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岳川教授在艺术人生端午节特别节目讲述的六个关健词
王岳川——在央视《艺术人生》端午节论坛上的即兴讲演
时间: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口
人物:王岳川、于丹、纪连海、聂卫平、方文山等
主持人朱军:压轴上场的最后一位嘉宾:他精通书法,专于音乐,擅长演讲;他涉猎极广,从西学到国学,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研究;骨子里保存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使他善于在哲学层面去反思,对文化精神价值进行再符码化的定位。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中国和世界,他大量专著都与“发现中国”的大主题有关;他对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四川人,更是一个醒着的文化学者,他就是北大著名教授王岳川先生。掌声有请。
王岳川:大家好,今天准备给大家讲一讲“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的六个关键词。第一个字是“水”。我们面前的河姆渡一江春水向东流。河姆渡七千年文化证明中华文明不仅仅是黄河文明,也是长江文明,我们把它称为“中国的两河文明”。水有什么妙处呢?日本的著名科学家江本胜先生写了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水怎么知道答案呢?它没有大脑,没有听力,它知道什么答案?原来将本胜先生把水放在莫札特、巴赫、贝多芬的音乐中听了二十分钟,用分子摄像仪把分子结构拍出来,非常瑰丽,像钻石般的结构。他又把这杯水搁到了重金属摇滚的音乐中听了二十分钟,拍出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是癌细胞结构。您知道您身上有多少水吗?70%多。人的大脑上有多少水?90%,当20分钟可以把一杯水变成癌细胞结构时,我们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才是好的文化。水在中华民族中有几大美德,首先水主平,人们说海平面,天下没有比水更平的了,水公正;我们说水赴深谷而不畏,水勇敢;水坚持在九曲黄河中滚滚向东,水坚韧;水冲洗掉一切泥污,水洁净;最后是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成为了我们的生命时间。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水的哲学水的精神的集中体现。了解了水文化,就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本。
第二个字是“节”。我们今天过端午节,我们却在浙江的河姆渡谈楚国屈原,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吗?就是因为这个节把我们结起来。中国结每一个结和我们今天节日的节相关,节者结也。中国史前——最初造文字之前是打结,小事情打一个小结,大事情打一大结,更大的国家大事打一个更大的结。结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必须记住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这个节是纵横的,不仅关乎家庭,而且关乎社会,关乎到整个国家。中国节是一个团结的节,是一个团圆的节。互相沟通了解了的节,我们知道中国节和水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过节跟思念、亲人紧密相关。
第三个字是“中”,中是中国的中,中庸的中。西方天平是把一段取其中,中国不是这样。大家看到中国称中药的秤没有,左边很短一段,右边很长一段,有一个四两拔千斤的秤砣,就把整体平衡找到了。中国的中不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相反是一种高的智慧,高的平衡能力,四两拨千斤的“中”。
第四个字是“庸”,很多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学习,觉得庸字是平庸,是凡庸,甚至是庸常。庸在古代的解释,庸者恒也。什么叫恒?持之以恒。我曾让我的博士生举着一张书法由我来评点,大家知道一张宣纸不到10克,这个同学身高1米80,举了不到10
分钟,他的手就渐渐举不动了,说老师我不行了。这个学生如果要举一个百斤重的巨石可以轻而易举,为什么举一张十克的书法作品却坚持不了10分钟呢?如果老师让他举一天呢?让他举一个月,举一年呢?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艰难。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事物规律和矛盾制衡的方法——度,就是中,但是人们却没有能力和精力把这个中坚持到底。人们有多少美好的蓝图、多少美好的计划、多少美好的想法,可惜都付诸东流,这在于我们不能坚持下去。所以中国的庸字告诉你,有了美好的想法和制度,一定要把它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才是有效的。
第五个字是“孝”。孝是什么?是爱的回报!中国文化是孝文化,孝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资本。端午节、重阳节乃至春节,几乎跟孝都紧密相关。每一年春节,到外面的打工仔有几亿人,冒着严寒和乘车的艰难,像候鸟一样坚持不懈的大年三十赶回家,把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给父母亲,这就是孝!大家看一下“孝”字上面一个老字的一部分,下面一个儿子的子,儿子把老人扛在肩上成了他的拐棍,这是孝。[1]大家看中国的“教”字,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有了文化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才是受到教化的人。[2]您知道孔子怎么论孝吗?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为什么孔子不在很大的体系性中建构孝呢?却说两个字——色难,翻译成今天的现代汉语,就是面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并坚持百年不变,直到老人家去世。难不难?难!中国有句古话“久病无孝子”,可以孝一次,孝十次。但是大家知道,鸟都可以反哺,羊吸奶都是跪在地上,动物也可以有孝。给父母亲买一样好东西,买一斤粽子不仅仅是孝,孝是持之以恒的“色难”!今天,中华文明中的孝文化受到了质疑,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由孝敬父母到忠于国家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向心结构。
第六个字是“和”。和是和谐的和。20世纪世界的大走向,欧洲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文明,所以欧洲殖民文化强调的是“三争文明”——个人和个人之间是竞争,集体和集体之间是斗争,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世界强国之间打起来的。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的执牛耳者。美国的后殖民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不一样,提出来的是“三片文明”,哪三片?第一是大片文明,全世界现在所有的电视台和电影院播的都是以美国为主的大片。我们知道亚洲有三个电影大国,一个是印度,载歌载舞的民族歌舞,但今天很少有人看了;一个是日本的“和魂西式”电影;一个是中国的全盘西化的电影。但您知道吗?2008年底在美国做了一个对亚洲电影的观众评估,结果美国人最喜欢印度电影,因为非常具有差异性的民族特色,其次喜欢日本电影,因为它还有“和魂”。不太欣赏的是中国电影,因为全盘西化了。这就告诉我们越是有民族文化的,越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异的才可能被其他民族更好欣赏。第二是芯片文明,就是电脑的芯片,今天的电脑的芯片的高速度和高容量使得读图时代成为可能,美国开创了读图时代和电子远端控制技术。第三个是薯片文明,什么薯片呢?麦当劳、比萨饼等等,正是这样的洋快餐的全球化,使整个东亚青少年今天出现一个饮食西化问题。美国文化成为后殖民文化是通过大片、芯片和薯片的方式,这种和平的、缓慢的、文化产业和信息霸权控制的方式,把全世界整合控制起来。
中华文明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呢?我认为是“三和文明”!第一,和是在家庭当中个人之间是和睦——“家和万事兴”;第二是社会和谐——和谐社会;最高的和是天下和平。所以,当西方提出竞争斗争和战争时,中国提出的却是和睦、和谐、和平。我相
信东西方都有各自不同或者求同存异的文化心理结构,西方的三争文明和三片文明和中国的三和文明将在二十一世纪求同存异互动互补中,成为人类未来文明的重要方面。今天,我从“水”讲起谈到“和”,水文化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家文明强调“中和”,道家文明崇尚“逍遥”,佛教文明就两个字“慈悲”。作为艺术文化的中国的琴棋书画,琴——古琴曲有《高山流水》,二胡有《二泉映月》,琵琶有《春江花月夜》,都和水相关;棋除了围棋以外还有象棋,象棋有出楚河汉界同样与水相关;中国书法称之为水墨艺术,与水相关;中国画是水墨画,与水相关。可以说,中国在思想文化、艺术文化、节日民间文化无不与水相关。请五大洲的二百位外国朋友记住关于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六个关键字——水、节、中、庸、孝、和。谢谢大家。
主持人朱军:王教授留步,请教您一个问题,我觉得当今的东西方文化,它的互动,它的对接更加的紧密了,因为我们有很多便捷的方式,在对接和互动当中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身份?
王岳川:我认为是向西方的优秀文化学习,同时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灵魂,然后把这种文化的元素和灵魂国际化。中华文明在一百年以前落后于世界,所以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还有一些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在全世界属于倒数第几名的GDP,但是我很高兴的告诉朋友们,中华民族通过百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GDP即将在今年从全世界第三名变成第二名,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民族还要“打倒孔家店”,还要“废除汉字”,还要“全盘西化”就很没有民族自信和自尊了。举个例子,当孩子成为全班倒数第几名的时候,打手板心以示警示尚可理解。当他通过艰苦努力变成全班最优秀的孩子的时候则应该奖励——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有耐心,给多一点的时间,让中华优秀文化变成人类的世界的。
主持人朱军:还有一个问题,您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您现在还兼任着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所长。我想问问在这种文字的交流过程中,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文字有什么样的认知,他们真的喜欢吗?
王岳川:他们真的喜欢书法。我在北大教外国留学生书法时跟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书法的一极是文字——文字是中国文化中的密码,而另一极则是中国经典文化思想。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家门口有一些小男孩总是到处撒尿,十分不雅。于老先生很生气,就写了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广告贴在墙上。一个喜欢于右任先生字的人趁着纸没干,揭下来挂在自家堂屋里,并请很多朋友来一起欣赏。朋友们看了都觉得大不雅,一个正堂屋中挂了这样一张字颇不合适。但他太喜欢于右任字的形式,怎么办?一个文人说我帮你解决,用剪刀把这张字剪开,重新排列并装裱好——“小处不可随便”,就是一幅很好的作品。我们知道,古汉语实用功能已经淡出当代生活了,但是我们说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立己达人”“上善若水”这些名言警句,从《论语》、《老子》等中出现,就在我们居室中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元素。我希望留学生们通过学汉字,慢慢的喜欢书法,渐渐的通过书法上的文字进入中国文化的灵魂。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这位外国留学生想了解河姆渡,他说关于端午节他能听得懂,关于河姆渡他听不懂,他想了解河姆渡的历史,哪位专家能回答他。好,王教授请回答。
王岳川:河姆渡是距今天七千年的文明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挖掘的时候,最初挖到第四层三层二层文化层,距今天分别是5500年,6000年,6500年,当挖到最后一层的时候7000年文明,出土了很多文物,震惊中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谷子,就是我们说的水稻,人工种植的水稻。我们知道野生的水稻已经被发现有12000年,但人工种植的水稻过去一直认为是从印度输入中国的,河姆渡水稻的大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但是,河姆渡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它在7000年第四层再往下的时候就没有了,难道这种文明形态是突然出现的吗?而且是在5000年时候突然又消失了,它存在了两千年,来得很突然,消失得很突然,这是河姆渡的一个文化神秘之处。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和其他各种陶器,水稻种植技术,木结构的房子等,都说明中华文明很重要的一方面:把中华文明的黄河文明中心变成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两河文明中心。
主持人:听明白了吗?
外国观众:大概明白了,你们都是专家,佩服你们,我现在是研究生,我要跟着你们学习,我有可能有一天做一个专家,谢谢大家。
外国观众:鬼字是中国的灵魂,我记得中国的灵魂的字有“鬼”字,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词有鬼字?
主持人:王岳川教授您来解释这个问题。
王岳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奇奇怪怪的东西存而不论,鬼是中国文化如刚才说的正面六个词相反的部分,在中国是除了儒家文化的正面文化——正大气象以外,还有一种鬼文化。鬼为什么一般人觉得很可怕呢?因为它和神不一样,神是上天的,超过人的力量,超越人的那部分神,而鬼呢是在地狱,或者是阴暗的墓穴当中,甚至鬼鬼祟祟的一些旮旯里边出现的,具有超越人能力的神秘。所以如果说神是帮人的,是让你飞升——向上提升的,鬼有可能让你下地狱,所以中国人比较害怕鬼,遇到不爽心的事就说“撞鬼了”,搞不明白的迷糊事就说“鬼迷心窍”等。之所以又说“鬼子来了”、“酒鬼”之类的,就说它太精于此道不太常规不太正常,所以也可称为鬼。我想,中华民族更多的还是想望圣人君子,因为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现实当中帮助他人的人,君子也是自我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的真人境界的人。人才是最大的,鬼只是人的一个影子,谢谢。
主持人:王老师,这个鬼有时候也不完全都是贬义,你比如一个妻子在说自己丈夫的时候说死鬼,这一定是在夸奖。
王岳川:说得好,因为中国人有时候是正话反说,两人相处非常好的时候还说“痛并快乐着”——痛快。说鬼的时候,尤其说“死鬼”的时候,是爱到极点而产生的正话反说。外国观众:我知道这样的节日在西方也有的,过节就是给人,不过跟你们中国的过端午节不一样,你们感觉有什么特点?可以解释一下。
主持人:说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有一些这样类似的节日,说中国的这个节日跟他们那样的节日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岳川:西方的节日往往跟基督教和天主教相关,比如说复活节、圣诞节有关,中国的节日大部分跟人有关,尤其是跟孝、亲情、和睦有关。我们一般说春节,是开春喜庆,同时也是万物复苏,大地转暖。中国的节日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八月八有没有还待考。所以中国人特喜欢一些重复的吉祥数字,这些都跟家庭亲情有关系,这同西方有点区别。
主持人: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过端午节的文化心情。
王岳川:在甲型流感全球肆虐的时候,过端午节有重要的意义,是清洁之日,是辟邪之日,也是团聚之日,感恩之日。
主持人:请说说自己参加艺术人生文化论坛的感受。
王岳川:非常高兴,《艺术人生》越来越文化了,可以说有《文化人生》特色的栏目。在中国和平发展的情况下,把中国文化灵魂中的核心价值解释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事,让思想界、艺术界、文化界的名流与二百多位留学生现场交流,这个文化创意非常高明。我相信《艺术人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是文化的人生,更是东西方文化和谐的人生。
注:王岳川教授简介: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5年9月生,四川安岳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4年列为“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列为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996年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评审专家,1997年列为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1998年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工书能画,通晓音律。因家学渊源而五岁习字,出入汉晋唐诸帖,尤好二王和颜书,强调汉唐气象。书法各体皆工,博涉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并加以当代创新。
治学格言:在世纪转折点上,我们这一代或以后几代学者都将面临中国学术文化重建的任务。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在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文化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文化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中,重新进行文化的“再符码化”的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说,在一个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学者以其超迈的胸襟和戛戛独造的胆识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在碑文上镌刻着这样的大字:重建文化,再铸国魂。在文化转型中的价值稗史时代,这种黄钟大吕之声犹如空谷足音,申说着华夏人格精神魅力,并留下一份份沉重的“未来千年备忘录”。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