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价形势分析报告
物价形势分析报告
一、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情况
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5.1%。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全省九个中心城市中升幅居末位。在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中,呈5升3降之势。升幅最大的是食品类,上升14.6%,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猪肉、鸡蛋、水产品、鲜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其次是居住类上升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其用品类、分别上升2.1%、1.6%、1.0%。在下降的3大类中,衣着类降幅最大,下降6.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1%。
(一)价格涨幅总体上逐月扩大
1-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90%、2.10%、3.10%、3.60%、2.40%、2.0%、4.50%、7.90%、8.00%、7.5%、9.0%、8.8%;其中,11月份为9.0%,为全年最高,高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除3月、6月、11月环比分别下降1.10%、0.90%、0.2%以外,其余各月均呈上升态势,全年价格保持较快上涨。
(二)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明显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6%,涨幅比去年扩大11.7个百分点。其中以猪肉为领涨品种的肉禽及制品、鲜蛋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6.6%、13.9%,涨幅分别比上年扩大39.5、14.9个百分点。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基本平稳,服务价格中居住类上涨明显
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6%、1.0%、涨幅分别比上年扩大1.9、0.6个百分点;衣着类比上年下降6.4%,降幅比去年缩小0.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2.0%和0.1%,降幅分别比上年扩大0.1、1.0个百分点;受自来水、液化石油气、建材、房屋租金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居住类上升6.7%,涨幅比去年扩大4.8个百分点,上涨幅度明显。
二、2007年全市物价管理情况
(一)积极应对价格过快上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定物价的一系列部署,特别是全国、省、市“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后,采取了七项措施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1、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区、市、县物价局长为成员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监测人员,加强监测力度。在坚持报送原有监测品种的基础上,每日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猪肉及相关食品的价格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并及时上报。同时加强对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预测。制定了《贵阳市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案》,经市政府审定通过正式实施,为提高我市应对突发性价格异动,平抑市场物价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重点加强对猪肉和以猪肉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以及涉及猪肉等产品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专项检查,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
3、注重规范,处理好执法检查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在价格执法检查中始终将市场行为的规范,经济环境的优化作为价格执法的出发点。在对猪肉和以猪肉作为原料的食品制品的市场价格的专项检查中,做到提醒规范在先,严肃处理在后。我局先后组织召开了2次行业协会、300余经营者代表参加的价格提醒告诫会,严禁趁机囤积居奇、相互串通、哄抬物价。同时结合市场巡查,规范明码标价行为,适时提醒、告 1
知,使经营者守法经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加强引导, 正确疏导市民“心理涨价”预期。进一步加强了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在新闻信息宣传上,把握宣传重点,紧扣领导和群众关注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宣传价格法律法规、价格监管工作情况。在猪肉价格出现波动期间,加强了同新闻媒体的沟通,通过贵阳电视台、《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新闻媒体,及时将物价涨幅趋势、采取的措施,以及市场检查情况告知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利用我局价格信息网络平台,适时发布各类价格动态信息,引导社会客观看待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防止恶意炒作,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5、注重宣传,扩大物价部门影响力。一是开展3.15咨询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消费者投诉咨询83人次,登记受理15人次,现场处理5人次,发放价格宣传资料1200余份;二是开展 “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颁布10周年,6月3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价格服务进万家,构建和谐贵阳”大型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价格问题200余人次。
6、加强调查研究,增强价格调控工作的针对性。一是从5月份以来,针对市民反映早餐价格涨幅过大,而早餐价格属市场调节价,政府不应过分干预的状况,我局对市民普遍食用的牛肉粉、肠旺面等早餐的成本构成、毛利情况进行了3次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于9月7日向社会公布。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对生猪养殖、屠宰、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调查,详细调查猪肉价格成本、利润分配构成情况,形成调查报告和十一条调控建议报市委、市政府,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三是从三季度开始,形成定期召开价格形势分析会制度。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全市价格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分析情况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以便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价格形势。
7、注重实效,加强督办指导。落实国家及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工作同时,定期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促进该项工作在基层物价部门顺利开展。
(二)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1、开展价格专项检查。一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全国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于4月中旬对全市农资销售价格执行情况和涉农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二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对市场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分别对价格欺诈、春运票价、公话收费、明码标价、农贸市场、景区等的价格行为进行了检查。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维护了节日、省市“两会”期间的正常价格秩序,保证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三是开展了教育和医疗收费专项检查,四是开展对猪肉和以猪肉作为原料的食品制品的价格,以及涉及猪肉等产品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专项检查。我局还先后对南明区市场服务中心超标准收取摊位管理费、贵阳市社会客运第一服务站擅自提高车票价格、花溪区砂石场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和整治。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起到震慑作用。一年来,我局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5件,办结34件,办结率98%,没收违法所得272.48万元,退还用户0.15万元。
2、认真受理、办理价格举报案件。全年共受理举报、咨询2031件,其中上级交办39件、群众来信116件、群众来电1797件,群众来访79件。在受理举报、咨询中,交通客运355件,停车场收费554件,物业管理收费606件,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98件,服务性收费210件,教育收费85件,公厕收费、卫生收费45件,公园收费44件。
(三)精心组织实施中央、省市调价计划
1、理顺价格关系,做好价格改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省物价局关于药品价格调整工作,先后4次督促800多个降价品种在市属各家医院及各大药房得到落实,同时顺利完成了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工作。5月份,组织召开了由社会各界、消费者代表参加的“贵阳市供水价格调整听证会”,并按程序将听证会情况上报给省物价局,经省政府批准后,下发了《关于调整贵阳市供水价格的通知》。明确了此次调价的幅度、对困难群众的优惠措施等,还要求供水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规范商品房交易价格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价格秩序,拟定了《贵阳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管理办法》,于12月由贵阳市政府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2、清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认真贯彻《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规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费的通知》精神,及时下发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取消了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全市221家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的收费情况进行了年度审验,年审率达100%。对部分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会同市财政局采取到单位查账、查票据等方式,切实加大审核力度。对在审核中发现有乱收费行为的,已责令其清退、改正。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取消电影费项目及标准,并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按规定收取择校费后,一律不得再向择校生收取学费。此外,对贵阳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进行了规范,截止11月底,共制定33个小区、楼宇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促进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2008年价格走势预测
2008年,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上半年,受春节消费增加因素和冰冻雨雪灾害影响,预计价格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涨幅。但从全年发展情况来看,今年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多于上年,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应将逐步显现;二是粮食增产及生猪生产逐渐恢复;三是国家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不少,支持价格上涨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去年以来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构成较大压力;二是去年积累下的价格矛盾较多,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严控政府提价出台等措施,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压力较大。成品油价格与国家价格相比,存在着倒挂问题。资源性产品价格也被迫延缓。这些积累性价格矛盾对居民消费价格构成的压力,将会随着时间的延后不断加大。
综合考虑以上几种因素,今年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上半年的涨幅较大,下半年受猪肉价格趋稳、上年翘尾因素减少等影响,会有所回落,但回落的空间有限。
第二篇: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省物价局
今年市场物价的特点是起点高、月月升,物价形势趋于严峻。上半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0.6%,其中,元月份上升8.7%,2月份9.2%,3月份11.1%,4月份10.5%,5月份11.5%,6月份12.7%;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3.4%(城镇上升13.7%,农村上升13.8%),其中元月份上升10.8%,2月份12.9%,3月份14.6%,4月份12.9%,5月份13.8%,6月份15.2%。这些升幅都是近三年来最高的。
分类别看,一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二是与汇率变动有关的黄金饰品、彩电、录像机等商品价格急速上扬。三是由于农业升温,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受投资规模扩大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直线上涨。
分城乡看,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镇。城镇上升10.2%,农村上升11%。进入二季度,农村物价平均上升13.2%,高于城镇13.1%个百分点。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居高不下。1—6月份平均上涨30.5%。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拉动。199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9%,今年头6个月物价个涨10.6%。
二是成本推动。1992年煤炭、石油和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21.5%。加上运输费用增加,企业推动成本上升。
三是价格改革的滞后影响。去年以来全省先后放开和调整了一大批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对零售物价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下半年,中央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后,对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十分有利。但不利因素依然较多:(1)需求拉动不会明显减弱。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需求大及货币投放多的问题,将陆续反映出来,拉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成本推动仍然较强。前期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两次提高和路桥等各种收费等因素将推动工商企业成本上升,使相当一部分适销商品继续通过提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品市场;(3)商品零售营业税率的提高也将从总体上推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4)部分放开的商品自发涨价因素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5)下半年国家计划继续出台部分价格改革措施。综合以上因素,我省下半年零售物价仍有在上半年基础上进入较高水平的可能。预计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大致在11%左右。
为了保持市场物价的相对稳定,保证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保障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进行,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当前物价形势比较严峻,各级政府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对物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按照“内紧
外松”的原则,把物价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物价部门的汇报,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支持物价部门行使职权,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做好价格调控工作。
第二,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鉴于当前的物价形势和下半年的走势,要适当调整价格改革力度,受国家调价影响的产品,价格的调整要从严掌握,控制连锁瓜。下半年除中央安全的调价项目外,省里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省里委托各地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原则上也不作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报省局统筹安排。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各方面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手段。为了防止价格大幅度波动,保障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政府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一要对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食用油、食糖、食盐、猪肉、鲜蛋等商品建立专项储备制度,使这些商品有合理的库存,以保障市场供应;二要在省、市两级逐步建立粮油、主要副食品和少数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节基金;三要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努力保持蔬菜价格的相对稳定;四要对价格已经放开的少数比较敏感商品,在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群众普遍关注的情况下,要有领导地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实行提价申报、备案制度,以适当加以干预。
第四,继续做好市场物价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鉴于目前物价普遍攀升的情况,我们已选择30个固定的监测点,对20个农副产品、13种工业消费品、13种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搞好定量分析,为研究物价形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对企业的价格行为进行引导。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五,加强物价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农电、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和粮食收购保护价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保护农民利益;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安徽省收费管理条例》执行情况报告的通知,加强收费年审和检查,制止各种乱收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第六,加强物价法规建设,逐步做到依法治价。要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价法律和法规,规范企业价格行为。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正确用好定价权,做到定价有依据,管价有制度,调价有秩序。当前,要进一步推行商品和收费的明码标价制度,坚决查处价格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2003年10月份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
2004年1-9月份,我国物价总水平累计上涨了4.1%,为1997年以来物价上涨的最大幅度。
物价波动对居民生活、企业经营和经济运行等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物价近年来的走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然而本轮物价上涨有其自身的特点。
价格的波动并非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而是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特点。
围绕是否会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形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许多争论。
因此本文以现阶段我国物价波动的成因、程度评价及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此轮物价波动做出其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诠释。
首先,本文通过对我国2004年1-9月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类商品价格波动差异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食品类、居住类、生产资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衣着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接下来本文从货币供求状况、需求因素、成本因素、结构性因素、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因素传递等几方面,探讨了本轮物价波动的主要成因,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即:
目前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是基本合适的;引起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需求因素、成本因素、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2003年起我国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经济发展迅速,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上涨趋势;另外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国内市场价格也同样会受到国际因素传递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物价上涨是粮食、生产资料、居住类价格上涨引发的,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本文进一步对此轮物价波动在市场经济、资源消耗、货币运行、居民生活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物价持续波动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严重时可导致经济萎缩并造成商品流通混乱;第二,物价波动会引起生产过剩,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物价持续上涨对货币运行会产生消极影响,货币的贮藏职能、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第四,物价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引起居民消费倾向的调整,并可能导致失业问题加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五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在原材料、燃料涨价的压力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履约能力。
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通过做好粮食生产的预测工作以及国家政策向农业的倾斜,调整粮食生产的供求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稳定粮食价格。
第二,通过强化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社会规制以及改革资源补偿费办法稳定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
第三,通过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业的风险管理稳定居住价格。
第四,通过完善和调整产业政策,正确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来控制投资规模..……
第三篇:2011年的物价形势
2010年的物价形势,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切肤之感。自去年年中以来,消费物价指数(CPI)指数一路飙升,终于在11月份创下了5.1%这一28个月来的最高。1.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2.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
3.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
4.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1.粮油涨价:2009年11月份食品价格突然上涨3.7%,造成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月突增0.5个点,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新高(扣除2010年1月的春节因素)。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7%,油脂价格上涨6.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6%,都是10月涨幅的数倍。在百姓看来,买东西的最大体会就是贵,以前8毛的青菜,现在涨到2块5,疯涨1块7;鸡蛋从3块4涨到4块2。猪肉的价格在七月份一度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6%,以北京为例,就在4月30日,市场价为每公斤13元,而5月21日,市场价提升为16.6元,升幅27.7%。而从6月29日到7月23日的升幅高达23.95%。猪肉价格一年上涨了百分之五十,鸡蛋和其他食品的价格也在飞涨,普通的一顿饭:一斤青菜,一斤肉就花去将近三十块。这将迫使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要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来购买食品。
2.能源价格上涨:2009年煤炭600元每吨,2010年1000元每吨,涨幅40%。而在这个方面,山西省对出省的煤炭征收附加费的决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同意,这就意味着我国多数省份用煤价格仍将上涨。在石油、天然气方面,三大石油集团老总日前都表示,与国际价格相比,国内价格依然偏低,需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国家还将继续提高石油资源开采的资源成本,国内油气价格将可能继续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取暖、做饭,甚至交通工具的选择(如今,大部分人选择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越来越少的人骑摩托车,大概原因在于电尚未涨价,而油价却在飞涨吧。)。
3.产品成本上涨:2010年原材料价格仍将保持坚挺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11月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36.3%;2009年2月木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21.2%;建筑所需的钢材、石制品等都有了相应的价格提升。
4.工资上涨:据相关资料显示,劳动力的报酬近年来也一直呈增长态势。央行去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职工工资上涨了14%。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物价等的上涨,使企业及用人单位不得不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第四篇:当前物价形势分析预测及政策建议
编者按: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下半年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家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前物价形势进行分析,撰写了题为《当前物价形势分析预测及政策建议》的报告,分析当前物价运行特征,指出稳定物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全年物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物价形势分析预测及政策建议
一、当前物价运行特征
1-6月份,我国物价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先扬后抑,总体呈高位趋稳态势,上下游价格走势有所分化。
1.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不断攀升,环比涨幅有所收窄。今年,我国物价走势总体呈同比涨幅扩大,环比涨幅趋于收敛的态势。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5.4%,明显高于4%的调控目标,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高,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9%、4.9%、5.4%、5.3%、5.5%和6.4%,呈不断攀升态势。从环比涨幅看,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1.2%、-0.2%、0.1%、0.1%和0.3%,环比涨幅在2月份达到1.2%的高点后快速回落,5月份和6月份环比分别上涨0.1%和0.3%,6月份环比涨幅略有加快。从环比涨幅趋势看,由于下半年基数提高,物价同比涨幅可望回落。
2.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分类别看,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从历史数据看,衣着、交通通信、娱乐 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一直处于下跌态势,即使在物价上涨时期也是如此,如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上述三类价格则分别下降1.5%、0.7%和0.9%。而进入2011年以来,这三类价格也出现上涨。1-6月份,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同比分别上涨11.8%、2.3%、1.0%、2.0%、3.2%、0.3%、0.6%和6.3%,涨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扩大6.3、0.6、2.1、2.6、0.5、0.4、0.3和2.4个百分点。
3.粮食及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拉动食品价格上扬。今年,食品价格上涨主要由粮食和猪肉价格拉动。受国际粮价上涨、前期干旱和当前洪涝灾害的影响,粮食价格上涨预期明显增强,导致近期粮食价格高位运行,1-6月份粮食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4.0%,拉动CPI上涨0.38个百分点,创下2005年以来的新高。由于粮食的基础性地位,粮价上涨对其它商品价格上涨拉动作用较强。此外,受前期疫情、饲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1%,创下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拉动CPI上涨1.3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1.4%。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拉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快速攀升,6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2.3%,拉动CPI上涨1.94个百分点。在粮食和肉禽价格的拉动下,1-6月份食品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1.8%,其中6月当月同比上涨14.4%。
4.居住价格高位运行,但涨幅趋于平稳。1-6月份,我国居住价格快速上涨,但近期涨幅呈回落趋稳态势。1月份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8%,创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但2月份之后涨幅平稳回落,6月份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2%。从居住价格的构成看,水电、燃料及装修材料的价格涨幅比较平稳,但租房价格大幅走高,3月份同比涨幅达8.0%,创下2002年以来的新高,6月份租房价格同比涨幅仍维持在5.9%的高位。因此,今年居住价格上涨主要由租房价格快速上涨拉动,而租房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是房地产调控导致购房需求受抑。
5.地区物价差距明显,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物价涨幅居前。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地区差距明显,西部地区物价涨幅明显高于中部,中部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东部。1-6月份,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步上涨5.9%,高于中部地区0.4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0.6个百分点。在31个省和直辖市中,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最大的为青海省,累计同比上涨8.2%。
6.PPI高位回落,与CPI差逐步缩小。1-6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先扬后抑,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两者的涨幅差逐步缩小。从各月价格走势看,1-3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均呈上涨态势,4月份后,两者走势出现分化,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回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1-6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之差分别为1.7、2.3、1.9、1.5、1.3和0.7个百分点,两者之差呈缩小趋势,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有所减轻。
二、稳定物价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短期看,负利率、高投资和高房价推高物价涨幅,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从长期看,这些因素也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障碍。
1.负利率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和通胀预期增强。从利率角度看,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十分宽松。2010年1月份以来,我国物价进入新一轮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目前仍在震荡中维持上升态势。在 此阶段,虽然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1.25个百分点,但自2010年2月份以来实际利率一直为负,已经持续17个月。从更长的历史数据看,自2003年经济高速增长以来,我国实际利率为负的时间达56个月,可见相关部门对负利率有较高的容忍度。但负利率的长期存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使中低收入者的财富缩水,实际利益受损,促使高收入者减少银行储蓄,加大对房地产的投机,推升资产价格,并增强公众通胀预期和推高物价;二是负利率意味着借贷成本较低,增加了投资的盲目性,促使投资快速增长,拉升投资品价格;三是负利率使居民和企业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明显,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对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2.投资过快增长拉动物价上升。投资快速增长拉升物价。从历史数据看,CPI对固定资产投资是滞后指标,CPI涨幅一般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1-2年。“十一五”期间,2006和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和24.8%,导致2007和2008年的CPI上涨4.8%和5.9%;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了4万亿投资的刺激政策,2009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和23.8%,2010年CPI上涨3.3%。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投资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随着今年后期新开工项目的增加和保障房建设的快速推进,预计后期投资增速仍维持高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物价还存在上涨压力。
3.房价调控效果有待观察。房价快速上涨影响物价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2010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44%,2011年1-6月,商品房销售价格累计上涨9.91%,涨幅有扩大趋势。各地政府根据国家要求提出的2011年房价调控目标,基本是 与当地居民收入和GDP增长目标挂钩,被媒体评价为涨价目标。1-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和环比下降的城市较少,多数城市仍维持上涨态势,房地产调控处于相持阶段,调控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房价上涨会带动租房价格和建材价格上涨,从而对物价水平形成拉动。6月份,租房价格上涨5.9%,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测算,1-6月份建材类价格累计上涨15.8%,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1.9个百分点。
三、全年物价走势预测分析
有利于物价稳定的因素有:
1、今年以来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M2、M1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改善了管理国内通胀预期的货币环境;
2、后期翘尾因素将明显回落,下半年翘尾因素将拉动CPI上涨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减少1.5个百分点;
3、国内经济增速在主动调控下平稳回落;
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有利于减少输入型通胀压力。
不利于物价稳定的因素有:
1、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干旱和洪涝灾害推高粮食价格,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带动肉禽类价格上涨;
2、房地产调控进入相持阶段,抑制需求的调控政策直接推高租房价格;
3、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使我国物价面临长期的上涨压力;
4、负利率使货币政策难以回归稳健,刺激需求,拉升物价。
综合来看,我国物价运行将呈现三季度高位回落、四季度趋于平稳的特征,初步预计全年CPI和PPI分别上涨4.9%和6.8%。
四、加强物价调控的政策建议
1.重视价格型工具对物价的调控作用。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 攀升,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对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明显不够。利率工具谨慎使用的原因:一是对热钱流入的担忧;二是考虑中国的负债结构,不加息以保护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是对经济增速放缓的顾虑。但总体来看,热钱流入国内的主要目标是回报率较高的资产,而非追求利差,而且提高利率对稳定物价、调整利益分配结构和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更综合,因此,未来货币政策应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逐步提高存贷款利率。
2.优化投资结构和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
3.选择时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一是要让基础产品价格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并发挥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目前受国家控制的基础产品价格管理僵化,对市场反应不灵敏,加大了供求矛盾,不利于资源节约和提高效率。二是改善对政府定价商品的管理,探索与完善资源产品的价值构成体系和成本摊入的方式,使资源的生态价值、环境补偿价值等在资源产品价格中得到合理体现。三是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提高资源税率,促进资源节约和利用;改变资源税费征收方式,把从量计征为主转向从价计征为主,从量和从价计征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资源富集地区分享资源溢价收入的机制。四是放宽部分资源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型产品供求的基础性作用。
4.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近些年,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 价格快速上涨,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在支出结构中比重越来越高,这是在通货膨胀预期下资产价格上升大大快于CPI的主要原因。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在关注一般商品价格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特别要加强利率工具在控制资产价格中的作用。7
第五篇:火灾形势分析报告
火灾形势分析报告
1、本地区火灾基本情况
火灾基本情况:截至月日,共发生火灾起,死亡
人,受伤人,直接经济损失元。同比去年,火灾起
数下降了%,亡人数上升了%,伤人数与去年持平,直接财产损失上升了%。
2、本地区接警出动情况
接警出动基本情况:截至月日,消防队伍共接警
起,出动次(含增援),出动消防车辆次,消防人员人次,抢救被困人员人,疏散人员人,抢救财产价值万元。同比去年,接警起数下降了%,出动次数下降了%,出动车辆数下降了%,出动消防人员数下降了%。
3、本地区同比去年情况
同比去年情况:年上半年电气火灾起,火灾损失元;2014年同期电气火灾起,火灾损失元,火灾起数同比持平,火灾损失率同比%;2013年上半年生活用火上升居民火灾起,火灾损失元;2014年同期生活用火起,火灾损失元,火灾起数同比下降%,火灾损失同比上升%; 2013年杂草木火灾起,2014年杂草木火灾起,同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