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学不应惟仰望——钱学森影评(峨眉电影频道张丽)
后学不应惟仰望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在电影界,传记片一直被称做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其原因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悟: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艺术价值,同时还不能忽视作品的“商业性”。庆幸的是,电影《钱学森》在这三个方面都完成得非常不错。“历史求真,艺术在情”。在求真方面,电影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钱学森回国前所面临的种种阻挠,以及在回国后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电影对于钱学森的爱国之情,与夫人蒋英的传奇爱情,也进行了细腻唯美的刻画,让我们对这位新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在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当下,再回过头来重温钱学森的一生,我想,大家应该会有一番更深的感悟。记得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巴普洛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钱学森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生活,经历了重重险阻,回到了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因为在钱学森眼里,“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出类拔萃的科学技术,强烈的爱情热情和民族尊严,促使钱学森成功帮助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当时的中国,需要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来领导建设;而现在的中国,更需要千千万万的“钱学森”来参与建设。出生于“地球村”时代的我们,生活里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诱惑,心里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钱学森》用钱老短暂辉煌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当我们怀揣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学习而奋斗,我们的方向将异常清晰,我们的动力也将永不停歇。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钱老那样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但我们不妨向片中的导弹研究院副院长张工农学习。为了积极投身导弹事业,一介莽夫的他常常深夜里啃着干粮恶补火箭知识,最后竟成了令钱学森都另眼相看的“半个专家”。这样的“学习”精神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都是非常受用的。当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竞争,这些竞争的背后其实都是科学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深入地全面地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理想指引人生。钱老为空白的新中国航天事业添上了一笔笔的浓墨重彩,而现在,这支能够描绘未来的画笔已经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上。面对前辈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应尊重,应敬佩,但决不应惟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