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总结—三科技知识
科技史之古代中国一、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发明: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印刷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三)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用于战争,宋还用于狩猎、采矿
(四)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
北宋使用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二、天文学
(一)天文观测
商朝有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春秋有世界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 的记录
汉代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二)天体测量
东汉张衡:地动仪、浑象仪;地圆学比欧洲早 1000 年。
唐代僧一行:测出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
三、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表;筹算计算法
东汉:《九章算术》计算面积、容积、正负加减、一元二次方程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 1000 年
四、医学
西汉:《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唐朝:药王孙思邈著成《千金方》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五、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求》,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西方自然科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科技史之国外
一、第一次科学革命
时间:17 世纪前后
代表人物:牛顿
科学成就:牛顿力学
天文学:1543 年哥白尼
医学:
注:牛顿力学被称为物理学第一次大综合。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
时间:18 世纪
代表人物:瓦特“日心说”
代表成就:蒸汽机
三、第二次技术革命
时间:十九世纪
代表人物:爱迪生
代表成就:电力应用
直流电机:德国西门子
电灯:爱迪生
电话:贝尔
电视:贝尔德
四、第二次科学革命
时间:19 世纪末
代表人物:麦克斯韦
代表成就:电磁学。
注:电磁学被称为物理学第三次大综合。
五、现代科学革命
时间:20世纪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伦琴)放射性(居里夫人)电子(英汤姆逊)
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普朗克
代表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
六、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20 世纪
代表人物:电子计算机
代表人物:冯诺依曼(美)
注:20 世纪的四大发明: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器、原子能
中国科技
一、科技规划
1.基础理论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37 计划”,2.应用科学计划
1)星火计划: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1986年实施,由科技部负责。
2)丰收计划:加快农牧渔业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促进农牧渔业丰收,振兴农业的一项综合性计划。1987 年由农牧渔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
3)燎原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由国家教委提出并组织实施。
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1)863 计划: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的计划。是 1986 年 3 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议
2)火炬计划: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 1988 年 8 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二、国家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 2000 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注: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评定)、文学(瑞典文学院评定)及和平(挪威议会评定),后添加了经济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三、中国科技成就
1.石油:1959大庆油田发现,证实“陆相地层生油”
2.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57 年,苏联发射了世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91-1994秦山、大亚湾核 电站建成3.数学
1966 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世界领先成果
4.航天技术
1)载人航天计划
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
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
八、神
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
第三步:2020 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1954 年第一架自制飞机在江西南昌试飞
1960 年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奔向太空迈出第一步
2003-2005“神舟”5 号、6 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神舟”7 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成为第三个(继美国、苏联之后)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
注:1965 年苏联人列昂诺夫进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2)探月计划
2004 年-2007 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 1 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2007 年-2012 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 年-2017 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首次“探月工程”)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969 年美国“阿波罗”11 号飞船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
2011“天宫一号”与“神舟”8 号发射天宫一号为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5.生物技术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1973 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比常规稻增产 20%
1999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注:炎黄一号:2006 年,中国开展“炎黄计划”研究项目,该计划第一步是绘制中国人的基因组参考图,命名为“炎黄一号”,该项目完成于 2007 年 10 月 11 日。第二步:再绘制 99 个中国人的个体全基因组序列图,构成中国人群的遗传和多态性标准图谱,成为基因与医疗和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简称“炎黄 99”。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开展大众的基因与健康的预测、监测及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实现解读基因。
6.计算机技术
1978 王选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83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计算机。
2010“天河一号”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7.卫星导航-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截止目前,已发射十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 年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20 年左右,将建成由 30 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注:GPS:英文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格洛纳斯”系统: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有 24 颗卫星组成,精度在 10 米左右,军民两用,设计2009 年底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伽利略导航系统: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位系统,可供民用的定位系统。将从2014 年起投入运营。
8.载人深潜
蛟龙号—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水器
2011 年 8 月 26 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取得 5000 米级海试成功。这
2012 年 6 月 7000 米级。
科技与生活
一、高新技术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处理和应用等功能的技术。其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
2.新材料技术
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几类。
注:纳米材料,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 10~100 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 1~100 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即为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超导是指许多金属和合金在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一般把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
3.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包括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能源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注: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指可长期提供或可再生的能源,如水、风能。
不可再生能源指一旦消耗很难再生的能源,如石油、煤。
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而不改变它的形态的能源。
二次能源指一次能源经过人为加工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汽油、水电、煤气、焦炭、沼气等。
清洁能源指使用时对环境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非清洁能源指对环境污染大的能源。
二、环境地理
1.太阳风暴: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2.极光:所谓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的彩色发光现象。地球上常在南北极出现,形成原因为太阳喷射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风”,以大约每秒 400 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3.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4.海啸: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海洋和近岸水域水面巨大涨落现象。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 10 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5.台风(飓风):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 4 年发生一次。一般认为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的寒流被暖流取代是其成因。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二、物理科技
1.直线传播: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 3×10米/秒。生活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月食和日食等。
2.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先的物质中。当物体表面凸凹不平时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生活应用: 对镜梳妆;挡风玻璃倾斜安装。
3.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生活应用:水中鱼、磨冰取火
4.光的色散、散射:将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太阳光能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波长由大到小,)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的一个显著效应是它的热效应。主要应用:红外夜视仪、遥控器等。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利用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的特点,医院常用紫外线来灭菌。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点,常用它来做防伪标志。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所以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是什么颜色。大气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易被散射。生活应用:大气对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故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5.力学
6.热学
三、化学与生活
1.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一般认为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2.臭氧层的破坏 8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 20-30 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臭氧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4.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产生赤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氮、磷等营养盐类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生物与科技
1.生命构成要素
基本化学元素:O、C、H、N。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血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 RBC,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
它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成人女性大约为 4~5 百万/立方毫米血液,男性为5~6 百万/立方毫米血液。低于此指标则为贫血。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白细胞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 4000-10000/μL(微升),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3.核污染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防治措施:
1、曾经暴露:换衣服和鞋子,放在一个密封的塑料袋中,彻底的全面的淋浴;
2、处在污染区:避免外出,关闭门窗,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带口罩,减少裸露部位。
3、碘化钾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不要随意服用碘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多吃海带紫菜等含碘的食物。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总结
1.自信
2.相信命题组
3.持之以恒,不放弃,不抛弃
4.答题技巧很重要!!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判断推理:快速识别考点。快速解题法。常识判
断:靠平时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总结
公务员考试总结
公务员考完了,绝对过不了,但是一些经验教训还是要总结一下。
在亲自体验过了公务员的考试之后,我的感觉是,它真的是没有我想象中的难,可能是之前将它看的太可怕了。行政能力测试的最大难度应该是速度问题,140题,才120分钟的做题时间,所以如何提高做题的速度就成为练习的重中之重。在速度之后才是计算题的难度问题,不过计算题在难,也只有20多题,能够做对其中的一半就可以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做对其中的2/3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问题是没有时间,其中涉及到一个解题的技巧问题。速度与技巧实际上都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果能够通过在平时的做题与联系当中解决这个问题,考试就相对来说容易多了。
今年申论的考试,相对去年的真题来说,难度相对没有那么大,这首先表现在篇幅没有去年那么长,其次是题目的设置基本上都能让人有话可说,不偏。不过最大的改变还在于所有考生的试题一致,不在分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两种考题,这对于行政执法类的人来说难度增加了。对于本来文科出身的我来说,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对国家现行政策法规的熟悉度不够,对当前发生的热点关注度不够,以及由于长时间和政治分离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问题。
针对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今后的复习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思路。大量的联系配合平时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同时在对题目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技巧,然后进行知识大总结。对于申论最好的办法是多记多看,对于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要多背,特别是国家目前的热点问题,以及涉及其中的知识点,一定要多记多背。这样在解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如何将这些知识点糅合到考试当中,这就要求资料阅读要认真,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将已经了解的知识点贯穿进去。多看的目的一方面试可以对热点问题及时的了解,另外最重要的是那些政府公文的思维方式,语言与行文方式都可以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当中得到锻炼,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公文十足。
自我检讨,对于这次考试,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做题太少,到考试之前,我才做了一套真题,而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两本教程我都只看了一半。其次是我的速度实在是太慢,140道题,真正经过了脑袋认真思考自己做出来的只有其中的80多提,还有60多提都是在最后的五分钟类涂的答题卡,最后的结果是,到老师收我的试卷的时候,我还有十道题的答案没有涂。申论的问题还是我关注度不够,在整个大学及研究生期间,我都没有关注过我们国家的政治问题,所以虽然我的题目做完了,实际上,在我看来,绝大部分都不符合申论语言的要求。最大的检讨是我太懒了,天气热的时候还可以保证每天复习7个小时,等下过一场雪之后,每天两个小时的时间都保证不了了,我本来准备的时间久只有29天,其中三天老弟过来陪我过生日,还陪LG出去逛了几天,再加上去学校听老师讲课的时间,我整个的复习时间就少的可怜了,而我又没有毅力从温暖的被窝里面爬起来了,所以考试考不出好成绩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我要克服的最大的缺点是:惰性。
第四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技知识》考试大纲
附件: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技知识》考试大纲
《科技知识》总分100分,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上机考试时间50分钟,全部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三种。考试内容涵盖现代科学技术、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及政策法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实务及基本研究方法、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创新能力建设等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知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以及对现代科学和当代高新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部分:科技环境。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学技术关键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了解,以及对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三部分:科技实务。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过程(从选题、检索、申报到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了解,对科学技术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了解。
第五篇:2006新生科技知识竞赛总结
第三届新生科技知识竞赛总结
2006年10月19日,我院第三届新生科技知识竞赛准备工作开始,到2006年11月10日后期工作结束,立时21天。
在这21天,科协对竞赛的组织工作在策划上标著的很详细,在此就不多提,下面总结一下竞赛的得失处。
在这次科技知识竞赛上,有许多较前2届的创新点和优点:
一、创新性的应用上了多媒体;
在这次科技知识竞赛上,应用上了多媒体,把视觉和听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两种感觉的同步,吸引了新生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此次科技知识竞赛的趣味性。
二、题目上带有一定的前沿性和趣味性;
题目在结合幻灯片的基础上加强了趣味性和前沿性,开阔了新生同学们的视野,在科技上给了一个正确的引导。
但在同时,这次科技知识竞赛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失误,启动的时间较晚
尽管这个科技知识竞赛准备了20天,还是晚了7天左右的时间。因为启动时间较晚,导致整个过程同步晚了一周,许多的工作不到位,许多的细节都没有考虑到,这是一些不到位工作发生的源泉
一、外联工作不到位
正是因为准备的时间较晚,导致外联工作启步也很晚,商家没有准备,由于和商家交流的不够,导致商家在竞赛时没有按时到,给竞赛现场与主持人的主持,科协的原计划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二、与主持人交流不够
由于和主持人交流的不够,导致许多细节问题主持人没有注意或者说错话了。
在现场竞赛时,也出现了很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也有提出了凳子准备不够.在策划中,科协让每班准备10 条凳子,并且提前1小时到位.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班的凳子没有按时拿到活动中心来,导致这次竞赛中凳子的事情成了大问题,赛后很多人在找凳子,有的同学凳子还没找到。在以后的竞赛中,可以让每班的参赛人员与亲友团自带凳子,场下同学坐活动中心的凳子.三、漏做的嘉宾牌.由于本次嘉宾人数较多,所以忘做了两个赞助商的牌和黄家厚同学的牌子.四、主持人说错了词.主持人介绍完挑战杯,把黄家厚同学获得的奖项说错了,这次失误是因为负责人没有向主持人说清楚.五、竞赛喝水出现问题.在策划中,嘉宾喝茶水.但在竞赛现场,空间不够,礼仪小姐倒水比较麻烦,所以之后又换了一瓶瓶的矿泉水.而且,在此之前办公室准备暖水瓶又不到位.建议后人先估算一下竞赛现场的空间布置,然后再选择是用茶水还是用矿泉水.其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除冬天)用矿泉水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这可以减少礼仪小姐由于倒水而带来的走动.六、现场竞赛时,有的参赛队带了参考资料。
由于没有考虑到也没有向班级说明不允许带参考资料,所以有的队伍带了参考资料,这给学院到来了负面影响,给新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以后注意这一点。
当然,这次科技知识竞赛总体还是成功的,到达了这次组织这次竞赛的目的——引导新生科技,只不过,这一次竞赛不是圆满成功的而已,而且现实情况中也存在了许多限制这次科技竞赛的客观因素,最大的一点就是在比赛的过程中,90%的科协成员中途被迫撤走去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