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0:4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

第一篇: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

1-5章课后思考题汇总

1、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角度思考,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军事科学知识具有怎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当今世界各国的军事教育,对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国防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3、掌握并深刻理解国防的含义、现代国防的主要内容。

4、进一步认识中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和严峻形势,深刻思考“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为什么成为中国现代国防的主要内容之一”。

5、当今大学生拥有哪些基本的兵役义务?应如何依法履行这些义务?

6、新时期加强国防法规建设、尤其是颁布《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规,对于中国国防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

7、反思中国国防历史尤其是近代国防史,结合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新时期中国应如何加强国防建设。

8、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应如何理解武装力量建设与国家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9、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分别实施了哪些兵役制度?各种兵役制度的基本特点或基本情况如何?

10、海军作为战略性、综合性和国际性军种,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应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11、应如何积极发挥解放军诸军种的协同作用,有效履行新时期人民军队“多样化历史使命”?

12、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哪些基本组成?其中内卫部队和警卫部队有何主要区别?

13、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武装力量在保卫国家安全、参与地方建设、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4、结合军事思想的概念、特征及相关基本内容,思考应如何发挥军事思想对军事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

15、辨析:战争是神的意志,是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

16、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基本阶段?每一阶段军事思想的概况或特点是怎样的?

17、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四战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思想对当前中国国防建设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8、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些基本阶段?每一阶段的代表性军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19、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精髓及其对我国当前和今后军事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20、结合战略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对于战争实践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21、如何理解军事战略的“对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特征?

22、结合中国周边相关热点问题,深入思考当前中国应如何处理“陆权”与“海权”之间的关系?

23、深入思考:台湾问题对中国海洋安全形势有何影响?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1-7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1)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

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在民族压迫下的痛苦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是鸦片战争以来最重要的事实。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的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因此,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经欺侮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也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就是说,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而且站得牢固,为了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使人民过上自由、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是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并在中国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的主权。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驻中国的公使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它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它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等,为它们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5)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虽然,列强的侵华客观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它的侵略严重地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粉碎了它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资本—帝国主义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它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它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它们完全的殖民地,使它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政策。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抵御外敌的方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重要思想,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全国的民族意识有了普遍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一方面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尤其是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被远远地抛在后面。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虽然中国军队有时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综合实力、战斗能力却远远低于外国军队。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1、一个国家必须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2、一个民族必须觉醒和奋起,只有了解世界大势,才能确定自身在世界潮流中的位臵,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相信并努力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才能使反侵略战争获得胜利的基础.4、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反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加速了它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猛烈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有力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看: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农民战争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和“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以拯救清王朝统治、御侮自强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与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旧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等官场恶习,这就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地主阶级一部分人物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洋务派标榜办洋务是要“自强”、“求富”,然而,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能够使清王朝免于衰落、灭亡的命运。所以不难看出,地主阶级不可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臶,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未能成功地在中国

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4、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而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又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事事落空。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和捷径。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革命的目的是为中生谋幸福”,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二、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三)辛亥革命严重地冲击了皇权和忠君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特别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成长、壮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秩序,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于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中国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正如孙中山所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能够挽救中国。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A、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帝国主义阵营难以形成足够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

B、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C、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

D、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二)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的重大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革命影响。A、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革命的新道路,在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B、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展了天翻地覆的人民大革命,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领导力量,使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认识了中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A、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成为抗日中流砥柱。这就为中国争取光明的前途奠定了基础。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C、中国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成熟的马列主义政党,它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最终赢得人民革命的胜利。

二、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

为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

(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仍然和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它们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殖民主义掠夺,疯狂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彻底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二)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而且人民大众所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更加严重,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因此,要实现人民解放,必须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摧毁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国的反动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军阀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属于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二)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维持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两种建国方案代表了两个中国之命运,两种方案的斗争是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斗。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由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在根本上被推翻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同,连提出这种

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由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愿,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所以最终成为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和背景。

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先后失败,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一再碰壁,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和保留态度。

2、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的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到中国人民面前。

3、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了先进分子思想方向的转变。“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使先进分子看到了斗争的新希望,(二)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探求的结果。

1、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百家争鸣和非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试验及失败(工读互助团和新村主义的试验及失败),表明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科学的真理,才能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找到出路。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论战,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和阵地,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3、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斗争中自觉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一方面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一方面注意同中国的实际结合,提出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等重要思想。

4、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了思想社干部上的准备。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的领导。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进行了北洋战争。

中国革命之所以呈现了这些新面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有政治远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只有它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真正领导者。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进入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及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三)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一)从党自身建设方面来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了解不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二)从社会根源上来说,中国社会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少,小资产阶级是汪洋大海,而党员的大部分出身子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处于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小资产阶级在思想方法上往往主观片面,在政治倾向上易于左右摇摆,遇到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党内连续产生“左”倾错误的根源正在这里。

(三)从以往纠正错误的方法和结果来说,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在纠正第一、二次“左”倾错误的方法有缺点,太着重个人责任,只注意组织处理,没有在思想上彻底弄清错误的实质,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至重犯类似的错误。

(四)从外部因素来说,共产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不适当地干预,以及党内教条主义倾向盛行,以致把八七会议以来党内的左倾思想和左倾情绪推向了极端。

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甚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侵华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三)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雪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臶,它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坚持抗战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不仅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三、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利益和***的政治制度。

(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四)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维系全国抗战的作用,但在抗战各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能够积极抗战;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二)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中国的抗战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而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极其野蛮的、充满掠夺和屠杀的罪恶的战争。

(三)从战争结果上看,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形势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铸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与敌人殊死搏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四)历史证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只要实行全民动员,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一)从根本上说,国民党政府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妄图把中国拉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黑暗前途,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违背全国人民的公意,必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二)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严重丧失人心。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经民怨沸腾,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便已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

(三)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公然发动全面内战,造成人心的向背。

(四)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使它迅速走向失败、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军事上,到全面内战的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政治上,蒋介石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玩弄“改组政府”把戏,并残酷镇压人民,制造多起流血惨案,使其政治欺骗迅速破产。经济上,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倒闭,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恶化。

这样,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作你死我活的斗争,伴随国民党军事、政治、经济危机四起,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并形成反蒋的第二条战线,有力配合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使它陷于全国人民包围之中,其统治迅速崩溃。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治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力量,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奋斗。

(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它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它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55人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中国共产党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成为人民

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三、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最先进的政党,中国人民依据一百多年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是:只有以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旗臶下,实行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依靠各族人民自身力量,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曲折斗争,终于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中国建立了起来。

5、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由于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也经过曲折,但终于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使各族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发展,就在于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这一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党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2021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2021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得到传播。但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零散的、肤浅的。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真正得到广泛传播。正如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提高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他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积极地投入到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正是这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领导人民求翻身、谋解放,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奋斗,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遭受了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实践经验激励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二、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六大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国民党反动政权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因此,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农民占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建立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领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首先在广大农村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胜利的道路。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1.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2.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3.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四、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其主要原因在于: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对党在过渡时期。

(4)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为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答∶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5.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6.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二、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答∶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二、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2)邓小平提出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5)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改革开放理论。

(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9)“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三、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为: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历史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3.国际背景:科学发展观实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二、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2)立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3)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4)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拓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①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a.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重大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

b.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从奋斗目标看,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d.从国际地位看,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

②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世界经济版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

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

③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全球治理越来越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⑤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频繁、紧密联系,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凝心聚力、谋篇布局、攻坚克难的科学理论。

二、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征

①秉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彰显历史自觉。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贯穿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管党治党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

③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

⑤强化战略思维。体现了战略家的恢弘视野,有利于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⑥发扬斗争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应对重大挑战,化解重大矛盾。

三、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答: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旗帜和灵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③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时代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国内、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具有引领时代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新时代,对新时代国内、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在洞察时代风云的同时,顺应了时代的理论诉求,因而具有引领时代的作用。

②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论品格,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③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④世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经验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思想史增添了新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首先要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贡献,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②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③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④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⑤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⑥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⑧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①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⑤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答:

(1)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①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坚信人类社会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②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③从现实依据来看,中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2)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

①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b.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c.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d.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e.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3)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这个优势,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三者之间紧密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保证我国经济着沿正确方向发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3)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据此及时完善宏观调控。

(6)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必须关注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抓大事、谋长远,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7)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应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

(1)它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2)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是争夺“制脑权”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了严重干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牢固。

四、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

(1)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③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④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⑤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①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②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畅通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完善信访制度,优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将其化解在基层。

③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⑤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五、如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

答:(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③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⑤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2)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

①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②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④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前防范风险。

⑤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第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从五个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国家有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也必然会产生更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如何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确定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在我们党的历史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就其主要方面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四、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和总遵循。学习理解这一总要求,要重点把握以下5个方面。

“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一个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定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坚定的政治自信,表明了党的建设的初心所在。另一个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在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二字,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把握,实现了党的建设指导方针的与时俱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来部署、来推进、来检验,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四个以”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继承和发展了十八大报告相关表述,特别是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了全党面前,凸显了“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政治灵魂,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强调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5+2”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长期沿用的“思想政治建设”区分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和首要地位;新增“纪律建设”,体现了管党治党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回归了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更加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加强纪律建设一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迫切任务。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建设工作质量不高,有的搞“两张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够;有的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不够。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是要求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布局来展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句话”的总目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一个全新的概括。“五句话”既有各自丰富的内涵,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彰显了我们党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品格,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

下载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海洋大学 卞秀瑜军概1-5章课后思考题(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