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1: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昌起义》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昌起义》读后感》。

第一篇:《武昌起义》读后感

《武昌起义》读后感

甲午海战时,由于清政府腐败,中国战败只好投降于日本。清政府日益衰败,武装起不断发动,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为湖北省武昌市,是革命党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成功夺取武昌,于1911年10月11日日组建了军政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就这样中国的封建社会就被推翻了,民主社会就开始了。

转眼间100多年过去了,从曾经的封建社会变成了民主社会,人民也就当家做主了,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祖国强盛,生活幸福,这充分的说明了中国的进步是多么快呀。曾经,100多年前一个法国人,曾经指着地球仪上那只雄鸡并对周围的人说:可千万不要让那只雄鸡醒过来,如果一旦醒过来他一定有超强的毅力与能量,让它继续沉睡吧!可现在的今天中国醒来了!啊!我爱您我的中国!

北京朝阳区第九十四中学机场分校五年级:赵云琦

第二篇:《武昌起义》读后感

甲午海战时,由于清政府xxx,中国战败只好投降于日本。清政府日益衰败,武装起不断发动,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为湖北省武昌市,是革命党人旨在xxx清朝统治的兵变。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成功夺取武昌,于1911年10月11日日组建了军政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xxx统治,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就这样中国的封建社会就被xxx了,民主社会就开始了。

转眼间100多年过去了,从曾经的封建社会变成了民主社会,人民也就当家做主了,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祖国强盛,生活幸福,这充分的说明了中国的进步是多么快呀。曾经,100多年前一个法国人,曾经指着地球仪上那只雄鸡并对周围的人说“:可千万不要让那只雄鸡醒过来,如果一旦醒过来他一定有超强的毅力与能量,让它继续沉睡吧!可现在的今天中国醒来了!

啊!我爱您我的中国!

第三篇:浅析武昌起义

主题:

浅析武昌起义 图标:

导读: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武昌起义的成功包含有太多的因素,本文拟借用研究者多方视角的解读,使读者从多个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武昌起义。

Headbar图片

条目一:

条目名称:武昌起义始末

条目简介:辛亥武昌起义的背景、导火索、前期准备、起义经过和历史功绩 条目图片:

条目内容: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起义背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导火事件: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前期准备: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起义经过: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另外,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入川镇压四川起义,至四川资州,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为军官刘怡凤所杀。

阳夏保卫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务,命他戴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历史功绩: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 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接下来的辛亥革命后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接下来辛亥革命前后的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鄂州约法》: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条目二:

条目名称:孙中山评价说武昌起义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条目简介:在孙中山来看,革命战争是可以打破军事常规,在兵法战术上创造奇迹的。他说“所以革命的奋斗不能一概而论,只有革命历史中才有这种创例。我们继续来革命,按步就班,便不能说用少数能胜多数”。条目图片:

条目内容:

孙中山看到无论古今中外的战争,都“没有一个人打一百人的成例”。“普通的战术用一个人去打一个人,便以为了不得。古时的兵法都说是倍则攻之,十则围之。近时的兵法用一个打一个,非守即退。像这样的兵法,古今才叫做正当的战术。”革命党人打破常规,以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和战斗豪情,可以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他用黄花岗起义的战例,具体论证了这个观点。他说:黄花岗起义,“不但是用一个去打一(百)个人,并且坐守广州的敌人都有长枪、大炮,进攻广州的革命党只有手枪炸弹。战到结果,革命党死了七十二人,后人以为是失败。但是革命党攻进制台衙门,赶走两广总督,我们以战论战,当日广州城内之战可以说是成功。至于后来失败的原因,完全是由于预约援军不至”。如果从战术来看,“我们事后用敌我的情形过细比较,那次革命之不成功,并不是三万敌人能够打败三百个革命党,实在是由于革命党内部的计划不周全;如果起义之先计划很周全,那次革命也不是绝对没有成功的希望。”

孙中山指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当时在武昌、汉口的革命党总共不足三百人,真正革命党不过是几十人。所有的枪都没有子弹,临时到处搜索,只得到两盒子弹,一共不过五十颗。革命党分到了五十颗子弹,便在城内(工)程营中发难,城外的炮兵营立时响应,便拉两门炮进城,遥攻总督衙门,赶走瑞澂,占领武昌。至于当时驻在武昌的清兵,有第八镇的新兵,有长江的海军,又有巡防营的旧陆师,总共不下两万多人。革命党只用几十个人去打两万多人,可以说是用一个打五百个人”。“武昌起义,用一个打五百人,结果是成功”。在孙中山来看,革命战争是可以打破军事常规,在兵法战术上创造奇迹的。他说“所以革命的奋斗不能一概而论,只有革命历史中才有这种创例。我们继续来革命,按步就班,便不能说用少数能胜多数”。

战术,是受整个战略思想制约的。战术的应用必须在正确军事路线支配下,才可能获得斗争的真正胜利。由于革命党人在军事路线上出现盲动、冒险的倾向,所以战术上再灵活,再先进,战士再勇敢,也是难于达到预期目的的。

对此,孙中山在多次反清起义中,已所察觉,有所认识,但还未从军事科学的高度做出总结和阐释,这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值得总结和吸取的历史教训。

条目三:

条目名称:武昌起义为何称之为“辛亥首义”?

条目简介:“首义”一词由东汉哲人王充(27—97)创用,其意为首先揭示宗旨。以后,“首义”引申为首举义帜、率先发难,辛亥革命为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条目图片:

条目内容:

辛亥秋季的武昌新军起事,史称“辛亥首义”。

“首义”一词由东汉哲人王充(27—97)创用,其意为首先揭示宗旨。以后,“首义”引申为首举义帜、率先发难,唐人杜甫、韩愈有此用例。武汉首义一说,则见于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书云: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

本来,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称其“首义”别有深意。自1895年10月孙中山率郑士良(1863—1901)、陆皓东(1867—1895)等举行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10余年间发动10多次反清武装暴动,诸如——

1900年由保皇派与革命派联手组织的武汉自立军起义(又称庚子自立军起事),1900年10月郑士良等的广东惠州起义(又称庚子首义),1906年12月同盟会策动的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1907年5月同盟会策动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又称丁未黄冈之役),1907年6月同盟会发动三合会在惠州七女湖起义(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7月光复会徐锡麟(1873—1907)联络会党举行安徽安庆起义(又称丁未安庆之役),1907年9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钦廉防城起义(又称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同盟会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8年3月黄兴领导钦廉上思起义(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4、5月黄兴与会党首领黄明堂(1866—1938)发动云南河口起义(又称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11月熊成基(1884—1910)等发动新军举行安庆起义(又称戊申安庆之役),1910年2月倪映典(1885—1910)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又称庚戌广州之役),1911年4月,黄兴、赵声(1881—1911)率同盟会精英举行广州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

上述反清暴动的模式大略相同:党人在华侨社会及外国友人处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边境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清方军政机关展开外科手术式的突击;内地(江西、湖南、安徽)起事则多依靠会党或小股新军之力。

历次武装暴动,皆称悲歌慷慨,然而起义者与当地社会并无多少联系,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此所谓“屡起屡踬”。

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则顿成灭亡清廷的燎原之势,这并非偶然。古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湖北革命党人秉承此种豪迈楚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大有“亡清必楚”的雄心,而此种雄心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革命党又与起事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最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并在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一切皆非前此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故虽然起事仓促,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

10月10日傍晚一处举义,诸营响应,经一夜激战,便夺取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 11日在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首次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行使职能的共和政权;

汉阳、汉口相继于11、12日光复;

11月初公布宋教仁(1864—1912)草拟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将共和宪政纲领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在汉口(时称夏口)、汉阳与南下的北洋清军主力鏖战月余,此为辛亥革命期间最大规模的战争。“阳夏之役”四十天间,湖北各州县竞起响应,湖南、陕西、山西、江西、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反清独立。故“辛亥首义”之“首义”,第一层含意是首次举义成功。

“首义”的第二层含意是,经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

“辛亥首义”的全新意义更在于:秦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及贵胄夺权,皆取乡村暴动或宫廷政变形式,以改朝换代为目标,新的王者黄袍加身,国体、政体却全无变更,君主专制一仍其旧;而辛亥年秋季的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机器工业、铁路枢纽、航运中心、近代文教、洋操军队、新式传媒)及近代人群(工商资本家、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新军官兵)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方有建立的基础,并能以共和宪政号召天下,各省纷起景从响应,正所谓——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此诚为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威廉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在《城市与地方层级体系》中提出清末的中心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根据市场交易的规模和兴旺程度,将中国村庄以上的聚落分为八个层级:中心都会、地区都会、地区城市、较大城市、地方城市、中心市镇、基层市镇。而处于中国国内贸易最高地位的汉口,兼具中心都会、地区都会、地区城市、较大城市的功能。在这样的近代中心城市爆发的辛亥首义,在三个关键环节上开创先机。

一是以武装暴动击碎200余年清王朝的统治机器,终结沿袭2000余年的专制帝制。二是以湖北军政府建立和《鄂州约法》颁布,昭示了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政治模样。三是辛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举起了取代清朝中央政府的旗帜,而多数省份也纷纷宣布“易帜独立”,导致了专制集权的清朝的瓦解。自太平军起事以来,形成各省督抚日渐张大的地方势力,而清末西学东渐之际,欧美地方自治模式传入中国,伴随立宪政治的推行,地方自治渐成气候,而辛亥革命各省咨议局、自治会扮演重要角色,以及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皆是这种“地方自治”倾向的延伸。辛亥革命的成与败,都与此一环节颇有关系。这些既破且立的环节,都留下种种未竟之业。

条目四:

条目名称:武昌起义与张之洞

条目简介:张之洞兴办新学,培育人才,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志士。条目图片:

条目内容:

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1909年10月4日),病中的张之洞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哀叹“国运尽矣”,遂撒手人寰,驾鹤归仙。“近日,同盟会在东京集会,该会协理黄兴在会上笑道:‘他要给他的老师前两湖书院名誉院长湖广总督张之洞,铸造一枚百吨黄金的大勋章,以奖励其为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第一,张用官费资送3000名湖广留日生,此中半数成为革命党骨干;第二,张建造的汉阳枪炮厂为革命党准备充足的武器,革命党将接过他的汉阳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1889年12月17日,张之洞抵达武昌。第二天,正式接过了湖广总督的大印。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经历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张之洞在湖北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诚可谓“之洞一身之存亡,系清廷之安危”,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但客观上却为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做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孙中山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视察武汉时,则诙谐地戏称张之洞是位“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清廷史官恽毓鼎认为,清朝自导灭亡的原因有三:一是派东洋留学生,二是编练新军,三是推行立宪,而其“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

张之洞督鄂,以路始,也以路终。1889年,由于张之洞奏请修芦汉(今京广北段)铁路,清政府调他任湖广总督,并负责督办芦汉铁路南段。1906年4月1日,全长1214.49公里芦汉铁路建成通车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由于诸多复杂的因素,粤汉、川汉铁路激发了两湖和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了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张之洞创办的国内最大最完备的兵工厂——湖北枪炮厂为革命党人准备了充足的近代化武器。1890年,张之洞开始兴建湖北枪炮厂,1895年建成投产。1895年至1909年,共生产7.9毫米口径毛瑟步快枪121974支、7.9毫米口径毛瑟马快枪8062支、抬枪53杆、毛瑟枪头尖刀2310把、7.9毫米毛瑟枪弹62670758颗,6.8毫米口径新式步快枪8支、6.8毫米口径新式马快枪2支、6.8毫米新式枪弹3412颗。1910年,日产快枪38支,枪弹12000颗。

张之洞兴办新学,培育人才,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他先后开办了两湖书院、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902年,湖北共有各式学堂200所。他还多次派出留学生赴外国学习,“据光绪三十三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 5400 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 1360 余名,占了四分之一”。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受到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志士。黄兴、宋教仁、蔡锷、董必武、李书城,以及武昌首义时的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张之洞培养出来的学生。清政府不得不承认:“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

张之洞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首义的基本力量。1896年3月,张之洞以从两江调鄂的护军营500人为基础,再选募新兵,聘德国军官任总教习,由张彪、岳嗣仪分任管带,训练湖北洋操队,这便是湖北新军的发端。后经过数年的扩充编练,到1902年,一支拥有7000多人,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等的湖北新军已基本编练完成。后适逢清政府实行兵制改革,湖北新军又得以扩充,到1906年,湖北新军已练成一镇一混成协,分别由张彪和黎元洪督带,全军共16800人。1907年,清政府决定全面编练新军,全国分成三十六镇(师)。湖北应编两镇,至1911年,仅编成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除火炮外,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所造并配发使用。它与北方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六镇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近代化的军队。湖北新军不仅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文化素质较高,新军军官也大多由留学生充任。湖北新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开明的思想,十分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党人刘静庵、蒋翊武、张难先、刘复基、王宪章、能秉坤、彭楚藩等又纷纷投入新军,改变了新军的政治素质。武昌起义前夕,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的会员达到5000人。就这样,湖北新军以清王朝掘墓人的身份载入史册,正是这支近代化陆军的一部分,日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原定11月11日举事,可是,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暴露。清政府大肆搜捕,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30余人被捕。10月10日清晨,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后队正目(班长)、第八营革命党人总代表熊秉坤闻听情况紧迫,便当机立断,召集起义的骨干们开会,商定当晚7点钟动手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晚7时许,一贯敌视革命的值日排长陶启胜,带着两名护兵巡查到二排楼上住房,见金兆龙、程正瀛抱枪和衣而卧,顿生疑心。陶呵斥金:“你敢造反?”金针锋相对:“老子就造反,你又如何?”陶恼羞成怒,命护兵夺枪捕人。程正瀛忙开枪射击。陶启胜腰部中弹,连滚带爬逃下楼去,后死于家中。此时,人声沸腾,士兵们蜂拥下楼。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持枪弹压,并以杀家灭族相威胁。程正瀛怒火中烧,一枪连毙黄、张二人,阮在逃跑中也被另人击毙。于是,全营轰动。熊秉坤及时赶到,高吹哨笛集合队伍,又对空连放三枪表示发难,然后率众跑步奔向楚望台,占领了军械所,得到所存储的德、日及汉阳造步枪近2万支及弹药无数。随后,各队义军互相呼应,经一夜激战,攻占了湖广总督署和湖北藩署,控制了武昌全城。驻汉阳之新军四十二标第一营党代表胡玉珍于11日起义,举右队队官宋锡全为指挥官,占领兵工厂,以王金山为工厂总理。接收工众3000余人,步枪7000把,子弹500万发,山炮150门,炮弹6000发。并全力赶造枪械以助革命,每昼夜可出步枪60杆,子弹3万发,炮弹1至2千枚。

随后,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中国腹地竖起了第一面共和国的旗帜。南方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起义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废除。

辛亥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汉阳造”其功自伟,条目五:

条目名称: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

条目简介: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武昌起义,但是他在武昌起义钱领导的十次起义,把革命形势不断地推向成熟,是武昌起义爆发的催化剂。条目图片:

武昌起义革命军攻占后的清湖广总督署 条目内容:

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

一、乙未广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称广州起义,主要指挥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2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并着手组织武装起义。同月,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杨衢云、陈少白等在香港开会,决定联络广东各地会党和防营,于当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夺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并从这里北伐,以推翻清朝统治。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对外称“乾亨行”,以商业作为掩护。不久陆皓东等人又在广州设立了起义的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孙中山来往于广州、香港及家乡香山县之间,联络会党和防营,一切准备接近就绪,不幸起义前夕事泄,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等被迫走避日本。这次还未发动的起义,作为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史册。

二、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称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

1900年,孙中山乘义和团运动的时机,派郑士良前往广东惠州联络会党发动起义,又派史坚如到广州策动,他自已则从日本到香港,准备潜入内地领导起义。但香港殖民当局不准他登岸,只好又折回日本转渡台湾,打算再从台湾潜入内地。1900年10月,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率三合会众六百多人起义,分东西两路进发,连胜清军,占领了新安、大鹏至惠州、平海一带沿海地区。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万余人。为了取得海外接济,起义军向福建、厦门方向运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破坏了孙中山的接济计划。义军血战半月,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解散。郑士良走避香港。

三、丁未黄冈之役(1907年5月),也称潮州黄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涌波、余既成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孙中山和黄兴在两广和云南,接连发动了六次起义。当时孙中山的战略思想是:在华南沿海地区发动起义,容易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长江南北革命党人齐起响应,必能推翻清朝统治。1907年3月,应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孙中山乃于3月下旬经新加坡到达越南,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并在河内设立了粤、桂、滇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之后,孙中山派许雪秋、余既成到广东潮州,派邓子瑜到广东惠州组织起义。5月22日,余既成,陈涌波率会党人士数百人,攻入潮州黄冈,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由于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坚持战斗数天,终因死伤过重而告失败。

四、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称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

1907年6月2日,邓子瑜在惠州得知黄冈起义已经发动,即率领会党武装起而响应,起义军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师枪械,并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等一些村镇。各乡会党也纷纷赶来响应。义军与清军战斗十余日,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最后不得不自行解散。

五、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称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

1907年初,广东钦州、廉州(今合浦)一带人民举行过大规模的武装抗捐斗争。同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至广东钦州,发动那黎、那彭、那思各乡人民起义。9月5日,王和顺率领200多人攻入防城,以“中华国民军都督王”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申明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革命军在战斗中扩大队伍达三千多人。但革命军进攻钦州府城及广西灵山等地均未得手。后因腹背受敌而告失败。

六、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12月),也称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 1907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壮族)和关仁甫率广西游勇80多人,并联络清军内应,攻打镇南关,占领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孙中山率领黄兴、胡汉民从越南河内赶到镇南关亲自督战。孙中山还在阵地上为伤员包扎,亲手发炮轰击敌人,孙中山十分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并到炮台附近壮族村民聚居的地方访问、宣传。由于起义军枪械弹药不足,孙中山即返回河内筹办。清军旋以四千余人围攻右辅山。义军坚守炮台,血战数日,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突围而出。起义遂告失败。

七、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3月),也称钦康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1908年3月,孙中山派黄兴率领旅越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200多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攻入广东钦州。在钦州、廉州、上思一带几十个村镇之间,转战40余日,义军队伍发展到600多人,战斗中先后击败清军一万人。后因弹药不继,义军宣布解散。

八、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

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此后,起义军又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坝洒,直迫蛮耗、蒙自;部队也由三百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孙中山即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并命他赶到河口督师。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九、庚戌广州新军之役(1910年2月),也称广州新军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

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总结经验,认为军事斗争,不能仅靠会党人员,还应该运动清军,尤应在新军中进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汉民为支部长的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以新军为主力的广州新军起义。由倪映典负责发动工作,朱执信等人分头运动防营、巡警及广州附近的会党绿林。1910年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发生冲突,清政府派兵镇压,倪映典趁机率三千新军士兵仓促提前起事。因准备不周,在广州水师的突然袭击下起义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

十、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称黄花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武昌起义,但是他在武昌起义钱领导的十次起义,把革命形势不断地推向成熟,是武昌起义爆发的催化剂。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已在大范围内宣传了革命主义精神,给后来者树立了革命的榜样,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条目六:

条目名称:武昌起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条目简介:武昌起义是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可说是突发事件不经意间扩大化,短时期内迅速瓦解了清朝统治,也可说有其偶然性。条目图片:

条目内容:

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之所以发生,虽然此前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事到临头,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这样的偶然,最终能够成事,其实也是偶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前的9月2 4日夜里,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也发生了一次士兵 自发的偶然性起义,但是,枪响了,并没有像后来1 0月1 0日一样,引起普遍的响应。因而,悄然流产。

事情是这样的,据当时的报道,湖北新军炮队第八标三营,有一些老兵服役期满,遵命退伍由于这些老兵资格老,人缘好,所以,大家给他们摆酒送行9月2 4日这天夜里,目兵汪锡九等正在和昔日的同僚饮酒,一些丘八,喝到兴处,未免大呼小叫,出言不逊,让长官听了不爽(有一种说法,是说喝酒是为了汪锡九等人请假离营)该队的排长刘步云一向跟汪锡九等人不睦,上前干涉(几乎跟1 0月1 0日工程营发生的事一样,出来干涉的也是一个排长)退伍老兵一向比较横,从来如此。以前听人管也就罢了,现在马上就要离开军队,还要受这个气,怎么可能忍? 加上这些人原本就跟革命党有联 系,就更加难以克制。于是双方由争吵变成打斗,众兵士起而打开军械房,取出马枪十几杆,向军官室轰击,但是,枪里的子弹,都是有药无子的训练弹,伤不了人。这些人一不做二不休,拖出快炮三单,准备大干。但由于新军的炮与炮弹是分开的,有炮无弹。他们又去抢弹药库,急切之间,砸不开库门后来工程营的起义,枪一响,全营响应。但是,南湖炮队的举动,却没有招来别人跟着动响应者没来,镇压的马队倒来了起事的士兵,只好 弃炮而逃马队追及,汪锡九跟他们说,大家都是兄弟,相煎何急? 马队士兵也就退了。

事闹出来之后,革命党曾经一度想提前发动。但考虑到准备不足,而且事起突然,有点像是老兵使酒闹事,瑞徽和张彪昏绩胆小,未必会真的深究所以,只是安排两个领头的士兵逃走,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果然,瑞徽和张彪得到消息之后,宁肯相信事发偶然,不过是退伍老兵酗酒闹事,遂开除了几个人的军籍,息事宁人。

南湖炮队的事,和工程营发难,仅仅相距几天。若论革命形势,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两者也都没有革命党的有意布置和领导,都是自己发难,也都开了枪。后者群起响应,而前者,大家都坐壁上观,顶多跟着喊几嗓子起起哄。两个事件所差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情势。俗话说,形势比人强俗话说的这个形势,就是我说的情势。这个情势,事实上是清朝的湖北总督瑞微和革命党人一起造出来的。1 0月9日这天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据点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据点暴露把所有的名册、文告、旗帜甚至武器和资金都丢给了清吏,导致瑞激全城大搜捕,多个据点被破获,2 0多人被捕,剩下的革命党领袖纷纷逃走。彭楚藩、刘尧微和杨洪胜栖牲,三人的人头,被示威性地挂在了城头。瑞微和张彪将要按图索骥的流言,传遍了整个军营。这就是工程营发难的情势,有了这个情势,起义才会一呼百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造反或者起义,都需要有动员。动员的力度越大,成功的把握才越大。但是最好的动员,莫过于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每个人都感到威胁了,作乱的几率才高,打仗才有士气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造反起事,发动者往往需要制造谣言的缘故。1 0 月 1 0 日的工程营起义前夕,人人自危的气氛,第一来自革命党失手,第二来 来自瑞微的处置失当,而两者奇妙地构成了完整的逻辑线条,不由人不信,事实上,瑞微和他的幕僚,还真的考虑过按图索骥,按党人名册搜捕。所以,流言不为无因在地方争路权的纷争一起,革命党人频繁活动,整个局势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人心原本就不稳。流言一起,又没有有力的措施安抚,人心就瓦解了。在工程营发难前夕,据报道,张彪 已经布里各营管带,凡营中喜阅新书报、言大气昂及剪辫之兵,一律开除,派人钾送回原籍。并且严禁各营队之间士兵来往,不许士兵五人以上聚谈。虽未及实行,但却平添了紧张气氛,让士兵从军官们严峻的表情和鬼祟的行动中,印证了按图索骥的真实性。事实上,新军固然有不少革命党,但没有想象那么多,至少,军官中的革命党相当少,只要响应者不足够多,是可以弹压的。可是按图索骥的流言一起,不仅新军中所有没有逃走革命党人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那些跟革命党人有过交往的人,也人心,度惶,谁知道那名册里到底有谁呢? 不动也是死,动一动,说不定还会有活路。按一个革命党人的说法就是,起义亦死,不起亦死,等是死耳,与其为瓮中之鳌,毋宁挺而走险!这是一个兵法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局 面,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局面,士卒很有战斗力。即使这样,还有差不多一半的新军没有动。事实上,凡是革命党人活动多一点的部队,就都叛变了,革命党人活动较少的部队,士兵不那么担心受到牵连的,就没有响应。只是,他们也没有心思去镇压起义的同类,一旦总督走了,兵就散了。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1 0月9 日汉口租界没有发生事故,起义按革命党部署的计划进行,革命还真的未必能成功。因为这样按计划进行的起义,动员的力度明显不够,起义的信炮打响,有多少人响应,还真不好说,武昌起义成功之后,作为原来的革命领袖之一的刘公说,当初他们动员新军士兵,好多人虽然有心革命,但一旦落实到具体行动,就会扰像,因此他们甚至想过用炸弹来威胁这些士兵,如果不参加,就会被炸死。为了印证这一点,此前 已经有 了一个现成的例子,如果 9 月2 4 日夜里,大家都有心造反,南湖炮队的枪 声一响,一哄而起,一样能够成功,而后来同样是南湖炮队,却大部响应了起义,炮兵的加入,对攻下总督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南昌起义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结束语:

武昌起义同以往的革命党人发动的历次起义不同,不仅迅速在一个重要省会取得胜利,而且随即得到各省的四起响应。这便使更多人立刻看清:武昌起义不是一个局部性的事件,而是遍及整个中国的全面危机的产物。武昌起义的爆发包含有太多的偶然因素,然细究起来,又与之前一系列的革命宣传、革命先例有承接关系,若非革命宣传范围的扩大,影响的加深,若非革命党人一系列的起义使革命的火焰愈发炽烈,武昌起义后也不会一呼百应,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使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瞬间土崩瓦解。武昌起义的多元因素的催化使之成为“辛亥首义”,而这些多元因素仍需后来者进一步探究。

资料来源:

① 刘兴华:《孙中山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② 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③ 皮明庥:《武昌起义非清末首次武装暴动 为何称“首义”?》,《世纪行》2011年第01期

④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⑤ 百度文库:《武昌起义与张之洞》 ⑥ 尚明轩:《孙中山传》

⑦ 叶夏声:《国父民初革命纪略》,广州人民出版社1943年版

第四篇:武昌起义之我见

武昌起义之我见

材料学院10无机莫伟明201030310354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为四川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事迹败露,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程定国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

起义的胜利,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有着不可否认的进步性。

政治上,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思想上,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让我们有了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推倒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经济上,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人民生活上,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革除了封建习俗。

但武昌起义有着很大的历史缺陷。

第一,武昌起义的主体是革命党人、新军和留学生,人民群众在当中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这种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是失败的,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的压迫,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注定这次革命势单力孤,是很难成功的。

第二,“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孙中山如此说道。此次革命并未能实现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并未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总的来说,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不容置疑,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反帝反封建斗争,得以更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

时间:2010-4-20 22:09:4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作者:郭晶丽 阅读645次

党课第五小组的我们,一行13人,一大早就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红楼”。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的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一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次日他们在此组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余年的清朝政府顿时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告终。武昌起义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即在此建立了革命军政府,颁发公告,宣布废除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并电通全国,号召各省起义。1981年10月被辟为纪念馆,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场景恢弘,陈设典雅。该馆基本陈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恢复原貌开放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1981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之际建成,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已经正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参观,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观结束后,我顾不上休息,立即写下此次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这些认识和感想。目前中国飞速发展,我们都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万分自豪。同时,面对中国目前的天灾:西南大旱、青海地震等等,作为大学生,我们除了更加努力地学习,还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我们这些所作所为与辛亥革命的先烈们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先烈们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相信我们会做的越来越好的!

妖妖de梦想 2008-11-29 05:35:45 211.158.44.*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到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幢精致典雅的两层小楼,房屋皆由红砖砌成,故当地人又称其“红楼”。“红楼”的周围是一片碧绿的草地,绿树掩映,芳草遍地,它们的“绿”把纪念馆的红墙红瓦衬托的格外醒目。看到眼前保存的如此完好的辛亥革命遗址,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有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鄂军都督府复原陈列、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1997年,该馆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参观,同学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观结束后,我思绪万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祖国的和平安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身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国家建设生力军的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应深刻体会胡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认识到身为炎黄子孙的无上光荣以及肩负的责任。此次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想:

第一,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

第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展现中国革命史,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机关单位职员乃至海外华侨来到这里参观。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总是能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艰辛,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辛亥革命纪念馆周边虽高楼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楼之风貌。它宏伟壮观,装饰典雅,让人们留连忘返:它的宏伟显示了民国时期建筑工艺之高超;它的壮观,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光阴似箭,近百年已经过去,“红楼”却仍旧英名长存、璀璨至今,可见“红楼”所代表的英勇无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不倒。“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激励有志之士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吃苦、奋斗不息,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作者:赵婧 加入时间:2006-9-6 上午 09:15:41 点击数: 3503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撰稿人:外国语学院05级5班赵婧

“踏访辛亥遗址 铭记流芳历史”,在火热的八月,我有幸参加了由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暑假社会实践服务队组织的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早在活动开展之前,团总支的老师们就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我们慎重考虑此行调研的重点,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了解和感受湖北这片热土。经过慎重考虑,结合当前国家号召广大青少年树立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明确提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的道德观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把参观革命圣地作为此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九十五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而武汉正是辛亥革命的首义地。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

到达武汉的时候是在中午,一下火车,热浪扑面袭来,虽然炎热的天气让我们多少难以适应,但气候上的差异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大都市的激情与动感。当我们驱车从火车站进入市区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汹涌的人海。眼前的景象,更让我们被这座城市的现代和发达所折服,不由自主的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感受、去认识这片热土,迫不及待的想要揭开属于她的神秘面纱。

经过一夜的短暂休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驱车赶往此行的目的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一路上,我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将要参观革命胜地的兴奋与激动,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担忧——在这座高楼林立、物质世界高度发达的城市里,小小的纪念馆遗址能被妥善保存下来吗?就算遗址尚存,那它在每个人的心中又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呢?

怀着矛盾的心理,我们到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幢精致典雅的两层小楼,房屋皆由红砖砌成,故当地人又称其“红楼”。该楼设计新颖,做工精湛,秉承了西欧建筑风格的精髓。“红楼”的周围是一片碧绿的草地,绿树掩映,芳草遍地,它们的“绿”把纪念馆的红墙红瓦衬托的格外醒目。看到眼前保存的如此完好的辛亥革命遗址,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有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鄂军都督府复原陈列、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1997年,该馆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参观,同学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观结束后,我们顾不上休息,立即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门外开展了以“缅怀革命英雄 铭记光辉历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我们把提前准备好的介绍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宣传单发放给过往游客,并结合该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一有利条件,向游客们宣讲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热爱祖国为荣”这一重要内容,真诚的行为得到了游客们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赞扬,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此次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想:

其一,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

其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展现中国革命史,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机关单位职员乃至海外华侨来到这里参观。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总是能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艰辛,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三,辛亥革命纪念馆周边虽高楼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楼之风貌。它宏伟壮观,装饰典雅,让人们留连忘返:它的宏伟显示了民国时期建筑工艺之高超;它的壮观,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光阴似箭,近百年已经过去,“红楼”却仍旧英名长存、璀璨至今,可见“红楼”所代表的英勇无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不倒。“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激励有志之士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吃苦、奋斗不息,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参观结束了,我思绪万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祖国的和平安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身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国家建设生力军的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应深刻体会胡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认识到身为炎黄子孙的无上光荣以及肩负的责任。

2006年8月31日

下载《武昌起义》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昌起义》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呼入服务处 宋文静) 本周四下午,单位组织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集体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不是我第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有感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有感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掀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即武昌起义,由此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序幕,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革命......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帅潜超党课第五小组的我们,一行 13 人,一大早就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 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12月7日一大早,我们党课第三小组的全体成员就从黎元洪墓出发,前往与这墓主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

    雨中的历史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5篇范例]

    雨中的历史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工商1402郭子璇 细雨中静立在武昌武珞路阅马场的辛亥革纪念馆,隐匿在喧闹的大武汉的喧闹里,仿佛与百年后的武汉脱节般的存在。博......

    读后感

    《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文学家。内务府正白旗出身。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

    五百字读后感

    五百字读后感篇一: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我一口气读完了《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主要说的是:主人公安迪没有外婆也没有奶奶,这使他很伤心,可是有一天外婆神......

    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1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