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论文

时间:2019-05-12 01: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政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政策论文》。

第一篇:形势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

通过上了几周的形势政策,使我对中国当代的形势和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看问题要多方面多角度去看,而不只是拘泥于一点,要客观的去看待政治问题,而不是带着个人偏见去看,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国民,下面我想说下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等问题纷纷出现问题。就现在特别热门的钓鱼岛事件来看,中国采取的是保卫措施,钓鱼岛是中国国土,决不会退让给日本。但中国在国际上长久的保持着中立和平至上的角色,也就是敌不犯我我不犯敌。这件事件的起因是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钓鱼岛是我国与周边国家长期以来的一个隐患。据资料显示,钓鱼岛列岛早在明朝统治时期(1368-1644)就属于中国。其中援引了明朝册封使陈侃写于1534年的《使琉球录》。他曾是明朝册封的第12任使。书中记载,“……舟先发于南台……过钓鱼屿……目不暇接。”然而书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岛屿归谁管辖。不过就连日本历史学者井上靖也认为,陈侃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指出钓鱼岛属于中国,因为这已经是显然易见的事实。

19世纪70年代日本吞并琉球并命之为冲绳,致使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但是当时没有明确尖阁列岛的地位。冲绳县地方当局请求日本政府允许他们在钓鱼岛上建造一个塔作为该列岛属于日本的标志。然而日本政府不想再次惹怒中国,拒绝了建塔的请求,同时指出尖阁列岛无人居住,无人管辖。不过日本当局并没有阻止自己的渔民在岛屿附近捕鱼。中国政府对此没有表示反对,这有可能成了日本人推测中国不再把钓鱼列岛看成是自己领土的理由。

1996年中国与日本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把钓鱼列岛分别列入自己的海洋经济区后,围绕钓鱼列岛的纠纷再次激化。中日民间团体和组织在钓鱼列岛上举行了许多一时轰动的捍卫主权的活动,并把自己的国旗插在岛上。

1999年初有关在岛屿大陆架蕴藏有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料的公布,导致两国领土纠纷进入经常化。

2011年8月24日日本政府紧急召见中国驻日本大使,声称两艘中国渔政船当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航行,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2012年1月3日中国就日本4名冲绳地方议员到达钓鱼岛附近登岛提出严正抗议。2012年3月初日本为钓鱼岛周边部分岛屿命名,中国政府表示抗议。

3月16日日本就中国海监船出现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提出抗议。

3月27日日本防卫省称,自2011年4月到2012年3月底中国军用直升机在东中国海4次环绕日本驱逐舰飞行,并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直到先如今中日关系就钓鱼岛问题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但中国长久以来采取的和平中立政策,对于钓鱼岛事件也采取的是软措施,并没有严厉的与日本做斗争,引起了国名的不满,以至于后来中国国民举行了示威游行,将日本的店面全部砸毁,抵制日货,使中日关系更加紧张。但就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并会长期处于发展中状态,中国现在需要的发展,而不只是在国土问题上抗争。在中国的日本店面大多是

由中国人开的,砸掉这些店面只会让大批中国人面临经济巨大损失和失业。再说中国现在的国产并不是很高端,很多技术还是要考究国外的进口产品,不可否认日本在科技产品上的先进化,在科技产品上,日本远远的超过了中国,抵制日货从另一方面使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虽然国民抵制日货,但依然不乏有大批的中国人选择买日本的汽车,因为国产的技术质量上的不足,使我们不得不买日本的汽车。所以我认为示威游行,砸日本店面,属于盲目爱国,只会更加的不利于中日邦交,还丢了中国的脸面。

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只要是靠国民的精神和实施的政策是否符合这个国家的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首先是要提过自我的素质修养,而不是被人一激就怒,要客观的去分析现状,而不是盲目爱国。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最前线,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有目标和理想才有追求的动力,弘扬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水的最新精神情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俗;勇于实践。要努力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现实深入群众从辽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问题在相识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艰辛奋斗。磨炼刻苦耐劳的精神为未来的困难做好准备。鼎力大举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焦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生长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基础途径。只有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才能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鼎力大举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茂盛和人民配合富足的历史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向导人民举行革命、建设和革新的伟大实践中,不停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

钓鱼岛事件,日本之所以能无所顾忌的一再挑衅中国,其最大的原因是有美国在背后支撑,不可否认美国是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强国。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稳定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当然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

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就国内形势来看,中国近几年内部也发生了不少**。比如前几年的西藏的打砸抢事件,还有新疆的七五事件,都是不可忽视的内部**。中国只有安定内部才能更好的发展外部。然而中国民众的万众一心也是值得嘉奖的。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充分的看到了国民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有所有的中国人团结一心才能使中国更强更快的发展。

第二篇:形势政策论文几篇

大学形势政策论文 一:国际形势

摘要 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随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格局发生重要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凸显了出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更离不开中国。

关键字 中国 国际影响力 国际地位 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 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

正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光阴如水,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国都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市场潜力与综合国力是众所瞩目的。大国关系主旋律是协调、良性互动。美国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但是尽管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目前没有变化,但它政治上失策、经济上失控使它不得不放弃单边主义,更注意寻求大国间的合作支持。欧盟的战略地位有所上升,国际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俄罗斯进一步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不会回复到冷战时期。日本寻求大国地位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但也十分注意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西方大国在处理国际热点时寻求与它们的合作与协调。大国关系力量对比的这些变化会牵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少国家已提出要建立新的地区经济体或货币体系。新的地缘战略正在酝酿调整之中。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今年2月16日,日本内阁府(Cabinet Office)发表的统计速报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2008年四季度(10月至12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了12.7%,创下自1974年以来近35年的最大跌幅。1974年日本经济因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当年一季度GDP曾下跌13.1%。反观中国,GDP逐年增长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得不谋求与中国的合作,日首相鸠山在与中国主席胡锦涛会晤期间提出其按欧盟形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其方式可能包括采用单一货币等。胡锦涛未对该提议表示同意,但他表示希望通过解开争端症结以实现海域的和平与友好。早在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就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那时候明显是为侵略所找的借口。但现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明显是日本的民主党派认为中国可以帮日本脱离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东亚共同体的主导国必然是中国,统一的货币必然是人民币,这难道不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吗?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2008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令世人另眼看待的地步了,法国等一些国家也纷纷找中国帮忙发射卫星,这不也是变相的承认中国航天科技的发达吗?

2009年中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中国展示了歼十战斗机、新型主战坦克、新型战略导弹、“空警-二000”和“空警-二00”预警机、。“直-九” 新型武装直升机、改进型九五式枪族。在中国建国以来的第十四次阅兵中以全部是国产的先进装备出现在阅兵方块中,歼十的横空出世,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ZTZ-99式新型坦克综合性能处于世界第三代坦克的前三位;九五式枪族再次说明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轻武器的国家之一。在这一系列的名头面前还有哪个国家敢于以身试险呢? 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声誉下降,不得不有所调整。此外俄罗斯等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持续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第四,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和平转型时期,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首先我们应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生态与资源问题等.并且应该统筹国内与国外的两个大局,处理好两个关系。在国际上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自己大国的地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一件好事情。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自己强大的一面,还应该正视我们依旧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许多外国人来到北京、上海等繁荣城市的外国人都说他们不相信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带来的震撼一度使外人认为中国已经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阵营。中国,六十年以来的巨变,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6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们要继续努力,实现中华之复兴

二:中日关系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2.“满洲建国之碑“事件 3.关于日台关系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行经.日本利用其企业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深入台湾各个主要领域,实行大规模合作和兼并,并逐步增强日本企业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日台之间经济,政治关系密切, 助长了日本右翼进一步制造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阴谋,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四.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 2.钓鱼岛问题 3.中日贸易问题 4.台湾问题

五.日关系发展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将作出新的贡献.三:简论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近60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已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二>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近60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好转迹象,江泽民与布什通了电话,表明中国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立场,美国表示布什将如期出席APEC,双方还进行了反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

客观地说,九一一不幸事件成为中美改善关系的契机,它将使美国重新考虑国际安全的威胁因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对华政策。但是,如果双方不进一步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将会是非常有限的,也很难比克林顿时代有更大进步。

在美国解决了当前的反恐怖主义战役后,中美关系中潜在的问题会重新突显出来。如果双方特别是中国,不找到全面改善关系的应循之道,对中美关系前景过分乐观就缺乏根据。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处强势,中国处劣势。中国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现代化计划,除需要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在经济领域也仰赖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中美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的对美政策,力争使中美关系有所突破,建立起能抵御干扰的全面的合作关系。

<三>要有所突破,中国对美政策似应作较大调整:

一、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

要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

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

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二、调整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

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

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一方面要继续不断调整对台政策,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特别是加入WTO后,利用经济力量逐步拉近双方距离和民间亲和力。

另一方面,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

三、节制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中国人以健康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和繁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近代百年受尽屈辱,中国民众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打击,在许多方面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这是每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但如果任凭这种情绪无节制、非理性地膨胀,则易生成民族主义。

在大使馆事件、侦察机事件中,既看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也不容违避,看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此次九一一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时,部分中国网民就曾流露出这种情绪。但外交只承认现实,不承认历史,中国应该从历史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应该以更健全的心态,更加自信地展现在国际舞台,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应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

中国政府应该对民众进行这方面的引导,让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在人类共同良心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减少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裂痕与冲突。

中国人有理由相信,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将会逐渐减少。此时,应同时引导民众,节制民族主义情绪,建立中美友好的情感基础。

美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忙于打击恐怖主义及处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的棘手事务,不希望与中国对抗,并会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这给了中国一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抓住改善中美关系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推进中美关系,相信会使中国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四: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发展的框架。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最重要的是创造出超越‘自己的故事'的‘共同的故事',在‘共同的故事'中,当面对历史问题时,日本将不再被追究,而将是自身拥有追究的意欲。这可能是从由于他国不断要求‘道歉'追究而产生的卑屈感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中日两国应该登高望远,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进一步加强民间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经过双方的努力来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的最好去处。

五: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第三篇:形势政策论文

重庆理工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学 院 ______管理学院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11308080117_____ 姓 名 _____龙海红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_________________

反腐倡廉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之举

11308080117 龙海红

摘要:严防“灯下黑”——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火爆播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反腐败斗争力度空前,各级纪委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为正风反腐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有光的地方,也往往会有阴影。在纪检监察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在光与阴影之间,倒向了错误的方向,走上了腐败的道路,严重损害纪检监察队伍的形象,影响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总书记多次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强化自我监督,严防“灯下黑”。反腐倡廉一直是我们一个时代形势讨论的大话题,要真正解决这个腐败风气必须得落实剖析,从根本出发,找原因找对策,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

关键字:管党治党 反腐败斗争 原因 对策 落实

一、腐败现象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从国家产生开始,以权谋私的现象一直存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官员将自己推进法律的底线,还侵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反腐倡廉,是国家富足且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虽然当前,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斗争压倒形势正在形成,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二、出现腐败的原因

法制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监督不力。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怎样管好党、治好党是一个时代必须要讨论的话题,从严治党是党始终坚持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反腐败要靠法制,靠群众监督,靠社会道德支撑。现阶段,我们必须想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

三、腐败的特点

我国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一下的几点:一是腐败趋于爆发性,所谓爆发性是值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二是主体高职低龄化,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腐败趋于群体化,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四是腐败方式多样化,有的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有的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更有甚者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

腐败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危险的大敌,危害甚广,众人所指。大敌当前,必须消灭。反腐败,既然不存在着认识问题,剩下的只有是方法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治理腐败的特点,我们国家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收其他国家好的适合我国的防腐方法。

四、反腐倡廉的对策

1、抓学习教育,完善领导风气。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教育是在干部自身思想修养上建基础,同时也要在形成外部环境氛围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外部影响与自我教育,才能使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自身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2、完善体制制度,依靠组织改正错误。权力滥用是腐败的本质,而规范权力的关键在于体制科学、制度完备。要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次主动讲清问题的机会,如果不是这样,说不定下一个进去的就是我。”10月15日,市纪委接到市水产学校副校长樊远征打来的电话,感谢挽救他于悬崖边上,将其从迷途拉回正道。对于那些犯了错误且意识到错误的人员,必须加强组织的引导,大力宣传组织引导的作用。时刻输入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观念。

3、强化监督管理。对基层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强化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进一步延伸纪检监察组织触角,完善纪律监督组织,强化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扩大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监督行列,构筑全方面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综合效果。同时,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社会评价制度解决“落实难”问题,治理受部门、个人利益影响的不当行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4、严厉惩治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惩处是必要手段。只有从严惩处腐败行为,才能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增强群众支持和参与

反腐败的信心,才能提高震慑力和警示作用。一方面,积极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要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查处基层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影响恶劣的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遏制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只有做好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国家社会的稳定性才会提高,人民才会更加服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国民经济的分配也会更加公平,人民的利益得到稳定,经济会更加繁荣地发展,因此,反腐倡廉,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举措。

参考文献:

第四篇:形势政策论文

联系实际谈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回顾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重重苦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担起应有的的责任和使命。摘要:中华民族 复兴 大学生 责任 使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中华民族饱受磨难之苦。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也有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但在国人的生命和尊严都得不到最基本保障的时候,民族复兴的梦想也只能是一个梦想。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60年弹指一挥间,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目标,正在向第三步目标稳步前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还远不到沾沾自喜、高枕无忧的时候,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中央一再提醒全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产力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社会管理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许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面对的各种国际压力和风险有增无减。在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首先,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其次,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21 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成长的不竭源泉。大学生应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瞄准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创造性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后,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年轻的共产党人就是靠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怕死、不怕苦,硬要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和平时期也是一样,世界各国,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不曾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也没有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前仆后继、牺牲奉献取得成功的。总之,民族复兴大业召唤省当代中国青年,寄希望于当代中国青年。广大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地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第五篇:形势政策论文

重庆理工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学 院 电子信息与其自动化 学 号 _ 11107990634____ 姓 名 __ 郑亚利________ 任课教师 __ 郑建钟________ 成 绩 ____ _____________ 年 月 _ 2014年12月21日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班级:111070404 学号:11107990634 姓名:郑亚利

摘要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九一八事实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事变次日凌晨,沈阳城陷落,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掀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日本处心积虑、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就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并且炮制了“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一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成为“九一八事变”的预演。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沈阳,对准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政府的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嚣: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终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3周年,尖利的防空警报又将响彻中国东北的上空,十四万万中华儿女的心中再起悲愤的波澜,“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历史的仇恨,不是为了其希望依靠暴力“洗刷耻辱”,而是为了和平,为了牢记用生命和鲜血作为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一个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3%的岛国,为何敢一再进犯我国?透过“九一八”事变,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个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近代的中国是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曾经妄想以“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但始终挡不住列强的船坚炮利。在地缘政治中,弱国往往是强国侵略的对象,据统计,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0余次对外侵略战争中,绝大多数针对我国,除了我国与日本邻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时的综合国力远远比不过日本。

“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休戚相关,没有了祖国的庇护,我们的人权将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家,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独立和繁荣,当前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对国家政策评头品足,对党的历史刻意歪曲,我们翻看前苏联的历史,应该对这种现象提高警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团结在一起,捍卫国家主权、经济主权、思想主权。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中国永远不称霸”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中国是一个有责任的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致力于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当前日本政府除了修改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渲染“中国威胁论”之外,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更是频频挑衅,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势,近期,更是宣称将组建钓鱼岛警备部队。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尘嚣甚上,我们要用事实回击,用实情说话,让世界人民了解日本政府的歪曲事实和险恶用心,同时,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强国防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激发国人加倍努力,让悲剧不再发生。

卢沟桥事变的亲身经历者郑福来

1942年,郑福来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背着一筐老玉米。一个日本军官和翻译把他父亲拦下,问:“你的愿意我们打赢还是八路打赢?”郑福来父亲说:“你说的意思我听不懂。”翻译急了,说:“太君在问你愿意谁打赢?”郑福来父亲说:“你会说鬼子话,你跟他说吧!”鬼子问怎么回事,翻译说:“他的不敢说!”日本军官恶狠狠地说:“我们打赢了全饿死你们,打败了全杀死你们,鸡犬不留!”说罢,他用皮靴狠狠踹了一下箩筐,嘴里大声喊着“开路开路”。“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我的父亲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郑福来说,在大人们的影响下,他和小伙伴曾偷偷跑到日本侵华军官的墓前拉屎撒尿,掏出粉笔头,在墓台上写打倒小日本。“我们不怕,还很自豪!”

“沦陷后老百姓受苦受难8年,不屈不挠地抗争了8年,日本侵略者也提心吊胆了8年。”郑福来说,1942年夏天,一个拉洋车的小伙子碰到两个日本兵。他们满嘴酒气,坐上车用脚踹小伙子的后背,意思是快点。小伙子一怒之下,把俩鬼子拉到河里,自己跳水逃走。车行老板听说此事后,不仅没让他赔车,还请小伙子吃饭喝酒表达敬意.“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英勇斗争,让驻守宛平城的日本鬼子心惊胆战。”

南京大屠杀的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

侵华日军的暴行引发的心理后果,并不仅仅出现在日军直接暴力受害者身上,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人,同样会遭受到折磨,并引发严重后果。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明妮·魏特琳受到更为严重的创伤,她多次在日军强奸犯罪现场解救中国妇女,日日夜夜在中国妇女的哀告和求助中度过,多次目睹受害者惨不忍睹的尸体。她的努力在今天看来,是需要很大勇气和高度人道精神的英雄行为,但她自己当时却因为不能解决所有中国人的痛苦而产生极大的无助感,反复自责。

魏特琳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传教士,她知道自己必须克服现实带来的伤害,而她的选择是她熟悉的上帝。

实际上,南京即将沦陷的1937年12月11日,魏特琳已经在日记中对宗教的作用作了定位:“今天的祈祷做得很好,宗教就是为这种时刻创造的。”但她无法预计到日军会把南京变成怎样的人间地狱,无助的时刻,她泣血呼唤:“噢,上帝!阻止日军凶残的兽性,安慰今天无辜被屠杀者的父母们破碎的心,保护在慢慢长夜中备受威胁的年轻妇女和姑娘吧!愿没有战争的日子早日到来!正如你在天国所为,你也一定会恩泽芸芸众生。”所以,当她的助手陈先生和罗小姐从日军魔爪下侥幸逃生时,魏特琳等特地举行了感恩会,她感动地说:“我从未听到过这样的祈祷。”

但上帝不总是能回应魏特琳的祷告,“看不到未来”的她,也曾选择逃避,“我不想看南京,因为我肯定它已是一片废墟。”但现实总是揪住她的视线,1937的圣诞节,她再次发自内心地祈祷上帝,当20多名妇女因为有人担保而被日军释放时,魏特琳用宽慰和感恩来辞旧迎新,“因为在苦难和悲哀中也有福佑和奇迹。”

我们不能不钦佩魏特琳的仁心厚爱,她把自己的解脱建立在南京市民首先获得解脱的前提之上,1938新年来临的时候,她深情地祷告说:“上帝可怜那些穷人吧!但愿他们不要经历我们这里10天来的恐怖!”她也真心地期望,能通过宗教活动减轻那些受害者的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安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1938年后,魏特琳日记中记述的宗教活动日益增加。

魏特琳看到了她想看到的一些个案。一个会讲英语的日军士兵妻子是基督徒,她对魏特琳讲的第一句话是:他们对南京发生的一切非常抱歉;一个长老会传教士吴(伍)小姐历经艰险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精力充沛地参加宗教活动,尽管她进城时被日军强迫脱光了衣服;有5个女孩转变了自己的信仰,一个女孩说,赞美诗成为她慰藉的源泉;参加礼拜的妇女人数有时会大幅度增加,人们的宗教热情在遭受威胁时有很大提高,等等。

但魏特琳无法救赎自己。她知道自己在南京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关系到许多南京人生命和安全的外国人,这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和面对现实时的无能为力交织在一起,煎熬着她敏感的内心。一些并不是她责任的事,让她自责不已,比如,她曾劝一个27岁的妇女离开难民营回到她丈夫身边,结果这名妇女离开后的3个小时内遭到3名日军士兵的强奸。她需要上帝教给她摆脱人生苦难的智慧,但是,一边每天承受着重压,一边“还有更多我似乎根本无法完成的事„„因为我的办公室总是被人们围困,他们来请求我给他们各种各样的帮助”,魏特琳的日记中,“太累”、“筋疲力尽”、“一点精神都没有”之类的言词越来越多。

尽管魏特琳用各种方法来试图排遣抑郁,但日军残杀无辜的报告案例、小狗莱蒂叼来的小孩头颅、遍地的尸臭、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哭诉、肆虐的汉奸、外国人士之间交流的各地惨状等等,总是在提醒她苦难的事实。在魏特琳的日记中,月光慢慢成为一种指标,1938年下半年以后,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她的悲伤。关于疲劳和焦虑的记录在日记中的篇幅逐渐增加,日军每一个层面的存在总是引起她的“厌恶”。由于心情不好,脾气本来很好的她,与同事之间的争吵也多了起来。欧洲战争在1939年9月爆发后,魏特琳为人类遭受的无休止的战争噩梦而泣血,每到一个相应的日子,都会让她回忆起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种种经历。

尽管疲劳不堪,魏特琳主办的各种宗教学习班规模不断扩大;贝德士、马吉等传教士的布道会她热切地参加,反复体味,时时感动;她郑重地记录别人的警句:“如果我们相信上帝,相信十字架的启示,相信天国,相信生命不朽,我们就知道目前的混乱不会持久”;她相信慕尼黑会议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这是由祈祷所致”;她频繁地引用祈祷会上那些励志性质的《圣经》语句,如“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惧他们;因为耶和华———你的上帝和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等等„„但是,时不时地,现实让她对宗教也倦怠了,1938年的“创始者节”,魏特琳坦陈没有心情搞庆祝活动,只是“简单”地举行了祈祷。沃德主教主持礼拜时,一向不喜欢夸耀自己贡献的魏特琳,对沃德“没有对我们去年冬天的勇敢的行为加以评论”表示了不满。贝德士从马德拉斯宗教会议归来,提出:现在世界上的非基督徒比过去10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这让魏特琳感到“黑暗”和“泄气”。

世界对魏特琳来说不再有希望,她的日记出现了中断。烦躁、悲哀、情绪低落、绝望,笼罩了魏特琳。1941年5月14日,她在美国选择自杀。

一个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的魏特琳,却最终被精神伤害摧垮了,她是南京大屠杀的美国籍受害者。

《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抗外敌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大力支持。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上,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卓著功勋;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红旗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

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1945年9月,毛泽东为《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惊天动地的伟业,一雪百年耻辱,中国以新的地位立足于世界之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不曾忘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过去60多年了。勿忘历史、面向未来,始终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卢沟桥事变 百度百科九八一事变 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 人民网-人民政协报 人民网国际频道新闻

下载形势政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政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形势政策论文[范文]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的思考【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

    最新形势政策论文

    最新形势政策论文-关于我国周边形势的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周围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标的目的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

    形势政策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十一五时期周围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可喜变化,继而进一步提出了对十二五的憧憬。 关键词:十一五 看病上学食住行十二五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形势政策论文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率先提出“Soft Power”的概念,国内目前通称“软实力”,其实应译为“软权力”。它是指一国所倡导或奉行的价值理念、政策战略、制度安排的......

    形势政策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学生姓名 学号 所 在 院 专业名称 班级 指导教师 赵文山 2013236033 通信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技术 2013级......

    形势政策论文

    我的名字叫“国防生”! ——浅谈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国防生,作为一个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役军官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享受更多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当今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趋向于和平发展的方向,本文先从认识台湾的局势开始,进而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入巩固深化时期、两岸的交流局面持续深入......

    形势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 目: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班号: 二〇一 四 年 六 月 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杨涵滟 (药学院 2012级药学(4)班 2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