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心得
《家》读书心得1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繁华的法国首都巴黎生活着一个上了年纪的流浪汉,名叫阿曼德。横跨塞纳河的大桥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一天晚上,当他返回住所时发现自己的地盘被三个陌生的孩子和一条狗给占领了。阿曼德既吃惊又生气,要赶他们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阿曼德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甚至替他们白天外出工作的妈妈照顾他们。孩子们也把阿曼德当成自己的爷爷。阿曼德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温暖。他也知道孩子们很想有个真正的家。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阿曼德决心振作起来,不在一乞讨为生。他以崭新的面貌谋到了工作,和孩子们的妈妈一起撑起了他们自己的家。
亚马逊书店的人推荐这本书时说:这是一本传统的,优美的,含着泪水与微笑的,蕴藏着爱的力量的书。我看到他们生活得很难时,自己想掉泪,看到他们高兴时,我也忍不住大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真幸福。
《家》读书心得2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动地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突然衰落,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觉新是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他是长子,因此,为了维持四世同堂的“和睦相处”,他采取了“不抵抗”的态度。
他和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结婚不是由他们决定的。
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新的婚姻,他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很痛,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后他娶了他的妻子——瑞玉。
祖父死后,陈阿姨以“血灾”为由,不让瑞玉在家里生孩子,并要求觉新送她出城。这对觉新来说是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
在那之前,他的梅表妹因为他而死于抑郁症。然而,他无法抗拒所有这些悲剧的发生,愿意继续过这种痛苦的“旧式”生活。
小说中另一个典型的人物是觉新的弟弟觉慧。这部小说的觉慧与觉新性格上有所不同,他是一个大胆天真的造反者。他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毅然与少女明凤相爱。他还勇敢地反抗长辈们的封建迷信行为。最后,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几个不幸的女人——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人性格不同。梅是忧伤的,瑞珏是贤惠的,鸣凤是善良的。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些女性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伦理和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人民的迫害,强化了该书的主旨。
总之,《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巴金的创作成就和风格。它充分展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
《家》读书心得3
在暑假里学校布置了阅读高宽课程系列丛书并写心得的学习任务,我选择了《我是儿童艺术家》这本书,书中主要阐述了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它是儿童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艺术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艺术创作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与情感、展示个人体验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满足,并获得乐趣,艺术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自身认知、语言、想象力、创造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命题作画,并且配合了优美的范画。其实这也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本书中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例和图片,丰富了我的艺术教育经验,对于我理解和学习艺术教育帮助很大。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机会去探索艺术材料,创作艺术作品,并学会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支持孩子创造性的艺术表现,作为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也要给予孩子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师除了要进行常规的艺术教学活动之外,还要仔细观察幼儿是怎样进行艺术活动、与同伴互动、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从而正面引导,让孩子主动、积极、大胆地表现自我。
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去欣赏、探索与创造艺术,从而加深孩子对环境的理解,丰富生活,获得快乐,展现自我。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不给予孩子强制性的活动目标与内容要求,鼓励幼儿探索新材料,运用各种方法组合材料、进行创作。幼儿可以在课堂或游戏时间里去操作美工材料,可以在自身的发展水平上探索材料和工具,可以不被约束或强迫制作一些作品,从而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艺术作品。当然,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在活动室里布置一些艺术作品,将艺术活动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结合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进一步增加幼儿的艺术体验,以便孩子开拓视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最后支持孩子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教师要从学习环境、一日生活、与儿童的互动这几方面下功夫,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能力,理解孩子艺术能力的发展,为孩子创造支持性的艺术环境。在活动室里创设专门的美工区,提供丰富、充足、开放性的操作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安全与卫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将艺术活动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把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教师更要重视孩子在进行艺术表现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作品,鼓励孩子去享受艺术,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儿童艺术家”。
《家》读书心得4
读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动。如何形容呢?这就好比吃过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好比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往身上浇滚滚的热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脚逛马路的滋味。就像是这般的强烈、深刻、挥之不去。这些或许不是很贴切的比方,却如实地反应了我真切的内心感受。
很多人都认为觉慧是巴老在书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例如:他们都在“外专”读书,爱结交新朋友,创办阅报处,都是热血青年。但如今我能感受得到巴老比觉慧更为执着。因为在那些日子里,巴老的生命中不曾有过鸣凤,不曾有过在恋爱中寻求庇护的杂念。所以说,他们两人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但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不一样的命运。
本书中最令我动容之处就是瑞珏之死。觉新是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他却拗不过礼数的束缚、家族的摆布以及自身的懦弱。就连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情”也只能够甘败下风,在觉新眼里首当其冲的就是封建制度。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于是觉新就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为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愤中消磨了一生。瑞珏的死使他曾有过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后,他又成了一个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失去自我的躯壳。一个原本能大有作为的青年就这样惨死于封建礼教的血手之下。
作者朴实的文字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切悲惨的结局究竟起因于何处?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难道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礼教?难道还是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仅凭我现有的学识是根本无法参透的,但从这部小说中我得到了些许的启发。
主人公觉慧的形象给悲郁的基调带来了一丝希望,是全书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我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以此作为我解答上面那个问题的有利工具。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在平淡中勃发出一片异彩,更要学会享受守候,体验守候那份异彩迸发前的点点滴滴,用心感悟每一刻的感动,并试着从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就像小说中的觉慧,就像生活中的巴老一样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自己,那一天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了。
《家》读书心得5
因为眼睛近视的原因,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但有一个节目我每期都看,爸爸妈妈还鼓励我看呢!这就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远方的家”。这是一个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旅游节目,每一期都介绍我国一个不同的地方,既有繁华的'大都市,又有遥远偏僻的乡村小镇;有神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与现代的人文景观;但我的最爱要数各个地方千奇百怪的特产和小吃。一想到这些美味佳肴,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
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让我印象很深,想一想吧,金黄的花海直到远方,望也望不到边,是多么美妙的画卷啊,成龙的一部电影还在这拍过外景,这就是位于我国云南省罗平县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油菜花田,面积有四十万亩呢,都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看完了花的美景别忘了尝尝当地布依族的“五色花米饭”哦!这花米饭是用不同的植物汁液染色做成的,有红、黄、白、蓝、紫五种颜色,所以取名叫五色花米饭,看上去就觉得很好吃,嘿,我的口水又出来了。唉!看了这些节目我知道了祖国各地有趣好玩的地方真是好多好多,地方特色的可口小吃更是数不胜数,我还记得大连的海参和海胆,宁静神秘的泸沽湖,江苏南通的“长江三鲜”,是指鲥鱼、刀鱼、河豚鱼三种味道特别鲜美的鱼,我是最爱吃鱼的,从小爸爸就说吃鱼聪明。反正好地方好东西等等、等等太多了!
观看这样的电视节目,我可以学习很多地理、历史知识,了解不同的风俗文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爸爸妈妈鼓励我看的原因吧,祖国大地的美丽神奇让我惊叹,丰饶的物产让我心动,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走遍祖国的名山秀川,吃遍各地的风味美食!
《家》读书心得6
记得初次接触巴金老先生写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习回家,躺床上无聊,就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音频里在读《家》里的一个片段。
当时第一个感觉,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已过去六年了已不记得那一段是讲什么了,只记得好像是过年,公馆里的气氛。事后,又听老师讲课涉及到一些些。这就为我以后读这本书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第一印象书中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间的描写真实得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于是泡书店时,就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我读书耐心不足,所以看书时,走马观花般读完。在这期间,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读完之后,心情依旧沉重,气愤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同时,我又庆幸,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给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泪的女子命运。温顺驯良的梅表姐与觉新,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拆散。终究没能和真心相爱的觉新一起。后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去。
觉新的妻子瑞钰,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哀命,这个善良贞静的女子,在难产的呻吟最后,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丈夫一面。这是多么悲伤。
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都只能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读书心得7
这天,我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篇小说,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最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最后解脱的日子。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活。
《家》读书心得8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大概人人可以脱口诵出这样的句子,也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出自于《百家姓》。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有四百多个,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叶,原来在古代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庄王的曾孙,叫沈君戌,有后人叫沈诸梁,封到“叶”地,建立叶国,称叶公,叶公后代以国为姓,叶姓祖先姓沈,所以沈、叶原是一家。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每一种姓氏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如:文天祥、孙中山、叶剑英等。每个姓氏都有着辉煌的历史,而明天的辉煌将由我们创造!
《家》读书心得9
这个寒假不寂寞,因为有《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这本书的相伴。很感谢园里给我们提供这么优秀的书籍,让我们这群年轻的教师能在处处雾霾的天气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将诸多的教育大家累积在一起,好像是对教育大家的索引,又仿佛看到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并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聆听他们的教诲。的确,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教育著作。
这本书囊括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是他们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着对话、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态度,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寻找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具有启发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了。大学时曾阅读过中国苏式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对苏式教育有一定了解。这本书让我对苏式的“精致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说他的教育是精致化的,是因为它所有的教育教学思索与行为都精确地对准了“每个人的心灵”。
“他希望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教过的学生,而是每一位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怀?“让每个人都拥有智慧与幸福”都是他精致化教育的体现。
而这些理想都源于他对“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践行人性化教育,苏氏认为“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里,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最终都是能被教好的。关于精致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条简单的道理。
第一条:深入了解孩子。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环境”存在。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问题环境”着手。因此,苏式每周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为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和家长交流,还从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群体交流。苏说:“没有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精致化的教育。”想想我们的教育现状,班容量的庞大,班级事务繁多,家长工作繁忙,幼儿居住地较远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家园沟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着完成任务旗号的“家访”所代替。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沟通手段逐渐增多,比如QQ、邮箱、飞信、电话等。家园沟通的便捷度提高,但总觉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带了两年的上届孩子在毕业时竟还有一些家长未曾见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家长对孩子不重视,我也没办法。何况班容量较大,普遍在40个左右,很难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很难做到。但苏的道理告诉我,为了教育孩子,我必须做到深入了解孩子,尽力而为。
第二条: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问题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别样的行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找到问题的所在,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维的症结,然后才能解决问题。高里亚是因为人们对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才做出那样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孩子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当我们生气某些孩子的捣蛋行为时;当我们被某些孩子折磨得头疼时;当我们一味地批评孩子时,是否关注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寻找孩子异常的原因。我想我们已经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第三条:站在儿童的立场。新课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儿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确实,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家们也正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研究教育。苏式的“对准每个人的心灵”也正是从儿童立场思考和实践的最好证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言,以最恰当的方式展开最合适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样。但我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机和教育办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最了解儿童的教育家,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条道理,那么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家》读书心得10
读过巴金的《家》之后,虽然对那个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了解,但是可以看懂,而且书中有一个特别显着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赃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读书心得11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他从不看最近五年内出版的书。他的道理简单又科学:一本书如果经历了五年的时光洗礼,还能占据在头排书架的位置上,或者说还能被读者提及,这就不会是一本烂书。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这般地去寻找电影。电影实在太多了,看惯了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画面,听多了喧闹鼎沸、乱作一团的人声,如果电影开场前二十分钟还没有激烈的打斗、疯狂的赛车和惊险的狙击、跌宕的剧情,就很难再坚持看下去。以这样的标准,《何以为家》恐怕是要落选了。
不敢去网上看其他的影评,担心别人的思考会影响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好好的抚养他。父母也振振有词:都是贫穷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处境,因贫穷所带来的难堪与无助,这种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种摧毁式的打击。
现在,稳定的国度、昌盛的社会免除了我们在物质上的后顾之忧。父母,这是一种无需技能、无需认证、无需资格便能上岗的职业。况且,无论你的表现优秀与否,没有人会轻易让你下岗。作为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养领养,可以挑三栋四,甚至可以失而复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丛边,也可以把他紧紧贴在心窝上。对孩子来说,别无他路地选择了我们,充满信任地接纳着我们,用他们的一生作为赌注,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昂贵且又不可逆转、不可轮回啊。孩子把父母作为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视为人间最规范、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涛说,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来教育我们的,是我们的老师。
《家》读书心得12
读《家》的时候,我喜欢的是觉慧这个人物,因他的热血和热烈,因他敢抛下一切地去争取去闯荡。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强烈的白光,掩盖过一切后通透彻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觉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点一点地射放,越来越强大。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叹往事隔不过昨天。觉民看着觉慧与淑英飞远,下一个人也在蓄势待发,而他,他还不打算先逃离,他还有更远的路要摸爬滚打,还有更难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丝一缕,微弱的,强烈的,都是力量。一个强者的光芒。
《家》读书心得13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
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
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从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总觉得要对得起所有的人,结果呢?费尽心思,最后甚么事也没有做好,对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这个多是我们这些70后人的一个缩影吧,一直都是在为他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觉慧一个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目标,有理想的,他能够为自己活着,去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这样的人看起来很简单,实在做起来很难,就像在觉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觉民藏匿起来;在捉鬼的事上,他勇于和陈姨太斗争;在学生运动的事上也于顶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爷。实在真得很敬佩这样的人,敢作敢为。
但是转念想想,觉慧是否是有点自私,一个有着真爱的,是会去体会亲人朋友的感受,而不会只为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让他人说。我们都很羡慕觉慧,很看不起做揖主义的觉新,但生活中我们更多做的都是觉新。老舍先生的笔真是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亲切,让人久久回味。
《家》读书心得14
赵、韩、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的政权就由这三卿来掌管,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前4,赵、韩、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赵、韩、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赵、韩、魏为独立诸侯国,这时,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晋国彻底灭亡了,历史就此改写。
有学者认为,晋国曾是那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过去,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当人们重新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可以说,三家分晋的最大失败者是知伯,而韩康子,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知伯和韩、赵、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强,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失败者?韩康子力量最弱,为什么最终成为胜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韩、赵、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强,赵略次之,韩、魏两家的力量最弱,客观上的强大导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一次,知伯宴请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驹)、韩氏宗主韩康子(韩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戏弄韩康子,还侮辱韩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规。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为今天的无礼付出代价,所以,你要早做准备。知伯说,难都是由我发动的,我不发难,谁敢发难(知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知果说,不对,“主不备,难必至矣”。你这一次宴会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韩康子,一个是段规,这叫“一宴而耻人之君相”。你要再不准备,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晋阳之战中,知果两次提醒知伯警惕韩、魏两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见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趾高气扬,第二次是知果看见韩氏、魏氏两个卿族的大当家的脸色不对,立即劝知伯,但是,知伯听不进去。第二次知果还劝知伯收买韩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为这两个家臣对这两家大家长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抚住两个家臣,就可以保证韩、魏两个卿族不叛变。这又是一个好建议,但是,知伯还是不屑一顾。
知伯为什么如此狂妄自大?因为知伯不相信韩、魏两个卿族会背叛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为什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背叛他?韩、魏一向非常听话,从来不违抗知伯,这是其一。赵国城破在即,韩氏、魏氏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赵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战的成果了,这是其二。知伯总以为韩、魏听话,他不知道韩、魏是迫于无奈才献出土地来的,韩、魏两位大当家的心中充满了对知伯的怨恨。赵氏的灭亡让韩、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满恐怖。因为知氏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赵氏,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韩氏、魏氏。
当年知宣子要立知瑶(知伯)为继承人的时候,知果就出面反对,认为知瑶不如知宵。知宣子认为知宵太狠。知果说,知宵只是狠在脸上,知瑶是狠在心中;面狠不会危及国家,心狠却会危及国家。知瑶的优点非常明显:胡须漂亮,身材魁伟,善于驾车,能言善辩,性格坚毅,等等。缺点只有一条:没有仁爱。知瑶用他的优长和别人比,肯定比他人强,但是,仅仅一条不仁爱就足以毁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瑶,知氏肯定会不得善终。但是,知宣子听不进去知果的意见,仍然将家族交到知瑶的手上,埋下日后知氏亡族的种子。
第二,韩魏智斗得法。韩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开始就不和知氏公开对抗,而是服从知氏,造成知氏强大的假象。韩康子的做派是忍让,同时也是纵容。忍让让知伯更加狂妄,纵容使知伯更加骄横。知伯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韩康子保全力量、最后一击造成的。如果韩康子一开始就和知伯较上了劲,不给知伯土地,韩康子必然要和知伯开战。这样,凭借韩康子的力量,绝对不是知伯的对手,最终失败的绝对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韩康子的启示下也采取了忍让的做法。韩、魏两家的忍让促使知伯更加疯狂,更加骄横,最终导致全族被灭。
知伯是引火烧身,韩康子是将火引向他人。最终韩、赵、魏三家中力量最强的赵氏挑起了与知伯一决雌雄的晋阳之战,结果是最后时刻,三家联合灭掉知氏。
第三,赵襄子智勇双全。晋阳之战能持续三年,赵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赵襄子集一个卿族的力量对付以知伯为首的三个卿族的力量,坚持了三年,的确不易。
首先是根据地选择准确。赵襄子得知三个卿族的联兵将要攻打自己时,首先做的就是选好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在选择晋阳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荐另外两座城池,一是长子,二是邯郸。长子城墙完整坚固,邯郸仓储充足,但是,赵襄子全部加以拒绝。为什么呢?赵襄子认为长子的城墙确实坚固,但是,它是在耗尽民力的基础上修建的(民罢力以完之),这种城防再坚固也不适合作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因为赵氏在这里失去了民心。邯郸城仓储确实充足,但是,赵襄子认为这座城的仓储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来的(浚民之膏泽以实之),赵氏在这里同样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晋阳。为什么选择晋阳?因为晋阳主官为政宽厚,民心向着赵氏(民必和矣)。赵襄子选择长期抗战的根据地主要看民心,说明赵襄子头脑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备战。赵襄子到了晋阳,视察城墙,准备兵器,做好了一切准备。当晋阳被知伯决开晋水淹城以后,赵襄子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再次是善于用人。整个晋阳保卫战,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发挥了巨大作用。备战之时,提出箭头、箭杆用料的是他,赵襄子最后就要坚持不住之时又是他提出面见韩、魏两大卿族的首领。特别是面见韩康子、魏宣子之时,张孟谈剖析了赵氏和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相依关系。这种利害剖析,深深打动了韩康子和魏宣子,使韩、魏两族在赵氏即将败亡的前夜,临阵倒戈,消灭了知伯。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斗争,张孟谈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计划是他向赵襄子提出来的,夜间出城,面见韩康子、魏宣子,痛陈利害,联合两大卿族,也是他策划、执行的。赵襄子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张孟谈并重用他。张孟谈大胆提出联合韩、魏两族时,赵襄子积极支持;张孟谈与韩、魏两族定下共灭知伯的方案后,赵襄子也全力执行。这样,才保证了赵襄子坚守晋阳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将溃败之时能够反败为胜,联合韩、魏两家消灭知伯。
正是有了赵襄子的三年抗战,有了赵襄子联合韩、魏共灭知伯的计划,才使知伯功败垂成,才使晋国的历史得以重新改写。四卿执政变成了三家分晋,秦国东扩道路上最大最强的晋国分裂了。
如果知伯灭赵成功,那么,韩、魏两家绝难自保,最终晋国将成为知氏一卿之国,这样,也许晋国就不会分裂为三了。如果晋国不一分为三,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还能实现吗?当然,这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假设。
无论如何,韩、赵、魏三家最终灭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后韩国的诞生。
《家》读书心得15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小孩子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通过查阅《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谈老师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妈妈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在激流中前进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最爱的一部作品。这次寒假回家我又回顾了一遍,倒是别有一番感受。
《家》是一部悲剧,鸣凤死了,梅死了,瑞珏也死了。这些薄命的女子让当时的我着实流了不少眼泪,我为她们多舛的命运而感伤。鸣凤,那个外柔内刚的女子,自小就在高家公馆里做丫鬟,受尽了委屈。当她的不幸命运终于有了转机时——她遇上了觉慧,命运又残酷地剥夺了她那唯一的一点小小的光明。她被老太爷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无法得到觉慧的帮助,绝望之余,她选择了投湖自尽。“她热爱生活,可生活的大门却紧紧地把她关在外面”。的确,觉慧的爱是她黑暗生活的一缕光,但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堵墙,一堵永远无法逾越的将他们永远隔开的墙。难道这是她的命吗?还是这封建的礼教吞噬了她,让她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梅和瑞珏都深爱着觉新,觉新也深爱着她们。但是,那个女子注定受到压迫的时代,软弱的觉新保护不了她们,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她们送上了绝路。如果觉新反抗,坚决拒婚,坚决同梅在一起,梅也不会伤心绝望而死;如果觉新坚决不把怀孕的瑞珏送出城,瑞珏也不会难产而死。如果她们自己反抗,结局也未必不会改变,只是她们不敢,所以注定了她们的悲剧。而鸣凤,虽然投湖而死,但这也是一种反抗,是以她死得壮烈。如果她不反抗,她只能被当成礼物一样送来送去,最终只会死得更凄惨。她死了,但她让觉慧永远记住了她,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我同情这些薄命的女子,所以我恨那些爱着她们却无法保护她们的男子。为了父母的遗愿,为了理想,为了全人类。这些理由多么伟大,多么高尚!就为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觉慧牺牲了鸣凤,觉新牺牲了梅和瑞珏。就为了这些看似沉重的理由,他们就这样牺牲了她们鲜活的生命。
这就是他们的爱,他们的“无私”的爱!多么无私的爱!
即使他们爱莫能助,即使他们无能为力,即使他们的内心真的想救她们,他们也不可原谅。
不错,真正害死她们的是封建礼教,但他们就没有责任了吗?不,他们明明可以救她们,只要他们可以放开一切,他们就可以救她们。可是他们没有,她们为他们放弃了一切而他们却没有,所以他们不可原谅!
在我伤心之余,也有点欣慰。在那些死亡阴郁的氛围里,《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也不失喜剧成分。觉慧走了,觉民也成功拒婚。他们通过反抗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反抗精神正如激流一样使我动容。
觉慧,那个叛逆的青年(虽然因为鸣凤的死我开始厌恶他,但他的叛逆精神我还是很欣赏的)。他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毫不留情地写文章批判那些道貌岸然的“老绅士”。在家里,也只有他敢忤逆老太爷的命令,他帮觉民逃婚,他斥责觉新的软弱。在那个不愁吃穿的家里,他被视为异类。终于,在一幕幕悲剧上演之后,他毅然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个“狭的笼”。“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
这就是觉慧,那个叛逆的觉慧。
再次合上书页,我感慨万千也受益匪浅。生活就是激流,谁是谁的依赖,谁又将谁记得,在命运的洪荒里,我们又怎能仅是随波逐流,淹没在茫茫人海,消失,被遗忘,最后只是汇到大海成为小小的沙粒。这样的活着是否悲剧了些?看完《家》,我选择在激流中前进!即使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依旧坚持,一信念,一精神,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