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

时间:2019-05-12 01: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

第一篇: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

体育学院030311班丁陈燕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 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最佳组合模式。

时至今日,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许多的弊病,其模式是不能很好的达到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目的的。而且,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实例都证明,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中国青少年有着一定的摧残;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中国的教育是不是真的有用,培养出来的是不是就是“人才”?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许多进入大学的人都发现,自己以前基础教育学习到的知识,在进入大学以后,能用上的是少之又少。既然这样,那我们以前学那么多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据我所知,在美国大学,学生都是“宽进严出”;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是“严进宽出”。我们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踏进大学的校门,而进了学校以后,我们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茫然无措!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确实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在基础教育方面做的很好。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素质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名列前茅的,虽然学生的负担是比较重,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中国近几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越来越看重素质,措施也在向减负但不减质方面倾斜。中小学阶段是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这个时期,人学东西也特别迅速。中国的基础教育正是从这点出发,给学生灌输了丰富的知识;中国的高考制度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目标去追求。如果要问中国学生什么时候最勤奋,最辛苦,我想,答案一定会是高考的那个阶段。

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十分严格的,中考,高考,对学生的选拔都可以说是精挑细选。但是,中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普遍的就开始懒散了。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大学时期过的比中小学要悠闲的多,对自己的要求要低的多。大学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似乎也低了许多,只要求过了就行,也没有向中小学那么积极了,因为不存在升学率的问题了。对于毕业,大学只要求修满学分,英语过四级,就能拿到学位证了。而获得学分也是十分容易的,因为大多数大学老师不会“为难”你,只要你都来上课,稍微认真一点,就能过了这门课,拿到你需要的学分,也就能轻松毕业。

相比较美国,其“宽进严出”的机制,让更多的人都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美国大学要求教育出来的都必须是“人才”,而且毕业的条件也比中国大学要苛刻的多。具体的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美国的大学生如果想毕业的话就必须在大学毕业的最后那段时期做到像中国学生高考那样勤奋。中国的大学生会因为毕业问题而努力拼搏吗?会因为毕业而挑灯夜读吗?

人生需要目标,不仅自己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教育制度也要为学生定下目标。中国的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目标,但却在高等教育失去了这个目标;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正是为学生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目标。虽然两国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但是不同的教育制度,就会是人才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使之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想想看,如果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相结合,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素质会是怎样?这就会是个把真正的素质教育贯彻始终的教育体系,始终把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第二篇: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总之啊,中国之教育不足很多啊,就目前而言,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吧,操之过急反倒不好,希望更多的老师拿出自己的责任心来教育孩子,来等待新教育的到来。

第三篇:有关组合矩阵论中图谱与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

有关组合矩阵论中图谱与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

【摘要】:组合矩阵论是一个近20余年来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个数学分支.它用矩阵论和线性代数来证明组合定理及对组合结构进行描述和分类.同时,也把组合论的思想和论证方法用于矩阵的精细分析及揭示阵列的内在组合性质.对图谱理论和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是组合矩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谱理论是图论研究的一个非常活跃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量子化学、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网络以及信息科学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图谱理论中,为了研究图的性质,人们引入了各种各样的矩阵,诸如图的邻接矩阵、关联矩阵、拉普拉斯矩阵、无符号拉普拉斯矩阵、距离矩阵等等.这些矩阵与图的结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图谱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研究图的性质能否以及如何由这些矩阵的代数性质(例如谱半径,谱唯一性,谱展,能量等等)反映出来.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在经济学、生物学、化学和社会学以及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对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包括符号模式矩阵的幂序列性质,可解性问题,稳定性问题等.本论文主要涉及的是对符号模式矩阵的幂序列性质的研究.在图谱理论方面,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图的邻接谱、无符号拉普拉斯谱(Q-谱)、距离谱.主要对图的邻接矩阵、无符号拉普拉斯矩阵(Q-矩阵)、距离矩阵的谱半径、最小根以及谱展进行研究,试图建立它们与图的结构参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在符号模式矩阵方而,我们刻画了一些特殊图类的Lewin指数极图,刻画了一些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和达到基的上

界的极图,继邵嘉裕老师、柳柏濂、尤利华和苗正科老师等对一般的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以及本人在硕士论文中的一些工作,给出一些关于基的界,同时证明了在基集中有一些新的问隔(“gaps”).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介绍了图论研究的背景和进展;接着介绍了一些图谱理论问题的研究背景和进展;最后介绍了符号模式矩阵的一些研究背景和进展.(二)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n阶图的邻接谱.我们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记号和一些引理.接着在第二、三节,我们探讨图子式(Minor)与图的谱之间的关系,寻找图的拓扑性质与代数性质的内在联系,对禁用子图K2,3的图类和边数最多的外平面二部图图的给出了一些结构性的刻画,通过已有工具对这些图类的邻接谱半径进行研究,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上、下界,甚至刻画达到一些界的极图.在本章最后,我们讨论了直径给定的双圈图中最小根,并对达到最小根的极图给出了一些结构刻画.(三)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n阶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我们在第一节中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记号和一些引理.在第二节中讨论一般图的Q-谱半径的界,给出了一些上、下界并刻画了达到下界的极图.我们接着在第三、四节中讨论一些特殊图类的Q-谱半径的界,刻画了色数给定的图和θ-图类中达到Q-谱半径的上、界的极图.最后我们在第五节中考虑图的Q-谱的第二大根q2.刻画了q2=2的图;对n≥9阶连通非二部图,刻画了q2≤3的图;对n≥7阶连通二部图,刻画了q2≤3的图.我们证明了(i)如果n≥2,不存在n阶图G使得q2(G)∈((1,2)∪(3+(?)/2,2.7));(ii)如果n≥9,不存在n阶图G使得并q2(G)∈((1,3+(?)/2)

∪(3+(?)/2,2.7)),确定了3是q2的最小极限点.(四)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n阶图的距离谱.在第一节中我们给出了几个增大或减小距离谱半径的移接变形定理,利用这些移接变形定理,对具有给定悬挂点数k的n阶简单连通图类,证明了具有最小距离谱半径的图是在一个n-k阶完全图的一点接k条悬挂边得到的图,具有最大距离谱半径的图是一个哑铃图.第二节中我们也给出了几个增大或减小距离谱半径的移接变形定理,利用这些移接变形定理,我们证明了Sn’(通过在星Sn的两个悬挂点之间加一条边得到)在所有的n阶单圈图中具有最小的距离谱半径;而Pn’(通过在K3的一点接一条悬挂路Pn-3得到)在所有的n阶单圈图中具有最大的距离谱半径.在本章最后,我们对般图的距离谱半径给出了较好的上、下界并刻画了达到该上、下界的极图;研究了一般图的距离谱展(即距离矩阵的谱半径与最小特征值之差)的下界,证明了完全图Kn是n阶图中达到距离谱展下界的唯一极图,完全二部图K[n/2][n/2]是n阶二部图中达到距离谱展下界的唯一极图.(五)在第五章中,我们研究n阶符号模式矩阵的幂序列性质.我们在第一节中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记号和一些引理;在第二节中刻画了围长为2或3达到Lewin指数上界的极图;在第三节中刻画了恰好具有d个非零对角元的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和达到基集上界的弧最少的极图;在第四节中刻画了对角元全为零的零对称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和达到基集上界的极图;在第五节中我们继续考虑一般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给出一些关于基的界,同时证明了在基集中有一些新的”gaps”,而且刻画了一些给定基对应的符号模式矩阵.【关键词】:邻接矩阵无符号拉普拉斯矩阵距离矩阵邻接谱半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距离谱半径距离谱展禁用子图最小根符号模式矩阵Lewin指数本原非可幂基极图单圈图双圈图色数无符号拉普拉斯谱第二大根极限点零对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O157.5 【目录】:摘要6-9Abstract9-15第一章绪论15-30§1.1图论研究背景与进展15-16§1.2图谱理论的研究背景与进展16-22§1.3符号模式矩阵的研究背景与进展22-30第二章图的邻接谱30-65§2.1基本概念与常用工具30-37§2.2K_(2,3)-minorfree图的邻接谱半径的界37-45§2.3边数最多的外平面二部图的邻接谱半径45-53§2.4直径给定的双圈图的邻接谱最小根53-65第三章图的Q-谱65-98§3.1基本概念与常用工具65-68§3.2Q-谱半径的界68-72§3.3色数给定的图的Q-谱半径72-83§3.4几个关于Q-谱半径的移接变形及其应用83-88§3.5图的Q-谱的第二大根88-98第四章图的距离谱98-120§4.1给定悬挂点数的图的距离谱半径98-106§4.2单圈图的距离谱半径106-113§4.3图的距离谱半径和谱展的界113-120第五章符号模式矩阵的幂序列性质120-169§5.1基本概念与常用工具120-126§5.2围长为2或3达到Lewin指数上界的极图126-134§5.3恰有d个非零对角元的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134-147§5.4对角元全为零的零对称本原非可幂

符号模式矩阵的基147-163§5.5本原非可幂符号模式矩阵的基集中的”gaps”163-169参考文献169-18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187-189致谢18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 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记录

主题: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

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 时间:2011年11月19日AM 地点: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张其林:欢迎大家参加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上海市建交委总工程师秦云先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先生;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教授级建筑师吴之光先生;国际结构工程协会(SEWC)主席R.Sundaram先生;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先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黄宏祥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张军先生;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总工程师高承勇先生。

出席今天会议的贵宾还有IASS副主席、法国蒙彼利埃大学René Motro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先生;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熊衍仁先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贾抒处长。下面请同济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先生致辞。

丁洁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通过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以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经过半年的筹划,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我谨代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筹办这次大会的过程当中我们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题目是目前结构工程界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可谓群英荟萃,有来自结构各领域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通过这次集中性的交流我相信会给大家创造一个启发式的学术交流。同时我作为中国组团的主席之一,很荣幸地宣布SEWC即国际结构工程协会正式在中国落户。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举办的目标是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作用。

最后,我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其林:下面请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总工程师高承勇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高承勇: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我也代表上海现代设计集团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其林:下面请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先生致欢迎辞。

陈以一: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同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由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结构工程协会和《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举办,由《建筑结构》杂志社、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我代表同济大学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钢结构大国,未来10年将是世界钢结构行业调整格局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实现世界钢结构大国和强国宏伟目标的时期。我们这个论坛与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合并在一起召开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一直致力于结构工程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今天,SEWC中国团组成立,将秉承更加关注和贴近中国行情的原则,积极推进和组织中国区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为中国结构工程师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的机会。

本论坛主题为大型建筑工程中钢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的研究、设计、施工以及监测等。在接下来的论坛里大家会介绍各自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构负责人将为我们介绍建设施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在超高层结构方面给大家一点启示。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获得成功,各位来宾均有所收获,谢谢。

张其林:谢谢陈以一先生。下面有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张军先生致欢迎辞。

张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早上好!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与同济大学、国际结构工程协会联合主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对本次会议的召开以及国际工程协会中国团组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产业迎来了科学、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高,空间结构规模和跨度越来越大,造型也愈加新颖。我国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前进,其所蕴含的是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领域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加强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总体科研、设计和施工建造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在设计和施工等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会议的宗旨在于促进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和应用,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设计以及施工等方面的广大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推进我国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本次会议是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盛会,来自印度、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知名教授将给大家介绍国际上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来自我国的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以及各重大项目负责人也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国内的复杂结构工程设计,这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平、促进结构工程的技术进步。我相信各位代表将会不虚此行,同时也希望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交流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潜心研究、认真总结、不断创新,为推动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将向跨度更大、体型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作为国家建设领域科技型中央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将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技术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与建造的综合技术水平。我集团也真诚希望与结构工程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携起手来,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共同为建筑结构专业的技术进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对给予会议鼎力帮助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赞助企业的老总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国内外的专家和代表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张其林:下面有请国际结构工程协会的R.Sundrwaram先生致词。

R.Sundrwaram:

张其林:下面有请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教授级建筑师吴之光先生致辞。

吴之光: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代表上海市建筑学会对“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这次大会比较特殊,它既是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团组的成立大会,也是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的国际论坛。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子里召开的,主办方把这两项盛事合并在一起召开很有意义。大会主办方邀请的专家团汇集了四大洲六个国家的顶级专家,我充分相信这次大会将会极大推动中国的钢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的发展,并在不久的将来会开出丰硕的成果。同时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团组也将会积极发挥它的作用。最后,感谢大会主办方给我们创造了这个难得的和值得留念的机会,谢谢大家,祝各位身体健康。

张其林:感谢吴先生讲话。下面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先生讲话,大家欢迎。

张雁:尊敬的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尊敬的江院士,各位来宾上午好。在这次论坛召开之际,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随着国民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规模工程建设推动了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与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结构体系不断涌现,北京奥运工程、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一大批工程的建设就是标志。但是在大规模成功建设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下面借本次会议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要坚持耐久、安全、实用、经济美观,通过科学决策、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建设,宁可建得少一点、慢一点也要建得好一点。二,要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工程基础理论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是工程技术的规范,是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保证。三,要重视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至今,我们的工程理论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与国家建设的要求,同时要注重工程管理创新。四,要重视复杂结构,更加关注组合结构材料的性能、耐久性的细部研究。五,要注重施工技术,特别是施工控制技术的研发。六,要重视防灾救护研发,重视防火、应急逃生技术。七,要注重环境影响,包括热环境等等。八,要注重节能技术的研发。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张其林:最后,请上海市建交委总工程师秦云先生讲话,大家欢迎。

秦云: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受到邀请参加本次大会,同时对中国团组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中外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国的钢结构和钢混结构得到充分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在量大面广层次建设中,造型别致的高楼大厦腾空出世,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主张在结构设计时将结构工程的科技性、实用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结构,并充分展现建筑的创造性,这对今后我国的结构研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和探索。今后的20年将是世界钢结构加剧挑战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际结构工程结构在中国成立分会是很有意义的大事。

本次论坛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大型工程中钢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的研究、设计、施工以及监测工程设计的案例,并针对钢混结构设计施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地探讨。相信中外专家能让我们了解钢结构和钢混结构的独特魅力,在交流过程当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本次论坛对促进中外钢结构和钢混结构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张其林:感谢秦先生的讲话,本次会议得到了光华同济土木学院基金、精工钢构集团、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公路协会桥梁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我谨代表会议组织委员会对他们表示感谢。现在开幕式结束,请各位嘉宾在主席台下就坐。接下来马上开始今天上午的议程。谢谢大家。

张其林:我们第一个做报告的是R.Sundaram先生。他是印度R.Sundaram建筑事务所总裁,SEWC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他的报告是“印度钢与混凝土屋盖体系范例”。

R.Sundrwaram:

张其林:我们再次感谢R.Sundaram先生为我们做的报告。接下来有请Massimo Majowiecki教授为我们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新尤文图斯体育场结构设计”。Massimo Majowiecki是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的教授。

Massimo Majowiecki:

张其林:下面我们有10分钟的茶歇。

(茶歇)

张其林:第三位演讲嘉宾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丁洁民先生,他报告的主题是“组合结构构件在上海中心大厦中的应用与研究”。丁洁民: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主题是“组合结构构件在上海中心大厦中的应用与研究”。首先是工程概况,然后是结构布置。先介绍一下工程概况,这是我们整个小陆家嘴的地图,上海中心和金茂是一个米字形,这个在世界的规划上是少见的。这个是它整个页面效果图,看起来跟另外两个建筑在建筑体型上还是很不错的。这是整个建筑的功能布置,分8个区段。商业、办公、酒店,最顶上的是观光。这是第一区段的。这是我们看到的标准的办公层的楼面布置,整个办公层还是比较经典,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大概的结构体系。这是酒店的标准图,整个酒店布置每一层大概20多个客房,比较常规的布置方法。这是在各个区段之间,这是我们的剖面,每个区段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建筑的特点,它有内部墙和外部墙,这个给我们具体的设计带来一些困惑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从室内来说整个这样的布置,主要的设计团队,涉及到方方面面。

整个这个项目的结构体系目前还是比较广泛的,整个结构体系是沿着竖向,我们拿出一个区段,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右边可以看到区段上整个结构我们都有显示,但是如果要更清楚,我们做了一个分解,这是结构体系中的核心,我们用红色来表示,潜蓝色是12个矩形柱子,3.7m×5.2m。我们加上蓝色的横架。最后我们加上一个潜绿色的,形成整个区段的结构体系。我们通过这样的分解图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接下来我们从列表中可以看到,巨型柱尺寸各有不同,尺寸是非常大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70,含钢率基本为4%,局部一些部位为5%,主要确保它的黏性。这是核心筒,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核心大致的数据,混凝土强度等级都是用C60,整个在一区和二区我们对有些剪力墙做了配套。这是标准楼层的结构图,这个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当中,楼房在适用过程当中舒适度的设计要求非常高。这是设备层楼板情况,其主要考虑一个设备层设备比较重,此外还有防火。

接下来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混凝土巨型柱的受力情况。一边柱子是受压的,通过进一步分析之后,整个巨型柱都是在受压状态。大致有这样的选择,第一,考虑到这个柱子的断面太大,综合它的受力,如果考虑到跟其他部件的连接,并且有现场施工的拼接和安装,最后我们采用了型钢混凝土柱。确定了型钢混凝土柱,我们对它的承载力有一个计算。采用纤维单元法得到SRC巨型柱,此外对巨型柱做了分析,这么大的柱,我们不知道整个受力情况下黏性是不是我们所想的。这是我们的分析模型,这是巨型柱的模型,这是整个分析的结果。从整个曲线来看,我们觉得这个还是很不错的。在这个圆形基础上我们也看了一下数值的情况,对应混凝土应用、钢筋应用,从分析结果来看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巨型柱现场的施工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的状况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看一下钢板混凝土组合体情况,由于这个结构的特性,特别是巨型柱在下列区段方位很大,我们要对一个剪力墙做比较仔细的分析。这是我们对剪力墙的选择,对这个项目来说我们有这样几个要求:1)塔楼一区底部核心筒墙体厚度不能超过1.2m厚;2)墙体轴压比限值为0.5;3)底部加强部位墙体需满足大震下的延性以及抗震承载力;4)底部核心筒抗侧刚度与巨型柱相匹配。地下室~2区采用钢板剪力墙形式。这是1区的钢板组合剪力墙的情况,这样的布置对各个剪力墙有一个承载力的效应,这是施工过程当中显示的钢板的布置,这是钢板具体的构造,如何增加它的混凝土连接,如何便于施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做了分析。考虑到这个项目的用钢量很巨大,如何判断用钢量的合理性,如何使得设计上各个环节合理,我们也做了用钢量的分析。我们把用钢量按100%的配置做分析,最后优化结果,优化从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地评估整个结构;第二,适当地释放它的周期;第三,对构造措施做了详细的分析,判定整个数据的变动情况;最后,10%的优化。

下面看看组合楼板的设计。对楼板计算,从目前来看做得非常不错。此外由于这个项目有内部墙和外部墙,内部墙主要是保温隔热,外部墙是遮风挡雨,外部墙是每一区段悬挂,13~15层是挂在上一层的。对于楼板的强度也要做详细的衡量。这是我们最后的分析结果,特别是对于下部区段的受力层,我们在局部方向预埋一些钢板,加强楼板抗压能力。

最后,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整个项目的进程。2008年11月29日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工。2009年7月18日主楼桩基完成,2009年10月3日主楼基坑开挖。2010年2月10日主楼基坑开挖完成,3月26日主楼大底板开始浇注混凝土,3月29日主楼大底板浇注完成。9月24日主楼完成±0.000楼板,这是2011年4月12日的施工现场,这是9月的一张施工现场图,整个调装、安装,按计划大概在2014年12月完成。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张其林:感谢丁洁民的报告,接下来是第二个阶段报告,由丁洁民老师主持。

丁洁民:接下来请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汪大馁跟我们做“考虑屈曲后强度的钢板剪力墙研究与应用”。大家欢迎。

汪大馁:我今天给各位汇报的是承重钢板墙。首先就是钢板剪力墙结构的介绍,钢板剪力墙还是有一些优点,如果配合刚架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钢板剪力墙的组成,板主要承受水平力,当水平力超过了它的承受水平以后,尤其是当我们所承受的荷载是变方向的,它在很大力的作用下,一个方向就是受压的对角线会发生屈曲,另外一个就形成拉力场。它的破坏模式,我们设想的破坏模式应该是在梁上,而不是在柱上。我们比较三种可能的形式:纯刚架、支撑刚架和钢板的。可以看出,从刚度来看,纯框架相对来说软,钢板和带支撑的框架刚度明显好很多,钢板还是可以体现出比较好的性能。这是应力分析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它的拉力场效应很明显,当然小支架也出现了红色,这两个红色都是一个量级的,显示上只能这样。钢板结构一般的理解,希望只受水平力,不受竖向力,框架向下,框架到底之后再由下而上,这个概念就是希望很薄的墙,希望它发挥作用,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一个问题,这种施工方法受到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强烈置疑,他说如果底下没有完成的话,剪力墙两侧房间的安装和装修都不能进行,这个空期就会延长很多,所以不得不采取一种折衷的方法。第二,如果钢板剪力墙没有装,在施工期间的刚度要进行专门的核算,刚度会缺少很多。实际上我们认为钢板剪力墙,即使按照最理想的状况,还有后续的荷载,还有使用荷载都会传递到钢板上,因此基于这种认识和需求我们就进行了所谓承受一部分竖向力的研究。

不能等到结构完成以后再装钢板,不能把钢板安装滞后太多,滞后安装意味着先期施工的不会对结构产生影响,这是一种折衷。超高层建筑弯矩的形成的是不均匀的。很容易会想到,不能大幅度增加板厚的话,就要用别的方法。这是钢柱,设想目的主要是解决竖向下板面的问题。我们有形象的想法,如果一条河上有竹筏,河水起了波浪,但是竹筏还是让水在流动的,根据这个理解,这上面是可以有一些间隙,间隙多少可以做分析。一般建筑结构可以承受部分钢板剪力墙的性能在这里列了出来。下面就要用试验来验证刚才做的分析。试验是在清华大学做的。最大的加载量是300t。我们装了测定噪声仪,测试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是试验做完以后的情况,很明显,这是一个屈曲,这个是受压的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拉力场,这里可以看到部分的。我录了一段视频,高强螺栓受剪而破坏的声音是非常强的,好象打枪的声音,这个就是高强螺栓的声音,而且这个声音越来越密,随着荷载的增加声音越来越密,后来就像打机枪一样,后来就像炒黄豆一样。因为高强螺栓承受往复变相的荷载要非常小心,所以在做试验的时候,听到这个声音,现场的业主说绝对不能用高强螺栓,因为这个声音像一个鬼楼,谁都不敢来住。幸亏我们还有一个用焊接连接的,所以这个使我们下了决心,在我们没有能力解决响声之前就不能用它。上述试验验证了我们的一些想法,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很快地下了决心,做刚度剪力墙,我们也做了连接的试验。

下面就是我们工程的情况,天津津塔,两栋楼,公寓楼是30层90m高,这两栋楼的面积是39万m2,于2007年施工,这个是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图。它的平面是椭圆形的平面。这个是剪力墙的布置,这个红色的是钢面剪力墙,纵向因为强度大,就比较小一点。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平面尺寸X,Y向差异很大,这个是我们有意识地改变了它的钢度,弱的方向都加一些墙,强的方向少加。钢结构的要求都是满足的,它的性能目标,红的地方可以看到钢面剪力墙,其他的性能指标强度差不多。

这是工地上实际安装的情况,这是底层的,这些新钢都是要埋到混凝土的底板下的,这个施工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没有完全固定,是临时固定,临时固定方法跟上面一根梁是焊接,它只是把板固定在上面。

我们也获得了几项专利,在2010年在奥兰多做了解释,美国西部也用我们这个照片做了海报,世界上高度最高的钢板剪力墙的建筑。我们获得了加州2011年的地标建筑大奖。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丁洁民:接下来有请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先生,他的题目是高地震烈度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任庆英: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这个项目是海南海口市的一个超高层海南大厦,总建筑面积24.4万m2,包括主楼、副楼及裙房。主楼地上46层,高198.6m;地下4层,其中17层、31层、屋面为避难层,屋顶设直升机停机坪;主楼、副楼与裙房在地上通过防震逢分成2个独立的结构单元。上面还有一个鼓楼,鼓楼80m左右,在地上部分是裙房和附楼,这是地下室的情况,这是2层的平面,是一个长矩形,这栋楼整个刚度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比较容易造成扭转效应。这是屋顶,屋顶有一个会所,最顶层上有个直升飞机的飞机坪。这个楼的高宽比还算不错的。海口还有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是风特别大。50年一遇的是0.75,100年一遇的是0.9,这些情况都是起码在内地比较少见的。另外海口腐蚀性非常高,在海边。钢的腐蚀性很高,我们曾经看到,在2000年建的一个塔,不到10年全部烂掉了。很粗的钢筋,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地区建造房子还是比较严峻的。这个地震安全评价报告,小震比规范的小震略高一点,中震和大震不一样,中震和大震还是按照规范做的。

我们做了几种方案,开始没有想到会这么复杂,按道理200m的建筑做混凝土没有问题,但是这个项目如果不设加强层也不设支撑的话无法完成,按照高度算下来,加强层设了两道,最顶上没有设,避难层在屋顶上。最后我们还设置了两个加强层在四角,最后勉勉强强能够满足。结构体系为带加强层的组合结构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为了避免平面两个方向差别比较大,我们设了4道伸臂桁架。主楼基础采用桩筏基础,桩型为采用ф1200桩径钻孔灌注桩,其中桩长分别为60,70m,为有效地减少桩底沉降影响,提高单桩承载力,桩底桩侧采用复式后压浆技术,最终单桩承载力以现场试桩确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该类型结构体系在八度区适用高度为150m,本结构在高度上超限32.4%;为控制结构的位移角,设置加强层,导致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属于复杂高层。

小震弹性静力分析:计算假定:1)考虑扭转藕联效应、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效应;2)各层楼面规则,开洞率很小,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在计算中采用刚性楼板假定;3)框架梁与柱刚接,与核心筒铰接;4)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的嵌固端。柱在每个楼层中部设置一个横隔板。

中震不屈服验算:所有构件均可实现中震下设定的性能目标。为实现墙体的性能目标,在筒体底部剪力墙增设了型钢暗柱,以抵抗地震下的拉力。对于加强层伸臂桁架与腰桁架,考虑在中震下,加强层上、下楼板破裂退出工作,即在计算模型仅考虑这两层楼板的10%的面内刚度,对其进行验算分析,得到结果如表所示。同时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伸臂桁架中震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应力最大的区域出现在桁架的斜杆交汇处以及斜杆与柱交汇处,局部达到屈服应力370MPa;斜杆应力分布均匀,应力水平在200MPa,表明其受到的弯矩作用较小;上下钢梁有较明显的弯曲变形,最大应力出现在梁的根部,为315MPa。

在大震情况下,核心筒剪力墙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屈服;框架柱的抗剪未出现屈服,局部楼层框架柱抗弯出现了屈服;部分框架梁梁端发生屈服。根据大震不屈服验算,可初步判断本结构可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弹性计算大震X向层间最大位移角为1/104,Y向层间最大位移角为1/111,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弹塑性时程计算结果与分析:X向主要墙体W1,W3受压损伤主要集中于连梁附近墙体,大部分墙体受压损伤因子在0~0.6之间。X向主要墙体W5~W7受压损伤相对较大。其余墙体受压损伤轻微。墙体受拉损伤范围较广,但墙体纵筋除在底部、上加强层以上有局部小范围的塑性应变外,大部分纵筋未进入屈服,且底部纵筋塑性应变以受压为主。墙内型钢除在底部、上下加强层附近及顶部有局部塑性应变外,其余均未进入屈服,且底部型钢塑性应变以受压为主。墙体水平筋有局部塑性应变,主要分布于暗柱附近,底部加强区基本无塑性应变。混凝土受拉损伤:在柱根、两个加强层上下位置、上加强层以上区域及个别角柱出现混凝土受拉损伤,较大受拉损伤因子主要集中于加强层上下位置,其余位置损伤因子不超过0.4。混凝土受压损伤:柱中混凝土未出现受压损伤。

加强层上下各两层楼板即15~18,29~32层楼板受压损伤较大,加强层上下楼板除沿伸臂桁架方向有局部较大受压损伤外,其余位置受压损伤因子在0~0.6之间,不影响结构剪力传递。其余楼层受压损伤轻微,损伤多集中于核心筒内。楼板受拉损伤程度较大,但钢筋除核心筒内局部存在塑性应变外,其余钢筋均未进入屈服。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丁洁民:今天上午最后一个报告有请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傅学怡,他的报告题目是“大型复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我的题目叫“大型复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实践”。讲五个项目。我想围绕项目中的创新来展开我的报告。

第一个项目是中钢天津国际广场,项目的概况简单说一下,占地为26666㎡,总建筑面积为395181㎡,T1的建筑面积约65130㎡,T2的建筑面积约225370㎡,标准层平面为53m×53m。商业裙房建筑面积约11070㎡,和塔楼连成整体。扩大地下室4层建筑面积约93611m2,扩大地下室柱网为8.5m×8.5m。

核心筒外墙厚由底层到顶层1150~500mm,0~136.8m标高(0~32层)采用钢板剪力墙(钢板厚50~35mm),周边型钢柱、楼层钢梁约束。136.8m标高以上采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内墙厚550mm,连梁高700mm,宽同墙厚,局部受力较大连梁内设型钢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60。这是我们的楼盖构成,这个不多说了。

下面想讲一下施工措施的优化。本程外筒承担结构自重占其承担的总重力荷载54%。六边形网筒结构角部斜柱与中部斜柱截面相同时,重力荷载可以分别直接向下传递。水平荷载倾覆弯矩作用下,角部斜柱受力大于中部斜柱,角部斜柱截面需增大以满足结构设计承载力的需要。此时由于六边形网格结构节点刚接,角部斜柱截面大,将导致部分中部重力荷载向角部转移,重力荷载传力不直接,角部斜柱负担加重。角部斜柱截面继续增大,重力荷载将转移更多,形成恶性循环,角部斜柱截面设计困难,角部六边形横梁受力不利。

采取了两个主要措施,第一个措施:主体结构施工期间,释放连接下部六边形角部斜柱的楼面水平钢梁(图圈示部位)的杆端弯矩及轴力,切断六边形网格中部结构自重向角部斜柱转移的路径,下部六边形网格区域结构自重自承担,不向角部转移。主体结构生成后,将此横梁与节点外伸短梁焊接连接。

第二个措施:由于六边形网格角部斜柱截面大于中部斜柱截面,上部30层菱形交叉网格结构中部自重仍将被部分转移至下部六边形网格角部斜柱。主体结构施工期间,过渡区顶层每个角部8根斜柱不连接,上部交叉网格结构自重只向中部六边形斜柱传递,可进一步减轻角部斜柱负担,主体结构生成后将此斜柱与节点外伸短管焊接连接。

这些是按照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的模拟,在设计阶段,根据我们的设计经验和施工经验,设定施工程序进行模拟,以后可以做微调。整体结构模拟施工分析计算得到,结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作用下,后接钢梁左右两节点A,B水平位移差0~2.5mm,竖向位移差随楼层升高逐步增大,顶部(209.7m标高,第49层)最大位移差59mm,六边形标准层顶部(194.1m标高,第45层)位移差为52mm。待主体结构施工后,后接钢梁与节点外伸短梁贴板焊缝连接,形成整体结构,承担后期附加恒载、活载及水平荷载作用。

不采取施工措施,自重作用下结构角部斜柱轴力约为中部斜柱的1.9倍,弯矩约为中部的1.2倍,中震作用组合下角部斜柱轴力约为中部斜柱的2.3倍,弯矩约为中部的1.5倍,中部与角部斜柱受力差异较大。采取施工措施后,自重作用下角部斜柱轴力减小6800kN,达43%;弯矩减小1300kN·m,达37%;中部斜柱内力增加22%。附加恒活风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组合后,角部斜柱应力水平降低约10%,中部斜柱应力水平增加2%~5%,角部与中部斜柱受力趋于均匀,改善结构抗震性能。

第二个,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660m,比上海金融中心稍微高一点,目前是国内最高的楼。塔楼屋面高度597m,楼层总数:地上118层,地下5层。这个楼的体系和上海中心不太一样,增加了立面上的斜撑,几乎看不到变形,高度性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主体结构:巨型斜撑框架–钢结构斜撑+七道周边空间桁架+V形支撑+型钢混凝土巨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四道外伸臂钢桁架。

下面介绍重力荷载下的结构长期竖向变形分析与控制。施工模拟:伸臂腹杆后装,弦杆先铰接后刚接;斜撑一端后接;设施工逐层找平至设计标高;设施工逐层找正至设计轴线。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时间从施工开始至投入使用50年。重要性:结构构件 内力重分布;非结构构件 容差;建筑 楼面平整、整体倾斜、层高恢复。重力荷载下结构侧移控制。

首先第一,对于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模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模拟的时候是根据经验,采用设定施工方法和进度进行模拟。对于任何一个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变形。第二,轴线恢复到原设计中心,这个是我们要做的基本。我们讲的变形是后期变形,当前施工虽然找到轴线了,并不等于在后期附加的扩展和长期扩展下,我们要分析和控制后面这一段。当然,由于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作用原因,混凝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从它的结构生成的第一天开始就考虑。刚才我看上海中心的施工,跟我当时做设计的设想基本是一致的。这个设想如果没有工程经验是不能乱想的,还是要有超高层工程设计。混凝土收缩,收缩徐变模式采用欧洲CEB-FIP(90),相对来说比较好,与此同时我们引入了含钢率,在收缩变形过程当中含钢率影响20%~30%,含钢率不同会带来上下波动。

可以看到刚开始施工的时候,底层没有变形,顶层的变形很小,但是中部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顶部楼层的压缩变形,这个变形的规律是这样的。变形的趋势,投入使用1年、10年、20年、50年后巨柱和核心筒竖向变形差最大值:25mm(84层)、27mm(85层)、28mm(85层)、28mm(85层)。伸臂腹杆长期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与设计强度的比值为9%~14%。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巨柱和核心筒内力重分配,巨柱轴力增加,核心筒轴力降低。投入使用20年后巨柱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增加的轴力达到28584kN,占巨柱重力荷载作用下轴力的7.6%。

第三个项目:深圳北站。北站有一个显著特点,四号线、六号线的地铁,高架穿越,穿越的地方正好是70米的悬臂,火车穿越以后带来了振动噪音和振动引起的对结构的影响。车站总建筑面积181035m²,其中房屋建筑面积74573m²,站前平台34146m²,无站台柱雨棚68024m²。主站房下部结构南北顺股道方向207m,东西方向340m,不设置永久缝。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楼板组合梁框架结构体系,高架地铁4号线、6号线支承柱2500×4000八边形钢管混凝土空心柱,楼盖上分叉形成Y型矩形钢管混凝土空心柱,支承地铁4号线、6号线及屋面钢结构。组合梁梁高2300mm,为解决设备管线穿越及节省用钢量,在长向主次梁腹板设置均匀布置的大六边形孔洞,采用组合切割方法节省腹板钢材30%~40%,短向主梁均匀设置圆孔。站台雨棚采用国内外首创的四边形环索弦支拱梁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造型新颖,结构性能优越,为本工程雨棚结构设计的最大亮点。

第四个项目:山西体育中心,我们采用多重弦支的体系,这个房子已经盖好了,也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山西体育局的好评。有关的发明专利也是申报或者了受理。下面想用一分钟比较一下多重弦支网壳体系和单向张弦梁体系,有几个优点:第一,改善了单向张弦梁体系平面张力不足、稳定性差的缺点。第二,撑杆效率很高,这个结构体系就可以改善它的效率。我们后面有一整套变形分析,最后可以看到索的用量,同一个房子我们做了两个体系。受力的均匀性、撑杆效应得到了改善。当然它还要继续研究改进,进行经济性能比较,在同样的情况下,针对同一个结构。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

丁洁民:今天上午的会议到此为止。

下载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组合是不是最佳组合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