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观后感——我的1919
我们每个人的“1919”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
当时间追溯到1919年,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年的5月4号,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的振臂高呼,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不再在外交上被欺侮,不断奋斗着。但是,同样在1919年,远在法国巴黎,也有一批为了祖国的利益而顽强奋斗着的爱国人士,他们就是代表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与列强谈判的代表们。作为对五四运动的献礼影片,电影《我的1919》独具匠心地将视野放在了这些在巴黎的爱国人士身上,电影《我的1919》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和爱国志士肖克俭为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男演员奖,获2000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回顾历史,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举国上下顷刻之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盛大的庆祝活动频频举行,人们齐呼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在国人的眼里,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必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发展到6月3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代表--顾维钧在和会的外交和最后的拒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素来以沉稳、儒雅风格著称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这位年轻的外交家顾维钧,他将顾维钧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在富强民主的道路上,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国家。我们不再是看他国脸色,“跪着”外交,而是坚决维护本国利益,独立自主。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正在举办世博会,将会给世界带来另一个惊喜。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不该忘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努力,不该忘记爱国的五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1919年,拥有“1919情结”,将这个情结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下去!
第二篇:这就是我电影观后感
这就是我电影观后感
无聊的假日里,能遇上这么一部电影就够了。它让我觉得自己是这么胆小脆弱,并且不够真实,它让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的同时,也启发并鼓励我向前。
《这就是我》故事背景是美国中学,作者自传式得讲述自己的中学成长,里面的角色塑造得很真实,我能感受到里面的恐惧和勇敢,还有一种在很多电影电视中都能体会到的感觉——被诋毁了,误会了,直说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不直说,正面反驳。
事实是,伟大的人要扞卫更重要的东西——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我很欣赏我身边朋友的某个我没有的品质——不卑不亢。基友Shane对我说的这方面的话我始终印象深刻。我是个胆小鬼,畏惧权威,畏惧强大,诸多的事都只是一味委屈求全,懦夫只会欺负关心珍视这份友谊的人。这是我对自己的心灵深处的谴责。如果我不能变得强大,至少要学着勇敢。在成长路上不知何时我丢失了尊严,用卑微和虚假换取了叫“面子”的东西。要到哪一天,我们才可以都骄傲得说:“我是……(任何只要你爱着的职业),这就是我。” 并且也珍视身边每一个如此勇敢的人。
我做的每件事,每个行为都来自我的随心而动。我一直担心我会被看成一个坏人,其实这样的担心应该是种害怕被揭穿的感觉。我就是个坏人,我唯一害怕的就是被拆穿,话说回来,倒还真有不少事属于人艰不拆。
我最近时常在想爱情之后的东西该是什么?是生活?永恒,共识,停止……
在我的世界观里,我们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要有自己的一己之见,还要衡量他人会做出的看法而采取行动,所以大多数我们做出来的行为,是我们真实想做的行为的扭曲。而真实的自己,的的确确是种不易的勇敢。
我开始喜欢下一个自己。
第三篇:电影《我愿意》观后感
电影《我愿意》观后感
电影《我愿意》的主角众所周知是唐微微,杨年华以及王洋,他们三人为大家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的都市爱情故事。剧中的每个角色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善良的已婚女性唐微微的闺蜜勒小令,唐微微的同事丽莎等。从勒小令和丽莎身上,我、得到了很多有关爱情的感悟。
勒小令是唐微微的贴身闺蜜,一个婚姻幸福的小女人,看似单纯柔弱的她,却在自己丈夫有外遇之后表现的出奇的理智。作为旁观者的唐微微都已经为她打抱不平,而她却选择了以一种冷静和宽容饿心态去解决这件事,而不是想很多热恋中的小女生,因为男友的一点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原谅了丈夫,维护了自己的婚姻。我想,她一定是综合考虑了很久很久,毕竟结婚之后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家庭,有爱情。而最后,她的丈夫也是自感愧疚,深深自责,与勒小令比起来,他做的太差了。我相信,有着他改过自新的意识,勒小令以后的生活一定会很幸福美满。由此看来,勒小令真的是一个聪明的女孩,抓住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而不是为爱情失去理智,由爱生恨。
丽莎是唐微微的同事,她貌美,智慧,梦想着嫁入豪门一步到位,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拜金思想,并引以为傲,经常利用假摔等小伎俩制造与富翁搭讪的机会。与勒小令相比,表面上看起来她是个成熟的有自己明确目标的女性,但其实,她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幼稚和无知。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像丽莎这样利用青春和美貌赚钱,做着嫁入豪门的梦的女孩有很多。但是,女人的美貌是世界上最容易逝去东西,过五年十年,没有美貌的你那什么与别人竞争?嫁入豪门,找一个有钱的老公的确是最快的发家致富的办法。但是为了金钱而选择的婚姻又有多少感情是真的,以后的生活会幸福吗?丽莎在很多正派的男人眼里,是十分瞧不起的,即使看上她,被她吸引,要么是贪恋美色,要么也是无知的男人,总之,都不会是优秀的男人。勒小令和丽莎对我的爱情观影响很大,她们一个是典型的温柔贤惠型女性,也是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妇女形象;一个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受外来文化侵袭的女性,她忘记了爱情的真谛。作为女人,绝对不能像丽莎那样为了物质上的满足没有原则,但是,却可以好好学学勒小令来经营和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爱情跟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如何经营呢?
在百度中搜索爱情经营,会出现很多经营爱情的方法,如经常跟老公去看电影,要会撒娇等等,这些方法只教会大家表面功夫。聪明的女人会把丈夫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即便是他做错事了,她也会选择适当的时机轻言细语来说服对方。女人不要忘记用自己柔弱的一面去对抗男人刚硬的一面,毕竟,硬碰硬只会双方都破碎。在中国这个男权社会中,男人往往有或多或少的大男子主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应该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女性。虽然在现代社会百依百顺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像林黛玉一样柔弱的女性,确实会让男人多出一些怜悯和保护的欲望。这不是说要让女性变得柔弱,接受男人的怜悯和施舍,而是一种经营之道,获得爱情和婚姻的幸福才是王道。
另外要给配偶一个适当的空间和尺度,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如果成天把自己的男人管的太紧,他就有逆反心理。就像电影中的勒小令,不能因为自己丈夫有了外遇,就在两人和好如初以后对丈夫进行二十四小时监管。既然选择和好,就应该彼此多一份信任,如果连彼此间生活最重要的信任都没有的话,爱情和婚姻是不会持久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能因为成为对方的爱人,就将对方的私人空间完全占有,这并不是聪明的做法。
在婚姻中,不能避免出现出轨,感情变淡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很多人在丈夫出轨之后一味的将责任归结于“小三”,因此不少已婚女性在自己婚姻中
出现小三后,毫不顾忌自己形象以及丈夫面子的在小三面前大打出手。其实,容颜衰退的妇女在小三面前已经是逊色了不少,再加上失去了应有的温柔贤惠,以这种方式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婚姻中,如果不可避免的不幸的碰到了小三,首先应该想的是这段感情是否有挽回的希望,如果丈夫只是一时错误,对自己的感情还在,那么,一个多情的男人是可以被挽回的。否则,如果他真的不再爱你,挽回了也只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出现很多小三,即使没有小三,感情也没有了。第二就该想一想自己是否想挽回了,如果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自己依然对丈夫不能忘怀,那就应该去挽留;如果自己已经对这个人失望到绝望,不如早散,为以后的生活早作打算。当然,在婚姻中除了感情,还有老人,孩子,家业等很多因素,面对婚姻出轨,一定要综合考虑,最终问自己,是否还要继续这段感情。
最后就是要怎样挽回丈夫的方法了,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丈夫,要从他容易接受的角度去感化。绝对不适合的方法就是硬碰硬,一损俱损的要挟。
看了《我愿意》,我更懂得了爱情的经营之道,但是人往往是感性的,在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正如旁观者清,在自己身处爱情其中时,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勒小令一样冷静和理智。
情 感 社 会 学 作 业
09社会工作二班李冬梅20093857
第四篇:我的电影观后感
人人都能当厨师
——《料理鼠王>》观后感
看《料理鼠王》是在他上映五年后才看到的,这部电影刚出来时虽然听到过一些好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没有看上。后来在朋友那里看到便认真的看了一次,看过之后就爱上了那只小老鼠。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怀揣梦想的权力,哪怕他只是一只生活在阴沟里的老鼠。
对于一只老鼠,雷米算是一个从头到尾的叛逆小孩,至少在他父亲以及整个家族眼里是这个样子。他与众不同,一心想成为一个大厨,像他的偶像厨神那样,可是他的家人都不支持理解他,平时在老鼠部落中无法发挥他的才智,只能担当“毒性检测专家”,帮助鼠帮检测哪些垃圾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但是命运并没有抛弃小米,一次偶然事件让他与家人分离,就在他沉浸在分离痛苦时,意外的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正是自己毕生的偶像所创立的餐厅,小米在这里遇到了餐馆厨房里一个倒霉的学徒林奎尼,因为生性害羞而遭排斥的他,在厨艺上更是没什么天赋,即将面对被解雇的命运。于是乎,同被逼上绝境的一人一鼠,竟然结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同盟:林奎尼以人的身份在前台“表演”,雷米则奉献了他那有创造力的大脑,在幕后进行操纵。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合作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林奎尼在雷米的帮助下,成为了整个法国饮食业的“天才厨师”,他们撼动的,可不仅仅是巴黎,还包括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但这时林奎尼和雷米的意见不同,有人钻了空子——把小米带走了;可偏偏在那天晚上有一位特
殊的客人要来品尝他们的特色菜。关键时刻雷米回来帮助林奎尼,同时两人和好如初,林奎尼和甜妞也成了恋人。
整部电影围绕了厨师的那句名言——人人都能当厨师展开叙述。正是这句话支撑小米走出了困惑,坚持了自己的梦想。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小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但是我们也会遇到像小米父母及其家族成员一样用传统思想约束我们的人或事。他们其实都是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的人,想让我们避免伤害,远离危险。他们没有错,追求梦想也没有错。面对他们,我们该怎么办,与现实妥协还是追求梦想。我想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在我看来,年轻只有一次,只有那么一次可以把心思完完全全放在梦想上,为什么不去追求?只要有想法再付诸行动,即使失败了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所以,为了梦想就让我们暂时忘记现实,勇敢坚强的走向理想的殿堂。
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我很喜欢,就是小米的哥哥大米,世界上只要是能吃的东西,还有不能吃的东西,都是他的好朋友,因为他都要把它们吃掉。他乐观,有一个好心肠,总是支持着他的弟弟小米,在小米萎靡不振的时候,也是他一直给弟弟鼓励。他无底洞般的胃成为了小米的美食最好的观众。我们身边也会有大米这样的人,他们憨厚可爱,想着法儿的对我们好,乐观的心态总能在我们失意的时候找回自信。他们也许没有伟大的梦想,但是他们本身就是伟大的人。所以,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的话,我们一定要珍惜,并且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他们就像是上帝派在我们身边的天使,为我们
带来心灵的安慰。
这部电影虽然以动画的方式叙述,还加以搞笑的情节,这却丝毫没有减少我对它的喜爱,不只是有小老鼠雷米还有很多小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人人都可以做厨师”,只要你有梦想肯努力,理想就会实现,梦想就在眼前。除此之外,在我们忙碌的同时也要适当放慢脚步,关心一下那些爱我们的人们,他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篇:《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一:
XX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了这一限制,全程使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壮举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圆形画幅在早期默片中经常出现,以帮助观众将视野集中在关键画面上,但是影片进入彩色时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规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华语电影中更是首例!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曾与冯小刚合作《手机》、《一九四二》等影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小说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及荒诞有富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为了生二胎而与丈夫策划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还和小三结婚有了孩子。李雪莲将丈夫告上法庭想讨个说法,丈夫以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为由,对李雪莲说“我看你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上方20载,从基层法官到乡长、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结果最终在一次两会期间访进了人民大会堂,导致一众官员被免职。
用刘震云的话说,这是一个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的故事,因为李雪莲让人无法理解的执拗,一件家事就这样变成了国事。因为《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上访、两会、各级官员等敏感情节,这部电影能获准上映已经非常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圆形这种特殊的画幅,据冯小刚自己所说,这是他与摄影师罗攀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手法拍摄影片时,研究了很多种都不合适,不合适罗攀说:“难不成我们要拍一个圆形的吗?”结果冯小刚就拍板要拍成圆的。
当然这是玩笑话,使用圆形画幅还是有很多含义和作用的。圆形视野,不但充满了中国传统构图韵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能看到一部分,可在视野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片中角色和戏外观众都进入了某种信息不对称的茫然状态,而显然这种状态恰恰是“李雪莲事件”的一大特征。
而李雪莲想和前夫复婚以证清白并马上再离婚的荒诞诉求与执着坚持,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恰恰与圆形画幅这种叛逆的电影拍摄手法相符合。
冯小刚和罗攀还特意为圆形画幅设计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构图方式,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把矩形画面直接切成了圆形,而是从拍摄之初就为圆形而生。
虽然这部影片有着极为严肃的内核和社会价值,但是仍然还是一部以精妙的幽默带给观众快乐的冯氏喜剧。冯小刚说,“喜剧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种是事件上的幽默,第三种是道理上的幽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是故事展现的重点,而演员的表现也就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就通过影片最新发布的“演圆”海报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影片角色。
海报中李雪莲孤立无援、面容憔悴,正符合她在影片中的形象。李雪莲的扮演者是曾经与冯小刚合作过《手机》的范冰冰,两人上次合作距今已有12年,在《手机》中范冰冰所饰演的心机婊小三,可以说是她从影多年少有的代表角色。而这次的李雪莲一角,由于她近年热衷的武则天、杨贵妃、妲己这种女皇角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苹果》和《观音山》后,范冰冰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希望在金马影帝冯导的调教下,范冰冰这次能给大家带来惊艳的表现吧!
李宗翰饰演的秦玉河,就是李雪莲的前夫,海报中他站立在一片圆形的破镜中,预示了他与李雪莲破镜难重圆的命运。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一直暗恋李雪莲,虽然对李雪莲有感情但接近她又动机不纯。海报中赵大头用手中的大勺做出一个想揩油的动作,反映了他的角色性格。
大鹏饰演的基层法官王公道,和李雪莲有一些远亲,是李雪莲讨公道的第一站,结果人物命运就此和李雪莲牵连在了一起。在电影中也是如海报形象一般吃力不讨好。
赵立新饰演的前县长史为民,是李雪莲上访过程中第一个真心想帮助她的人,结果却在李雪莲上访进人民大会堂后,第一个丢了乌纱帽。人物命运和海报中一脸疑惑看着倒掉位子的形象十分吻合。
于和伟饰演的郑重,是接替史为民的新县长,为人谨慎,对李雪莲一直采用怀柔政策。海报中一副打起雨伞,不惹麻烦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审判长贾聪明,对上级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人物性格和海报中的献媚形象完美匹配。
张嘉译饰演的市长马文彬,精通为官之道,却怎也摆不平李雪莲这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就像是海报中悬在他头顶的那根羽毛,看起来轻巧,落下来就会砸死一大批人。
范伟和刘桦的友情出演,给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丰富了片中平头百姓的形象。可能已经有读者发现了,影片中的人物名字,什么赵大头、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马文彬,都很好的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有着《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般的讽刺效果。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严肃的,李雪莲是严肃的讨公道,官员是严肃的对付李雪莲,而就是在这严肃对严肃中,却产生了荒诞到极致的效果。然而,这不反应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新闻比笑话还可笑的当下吗?
如果说《老炮儿》是去年最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产院线片,那《我不是潘金莲》就很有可能接替它的位置,在轻松娱乐之余,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点是肯定的。这符合小刚炮的调性。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算是目前非常期待的国产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二: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三: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四:
读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说说心中的感受!
《我不是潘金莲》,描写了一个荒诞的上访故事。看完以后心里一直觉得憋着一股气,想找个懂的人请教一番,是我没看懂还是刘震云另有深意。
小说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和丈夫假离婚,却没想弄假成真,丈夫在离婚后和新欢结了婚。她咽不下去这口气,去找丈夫理论,却被丈夫骂是潘金莲,还完全否定了假离婚的初衷。李雪莲为了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当初的离婚也是假离婚,走上了上访之路。而且一访就是二十多年,只为了要纠正一句话,要大家承认他当初是假离婚,她搭进了自己的青春和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人很不可思议,我完全无法理解。
小说很有生活感,但抛开书中所描写的社会民生、官场政治这些大话题,我想说的是李雪莲的假离婚本身就是她有“错”在先(姑且称这种行为“错”吧,我找不到确切的词语来评价这种行为),她意外怀孕要生下孩子却又想逃避计生政策,于是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并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我看来不管她离婚的初衷是真是假,但既然走了法律认可的离婚手续,那么从法律上说她的离婚就是真离婚。在这点上,“官”给他们办理离婚证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存在过失或瑕疵,既然不存在过失或瑕疵,又怎么可能要求“官”推翻被法律认可的程序,而承认你们是假离婚?离婚的初衷是假,可走了法律程序就是真离婚了。我觉得要求“官”忽视没有过失的法律程序,而只是根据离婚的初衷来承认是假离婚,李雪莲的逻辑有问题。我个人觉得即使要寻求认可,也应该是在民间的舆论中寻求,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更没有理由去告状,去上访。所以我很郁闷,刘震云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偏执的,看似无理取闹的人物来写这本小说。
李雪莲后来的遭遇让人唏嘘感叹,而“官”只是把李雪莲当做一件事情来处理,而不是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这种批判现实的描写也很接地气,但对我而言,总觉得描写一个合情合理的上访故事来揭示现实矛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或许刘震云的重点不在于批判社会现实,而是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只是想告诉人们在当下能找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是多么困难,人人生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