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大业》观后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题记
《建党伟业》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要影片,主要讲述了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蔡和森、向警予、张国焘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建党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史实。看《建党伟业》,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的冲击。
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中国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让我们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最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这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之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公正获得自己的领土。西方列强不顾及中国人民之大心声,以强硬的的态度将德国在中国胶州湾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演员陈道明在影片中说到“弱国无外交”,揭示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的道理。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充满苦难的时代诞生的。它顺了历史之大潮流,诺了人民之大心愿。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福音;它的诞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它的诞生,使中国从此走向了未来的光明道路.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在党的正确领导及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人民最终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农民“翻身农奴做主人”。
建党的时候,全国才50来名党员,全国代表大会只有13人参加。9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们党的光辉发展历史。现在,我们全国的党员大数已经接近8000万,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党。事实有力的证明,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发扬中国共产党努力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 “腥风血雨”到 “雨过天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当年党的艰辛历程呢?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叫甜了吧。
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为生计担忧。我们没有理由不以积极的态度地活下去。因此,就让我们携手,从现在开始,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去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把我们美丽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壮美,富强。
张开翅膀,飞向天空,拼搏未来,建设祖国!——后记
M3—5
陈剑柏
第二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大业观后感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像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了乌云密布的长空。
预初八班 叶竞成 847
第三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大业》观后感
——09侦本四 蒋琳 091310661
今天在毛概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其实早在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它凭借着强大的明星阵容和细致详尽的描写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我对这部电影一直抱着隐隐的期待,今天老师也算是了了我的一个心愿。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中国历史的“风雷激荡”“巨变迭起”。但在这段时间内其实有着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相关历史人物,另外人物、事件互为因果相互牵扯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要在一部电影中全部展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编剧在尽量简化、明晰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层层推进,描写细致。对于其中曲折发展,则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用字幕的方式一带而过,这样也使观众抓住关键,实在是一部能让人获益良多的电影,而且这次在教室和同学们一起观看,我感到了比电影院更热烈的氛围,每每看到喜爱的明星出场或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事件时,教室里都会爆发出响亮的掌声和讨论声,真是好不热闹。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也做好了写观后感的打算,因为这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的人物处理慎重,还原历史面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扮演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孙中山先生的演员马少骅。当在电影中的孙中山出现时,同学们发出了阵阵惊叹声,这真是和我们高中历史书上的照片一模一样,后来我又对这位内地演员多做了一些了解,他的名气虽然和“孙中山专业户”卢奇比不是很大,但马少骅却被“孙中山故居”和“广州大元帅府”的工作人员评价为“海内外唯此一人最像孙中山”。此次他在《建党伟业》中的表演更是深入人物内心,做到了“形神俱备”,的确很吸引观众的眼球。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就是发哥扮演的袁世凯了,历史上的袁世凯,镇压戊戌变法,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改制称帝,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袁世凯往往被丑化为一个残忍、愚蠢的大光头形象。但我觉得袁世凯不应该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他能够得人推举,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肯定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当日本逼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心里肯定还是有过挣扎的,他不是傻子,他不会甘愿让中国遭受日本人的蹂躏践踏,可是在当时的情景下政权不稳,内忧外患,他也是无可奈何。在《建党伟业》中,我觉得对袁世凯这一形象的刻画就十分细腻到位,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是个有手腕、有心机,甚得部下拥戴的总统形象。当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条约时,他甚至有胆量对日本人破口大骂,可他又必须考虑到当前局势,他眼中有着矛盾,隐忍到最终的妥协,发哥扮演的袁世凯真是深得其灵魂,每一个眼神都牵动着观众的心。袁世凯的执着是因为“想过把皇帝瘾”,当最后他用那饱含泪水的眼睛注视着那件皇袍的时候,他也知道,他的皇帝梦是破碎了。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怎么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还有就是毛泽东的扮演者刘烨了,虽说他在外貌上与毛泽东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实在没法将他们联想起来,不过看到刘烨为了模仿毛主席而特意增肥的身材,也是让人感到颇为用心的。
其次,这部电影的故事发展脉络突出重点,很是清晰。主要就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武昌起义的胜利开场,重点展现中华民国的成立、南北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历史事件。这一章战争和暗杀场面较多,以强烈的视听震憾将观众带入到军阀混战时代。不过也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在描写青年朱德时,着力刻画他作为蔡锷将军的旧部在讨袁战役中一往无前、骁勇善战的形象,这也使廖凡扮演的朱德成为了颇受同学们关注的一人。但在这场战役中,就看朱德一人逞威风,更是成了战役的转折点,真是打了场“个人英雄主义”的恶战,枪炮轰鸣的好莱坞动作片范儿十足。这也难怪同学们大呼“好假”!不过光就战争的场面看还是挺振奋人心的。
第二层,着重表现了五四运动的缘起、经过及结果。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画面和音乐都十分震撼,在电影中当看到“新文化与旧文化”在北大校园内的激辩,当看到热血沸腾的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当看到学生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当看到女学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着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一种青年一代担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扑面而来。五四运动”也被称为全片的“泪点”,很多场景都看得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青年学生们身先士卒,团结在一起,用高昂的热情无畏的精神号召人民起来抗争。第三层,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影片的这一章详细叙述了各方代表如何赴会、敌方如何阻绕,我方又是如何应对使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顺利召开的故事,展现了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曲折和艰难,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啊,难怪影片要叫《建党伟业》了,能够建成中国共产党怎么不是一番伟业呢?。这一章也是继五四运动情节上的高潮之后,在情绪上达到的又一高潮。嘉兴南湖船上大家齐唱国际歌,船头含笑而坐的女子以及水墨画般淡远意境的处理,不仅给我们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成为影片情绪上的延伸。所以,当我在看完影片后,才会觉得有一种类似感动的情绪在心中蔓延吧。
最后,这部影片能真真做到了发人深思,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历史正剧。我觉得可以用“建党伟人的青春使命集合真实写照”来形容这部影片。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伟人们在他的青春期就不平凡。如朱德,如毛泽东,如周恩来……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他们都在努力寻找着救国的出路,尽管他们的道路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朱德在军事上崭露头角;陈毅、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寻求救国之路;而伟人毛泽东在那时就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复杂的问题。”于是他选择了留下,发动工农起义。最后,他们取得了成果,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而在今天,我们的青春使命又是什么呢?在青春期的我能为党和国家做些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经济制裁、经济侵略、资源掠夺、国际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的施压等。在这个时期,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又与上个世纪的历史使命不同,但又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而不断努力。在这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拥护党,爱戴党,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不动摇。作为一名警校学生,我更要时刻牢记无私奉献的校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练本领,刻苦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要记住毛泽东主席年轻时的一句话:“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认清方向和目标才不会走弯路。玉屏笛声飞扬,南湖红船启航。《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的成长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举世公认的成就史。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正剧。
第四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看过该电影后,说起对影片的感悟,我想我们不该局限于去讨论影片的制作技巧和演员的演技,其中实际传达的精神和文化才是我们应该深深思考的主题。
同《建国大业》一样,其明星阵容是够强大,同时每个人对这种现象的反应也千差万别,艺人只是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做做贡献。该部影片是为了建党90周年而制作,主线之一是展现我们的党在那个**的年代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动荡社会的压迫,各种社会制度的混乱,各种外来势力的剥削,外国先进思想的引入,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探索追寻。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为那份执着和探索的精神而感动,更应该为各个在前进道路中而不幸牺牲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我们的党能在**的局面里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国人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应该为作为中国人而自豪,同时要将自己中国人的特有品质发扬光大。这部影片是对我们已流失或者掩埋的中国精神的召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想对其中自己觉得比较有价值的情节或者语言做自己的的感悟。
感悟之一-----有这样的一句话“高喊着共和的口号,却又大肆地祭祖祀孔”,言外之意,民主共和和孔子的思想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立的,二者有你没我。这点从某人对辜鸿铭老先生的指责中可以明显的体会出来。那么,谁对谁错呢?
共和是我们所寻求的社会制度,而孔子的思想,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底蕴。是的,不能否认,孔老圣人的话的确是和民主对立,曾经中国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在孔子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管理的,然而,请问孔子的思想是为封建而生的吗?我想不是吧,只不过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古人们将他的思想用在了封建统治上。为什么不抛开封建和民主共和的矛盾不说?为什么不将儒家的精髓和封建脱离?我们要制度改革,改革就该把那些本质是瑰宝的东西丢弃吗?
所以说,当时的改革,完全的反孔是中华文化流失的源头。或许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早已焦头烂额的顾不上文化的保有了,寻找适合中华大国崛起制度才是奋斗的核心,所以不怪前辈们。在今天,我们该意识到文化保有是我们的职责。
感悟之二——辜鸿铭。“我的辫子是长在头上的,而你们的辫子是长在心里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本性。”面对学生们的嘲笑,这位星宿级别的人物一语中的。他本质思想传达的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初衷是一样的,我们要本质改变的是那种心态那种总是带来灾害的心态。知道辜鸿铭的人都会向他致敬,虽然他对中华文化的维护最后太过偏执,走向极端,然而就他的预测而言,我们正在承受抛弃文化的后果。
感悟之三——屋外,学生为国忧心伤神,游街,呐喊;屋内,贼人欢声笑语玩着麻将。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卖国贼,又是什么成就了爱国青年?而这痛心的一幕是否是如今现实社会的真实映射?能否想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重庆那像皇宫一样的政府建筑,和普通民众缺衣少食,房屋破旧是正常的吗?如此可见,不管是在哪个年代,社会上这种腐败的根基从来都没有根除过,而也正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那种破败的思想没有消灭。这必将是艰难而又长远的斗争。
品味之四——工字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工人就组成了天,我们最底层的工人就是天振臂一呼,虽无天下云集之壮观,却撼动无数工人长久闭塞的渴望自由的心。那是时代的召唤,是当家做主的最初的呐喊。
这部影片是成功的,至少,她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如果,非要去讨论批判质量什么的,那么就更多的针对的是商业的产物而非赞礼了。所以,建议抛开外物,用心去感受那些展示出来的精髓。
整体看,《建党伟业》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尊重历史。从革命先驱推翻满清,到民众本能式的渴求国家复兴,最后思想上抓住了革命的方向,这是一部催人奋进、予人启示、警示现实的好片子。它不像我之前所想的,跟《建国大业》一样在思想和政治上有一边倒倾向。它在描写中国人的抗争、摸索和觉悟,每个迷茫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引导自己的答案。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观看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联想到现实。所谓“谈古论今”,“论今”更有必要。
人还是要有信仰的,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革命首先应该是思想的革命。我很赞叹革命先驱的前赴后继。他们一直在寻求救国真理,东学西鉴。当统治中国2000年的封建思想以满清朝的结束为标准而宣告失败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胜利的果实早有人觊觎。因为中国的情况实在太复杂了。到底什么思想才能救中国?
今天也一样。最初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为了革命事业“以身许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但为什么今天这种信仰成了“没有信仰”?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包括后来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相对抽象的蓝图,实现这一蓝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到底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如果在他的有生之年不能见证或者怀疑,那么这种信仰就会动摇。其直接结果就是人们的“没有信仰”和再次迷茫。没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思想重新凝聚人们,在这个个性飞扬的时代,一切抽象的信仰都是那么的无力。而人生短暂,人们对信仰就要求必须具体化。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肯定有,穷人的信仰是生存,富人的信仰是享受,这两种信仰的共同基础就是物质。脱离物质的信仰就只有寄希望于能够在中间层(所谓的中产阶级)孵化出来。但现实是,当前社会对中间层的打压正在将中间层强制分化,一半产生了穷人的信仰,另一半追逐富人的信仰。享受在挤压生存的空间,生存在积蓄反抗的能量。这就是当前中国的信仰。
再回到影片中关于信仰的问题,湖南毛润之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中国人只有在颠簸中找到出路。
第五篇:建党大业观后感
当我看到赵本山范伟等笑星出场担任国民党军官的演出时,我其实是不想再继续看这部电影的。历史本就是胜利者编写的,而导演甚至这样故意不客观地把国民党军官变成一群笑料,我不得不怀疑这部电影的深度。而当我现在已经看过这部影片时,我依然对这部国产大片保留我的一部分态度。
无论旧社会还是现在的新社会,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没有经过胜利者动笔改写过的最初的故事。
但我决定看下去,一部这样宏大的电影不会一无是处,我且看看我们的同胞们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过去再来做评判。
现在,我仅以我看过这部电影后生出的观点和感悟来向您汇报一下。
我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咱们的政府是领导型的政府,是一呼百应的政府,我觉得原因是毛泽东带领共产党打下了江山给中国人民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那时候,中国人民大都沉溺在民族解放独立的无限欢喜中,个人崇拜情结严重到认为毛主席既然已经带我们求得解放,他是如此一位伟人,那么他的带领中国谋发展的方法必定是无限正确的,只要跟着党走,一定会是最对最快的道路。于是大炼钢铁,粮食产量“大丰收”,文革等这种举国上下几乎为之疯狂为之放弃日常生活放弃理智的大运动,才能搞得“如火如荼”,人民不是一点私人的想法都没有,只是由于心里始终把爱国放在头等大事,就像当代人为了财富和地位什么都可以忍下一样,在当时的人的心中爱国是唯一的信仰。
而与之相对应是如今的政府,不知何时提出了一个“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且不说它是从哪里学来的。个人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正确的。
首先,当今中国已经没有国家刚成立之初那种痴迷与疯狂的氛围,我们要安宁平静的国内环境,要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要足够多的钱,足够大的房子,孩子要念贵族幼儿园….我们越来越多的要求使我们的目光越来越往小家集中,国家需要什么,国家要干什么似乎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故此我们会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工作至废寝忘食,就像以前的中国人为了爱国所作的一切一样。既然人民不再对政府一呼百应了,因为改革开放人们也知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如何了,那么再让中国人民像从前一样方式爱国实在有些困难。
其次,我认为中国缺少一个毛泽东。的确,乱世造英雄,多少年没有战争侵扰的中国很难再铸造一个英雄似的人物。毛主席带我们打下江山,他在乱世中的成就无人可比,但是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他在中国成立后所作出的成就远远不如战争时期,甚至犯下了很多极大的错误。而当年没有选择留在国内革命而是留洋海外的邓小平周恩来等人却在毛泽东觉得无能为力时顺利接手,无疑他们是适合让中国逐渐由衰转胜的人物,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如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安抚民心也是政府要做的很重要的事,如果政府再像从前那样一味地给我们指路而不问问我们的态度,时间长了,革命就会来的。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加深了一种意识,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也养成了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