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情备忘录(第九集观后感)
第九集:中国脚步
引子:
这是一幅在中国常见的世界地图,中间是太平洋,环绕周围的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幅地图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旋转180度,我们会看到另一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2007年,一个名叫“市民会议”的活动在美国30个大小城市同时举行,他们主题都是一个——中国。
世界版图上,远东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
不论中国处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对2008的北京和2010年的上海来说,全世界都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中国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世界走来。
片名:国情备忘录——中国脚步
【解说】
这是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2009年年末这里新开设了一家画廊,和其他画廊不同的是,它的投资人是一对来自欧美的外国夫妇:康如松、夏黛柏。
康如松来自美国,夏黛柏来自英国。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到今天,已经在中国——这个他们地理概念里的远东国家生活了近30年。
夫妇二人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记起他们刚刚来到中国时看到的一些场景。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 康如松
【同期】:有一天晚上,我转悠转悠的时候,在长安街,我看见有一束光,后面有一束光线,我就走过去,一个小胡同,我发现有一台黑白电视,12寸的,周围有300多人,都是围着看,【字幕】沛丰协会首席代表 夏黛柏
【同期】:中国都不能算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那个时候。它占的市场是太小了,它占的出口是太小的。都有人不算。我是被看得特别奇怪,怎么去报道中国,它的地位太低了。那个时候,就是1980年,它刚刚开始参与非封闭的经济,全球的经济,刚刚起步。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 康如松
【同期】:中国所谓的超市,东西不多。尤其外国人喜欢吃的,像是奶酪、葡萄酒那类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平常,每一个月我去一次香港,我去的时候是空的行李,回来的时候在香港买了很多我们在北京买不到的东西。
【解说】:30年来夫妇二人从事过不少工作,整天都是忙忙碌碌。
【同期】:夏黛柏:我真受不了,这些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每天都不一样。第一天有房子,第二天没房子,又有公园,简直晕了。
康如松:说实在的,中国的超市比美国的还好,在美国,买东西的时候,东西很多,但是都是美国产的,果汁也都是美国的。中国超市买果汁可以买各个国家的,塞浦路斯、南美、南非的都有,所以我觉得日用品也非常多。
【解说】:在他们的家里,所有的装修风格和家具都是中国式的,对康如松和夏黛柏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远东国家,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地方,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同期】:夏黛柏:我整个的生活和工作都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可能是与我来的时候有关系,因为刚好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我现在是跟着这些变化,变成了一个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姚景源】:
当我们在三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很多学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会预测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成就,当时,很多人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困难,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也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讲中国之谜,都在谈论中国奇迹,那么解读中国奇迹,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
【解说】
当雨季再次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时,繁衍在等雨线两边的炎黄子孙,不论是在秦岭以南肥沃的田地里,还是在塞北湿润的草场上,传统正在被默默的更替着。
草原上的牧羊人已经不再骑马放牧,江南水田间人们不再扬鞭犁地,化肥、农药、地膜遍布在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传统中的画面变化了,成为新的和谐。我国腹地的小镇集市上,沿海发达地区丰富而庞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本生活用品到精神消费品,几乎所有你想要的都汇集在这里。
即使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新的风潮和时尚每天都在叩击着家家户户的大门。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生机与巨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熟悉但全新的景象,人们的脚步不再迷茫,中国的脚步在世人的瞩目下,自信地迈向远方。
【解说】
今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早已注意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统计报表上变化的数字,蕴藏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思想,铸就了一批信息时代下深深领悟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和这个时代不期而遇。全球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正在宽容地接受着国际规则的洗礼。
【解说】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公司——比亚迪。它创立于1995年,2003年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可充电池生产厂,先后拿到了松下、索尼、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订单。现在,比亚迪公司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凭借着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采用人工加机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每当电池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之时,别的国际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巨资重新拆装新的生产线,而比亚迪公司则仅需要更换关键部件,同时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充足的劳动力储备,让比亚迪的发展正好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字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高粱
后进的国家,他能够比较快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够又和本国比较低的工资成本结合的时候,他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强大的,那么这样的的话,形成一个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中国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当然这个转移不是很平顺的过程,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那么现在看来中国是有这个历史机遇,而且正在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解说】伴随着松下、东芝、三菱、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师中国,“中国造”电子科技产品从此与世界同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我们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我们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大连东软,这家已经拥有近1.5万名员工的本土软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支持这个目标的条件便是东软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同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王经锡
过去一直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非常多的好的软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但是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软件正在蓬勃地发展,在这过程中可以说人才是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学跟IT有关的大概有60多万,那么这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说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包括为了更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解说】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市,在这里,奇瑞成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名词,奇瑞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拥有一个代表着我国轿车自主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
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这里正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高级人才。
不论是劳动力资源的充足,还是人才、技术的后发优势,都是我国发展的基石,而国家力量的体现成为国家继续行进的重要保证。
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这几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左邻右舍广东话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四川方言显得十分特别,他们都是因三峡建设而移民到这里的四川宜宾人。
【字幕】三峡移民颜学国
一到这儿,看到这个房子,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个人嘛,只要有个好的住的地方,环境好房子也好,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真的非常高兴。
【解说】为了建设三峡水电站,120万人必须迁移,百万移民相当于迁移一个国家。然而,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各级政府应声而动,仿佛一夜之间,从重庆涪陵、到福建晋江、到湖北总口„„漂亮的移民村遍地而起,使得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进行得平静而迅速。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何止是像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项呢?
2009年5月10日,这一天,11岁的四川小姑娘魏泾汶早早地背上了书包,她要去都江堰土桥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小学校。
这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的校园将成为土桥小学600名师生新的家园。
也许没有人想到,那个凝聚了汶川地震许多浓厚悲伤的小学,一年之后,便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绽放在灾后的土地上。
地震中,四川近三万公里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439个乡镇成为“孤岛”。而仅仅过了一年,到2009年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镇的公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在地震中许多严重损毁的公路都展露出新的面貌,一个坚强的生命线公路网在四川地震灾区初具规模。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我们看到的除了灾区的哀伤和思念,更多的是她的坚强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之中显露出的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撼动了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强大的国家意志在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迸发着时代强音。
【解说】
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未富先老”成为新的难点,老龄化问题正扑面而来。
国家看每年投入数百亿元创造出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却达2000万,就业是难点。我们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仅在长三角地区,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68%。缺人又是难点。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如果留在土地上,难点在增收。
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上亿农民来到城市的时候,一系列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国家每年新增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向社会保障,但1.3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遭遇社会保障缺失的尴尬。对进城的农民,难点在保障。
我们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支撑,工厂厂房、道路建设、城市扩展都需要使用土地,土地资源紧张是经济增长的难点。
而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时,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已经是我们的生命线,保证粮食安全的难点是在对耕地的坚守。
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一系列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中下游水平。石油、富铁、富锰、铜„„中国已经开始依赖进口。我们的难点是资源短缺。但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的能源,却是美国的4.3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是节约。
西方工业化走过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必须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难点是既要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守卫家园。
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今天我们应对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时候,因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呈现的保障规模,是我们有限的财力不得不面对的难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节节攀升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背后,却仍然没有摆脱投入高、产能低、消耗大、小产业过多的旧工业化模式。我们如果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难点在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难点,但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从未停止过。
【字幕】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新一届领导人,既继承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根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特征和新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又应对复杂问题,包括目前正在应对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严重的考验。这里呢,再次显示了我们党是不仅有凝聚力,而且有创造力,有创新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
【解说】:我们在一步步前进,国家在一天天强大,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兴奋和喜悦,我们还似乎不应忘了什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面对700多名中外记者说出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同期】: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它忧患的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演播室:姚景源】新中国六十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再来畅想未来的十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再过十年,我们人均GDP有望达到6000美元,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将会进入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再过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会由现在45%达到55%左右,达到5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中国城乡人口的比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再过十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经济,就是说我们以内需,特别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这样一个模式将会形成。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将从根本上得到增强。不管是迷还是奇迹,这都是中国国情,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解说】6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新中国走过的发展岁月,我们看到重生、徘徊、焦虑、迷失、坚韧、突围、前行、奋进。
60年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
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30年时间内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几亿农民中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民主监督和基层直接选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
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7万公里,跃升到373万公里;港口吞吐总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年吞吐量是1949年的700倍。民航国内外航线由12条发展为1532条,年客运量更达1950年的19200倍,航空运输飞机1259架,安全状况达国际先进水平。
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中也履行着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职责。我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也在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人民币;提供各类援款2065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908亿元人民币;对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我国还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派遣技术专家,派出医疗队,援
建医院、农村学校,无偿提供防治疟疾药物。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多次国外重大自然灾害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2008年,当全球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经受考验。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不仅表明了中国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也对全球经济危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
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姿态,谦和的仪态,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与现代大国的美丽。
【胡锦涛讲话】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说:在我们制作完成这部《国情备忘录》时正好迎来新中国的六十华诞。在新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集聚起巨大的能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和进步。
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二篇:《国情备忘录》第九集:中国脚步
《国情备忘录》第九集:中国脚步
CCTV.com 2009年12月30日 11:0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进入财经频道
>>>>进入《国情备忘录》专题
这是一幅在中国常见的世界地图,中间是太平洋,环绕周围的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幅地图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旋转180度,我们会看到另一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
2007年,一个名叫“市民会议”的活动在美国30个大小城市同时举行,他们主题都是一个——中国。
世界版图上,远东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不论中国处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对2008的北京和2010年的上海来说,全世界都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中国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世界走来。
a 这是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2009年年末这里新开设了一家画廊,和其他画廊不同的是,它的投资人是一对来自欧美的外国夫妇:康如松、夏黛柏。
康如松来自美国,夏黛柏来自英国。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到今天,已经在中国——这个他们地理概念里的远东国家生活了近30年。
夫妇二人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记起他们刚刚来到中国时看到的一些场景。
在他们的家里,所有的装修风格和家具都是中国式的,对康如松和夏黛柏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远东国家,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地方,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姚景源:当我们在三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很多学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会预测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成就,当时,很多人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困难,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也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讲中国之谜,都在谈论中国奇迹,那么解读中国奇迹,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
当雨季再次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时,繁衍在等雨线两边的炎黄子孙,不论是在秦岭以南肥沃的田地里,还是在塞北湿润的草场上,传统正在被默默的更替着。草原上的牧羊人已经不再骑马放牧,江南水田间人们不再扬鞭犁地,化肥、农药、地膜遍布在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传统中的画面变化了,成为新的和谐。我国腹地的小镇集市上,沿海发达地区丰富而庞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本生活用品到精神消费品,几乎所有你想要的都汇集在这里。
即使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新的风潮和时尚每天都在叩击着家家户户的大门。
a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生机与巨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熟悉但全新的景象,人们的脚步不再迷茫,中国的脚步在世人的瞩目下,自信地迈向远方。
今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早已注意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统计报表上变化的数字,蕴藏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思想,铸就了一批信息时代下深深领悟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和这个时代不期而遇。全球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正在宽容地接受着国际规则的洗礼。
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公司——比亚迪。它创立于1995年,2003年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可充电池生产厂,先后拿到了松下、索尼、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订单。
现在,比亚迪公司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凭借着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采用人工加机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每当电池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之时,别的国际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巨资重新拆装新的生产线,而比亚迪公司则仅需要更换关键部件,同时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充足的劳动力储备,让比亚迪的发展正好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粱:后进的国家,他能够比较快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够又和本国比较低的工资成本结合的时候,他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强大的,那么这样的的话,形成一个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中国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当然这个转移不是很平顺的过程,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那么现在看来中国是有这个历史机遇,而且正在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伴随着松下、东芝、三菱、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师中国,“中国造”电子科技产品从此与世界同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我们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我们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大连东软,这家已经拥有近1.5万名员工的本土软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支持这个目标的条件便是东软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经锡:过去一直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非常多的好的软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但是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软件正在蓬勃地发展,在这过程中可以说人才是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学跟IT有关的大概有60多万,那么这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说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包括为了更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市,在这里,奇瑞成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名词,奇瑞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拥有一个代表着我国轿车自主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这里正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高级人才。
不论是劳动力资源的充足,还是人才、技术的后发优势,都是我国发展的基石,而国家力量的体现成为国家继续行进的重要保证。
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这几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左邻右舍广东话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四川方言显得十分特别,他们都是因三峡建设而移民到这里的四川宜宾人。
为了建设三峡水电站,120万人必须迁移,百万移民相当于迁移一个国家。然而,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各级政府应声而动,仿佛一夜之间,从重庆涪陵、到福建晋江、到湖北总口„„漂亮的移民村遍地而起,使得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进行得平静而迅速。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何止是像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项呢?
2009年5月10日,这一天,11岁的四川小姑娘魏泾汶早早地背上了书包,她要去都江堰土桥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小学校。这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的校园将成为土桥小学600名师生新的家园。
也许没有人想到,那个凝聚了汶川地震许多浓厚悲伤的小学,一年之后,便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绽放在灾后的土地上。
地震中,四川近三万公里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439个乡镇成为“孤岛”。
而仅仅过了一年,到2009年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镇的公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在地震中许多严重损毁的公路都展露出新的面貌,一个坚强的生命线公路网在四川地震灾区初具规模。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我们看到的除了灾区的哀伤和思念,更多的是她的坚强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之中显露出的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撼动了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强大的国家意志在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迸发着时代强音。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未富先老”成为新的难点,老龄化问题正扑面而来。
国家看每年投入数百亿元创造出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却达2000万,就业是难点。我们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仅在长三角地区,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68%。缺人又是难点。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如果留在土地上,难点在增收。
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上亿农民来到城市的时候,一系列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国家每年新增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向社会保障,但1.3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遭遇社会保障缺失的尴尬。对进城的农民,难点在保障。
我们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支撑,工厂厂房、道路建设、城市扩展都需要使用土地,土地资源紧张是经济增长的难点。而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时,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已经是我们的生命线,保证粮食安全的难点是在对耕地的坚守。
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一系列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中下游水平。石油、富铁、富锰、铜„„中国已经开始依赖进口。我们的难点是资源短缺。
但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的能源,却是美国的4.3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是节约。
西方工业化走过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必须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难点是既要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守卫家园。
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今天我们应对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时候,因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呈现的保障规模,是我们有限的财力不得不面对的难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节节攀升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背后,却仍然没有摆脱投入高、产能低、消耗大、小产业过多的旧工业化模式。我们如果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难点在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难点,但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从未停止过。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新一届领导人,既继承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根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特征和新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又应对复杂问题,包括目前正在应对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严重的考验。这里呢,再次显示了我们党是不仅有凝聚力,而且有创造力,有创新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
我们在一步步前进,国家在一天天强大,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兴奋和喜悦,我们还似乎不应忘了什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面对700多名中外记者说出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它忧患的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姚景源:新中国六十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再来畅想未来的十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再过十年,我们人均GDP有望达到6000美元,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将会进入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再过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会由现在45%达到55%左右,达到5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中国城乡人口的比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再过十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经济,就是说我们以内需,特别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这样一个模式将会形成。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将从根本上得到增强。不管是迷还是奇迹,这都是中国国情,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6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新中国走过的发展岁月,我们看到重生、徘徊、焦虑、迷失、坚韧、突围、前行、奋进。
60年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
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中也履行着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职责。我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也在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人民币;提供各类援款2065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908亿元人民币;对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我国还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派遣技术专家,派出医疗队,援建医院、农村学校,无偿提供防治疟疾药物。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多次国外重大自然灾害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2008年,当全球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经受考验。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不仅表明了中国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也对全球经济危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
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姿态,谦和的仪态,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与现代大国的美丽。
总书记胡锦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我们制作完成这部《国情备忘录》时正好迎来新中国的六十华诞。在新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集聚起巨大的能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和进步。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三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精选多篇)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作为
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
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 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本片的第二部分主题是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我们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xx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
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xx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上海世博会这一世界盛会,这势必将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又一次机遇。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
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我们深知,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
努力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
指导老师:陈效兰
班级:20140115
姓名:孙婷婷
学号:2014011519
时间:2014年11月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观后感
在本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国情备忘录》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看后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它真正让我们的国民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而不是以往一样只是简单的靠舆论来宣传要节约。
这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
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让我们在来讲讲我国的资源问题。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
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我国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得资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
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
那样: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引用片尾所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同时,资源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
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目睹了祖
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因此,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
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这周末我们在课上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不得不说它让我的心灵狠狠的震撼了一番,让我感慨万分啊,让我本来轻松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复杂,有自豪、有忧虑、有深思······
《国情备忘录》用它那简单而又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一个大国从“一穷二
白”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崛起。在向我们述说成绩的时候又警示了我们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片中街上一个个涌动的人头让我很无语,我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啊。中国有着16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养育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华大地,因为人数的众多,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压力。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适宜人们生存的却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让世界各国都羡慕的巨大的资源储备,各项资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然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却让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下降到了与世界上资源匮乏国家同等的水平上。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的问题,除以十六亿,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便微乎其微。然而,每个人身上的一个小问题,乘以十六亿,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大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人口多,就业压力就大。如今,全国每年新增的大学毕
业生为600万人,每年新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口600万人,每年新增失业人口500万人。国企就业人员500万人。这就需要提供24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然而我们国家每年的就业岗位仅有1200万个,面临着1200万个就业缺口。这些庞大的数字,实在令我们头痛。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只有把握时机,万众齐心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大型纪录片。看完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30多年来这个生我养我的国家的不容易与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纪录片以中国之谜开篇,既表明了中国国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功绩。中国的经济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要发展经济不能照着西方国家的路子走,中国国共产带领中国亿万人民艰苦探索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率先回暖的历史奇迹。这种有悖于西方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
然而,中国面临着诸多致命难题,该片分别从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七个大的方面阐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人口的不均匀分布与人口和国土面积之间的矛盾让我国承受着别国无法想象的压力,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也让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步履维艰,逐渐从地大物博的梦中清醒过来的中华儿女该怎样去面对稀缺的国土资源,中国资源总量的丰富与消耗量的巨大并存,中国环境问题正在一点一滴地侵蚀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诸多民生问题正亟待解决,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些问题就算是交给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
但是中国在努力,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三
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不断加强土地的管理,竭力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合理开采资源,不断向新能源领域进军,努力建设资源型国家;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保护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努力建设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就业和住房福利制度;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年珠峰顶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中国正在以自己独特的脚步走向世界,面对难题,我们不会退缩,已经创造了中国之谜这样的奇迹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面对国情, 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
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资源
在前几节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国情备忘录的第五集:资源扫描。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特地又上网看了一遍。又一次的关注让我对我国资源紧缺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很是震撼,真正认识到了我国资源问题上的紧迫,也有了看另外几集以更多更深刻了解我国国情的决定。
首先,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它真正让我们的国民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而不是以往一样只是简单的靠舆论来宣传要节约。
其次,讲讲我对我国资源问题的了解。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
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了第二集的人口大计中提到的我国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得资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资源的缺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又必须发展经济,我们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13亿人口现在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20%,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资源已经被这些发达国家消耗掉了60%。所以,大量地依赖进口资源来支撑我们中国完成工业化,这条路我们是走不通的。2014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4年《节约能源法》第四条再次明确:“节约资源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一个个新能源也加入到经济建设的能源大军行列之中。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那样: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引用片尾所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此外,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
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毛概
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很好的了解中国,而这个视频——《国情备忘录》就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了解自己国家的机会。
兰德公司曾做过报导,说到我们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在这种基础上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和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视频开始说到了中国的高评价与高疑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但却在经济危机中拯救着其他国家。确实,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贫富的差距让我们在一面领略沿海城市的繁华与先进的同时,一面却又看到贫苦乡村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但中国却又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国家,我们能够在跌倒后爬起,在风雨中伫立,在国际强烈质疑声中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确实,任何一个小问题到了中国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份丰富的资源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份小小的人均量。人口问题确实不可能马上解决,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特别是十八大的新规定,只要父母双方中有一个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可以说这个规定有利有弊。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又希望可以生两个的家庭赋予了权利,对于大部分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来说,小时候都是比较孤独的,有一个小伙伴当然是极好不过的了。而且对于我们来讲,以后可能要抚养4位老人,出台这个政策后这种压力可能会得到改善。当然也可以改善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但是不久之后我国一定会形成一个生育高峰,人口压力更大,就业压力也更大了。如果养不起第二个孩子但还是要生,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便。但我相信,以后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来解决这些不便,暂且拭目以待吧。说到人口就不得不说我们的资源与环境,因为人口基数太大,需要的资源也随之增多。所以我们开采,我们滥用,我们浪费,我们承受着自然对我们的种种警告。十八大新提出的“五位一体”中新加入了生态文明,这也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老师曾经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对你来说,祖国是什么?”对我来说,祖国是一种东西。一种只有我才能说他的不好,而其他人都不能说他不行的东西。每个人对祖国都有着浓厚的感情,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五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道路
千百年前充满智慧的诸葛亮饱含深情地劝诫刘禅,为君者不可狂妄自大亦不可妄自菲薄,要懂得把握分寸,不失风度。而这样的告诫就像真理一样闪烁千年,今天的我们亦当谨记在心。因此我希望接下来在我阐明自己的观点时既不会杞人忧天,也不会盲目乐观。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中国大多时候都自诩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这番美誉也绝对算得上实至名归。
众所周知就矿产资源而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全世界范围内我国都称得上佼佼者。下面所罗列的部分数据足以证明这一点:
2008年,我国的煤炭储量为3261.44亿吨,占全世界的11.09%,世界排名第3位;石油储量为28.9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6%,排在第11位;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049亿立方米,排在世界的第14位;我国的河川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
除此之外,我国在稀有资源方面尤其是稀有金属更是遥遥领先,牢牢把握着世界上大部分高端技术和产品的资源命脉。
可是就像造物者的恶作剧一般,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却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品质偏低的“硬伤”:
煤炭,北多南少,天然气,西多东少;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开发利用成本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不过,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问题简直“微不足道”(或许 1
在某些国家看来已经是无从下手头痛不已),因为我们有着更加沉重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13亿多的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让拥有的一切变得无比渺小,诚如温总理所说,“再大的成果,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不值一提,但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大。”就拿以上数据而言:
我国的煤炭人均可采储量为98.94吨,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不难看出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我国的资源市场,很多重要、优质资源被外国企业所把持,由此一来,我国的资源前景更是令人忧心忡忡。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已经刻不容缓,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就曾建议: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种描述退出中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
倘若单独考虑资源问题,事情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人类几百万年的繁衍,所依赖的就是地球上这仅有的物质资源,却不曾产生资源匮乏的“灾难”,资源问题的凸显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而这一时期正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得时代,发展之迅猛是历史上不曾出现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而工业化的发展,资源是基础也是最有效的保障。
唐山,因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和优质的铁,这个坐落在铁矿带上的城市就有了一个美称“中国的鲁尔区”。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洋务运 动时期,第一家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桶水泥、第一台蒸汽机车便都来自唐山。正因为如此,从1943年唐山钢铁厂建成起,这里就陆陆续续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钢铁厂,鼎盛时期达到几百家,钢铁产量占河北省产量的1/3。埋藏着的59亿吨铁矿石在以每年近亿吨的速度从地下不断地开挖出来,燃烧在熊熊的炉火之中。
在中国这广袤的土地上,唐山只是沧海一粟,在东北,在甘肃,在山西,只要有资源的地方就有无数个“唐山”。它们因为资源而富裕,闻名遐迩,同样当资源开发殆尽的时候留个它们的只是曾经的辉煌和伤害以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回首过去,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不尽如人意,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除此之外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国,电解铝生产国,总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这一切都直观的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资源需求、消耗是无比巨大的,也是难以长期满足的!
发展需要资源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产品绝大多数属于“两高一资”产品,所谓两高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一资就是资源性产品。
以能源消耗为例,我国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
正因为低水平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也就日益突出,再加上发展前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管理,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加激烈。
其实很多时候,许多问题在我们来不及思考的时候早已悄然凸显,对于如今站在历史关口的中国,每一项决策,每一步举措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占全球大概15%左右人口的西方工业国,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他们消耗掉的资源量,占了全世界资源总量的60%。而中国13亿人口现在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20%,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资源已经被这些发达国家消耗掉了60%。所以,依靠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高污染,高消耗),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所以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完全符合新时代我国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最佳选择。这样的道路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解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要贯彻和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化石能源有限,为缓解能源需求的压力,应当着力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兴能源。
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要加大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力度。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建立和健全环保社会监督机制。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四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要加强水资源节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水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除了水资源以外也应当加强土地,矿场,森林等资源的管理利用,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落到实处。
1972年,罗马俱乐部曾经发出过警示: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任世间如何变幻,我们都不能为当代人的利益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唯有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道路,我们才能问心无愧,才能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此我同样想引用资治通鉴里那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箴言来表达我最直白的想法,古语有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