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时间:2019-05-12 11: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第一篇: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主线,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竞争中获胜,对于仙桃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不足、第一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大、粗放增长等诸多不良因素,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主要有:

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着重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2、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更加注重第一、三产业发展和与第二产业的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可以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小我国发展的外部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

4、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发展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二、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分析

仙桃位居中国中部江汉平原,相对于中部地区县市来讲,仙桃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化基础好,城市建设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产业污染较小,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然而仙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相对于沿海县市,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足,工业发展主要靠引进技术而不是自主创新,新办企业很多是靠承接产业转移而非自主创业,市场主导力不够。就仙桃自身来说,轻重比例失调影响社会建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出口依赖度较高,这些都迫切需要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1、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推动人口城市化是仙桃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农村人均一年消费五六千元,城市人均一年消费1.5万—2万,增加10万城市人口就可以拉动10多亿的消费。单从拉动内需讲城市化是顾全国家发展大局,然而对地区竞争却优势不明显,然而城市化还有更多的好处,尤其是对于仙桃。仙桃工业基础较好,尤其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后劲十足,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劳动力倒显得不足。城市化可以稳定职工、提高职工素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比小城市节约土地资源,比小城市有更多的排污治污能力。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将促进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摘自新华网《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

人口就业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仙桃具备良好的城市就业基础,可以广泛而稳定地吸收人口入城,城区面积的扩大有利于促使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效率,促进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对于位居湖北中部地区的仙桃来讲,我们不具备沿海以城镇化拉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也不具备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技术、环保优势,只能以城市化作为拉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人口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似乎是长久的,然而短期内,给与人才、企业熟练工人以一定的住房、交通、教育等优势,能够在短期内稳定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发展,分批分步实现城市化。仙桃市计划采取搬迁仙桃市委市政府、搬迁仙桃中学等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南城新区建设,有利于人口城市化进程。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拿无纺布行业来讲,被别

人主导的产业永远享受不到高额利润,也永远没有稳定的保障,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受国际分工的影响,终究将被更为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地区所取代。扭转这一局面是仙桃市乃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作为仙桃地区来说,重大技术突破显然是不现实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输入式创新,也即通过招引高技术企业的入驻、对外合作入股等方式引进外来力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掌握自主创新能力,或者适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吸纳优秀人才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仙桃发展的人才优势,从而构建产业主宰力。

3、规范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能够对农业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从全国来讲,也许更需要农业来稳定劳力,避免拉美陷阱,然而从仙桃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劳动力进城却有利于企业发展。在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全国各大行业基本都出现发展下降趋势,而农产品加工业却呈现了约40%的高增长势头,仙桃地处中部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农业产业化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是拉动农业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的最有效途径,市场拉动的农业产业化会促使企业跟农民签订标准化生产订单,品牌化战略的企业会推动农户高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构建了利益链条,能够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市化促使了部分农民进城,机械化进一步促使土地集聚和效益提升,人口减少的农村基础环境更容易改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也在发展中逐渐显现。

4、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掌握先机。从就业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不是企业,仙桃完全没有必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驻,从发展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是高、精、尖产业的企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仙桃在创造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上技术乏力,但在选择这些产业上却有一定的自主权。国家在低碳经济的培育上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产业、节能产业不仅仅是维护大局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

择。这需要仙桃在发展方向上更加坚定,在选择项目上更加谨慎,在推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上更多作为。

城市化和产业集群战略也有利于打造节约型社会,打造产业链条,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城市化可以集约使用土地等基础资源,集约使用各项政府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使用市统一的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进一步优化干部绩效考核,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导向。经济发展的压力太大可能会引起乡镇间各挖墙脚,也会造成原本有选择的招引变成了好坏企业照单全收的结局,这给转变发展方式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若要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利用仙洪实验区这个政策优势,争取政策优先改革,例如可以采取税收分成的方式对推荐企业进城落户的乡镇一定的税收,算入他们的工作成绩范围内,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2010年12月10日

第二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终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清优势,走出发展困境

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而今,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河北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这是河北人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作出的重大判断。

过去10年,河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钢铁10年产量增了10倍,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GDP总量跻身全国前6位;多项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为辉煌成就自豪的同时,河北也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深受传统发展方式之累,一“钢”独大,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为继,发展不可持续。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路已经步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快转变,河北“不仅难以实现远期的科学发展,而且即期的平稳较快发展也无法保证。”

2009年,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九位,新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十八位。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存在的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河北会被甩得更远。

在最困难的2009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按说,增长目标应该比去年高些。不过,河北今年预期目标9%!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就是为了引导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调结构、促转变、提质增效。这是河北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河北肩负重担!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崛起的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历史把京津冀经济圈推向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极,意味着河北省必须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转变,已经不只是关系河北未来的必然选择,更有关乎全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坐拥优势!内环京津,河北紧邻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外环渤海,曹妃甸是中国的“鹿特丹”,天然深水良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面海,487公里海岸线后发优势明显。

7月盛夏,河北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北戴河的集体学习也似天气般“热烈”。专家授课、地市交流、厅局发言、主要领导点评。一周下来,“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的理念更加清晰和执着。我们采访组一行在这里看到,河北的领导干部们面对发展难题,有一种“赶考”前的紧迫感、使命感;谈到眼下的结构调整,有一股潮水般奔涌的新思路、新理念。

“河北已经到了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省委书记张云川面朝大海,向参加北戴河学习的领导们慷慨发问,“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今后5年或10年,路该怎么走?还能沿袭以往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扩张、过多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维持的发展模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省长陈全国激情满怀,“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优化,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矛盾的加快解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减少能耗降低排放,使产业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充分利用环京津优势和环渤海优势,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瞄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个小小的转弯,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只有认清“转”的意义,理清“转”的次序,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推进。今天的河北,加快转变的进程正如潮汐般在燕赵大地澎湃汹涌。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

钢铁是河北的名片。河北的钢铁产量全国第一,占据1/5的“江山”。

河北人对钢铁“爱恨交加”。爱的是,钢铁这个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脊梁”,也是河北的“脊梁”,作出了不应被忘却的巨大贡献;恨的是,钢铁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

有两个数据令河北如坐针毡:同是世界500强,河北钢铁集团的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营业收入却不到其1/3;同是钢企,河北钢铁的吨钢利润仅为上海宝钢的一半!卖的多,消耗大,挣的却少。

处境尴尬的产业不独钢铁一个,还有水泥、煤炭、玻璃、印染……

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河北必做的“减法”题。中央有要求,人民有呼声。不“减”是自绝生路;“减”好了,海阔天空。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河北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64万重量箱。无论在钢铁厂、水泥厂,记者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5、4、3、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鹿泉市长城建材有限公司一座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爆破声,这两年在鹿泉频频响起!市内72座水泥机立窑全部拆除,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一一“谢幕”。

不执着就没有执行。河北不要空谈,要的是实效。

质疑、干扰的声音不曾消失过,“仍有利润”是根子,谁愿舍弃?质疑者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何况,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迟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脚步?

保增长,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软,淘汰落后的紧箍咒不能松。河北省决策层认为,河北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弱造成的,落后产能恰恰是现实困难的催化

剂。

决不能通过保护落后应对危机,必须以淘汰落后为抓手,实施倒逼机制,逼出技术创新,挤出产业升级。河北省在做“减法”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鹿泉市的水泥机立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一家远离城区的水泥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厂区、封闭的生产线,用余热发电照明的路灯,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喜人变化,水泥产业并不天然地与灰尘、黑烟和废气“亲密无间”。鹿泉,这个因“射鹿获泉”而闻名于外的县级市,抛弃小水泥,舍弃百强县,换来山青水绿、天蓝气爽。

抓淘汰,促搬迁,优化布局,这样的场景,正在燕赵大地处处上演,污染企业盘踞中心城区的时代步步远去。腾出的土地,大多地处黄金地段,或改造成绿地,或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腾出的市场,由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先进产能来填充。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反映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上的拼力而为: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列全国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一“增”一“减”,让燕赵儿女欣喜万分、自豪不已。

节能减排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硬指标,有贯彻落实硬指标的硬措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就是这样的“硬措施”:河北省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人大代表每年像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强化刚性约束。

从2007年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七个省份之一,到2008年成为全国七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河北省使尽浑身解数。令河北人高兴的是,拼搏后的“果实”,很甜。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河北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变。

2008年,河北省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河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得不医的痼疾。河北省期望通过这个抓手,“抓”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

“三年大变样”实施两年来,河北确实变了样。外地去的人惊讶:这是河北吗?这还是那个省城像县城、县城如乡镇的河北吗?河北的百姓不管这些,惊讶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有的只是惊喜:原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了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摇身变成了百万元户;两年前还住在老旧平房的人家,一下子成为拥有多套高档住宅的业主;石家庄市区由东向西以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十几分钟便可穿越……燕赵大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数字显示,2008年河北省城区累计拆迁共完成4168.4万平方米,是2007年拆迁总量的12倍。2009年,河北省继续推进拆违拆危,拆迁面积再超上年。大拆,伴随着质疑,但不容否认的是,“三年大变样”的确是因为河北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功能差这个最突出的“省情”而提出的战略决策。

拆之猛,令群众惊叹;建之快,让人们振奋!“石家庄速度”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诞生:常规速度需一年半才能竣工的槐安路高架桥工程、裕华路改造工程,仅用4个月完工;原计划18个月完工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8个月完成……短短几个月,省城面貌焕然一新。

变,自古多豪杰的河北人不怕,怕的是不变。“大变样”凝聚了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8.7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河北,“三年大变样”是最流行的词汇,认知度超高。

“三年大变样,今年看邯郸”。两年来,邯郸市投资2000多亿元启动了四大新区建设,改造了65片棚户区、36个城中村,开工兴建了30个标志性建筑,实施了31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天早上,10万邯郸市民汇聚市中心广场纳凉、晨练,嘹亮的红歌声响彻云霄。谁能想象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和荒凉。走在古都邯郸的大街小巷,连我们采访组中一位河北籍记者,都已认不出这座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了。邯郸两年里共拆掉1500多万平方米违章、危旧建筑,但却给每棵古树办理了一个“身份证”,谁砍罚谁,概莫能外。这些古树为城市留下清晰的地标,也为古城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

2008年以来,河北省各市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而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前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城市面貌整治一改过去拆拆补补、洗洗刷刷、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着眼于提升品质,改造功能,大力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

“三年大变样”,因民生而变,为民生而变。河北省确定的五个方面量化指标中,居首位的是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要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水。

张云川说:我们既要看到城镇面貌的新变化,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看到城镇改造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需要这么股子劲,因为河北城镇和河北人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变”。

“三年大变样”,还“变”出了30多万亩土地,发展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有了最宝贵的空间。

河北是工业大省,但不是强省。由大到强的路不平坦,河北省决策层谋划了“工业聚集区”战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意欲复制成功工业园区的模式,达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目的。

“如果昆山的IT业感冒,全球IT业都会打喷嚏。”河北也想这样,这是河北的“企图”。“单个企业“独闯江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现在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了。”陈全国说。

面朝大海,燕赵打开胸怀

创新引路,抢占技术高端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赛场广告牌上的“中国英利”让人好奇。第二天,“中国英利”就成了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英利,一夜出名,成为世界杯80年历史上我国唯一的赞助商。

这是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今落址于河北省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河北还有很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新是河北的必由之路。2009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8.9%。

秦唐沧沿海,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点;京津冀区域合作,是河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中央领导多次到河北考察工作时都强调,要求河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在环渤海地区崛起和首都经济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如何有更大作为?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创新。

近段时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捷报频传。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高速”列车在唐山的中国北车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国内第一台隧道全断面掘进盾构机在秦皇岛秦冶重工生产车间下线;世界上成本最低、纯度最高的多晶硅材料新硅烷法生产工艺在英利集团六九硅业投入生产;国际上光电转化率最高的薄膜电池在廊坊新奥集团投入规模化生产……

形势虽好,但是“全局”仍难让人满意。河北决策层认为,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的附加值低,这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枯燥,但能说明问题。几个数字令河北很尴尬: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76%,居全国第二十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6000项,占全国的1.56%。河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弱省。

“U”型线被称为“微笑曲线”。“微笑”的是占据两个高端的产业,河北居于底部,实在笑不出来。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推进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说。大工程、大企业带动,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对出着力点……务实措施密集出台,为的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近些、再近些。

出路,在改革。

河北是改革的受益者,河北的改革渐入“深水区”。

行业产业要改革。冀中能源入主华北制药、港口集团横空出世……在做大做强钢铁集团、煤炭集团的同时,2009年河北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高歌猛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就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小、散、弱”是河北企业的现状,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管理体制要改革。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继续深化。多年来,河北省财政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为人赞许。通过改革,省、市、县财力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26.5%下降到2008年的17.6%;县级财力则由48%提高到60%多,基层财政袋子鼓了。““等着吃”会越等越懒,“挣着吃”会越挣越勤,这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

出路,在开放。

开放度有多大,河北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在全国很多人、包括很多河北人的印象中,河北居内陆,河北无海岸。殊不知,河北不但有秦、唐、沧三市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更有曹妃甸这个环渤海湾1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深水港址。

强化海洋意识,就是强化开放观念。眼下,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提升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三大港口的规模和能力,完善综合功能,提高吞吐效益,已成为河北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任务;推动港口、港区、港城协调联动,逐步形成由秦皇岛、曹妃甸、黄骅三个百万人口港城组成的沿海城市连绵带,是河北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的重要依托。

第四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导语】

晋江市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曾经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新时期如何进一步用“晋江经验”,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2月15日至16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等省领导专程赴晋江市调研,实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企业家共商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之策。

【正文】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是晋江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特点。一到晋江,孙春兰一行就访企业、进车间,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从朝着“清洁生产”目标迈进的恒安纸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浔兴拉链,再到享誉国内外的七匹狼服装,以及佶龙机械、鸿达物流、菲莉公司、百宏聚纤等一批晋江各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孙春兰一行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

孙春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企业要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塑造,更加注重市场拓展,更加注重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人收入,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在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在仅仅用了55天就完成征地拆迁195万平方米,同时实现“零上访”的梅岭组团,孙春兰充分肯定了晋江市坚持利民惠民、和谐拆迁的做法和经验;在市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厅,孙春兰对晋江市实施城乡一体普惠型养老保险表示赞许;在开展一站式为民服务的青阳街道阳光社区,孙春兰感谢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孙春兰强调,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推进。在调研座谈会上,14位民营企业家从各自角度就畅谈了对“晋江经验”的认识体会和进一步推进晋江发展的建议意见。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孙春兰充分肯定了泉州市和晋江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她说,泉州和晋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抓得紧、干得实、效果好,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二五”开局良好,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绩。

孙春兰指出,这次调研给我们的感受是:近年来,晋江市立足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县域特色发展道路,特别是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来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令人印象深刻;晋江善于将本地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民营经济发展富有特色、极具活力;晋江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比较协调,人民群众幸福感比较强;政府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推动发展中很好地扮演了服务和引导的角色;晋江方方面面在推动发展中焕发出了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了强大合力。总的来看,晋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经验值得总结,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升、完善晋江发展的有益经验,使之成为全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孙春兰强调,新时期晋江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要继续抓紧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保持紧追快跑、大步跨越的紧迫感,把这种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干部群众中,形成全社会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一手抓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好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不断强化产业竞争力。要推动晋江成为全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注重完善先进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保障的制度性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高。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更大气魄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各个层面的改革创新,为新时期晋江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黄小晶指出,泉州市、晋江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跨越发展是主旋律,全市上下士气高昂、心无旁骛、扎实工作,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晋江经验,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他强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靠企业、靠项目、靠政策、靠领头人。

当前一要继续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能,畅通诉求渠道。二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人文投资环境,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三要注重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加强土地、金融等生产要素的提供和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宜居城乡建设大进步。四要加强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和创新驱动,加快引进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本土产业就地增资改造,完善延伸产业链。五要全面落实惠民措施,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希望泉州市、晋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探索经验,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自身经济发展问题。结合临桂县实际看,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既有来自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也有自身的压力和动力。为此,笔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加快推进临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就临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必须不断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以三次产业的联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把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增强工业后续发展支撑能力。二是着力提升壮大第三产业,主动融入桂林旅游圈,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发展新型服务业态。三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优化第一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对应的产业协会,拉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集“旅游、餐饮、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带。

思考之二: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城乡统筹为重点,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有新突破。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提升城市品位促集聚。在全力服务临桂新区建设的同时,着重抓好县城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使临桂成为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二是构建四通八达的大交通格局,进一步拉大城镇框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三是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中心集镇群。构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框架体系,引导企业和人口向体系集聚,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思考之三: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在建构技术创新体系上有新突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临桂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必须加快搭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二是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建立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提高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创新产业推进工程,全力支持传统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 “产学研”合作,构筑临桂人才科技“蓄水池”。

思考之四: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努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新突破。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又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注重培育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严把环保门槛,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产业进入的同时,引导原有的“两高一低”企业转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临桂建设。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

思考之五: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扩大开放,以更实的措施推进改革创新。一是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加强与日、韩的合作,主动对接东盟,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加强与港台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链条式”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好项目、大项目。三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加大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才能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近年来,乐陵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拓展优势,突出特色,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6%,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新型工业为先导

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乐陵市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是产业集聚工程。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培强汽车零部件、体育器材、超导材料、棉纺织、生物制糖制药“五大强市产业”和红枣、畜牧、调味品、马铃薯种业、玉米深加工“五大富民产业”,打造十大支柱产业经济板块。并先后获得了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富硒金丝枣都、中国调味品产业城、中国体育产业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等称号。二是企业膨胀工程。按照“区别对待,积极引导,优者先行,全力扶持”的原则,集聚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梯次推进骨干企业规模扩张。金麒麟集团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汽车刹车片生产企业;华乐集团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支棉纱、山东最大的汽车帘子布和亚洲最大的带芯生产企业;泰山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竞技体育器材生产企业,2008北京奥运会最大体育器材供应商;希森三和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集肉牛养殖、宰杀分割冷藏、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成为拥有全国最大的企业种质资源库、最先进的组培车间、病毒检测室、育苗全程监控系统、最优质的原原种脱毒种苗、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等六个“全国之最”的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2家,有3家企业领军亚洲,8家企业领航全国,3家企业入选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企业名单。三是科技振兴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再创新能力。金麒麟集团建成了全国同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建成了国家级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分别与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两个国家级体育新材料研发中心。全市262家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四是品牌带动工程。把品牌兴市工程作为全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金麒麟集团摘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两块金牌;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先后摘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块金牌,希森三和集团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全市共获得国家级名牌15件、省级名牌26件,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品牌之都”。

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引领

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通过投洽会、推介会积极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先后引进了汇源食品饮料、统一面粉加工等一批国家级品牌企业。希森三和集团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飞达集团、希森马铃薯集团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400多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家。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建设京津济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的方针,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发展起调味品、红枣、肉牛、生猪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3个,吸纳农户14万户,建成了富硒金丝小枣、鲁西黄牛、优良仔猪、调料、脱毒马铃薯等农产品商品基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全市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26个,其中红枣、调料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年市场交易额均过15亿元。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为首要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构筑了小枣加工、调味品加工、肠衣加工、牛肉加工等几大特色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创造了天津港劳务、京津塘面食加工、京城宾馆业三大劳务品牌,年输出劳动力达13万人。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全市村村通公路、通客车、自来水入户率、宽带通村率均达到了10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了80%和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9.7%。

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挖潜引资为着力点

1.挖内力,壮大民营经济。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培强固本,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第一,突出群体扩张。每年筛选出100家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计划,2008年,实现民营经济营业收入387.8亿元,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5亿元。新增民营业户1.2万余户,民营企业1500多家。第二,完善发展机制。实行项目全程代理、服务承诺、责任追究、创业证等一系列制度,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最适宜、最肥沃的土壤。第三,强化服务保障。运用争取国家科技型企业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建立民营担保机构和举办政银企恳谈会等形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以来,先后在济南、德州等地连续成功举办了5次政银企合作恳谈会,累计签约金额66亿元。第四,狠抓特色培植。着力培植红枣、调味品、肉牛、帆布等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专业村300多个,构建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寨头堡乡被评为“山东省帆布名乡”,郭家街道被评为“山东省五金工具之乡”。2.借外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跳出县域视野,寻求外力支撑,借力发展。第一,抓重点,加大招商攻势。立足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开发区为载体,成立20多个招商小分队,分别赴京津冀、青烟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登门招商活动。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均成立了专业招商小分队。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聘请了100余名经济顾问和招商专员,开展阵地招商。第二,加强沟通,精心组织经贸活动。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省直部门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组织党政企组团互访、企业家酒会、座谈会等形式,与京津济政企界联系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先后在天津、北京和济南等地组织、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合作恳谈会、招商推介会及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2008年,在南融北接经贸活动中共签订合作项目32个,总投资额16.5亿元。组织乐陵籍在外创业人士开展了以“情系家乡建设,关注家乡发展”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多次组织经济综合部门及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天津、淄博、滨州、济南及周边县市进行学习交流;利用一年一度的“金丝小枣文化节”,吸引京津冀、济南等地的客商前来考察投资。第三,健全招商机制。重新修订了《乐陵市招商引资及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考核统计表彰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考核初评,年终观摩考核总评”。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

四、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服务业发展为出发点 以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深入推进“商贸兴市、旅游活市”战略,走出一条服务业“破茧化蝶”之路。一是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采取改制盘活、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完成了兴乐商厦、新星购物中心的改制,培育了联华超市、希森商贸城、水景购物中心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乐陵义乌(国际)商贸城、投资1.4亿元的滨海购物中心等一批商贸流通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处。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促进金融、保险、担保、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及演出、传媒、艺术、广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共有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物流企业18家。三是加快特色服务业培植。依托千年富硒金丝小枣森林公园,龙山文化遗址“五里冢”、西汉乐陵故城“魏王城”和明朝文庙大成殿等古文化遗址,抗日名将宋哲元、开国将军肖华、抗日英雄常大娘等名人事迹,以及备受中央领导关注的希森新村,规范建设了五十万亩枣林游览区、崇圣公园、碧霞元君祠、宋哲元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等旅游景点,打造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新农村游、运动休闲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叫响以“甜蜜枣乡、运动枣城、休闲乐陵”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品牌。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亿元,同比增长23.7%,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5.17亿元,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43%。

五、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优化环境为支撑

县域经济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乐陵市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环境,吸引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一是提升城市形象。把“建设新城,改造旧城”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实施城区南延西扩工程,通过规划建设东、南、西三条新外环路,扩大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2008年,投资11.8亿元启动了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貌等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二是完善园区功能。科学规划经济开发区建设,抓好项目、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集聚,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和产业调整升级的平台。上海光明、台湾统一、中谷淀粉糖、立白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区投资兴业。入区企业达到86家。三是突出软环境建设。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对客商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打造出“安全乐陵、亲情乐陵、诚信乐陵”的环境品牌。

六、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推进和谐为归宿

一是大力实施“双十工程”。着手建立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入手,逐年实施振兴乐陵十大工程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十件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碧霞湖水库、新客运中心、一实小搬迁和三中扩建等一批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先后完工;城市社区建设、城乡供水管网配套等民心工程全面启动。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社会保险金征缴力度,积极推进治安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低保、特殊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0%以上。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步伐。近两年,我市新建经济适用房1200多套,规划住宅764套的经济适用房幸福小区正在建设,建设廉租房180套,对廉租住房户全部落实了补贴,切实维护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1.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化的首要难题是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业现代化为支撑,促进我市城镇化进程。一是提升一产。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转变农民就业方式。继续围绕“椒、果、菜、畜”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把更多的农民从单纯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二是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发挥龙钢、二电、黑猫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十一五”期间,应有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工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激活三产。继续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重点,内联外引,做大规模。按照现代理念,积极发展商业、饮食、信息、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产吸纳人口的比例。积极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各企业在新城区、道北区建设职工经济适用房,逐步把生产区和生活区相分离,把企业人口向城区转移。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2.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促进城镇良性发展,增强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控制力。一要完善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把规划的内涵由城市向城乡拓展,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在未来五年内,应在抓好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乡村一级的建设规划。当务之急是应抓好西庄、昝村和芝川的详细规划,尽快作出道北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解决用地和规划脱节的问题,为我市城镇化进程提供“法定图”和“路线图”。二要强化规划监管。对于已建成的城镇,要按照“改善基础、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增强美感”的要求进行审视,发现和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污点和败笔,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建筑要设法拆除,对一些缺失的公用设施要完善。新规划区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决杜绝城镇建设中的开膛破肚和频繁开挖现象,坚决杜绝低层次、低水平、低质量、低品位的建设。对违反规划的行为,不能以罚代管,破坏规划的严肃性和完整性。三要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应进一步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树好城市形象。但同时要避免以经营城市为借口,盲目挤占社会事业用地、改变基础设施用途行为的发生。四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改革现行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多部门各自单独执法为成立统一的机构集中统一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同时要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人的城市化、现代化。

3.破除体制障碍,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政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保障。一是要解决进城农民政策待遇问题。教育部门应当尽快取消进城农民子女的借读费。卫生、社保、人劳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用工、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制度,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解决企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规范各类企业农民工的用工合同,严格保障金的征缴,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起以养老、失业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为劳动力转移和合理流动提供政策保障。三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核心是要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议在征地中,除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外,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土地征用时把养老保险一并考虑,实行一次性征缴,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应加快“城中村”村委会改居委会、村民改居民的步伐,使失地农民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政策待遇。四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城镇养老保险向农村延伸,力争通过3~5年时间努力,在全市构筑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4.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要按照建设人文韩城、现代韩城、生态韩城的要求,不断加强城市内涵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围绕“名人、名城、名居、名产”,深挖内涵,打好品牌。建议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入口处建立司马迁塑像,突出名人、名城特色。在城市的公园、广场建立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雕塑,展现开放、现代、富有活力和创业精神的韩城人文气质。同时加强对标志性建筑、市民广场的文化建设,提升档次品位,以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人享受,激人奋进。二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今后五年应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突破口,扩大绿化面积,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把市区周围、道路两边作为重点,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三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社区的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影响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真正形成让人放心、安心、舒心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城市的卫生、防洪、抗震、治安等公共安全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着力解决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提高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为紧迫的是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问题,要逐步有计划地对中心城区道路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尽快考虑修建城市停车场的问题。要把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热等重大项目列入议事日程,在未来五年给予重点建设。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切实解决商、住混杂和门面房临街而建、市场杂乱的问题,使城市住宅、商业、文体、娱乐区的功能更加明确,推动城市功能较好发挥。同时,要加快商贸流通发展和市场建设,力争在今后五年,在我市建几个对周边县市具有较强辐射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批发市场和商贸中心,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向我市集中。三是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工业经济,逐步减少工业对环境的破坏。积极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工作,建议在高速路旁、小曲沟岸、西部延山地带建三条防护林带,形成绿色屏障,减少风沙和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城区供热锅炉、煤车穿城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应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并考虑,进一步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大东环”的立项、建设步伐。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近年来,湖北省钟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和文化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钟祥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优势,按照县域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品牌化的思路,选定农产品加工、磷化工、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后发优势。一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的特色基地,积极开展市校合作、企校联姻,全力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力争在湖北省率先建成农产品加工百亿强市。二是着力打造磷化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淘汰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小磷肥企业,稳定一批高浓度磷复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一批精细磷化工企业,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两年内建成百亿磷化工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深入开发世界文化遗产之旅、长寿探秘之旅、乡村民俗体验之旅、森林湖泊休闲之旅等四条精品线路,努力建成鄂西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用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钟祥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引擎,突出抓好优势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事关全局的大项目,推动项目建设由遍地插花向产业集聚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性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后劲项目;抓住沿海经济加速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支柱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优产业品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中海油从海上进军陆地、建设全国最大化肥生产基地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和扶持大峪口公司实施磷复肥技改、氨醇联产配套及精细磷化工项目,打造磷化工“航母”。同时,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班主攻,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发展好项目,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

用优势平台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必须选择。钟祥市始终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思路,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联动、项目拉动的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抓好横向多品种的耦合共生、纵向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钟祥经济开发区围绕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不断完善粮油、果蔬、生猪、棉纺等主导农产品功能分区,加快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湖北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磷复肥生产基地和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科学编制磷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磷复肥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精细磷化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配套产业建设。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筹资,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园、鄂中浩斯特产业园等8大企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放大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园区经济的带动能力。

用创新服务激发产业活力。优良的环境和服务是推进支柱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钟祥市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营造加快产业发展的人文氛围。大力实施城乡统筹,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发展的承载力。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低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房”供养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在湖北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帮扶大行动”,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凝聚力。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基地建设和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行政服务超市”;安排市委常委分别兼任旅游名镇和工业重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市直部门“一把手”到重点企业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不让企业为院墙以外的事操心;深入推进作风能力建设,着力培养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态度和敢干、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确保执行无差错、落实不折扣,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县域经济支撑

遵义县工业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分工细化、主业突出、联系紧密、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游忍有余。这要求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抓好“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五大工业基地”、“六大工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建立信息化和产业集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遵义县而言,要继续巩固提升建材、冶金、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食品加工、原材料精深加工和能源工业发展,发展新材料工业,打造钼镍新兴产业,加快煤电铝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联合经营或资源整合。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名、优、特、新产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强力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协作配套,推进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产业间大循环、企业内小循环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三是扎实抓好招商引资。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商圈”效应,及时调整、完善、充实项目库,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推行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和专业小分队蹲点招商,围绕重大项目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对外承接转移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铝加工、钼镍加工、金属镁、多晶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主攻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主攻铝及铝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整合资源,加快促成铝电联营,组建铝业集团或战略联盟,建设铝土矿、氧化铝、阳极炭素、电解铝、铝加工、废渣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基本形成250万吨铝土矿、8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30万吨阳极炭素、20万吨铝加工、100万吨特种水泥循环经济产业。二是主攻能源冶金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鸭溪电厂为龙头,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和矿井技改建设,建成一批大型骨干矿井,建设煤电、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基本形成700万吨煤炭、240万千瓦火电、50万吨冶金产品、400吨新型水泥及轻质建材循环经济产业。三是主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把农民、企业、经合组织聚合起来,把基地、加工、市场建设统一起来,坚持以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建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上档次的食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入市、特色化发展,建设畜牧、沼气、无公害种植、绿色食品加工、集贸市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基本形成140万头生猪(出栏)、40万亩辣椒、20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优质烤烟、40万亩中药材、15万口沼气池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

打造五大工业基地。一是加快发展铝及铝加工,打造铝工业基地。强力推进遵义80万吨氧化铝、遵义铝业四期环保节能技改、红星炭素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建设8个30~100万吨级矿区,保证铝工业矿源。二是大力发展煤电工业,打造能源基地。推广先进适用采掘工艺和装备设施,推进煤矿瓦斯发电和煤矸石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基础管理水平,做强煤炭工业,保障电煤供应。三是优化提升冶金建材工业,打造新材料基地。推进钼镍矿资源整合,发展精深加工,把钼镍产业培育成为“十二五”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组建钢铁集团公司,加快下游产业发展。淘汰立窑生产工艺,鼓励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确保拉法基、恒聚等水泥生产线2009年建成投产。加快推进行远陶瓷三期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工业。加大富镁白云石资源的勘查和利用力度,加快金属镁厂异地技改步伐。四是多元发展化学工业,打造化工基地。大力发展有机化工、磷化工、硫化工、煤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稳步发展化肥工业。五是培育壮大食品和制药工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培育六大工业集聚区。一是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原则,加快编制“南白铝及铝加工、南白龙泉食品(医药)、龙坑谢家新材料、三岔寒婆岭、三合阁庄、鸭溪平桥、虾子辣椒食品”七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多渠道筹资抓好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使工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孵化器、非公经济发展带和招商引资品牌。二是引导现有企业和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合理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培育发展南白龙坑三合乌江高科技和建材集聚区、南白苟江尚嵇团溪铝工业集聚区、鸭溪枫香泮水平正山盆能源工业集聚区、龙坪冶金工业集聚区、三岔钼镍合金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南白虾子新舟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一区多园”的特色产业集聚。到2011年,基本形成主业突出、环保达标、效益良好的园区经济模式。2.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人居创业乐园

强力推进城建开发。一是按照“缩短战线、重点突破、稳推旧城、加快新区”的总体要求,加速推进南白—龙坑片区的开发建设。二是突出抓好县城拆迁安置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采取举办房交会、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等措施,刺激房地产市场升温。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旅游新镇,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抓好供水供电、通信管网、城市道路、专业市场等市政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城区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镇综合管理,深化“整脏治乱”、“四民社区”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抓好“一建双创”和“全国无障碍设施城市”创建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

做大做强一条“经济带”。以贵遵高速为轴线,以县城为轴心,以南白—龙坑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为依托,加快南白—龙坑片区城市化进程。承接市区城市规模外扩、经济圈外延和市区企业外迁,扩大对接领域和对接半径,促进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集中发展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旅游观光业和文化教育产业,将龙坑—南白—三合—乌江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黄金发展带”。加快建设六个“专业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在龙坑集中建设机电产品、生产资料、建材家居、绿色农产品、日用品仓储超市等五大专业市场,做大做强虾子辣椒专业市场,承接市区和周边县(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遵义现代物流中心。

3.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板块经济,集中打造东部家禽、辣椒、蔬菜产业,西部和西北部蔬菜、烤烟、草食牲畜、脱毒两薯产业,东南部粮油、生猪、烤烟产业,中部观光农业和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支持大户养殖、小区养殖和特色养殖。大力推进“万元田”、“千元院”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广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国有土地存量,切实为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运行、投入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南三乌龙”综合示范带内涵,逐步推开326国道和南开公路沿线镇(乡)的综合示范带建设。以农村土地管理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以乡村股份合作、农村专业技术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三大合作改革,在龙坑等条件成熟的镇(乡)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探索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农民创业服务和社区(乡村)管理服务三个中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在贷款、税费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创业最大限度的优惠和倾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跨越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交通引领经济战略。围绕“镇镇有环线、村村上等级、组组通公路”目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南西公路、三沙大桥和鸭溪底水河大桥,完成乌江和楠木渡水运码头建设前期工作,全力抓好茅台高速、杭瑞高速、黔渝快铁的协调服务工作。围绕大交通抓好大流通,打造交通物流经济。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遵义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形成调水能力。配套完善大型库区管网和渠系,扎实推进病险水库治理和中低产田土改造,形成防洪抗旱减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扎实抓好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电网规划,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和供电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加快长途传输骨干通信网、数字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传输网改造升级步伐,抓好ID—SCDMA数字网络建设工作,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和扩大城乡消费

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扶持,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着力打造乌江、枫香、云门囤等三个综合旅游区和抢渡乌江纪念地、苟坝红色之旅、黔北奇境云门囤、中华仡佬第一乡等旅游品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沿贵遵高速、茅台高速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带,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巩固发展枫香温泉、云门囤、乌江渡等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火雕”、“山堡辣椒”等特色旅游商品。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兴办实体,领办现代农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平等的政策环境,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GDP和财政税收中的贡献率。

6.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社会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公共服务。坚持发展教育是民生之首,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和覆盖面。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突出抓好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1.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遵义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备案等制度。自觉接受法律和民主监督,强化审计和监察监督,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2.突出廉洁高效,建设效能政府。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招投标、政府集中采购等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抓好企业“三乱”治理工作,严格执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严格实行项目审批“一站式”办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强化政务督查,建设务实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政务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4.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最大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全力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诚信为民的政府形象。

抓好项目建设,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扩大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以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带动力,夯实发展基础。抢抓当前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良好机遇,健全和完善项目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推进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推进高岭土开发、桉木机化浆纸、再生资源、家具、金属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加快交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博白段、龙潭至山口一级公路博白段、玉林至合浦铁路博白段、合浦至河唇铁路博白段、村村通水泥硬化四级公路建设,加快铁山港东岸码头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加强能源建设,重点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及城镇电网改造项目。四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工程、廉租房、旧城改造、市场、城区道路及供水等设施建设。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建设,加紧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城乡文体设施、乡村卫生院(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培育支柱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一是以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大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现有的矿产加工与金属冶炼、编织、食品制糖、林产化工、烟花爆竹、陶瓷、养殖等七大支柱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支撑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产业和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以园区建设集聚大产业。通过引导和市场运作,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园区建设,不断完善路、水、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形成大产业集群。三是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和帮助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成长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发展非公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非公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活力源。博白县非公经济发展很有特色,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这篇大文章。降低非公经济准入门槛,对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进入,特别是支持进入现代服务业、垄断性行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形成非公经济大发展的新切入点。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信贷、财税、土地使用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外来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投资创业。加大扶持力度,建立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非公企业推进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争创品牌,支持非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发展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强化服务,提供平台,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促进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

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注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开发建设新高潮,博白要充分发挥龙潭镇作为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桥头堡”的前沿作用,加强仓储物流、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林产化工、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合作,规划建设与沿海经济相配套的仓储、中转、配送中心和加工基地。实施多极拉动和多元发展战略,以县城区、亚山、旺茂、文地等中心城镇为重点,在工业布局、城镇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准确定位和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形成新的发展集群。以开展“服务企业、推进项目年”活动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百企入园”战略,争取引进一批企业特别是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的大企业、大集团,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中把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四川省南江县有资源富集的生态优势、南北相联的地理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优势,正着面临着革命老区县、扶贫重点县、地震重灾县、扩权强县示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等发展机遇,县委提出的“拼抢机遇,爬坡上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发展战略,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推进殷实富裕的小康县、宜居宜游的生态县、城乡统筹的活力县、包容共生的和谐县、民主法治的文明县建设,是南江对接巴中大交通建成后的理性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县人民的愿望。

创新五大理念,领先一步谋发展

(一)坚持生态立县,在发展理念上求突破。落后蕴藏着潜力,后发蓄积着优势。生态资源丰富是南江最大优势,也是南江发展之本。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发展理念,发扬不保守、敢为天下先、盯着第一干的锐意改革精神,发扬不畏难、愿吃天下苦、专啃硬骨头的破难攻坚精神,发扬不单干、互惠多赢、借力大发展的开放合作精神,以构建绿色经济、开放经济、通道经济为重点,坚持生态立县,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小康南江、生态南江、活力南江、和谐南江、文明南江建设。

(二)坚持城乡统筹,在产业布局上求突破。县域经济的基础在乡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城镇。坚持工业强县,走出县域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误区,加速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建好企业原材料“第一车间”,壮大产业基地。坚持全民创富,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坚持以城带乡,推进农村社区化和新村建设生态化,用镇级经济“水涨”推动县域经济“船高”。

(三)坚持优化环境,在搭建平台上求突破。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目前,南江硬环境还很“软”、软环境还不“硬”。要按照“融入大环钱,完善内循环”的思路,把构建大交通作为南江“一号工程”和“生命线”来抓,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强化项目支撑,配合抓好“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和“巴汉”高速路建设,加快推进S101线绕城公路建设,抓好野羊溪至正直、下两至关路等县内干线公路改造,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公路、车站码头和断头路建设,基本上建成南北贯通、东西交错、一环四纵六横的交通网络。并建好电网、水网、信息网,夯实发展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坚持以“软”补“硬”,努力将软环境抓“硬”。以优化软环境为重点,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强化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营造政通人和的为政环境、近悦远来的投资环境、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聚集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发展要素,搭建发展平台。

(四)坚持项目拉动,在争取政策上求突破。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积极争取诸如延安等革命老区政策,力争在生态补偿、新一轮扶贫开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红色旅游等方面得到国家大政策支持;对接好“5.12”重灾县重建优惠政策和扩权强县示点县政策,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突破,强力推进项目工作,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树立以资源换资金的发展理念,借“时代先锋王瑛精神”广泛宣传、推介南江,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

(五)坚持开放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树立开放双赢理念,以最活的政策、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最大的胆魄为标准,开创大开放的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灵活政策,优化环境,用南江金土地、资源地和好项目,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打招商引资攻坚战,实现“你发财、我发展”。

突出五大重点,统筹城乡抓发展

(一)坚持集群发展,做强新型工业。新型工业是富民强县的第一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富县,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递增24.8%以上。一是实施集团经营战略。通过资本经营、产业重组等方式,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集中力量扶持南江矿业集团、南威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主业做强、多元发展的企业集群;按照抓大不放小的思路,实施一企一业一方略,加强实力型、潜力型、苗子型企业的分类扶持、指导,推进本地企业转化升级。二是着力打造工业园区。依托产业基地、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巴中六大通道,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冶金,重点发展建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让工业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以东榆、乐坝为轴心,培育建材加工小企业园区;以沙河、元潭、正直为极点,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以坪河、柳湾、沙坝为基地,培育矿产工业园区。三是坚持生态发展之路。切实减少或规避污染,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和精深加工,由“粗加工”型向“南江制造”型企业转变,发展新型环保工业,实现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多赢。

(二)坚持绿色发展,做特生态农业。县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一是建好产业基地。集聚生力。依托南江知名品牌,建好特色产业基地,抓好“粮仓工程”、“菜篮工程”,做强传统品牌、培植市场“亮点”、引进“明星”项目,重点发展示范园区、专业大户、特色产业园区。壮大南江黄羊、生态猪、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大叶茶、优质果蔬等园区建设。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扶持发展一批新型农、牧、林场主。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坚持金融支持、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的思路,建好正直农副产品加工园,发展壮大翡翠粮油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用三年时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工率。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整合南江现有农业品牌,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借助南江“五乡”优势和现有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坚持品位发展,做精生态旅游。旅游在于精品支撑。围绕创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标,力争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上台阶。一是打造旅游精品。围绕“峰奇、石怪、谷幽、水秀、林彩、云妙”六绝为显著特征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景观,培育精品景点,提升大坝温带植物园等精品园区,包装生态之旅、红叶之旅、休闲之旅、探险之旅、科考之旅等精品线路,创新办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光雾金区游等精品活动。二是提升接待能力。整合项目投入,激活金融投入,引导民间投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打造景区精品道路,加快电力建设,增设通讯机站,提升景区宾馆、饭店和农家乐档次,完善景区标识、标牌及设施设备,提升景区形象。深度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快生态旅游城镇建设。三是丰富旅游文化。坚持以文立景,以文铸魂,在景点命名、解说上独具特色。以再现婚嫁等民俗文化为重点,打造川东北民俗村。利用声、电、光等先进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复活历史瞬间,建好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和历史景点。经营好红军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等资源,开发建设好牟阳古城等旧址。以“巴山背二歌”等为重点,做响山歌品牌。

(四)坚持品牌发展,做活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南江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培训模式,改进输出方式,回引务工人才,推进劳务活县。一是外建基地促输出。坚持“巩固东部、拓展西部、辐射全国”的思路,拓展以北京、上海、深圳、新疆、西安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劳务基地,建好农民工商会,实现南江民工由“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加强同重点企业、南江籍企业家的联系,实施定向有序输出。二是内搭平台抓转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加快乐坝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鼓励和引导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成立乡土人才专业队作,组织有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三是铸造品牌抢市场。按照“用工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模式,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川妹子”、“南江建工”、“南江矿工”等劳务品牌,推进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用品牌信誉赢得市场。

(五)坚持特色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南江积淀着丰富的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一是传承创新文化精品。以传承楹联文化、包装背夫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弘扬忠孝文化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打造富有巴山特色、巴山风格、巴山气质的文化精品。打造好以革命遗址保护与修复的红军文化风光带,以牟阳古城等为重点的秦汉文化风光带,以川北民居、民俗村为重点的民俗文化风光带,以南矿集团为重点的企业文化风光带,以红叶为重点的生态文化风光带。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现实文化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先进文化引领发展。从文化的形象和定位、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构建南江发展体系。在挖掘、保护、发展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民资、外资投入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红塔村文化产业园,朝阳民俗文化街。以提高全民素质为重点,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继续教育。三是丰富文化体育活动。规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文艺团体,打造一批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名院。丰富民俗、民艺、民技活动,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创新五大举措,实干苦干促发展

(一)实施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城乡共融,按“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搭建农民进城创业和城里人到村发展的互动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产业互动,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经济,用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按“龙头+基地+农户”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实现产业富民;坚持共建共享,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

(二)实施项目带动,借力加快发展。项目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有效载体。以争取大政策为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聚拢资金,助推发展。坚持“两眼向上”,对接好重灾县重建政策和扩权强县示点县特殊政策,抓好项目工程,搞好项目规划、争取、实施工作,使恢复重建成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过程;依托南江优势资源、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对接项目,借助外资和外力加快发展;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并举,聚集资金、人才、技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对接政策争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激发民力建项目,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南江。

(三)实施城镇拉动,推进县域发展。城镇拉动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建设山水生态旅游景观城市为目标,借力重建加快学校、医院、“四馆”、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公益建设,打造“公山几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为特色的魅力县城。以乐坝、东榆、元潭等为重点,建好“精品”工业园;以长赤、正直等为重点,打造精品集镇,促进农民向城镇聚集。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业,抓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用市场化的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落实共建共享优惠政策,彻底清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为创业创富提供宽松环境,把小城镇做成大市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以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常态化为基本要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突出城镇管理重点,有效治理脏、乱、差现象,实现城镇“七好”目标。

(四)实施人才促动,增添活力发展。以惜才重才之心、引才聚才之诚、识才育才之能、留才重才之法,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创新观念,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行业先锋、学科带头人、产业工人、行业状元秀;创优环境,营造成就人才的发展空间,创造人尽其能的工作环境,实行绩效挂钩的薪酬福利政策,留住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创新机制,开辟引入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建立奖励机制,铺设成长平台,吸引人才;识人所长,给足空间,授之以实,用好人才。

(五)实施法德联动,营造环境发展。和谐稳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法律和道德的完美结合才能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坚持依法治县,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监督有力、依法执政。实施普法造势,突出法制宣传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持久性,着力构建县、乡、村、民联动参与、主动维护新格局;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要依法解决。坚持以德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目标,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谋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认真按照“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纲要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大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的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规模和层次。一是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风电设备、石油钻井成套设备、光伏电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项目,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和板块;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上一批科技型、扩能改造型项目。二是大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市场开拓,积极实施资本经营和品牌战略,努力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力争2008年全县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0家,规模企业达到900家。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推广和运用,全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进程;同时,切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加快培养和吸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耗能行业和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进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力争2008年创建1个环境标志产品和 1~2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组织实施10个循环经济项目,确保全县工业COD排放量比上年减少500吨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去年基础上下降4.4%。

二、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培植,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牢固确立“招商引资为零,一切皆为零”、“项目建设为零,招商引资也为零”的工作理念,切实抓好项目引进和建设投产。一是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功能定位、区域产业特色和重点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积极引进和新上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重大项目,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同步招商、互动发展;二是进一步突出企业招商和以商引商。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内企业家利用人脉资源和信息优势,加强协作项目、配套项目和同类项目的引进,加强与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合作,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三是进一步突出对外宣传推介。加大对洋口港及沿海开发、特色规模园区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宣传力度,精心筹划组织好第二届“海洽会”,不断提升如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切实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审批、征地、开工、建设及竣工投产等各类关键性工作,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争取新上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使如东的潜在投资优势加快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

三、以洋口港建设为第一突破,加大重点工程推进力度,确保港口2008年初步通航

洋口港是我国东部沿海十分珍贵的深水海港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增长极。目前,洋口港开发建设已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2008年如东将围绕洋口港年内实现初步通航目标,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积极做好LNG燃气电厂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审批争取工作,确保LNG接收站、燃气电厂、粘胶纤维等重大产业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陆岛通道工程、太阳岛围堰吹填工程和港口码头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初步具备通航条件;三是进一步加大涉港产业招商工作力度,重点围绕石化、能源、冶金及综合物流产业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及世界大产业带、大公司、大财团的沟通联系,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水处理、重油裂解、芳烃、烧碱及重大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的深入洽谈跟踪,全力争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早日进区落户。

四、以环境革命为第一支撑,全面推进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投资发展吸聚力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围绕县城、洋口港区和小洋口地区“一城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县城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城市开发建设投入20亿元,加快把如东县城建设成为苏中地区最靓丽的县城之一;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抢抓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机遇,全力加快“330”(县城至南通不超过30分钟,县城至各镇不超过30分钟,各镇进入骨架层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快速通道不超过30分钟)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S334线如东西段、S225改线等主干道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抓紧做好扬启高速、锡通高速如东段的开工建设准备,力争全年交通工程建设投入12亿元,加快使如东由全省交通末梢区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区。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服务环境建设,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精简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以一流的服务效能和机关作风形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软实力。

五、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追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一是全面加快以河道疏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绿化造林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产居住环境;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三是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促进科技、技能、道德、法律、文化、健康“六进农家”,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同时,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和谐村居创建等工作,全面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使如东加快成为南黄海之滨新兴的现代化海港城市。

第五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下载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选合集)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精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一周的集中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5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范文合集

    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 根据XX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XX区《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1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会计学院 09专升本会计2班 学号20090772227赵世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我见 【摘要】随着十七大会议召开以来,历次会议都把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会议重要内......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传统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从开源节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