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

时间:2019-05-12 01: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

我采访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培训班讲师,Steven,他刚来中国不久,对我们国家很感兴趣,现在正在学习汉语,我采访了他关于 美国与中国关于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差异

我:你好,你来中国从事培训班讲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的关键也就在于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差异吗?

Steven:嗯,事实上,在我来中国之前,我曾认为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我来到中国之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是怎样的呢?

Steven:两个国家的孩子的生活越来越相近,应该可以这样说吧。像美国孩子喜欢玩Iphone,电子游戏之类的,现在中国孩子也同样在经历这些

我:应该说是产品的国际化的结果吧,对吗?

Steven:对的,至于教育方式来说,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从小学到大学的这种教育,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美国小孩是很轻松的,他们几乎每天都是玩,享受很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是,我曾今于一些中国家长聊过天,他们似乎总是督促着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满补课的课程,你知道,这在美国是不被允许的,当然美国家长也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送他们去上兴趣班,例如乐器。但是绝对不会补习功课的。我:小学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根据你的亲身体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有什么差异吗? Steven:在美国,进入大学之后,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学里,学生们都很努力的学习,他们必须很努力学习,这样才可以毕业,因为大学对学业的要求是很高的。似乎中国不是这样,嗯。我看过很多新闻,当中有对中国大学生的一些评论。我感觉中国的大学是,那种很难考进去,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很容易可以拿到毕业证,所以中国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说,并不像美国学生那样专注于学业。

我:现在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富裕,出国留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来外”,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Steven:刚我说了关于中美大学的不同,至于出国留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吧。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很快,人也越来越富裕,那么就会有更高的追求,其中更好的教育也是必然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教育条件差,只是说去国外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同时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体会不同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我,来中国前,我只是通过新闻来了解中国,来了中国之后我才真正知道这是怎么样一个国家,比如说,我尝了很多中国的美食,了解到独特的中国文化。我认为这个都是很有价值的,不仅是他们的现在,在他们以后,也会觉得那是正确的选择。

结论:中国和美国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但在教育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在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比较明显,出国留学时一种对更高的知识追求的正常现象。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信息源/行为源 编码 信息 ④渠道

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 ⑥译码 ⑦反应 ⑧反馈

8.影响交际的因素:

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

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B.特点: 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 ④有影响力

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 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

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

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

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B.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

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

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 重合词汇 ②平行词汇 ③ 全空缺词汇 ④ 半空缺词汇 ⑤ 冲突词汇。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

表示情感;大体语言;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

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

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

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B.表现: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

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

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 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

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 与人交往

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 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

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 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 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 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 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

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 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 充分认识自我

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 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

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

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

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 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 C.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 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即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谈话、如何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等; D.策略能力系统: 语码转换策略 近似语策略 合作策略 ④非语言策略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讲稿

一、小组分工合作

二、目录五部分

三、选题原因及意义

现有条件:丰富的苏丹留学生资源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可行条件。

理论实践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力图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来传情达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目前,学者们对言语行为(请求、道歉、感谢、祝愿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但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并不深入,而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集中于对中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上,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单纯掌握语言已经远远不够,所以,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避免语用失误,防止交际的失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打算从苏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俄罗斯留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四、含义背景

拒绝,很多人把这个词理解为“不接受”的含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接受别人的请求;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实施拒绝行为,表达对某种要求或者行为的不接受。这里所说的“不接受”并不能等同理解为对所拒绝的言语行为的简单否定,因为在交际过程中,只有在交际一方提出某种要求或实施某种行为,但另一方却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满足或接受对方时,我们才可能实施拒绝言语行为,这时,我们只是不能够满足或者不能接受对方的要求或者行为,而并不是对对方行为的否定。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源于不能接受别人的请求、邀请、帮助或者建议这四种行为。马月兰总结,拒绝言语行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拒绝语是相邻对中“不被期待的第二部分”;

.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 目标相反,所以拒绝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拒绝语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

在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讲求社会性、人情观的民族,每个人作为具 有社会性的、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要懂得待人处事之道,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给足对方面子,保持交际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使“拒 绝”这种不礼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恰到好处的得以利用,避免影响交际双方 的友好关系。拒绝策略:十种拒绝策略: 道歉策略; 道谢策略;

解释原因策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推迟策略; 建议策略; 商量策略; 模糊表达策略; 开玩笑策略; 转移话题策略; 承诺策略。

五、探究呈现

本文从两方面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拒绝者的语气、态度角度来研究的主观分类;另一种则是从词汇、句法等客观角度进行的客观分类。

从主观角度来看,我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强烈拒绝(不行,这条裙子太贵了)和委婉拒绝(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吧!谢谢您的关照)。

从客观角度来看,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我不抽烟)和间接拒绝(抽烟有害健康)。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俄罗斯留学生,性别对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差别较小,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在表达拒绝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委婉,更加直接。社会地位对中国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对苏丹留学生的影响较小,在社会距离方面,中国学生和苏丹留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习惯,中国人更注重较远关系的维护,在拒绝较远关系时更加慎重小心,进而保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而苏丹人更在意交际双方彼此的亲密关系,可见亲密关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分析

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留学生习得环境单一,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过于宽容,中苏两国民族性格不同,苏丹留学生母语文化迁移。

措施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学

个人作业2:我经历的一次跨文化事件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代码:

授课教师:邢鑫

学生姓名:

性别:男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2011级 数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所在小组:第7组

完成日期: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我所经历的一次跨文化事件

由于本人没有去过国外,无法体验过国外的生活文化,没见过什么外国人,就一普通中国人,也不怎么清楚什么是跨文化,就从我看过的中外影视来谈谈我的感受。

娱乐消遣一直是人类乐钟的追求,在生活之余放松自己,古时就有戏曲,说书等节目供人消遣。自从第一部电影的问世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同样成就了无数的明星和经典。

美国的娱乐文化席卷全球,美式幽默,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输出,无疑加深了人们对美国的认识和向往。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从电影方面就是一个明显的体现。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人物故事层出不穷,这就使中国荧屏上关于过去的影视作品都是数不胜数,尤其是电视剧,有讲述历史人物,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大帝》等,有改编自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有编撰的野史遗事的,如《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大清风云》等;有改编自古代神话小说,如《精卫填海》、《宝莲灯》、《封神榜》等;还有改编自武侠小说的,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等。而且中国的影视界总是能够推陈出新,各种武侠剧本很多都根据上个世纪的版本重新拍摄。由于国人爱看古装剧,因此古装剧的收视率一直都高居不下。而最近几年,中国的著名导演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古装力作。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到陈凯歌的《无极》,再到冯小刚的《夜宴》,陈可辛的《投名状》,都是展现中国古代战争、生活场景的视觉盛宴。而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讲述未来的故事的却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喜欢过去的国家,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喜欢谈历史。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世纪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家成功闯荡好莱坞,成就了自我,也推广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武术。

不同于中国,美国的主流文化强调未来时间取向并大力宣扬,所以美国制造了许多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科幻电影。美国的科幻电影大多讲述多年后人类与外星人或不明生物之间的战争,如《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蜘蛛侠》系列,《星球大战》系列,《黑客帝国》系列,《X战警》系列,《异性》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除了科幻片,还有数量颇丰的灾难片,例如《天地大冲撞》、《后天》等。这些故事在过去和现实生活中都从未出现过,全是人们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未来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在美国有着强大的收视群体。以《超人》系列为例,从1948年第一代“超人”的诞生,到2013年第八代的《超人:钢铁之躯》,《超人》系列影响了美国人六十余年,《超人》还会将继续出现在荧屏上。

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人的时间取向是过去,而美国人的时间取向是将来。同样还有两国的政治形态和政策有关。

中国主旋律被标准限定。首先是为政权服务,主旋律电影必须符合国家基本政治立场,要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其次是宣扬、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主流价值观;第三,过于强调思想性的高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不足甚至欠缺,从而在观众认知层面从在硬性教化和灌输的色彩。而美国主流的定位没有官方标准,其“主旋律”电影首先考虑的是商业性和艺术性,最后才是思想性。美国主流电影很大程度是以观众乐于观看的、可以吸引其内心共鸣的主流价值观为依据确定的,正因为从在这样的差异,美国主流电影能够在表面上淡化影片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表现,从而能够更为平滑

地被观众接受,没有明显的教化话灌输的色彩。再者,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影片的表现手法多为平铺直叙、中规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书式的权威口吻进行叙述,使得观众无法产生深刻的代入感。而美国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则更为丰富、细腻和深入,它能将国家形象和价值诉求投射到具体、真实的人物上,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的普通大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接受这种国家形象的价值诉求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事,美国主流电影并没有板起面孔,用“俯视”的角度向观众传达影片的意图,而是完全遵照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大部分观众的价值取向安排。

下载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文化交际学采访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跨文化交际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障碍,为了克服......

    跨文化交际 英文

    Analysis of Deferent Views on “Filial Pie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from Movie Guasha Abstract: “While one’s parents are alive, one should not travel to......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

    跨文化交际论文

    一张照片所承载的往往可以涉及到所属者自身,甚至所处社会及相关文化的传播,为了了解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包涵的多层次的意义,我们有针对性地对照片的保存原因,放置位置,来源和个......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电影《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电影《刮痧》赤裸裸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 寞,反映了文化与文化相顾无言的寂寞。本文将根据......

    跨文化交际学作业

    跨文化交际学作业 班级:英语1212 姓名:刘佳莉 学号:2012105231 中英文化的不同导致双方对同一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又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

    跨文化实用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实用交际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060485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新闻采编 授课单位: 西语语系 学时: 12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付珊 2016.11.1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泰国,和泰国朋友在网上聊天时,他们有时候会发来“555”,本来是说到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数字呢?在中国聊天时555表示哭的声音。原来5的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