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读后感
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成了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各国的殖民目标,日渐衰微的大清王朝散发着诱人的余辉,满天的红霞点燃了整个中华大地的一段腥风血雨史。
民族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的集中,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群雄并起,纷纷举起反清大旗。袁世凯利用职务之便武力逼宫,迫使溥仪退位,又利用逼宫一事迫使孙中山让出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标志着中国主权从清政府移交到了北洋军阀手中。
毛泽东认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当由孙中山出任,而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取而代之,是因为“他手中有枪”。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袁世凯手中的枪的问题。袁世凯之所以能逼宫清廷、强任总统,不仅仅是因为北洋军阀的强大实力,还有西方列强的因素。毛泽东退伍归隐,也是看清楚了世道不能仅仅依靠强健的体魄,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不想与袁世凯同流合污的他,才选择了离开民国政府军。
与毛泽东的认识相同的还有宋教仁。但是宋教仁没有看清楚中国的实际国情,高估了当时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际牵制力,三权并立的思想只是存留在少数的知识分子阶层,并没有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里。在军事上,国民党没有自己的军队,想法太超前,脱离了现实,于是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宋教仁案”。“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举起反袁大旗,但是反袁力量内部各怀鬼胎,以致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
随后,一战的爆发将世界各国的焦点集中到了欧洲,中国的问题暂时被放在了一边,但却成为了新崛起的日本的目标。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由,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我国山东的权益。但是,袁世凯的称帝是倒行逆施,是历史的倒退,这引起了所有已经接受了共和政体的爱国人士的一致反对。陈独秀、李大钊从海外回国,宣讲共和思想;蔡锷秘密会见孙中山,于云南举兵;北洋军阀内部,冯国璋等也相继举起反袁大旗。袁世凯众叛亲离,皇帝梦破碎不久,便含恨而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相互争权,清廷遗老张勋趁调停“府院之争”之机,率领辫子军攻占北京,强制解散参议院,扶持溥仪复辟。复辟丑剧上演短短十二天便又被段祺瑞阴谋结束,国民政府的实际统治权又落入段祺瑞手中。
毛泽东分析道:“中国的问题仅仅是因为选错了一个总统吗?今天的中国绝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总统就能改变的。”以北大为核心的思想大论战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大力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中国走马列主义,走共产主义。1917年,列宁领导胜利了十月革命,在真正意义上实践了共产主义,鼓舞了全世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次年,一战结束;巴黎和会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力量的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解读工人时说,“工人”二字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工人顶天立地,是天下的主人,要想摆脱中国的苦难,就必须要将工农紧紧地团结起来闹革命。而李大钊更深入、更明确地指出:“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政党团结了工人、农民、贩夫走卒这些最广大的社会阶层。”革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拥有自己的明确的行动纲领,建立起自己的革命力量。
纵观中国革命运动,并不是一个混乱的无秩序的发展历程,它有它自己的发展路线。在《建党伟业》这部影片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不得不指出来,那就是毛泽东的暗线问题。整部影片记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之间的中国的革命风云,影片是以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为记录视角的。毛泽东从体育救国,到最后建立中国自己的政治力量,这个个人的转变也是中国革命的发展转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爱国人士就苦苦寻找 1
救亡图存的道路,学日本,学英美,学世界各国,从器物到思想意识,乃至到最后的迷茫与无路可走。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式后,对自己原有的救国理念产生了怀疑,为了探索更有效、更切实的救亡道路,毛泽东等决定赴法留学。在筹措赴法经费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李大钊介绍进来的马克思主义,使他在赴法的前一刻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中国的问题,依靠外国的经验是远远不行的,因为中国的问题要比世界其他各国的问题都要复杂,都要特殊,他要留下来,立足中国本体进行深入的探索。中国文明的根基奠定了两千多年,不论是什么文化或者文明进入中国,最终都将经过中国化,变成中国文明的一部分。生搬硬套他国的革命经验,其结果只能是失败。杨度说,“昨日学英,今日学法,明日学美利坚,学到最后四不像。继续师法日本,走君主立宪之路,先前若能始终如一,今日中国早已国富民强”。但是,中国与英法美日不同,中国的思想是以儒家为主的,传统的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就是先天不足而又后天畸形的,加之当时的中国危机重重,瓜分豆剖的局面几近形成,走日本式君主立宪之路根本没有一个合适的国内外环境。要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寻找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用中国式的观察角度去总结和利用世界各国发展富强的经验,而不是用国外的视角来解读中国革命,这在之后中共的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同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代中国已经被卷进了世界的大局之中,国际形势的改变相当大地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地传播开来,为中国的革命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指导理论;一战以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山东主权被日本攫取,从而引发五四运动;共产国际的建立,在世界的范围里提供了一个共产主义力量的指导和支持。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世界趋向一体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的发展动向相当大地影响着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影片中,巴黎和会失败后,陈独秀等将支持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威尔逊等人的身上,单纯地信任威尔逊的“十四条”内容,但是他没有看到很重要的一点,即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并不是以正义与公平为尺度的,国家的实际利益才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从中国当时的国情来讲,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想在中国分得一杯羹,而野心勃勃的美国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公平正义,在真正的利益的选择上,美国还是选择了支持日本,拉拢日本,美国需要日本来牵制俄国和中国,这是美国的一项不成文的国策,在二战后对日本的裁决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一直企图瓜分中国,从来没有选择帮助中国,丘吉尔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中国为难的时候,美国绝对不会选择帮助中国,这就是外交政策的潜规则。
中国的问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枪的问题,后来毛泽东总结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可以说就是孙中山先生奋斗了一生才明白的道理。中国的事情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尤其是压迫、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力量。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支持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中国的进步力量,它们的目的是最大地攫取中国的利益,企图瓜分中国。而国内的军阀力量也是以争夺自己最大权益为前提的,护法战争的失败在影片中只是用文字介绍说孙中山兵败而已,其实孙中山当时已经没有了实际的权利,没有听命的部队,他的思想是无法落实到实践上的,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军事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的工农群众就是这个历史的创造者的中坚力量。五四运动中展示出的工农力量是巨大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社会的一切活动停止运行,将所有的力量汇集在一起,整个社会也就汇集在了一处。北洋军阀政府面对强大的人民群众力量最终也是妥协的态度,因为人民群众是一切军事力量的直接来源,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向严重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状况。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判断取决于是否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正义的战争最终必将胜利,而非正义的战争最终必将失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几千年的封疆君主专制制度,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共产党在三年内战中以少胜多建立新中国,这些战争的胜败充分说明了只有顺应时代要求的,顺应人民群众利益的力量才是正义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我们还会发现一个中西方的契合点。早在康乾盛时期,中国就已经注定了被侵略的命运: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范围里进行地理探索和殖民行为,而中国则沉浸在两千年的封建迷梦中不知苏醒。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并没有察觉世界的异样,而是选择了沉默,继续自己的封建迷梦。这个迷梦直到19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才认识到中国真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威胁,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早没有了顺治入关时的雄伟气魄,隆裕太后也不是孝庄,孙中山站出来用进步的资本主义力量毁灭了衰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中国起步太晚了,孙中山取得的胜利果实又被北洋军阀攫取,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均衡,规律性的危机爆发了,1914年,德国发动一战,将世界各国的焦点引向了欧洲,中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是,日本仔明治维新后形成了军国主义的传统,迅速地将攻击目标锁定在了中国。二十一条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但是在客观上也对中国的革命形势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世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主义的消亡,两者的对抗,在马克思看来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必将取代封建主义,而共产主义也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总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健全,从分散到集中,矛盾渐渐激化,以致于最后的爆发。中国的落后与危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就是落后的意识形态导致的。李大钊说,“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政党团结了工人、农民、贩夫走卒这些最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国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乏群众基础,一直停留在社会的中上层进行变革和斗争,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自主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中国的国情是以工农为主的国家,更确切地说是农民。“工人最具有革命性,农民是最可靠的盟友。”在历来的认识中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工人大多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农民在面临失去土地的危险的时候也就具备了同工人一样的革命性。有产与无产的区别就在这里,工人是无产阶级,而农民算是有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注定要比有产阶级强,但是在利益的面前,即使不同阶级也可以实现超阶级的合作,达成一个较统一的思想意识状态。建立中国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中国自己的布尔什维克,建立起一个以广大的工农阶级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后援的革命战线,这是中国放眼世界所能看到的唯一选择,是庶民的胜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和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列宁非常关注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实践者,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结合了俄国的具体国情,领导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变成了现实。为了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列宁特派马林同志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大会的顺利召开和共产党的建立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地分化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共产国际的权力的膨胀,使得中国的革命险些被扼杀。所以,我们不能抹杀共产国际对我们党的建立的支持与功绩,但是也不能将中国的发展交给他们,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
影片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的十年浓缩在一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删减,并确定了以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为主线、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发展史为辅线的制作方针。但是在片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商业性质的因素,诸如个人的情感生活的特写等。而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阐释上却一笔带过,对其渲染失当。就影片的手法上看,文字说明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中国的革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以后,明显地被升级了,像火山一样地爆发起来。五四运动中的各地的学生、工农、市商等的罢工、游行等完全可以用文字和烽火式镜头进行组合记述,但是却使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式过渡,其紧张氛围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细思想,中国革命的这十年中的斗争中,孙中山先生先后发起了反袁斗争、护国运动和护法斗争等多次武装斗争,但是在实质上都是失败的。中国的实际国情,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实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而这些失败背后的中国的致命因素在影片中也没有被演绎出来,影片将这些因素基本上都定位在了“思想太超前”,这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用来解释中国革命的迷茫道路却是太过牵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分散性是战争中战斗力减弱的关键性因素,而这种军事力量的分散性源于思想意识的分散性,袁世凯、段祺瑞等就是利用各军阀的自利思想瓦解了孙中山的革命规划。从“建党伟业”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影片的方向应该是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应该从中国社会的矛盾和思想意识的发展为侧重,国外影响的体现应该立足中国的反应,影片却将巴黎和会直接搬上荧幕,尽管陈道明的气度让荧屏上的顾维钧厉斥列强,但是这在材料的取舍上仍旧该是一处略笔。
影片请到了许多明星,影帝周润发,天王刘德华,还有笑星赵本山、冯巩、何云伟、李菁等,此外还有陈道明、李雪健以及“北爱”众星,可谓是明星云集。但是,问题也就在这个明星云集上。《建党伟业》不同于《建国大业》,它的基调是沉痛的,是在中国生死的边缘的写照,但是,人民大众已经对笑星们产生了一种条件发射,笑星开口便是笑料,便是包袱,当冯巩开口时,观众便已经有些发笑了,尽管冯巩饰演的是自己的祖父,人物的揣摩应该是比较到位的。矮个子何云伟、慢性子李菁,这两个新兴的笑星一开口便让人忍俊不禁,完全是个讽刺嘛。《建国大业》中的笑星,像是傻根儿的形象照搬进荧幕时,其所起的笑的效果就是很合适的,在胜利的门前,在喜悦的跟前,我们的心情是高昂的,相反,《建党伟业》中的一些形象却很不协调,让严肃的场合显得很狗血。我不知道梁启超何以在巴黎和会前会那么地弱智,也不清楚毛泽东的爱情和中国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为什么会分给蔡锷和小凤仙那么多的镜头。如果说这是在表现中国革命人士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话,我就觉得未免的“建党伟业”有些不搭边儿了。
在看到中共一大代表集体高歌的时候,我以为影片就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在后面看到的镜头又构成了系列。后面有长征的镜头,有三大战役的镜头,还有《建国大业》的欢庆镜头,这些已经超出了建党的概念,当然,最后的旁白让这些镜头变得顺理成章,但是这仍然将影片在选材和设计上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
第二篇: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号称史诗性巨作的《建党伟业》是为了建党90周年而制作,主线之一是展现我们的党在那个**的年代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动荡社会的压迫,各种社会制度的混乱,各种外来势力的剥削,外国先进思想的引入,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探索追寻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为那份执着和探索的精神而感动,更应该为各个在前进道路中而不幸牺牲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我们的党能在**的局面里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国人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应该为作为中国人而自豪,同时要将自己中国人的特有品质发扬光大。这部影片是对我们已流失或者掩埋的中国精神的召唤。影片从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演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各个阶级、各个党派、思想、学术争相博弈,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还肤浅,各个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都能治舞台上组建的政治组织,这包括民粹派、左翼势力、类似纳粹的民族主义分子和保守的保皇党人。年轻的共和国在的更迭中缓缓前进,片土地上,有总统和总理,还有皇帝和宫廷,争吵不休的国会,对政有限,它仍然想尝试拥有罢免权贵人士的力量,以至于图谋复辟的张勋也不先解散参议院才能毁掉民-国。资本主义跨越的发展,远离战场的东部地区西方势力下安定的环境步入现代,上海名副其实的东方都市,兴起的现代工商业孕育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天堂。的弱势和地方武装割据让就如同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觉醒时代的历史意义丝毫不亚于西方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而在电影中,历史上开天辟次的共和国被片头的背景独白一概而论地描述为“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割据的北洋军阀阻挠了的,出身行伍的统帅们毕竟过高等教育和西方思想,加之自身有限的行政权力,上客观上也遏制了专制政治和独裁者的产生,民-国初期的北洋当局最有使逐渐发展成民-主共和国。美国思维的民-国人认同用政治博弈而武装革命来救亡。
《建党伟业》着力展现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历史。通过流动的历史画卷,意在说明,唯有把握问题实质、借助正确理论指导的政党,方能带领中国争取国家的独立,实现民族自强,进而以崭新的姿态重归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为了能够实现还原历史和构建故事的双赢,《建党伟业》的创作团队采取了小节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在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中,辜鸿铭这样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话取材自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的论战。这种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强了《建党伟业》的层次感。此外,《建党伟业》也没有刻意回避儿女情长,蔡锷和小凤仙的离别,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相识、相知和相恋,都拍得动人心弦。与小节不拘的创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虚,为了客观还原历史,《建党伟业》不仅在历史事件上尽力做到了实事求是,在人物刻画上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为了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密约的袁世凯,也并非一味卖国求荣;在各种思想交汇的北大,辜鸿铭的观点也并非全然歪理邪说,其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自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胡适的实用主义也并非毫无道理(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成其为势力)。这种小节不拘、大事不虚的创作方式,以具体的历史脉络为骨,以历史事件为肉,以演员的表演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党伟业的历史画卷气韵生动起来,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汤因比曾言:“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战?”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明模式的发展过程,都是一场成就与问题的拔河比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且初步实现了百年前的梦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存在的问题,而应真诚面对。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为“与时俱进”赋予更为深刻和可操作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党伟业》的横空出世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让我们重温那段天动地的历史,了解中国百年的辛酸和苦难史,让所有的中国人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天地,进而奋发有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重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共产党人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必要重归建党的源头,找到这源头的火种,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整体看,《建党伟业》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尊重历史。从革命先驱推翻满清,到民众本能式的渴求国家复兴,最后思想上抓住了革命的方向,这是一部催人奋进、予人启示、警示现实的好片子。在描写中国人的抗争、摸索和觉悟,每个迷茫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引导自己的答案。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它,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毕竟,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距今仅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辈们身上的。值得称颂的是,无论是看完电视剧《中国1921》后,还是刚刚看完的电影《建党伟业》,都非常可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第三篇: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讲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
从这部影片当中让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演员陈道明在剧中沉痛的话,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
于是,在这民族危亡的一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共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当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武装革命道路!它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带领下,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夺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影片中看到,建党的时候,全国才50来名党员,全国代表大会才13人。9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们党的光辉发展历史。现在,我们全国的党员大数大概有接近8000万了,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啊,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党,至少从党员人数来看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抉择,我们党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表明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过去,我们党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如今,我们党是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历史的潮流表明,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目标和任务!
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付出青年的力量,为民族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篇:建党伟业读后感[模版]
观《建党伟业》有感
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党伟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而在电影中,我党更是为了国家统一,继续坚持着,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时,我党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毅然发动了渡江战役,因为我们知道划江而治的中国永远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场革命一定要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我党特有的,也是革命必须的。
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难财。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民没法治,失去了人民,还谈什么革命?反观共产党,我党和人民的融洽,早在“军民鱼水情”这句话中可以体现的出,广泛发动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确实为我党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
时候,毛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秒啊。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有朱德及刘少奇等领导人自然都是满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党伟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第五篇:《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影评
终于在家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建党伟业》,这是一部云集中国明星的叙事片,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虽然剧情和教科书上的差不多,但是一个个熟悉的、不熟悉的、叫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演员,一一从我眼前飘过。细心地对照字幕,记下影星和电影中扮演的人物,也不失是一桩趣事。
最“有戏”的当数周润发扮演的袁世凯。虽然周润发和真实的袁世凯实在不可能形似,但他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一意孤行,最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就任总统时貌似谦虚实则自负的言语,被日本公使一语道破心中所想时的复杂心情,跟手下冯国璋表示不会称帝的口是心非,以及众叛亲离后擦拭龙袍时的百感交集„„周润发都演绎得很到位。可以说,袁世凯是整部电影里刻画得最丰满的一个角色。还有吴彦祖扮演的北大教授胡适,则是全片最有风度的角色。胡适的着装整洁,说话永远慢条斯理。不论是与辜鸿铭辩论,还是面对学生的挑衅,胡适永远都不急不躁,以理服人。可以说,吴彦祖饰演的胡适,是全片最有风度的一个角色,最有理智的角色。刘烨所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整体感觉很不错,一代伟人的年轻时代,演绎的淋漓尽致。刘烨的这次塑造,让我突然有了一种亲切感,脱去伟人的光环,其实他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其他的王力宏、陈坤、张涵予、王学圻等人也同样有着过人的表现,令我们眼前一亮。
建国虽然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无法身临其境。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带我们走进其中,走近那个时代,让我们体会到建国道路是困难重重。国内外的势力全都压在共产党的肩上,然而,这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却,反而使得他们更加团结一致,突破重重阻挠,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国民党在与共产党在对国家权力的争夺上,国民党以一党私利为重,漠视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的以及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共产党则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深得民心,从而得到了全中国人们的支持。
观看电影我们已经看到建党之初的困难,之后的国内、国际战争,各种思潮的涌现,各种事件的频发,以及自然灾害的降临,给我们执政党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虽然之间也出现过小问题,但并不影响我们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跟着共产党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
在那个热血奋腾、群情激昂的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们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和忠诚不停战斗着,因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我们才会拥有如今这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在享受这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家以前的耻辱,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当代青年,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为自己以后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