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
很高兴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共同参与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初步体验了生本课堂的魅力。随后,通过观摩课堂、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相关书籍以及上网查找资料,我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习如何进行生本课堂的教学。通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想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学习,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充当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往的课堂上,老师通常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们只是坐在那里听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只是走过场,时间很短,学生的积极性很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真正的体现。而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传授知识,而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通过合作、交流和质疑来主动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们会感到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们感到放松,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在我班上,韩子健和韩世纪同学的变化非常明显。以前他们不太积极回答问题,对学习的参与度也不高。但是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特别积极,课下还经常询问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非常高兴和激动,甚至难以相信。通过观察他们的变化,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够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教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在课堂上总是表现得像个唠叨的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我总是反复讲解,生怕他们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自从我接触到“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太过强势。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过于主观臆断,经常将很多任务都自行承担,渴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发展,但最终结果往往是我们自己失败了。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得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而这种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并不要求教师具备超出专业要求的高水平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具备指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学会学习方法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需要通过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来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个困扰,即不知道在课堂上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一开始,我总觉得课堂上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自己产生,尽量减少自己的发言。然而后来,我才明白,作为教师,应该学会适度地引导学生、做出小结,而不是一味地保持沉默。在课堂上需要把握好言传身教的平衡,这需要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观察教学视频,我发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们都表现出自信和快乐。有时候,我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时,我感到非常惊喜和开心。但更多时候,我会感到有些沮丧,总是在想:为什么孩子们不擅长合作?为什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为什么每次总结时总是离题并且啰嗦?实际上,他们目前的状态是正常的,因为在之前的课堂上,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这些方面的良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接触到生本教育,作为老师,我们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得还不够好,更何况孩子们呢?然而,通过观察他们的变化,我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充满了激情,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慢慢地也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上展现出了创新意识。我深深地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通过深入了解生本教育,我认识到了一位杰出的教师。你教导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令你满意的成绩,但这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唯一标准。成功还需要看你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你的教育所带来的无限快乐,以及你为提高学生素质所做的努力,以及你对学生未来和谐发展的帮助。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持续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我致力于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他们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2
4月6—9日有幸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修班为期4天的学习,学习学间,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两场专家报告和7节生本示范课,收获良好,感受至深,回来后,认真《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首先是学生们获得了自主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学生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其次是老师的角色得到了变化
我理解您之前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生本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学不应该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安排和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主体地位。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期望,耐心地引导和支持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我希望您能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生建立更好的互动,共同推进教学的进步。
郭教授指出:我理解您提出的这些问题。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儿童发展,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找到恰当的平衡,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主探索,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的来说,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实践。
三、生本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生本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都是充满潜力的,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虽然在合作、表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但这只是正常的成长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孩子们,耐心地培养他们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相信孩子们终将展现出更多令人惊喜的一面。我们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我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知识,感受快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认同生本教育理念。我将致力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机会。我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验证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我相信,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快乐地成长,收获更多的成就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我这个老师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生本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3
20xx年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资料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透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教学不仅仅无限精彩,并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教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教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我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一样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我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概念,并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并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潜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超多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潜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样办教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资料可是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我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应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简单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仅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构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并且人云亦云,自我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透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群众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所以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所以,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透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我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理解,用心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教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样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可是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就应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教师变得聪明而简单,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
这是一篇全新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儿童教育的新理念。该书提出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念,观点新颖独到,论述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生动活泼的学术力作。这部专著必将为儿童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启迪。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育理想,我提出以下修改版本:教育应当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有方。学校应当减少无谓的喧嚣和劳苦,让师生都能安心专注,从而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快乐。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进步,而非单纯依赖教师的灌输。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受益。
我同意您提出的观点,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的修改版本: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应该将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教学技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自身潜力。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和训练,以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不太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为孩子们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两种教育理念各有特点,我们应该在借鉴彼此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5
第一次听说“生本教育”还是在校长到广州学习归来。通过校长的讲解和有关资料的补充,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近学期末,我们音乐剩下的内容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一、学生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角色的变化
我理解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同。确实,过于强势的老师和过度干预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我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给予他们自主探索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过多地控制和灌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获得更有意义和持久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有感触。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既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讨,又要适时地做出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我会继续努力,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好地把握分寸,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这几节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生本教育要有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6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x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x句,我x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x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x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x个度,这x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x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x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7
通过参加生本培训,我对于“生本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我的学习感悟。在生本培训中,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生本教育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理念使我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质疑,并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开始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变得积极向上,更加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除了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我还开始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我发现,只有在一个温暖、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和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积极进取的人才。
一、它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本教育”首先是教育观的问题,教育不应该只围绕着分数、升学而转,而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要反思今天我们强加给学生的一切,这些东西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吗?对他们一生有没有真正的帮助?尽管其中少数人可能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也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郭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即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能够掌握、独立、自由地获取知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合理教育方法。
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而不是要求教师具备超出专业需求的高知识水平。教师应该具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能力。这种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力是通过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得到的。以前,我常常不知道在课堂上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总是认为学生应该自己来生成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尽量减少自己的发言。但现在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应该学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而不是完全保持沉默。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如何开展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教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该方法包括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讨论。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提供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班级讨论是指整个班级共同参与的讨论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综合运用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是:引导学习、交流学习、提出深入问题和巩固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设计者的角色,他们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知识,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同时也要考虑整体的情况。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只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使教学走向生本,而不仅仅停留在师本。先进行实践再进行学习,或者先学习再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直至完全不需要教师的讲解。
四、创设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
郭教授在他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快乐的情感是人们更好地学习的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变聪明,激发心理和生理上的活跃。在兴奋的.状态下,人们能够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思想,对于我的课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现今社会变化迅速,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重要议题。及时调整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所突破和进步。
自我校开始实行生本教学以来,我的课堂一直没有放开,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学习生本以后,深深认识到生本益处,所以,我打算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持续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我致力于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他们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自己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8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 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在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我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学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生本教育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生本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9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学校曾经介绍有关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一些教育理念。本学期教体局统一安排进行生本教育学习,听课活动等。在网上听了五节课,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最初,我对“生本教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以学生以本的实验。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点“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而且是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
到底什么是“生本教育”?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或经历过这样的鲜活的案例。我先与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我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的案例。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时,识记生字我一般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四人或两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识记检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编字谜。在几次简单的引导以后,学生编的字谜已经很有水平了。他们的构思奇巧,一个谜语会给大家带来欢笑。“锄禾日当午”知道是什么字吗?“香”。夕阳会说话----名。第八名----弟...老三住院了----病。一口咬掉牛尾巴---告。正月里生孩子----胜。学生在认真编的同时,积极动脑筋思考,锻炼了自己能力。
每上一节课,学生都会很期待的问我:“老师咱们什么时候猜字谜?”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必须来自他内心的愿望。如果他只不过是执行教师和家长的意志的工具,他就没有学习的乐趣,就更谈不上把学习学习了。等他自己一进入学习的.角色,做他想做该做的事情了,他的学习当然就好了。
看了这个例子,我想老师们会突然发现生活中到处有“生本教育”的案例。我想我们的教学要是像郭思乐教授提倡的那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促使学生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习自然会高效!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
我理解您对生本学说的热诚追求,以及对自身学识深度的谦逊反思。您提出的几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我深感自己的学识尚浅,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加渴望通过不懈努力,去追寻生本学说的真谛。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先生的学问?如何才能在实践中体现生本的理念?这些问题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用心领会生本学说的精髓,定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所收获,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视野。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生本学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教师的位置应该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探索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教师不应过于唐突地“教”授知识,而是应该耐心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收获知识和成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定位,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讨教师的位置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厘清教育的主体是谁。只有明确了教育的主体,才能更好地定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甚至是整个社会。不同的主体视角会导致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定位存在差异。因此,弄清楚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讨论教师地位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主体的探讨一直是教育学界关注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学界提出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观点,但这些观点都难以摆脱西方传统二元论思维的局限。这些观点试图通过对主客体范畴的逻辑推理,确定教育中的“主体”、“客体”及“非主体”,以期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和“科学”依据。然而,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注定难以找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上,在这些关于主体的争论中,谁也难以说服谁,谁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无可争议的。这些主体论实际上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并无太大区别,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我理解您对生本教育理论的疑问。我认为,生本教育并非要完全排除教师的作用,而是希望通过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合适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我们不应过于执著于“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要以更加开放和整体的视角看待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回归本体。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
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重塑教育的本体意识,摆脱主客二元的思维窠臼,回归教育的本真性。通过“归一”的视角,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的师生,而是一种动态的、互相融通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这种“回归本体”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范式。只有真正确立了这种本体意识,教育才能摆脱功利化、机械化的困境,重塑教育的本真价值。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
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
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习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
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习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
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
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习、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感谢您分享这段关于生本教育理论的精彩论述。我认为这些观点非常有见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生本教育强调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的学习生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学生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美好的品德。这不仅能够成就学生的美好品格,也必将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认为,生本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实践。我们应当努力营造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自由探索、自主发展中,不经意间获得美好的品德,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理解您对教师角色的质疑。教师确实不应该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我认为,教师的核心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学习。过度灌输和灌输式教学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我们应该摒弃“教师万能”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支持和激发,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中国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中国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
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1
转眼间,我校实行生本教育已经一年多了,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一年多来践行生本教育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觉得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让孩子们更加自信。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孩子们是主角,他们充分的参与课堂,积极地展示自己,这样,孩子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变得主动、大方,所以,生本教育下的孩子非常自信。
其次,我觉得生本教育让孩子更加能干。生本教育不仅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班级管理。虽然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他们很想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做为老师,我选择充分的相信他们,把班级的事物尽量细的分给他们去做,让他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只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会爱这个班级体。在分配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人人都想参与其中,可能有时候我们潜意识会觉得成绩好的孩子才能管理好班级体,其实不然。我们班的马欣悦是个内向的孩子,虽然很聪明,但重来不敢举手发言,上课总是默默的坐在那里,于是这学期我把午餐管理员的职务交给了她,让她每天中午负责叫准备好的小组打饭,开始,她的声音很小,很害羞,于是我不断的鼓励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的声音越来越大了,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她把打完菜的`桶拿到旁边,叫小朋友来倒垃圾,我感到很高兴,她真的越来越自信、能干了。现在,每天上课我都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我们班的夏杉杉同学,因为没有上过学前班,所以很不懂纪律,下课总是喜欢疯跑,于是,我让她担任牛奶管理员,负责管理小朋友喝牛奶,有了事做下课他也不疯跑了,还有很多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的孩子长期做一件事情就产生了懈怠的情绪。想想也觉得很正常,大人长期做一件事都会有厌倦感,更何况几岁的孩童。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为我的班干部建立了评比的机制,在评比中他们都能持之以恒的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大部分孩子都参与了班级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他们当然变得越来越能干。
再次,我觉得前置性作业的认真完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前置性作业对于生本教育的课堂非常重要,是整堂课是否有效的保证。通常我会把前置性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分成四个部分,1、字词;2。3、根据课文提两个简单的问题;4、根据课文的主题收集一点资料。然后由组长把这四个作业分配给他们小组的成员。其实组长很聪明,他会把字词分配给组内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收集作业分配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回答问题分配给两个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这样,既减轻了孩子们的作业负担,有不会因为能力的问题不完成作业,他们还能在第二天的全班交流中顺利展示,达到了分层教育的目的孩子们都有话可说,都得到了锻炼,因此,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最后,我觉得小组的建设很重要。首先,在小组的设置中,每组我都进行优、中、差的搭配,小组间的势力相当,这样,有利于形成竞争意识。其次,我觉得每组的差生应该经常调换。组长长期面对同一个差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我发现经常调动位置会让组长有新鲜感,会更加耐心的去帮助差生。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2
参加“生本教育高级研修班”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对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感到无助,觉得自己无法真正改变现状。但这次培训让我重拾信心,感受到了生本教育所蕴含的无限可能。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亲身体验生本课堂,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与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深深感受到,生本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能让教师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这无疑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动力。未来,我将努力将生本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崭新的前景。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方式,从依靠教师到依靠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重视阅读教学,将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单元整合,确立阅读主题和方向,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3、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以读引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和研究能力。
4、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5、重视对知识点的解决,通过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总之,生本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3
我很高兴听到您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生本教育确实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和生命激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构建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我相信通过生本教育的实践,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我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潜能。我们应该以更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主动探索和感悟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内心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经验和智慧,只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才能发挥出来。我将努力改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自已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呢?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在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
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放开形式,注重实质。不应过于担心学生学习效果,而过于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主动学习。
2、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放下固有的思维框架,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生本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学生最终学习成果,而在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总之,实施“生本教育”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教师要经常挂在嘴边。尤其时我们刚刚开始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那种“师本”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是放开脚步主动前行的一种动力。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日益高涨。
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生本”课堂中,小组学习活动是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们需要注意成员的均衡性,确保每个小组都包含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优秀的学生可以带动和帮助学习较弱的同学,各小组之间也能进行公平的竞争。教师还应该重视小组长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如何有效地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小组长的作用发挥好了,小组合作才能真正有效,教师的工作也能得到减轻。在对小组的汇报交流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应只关注个人成绩,更要注重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能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整体的学习绩效。
要转换教师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我理解您之前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生本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学不应该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安排和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主体地位。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期望,耐心地引导和支持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我希望您能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生建立更好的互动,共同推进教学的进步。因此,我们要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开学至今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另外就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始终不动脑思考、不动口交流、不动笔写,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自觉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每次布置的前置小研究总是不能够很好完成,因此影响了新课的学习,所以下一阶段工作我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些现状,真正的将生本教育落实到位。
教育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主动拥抱变革,摒弃传统的教育思维。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权,鼓励他们独立探索、主动发现知识,在反复验证中掌握所学。同时,我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新一代。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4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提炼出的一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的发展,全面依靠儿童”,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理念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通过读书,我的浅显的认识是,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学习郭教授的这种教育理念,适合当前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常说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如果真这样的话,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的实施。
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是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让他们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观点和方法。这样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或许这正是教少学多的思想所在呢!
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逐步找到方法并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把掌控课堂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探索、合作和展示,甚至主动进行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讲述的时间,而更多地引导孩子去发现。这就是我对生本教育的理解。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5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深感遗憾,很少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当站在讲台上时,我只把他们视为渴望知识、缺乏学习动力和方法的求知者,因此我不断地传授知识给他们。考试即将来临时,我只把他们看作需要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修补他们的短处。当学生违纪时,我只视他们为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强制进行纠正。但很多时候,我没有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人类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如果我们把学生视为真正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岂不是在释放我们自身的潜能呢?
每次备课时,我都习惯上网寻找相关材料,提前准备好一些素材。似乎这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在课堂上,我总是以展示自己的材料和学识为主。这种做法激发了我的潜力,但对于学生来说呢?他们甚至连查资料都要反复向我询问:“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吗?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现成的?”这样的结果更像是娇惯学生,每天都会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常见的做法就是不断讲解、重复讲解和大量练习。然而,这种形式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厌烦和疲倦,无法提高他们的成绩。实际上,智慧的获得并非通过反复练习,而是通过感悟和顿悟来实现。从举一反三到以点带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呢?因为我们都追求快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学生当作产品来对待,认为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外部琢磨就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却不知道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内在的变化。因此,每个老师都应该耐心一些,将学生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参与活动和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去感悟、总结,并最终学会运用知识,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要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教育所带来的无比快乐,我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哪些努力,以及我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教育走向生本》这本郭思乐的著作解答了许多令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境界。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教育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生命短暂,慢慢走,一步一世界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蒋春蓉)
2012年我有幸成为龙泉驿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在这四年里我接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三性教育”“顶层设计”“生本课堂”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第一次认识它们,感觉很吃力,发的资料全是学术性的,让我看到都头疼,甚至每次写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都觉得苦不堪言。曾经一度,恨不得把它们扔进垃圾堆。所以在教学上推行也受到了阻碍,基本上我是放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次偶然,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教师子女为什么会很平凡(10个中有9个都是平庸的,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入)?通过不断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我就一直处于这种局面?难受、纠结,特别是看着孩子那张纯真的脸,难道我的孩子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吗?一个肯定的声音在我心里大声的回答,不能。于是,我开始认真的学习有关资料,还出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进行补充学习,使我初步的认识到无论是“三性教育”“顶层设计”还是“生本教育”,它们的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教育理念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然而生本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所谓生本教育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我们是毕业班,时间紧迫,接近小升初考试,我们主要还是注重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剩下的新课也不多了,基本上都是系统的复习,但是我们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课前前置练习题单,通过前置练习题单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上课时,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学习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人格力的培养。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然而,我们的传统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将在我以后的课堂大力的推行。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一个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迈的每一步不一定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人人都会认为他前途无限。只要路是对的,不管生命的长短,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你每天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这正是一步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