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时间:2019-05-12 01: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篇: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对能源的渴求似乎表现的漫无止境。根据麦肯锡研究预计,中国将占到2030年前全球新增能源需求高达1/4的比例。

今天,中国能耗和环境排放已然成为引起全球焦虑的焦点。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备受关注,为缓解环境压力,寻求清洁能源,近几年政府也在进行一系列的规划,2013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第四条就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能源格局的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世界各国能源战略部署所带来的挑战,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严峻考验。

为保持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在今后的能源发展应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驱动。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都要作出的改变,才能确保中国以更加高效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式消费能源。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上说到2014年重点工作中时提到,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截至2013年底,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4.61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7%,发电量为1.4万亿千瓦时,占比为26%。

同时,中国应该推进清洁能源集中地区高标准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打造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加快电网建设、油气管道建设、铁路运输通道建设,解决清洁能源集中地区的清洁能源输出问题。

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世界发展的战略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要想实现能源转型,应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高效用能。企业应积极履行环保低碳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这样,才能使中国能源发展支撑实现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能源》编辑部

第二篇: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区创新

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清华书记就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深刻改变着区域经济版图,重塑区域竞争格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速发动创新引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一)唯有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创新是新常态下打开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主要表现为增速换档、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最直接的表现首先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而要保持中高速并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艰难,全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合理区间并不容易,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我区来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比较吃力,原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创新不足、经济转型慢。我们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创新、鼓励创新、实现创新。

(二)唯有创新,才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动能由强变弱,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下转第二版)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陈 武

(上接第一版)过去要素成本比较低,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不需要太多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现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低端领域产能过剩,高端领域却供给不足,原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产业和技术升级出现“高原反应”,每攀升一步,都觉得吃力,迫切需要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破解困局。这两年我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催生了一些新动能,如汽车产业新车型、新款式不断涌现,实现稳定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长超过两位数。可见,创新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供了核心动力,抓创新就抓住了促发展、谋未来的“牛鼻子”,就能释放更强劲的增长新动能。

(三)唯有创新,才能形成发展新优势。创新对形成竞争新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谁能掌握创新主动权,就能更快地确立新优势。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加快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在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领域强化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北海这几年通过创新,电子信息、石化和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增速保持全区前列。贺州加强科研合作与产品研发,碳酸钙等新产业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排全区第一。实践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千方百计激活创新潜力、增强创新能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创造出更多体现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为加快我区创新发展,我们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系列配套文件,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吃透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二、努力打造我区产业创新发展名片

我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但经过多年发展,一些领域的创新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只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领域,全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名片。

(一)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名片。铝、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家底。我们推进“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支持南南铝、平果铝、银海铝等企业提升技术条件和研发能力,攻克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和锻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铝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争取电解铝80%在区内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铝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高端铝产品,瞄准汽车、高铁、航空航天、轮船、电子信息、城建等领域发展高性能铝合金。全面提升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种植环节重点开展蔗种资源创新、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等研发,降低种植成本;制糖环节要加强生产工艺新技术攻关,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精深加工环节重点在专用糖、功能性糖、生物化工、食品等相关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带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延伸制糖产业链;支持制糖企业集团开展战略重组,培育大型糖业集团。此外,钢铁、建材、食品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加强创新,开发中高端产品,重塑市场竞争优势。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名片。要通过推动核心制造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突出抓好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及智能制造。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研发基地。要大力开发汽车新款式,提升质量品质,积极发展中型轿车、运动型多用途车、多功能乘用车等新车型,不断推出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打造过硬产品,树立良好品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抓好配套和市场销售创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供应的高端零部件产业体系;加大节能环保、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整车智能控制技术、电驱动系统专用变速器等技术难题,争取新能源汽车主要技术指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要以柳工、玉柴等企业为龙头,抓好技术研发,以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大功率内燃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力装备等为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工程。开发机器人和3D打印新领域。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3D打印,抓好先进高端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培育一批机器人主机、系统集成企业,形成3-5家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建设。

(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名片。要抓住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着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IT核心产业和高端软件、高端新兴信息服务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成面向东盟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要大力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北部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富士康南宁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加大科技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华为、浪潮、中兴等龙头领军电子信息企业进驻我区。要加强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军转民”产学研平台,重点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北斗导航、网络安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板块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电科的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和桂林英才科技园等建设。要完善区域发展布局。重点构建南钦北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带,在柳州、桂林、梧州等沿江地区和防城港、崇左等沿边地区布局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形成以南宁核心基地为龙头的“一区多园”产业布局。要强化核心技术支撑。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攻克大容量存储设备、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核心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四)打造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名片。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落实好与阿里巴巴等企业签署的合作协议,确保相关项目尽快落地。一是发展以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集聚区;进一步规范、培育和聚集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力争2017年农村电商覆盖率达80%以上,争取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建设工业云。积极利用工业云助推产业升级。选择一批好的工业企业推进工业云建设。三是发展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逐步实现智慧旅游覆盖全区。四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支付市场体系,推进普惠金融,为更多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个人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及创新创业支持。

(五)打造高性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名片。我区发展新材料的资源型产业基础很好,下一步要通过技术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有色金属方面,首先要巩固提高冶炼技术优势,针对原料纯度不够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力争所有高端材料生产都能就地取材。其次要强化高科技材料研发,在有色金属下游的线缆、电力电气设备、光电材料、人工晶体等领域,组织力量攻关,推进锡、锑、锌、铟等合金材料技术研发,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稀土方面,要重点提升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性能稀土产品,开发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提高产品档次。石墨烯方面,要超前发展,开展石墨烯粉体批量化制备及大规模下游应用的研发,重点开发储能、高密度多孔碳、导电、导热等新材料,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材料、纳米碳酸钙材料、生物质材料等领域的研发。

(六)打造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名片。要依托10家自治区级以上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博世科、水性科天等代表性环保企业,强化4个方面的技术研发。第一,节能技术装备。重点发展节能汽车、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以及半导体照明等,大力研发先进内燃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电耦合装备、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压变频控制系统、换热与冷却等关键核心技术。第二,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研发再生资源化脱硫、污染土壤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环卫机械、新型水处理、大气治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高附加值环保装备。第三,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装备,大力研发废弃资源再制造、清洁化利用、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第四,环保新材料。重点开发建筑结构、新型墙体等材料,积极推进特种工程与功能材料、海工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添加剂等方面的研发。此外,新能源、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环保综合服务等方面也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更多新突破。

(七)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名片。要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提升特色优势农业。围绕甘蔗、水稻、玉米、水果、桑蚕、油茶、林业等产业,重点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标准化栽培、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水平,形成发展新优势。比如,开展甘蔗优良基因挖掘、优良亲本引进利用、适合机收的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和健康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示范;借鉴葡萄、火龙果等栽培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质水果;加快把富硒农业培育成新的特色产业和增长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等流通支撑技术研发,突破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展水果、桑蚕、油茶、林产、水产等精深加工,开发罐头、饮料等精细化、系列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打响生态农业品牌。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有机循环农业、新型肥料农药、农业废弃物处理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打造全国养殖业发展的示范品牌。

(八)打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创新发展名片。一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实施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发、海洋生物酶示范工程,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海洋创新药物和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医用生物材料,以及食品、化工、医药、材料等行业用特效酶制品。二要提升海洋渔业水平。加强深海鱼类规模化育苗及养殖、网箱养殖、外海远洋渔业等技术研究,将一批北部湾海域特色海水养殖品种发展为地区重大产业,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三要加快能源和矿产开发。重点研发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和装备,以及油气、石英砂矿、陶土矿等滨海矿产的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四要加强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海洋环境、地震、海啸、气象等监测技术,重点研发海洋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污染修复、入海污染物处置等技术,建立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物种资源信息系统、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标准体系。五要增强海洋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大力引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好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海洋研究所等研发平台,争取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尽快获得批准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实力。

(九)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名片。开发特色医药和治疗技术。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以及中恒、慧宝源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具有较好前景的民族药新产品,重点研制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地贫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和疑难病症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药物,培育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药二次创新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开发特色医疗器械。提高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设备器械的生产制造水平,重点研发与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口腔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等,推进壮医、瑶医等传统医疗器械数字化、高端化。开发健康饮品。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品、健康饮用水、健康农产品;加快推进“广西天然优质饮用水”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标准建设,建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长寿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发展居住、游乐、滨海、壮瑶医、温泉等特色旅游养生产品,打造健康养生旅游胜地。开发养老产品。发展保健护理、康复疗养、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技术与模式,建设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国际休闲养老基地。开发体育养生产品。支持开发大众运动养生项目,适度开发高端运动养生,不断壮大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健身产业。

打造广西创新发展名片,其要义就是形成有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的产业,形成本行业本领域的标杆和龙头,跻身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前列。要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重点研发中心;要通过培育、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要培育龙头、领军企业;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和金融支持;要深化体制机制管理改革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九张名片领域聚集,形成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

三、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要强化前瞻部署,加快培育一批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力量。

(一)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要围绕九张创新名片及教育、卫生等领域,大力优化整合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升和创建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建设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非粮生物质酶解、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中海贫血、鼻咽癌、肝癌等高发地方性疾病和新材料构效关系、岩溶动力学等优势研究领域培育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强化建设特种矿物材料、土方机械、非粮生物质能源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糖业、有色金属、工程机械、内燃机、碳酸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及新兴产业培育创建若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构建“双创”平台。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以及新型众创空间、众创社区。加快广西众创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扶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土地、场所、重大设备及运转维护等以政府投入为主,资助建设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端智库创新研发平台。此外,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市县镇、智慧社区等建设。

(二)推动高新区转型提升。要按照国家对高新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我区高新区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与全球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促进科技、人才、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区集聚,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动高新区升格发展。支持各市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要求创建一批自治区级高新区,推动梧州、钦州等自治区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现有国家级高新区适当扩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先进经验,在高新区管理运行、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土地管理、创新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对高新区的财税扶持力度,实行土地出让收益、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上缴所在市部分资金返还政策。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要把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更多的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创新政策扶持,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推行科技创新券、政府采购支持等制度,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奖励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四)培育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完善高校布局。按照“两极带动,多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强化南宁、桂林两市作为高水平大学聚集区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南宁教育园区,完善桂林高校集中区配套设施,构建其他设区市不少于一所本科和一所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格局,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工科类、农林类本科高校。要打造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广西大学等2-3所高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支持若干高校建设地方特色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北部湾大学。要建设一流学科。支持30个左右面向我区重大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到2020年,力争在材料科学、工程学、生命科学、土木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学等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

四、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支持企业、民间和社会力量等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激发人才活力,促进资源集聚,为推动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放权,瞄准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特色,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机整合,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创新发展。

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要积极主动给科研院所和高校赋权松绑,削减和规范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优化自治区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赋予自治区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直接费用预算调剂、间接费用使用管理、劳务费分配管理等自主权。要分类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鼓励中直驻桂科研院所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依法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重点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先一公里”,就是要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在年底前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办法。“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30个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重点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行动,创新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激励机制与政策。

健全人才制度体系。要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引、培、用、激、服”。“引”就是加强人才引进,到2020年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尖端人才、200名以上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就是强化人才培养举措,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用”就是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激”就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服”就是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为科技创新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型人才,通过开放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领军企业,通过开放引进和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重要创新资源汇聚我区。

(二)加大创新投入。要想方设法增加投入,确保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保持现有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自治区新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至2020年安排50亿元,主要支持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等建设。要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由一次性拨款向更加注重滚动支持转变,由前期投入向更加注重后期补助转变,由零散投入向更加注重集中扶持转变,切实提高投入效益。要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综合采用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科创贷、成长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业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主动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各项服务。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建立落实创新优惠政策的督查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政策。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的宽松环境,让各种创新基因在阳光政务下孕育生长,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新成为引领我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同志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区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打赢创新转型、提质发展硬仗,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引领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调结构转方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引领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调结构转方

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摘 要:阐述了以目前发展较快的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离土创业、离乡打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土地流转的前提、遵循的原则、方式方法等;在土地流转中,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深化农机经营体制;并以双城区大宏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例,如何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引领;推进;土地流转;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7.027

“十二五”以来,哈尔滨市双城区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紧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有利时机和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随着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规范化建设,离土离乡创业和外出务工的人员会越来越多,这些农民在获得可观收入的同时,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宽阔,素质更加提高,因此,土地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渠道和来源,目前,已有部分农民举家到城里定居,彻底脱离了土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如何依靠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引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流转

随着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建设,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土地规模经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并确权登记颁证,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的制度基础,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收、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的政策要求,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1 土地流转的前提

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一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并确权登记领证;二要土地流转后,必须保证农民土地流转后的收入与自主经营收入保持一致或稍高一些,农民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三要土地流转时,流转双方要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流转土地价格、面积、时限等具体事项。

1.2 土地流转原则

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无权强迫农民土地流转。在自主承包经营时,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面除去或撕毁土地承包合同,也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户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准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享有自主的经营权、收益权和流转权,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有偿的,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协商确定。

1.3 土地流转方式方法

目前,土地流转方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土地流转初期,主要在农户间进行,流转的土地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的种粮大户、农机专业户来经营,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种田能手集中,以扩大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增加务农收入,缓解人地矛盾。而现阶段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包括农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进行,还有的采取公司加农户加订单的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

目前,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以下几种:一是农民带地入社。即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或以土地分配占60%、资金投入分配40%的分配方式实行二次分配;二是农民将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即农民与合作社签订租赁协议,明确租赁土地面积、价格、年限,交款方式等,农民不享受合作社利润收益分配;三是合作社代耕代收。即农民把土地耕、中、管、收环节交给合作社作业,合作社只收取农户代耕代收作业服务费,土地收益交给农户与合作社无关。

1.4 土地流转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迫流转,侵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也不能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否则,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二是乡镇、村级组织不得出面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后再进行转租或发包;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是公司带动农户,而不是公司替代农户,流转年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四是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健全县乡村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离开土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程势必加快,各级政府必须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在大力推进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要以农机化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

2.1 农机化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且更是农村各业发展的载体和重要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解放农村劳动力。现代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已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上先行一步。一是现代农机合作社装备的现代农机装备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还能降低生产作业成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二是现代农机合作社配备的大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从整体农机装备结构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作业环节,不论从作业质量还是作业效率、作业效益等都优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践证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在推进土地流转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双城全区36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多万亩,占双城区土地流转面积四分之一。因此,农机化尤其是现代农机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

2.2 深化农机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经营权流转,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保证土地流转健康发展,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机械也应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和满足农机生产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要进行农机经营体制改革。目前情况下,农机要从传统经营体制中解放出来,推动多种经营成分共同发展,实行以股份合作为主,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为辅的多种经营管理体制,协调发展,无论采取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向土地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其次要完善农机管理体制与机制。不论现代农机合作社,还是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都要做到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农机合作社必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入社成员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充分发挥合作社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合理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在现阶段,无论采取哪种农机经营形式,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生产,解放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双城区大现代农机合作社是在原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农机装备规模100万元)基础上,于2014年承接双城区单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合作社注册资金800万元,占地面积1万m2,建筑面积1650 m2,其中:办公室350 m2,车库500 m2,农具棚800 m2,现固定资产总值1560万元,拥有各种农机局68台套,入社成员532户,入社土地1.2万亩。2015年,入社成员人均收入13 600元,比未入社成员人均多收入3200元。

3.1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2014年,双城区政府对全区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清理整顿,对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益差、拖欠银行贷款长期不能偿还的合作社给予有偿收回,面对农机装备已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的实际情况,该社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与区农机主管部门请示沟通,要求承接区政府收回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最后在区农机主管部门的协调下,该社承接了单城现代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大宏现代农机合作社,并承担原合作社所有债权债务,目前合作社配套机具完全可以满足该社今后几年的发展需求。

3.2 调结构转方式,实行订单农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大宗农产品玉米受国际粮价冲击,价格下调幅度较大,种植玉米同比收益降低,入社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为确保合作社社员收益不降低,该社召开社员大会,集思广益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

双城区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县,同时也是畜牧业生产大县,农作物种植结构主要以玉米为主,玉米秸秆是养牛业的主要饲料来源。近几年,随着玉米收获机大幅度增加,玉米机收水平快速增长,2015年全区玉米机收水平已达90%,随之带来的问题凸显。一是玉米采用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全部田间焚烧,不但污染了环境,造成了有效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玉米秸秆作为养牛业的主要饲料来源,由于经玉米收获机粉碎后全部抛洒在田间又无力回收,给养牛业饲料来源造成匮乏,养牛小区及养牛户都到外地购买牧草,价格高,养牛成本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社积极寻求与当地牧业小区合作,寻找合作伙伴,发展青贮饲料产业。2015年,在区政府牵头下,该社与当地庆源牧业签订青贮玉米种植收购合同3870亩,由区农业和农机部门负责全程技术指导,一举获得成功。2015年亩产青贮玉米4.5 t,收购价格每吨400元,亩产值达1800元,去掉亩生产成本400元,亩获纯收益1400元。农民自行种植普通玉米,平均亩产1500斤,每斤价格0.8元,亩产值1200元,去掉亩生产成本380元,亩纯收益820元,相比之下,种植青贮玉米比种植普通玉米多收入580元。2015年,合作社种植青贮玉米3870亩,总增收224.5万元,户均增收4220元。

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青贮玉米,不仅给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养牛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保障了养牛产业饲料安全,可为一举双赢。另外,该社在与庆源牧业进行青贮玉米种植收购合作的同时,还负责解决庆源牧业所产生的牲畜粪便堆放难、处理难、污染环境问题,将畜牧粪便由该社堆沤发酵制成有机肥,再施到地里,既培肥了地力,又改良了土壤,为该社今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奠定基础。因此,调结构转方式,保证了该社农民持续增收,为今后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

2016年,该社将带领农民继续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更多农民带地入社,入社成员发展到700户,入社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在发展青贮饲料产业的同时,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目前已与庆源牧业签订了2016年种植1万亩青贮玉米合同,建设青贮玉米储存中心,实现种储销一条龙,解决畜牧养殖小区青贮饲料储存没有场地问题。

下载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清洁可持续支撑和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