一个崛起的国家来说,不仅要重视包容性的文化,同时要重视竞争性的文化,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国家来说,重视海洋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什么。中国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世界上230多个国家,我国拥有多少邻国呢?我国拥有邻国21个,其中包括14个陆上邻国,还有7个海上邻国。众多的大小不一的邻国当中有很多国家和中国存在争议和分歧,特别是海洋,一到海洋上,我们的海岛和疆域上就面临更大的麻烦和冲突,比如,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但是我们很少提中国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不怎么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还有将近150万,将近一半的海洋国土是同周边的8个邻国存在争议的,所以一到海洋以后,我们就发现,我们有的时候显得比较被动,这恐怕跟我们长期以来不大重视海洋的文化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反观一下美国,美国这个国家建国时间很短,1776年建国,但是美国却是一个海洋强国,它很早就确立了它的海洋战略。如1890年的时候,美国一个海军军官叫阿尔弗雷德•马汉,他长期在海洋上生活,他就在1890年写的一本书——《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本书强调海权论。他说:“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这样的一种观念,这样的一种思路就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战略和发展。1890年的这样一本书,到了1899年,短短的九年间,美国的海军实力就由世界的第12位,上升到世界的第3位,到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就成为世界说唯一掌控两大洋的国家,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两大洋,一个是大西洋,一个是太平洋。

美国人看自己的地图的时候要思考一个问题,美国的战略威胁来自什么地方,美国的国土面积只有935万平方公里,但是美国的海域是十分地开阔地,不仅开阔,而且简单和平顺。美国国土北边是一个邻国加拿大,南边是一个邻国墨西哥,表面是两个邻国,但美国人认为加拿大是美国的第51个州,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邻国,美国人经常跟加拿大人说“你就是我的第51个州。”美国有50个州,这样一来,美国的领土就成为935万加加拿大的997万,这样的一个辽阔的国家,它的邻国事实上只有南边的墨西哥,这样一来,陆地就不会成为美国的安全挑战,因为邻国太少了,而且实力相差悬殊,就只有一个墨西哥,这样美国的战略家,就像它的安全防范中心由陆地放到海洋,美国掌控两大洋,一部分是大西洋,美国人看大西洋的时候是很亲切的,美国人把大西洋叫做它的“home water”,家乡之水,为什么叫家乡之水呢?因为大西洋的对岸是欧洲,欧洲跟美国同文、同种、同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十分地类同。而最初的美国人就来自于英国。所以,美国人看欧洲就像回老家一样,既然是这样,大西洋以及大西洋对岸的国家不会成为美国的安全危险。这样的话,美国就将它的安全中心就放到了太平洋部分,美国人认为太平洋从来就不太平,所以太平洋的英文叫“trouble water”来描述太平洋部分,什么叫trouble water?是麻烦之水。因为在美国人看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太平洋对岸的国家,亚洲国家,包括俄罗斯跟美国人不同文,不同种,不同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相去甚远,所以它说:“我们要防范,就防范太平洋。”太平洋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东太平洋,一个是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是美国的家门口,美国人说:“既然是自己守卫的地方也不存在着安全威胁。”由此美国人自然而然就将它的安全重心放到了西太平洋部分。

很巧合的是,西太平洋恰恰是中国唯一的出海口,是我们的海上的生命线和生命通道。我们的安全重心也在西太平洋,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构性的矛盾,中国和美国的安全重心都在西太平洋,而且美国人将它的安全重心就放到了中国的家门口上,由此,在海洋上,中美产生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怎么控制西太平洋,一个国家如何去控制地球表面70%的海洋,是很难做到的。唯有控制海上的咽喉要道才可行,海上的咽喉要道是什么呢?就是运河还有海峡,西太平洋有三个重要的海峡,一个是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对马海峡,所以,美国人为了控制对马海峡,所以在韩国驻军,在日本驻军,往南是台湾海峡,所以美国人为了控制台湾海峡,所以美国人一心不愿意让台湾回来,希望让台湾成为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再往南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繁忙的航运通道,所以美国人为了控制马六甲海峡,所以美国人跟新加坡搞好关系,跟马来西亚搞好关系,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搞好关系。

所以美国人为了控制西太平洋,就在重要的三个海峡上驻军,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于海洋问题会跟中国产生这样、那样的分歧,所以表面上是中国和菲律宾的黄岩岛问题,中国跟日本的钓鱼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什么?凸显的是一个陆权国家跟海权国家在边缘地带,陆权国家跟海权国家接触的地带必然会有利益的摩擦,甚至会有冲突。所以当我们重视海洋的时候,别人已经早早地就开始重视海洋了,甚至已经把海洋瓜分完毕了。所以对我们来说一方面要重视讲究合作,讲究和谐的和合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讲究竞争,特别讲究竞争艺术的海洋文化。这是我们需要立即补上的一课,这是第一个问题,文化。

(二)优化国家形象

第二个问题是形象问题。一个发展中的中国,特别是一个崛起的中国,特别需要优化自身的形象,我们的形象不好,第一别人不会来投资,不会来采购,特别不会可持续地投资,可持续地采购。形象究竟是一个多余的事物呢,还是一个奢侈品呢,还是一个必需品?我个人认为形象不是可有可无。有不少学员认为,也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物质的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形象是加号。这个话言外之意是必须要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才可能会去重视形象,而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国家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恐怕不是加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号那么简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号,如果形象是正数的话,那么这个层级比原来的结果要更加地乐观和理想,结果更大,这个数更大,但是如果国家形象是负号的话,也许你的经济实力,经济基础越强大,但是形象是负号,一乘的话,这个结果是负数,更加不乐观,不理想。

所以,卢梭说:“人们之所以拿起武器,不外乎解决三样东西,一个是实力,一个是财富,最后一个是声望。”什么是声望?声望就是形象。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形象究竟怎么样。这是英国的一家著名的BBC广播公司对中国的形象进行了一个跟踪调研,从2005年一直到2010年,每年都进行调研,主题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我们看一下这个表,一个很明显的,很突出的特点是,这个图中的红色部分是对中国的正面评价,绿色部分是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我们看到最为突出的一个趋势是什么,就是正面评价跟负面评价的差距在急剧缩短,2005年正面评价48%,负面评价30%,两者相差接近20%,这是2005年。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正面评价只有44%,而负面评价上升到38%,两者之间的差距仅有6%,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到2010年短短的几年间,国家的形象可以发生急剧的变化,它不需要很长时间,它的变化是很急剧的。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如此的变化?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点是2008年,2008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人等了那么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费了很多的心血搞了一次奥运会,但是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的形象第一次出现一个特殊的情况,负面的形象多于正面的形象,这么多年都是正面多于负面的,但是2008年是负面形象多于正面形象,为什么?我们做了很大的一件好事,但是形象却下降了。这恐怕我们要反思一下。

我们现在想想,2008年除了奥运会还有什么,当年还有一件震惊国内外的大事,就是“三聚氰氨事件”,“三聚氰氨事件”就是“毒奶粉事件”,我问一些外国人,我说:“你们怎么看这奥运会与的关系?”很多外国人认为: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项目、大工程,4、5年一次,跟老百姓的生活不一定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不喜欢体育,恐怕我连奥运会都看,但是食品安全、空气质量和水,这些问题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是人的安全的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国际社会除了看重大项目、大工程之外,更看重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三聚氰氨的威力比奥运会还要大。当时看到一则漫画,讲父亲跟一个不吃饭的孩子,夹起一根西兰花,跟孩子说:“孩子,吃吧。”孩子说:“不吃。”父亲许诺,保证,他说:“我保证这西兰花不是Made in China。”由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对中国的产品质量是非常不放心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提供的物质产品,首先是质量保证的物质产品,同时在物质产品中要包含中国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特别是对责任的理解。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国际社会负责任,不然的话我们自己不会尊重自己,国际社会社会也不会尊重中国。两年前在北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叫中非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也参加了,开了两天,声势很大,来了很多中国和非洲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非洲的老大使非常有感触地谈了一段话,他说:“非洲人非常感谢中国兄弟,因为中国人的勤劳努力使非洲人有鞋穿了,原来中国不生产鞋之前,我们非洲人买不起鞋,因为鞋太贵了,来自意大利,来自于美国的,买不起,由于你们的勤劳,我们能穿得起鞋了,但是我们不敢穿你们中国人生产的鞋去参加婚礼。婚礼还没结束,鞋就破了。”当时他这段话讲完以后,我们心里的感触是很深的,很复杂的,也许这段话是一种夸张,不一定是很准确的一段话,但是这种现象,甚至这种态度,作为中国人要深刻地反思一下,我们想一想,几年前是西方人在挑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现在连非洲朋友都在说中国的产品质量的问题,回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的学员去听,有的学员说:“恐怕这个问题不能怪中国,原因是非洲人的脚有问题,他的脚不适合我们的鞋。”还有的人说:“这是非洲人的习惯问题,非洲人喜欢贪图小便宜,贪小便宜没有好货。”后来我想了想我们自己的这种观点也好,对自身也不好。中国人常说一句话:“便宜没好货。”你花很少的钱买东西,不一定有质量保证,但是你花很高昂的钱就能买到好东西,但是在国际社会,只要你这个产品进入市场流动买卖,产品质量是前提,产品质量有问题,就不能出厂,不能进入市场。它跟钱多钱少没关系,钱多钱少只能跟产品的样式,跟产品的品牌,跟产品的时尚有关系,但是即使花很少的钱也不能说产品的质量就没保证,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习惯的这样一种思路,到了国际社会中我们要改这样的思路,改思路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最好少给自己一些理由,少给自己一些借口,多反思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与国际社会交往,你必须要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然后进行调整,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增强国际社会对于我们的理解、尊重、好感和认同,才能增强我们的软实力。

中国国家形象究竟怎么样?从北美到欧洲,甚至到中东,我也去了不同的国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十分复杂,但极其重要。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中国与世界的认知鸿沟(思维差异))是第一个突出的问题,什么是认知鸿沟呢?中国人看自己跟别人看中国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时中国人看世界跟别人看世界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是认知的鸿沟。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是在做好事,是在帮助别人,但是别人不这么看,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既要有善意,同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时要消除弥补这种认知鸿沟。我举一个例子,去年的1月份,当时胡锦涛总书记访问美国,访问美国的时候就带了一个礼物,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也是花了很多的精力,费了很多的心血,拍了一部中国形象宣传片,这个片找了各行各业杰出的近60个华人组成了一个中国形象宣传片,这个片子的用意是好的,增进西方人、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所以当时我们到了美国之后就在纽约的时报广场,最繁华的地带进行频繁的播出和上演,希望国际社会、西方国家的老百姓对中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产生好感。但是这个形象宣传片的方式是60个杰出的华人,每人几秒钟一幅一幅地闪过,像幻灯片一样,结果怎么样?通过事后对西方媒体的反馈的分析,我们发现外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两点,第一点,中国人终于来了。第二点最深的印象是一来就来这么多。我们是出于善意,是出于好的动机和用意,希望别人了解中国,但是我们的方法没有对接,国际社会更喜欢看细节,去品位细节,去听故事,而我们传统的思路是塑造典型,认为典型能够代表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所以塑造典型跟西方人和国际社会喜欢听故事品位细节的习惯是不匹配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中国人看自己跟别人看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看世界跟别人看世界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拉近我们同世界的距离,消除认知上的鸿沟。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深刻地感觉到,国际社会对中国依然比较陌生,对中国很不了解,由陌生导致了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担忧。中国威胁论担忧的逻辑顺序是,担忧来自于误解,误解来自于陌生和不了解,所以我们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很多外国人用“谜”和“神秘”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中国,他们感觉越试图了解中国,就越不了解中国,从而放弃对中国持久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都很棘手,外国人说:“我喜欢中国文化,我想学,但是我学着学着就不会了,我就放弃了。”中国人也遇到这样的无奈,说:“我给你解释吧,解释到一半,解释不下去了,因为解释了他也不懂。”一个是学也学不会,一个是解释也解释不懂,所以导致中国文化,中国的形象与国际社会渐行渐远。所以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就将中国描述为“一个神秘的,一个陌生的世界”,并且用他们的想象来界定中国。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中国的形象提升是不利的,神秘化就会被边缘化,边缘化始终不是主流,我们是一个被别人界定的客体,而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主体。

所以当问到外国人:“你对中国的文化形象怎么看?”正面的有很多,比如迷人的,独特的,富足的,古老的,精美的,这样的词汇会出现很多,但是负面的形象也有,问到文化人怎么看中国的形象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形象的时候,有外国人认为极其神秘,中国之谜难以理解。所以,他们会将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扩散到中国政治、中国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英国的《泰晤士报》有一个报道:当你进入紫禁城,进入拴马桩,进入后花园,你会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入一个无法想象的迷宫,每一个细节都有极其复杂的象征的含义。最后《泰晤士报》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这或许就是中国的真意。它用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扩散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把中国比作是一个迷宫,这样的一种描述对现代中国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的核心工作,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传播,而文化传播一定要以国际社会能够接轨的方式进行传播,核心就是为传统的中国文化解密。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文化软实力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一方面要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解密,另一方面要把朝气蓬勃的,现代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用讲好故事的思路,去展现中国自己。

最后,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最持久的竞争优势,虽然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要思考问题,什么是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最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虽然软实力概念是西方人提出的,但是在国际舞台我们不仅要学习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我们要向我们的竞争对手学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的人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令人振奋的经济发展,GDP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30年的历史。有的人比较迷惑和不解,事实上,中国30年的崛起是5000年文明的复兴,之所以觉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有5000年文化、文明的积淀,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寻求文化动力。不仅仅要务实发展,我们还需要文化动力,特别是要有追求和价值导向还有信仰,而追求价值导向,还有信仰的工作就需要我们从软实力的角度和高度去分析、去应对。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国家的命运就如同人生一样,不一定每步都要走得很好,但是关键几步要走好,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进入这样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关键点上,在这样的关键点上,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的恐怕的还不是激情和热情,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有人说,医生遇到病人就需要的不是热情,也不是激情,最需要的是冷静,目前有一个很急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软实力建设切切实实地提升老百姓的内心幸福感,通过老百姓内心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感来增强社会的稳定,来提升国家的凝聚力,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仰,还有追求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一块儿探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大国建设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国建设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很有意义。 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

    大国崛起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 1.新航路开辟。注意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葡、西在西欧国家中最早从事殖民活动。注意两国在殖民侵略上的区别,并辩证的看待殖民活......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的一些观后感 零思片想——两位伟雄 拿破仑——成也《法典》,败也《法典》。 在拿破仑37岁生日亲自为凯旋门奠下第一块基石时,他绝对料不到自己这辈子却无法实现......

    大国政治制度

    1、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程,希望从这门课程上学到什么? 答;为了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希望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国际局势的千变万化。通过这门选修课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政治......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 第1集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观后感 11111《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 12 集将 9 个世界性大国历史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 500 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过去......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分别为: 第一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观后感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