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1:2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

第一篇: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

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3-04-02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4月1日刊登的任仲平文章《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引起人民网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友认为,“中国梦”是强国的梦,是富民的梦,是13亿人民美丽的梦。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和自满。我们要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中国梦”。

用“中国梦”凝聚共识

网友“江苏鱼”:习近平同志以“中国梦”激起了13亿中国人的斗志,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识,让13亿中国人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网友“榆树镜”: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论“中国梦”。“中国梦”正焕发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荡起亿万人民的共鸣。每个人都在用实干的精神和劲头,为筑就“中国梦”而奋斗!

网友“陈洵”:任仲平文章对“中国梦”作了客观理性的解读。“中国梦”说到底是全中国人民之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是国家繁荣富强之梦。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我们每个人要团结一心、奋斗同心、创新用心、激情热心、充满信心。

让世人共享“世界梦”

网友“万吉良”:“中国梦”也让世人看到一个共享的“世界梦”。只有“中国梦”梦想成真,中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网友“泛吟清风”:“中国梦”是亿万国人的复兴之梦,也是同世界携手共进的和平之梦。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旋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获得更大的梦想空间和发展空间。

网友“李恒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我们的梦想和世界人民的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壮举之一,必将极大地促进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靠实干实现“中国梦”

网友“郭俊奎”:“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让“中国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网友“天府农家”:“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关键在于取得人民的信任、百姓的支持、群众的理解。我们应当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张宏)

第二篇:双手托起中国梦

双手托起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武率真,来自七年级五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双手托起中国梦》。

马年春晚上,黄渤的一曲《我的要求不算高》唱出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描绘了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中国梦。

我,一个普通的初中生,梦想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高中、好大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梦,这个梦会在我的手中慢慢地成为现实。同样,我也相信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这也是每一位同学的梦。千千万万个中学生的梦将汇集成一个伟大的中国梦,这就是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怎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认为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就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即从我做起,凡是此身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另一个人。因为“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的梦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当我们每一位中学生都成为国之栋梁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理由不实现!

此时,即从现在开始,凡是此时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延误到将来。专注课堂,按时完成作业,努力读书,日积月累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力量。

此地,即从脚下做起,凡是此地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中国梦会在每一处开花、结果,不会选择境地。

看着我们的奥运梦、航天梦、诺贝尔文学梦、航母梦等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作为炎黄子孙,我倍感骄傲与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此――

我们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像毛泽东早年那样“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怀揣伟大的梦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地战胜各种困难与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梦想前进;抓住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珍惜今天,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用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第三篇: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写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

(一)当2011年的阳光照进数年不遇的寒冬,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已成过去。变革中的辉煌,艰难中的成就,将我们党带领13亿人民共同创造的那段历史,熔铸成坚实的路基。带着对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国,驶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2006—2010,‚极不平凡‛的辉煌5年,出色的答卷留下这样的鉴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出的总结,凝聚着对过去五年发展的深刻认识。

2011—2015,‚极其复杂‛的未知5年,艰辛的路程肩负这样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五中全会对新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出的判断,彰显了这一时间刻度的特殊意义。

马克思说,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就形成人们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

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驶去,站在前后五年的交汇点,‚十一五‛留下的‚中国故事‛如何经久流传?它所形成的‚中国经验‛如何成为‚十二五‛的财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秉承怎样的精神内核?

(二)时间有重量吗?

2006—2010,虽然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只是11个5年建设单元中的一段正常刻度,却因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让这段时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这是一段充满惊涛骇浪的航程。从开局之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考验,到半程之后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与世界,一起在巨大的经济强震中求生自救。‚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世界,已不是以前的世界了‛,失声的生产线,失业的工人,失缺的外部需求,失灵的运行机制……亨廷顿预言的‚现代化风险‛,也同时摆在这个正在急剧转型的东方大国面前。

这是一幅汇集大悲大喜的画面。‚汶川不哭‛、‚玉树不哭‛、‚舟曲不哭‛,南方冰冻,西南干渴,北方洪涝,罕见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逝去的生命,残破的家园,13亿人热泪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如期而至的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百年梦圆,当姚明牵手来自汶川的小英雄走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失去7个亲人的舟曲学子杨耀词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名志愿者,悲喜交织的5年,成就了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艰苦卓绝,多难兴邦——这就是过去5年的‚中国情节‛。‚中国故事‛正是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跋涉中展开。

(三)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

在这不同寻常的5年,我们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基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5年里,从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同票同权‛,到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从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到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健全;从推进大部制改革,到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初步形成……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抉择‛。‚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这种转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20万亿元增长到接近40万亿元,世界排名从第四上升至第二;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一升一降‛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5年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15%,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5年里,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的殷切期盼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开局之年取消绵延几千年的农业税,到收官之年力度空前的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让‚十一五‛成为当之无愧的‚民生五年‛。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对单位GDP能耗设定约束性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在中国发展的旗臶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5年里,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破解‚成长的烦恼‛,驶入科学发展轨道,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

(四)我们办好了一系列喜事。

在这激情澎湃的5年,中华民族不断迎来为之感奋的历史时刻。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排空巨浪中,13亿国人以无与伦比的热忱,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华章,不仅证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危机重重的世界,注入来自东方的勇气与力量。如果说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那么奥运会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则标志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在世界的舞台上,今日中国节拍精彩,舞步飞旋。

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重大跨越。这是中国综合实力和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提升全体国民国家认同感的精神洗礼。60年家国天下,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30年改革开放,升华为亿万人民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欢庆与自豪中,我们感受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真实存在,感受个人与国家不可分割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民族共创未来的雄心壮志。

走出传统的兴衰周期律,大踏步融入时代潮流,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五)我们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在这栉风沐雨的5年,我们多次经受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

特大地震灾情震惊世界,低温雨雪冰冻历史罕见;多个省区旱情肆虐,山洪泥石流突然逞凶。灾难面前,中央领导第一时间出现在救灾现场,紧急部署,沉着应对;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果敢高效的执政能力、共克时艰的社会风尚,世界看到了一个坚强伟大的中国。

从出口受阻到工人失业,从企业倒闭到经济下滑,5年中,中国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的局面。国际经济波诡云谲,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惊涛骇浪之中,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V‛型发展曲线,彰显年轻共和国领导科学发展的国家能力,体现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

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5年中,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分裂活动几度上演。分裂势力内外勾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挑战严峻。不和谐的音符,影响不了和谐的主调。这5年,我们以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确定了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文化、情感的融合,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穿越风霜雨雪,一个从容自信、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中国,砥砺着把握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六)‚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在对过去5年的朴实描述背后,是‚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这是国家强盛的5年,是经济飞翔的5年,是温暖人心的5年,更是脱颖而出的5年。当中国经济这辆‚总量40万亿左右的重型汽车‛,在风雨泥泞中迅速启动;当许多经济体步履蹒跚,中国却能‚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成为‚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当破坏程度远超阪神地震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效率让日本专业人士连呼‚惊人‛时,看似普通的一个历史单元,也因此注入了不同寻常的‚特殊因子‛。

‚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故事吗?‛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如此发问。

(七)5年讲述的‚中国故事‛,已被世界放在了聚光灯下。找寻这一‚故事‛的根源,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如同外国观察家所言,‚十一五‛是‚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部署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走向将得到全面考验。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面临挑战。经济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过去5年的‚中国故事‛正是在这重重‚两难‛中演进。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2007年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科学发展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日臻完善。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循着这样的思想轨迹,人们会看到中国现代化事业落子布局的驱动力从何而来,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团结的凝聚力从何而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5年大考,不仅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彰显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

(八)发展经济学和现代政治学认为,政府领导力的强弱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和社会民生的福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竞争日益激烈,领导力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是确定国家航向的方向盘、建设有效政府的生命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过去的5年,在超乎预想的惊心动魄、猝不及防的风险考验中,人们看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自信的领导力。

这种领导力,表现为对国家未来的掌控力。它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的进程,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中。中国正是在这5年初步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格局,在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声势浩大的转变中,走上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进步的道路,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这种领导力,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力。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抉择,还是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经济正是在这5年,不断推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臵资源的有机结合。政府勇于对经济运行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善于发挥在维护经济稳定中的调控作用,优化资源和要素的配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

这种领导力,反映为对社会利益的平衡力。经济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分享,改革成本怎样合理分担,社会资源如何合理配臵,中国社会正是在这5年,以前所未有的扎实措施,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努力推进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种领导力,凸显为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力。这5年,我们党带领人民从容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经济危机的冲击、分裂势力的挑战,增强了对于突发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呈现了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党形象。

这种领导力,升华为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这5年,我们党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最大程度地将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在大考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难中锤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领导力,展现为对国际事务的运筹力。这5年,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臶。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我们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领导人正在以灵活而成熟的领导力,赢得民众的信任,世界的尊重。‛走过艰苦卓绝的5年,世界如此评价。

(九)这真是耐人寻味的细节。

61年前,新中国诞生时,国际舆论一片质疑,‚共产党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20多年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强烈政治地震,有媒体不屑地推断,‚中国很快也会陷入囹圄‛。两年前,经济危机风暴刚从华尔街呼啸抵达中国,一家外国媒体就曾预言,‚中国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是什么让那些从不看好中国的人们,重新打量并尊重今日的中国?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做出深刻总结。

(十)这‚两个能力‛的增强、‚两个认识‛的加深,是比任何物质成就更为珍贵的精神收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思想路标。

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走独特的‚中国道路‛,这是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独特贡献,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独特贡献。但这两者究竟应当如何结合,遵循什么规律,达到什么效果,3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5年,我们之所以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泥淖,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就在于我们能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

市场是配臵资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但市场从来就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臵。

这5年,面对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海啸,我们之所以能够抗击灾难、应对冲击,就在于我们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保证了应急机制的速度效率,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信念。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世所罕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才能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正在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能高效集结最为广大的社会力量;作为一种精神信念,它能有效唤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激情。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引领中国成功走过‚十一五‛激流险滩的精神动力,更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我们续写精彩‚中国故事‛的思想财富。

(十一)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五年规划‛是量度中国步伐的路碑,也是记录中国梦想的载体。

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一个又一个五年,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风雨历程,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标识,‚中国故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写就。

任何发展,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必然积累一些深层次问题。踏上‚十二五‛征程的中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考验。

2011年的曙光已经降临。在伟大的开局之年,带着‚十一五‛留下的精神财富,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我们将创造属于‚十二五‛的历史荣耀,并以新的光荣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臵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臵;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臵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臵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臵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三年重建,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里聚集,全国各地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这里交汇。汶川,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最大实验场。如此巨大的制度力量,如此炽烈的民族情感,世人惊叹:这是多么牢固的一个共同体。

当都江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缺口,完成农房重建;当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保证资金效益和项目廉洁;当四川金融机构3年贷款增加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贷款总和;当3年过后四川人民拿出这样的答卷:1.7万亿元重建资金,80%是灾区自筹;几百万套过渡住房,近一半由灾区群众自搭自建,人们充满敬意地得出结论——

汶川奇迹,是政府动员与市场力量的雄浑交响,是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的壮丽凯歌。

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慨,‚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这十分重要。‛他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让政府力量与市场手段相互补充彼此呼应,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服务于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的‚国家目的‛,把无私援助从个人的自由选择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制度意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六)2008—2011,汶川。科学发展的时代规律在此得到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没有灾区大地脱胎换骨的超越与新生。

震后两年,最高时速220公里的成灌快铁顺利发车,四川跑步进入‚快铁时代‛;震后三年,‚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回首3年历程,如果没有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神州大地贯彻落实所形成的全民共识,如果没有我们时代所秉持的‚生命至上、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就没有今日灾区举世瞩目的‚发展转型‛、‚社会发育‛与‚民生跨越‛。凤凰涅槃,灾区的新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重建史、一往无前的奋斗史、豪迈雄壮的发展史。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内容,在统筹城乡的清晰思路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震区总结和推广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首次把农村建设纳入规划范畴,结合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农村居民‚放下锄头进车间,屋后还有一片田‛,收入渠道大大拓展。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教育机制、公共设施,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方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发展呈现历史性嬗变。东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戴尔全球运营基地落户成都,北川新县城有了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重塑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灾后的四川崛起为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

(七)2008—2011,汶川。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此得到广泛验证,它告诉我们,3年时间,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更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当年响彻中国的呐喊,在3年重建中依然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泰山压顶不弯腰‛,曾经激荡灾区的强音,在3年重建中依然传递着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山东援建干部崔学选病危之际仍牵挂着灾区的‚三个家‛;北川擂鼓镇茨沟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尹显波最后才修自家的房子,感动的村民自发为他添砖加瓦;玉树遇险、舟曲遭灾,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外省公安特警队伍来自成都,第一支跨省异地救援的民兵队伍来自青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3年来,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奋斗,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守,无数建设者的奉献,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过去的时代,这些精神让地底的石油喷薄、让卫星遨游太空,战胜过自然领域的水旱天灾、也战胜过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今天,伟大的精神再次迸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恢复重建激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共同理想唤起的精神体认与凝聚,灾区巨变催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又一座历史丰碑,必将长久地留存于我们民族的血脉。

(八)‚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一位去过四川的网友这样说。

此时,走过9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中国抵达新的历史起点。飘扬的五星红旗凝聚了怎样的信念?不屈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也许这才是‚汶川奇迹‛的根源。从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出发,这个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在历经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战岁月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激荡风云、改革开放的历史考验之后,所建立的功勋,所铸就的旗臶,所探索的道路,是‚汶川奇迹‛乃至‚中国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答案。

人的自主性,制度的灵活性,发展的协调性,精神的创造性。3年重建不过是再次呈现了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再次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恢复重建3年历程中,党和政府表现出高超的驾驭全局与应对危机能力,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能力,依法执政和高效行政能力,自我调适和开放转型能力。汶川作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往前溯,承续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60年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往后看,决定着‚十二五‛开局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

这种信心,源于‚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安臵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无论是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国家责任的持续释放;无论是民生为大的基本理念,还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精神信仰的强大力量,还是有统有分的统筹协调,灾区提供的样本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找答案,也在为中国的未来积攒经验。汶川作证,恢复重建的3年,是‚中国探索‛的实验场,‚中国力量‛的汇集地,‚中国道路‛的浓缩版。

这种信心,源于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发展的‚主心骨‛,致富的‚火车头‛,生活的‚贴心人‛……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的苦楚,同样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但领救济、发帐篷、住板房,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解纠纷,他们往前冲。‚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在地震中失去11位亲人的北川县委副书记瞿永安的话,道出了千万震区党员干部的心声。汶川作证,觉悟、组织、信仰,是这个有着90年历史、7800万党员的政党最坚实的基础,是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到汶川震区考察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2008—2011,汶川。惨烈的地震,在中国的‚心腹之地‛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但龙门山断裂带上,透过地震掀开的一个小角,世界得以纵览一个民族3年、60年、90年、5000年的精神脉络,窥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解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欣欣向荣的政治密码。

(九)灾害挡不住四季轮回,生命蓬勃。

当大地再次开满鲜花,新北川中学的教室里,一群学生打听如何向日本灾区捐款。在灾区,几千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迎来新的生命。‚地震宝贝‛张震安满地跑了,‚敬礼男孩‛郎铮读学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迈动永不停跳的舞步……

永不停跳的舞步,一个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脚步。

‚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2008年,《纽约时报》一位专栏作家以这样的句子,总结中国走过的这大喜大悲之年。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3年,奔腾不息的岷江,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面对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

(一)德国,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古镇,一座灰白色三层楼房里,常会出现一些黑头发黑眼睛的游览者。他们虔诚地拜谒,深情地凝望,上万条中文留言中最多的字眼是,‚伟人长逝,思想永存‛。

一个多世纪前年轻的马克思未曾想到,他与他的思想会成为一面旗臶,导引一个东方大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挺进,红色狂飙席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就此改变。

在这面信仰的旗臶下,中国共产党,这个曾被讥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它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舍命相随,将信念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脉,推动这个曾经山河破碎、几近亡国灭种的国度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在这面信仰的旗臶下,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曾遭遏制、封锁、包围、孤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刷新了当代国际政治的版图,以其势不可挡的崛起开辟出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被马克思眼中那些与无产阶级‚势不两立‛的人们,不无敬意地称为‚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

90年前,13个选择了信仰的革命者,那些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很难想到,1921年7月那个燥热的季节,上海法租界石库门里的秘密集会,那颗从遥远西方‚盗来‛的火种,会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它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最终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改写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曾经极而言之,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学。历史是现实的向导,当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力量。

就让我们重返1921,从那个起点开始,翻阅90载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捧读中国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二)这些场景或许早已为人熟知,但每每重温依然让人震撼。

他看着前来告别的家人神色从容,在绞刑台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他曾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每月数百元大洋可养活四五十口人,但他却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他说‚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赠给难友,在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后,与战友们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他曾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有着‚鸦飞不过的田产‛,家里平均每人‚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但他却在‚秉志改革‛的探寻中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他说‚我们共产党是代表工农人民大众的‛,‚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他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翻译则蔚然成文,治印则卓然成家,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但他却振臂一呼刺向黑暗。他说‚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亲爱的同志,你们去算账罢,你们在斗争中勇猛精进着‛。

他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在养育他生命的江西莲花县,在挚爱的亲人面前,被敌人割掉舌头的他,用脚趾蘸着淌到地上的鲜血,写出‚革命成功万岁‛……

李大钊,38岁。彭湃,33岁。瞿秋白,36岁。方志敏,38岁。刘仁堪,34岁。这是他们从容赴死的年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只因坚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因为这一信念,毛泽东10多个亲人献出了生命,2100万革命者慷慨捐躯。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社会的探索者,主义的践行者,是伟大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私的牺牲者。

只有从他们开始,从这些共产党人开始,从信仰信念开始,我们才能认清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浩荡潮流中,那无数难以解释的疑问、荡气回肠的奋斗、惊心动魄的力量。

(三)对许多人而言,这确实是种难以臵信的力量。

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中国近代史的舞台,多少政治力量登台亮相,却终究没能让一个古老大国走出苦难,是什么样的政治信念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让一个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有过低谷、有过曲折,走过弯路、绕过远路。90年风雨沧桑,多少风险考验,却终究坚忍不拔奋力向前。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是什么样的政治素养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让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90年始终如一,是什么样的政治品格有如此持久的向心力,让鲜红的党旗始终能凝聚起各种力量,把中华民族变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

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000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什么样的政治能力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激烈冲突的过程。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政治组织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又保持其过程稳定的关键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就、现代化的奇迹,密码就蕴藏于这个‚政治组织‛之中。

90年后,追寻这段历史轨迹的人坚信,最终的答案源自最初的理想,是信仰的旗臶造就了理想的传奇。

(四)什么是信仰?

从哲学的概念理解,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就政党的本质来说,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臶,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对于信仰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一个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品格。

或许马克思的这段话,最能阐发共产党人的信仰——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这是怎样的选择,能如此将一个人自然的生命融入为整个人类的奋斗之中?当个体的追寻汇聚成共同的坚守,又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五)从1840到1921,尽管长夜如晦,屈辱如山,但中国人民的抗争一直未曾停息。一次次流血牺牲,一次次惨烈失败,救亡图存的悲壮,伴随着中国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

这是一个很难改写的事实。1840年后,中国的进步被强制性纳入另一个话语体系。当代中国人所思考的基本命题,科学、民主、法治乃至国家,都是从那时起才逐渐形成概念。在帝国主义瓜分豆剖的隆隆炮声中,这个被殖民者讥笑为‚劣等民族‛的古老民族,这个被西方称为‚既污秽又丑恶‛、‚存在是一种时代错误‛的国家,最急迫的课题,是何以能走出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虽然慷慨激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这是我们理解先驱们的选择最为真切的背景,也是共产党走进中国近现代史最为清晰的坐标。为什么信仰的火炬会点燃一代人的大觉醒,为什么1921年会发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因为,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呼唤解民倒悬的一线曙光;救亡图存的悲壮呐喊,催生一种新生政治力量。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四海寻觅的探索者从这滚滚而来的世界革命潮流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类解放的前途。它与各种思想主义完全不同,立志于为大多数人民利益而奋斗,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穷苦人民,也能翻身做主人。马克思主义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让无边的黑暗有了光亮,中国前进的道路豁然开朗。

20世纪的上半叶,在向着‚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奔去的人群中,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有山野乡村的农家子弟,有满怀激情的青年学生,有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有一无所有的产业工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凝聚在同一面旗臶下,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这样的选择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但他们深知只有信仰能体现人生价值可靠的落实,只有信仰能赋予短暂人生永恒的意义。正是这样的选择,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征程。

这样的选择看似偶然,却十分必然——‚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正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高尚情怀,让共产党人选择了为人民奋斗的高尚事业。

90年过后,今天的人们只有理解他们纯粹的理想,才能理解他们不朽的牺牲。这种理想,让共产党人牢记责任、牢记使命,在中华大地书写出气壮山河的诗篇;这种理想,让共产党人超越时代,超越生命,在人民心中耸立起永不磨灭的丰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马克思主义对于能理解它的人来说意味着得到了‘全能的智慧’,对于信奉它的人来讲,则等于找到了‘根本性的指针’。‛外国学者的这番感喟,算是触及了信仰的本质。

因为理解,所以能从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思想中获得‚全能的智慧‛。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坚定的立场秉持这一科学理论的武器,推动中国历史走向千年未有之变局,并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为信奉,所以能在90年岁月里坚守‚根本性的指针‛。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高度的自觉肩负起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使命,并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化作顽强的精神信念。

环顾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从‚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回顾90年奋进历程,始终铭刻于鲜红党旗的‚人民利益‛,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念,是我们党最为根本的政治优势。

环顾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对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更少有哪个政党对党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党性教育。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袁隆平……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艰辛探索中,始终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回顾90年奋进历程,始终为人民而奋斗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思想财富。

62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

2011年,走进地震灾区的外国友人面对令人震撼的‚汶川奇迹‛这样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一切历史最终都是思想史。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信仰以及由信仰衍生的伟大精神,既不只是出自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只是源于向往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繁荣,这是震古烁今的人间正道,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它告诉我们:选择为人民而奋斗,它的生命必将永恒,它的事业必将长存。

(七)一个政党信仰的生命力,体现在走向大地的实践中。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中共也无能为力。曾经有人评断:中国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却只能是零分。曾经有人宣称:中国要改革开放,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击碎了这些‚预言‛。今天,那些提出‚给中国共产党打一个高分‛的人,那些惊诧‚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人,那些赞叹‚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的人,不得不正视信仰的巨大力量。

作为人类全部实践的动机与目的,对个人言,信仰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民族言,信仰构成凝聚民心的精神;对国家言,信仰构成国家意志的核心。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如同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不会自主强大。

回望百年中国史,几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和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更在于它用‚信仰‛的旗臶将中华民族空前地组织起来,为后来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由此赞叹:历史上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成一个政治单位;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团结,是现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这确实是最伟大的成就。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强大,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所未有地将中华民族团结成一个整体。人民共和国的旗臶下,中国从五千年王朝之‚天下‛,成为亿万人民之‚国家‛。在传统的文化认同之外,这个新型的人民共和国有了强烈的社会认同、鲜明的制度认同,这才有了亿万中国人民危难艰险之中救国的奉献和牺牲,一穷二白之上建国的探索和激情,遭遇困境之后强国的勇气和智慧,由此造就了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震古烁今的发展传奇。

凭借这种信仰,90年沧桑巨变,中国经历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悲惨境遇走向光明前途的历史转变,一切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八)1921—2011。9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信念的旗臶下英勇无畏的奋斗史,是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0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921—2011。90年跌宕起伏的伟大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信念的旗臶下一往无前的探索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历史。这90年,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引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次革命,变革之广泛,影响之巨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最终使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921—2011。90年风雨兼程的伟大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信念的旗臶下百折不挠的精神史,是在走向复兴的征程中感召团结中国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的历史。这90年,我们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遭遇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被动局面,一批批共产党人‚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我们度过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3年,走过‚大跃进‛的急躁与‚十年内乱‛的浩劫,却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启改革开放的大幕。我们亲历政治**的考验,直面苏东解体的冲击,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追问,仍然坚定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最后一口粮,做的是军粮;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首当年的歌谣,连同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一起见证了亿万人民是如何一心跟着共产党,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

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觉悟者,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是‚为人民而奋斗‛信念的践行者。

(九)90年过去,一切都是新的。

石库门—天安门,空间距离1000多公里。在不远的空间里,历经多少艰难曲折,但终于洞开了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大门,开辟了一个国家走向复兴的道路。

烟雨小船—巍巍巨轮,时间跨度90个春秋。在不长的时间里,穿越多少急流险滩,但终于铸就一艘驶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巨轮,在汇入世界文明潮流的追赶与超越中昂首前行。

2011,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一支支追寻的队伍行走在中华大地。红色中国的源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昔日法租界的石库门,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们一次次踏访。90年前那条由外国人命名的‚望志路‛,早已更名为中国人的‚兴业路‛。

从‚望志‛到‚兴业‛,一个政党90年的奋斗与探索。在信仰的旗臶下,那个伟大的声音如同历史的旁白——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第四篇:用素质教育托起中国梦

用素质教育托起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素质教育托起中国梦》

梦,是少年独上西楼的寻觅; 梦,是伊人在水一方的思绪; 梦,是被风初始化的某种风格; 梦,是带着茉莉花香的咖啡;

梦,是一首清丽而耐人寻味的童年歌谣〃〃〃〃〃〃 在我心中也有一个指引我前进的梦------用素质教育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是强国的梦,富民的梦,人民的梦,也是我们执教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素质教育的“中国梦”!“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也许我们都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曾经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哈佛大学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

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这就说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是在塑造栩栩如生的作品,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却是在塑造实实在在的灵魂。知识经济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仍“用着十九世纪的方法,讲着二十世纪的内容,教着二十一世纪的学生”,那么,学生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考验,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教师要采用科学、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他们讲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使他们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中国梦”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指引了中国前进的道路——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能力的人。用勤劳的汗水去浇灌那梦想的幼苗,在黑板与粉笔之间书写青春的篇章,在墨水与书籍之间铸就人生的辉煌,让梦想的花朵在讲台上绽放。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从课堂小事开始做起,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偏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牢骚;多一点专注,少一点虚荣。勇敢地肩负起时代的责任,让梦想的枝叶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重重难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培育各种性格的花蕾,用不断地创新去收获梦想的果实。

梦想在前方,挑战的道路在我们脚下。为了个人价值梦,为了教育事业梦,为了民族复兴梦,让我们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当中去,坚定地、执着地、勇敢地去追逐我们新时代教师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拥有着一种梦想,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是凝聚在一起却闪耀着灵动的光芒,其名曰“中国梦”;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手中,都拥有着一种追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紧握在一起却谱写着绚丽的篇章,其名曰“劳动美”。

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视角,高度评价了劳动、劳动者、劳动模范的神圣地位与伟大作用,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立场,深刻指明了“劳动美”与“中国梦 ”之间的关系。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足不出户,上网就能查询出行路线,搜索附近商店,在线浏览景区风采。这都要感谢千千万万的测绘工作者,数字地图的实现,为我们的生活造就了无与伦比的便利。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地理信息处就是这宏伟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地理信息处在2012年,测绘资质升级为乙级,为更好的开拓市场、扩大业务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单位积极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兖州市、微山县、汶上县、市中区土地调查的牵头单位,同时是微山县土地调查的监理单位,同时还参与宁阳县、费县、苍山县的土地调查工作。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呈现中国梦。“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世间的一切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测量项目几乎全部需要进行野外工作,夏天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冬天寒风烈烈、冰冷刺骨。对于

山区,越是艰险的地方,地形、地物信息变化越大,越要仔细

认真测量。多少次,在夏日的玉米地中为了视野开阔,把全

站仪架设在机井房顶,没有一

丝树阴,任凭烈日暴晒;多少

次,在烈烈寒风,在冰天雪地中,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奋战在一线上的测量组全体人员任劳任怨,不畏艰难困苦,保质、保量、按时的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任务。

只有创新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当今,仅靠纸制的地图和一些零散的数字地图提供信息已无法满足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在飞机、舰船导航、新武器制导、卫星运行测控和部队快速反应、军事指挥自动化以及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基于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数字地图及各种各样的地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绘图室的工作就是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庞大的数据,冗杂的信息,需要绘图室的同事们一一处理。他们不是最苦的,不是最累的,但绝对是我们地理信息处加班最多的,学习接受最新科技最早最快的,因为她们是站在纽带处的人,她们接受的是日益复杂的数据,推出的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数字化地图产品。

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兑现中国梦。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提供周到服务;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培养互助美德;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完善有序竞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构建诚信体系。诚实劳动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兑”梦最重要的元素。

地理信息处规划组在工作中

深刻统一的贯彻了诚实劳动的这

一准则,有效保证了各种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这其

中有土地规划报告、土地复垦报

告、土地整治报告、地质灾害评

估报告、地质灾害治理报告、地

质矿产等一系列相关报告,种类

繁多,干系重大。“不调查就不发

言,不空口说大话,”一直是规划组的行为准则。

中国梦是靠一砖一瓦实打实垒起的,是靠一锤一钉硬砸硬敲成的,而不是画出的,更不是喊出的。我们应该把“实干兴邦”当作面向未来的集结令,当作永恒的价值追求,当作不竭的精神力量,用自己的实际劳动来为 “中国梦”增砖添瓦。

中国梦,承载与寄托了所有劳动者的期望。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地理信息处的每一个人都会通过诚实劳动来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让自己迸发出最猛烈最持久的光华与能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梦思想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下载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友热议任仲平文章 用勤劳双手托起“中国梦”[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最终定稿]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梦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它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和热情,激发出无限的智慧,鼓舞着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决心。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用劳动托起中国梦(一位90后漂亮女列车员有感而发写的文章)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小问题,梦想是什么?没错,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坚持,梦想是动力。那么,中国梦又是什么呢?我想,中国梦并......

    用责任托起中国梦

    用“责任”托起中国梦 萌老师与高中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引人深思。 “你长大想做什么工作?” “公务员。” “为什么想做公务员?” “公务员工作轻松,可以喝茶看报,没事儿练书法,没......

    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尊敬的党组织:时间过得真快,从我成为预备党员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组织的关怀和老党员的熏陶下,我的思想不断地得到了磨练和提高。闲暇思考时,每每都是不得不感慨中国......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将如何接续?国人高度关注,世界也在瞩目。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

    用读书梦托起中国梦

    用“读书梦”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犹如怒放在中国藤蔓之上的牡丹,明艳美丽; 中国梦,犹如翱翔在中国苍穹之上的雄鹰,展翅高飞; 中国梦,犹如奔流在中国辽原之上的黄河,波澜壮阔。 我......

    用健康梦托起中国梦

    守护健康,托起“中国梦” 江河源自小流,千里积于硅步。中国梦辽阔壮丽的背后,演绎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对个人梦(家庭梦、健康梦、幸福梦)的追求。他们是这个国家最寻常的一员,有着......

    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资料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写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 (一)当2011年的阳光照进数年不遇的寒冬,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已成过去。变革中的辉煌,艰难中的成就,将我们党带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