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论国内经济形势》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篇: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论国内经济形势》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如今房价过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了普通人民的生活。近期,政府提出要淡化单一的GDP增长模式,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信息,能源,电子,生物,汽车等作为战略性产业。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未来会比较艰难,政府需要制定强有力的引导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走向正常,稳定。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不仅说的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美国等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坚决拒绝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大批的民营企业就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人经济状况更加的糟糕,美国人大幅降低消费,特别是对中国商品的消费。由于美国人消费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跌。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郎咸平教授说过,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政府将资金注入银行,同时美国的利率很低,美国人大量地贷款用于买车和其他消费。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这不无道理,同时这与美国政府自身的调控和美国人不良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政府面对此次危机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主要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一部分是支持企业的资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一大批的钢筋水泥企业的生产,而且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可是这些投资都是一次性的,建完就不会再去重复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经济发展是不会持久的。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大于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或者超出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比如高速铁路,其投资成本非常的高,而且成本回收的周期非常的长。一般只有政府才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然而要收回成本,其票价必然不会低,有些线路价格将逼近机票的价格,使得很多路线的乘客往往是寥寥无几,实在是对资源的二次浪费。
为何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如此之低?当今流行语,“病不起”,“死不起”等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极低的消费能力。其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国的人口多。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劳动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工资却不能跟上这方面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就算劳动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劳动力过剩,使得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很高,工厂和企业就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空间。如今大学的扩招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大量的扩招,不仅严重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且造成劳动力的趋同化,使得大学生难以胜任工作,而且形成恶劣的竞争。由于劳动力的工资不高,消费能力自然也不会高。另外就是房地产过热,导致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得不被拘束在房产上。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家庭和房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一般会首先考虑买房,其次是买车。开发商抓住了买房者的心理于是抬高房价,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普通老百姓由于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任由开发商漫天要价。其次是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利益和政绩,抬高地价,频频拍出地王。房地产开发成本又间接转嫁给了购房者。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房价高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医疗费用也是普通老百姓的重要开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被束缚,导致内需不振,同时外贸出口又遭遇寒霜。政府提出的三驾马车有两驾马车已经不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只能依靠通过加大政府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由于政府的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在GDP所占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基础建设完成,中国应该用什么去填补空出来的GPP空缺。到时中国的经济就会停止不前,甚至出现大的滑坡。中国的政府投资行为似乎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但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政府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呢?就是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产业链,把握产业链的高利润节点。中国如今的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节点,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劳动力剥削。美国人聪明之处就是控制了产业链,自己控制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而把利润最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转移到中国,剥削中国的劳动力。而且往往造出来的产品都返销美国,国人并不能享受这些产品,真是“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政府为了保障出口,保持着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或者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促进出口。这种思想方式似乎有悖于“经济发展,全民共享”的理念,为增长而增长的思维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政府需要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链控制,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意义。不能盲目地信从GDP指标,应该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路。相信政府可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广西大学计算机学院
当前中国与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
广西大学计算机学院
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
四、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
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的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近来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并继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承受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在西班牙还酿成针对中国的焚鞋事件和排华运动。日益增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折射出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政治和社会问题。
五、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_国际形势
中 国 与 国 际 形 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
四、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
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的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近来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并继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承受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在西班牙还酿成针对中国的焚鞋事件和排华运动。日益增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折射出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政治和社会问题。
五、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当今中国的国际形势-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白驹过隙,转眼四年,2012年已经接近尾声,我的大学生涯也进入了大四,16节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已全部听完。纵观世界,中国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形势呢?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很应该去分析一下眼前的格局。
随着前段时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究竟 应该怎么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准确 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上对 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多的争论,而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11年 5 月,温家宝总理走访捷克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会上温总理特别指出,“中美 共治”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总理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中美共治” 这样一论点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现况的疑惑、忧虑,特别是我们的 朋友俄罗斯,他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合作伙伴及重要的战略基础——广大的发展 中国家。这一论调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我们争取尽可能多的朋友带来了非常负 面的影响。所以,总理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表态,目的就在于要尽快把这种论点 遏制住,尽快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 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第一,实 力地位显著上升。刚步入 21 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仅在世界排第七位,GDP 约 1 万亿美元。21 世纪的前 8 个,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排名几乎是一年 上一个位置,2008 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 年或 2010 年可能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 2008年1年达到 4.4 万亿美元,提前 12 年实现“到 2020 年经济总量比 2000 年翻两番”的 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第二,除经济实 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在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 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 军等实力相比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有了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科技 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更是让不同国家不同领域 对中国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 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却在持续下降,从反面再次体现中国 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一些主 要盟国的极力反对,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也有所下降。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其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信誉度严重下降,对此美国不得不有所调整。所以奥巴马、希 拉里、佩洛西,走遍世界都要“倾听”,他们现在外交的重点是要改善美国在世界 眼里的形象。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持续下 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普京于 2001 年曾说: “10 年前中 国的经济实力是苏联的一半,10 年后俄罗斯的实力是中国的一半。2008 年俄罗 斯的经济实力是中国一半的一半”。近20 年来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 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欧盟进入新世纪后也在原地徘徊,经济发展勉强维持 低速增长。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 无法追赶中国。现在所讲的“金砖四国”,实际上四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那三 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在一起才相当于中国,甚至还差一点儿。第四,金融危机 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 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 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 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极少数中坚力量的一员。中国银行和企业的 实力以及国际地位在攀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 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 的信任、肯定和信心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对外关系得到持续改善,其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 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 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第六,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 方主流舆论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 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 现得尤为清楚。我们在世界眼中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 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而没有民主、没有 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更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对于这 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国际体系转型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机遇
第一,整个国际体系转型是和平转型,而不是战争转型,这个和平转型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是非常有利的。第二,美 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缓慢地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当大的主导能力,而美国缓慢走 向衰落的过程,正是中国崛起的良好机遇。第三,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 系尚未形成。不管 G8 还是 G20,都摆脱不了联合国体系。无论未来世界将处于 怎样的一种体系,中国在里面都将唱主角。第四,新兴大国群体崛起,这些国家 积极合作可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合理权益,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通过协商与合作来修正国际体系,构建国际机制。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 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故所遇的阻力会大大减小。第五,中国 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中国未来崛起后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都是建立在和 谐世界的框架里,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而且不会给世界带来重大的灾难; 实际上这也正是和平崛起的要义所在。
三、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障碍和挑战
这些障碍和挑战在我们今后 20 年中将影响我们地位变化,甚至会导致我们 上升过程中断,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一,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 构的低层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绝对不是中国的全部面貌。经济总量 的低层次是中国的特征,中国目前是大国但远远没有成为强国,要把低水平的量变成高水平上的量,这个问题很大。第二,中国存在各种形式的潜在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我们不能小看,如独生子女造成的年龄结构问题,今后中国的劳动力也 许会严重短缺,劳动力价格则会急剧上涨,我们所有的竞争力将面临改写,而这 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三,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和内外统筹能力的不协调性,包括 各个部门统筹能力的协调,这样的制度建设往往都滞后。第四,资源的有限性和 生态的脆弱性。倘若我们要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甚至于高质量地成为第一经济大 国,资源上和生态上都无法得到支持。第五,我们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和多变,像朝鲜和巴基斯坦,谁能预料到它们今后政局会怎样。也许有一天我们将面临核 武器的包围,也可能周边海洋问题变成尖锐问题,亦可能生态恶化导致周围国家 对我们产生敌对情绪。因为所有的亚洲大河都来自中国,中国如果破坏上游,所 有的亚洲国家都必受难于中国,现在哈萨克斯坦就在跟我们抢水源。第六,中国 统一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例如解决**问题、台湾问题将成为长期的任务,路途 也必非常艰辛。第七,跨国非传统安全和国内矛盾结合的危险性。第八,中国与 主要大国的共同利益和战略利益冲突并存。随着我们个子越来越大,战略空间越 来越大,战略冲突部分自然会上升。这一块必须尽早地考虑,一是要积极预防这 类冲突,二是要使共同利益的增长快于战略利益冲突的扩大。第九,全球治理能 力和国民素质的准备不足。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普遍是国民全球意 识不足。今天国民大规模走出去带来的危机,都是因为我们国民素质跟不上,而 这也正是许许多多问题的根由所在。
四、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方向和路径
第一,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第二,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 同利益。第三,量力而行,有所作为;不挑战霸权,不急于称霸;主持公道,保持平衡。过去我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在应该转变为“量力而行、有所 作为”。根据中国的实力,我们应该做多少就做多少。主持公道、保持平衡,反 霸是要主持公道,但是反霸也不能过,需要保持平衡。第四,渐进改革,兼顾各 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 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 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100 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最后,我不得不再次强调国民素质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中国国民素质的看法 一直很不乐观,而作为中国人,周边发生的一切我们也都看在眼里。一个国家要 想取得突破型发展,必先从提高国民素质做起,国民素质得不到根本性改善,一 切皆是空谈,设想谁会愿意与一个缺乏诚信的国家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