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促企业跃进——昆明卷烟厂大跨越之创新篇(精选)
科技创新促企业跃进——昆明卷烟厂大跨越之创新篇
经过1996年和2000年的两次低谷,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到全国各地“取经”后,昆烟人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料资源和设备并不是优势,可以很快被人赶上,核心技术上的领先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尝到甜头后的昆烟一发不可收,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跃马扬鞭,取得累累硕果。
技术创新胃口大开
2004年的到来,中国的卷烟企业必将与世界烟草巨头们同台竞技,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征将起到保证作用。随着卷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各企业在卷烟工艺等核心技术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柔性加工”概念越来越被生产经营者所接受。“柔性加工”是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时代企业赢得消费者的重要举措,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要满足这种需求,企业就要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昆烟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图强发展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不断研究和提高产品文化、科技含量等举措,都是推行“柔性加工”的具体体现。
但是,经过1996年和2000年的两次低谷,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到全国各地“取经”后,昆烟人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仅仅做到“柔性加工”还不够,还要做到“精细加工”。根据烟叶的等级、部位、品质等,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工艺路线、加工方式、加料技术,提升在线加工工艺的水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原有的优异品质,另一方面有效地摒弃原料本身的不良因素,维护产品的个性特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
根据“精细加工”的要求,昆烟开始对目前所采用的制丝工艺进行改进,当前已经完成主要生产珍品“云烟”、“香格里拉”等高档卷烟的生产三部的配方柜的改造工作,改造后烟叶的掺合均匀度、水分的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为“云烟”等产品的优异品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据介绍,下一步以实现“精细加工”为目标的多项工艺技术改进还将推广到各个生产部。同时,针对不同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技术的各项实验也正在昆烟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科研投入逐年增长
遍及昆明卷烟厂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QC小组,正是一支活跃在基层的革新队伍。截至
2004年1月12日,昆明卷烟厂QC成果发布会已进行了15次,为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管理能力加强了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昆烟领导层对科技的地位和重要性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有着清晰的思路:加大国际先进装备和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做好高科技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工作和先进技术的试验、应用、推广工作;紧紧围绕提高产品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这个中心,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提高企业的加工工艺水平和生产水平,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当然,对于科技兴厂、科技兴业,昆烟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从1996年昆烟技术中心成立至今,昆烟对技术中心设备的投入已逾亿元。同时,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加大,1998年为2146万元,1999年达到4861万元,2000年后又追加经费投入超过2800万元。随后的几年,科研经费更是“翻着跟头”地投入。这为昆烟后来推出包括“珍云”、“金云”、“紫云”、“醇云”、“e时代”以及“香格里拉”系列等一系列产品打下了良好基础。
“青春常驻”的秘密
如果说提高生产和加工工艺水平让昆烟尝到了甜头,那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则成为昆烟永葆青春的秘方。
昆烟产品研究一室主任曾晓鹰对这一方面很有发言权。今年38岁的他1981年进厂,有着20多岁的工龄,其中的17个年头从事产品研究工作。1997年担任工艺科副科长的他,承担起昆烟产品开发和改进的重任,具体实施了“极云”、“醇云”、“红云”等多项产品的改进,为昆烟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贡献。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系统的知识积累,曾晓鹰带领一支热爱企业、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遵循企业新产品“生产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有昆烟特色的产品开发之路。
“我们做到了产品的开发有自己的特点”,曾晓鹰很自豪。这是因为李万兴厂长一直在强调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9年,昆烟开始专销产品的研发工作,企业在营销上也制定了“一省一品”、“一省一策”的策略。曾晓鹰表示,营销策略开了好头,也改变了我们以往的配方理念,以前是根据市场调研做出样品,主要由我们自己组织评委会评吸,再加以改进。但现在我们把新样
品带到销区,请消费者评吸,根据他们的意见加以改进,直到消费者满意为止。“以这样的理念搞新产品,成功率有了保证。”
经营理念、产品开发理念是有共性的。昆烟人这样想,别人同样能这样做。消费者凭什么选择昆烟呢?“差异化战略”才能发挥功效。“卷烟的同质性很强,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很难,但再难也要把它搞出来”,曾晓鹰对“万宝路”、“三五”、“柔和七星”都有自己鲜明特点非常认同。“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点,才能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点,就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是要有别人难以模仿、别人无法复制的东西。昆烟有什么呢?昆烟有云南特有的清香性烟叶原料和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但这些别人都可以复制。独特的工艺配方技术成为突破口。因为再好的原料都要加工、搭配、组合,都要用工艺配方发挥其最大优势。
走在科技创新前沿
为了形成自己独有的工艺配方技术,分管工艺的武怡副厂长和所有技术人员可谓绞尽脑汁。不断跟踪烟草科技前沿的同时,从烟叶复烤环节开始对卷烟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复烤加料、白肋烟处理、提高烟丝填充量、减少烟草类物质的质量、选择含糖量低的烟叶和香精香料、干冰膨胀技术、卷烟盘纸添加剂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使昆烟的烟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等级的烟叶原料内在品质明显改进。在基于消费者接受的口味上,昆烟的新产品以特殊的工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云烟(e时代)、云烟(珍品、软)、香格里拉系列等新产品的畅销,证明昆烟走上了正确的路子。
核心技术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专利之争。昆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截止2001年12月,昆烟申报专利24项,已经批准的有16项。科研开发要有超前意识,要有超前成果,是企业主动、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前提。
2003年,在昆明举办的全国烟草行业降焦减害会议上,“发展中式卷烟为主方向”的中国烟草科技发展方向被正式提出。“中式卷烟”的核心精神就是“特色”,并且是“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式卷烟”对中国烟草整体形象做了明确定位,同时指明了中国烟草科技发展的方向,昆烟这几年的创新开发工作完全符合这一思路。
昆烟创新思路对了,有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有部门之间的大力合作支持,有科研队伍的继续努力,“昆烟特色的创新开发之路”会越走越宽广。(马智波)
记者手记:对昆烟技术创新的一系列采访中,无论是其生产、加工工艺环节还是研发环节,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昆烟的技术创新都深深地刻有市场这个“烙印”。一切生产、加工工艺技术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研发与市场同步,不再“闭门造车”,成为市场营销的“先锋军”,为市场的开辟来打头阵。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昆烟的每个环节都在为市场服务。每个环节都像手上的手指,抱成团后的“拳头”打出去肯定是最有力的。
管中窥豹,昆烟有了永葆青春的秘方。2003年的跨越式大发展仅仅是个起点,有理由相信,昆烟人还将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4.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0亮点之资源大平台——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园区
平台的概念是平整的舞台。平台的内涵是能让一切需求要素在平台上自由聚集。平台的功能是聚集后自然而然产生各种裂变和化学反应。能否把一个平台建好,是对建造者能力、人品、学识、财富、创业精神的综合大考。
——题记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0亮点之资源大平台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园区
2011年1月15日,庄严肃静的昆明市政协礼堂里,昆明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在召开,首次参会的政协委员赵和在审议昆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稿中发现,涵盖昆明政治、经济、文化未来5年发展大计的规划里,无一处一字提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昆明孵化器界的委员代表,他深感沉重和压力,孵化器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就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在国家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孵化器更是作为六大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措施之一,以“进一步加强”的措词得到整段的描述和规划。在沿海发达城市,孵化器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创新载体和支撑手段,在城市“十二五”规划中不只是提及体现,更规划细致到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人才战略等若干章节。
作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园区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赵总把成为政协委员当成了这些年创业的政府嘉奖,没想到第一次参会,就开出一脑子的责任和使命来。趁着会议间隙,赶紧回到办公室,把骨干召集过来研究,并亲自操刀开始了政协提案的撰写。好在这些年在孵化器这个大舞台上,团队是真刀真枪在干,不但卓有成效,而且还成为了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协会、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昆明市工业园区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一个创建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若干年的艰苦创新创业,打造成了云南昆明的孵化大平台,对昆明的孵化器现状和需求等早已了然于心。
正是借助于孵化资源大平台的影响力,正是这次不经意的参政议政,让新兴产业孵化器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审视了孵化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在昆明的生存发展状况。很快,一份《关于加快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建议》提案交了上去,成为备受关注的提案,交由昆明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办理。
第一节 溯源:源于经济落后、资源稀缺、势单力薄
审视一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布局版图便知,孵化器由开始的战略布局、探索建设,到现在,已成为一股自发的建设力量。版图清晰地告知我们: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其孵化器数量就越多,从北京、上海到长三角、珠三角依次到中部西部中心城市,如果前期的孵化器建设属于探索、安排、尝试,到今天,则是需求、需要和由内而外的动力驱使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和趋势,多以工业经济开发区为主,以聚集大型工业企业、产业为手段的云南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实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既无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基础,也没有丰厚的高校科研资源,外资也无法大量招引集中。好在2004年以民营力量身份进入孵化器行业的昆明新兴产业孵化器,从一开始就深知此中玄机,如果说2004年中国孵化器建设已成规模,先进发达城市已知并深切感受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和功能,那么新兴产业孵化器在昆明建设孵化器的手法和战略安排,则非常值得称道,值得所有孵化器建设者思考和借鉴。
和所有孵化器建设者开始一样,他们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选楼,和所有投资者、民营孵化器建设不同的是,他们一口气造了20万平方米楼宇,都只租不售,国家对一个孵化器的评定标准只需万余平方米即可,如果只想要个名号,大可不必造这么多。更多的成功经验是边造边售边租,概念也有了,流动资金也有了,利润也有了。
他们不这么认为,因为:“昆明这地方既然其他许多条件都比不上发达地区,尤其是软实力不够,那么我这个‘器’就应该足够规模、足够像样。有了像模像样的‘器’,其他事情才好办,才能办,政府才相信你办得好、做得到!”
有些人或许对这些话的含义莫衷一是,随着我的仔细解读,将会逐渐清楚:孵化器在国家战略中是一颗战略棋子,其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在孵化器建设的战略安排中,长远的战略眼光更为重要,否则很难在孵化器建设中有所作为。
建一个大大的孵化器如果只是初衷,是因为这个初衷里蕴藏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机遇,任何事情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创造并把握机遇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节 布局:集聚八方资源成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
所有孵化器建成后的第一件事其实都是招商(招商这事在孵化器圈里很少被人谈及,一是之前招商压力不大可以等商;二是没有正确理解对待招商;三是各使各招不上台面,这话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昆明经开区孵化器也不例外,随着一批又一批企业的入孵,新楼渐渐热闹起来,不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还是团队成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但高兴之余,决策层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原因非常简单,进驻的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创业属性不强,产业特征不显著,孵化器里的企业如果不是集创新技术、创业精神于一体的优质项目创业团队,孵化器就很容易混同于任何一个开发区或商务楼。仔细了解情况后还发现,这就是昆明的现状,城市的现状,经济结构环境的现状,企业群体质量的现状。
开发区和地方领导却大加赞赏,因为企业的聚集创造了税收,这才是地方首先想要的。至于产值税收的质量,大家还没来得及多想,更没有把这些问题和孵化器的关联度当成问题。积极的方式是要为这种现状找到出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消极的方式是现在这样也行,收益也不错,所出现的问题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只是离新兴产业孵化器规划中理想的孵化器太有距离。
有句话叫作办法总比困难多。昆明孵化平台的建设及其成效后来证明这句话在孵化器界也很受用。全国类同于昆明这样的城市并不少,缺这少那似乎这也不行那也不成熟,只能如此作罢。而昆明最终选定的方案或出路是:千方百计聚集八方资源,让孵化器成为企业、政府的桥梁纽带,从根本上改变或带动一城一区的创新创业事业,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火炬燎原之地。思路理清了,主意拿定了,新兴产业孵化器及其团队从造幢楼做个孵化器的个体角色,瞬间转换成了搭建个大平台,撑起一片天的任重道远使命者。团队对内做好孵化器该做的事,对外成了带动呼吁一个行业的服务者。
于是,下述看上去让人肃然起敬的招牌先后一一挂到了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大西路39号的创业大厦前:
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协会(该协会由云南海归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地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新思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4家单位筹备发起。协会现有会员50个,会员主要来自留学归国人员在滇创业的企业和企业家,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及经理人。该协会将在留学回国创业人员的创业互助、建言献策、合作交流、互动发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理事长单位(该联盟是由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发起,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支持下设立的全国孵化器非营利性自主联盟)。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该协会是由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及相关中介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社会组织,由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已有90多个会员)。
昆明市工业园协会(该协会是由昆明地区各类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以及从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环境评价、招商引资服务等的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性、地方性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有会员单位91家,其中,包括昆明日报社在内的39家单位当选理事单位)。
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孵化区管理办公室(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二级招商平台”,是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占地面积266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1万平方米,为入孵企业提供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场地和3.8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是一个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只是一个孵化器的创业大厦,一头连着成百上千的科技企业,不断完善和释放它的孵化服务能力、创业氛围和聚集效应,一头连着所有的行业协会机构及相关部门。以此为平台,成为企业和政府间的理想桥梁和纽带,从宏观政策层面完善和催生优惠政策,着眼长远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几乎所有问题,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市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第三节 收获:孵化器成为无边界资源平台获得发展机遇
看上去花了大部分精力、财力在为行业、政府搭台唱戏,看上去创业大厦里各路官员、干部络绎不绝,各种会议、活动日程满满,也就是在这种不经意中,昆明新兴孵化器悄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孵化器成为了无边界的资源平台,资源的积累和逗留派生出很多的生意,完成了单纯招商引资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和任务。
截至到2010年,昆明新兴孵化器共计孵化企业千余家,创业企业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设备制造业、光机电产业、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孵化器对科技企业的聚集和孵化,成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撑杆”,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和发展的聚宝盆,其企业产生的产值税收不断让人刮目相看,创新型企业对原有传统工业的引领和新型产业的形成,更给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在新兴孵化器取得长足成长机遇的同时,针对国家对留学生创业和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孵化器大力投资兴建了云南海归创业园,海归创业园从一开始规划便大手笔,在海归大厦的基础上,规划了七大专业孵化器,分别是:信息产业专业孵化器、光机电专业孵化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器、新材料专业孵化器、高能源专业孵化器、环保技术专业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在规划定位专业清晰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同时,孵化器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留学人员和博士高层次人才进区创办企业实施办法》,除房租补贴外,每年从财政预算的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作为创业者的启动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科技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企业10~20万元启动资金资助。
在大环境不断改善趋好,孵化器渐成气候。绩效凸显的同时,新兴孵化器未雨绸缪,坚持“要孵化企业,先孵化自己”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强孵化器的自身建设。孵化器内已建成“网络信息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科技动态,实现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转移。与此同时,依托政策支持建立的“昆明技术转移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站”,为孵化器孵化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创造了执行条件,新兴孵化器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被昆明市经委列为昆明市的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之一,孵化器被评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机构”。
初具环境规模、政策优势的新兴孵化器,随着孵化服务链的打造和完善,不但让一大批创业企业受到了各种政策支持、项目资助、中介服务,更在很短的时间里,孵化培育了一批健康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云南惠乐高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汽车换代型配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孵化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并获发明专利的“圆盘型汽车发动机、内燃型可变涡流节气门”以其节能减排、提升动力的特点,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目前已与红塔一汽、绵阳新晨动力机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节气门产品已在首都出租汽车行业小批量使用,以此为契机,有望全国推广,鉴于良好的市场反应和前景,惠乐高科技已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兴办节气门组装厂。
昆明金域入孵新兴孵化器不到两年,作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昆明金域以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和严谨的从业态度、创业精神,将其业务迅速扩展至云南省80%的地区。为保证企业的梯级发展,新兴孵化器为昆明金域提供了一个楼层的办公面积,总计达2500余平方米,按照国际现代临床实验室标准设计和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1500多万元为各学科匹配了先进齐全的设备与设施,中心技术现可开展10个学科、28个系列、近千个检测项目。
云南顶顶高是2008年才创业成立的孵化企业,专业设计、制造和销售环保节能隔音门窗和建筑智能门窗,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门窗可实现遇风和雨水自动关闭,接到防盗报警信号后自动关闭并发出80分贝以上的警报声,接烟雾传感信号或可燃气体泄漏信号自动开启排烟排气等功能。顶顶高依托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资源,做强研发,扩展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已成为孵化企业中快速成长的新星。
第四节 重点:大平台需要坦诚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 审视昆明新兴孵化器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中国孵化器行业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亮点或案例。如果在新兴孵化器眼里,打造成孵化资源大平台只是孵化器发展的一个战略决策,一种在特定城市区域资源局限条件下的特定做法的话,应该说,他们基于特定条件所做成的事业,撇开事业本身意义的同时,许多方面都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建成大平台需要坦诚的心态
我们给孵化器的定位本身就是中介平台,对平台本身的解释其实非常简单,它应该是通畅的信息交汇点,必须是相关资源愿意聚集的洼地,它充满着双赢、多赢的良好氛围,它有着强烈的公益性色彩,同时它又具备了鲜明的成长成功价值和宝贵的机遇挑战。
不论是建成建好孵化器这个平台,还是通过新兴孵化器建成区域行业的大平台,坦诚的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会议室采访赵总时,有工作人员进来说,昆明市律师协会想把协会的办公地址放在创业大厦里,赵总当即表示同意。工作人员进一步说明:协会所需的办公面积得是免费的,对公司和孵化器其实没有实际房租效益。赵总的回答十分简单:对企业有好处呀,那么多律师天天往这儿跑,企业的法律顾问、咨询、诉讼问题不是都近水楼台了吗?
估计不久,昆明市律师协会也将在创业大厦挂牌了。熟悉赵总的人都知道,不论平日还是在会上,他都寡言少语,但一打交道都充满信任。有没有困难?双方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如何保证双赢、多赢?这些在许多人眼里都得反复探讨研究的问题,他表达起来往往就几句话,但绝对坦诚,而且答应的事绝对落实。
需要补充的是,坦诚的心态不但决策者自身必须具备,还得融进企业文化之中,成为孵化器团队的共同品质,因为在每天川流不息的信息交流中,每位孵化器团队人员,都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交流角色,坦诚的心态时时、事事、处处都在体现。
在对孵化器的众多形象比喻中,不论是学校、园丁、服务者还是创业沃土、成功之地等等,都或多或少包含着这些概念中的必备素质,就是宽阔的胸怀。在新兴孵化器和赵和这里,宽阔的胸怀更是体现得完美之至,以至使这么个边远城市,渐而成为了中国孵化器行业的热点重镇。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的筹建,当全国各地百余位同行聚集到昆明新兴孵化器大会议室,出席孵化联盟成立大会时还在疑惑,一个如此全国性的联盟机构怎么会云集到昆明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孵化器会议室里,一个国字头的行业联盟,怎么会是赵和出任理事长。撇开他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不说,恰恰是他宽阔胸怀的体现,也才形成了全国孵化联盟目前的格局。
其实,担任联盟的发起人、理事长,所有的工作都是公益,都是奉献,都是对行业的热爱,理事长单位除了多交点会费,并无其他任何职权或待遇收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思想准备,他才能为联盟的事东奔西跑,参与筹备中孵基金,鼓励各地设立分联盟,到孵化器做得好的城市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代表联盟上传下达寻找政策资源,反映民情民意,为联盟各单位孵化器建设出谋划策,体现服务职能。正是这些看上去没有收益的工作,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孵化器人应该具备的公益心,更在不知不觉间,把昆明孵化大平台的概念渐渐编织得完整而富有活力,并因此进一步带动提升了昆明新兴孵化器的知名度、美誉度。
换种表达方式,宽阔的胸怀意味着许多不图回报的奉献。在新兴孵化器的创业大厦里,几乎所有的招牌背后,都有着一个有关宽阔胸怀的故事。不论是免费提供办公场地,还是成为某个协会联盟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对一位民营企业家而言,既没有政治上的收获,也没有待遇上的提升,有的只是资源的分享、有的只是对相关政府行业资源机构的配合服务、有的只是更忙更累更多的应酬去沟通交流。而所有这一切,唯一享受到了其中莫大好处和利益的是孵化企业,他们离政府政策近了,出门上楼就是所需资源单位,在一个本已局部优化的新兴孵化器里,更享受到了独一无二的政策资源聚集优势,孵化器通过最大量的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由硬到软,真正形成了孵化企业的局部优良生态环境。
第五节 条件: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若干保障条件
昆明新兴孵化器的形成和状态,或对孵化器建设的启示思考,其功能和作用有待读者体会品味。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亮点之一,或许更多人会说,能做成大平台当然好,可是„„不论多好的事,一“可是”便大都没有下文了,而可是之后往往是强调困难,并非迈不过去的坎。因此,有必要把昆明新兴孵化器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若干保障条件一一整理成文,对照这些基本条件,如果你真做不到或的确没有,那么这一孵化大平台的亮点,就真的只能晃晃眼睛了。
条件一:吻合区域经济的需求
昆明新兴孵化器选址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在建设伊始,便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源头、基地和科技政策职能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大量的招商引资后,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企业环境基础,随着企业聚集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对科技、创业、企业、产业链的服务需求与时俱进,可以说,新兴孵化器的创建,高度吻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所涉及区域经济的需求,弥补了区域经济的不足,替代了区域经济必须具备的诸多功能。
也正是如此,新兴孵化器从建设到工作的开展,从资金周转到政府服务购买,都得到了经开区的鼎力支持资助,高度吻合相同的利益诉求,使新兴孵化器获得了优良的建设发展环境,确保了新兴孵化器的投资收益,提供了建设孵化大平台环境背景的基础条件。
条件二:强身健体具备基本实力
凡事都得量力而行,能有效建成孵化大平台,显然新兴孵化器自身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而且有实力是建大平台的前提条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力来自于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方面,往往成为我们最为忽略的地方,眼睛只对外看,唠叨许多困难为自己开脱,殊不知或许绝大多数来自自我经营管理不足。换句话说,孵化器自身必须强大,必须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必须成为资源的洼地,必须成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资源丰沛地去建大平台,去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并在这些服务中进一步聚集资源,良性循环地发展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孵化服务能力。
条件三:对创业精神的深刻理解
对创业精神的深刻体会或理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孵化器作为服务创业者的中介机构或平台,首先必须懂得创业精神的内涵实质,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创业的价值,在服务中提升、丰富这种价值。新兴孵化器创始人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显然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创业者、创业团队,因此对所有服务对象没有隔阂和鸿沟。
对创业精神的深刻体会,还会直接形成服务创业事业中的奉献精神,未必每个人都是创业者,但悟到创业精神内涵,在服务中自然而然会把心态调整到珍惜奉献的状态中来,才能最终确保孵化大平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条件四:四通八达的资源整合能力
孵化器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大都已达成共识,但在所有复合型人才的众多才能中,资源整合能力却必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因为不论我们自身多么复合,人都不是万能的,到了一定的水平,反而必须专业专注,对创业者的服务,需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若干环节、阶段的帮助服务中完成这样一个庞杂的过程,最可靠有效的保障是通畅地整合社会各类资源,齐聚孵化大平台,然后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优势,完成各自专业专长的服务职能。
失去资源整合能力的孵化器人,不但会把孵化器本身带入孤芳自赏的境地,更多的时候则游离于区域经济需求,游离于新兴战略产业,不但失去了孵化器本身存在的价值,更无法满足孵化企业的基本服务需求。
条件五:创业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一种意识或观点,尤其对于孵化器人而言,更应该牢固树立这种观点,唯其如此,我们才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摆正位置,理清思路,端正态度,才会急为创业者急,想为创业者想。也正是如此,昆明新兴孵化器才会放开许多赚钱赢利的机会,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去建设孵化大平台,而这个大平台的建成,正是创业者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动写照。
认识到创业者利益高于一切,需要具备许多品质。国家、民族利益也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罢,直至个人的梦想理想实现,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创业都是最为珍贵的行为和财富,创业者身上具备的责任感、成功欲望、风险意识、激情和能力,不但是珍贵的稀缺元素,更是我们应该备加呵护的创新基因和希望。
第六节 启示:孵化器都应该建成通畅大平台
昆明新兴孵化器对孵化大平台的建设,大平台建设对新兴孵化器带来的多重效益,作为中国孵化器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的亮点,的确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或许昆明新兴孵化器建孵化大平台的初衷是因为城市边远,大学科技研发人才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大平台来聚集市场、政府、政策和社会各界的资源,确保孵化使命的完成。但是,就我们的孵化器建设而言,孵化大平台的理念不论在哪省哪市,不论其相关资源多么丰厚,都非常必要,都必不可少。换句话说,孵化器都应该建成通畅的大平台,让各种资源要素、金融人才、技术创新通行平台之中,成为创业者的高地、福地,成为实现梦想的理想地成功地。建不建是觉悟理解问题,能不能建好则是水平能力、意识问题,孵化器人赶上好年代、好时候了,遇到可以大有作为的年代了,不论是政府、区域经济,还是新兴产业、市场及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包括人才战略、创业环境,孵化器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都有施展本领的舞台,都有成就事业的条件。
第三篇:激发创新活力 支撑跨越发展——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
激发创新活力 支撑跨越发展
——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一个创立仅6年的科研机构,短短6年来,它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等领域成功孵化了6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先进院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院长樊建平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路径。它的实践正是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下,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日益突出。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与分散重复并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
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试点,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随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上世纪末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从体制上走出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也积极推进,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体制改革在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大大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研院所走出“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深化改革,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尤其是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华为、大唐、海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统计显示,近两年,企业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就像鱼儿离不了水,科技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税收、政府采购、创新文化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同时着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积极培养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并在选才、引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经过改革的洗礼,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着全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我国科技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8610亿元,增幅为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
——重大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太空漫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高速铁路、超级杂交稻、基因测序等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佳音频传。
——围绕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任务,科技有效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三农”、惠及民生成效显著……
我国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中一些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资源投入效率还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进,创新环境还不完善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仍将肩负重任,砥砺前行。
(新华社记者吴晶晶、顾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