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1: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

第一篇: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

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

1.企业的隐性负债来源于两点:民间借贷和融资租赁。

2.民间借贷主要是老板从典当、小额贷、私下拆借来的资金,毫无疑问,这一块资金一定是通过老板的个人账户进的公司运营体系;

3.融资租赁(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一共三家融资租赁公司给企业贷款,两家贷款给了企业母公司(同一实际控制人控股),只是用企业做了无限连带责任;另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直接借贷给了企业本身。

4.借贷给企业本身的这家融资租赁,不上贷款卡、没有办理资产过户手续、没有办理工商抵押登记、甚至没有收走企业的设备发票。于是乎,企业在这家租赁公司的所在省开了个账户,融资租赁款直接进这个账户。下款当天,企业老板即通过虚假贸易合同转走资金,然后通过老板个人账户流入借款企业。在企业的日常对外提供的报表中,根本不体现这笔负债。连财务系统中也完全不出现这个开立在外省市的账户。所以,即便我能到企业财务室打开她们的电脑查看财务软件,但,查无可查。

5.借款给母公司的那两家融资租赁公司,倒是将母公司的部分设备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但其账面也不做任何体现。借款企业的账目上就更没有相关记录了。而且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属地市工商不在一处。因此现场检查的时候稍微一漏神,可能就错过了关键性的证据。

综上所述,所有的隐性负债全部在财务上体现为股东的现金投入。要么记在“其他应付款-股东借款”,要么记在实收资本(资本公

积)里。而且相关的凭证、银行对账单、记账毫无差错。企业一不向你出示借款合同、二不体现财务报表负债科目、三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从何查起?

企业甚至连银行流水单都敢拿PS直接P一张给我。当初我在调研时已经到财务室翻了5天的原始凭证,并直接打开财务软件进行核查,但依然在隐性负债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前脚刚下款,后脚下款账户就被查封,最终我们成了托底的倒霉蛋。

1.在尽调时,千千万万记得亲自到银行打印贷款卡查询记录,要详版的;另外,千千万万记得去工商局查询企业的股权抵押记录和动产(设备)抵押记录、去房管土管查询资产抵押记录。

2.无论上述资产当前有没有被抵押,都要去查询过往抵押记录。因为你可以对照过往抵押记录来看贷款卡查询信息上的“已结清贷款记录”——如果企业隐瞒了过往负债或现有负债,抵押记录上一定是有蛛丝马迹可循的;

3.如果企业当前现有的资产都被抵押了出去,那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企业的隐性负债较小。民间借贷公司也不傻,没有抵押谁敢借大额资金给你?三五百万行,多了恐怕还是要抵押的。(但是不绝对哈~~某金融租赁公司真的只要了个母公司信用担保就放了1个多亿资金,真事儿!)

4.如果一家企业做过融资租赁,小心再小心!搞不清楚企业现在是否有租赁借款的话,宁可不做这项目!(用好中登网!我当时做项目时好像还没这网站呢)

5.看老板的为人,这一点万分重要!一个总喜欢含糊其辞,或者你说什么他都点头说好好好的,千万小心!说好的都是看热闹的,挑毛病的是真主顾,记住!

6.第一次见面握手时就给你90度一鞠躬到底的,小心!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别卑微位置的人,跟你位置互换时,会把你放的比他还卑微;

7.很多人不愿意要借款公司的股权质押,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宁可拿房子拿地。对此,我持反对意见。当然,房子地我也要,但条件允许的话,务必拿到企业100%股权质押,尤其是你觉得有些吃不准的企业。因为在后续发生风险,进行处置时,实际上单纯的拍卖房产土地,意义都不大。只有把这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处置掉,才是有价值的,所以,相信我,这时候股权比土地房产都重要!

8.最后,也是最困难的。核查老板的资产形成过程:他怎么发家的,第一桶金怎么来的,在他向你发出融资需求之前,他到底有多少资产积累,能不能出得起项目资本金,关联企业有多少利润,有没有对外的负债,借款企业有没有做无限连带责任保证。这是个系统问题,但却最最重要。千万别忽视担保!很多借款企业看上去都不错,但实质上对外是做了担保的。稍不留神,查封资产的就过来了,你还没脾气,所以,千万小心!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进行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而发散思维则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6,第二根截去1/6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并说明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1/2等于1/3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大于1/2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小于1/2米,所以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就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又如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显著形式。逆向就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框架和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甲绳长3.4米,乙绳长2.8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如:(3.4+2.8)÷2(3.4-2.8)÷2+2.8 3.4-(3.4-2.8)÷2 3.4÷2+2.8÷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题“发散思维训练”: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练习充分挖掘了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一题多议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 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四)、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解答的训练。通常采用题组进行训练。例如:

1、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还剩几米?

2、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米,还剩几米?

题组中的两题的情境相同,结构相似,数据也基本相同,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发现它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定稿)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教育如水,润物无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教师有方法、有步骤、有激情,并持之以恒地做不懈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立足课堂,依托文本,通过各种适合的课堂教学行为,让学生掌握、积累语文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培养语文思维,陶冶情操,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书写能力。“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字。”是学生们应该拥有的。长期以来,我以身作则,尽量用普通话,教学板书、板报尽量写正楷字。再次,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语言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形和无形的语文知识量的积累是关键的,伴随量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提倡学生积累字、词、美句、美段、美篇,名诗名著,收集于采蜜本上,定期和班上同学进行交流,推荐展示,做到厚积薄发;并运用他们掌握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到生活中实践,运用,增强积累,提升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的责任很是重大。老师就是表率,好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得体大方,做事有前有后井井有条。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里面就是语文课程。在课堂能把学生的思想带入到大自然中,让思想发挥淋漓精致。可以抽时间做校外体验,所谓表率就是说老师和同学上课能打成一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课,做好了自己,严格要求了自己,不仅自己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学生一种楷模。关心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家庭情况,抽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现。

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曹红霞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 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切实把握三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进行教学,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关系;统一;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同时,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作。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活动是特定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倡和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语文课程产生积极的互动,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敢于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新课标颁布后,很多学者则将研究的矛头 2 过多的指向了语文的人文性,去探索人文性的重要及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其人文底蕴。其实,笔者认为对于语文的这两重性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过分着重强调字、词、句的练习,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其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而应将这两者和谐统一在一起。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我认为,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一)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呢,笔者主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综合性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二)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达到熟悉、把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我们实现语文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要学会“在阅读中阅读”。要强化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我认为必须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紧扣阅读教学的两个过程: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语言表达。非凡是后一过程,由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形式传达的内容中,品味语言,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讲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1.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预习与泛读中把握字词与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先读通文章。然后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深 4 入教材去挖掘其所蕴涵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获取文中情感体验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最后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知识,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这是一篇抒写爱国情怀的文章,然后再去探讨小弗郎士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源于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正因为语言是民族历史的记载者,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由此引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与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再而对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进行研究。闻名作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究竟是什么形象,我们要借助文中的语言文字来分析,除此之外,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的语言塑造传递出来的呢,我们要再次精读课文,品味文中刻画孔乙己形象的字、词、句、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孔乙己生活的冷漠的社会传达的是一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与自私自利的欲望,而《窗》中靠窗的病人则向我们传递了心灵的高尚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告诉我们灵魂的高贵。

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是文章产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窗口,其实在美丽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我们也可以接受美的熏陶,而且更直接。新教材的许多篇章中体现了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与秀美,展现了美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春》《荷塘月色》《月迹》《山市》《小石潭记》等典范美文都是通过美感教育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表现力。

当然,课本阅读教学要想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种子,对学生有全面的引导,必须要给学生创设和睦、平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背影》的一连串动作及父亲的沧桑借助画面的展示可以更直接的进入学生的心灵,《七颗钻石》的flash可以让小女孩的形象更形象,使她的心灵美更轻易感染大家。进行情感教育时,影片可以创设的情境远比我们文字的描述有感染力,比如我们在讲亲情一单元时,让很多学生描写自己记忆中最感人的一个场景,大多贫乏无力,而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却让很多学生声泪俱下。

中学语文课本阅读教学,是要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理解、5 欣赏和评价艺术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而获得情感体验;但同时要了解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

2.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所谓“富有诗书气自华”!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世界中的各种希奇现象,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还可以让我们更多更好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人们的伟大处,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感受阅读的美。

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国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可以活的那么伟大,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要惩恶扬善,也可以领悟到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一部《红楼梦》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各色人物尽显自己的特色,也了解了封建社会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让我们懂得今天的生活很美好,灿烂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去谱写。„„

当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对人生的熟悉,需要及时借助笔和纸将其表现出来,即读、写要结合,这样才能在遣词造句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的更好。

3.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所谓的阅读生活,其实就是要求大家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了亲情,要及时回顾身边的亲情事例,尽心感受,并诉之于笔,学习文中的用词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想想哪个词最能体现自己的感受。另外,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从阅读水污染的实际程度与危害中感受生活;从环境保护的调查中明白我们的责任;从好人、恶行的品评中把握做人的原则与分寸;在自己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中,培养集体观念„„生活中的零星琐事包含了人生的大道理,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更是我们 6 语文阅读教学的外延。

我们要真正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以上是必不可少的几方面,也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处的法门,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它们有机结合。

在写作中感受多彩的语言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美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主观性最明显的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观点、对事物的熟悉,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绝对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生活与实践是写作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源头。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中,学生不仅能领略无限风光,探索自然奥秘,更能捕捉丰富的写作素材,某一触动就有可能让学生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激发出写作的冲动。有了真切的感受去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在创作中升华、人格在创作中净化。

“情”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但是再深的情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心中无限感慨却读来干瘪如树枝也是常有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记忆中翻出来恰当地运用,要考虑遣词造句的问题了。好的内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更显迷人风采。

当然,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恰倒好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词汇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创美丽片段练习。

一篇好作文,一定是多彩语言与真实情感最佳配合的产物,可见作文教学中,也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 7 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让他们更好珍惜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还要练习他们用确切的词句将实践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二者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效益得到更大提高。文中的观点有些许不完善处,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简》.广西师大出版社.1961年7月.[2] 刘志军.《课堂评价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3]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4] 徐国平黄向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5]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6]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7]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8]《论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4卷.第1期.[9]《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12期.[10]《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8期.[11] 赵伶俐著.《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2] 朱德全、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8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

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80分)

材料一:疫情期间,某地20岁青年人利在网上散布“某某小区发生出现一例疑似冠状病毒肺炎

者,已经被隔离”等信息,引起社会不良影响。经相关部门核查,该信息为不实信息。该青年被依法行

政拘留五日。

材料二:散布疫情谣言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要依法承担法

律责任。如果影响极坏或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恐慌,还会受到《刑法》的制裁。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答:A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

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B

.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zhidao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

除了规内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C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容极大损害

D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

zhida。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

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版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权自律: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二、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分)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

答:宪法宣誓的主体,即宪法宣誓人。构建宪法宣誓制度,必须明确规定宣誓人范围。当

前,宪法宣誓人的范围需要在以下几种范围中确定。

.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

。这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宣誓人的重点。根据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

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这里的“选举”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范围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即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组成人员(即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

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地方人民法

院院长、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任命”的范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任命的国务院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民银行行长,中央军事

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即副主席和委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

决定的国务院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决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

成人员(即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

期间,决定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和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

任、科长。法律用语中的“决定任命”有其特定的人员范围,比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

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

长的个别任免;根据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的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的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的任免。以上这部分人员属于“决定任命”的范围。而按照人民法院

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大常委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

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以上这部分人员则属于

“任命”人员的范围。因此,“决定任命”人员的范围,不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

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批准任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检察长,驻外全权代表,全国

人大专门委员会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工

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也不含地方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任命、决定代理的人员。

.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范围。这个范围显然相对比较宽泛。其中的“选举”

与上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人员范围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范围完全相同;只

是这里的“任命”属于广义的任命范围。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任命的人员,如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也包括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批准任命、任命、决定代理的人员等。

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既包括人大及其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又包括人民

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否纳入宣誓范围。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有

人提出,我国的人大代表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间接选举是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属于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应当进行宪法宣誓;而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不属于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的范围。笔者认为,其一,我国的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不脱离原生产和工作岗位,都属于

一种公职,一种国家职务,应当纳入宣誓人范围;其二,无论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还是间接

选举的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从民主选举和选举委托授权的角度讲,也应当纳入宣

誓人范围;其三,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

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

律的实施”,因此更应拥护和效忠宪法,不应被排除在宪法宣誓范围之外,从而实现依法选举

和任命人员宪法宣誓全覆盖。至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本级人

大代表中选举产生的,应当属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规定的范围,也不应被排除在宪法宣誓

范围之外。

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

答:把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

扬宪法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zhidao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

及日、深化日版”,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

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权上的特权。

追究和纠正。

下载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看出财务报表中的「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