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

时间:2019-05-12 11:3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

第一篇: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

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节作为民俗大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的、过节人数最多的的中国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丰富而隆重的家庭祭祀活动更是春节年俗画卷中的华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笔者的家乡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为个案,描述春节家庭祭祖仪式的过程,并解释这些仪式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桐城乡村年俗祭祖仪式象征意义

一、春节祭祖过程描述

春节,俗称大年,为了过好大年,到了腊月变进入忙年的阶段了。腊月在古代是举行腊祭的月份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在腊月举行,它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性之月。近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祭祀的传统仍传承下来。桐城的祭祖仪式开始于腊月二十四的“接祖”,如果这天天气不好或是有事耽搁,也可以推迟到大年三十那天。祭祖的高潮部分就是除夕的祭祖仪式,结束于元宵节那天的“送祖”。笔者以孔城镇大刘庄汤家为调查对象,来展示春节祭祖仪式的过程。

腊月二十四请祖

在桐城,腊月二十四是传统的小年。在这天,也是扫尘和上坟祭祖的日子。清《安庆府桐城县志》云:“十二月二四日洒扫庭室祭祀先灵”。[ 1]《龙眠杂忆》云:“桐城好,打点过残冬。十钱编挂分孩子,二十四悬真接祖宗,烈炬火如龙。”可见当时的腊月二十四,人们以红绳将钱编成一挂挂,系在小孩身上,晚上,设酒宴以祀祖先。灯烛辉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于除夕无异。可见二十四接祖这一风俗由来已久。腊月二十四这天,男主人在村头小店买来祭祀品。有五色彩纸,黄色的裱纸,金色锡箔纸折的元宝,还有画有铜钱的草纸,上面写着“牟尼嘛吽”之类似是咒语的字样。男主人说,这五色彩纸相当于阳间的绫罗绸缎,黄色的裱纸就是做衣服的布料。将这些捎给逝去的祖宗,希望他们在阴间不愁吃穿。女主人将装着三牲的碗方到竹篮子里,然后将以碗米饭,三个小酒杯,以双筷子和易瓶酒放到篮子里,催促儿子女儿赶快出来和男主人去上坟。男主人带着儿女们出门了,走了大约七八分钟就来到了马路旁边的坟头。这是太爷爷的坟头。男主人将三牲碗依次摆好,在将米饭的碗摆在下中间,三个酒杯依次摆好,将筷子放在装着米饭的碗上。三牲就是鸡、鱼、猪肉。烹制时,鱼药整条红烧,鸡要整只清炖,肉要切成四方大块红烧。烧好的鸡鱼肉,分别装在三个大碗里。男主人将裱纸点上火,然后将彩纸等祭祀品放入火堆。儿子也帮着男主人,将一小

捆香烧着,放入火堆。男主人边烧边说,老祖宗啊,顺着香气回家吧。可见这香的功用了,原是指引老祖宗回家过年之意。过年一家团聚,也不忘祖宗,希望他们能回到子孙家里一起过年,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这既是祭祖也叫“请祖”。等纸钱烧的差不多了,男主人拿起一挂鞭炮点燃,噼里啪啦之后,烟雾还没散尽,男主人就朝坟头跪下了,磕了三个头,起来之后,催促儿女们赶紧磕头。等儿女们磕头完毕,男主人将杯子里的酒洒在坟前。嘴里念叨着多喝点多喝点。而后,他将洞悉都收拾进竹篮子里,再去了太奶奶的坟前,最后将旁边的太爷爷的兄弟的坟也祭祀了。这将祖宗依次祭祀完毕之后,才冒着小雪走回家。走到家门口,男主人将剩下的纸钱烧完,点燃鞭炮,对着堂屋磕了三个头。此举意思是指将祖宗指引回家了。直到此时,“接祖”的仪式才算完成。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春节祭礼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从除夕下午开始,当家人打扫阁楼和堂屋卫生,整理牌位,设供桌或者香案,傍晚时分,男主人将堂屋的桌子上摆上三牲饭,五碗饭和五杯茶。插上三束香,点上两根红蜡烛。正屋中堂上方的香阁上面放着祖宗牌位,如果有家谱的话也放在此处。香阁是木制的,紧依正面墙,长齐两边扇壁,阁条两头嵌在扇壁中。阁宽一尺五寸,阁档上有木板。桐城人自古就尊师重祖,故各家都按长幼尊卑来决定牌位的摆放次序。长东幼西,长右幼左。中间是天地牌位“天地君亲师”,东边写“东厨司命”,西边写“西室祖先”。天地牌位前摆香炉,两边放烛台。去世时大于六十的老人的牌位是红色的,去世时不到六十岁的人牌位是白色的。香阁下面摆一张长方形的供桌,每到过年,各户主率领全家人到堂屋祭神祀祖,先献经茶经酒(旧时俗称,指刚沏、斟未经人饮过的茶和酒)。摆三牲饭,再烧香,烧京表(俗称黄钱,即色面染黄的一种薄表纸)、冥票。主祭人敲击供桌上的罄三下,随后下跪,双手合十向历代祖宗祷告。保佑其家明年人畜两旺,四季平安。接着,一家人按长幼次序先后跪地磕头作揖。祭祀后,从新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各家各户每天早晨还须用托盘托着三牲饭与经茶经酒到公堂屋上供桌,击罄三下喊祖宗吃饭。女主人也将手洗净,然后在堂屋里烧起纸钱,等纸钱快烧完时点燃一挂鞭炮,等炮竹炸尽,一家人对着中堂上悬挂的写着列代祖宗牌位的挂画磕头祭拜。这一系列仪式意为告诉祖宗,过年了,希望祖宗回家过年,通过这一孝顺的举动,希望祖宗在天之灵能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等仪式完毕之后,将桌子上的贡品撤走,真正的年夜饭就开始了。

元宵节送祖

“送祖”仪式比较简单,不似之前“接祖”隆重,元宵节晚饭后,男主人在大门口的屋檐下烧黄纸,炸了一挂炮竹,寓意腊月二十四将祖宗接回家,这年过完了,该送祖宗打马回

程了。这就叫“送祖”,完年了,将祖宗送走了。至此,春节祭祖的仪式才告一段落。

二、祭祖仪式的内涵分析

有意味的文化需要拥有象征符号,而不是直观的表达,仪式就是节日的象征符号之一。郭于华在其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导论中,曾经对“仪式”做过一个比较宽泛的概括:“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特殊场合情境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或者亦可将其理解为被传统所规约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利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春节的祭祖仪式恰恰具备了象征性和表演性的特点,并按传统文化的规范行事。首先,不仅祭祀的仪式具备象征性,构成祭祀程序的各种要素,诸如祭器、祭品、服饰、时空、仪节等因素都具有自身独立的象征性。个体的、局部的象征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祭祖的一系列仪式,象征着邀请祖宗一起过年,在人们看来,这些各种各样的灵魂,有土地神、石神、山神、灶神、门神、寨神、树神、畜厩神以及水神等等。人们在就餐之前,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这些神灵烧香烧纸、供奉酒肉及各种饭食佳肴。在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人们试图通过祭祀祖先,去得与祖先的某种联系,实现真正的大团圆。

人类学经典大师们把仪式看作是一种古老神话的表演和模拟,甚至最后构建了神话一仪式一表演一仪式剧这样的发展序列。在国内,很多人类学家也认同关仪式是一种表演或展演的观点,薛艺兵认为仪式就是一种表演,它具有表演所具有的虚拟性特征。“当我们说仪式的主要行为方式是一种表演的时候,其中便隐喻着仪式的‘虚拟性’特征,因为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行为。无论表演内容是神话还文化,无论表演手法是求真还是虚拟,归根到底,表演的本质是虚拟性的。[ 2]仪式的虚拟性特征,除了仪式行为方式(即表演)的虚拟性外,也体现在仪式场景的虚拟性。比如:祭祀仪式场所的神像是对神的虚拟、祭坛和祭场是对神圣空间的虚拟;祭祖仪式中的黄表纸、五彩纸是对棉布丝绸的虚拟、为祖宗鬼魂抛撒的阴界纸钱是对人间货币的虚拟。仪式的表演,就是在这种虚拟场景中的虚拟表演。大凡与信仰有关的仪式表演,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摹拟,而是对神秘世界的虚拟。仪式中由表演和场景拟化出来的小小的神秘世界同样代表着无限的神秘时空;仪式场景中的神秘时空同样是仪式参与者虚拟和想象中的心理时空。可见,‘虚拟’是仪式情境的主要特征。当从仪式情境这一角度来解释仪式现象时,我们可以说:仪式是虚拟的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制

度紧密结合的产物, 其标志是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冯友兰先生在《 中国哲学简史》对宗法家族制度作了论述“: 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 即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 三种是家庭关系, 另外两种虽不是家庭, 却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3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对家长和祖宗的崇拜, 在主客观上都起到了对亲情重视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自己民族和家族的发祥史和繁衍史都保持了自觉地传承意识。民俗的传承是一代人一代人自觉的结果。对于居住在此地的人,即便是年关才回家的人,仍然是按照传统行事,沿袭除夕祭祀之礼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思考,就是按老规矩来办,在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人们试图通过祭祀那些古老的祖宗牌位,神偶、以及发黄的家谱,以实现与祖先的某种沟通,以求获得慰藉与庇佑,竟而使家业隆昌、人丁兴旺。借助春节这特定的时间举行这种特定的仪式,在仪式的反复操练中,强化了宗族、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安徽康熙安庆府桐城县志》.卷之二 风俗 五.岁时

[2]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33页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18~19.页

[ ]1

第二篇: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文化意蕴

[摘要] 春节(农历新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为:“时序文化”(新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庆典(习俗)文化”(充满喜庆气氛,形成了整套系统的过年习俗,包括祭祀、守岁、年夜饭、团年、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礼仪(交往)文化”(传统仪式、现代联络方式),“休闲文化”(假日休闲、旅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春节;时序文化;庆典(习俗)文化;礼仪(交往)文化;休闲文化

春节又叫“新年”、“过年”,是历史最悠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一个中国节日,体现了时序文化、庆典(习俗)文化、礼仪(交往)文化、休闲文化等,在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意蕴,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韵味,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一、时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之首

年节所体现的“时序文化”,是对重要时间节点的认知和独特的体味。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对时序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理解、规约、文化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新年”的含义

“年”是一个时间周期。

公历(“阳历”)一年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一般为365天,准确的应是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而每四年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有366天的年份就称为“闰年”。

中国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兼顾月亮和太阳的变化周期的日历(阴阳合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每月29天或30天。农历的一年比公历的一年要少几天。

一年总有一个起点,就是“新年”。以前,新年被称为“元旦”,也叫做“过年”。“元”为“初”、“始”之意,“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元旦”意为“初始的日子”。

岁首的演变和时序的认知 上古时期,人们在岁末年初举行公祭,祭祀诸神,祈求谷物丰收。祭祀仪式充当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据记载,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虞舜时就兴起了。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为正月初一,据说这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夏代建寅,以寅月(相当于现在的正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夏历中的新年是参照立春日和靠近的新月出现的日子确定的,以“岁”称年,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以岁星(木星)在天穹上运行的位置为岁度的标志,岁首在夏历正月,它代表季节中春的开始,是太阳和月亮在一年中同时可以用来象征“新生”(万象更新)的日子。

商朝的殷历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以“祀”称年,以周期性的祭祀时间为一岁之始,这与商朝的文化特性相关。

周朝岁首在子月(夏历十一月),以农事周期时间依据,以农作物丰收为时间周期的记时传统。“年”在甲骨文中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说文》载:“年,谷熟也。”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大年、新年由周代确定,成为庆祝、欢乐的时刻,也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因避“嬴政”的名讳,称正月为端月)。

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又恢复了夏历,岁首也称正月旦、正日,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从此确定了大年的时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农历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了农人的生活节律,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

魏晋南北朝岁首称元正、元日、元会。隋唐岁首称元日、岁日、元正。

宋、元、明、清各代,岁首称元旦、元日、新年。

认识时序,就是确定时间坐标,对人一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春节”的来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公元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决定采用公历,规定1月1日为“新年”,称为元旦。民国政府也兼用传统的农历。1914年1月,政府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在这一天,“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内务部在致总统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①]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文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但无法根除传统习俗。1934年停止了强制废除旧历(阴历)的做法。这说明传统的巨大力量。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沿用民国政府的规定,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事实上,我们就有了两个“新年”,但在华人族群中,更看重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二、庆典(习俗)文化

“庆典文化”,在古代主要是祭祀仪式、祭典,现代则以欢庆仪式、活动为主。

在秦汉以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邻家庭聚会的良辰。汉代,“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并举行新年宴饮,是为正旦朝会。一直到清代,元日朝会成为惯例。现代的机关团体也举行团拜会。这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含义。

春节,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过年”是中国人和各地华人最盛大的节日,是精神家园的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节点,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和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包括“过年”的一段日子,从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从小年到除夕,是“辞旧”的过程。河南开封年谣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②]河北邯郸民谣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腊月二十三,又叫“祭灶节”。有种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则在腊月二十五。灶神是中华文化敬天畏神的表现之一。人们认为,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里,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要煮甜汤圆祭拜,或用糖果和年糕,用灶糖或加糖的汤圆粘在灶门或灶神的嘴上,好甜甜他的嘴,给灶神“饯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同时也甜甜自己的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新年歌谣,传递着人们欢庆新年的热切心情。

“二十四,扫扬尘。”作为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将屋宇打扫干净,干干净净迎新年。年三十晚上以前必须洗澡,大年洗澡意味着洗去一年的寒酸、一年的尘垢、一年的霉气。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岁末一定要剃头,干净过年。

腊月三十(或闰年二十九)被称为除夕。年夜饭往往是一年之中吃得最丰盛的一次,通常要吃鱼,意为“年年有余”,还要吃肉做的丸子和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在不同地方,要吃馄炖、饺子、长面、元宵、年糕等。年糕象征着中国人对在新的一年“喜事连连”、“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和地方性。酒是新年仪式的重要饮品,新年酒也称春酒,一直到正月十五都算是饮新年酒。北方流行吃饺子,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为长辈祝岁祈寿是自古的年节传统。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用红纸包着,叫做“红包”,强调的是压岁钱的祝福意义。一家人在一起“守岁”,通宵守夜,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每年在大年三十主办“春节联欢晚会”,实际应为“除夕联欢晚会”,也可视为一种共同的庆典。

更重要的是过年的热闹气氛。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早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喧闹不已。贴门神、贴年画、贴春联、挂春桃、放鞭炮,等等,以示除旧更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据说我国文字记载下来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代,贴春联开始盛行。春联讲究寓意吉祥,对仗工整。清代,春联替代了桃符,从驱邪到求吉,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和社会精神的演进。

年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画种。民国初年开始出现“月历牌年画”,后来发展成为当代广泛通行的新年挂历。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谐音,说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通常说“恭喜发财”,“吉祥如意”。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称为“三元”;又因为这一年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三朝”。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顾禄在《清嘉禄》中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竹’。”

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为迎新贺岁阶段。正月新年里各地有许多庙会。广东海丰的歌谣说:“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等神。初五神落天,初六正是年。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挤追,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击梨。”[③]各地舞龙、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放鞭炮、放焰火,十分热闹。北方的庙会则是各种游艺项目的集中展示,各种小吃令人垂涎欲滴。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观灯成为重要习俗,也是过年结束的标志,这一天有送走祖先的习俗,团圆的年就算过完了。

过年习俗代代相传,这就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礼仪(交往)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交往节点。“过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团聚,亲情融汇。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交往)文化的展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年羹饭、年更饭、团年饭等),习惯上称“团年”。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

“拜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正月拜年的传统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拜”的原义就是祭祀,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腊月二十四(各地时间略有不同)就接回祖先过年。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巩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一早,首先拜天地,其次祭祖先,先给家里长辈拜年,再按血缘关系远近程度给宗亲长辈拜年,然后到同姓的各家拜年;拜完同姓再拜异姓中关系亲近的长辈。宗族社会的传统与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有紧密关系。初二开始到外村的亲戚家拜年,一直拜到初十,所有的亲戚都要拜到。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近年来,在单位盛行“团拜”,员工聚集一团,互相拜年,下属给领导拜年,领导向所有员工拜年,表达感谢、慰勉之情。由于路途遥远、分隔各地,现在人们也采用多种方式拜年,如寄贺卡、打电话、发短信、发e-mail,还可以通过电视拜年,等等,平常可能疏于联系,而这一段时间是人际互动最频繁的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互相祝福,期待万象更新,祈祷万事如意。“春节”期间的“春运”实为回家“过年”的人口大流动。热烈的贺岁礼仪,不仅巩固了家族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而且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这段时间是聚会的良机,亲友相聚,其乐融融。

四、休闲文化

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休闲文化的源头,需要珍重和保护。从唐代开始,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宋代元宵街市灯火通宵达旦,歌舞百戏,杂耍表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元朝官员在正旦朝会仪式以后,开始民间私人性的庆贺活动,行“岁时庆贺之礼”。明代,无论宫廷、民间都享受着节日亲情。清朝元旦朝会成为朝廷例行仪式,并有歌舞表演,如蒙古乐歌、满舞、瓦尔咯氏舞、韶乐等。朝贺以后走亲访友。

现在,春节放假3天,我们把前后两个星期的休息日和公假连在一起,形成7天的长假。除了走亲访友,互相宴请,逛庙会,很多人在这段时间轻松娱乐,如玩麻将、扑克、下棋等。香港、台湾放假8天。这段时间也是旅游的好时机。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过年的习俗,如韩国放假3天。在世界各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参加到过年活动中来。如美国纽约州,中国农历春节已成为该州法定假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都举行盛大的新春联欢活动。联合国秘书长以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等都向华人祝贺新年。

人们能够自由地休闲,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结语:传统与现代气息的融合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在现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蕴,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就政治文化意义而言,春节代表着祥和、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在春节前后下基层,走访、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教师、科研人员、公安干警、解放军官兵等,给贫困家庭送温暖,带去实惠(如慰问金和过年食品等),表达中央的关怀,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春节期间,总有一些人需要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这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集体过年(如军营、工地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达新年问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社会的安祥、和谐并不是以领导人的重视或“在场”体现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领导人去慰问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过一个好年、快乐的年,什么时候才说明社会真正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不再以能见到最高领导人为荣,而以自己的公民身份自豪的时候,那时才进入了文明的较高阶段。从经济文化来看,由于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把春节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消费,为营造节日气氛,带动了歌舞表演、电影电视、建筑装潢、服装印染、书法绘画以及民间的彩扎业、油漆业、鞭炮业、香烛业、剪纸彩画业,等等,特别是跟饮食相关的行业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由过年返乡、旅游引起交通极度繁忙,市场繁荣,春节“黄金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独特景象。年终也是算账的时间,结清旧账,希望新年又有好收成!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如金橘、水仙花等。开春后也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从社会生态来看,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春节期间成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机短信频发,不乏原创性作品,洋溢着文采和生活哲理;电话、互联网连接着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视电话、网络拜年成为新的联系沟通方式,这是现代高技术和信息文化带来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时通达,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人们互致问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满欢声笑语,增强感情交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新景观。人们越来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华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而春节是联络全球华人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身份认同的表现。

总之,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第三篇:祭祖仪式稿

祭祖大典仪式

女:请全体肃静

各位宗亲、各位长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男: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承蒙宗

亲及族人的抬爱,很荣幸受邀担任今天祭祖大典的主持。女:接下来张氏宗祠祭祖大典即将开始,请各位宗亲按照安排位

置站立(这里要不要说下具体的站的顺序)。在祭祖时间内,请大家 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喧哗,并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震动状态,全体人员务必保持严肃、敬仰之心,否则安保人员有权将其 逐出场外。

男:祭祖大典即将开始,请全体肃立。下面有请赣中联谊会会长

—春岩宗长宣布,祭祖大典开始。

<我宣布,张氏宗祠祭祖大典现在开始>,鸣炮,奏乐。女:张氏后裔,齐聚宗祠,躬身虔诚,祭祖上香,男:启供

布供

女:张氏源远,清河流长,孝敬祖先,永世不忘,男:下面敬献花篮 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恭请赣中联谊会永久性会长焕频宗长…… 男:净子上香

献爵进酒

男:接下来全体裔孙行鞠躬礼,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 女:先祖功德,千古流芳,张姓万代,传承辉煌,男:现在有请……宗亲诵读祭文(本人事先要作好准备)焚祭文

女:风驰依烈,拓土开疆,华夏安复,黎民颂扬,接下来让我们

一起请神弓

男:一开弓 风调雨顺,二开弓 国泰民安,三开弓 张氏兴旺 女:由请赣中张氏联谊会会长三开神弓,祈佑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裔孙兴旺。男:送神弓

女:最后请主祭区 分祭区代表依次上香(这里是不是应该要列举出来,或者是再具体下)男:鼓乐祭拜

女:音乐祭拜《挥公颂》

男:祭祖大典礼成。鸣炮 奏乐

第四篇:仪式祭祖

峦山丹陵刘氏祭祖活动暨祖厅维修竣工典礼

一、仪式开始,全场肃立。

二、鸣炮奏乐

三、主持人、长者、嗣生、主祭者就位

四、敬献贺匾(鸣炮、奏乐)

五、祭祖

1、净手

2、净心

3、童男敬献花篮

4、敬献三牲

5、主祭者上香、敬酒、饍食。

6、全族子孙向列祖列宗初行三鞠躬礼

7、分房向列祖列宗上香

一房上香

二房上香

三房上香

四房上香

8、分房向列祖列宗祭酒

一房祭酒

二房祭酒

三房祭酒

四房祭酒

9、读祭词(行宰牲礼)

10、分房向列祖列宗行饍食礼

一房行饍食礼 二房行饍食礼

三房行饍食礼 四房行饍食礼

11、全族子孙向列祖列宗再行三鞠躬礼

12、主持人讲话

13、贵宾讲话

14、全族子孙向列祖列宗三行三鞠躬礼

六、鸣炮礼成

第五篇: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1、2、3、4、恭请XX党政干部及片长进祠参礼(由理事领头)响贡 恭请XX福利会领导进祠参礼 恭请XX中小学校长进祠参礼 恭请永锡堂海内外裔孙进祠谒祖

祭拜礼节1、2、3、鼓乐迎接 全体跪 献香

4、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兴;七叩首,八叩首,终叩首,兴。礼成。

庆典程序

纪念永锡堂晋祠10周年举行隆重庆典现在开始1、2、3、4、5、6、7、8、9、鸣贡(一弓12响)

恭请永锡堂理事会长XX族亲致欢迎词(大家鼓掌欢迎)恭请XX堂理事会名誉会长XX族亲致词 恭请XX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XX同志讲话 现在鸣炮开席

永锡堂理事会向各位敬酒,请各位啉深 永锡堂理事会再次向各位敬酒,请各位啉深 请各位领导、嘉宾、族亲干杯(红圆汤上床)满席

永锡堂晋祠10周年举行庆典顺利圆满完成,恭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各事如愿,生意旺盛,谢谢大家!

10、鸣炮

11、请各位到祠堂喝茶

下载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春节祭祖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祭祖仪式讲话稿[本站推荐]

    祭祖仪式讲话稿8篇在生活中,需要使用讲话稿的情境愈发增多,讲话稿可以起到指引或总结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精神等作用。写起讲话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祭祖仪式讲话稿,欢......

    祭祖仪式及文告

    祭祖仪式及文告 祭祖仪式 严家垴*氏宗亲清明祭祖仪式现在开始 一 全体肃立 二 主祭、陪祭、与祭就位 三 敬献鲜花 供品(主祭 陪祭 ) 奏乐 四 主祭人上香 奠酒(三跪九叩) 五 全......

    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 一、 开始前先宣布纪律: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除工作人员外不准站到凳上、桌上。 二、 凌渡里馀庆堂凌氏祭祖仪式开始,请大房维新房十二......

    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 一、 开始前整队、宣布事项: 1、 祖先堂外,整理祭祖队伍,所有人关机、脱帽。面对祭台男左女右,长幼有序,依次站好。 2、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

    祭祖仪式讲话

    祭祖仪式讲话各位宗长、各位宗亲: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在这个《严氏宗祠》庄严的殿堂里,严氏宗族各地的代表们欢聚一堂,举行已仃止六十多年后,首次庄严而隆重的祭祀祖先仪式。这是......

    清明祭祖仪式

    荆楚黎氏宗族经济文化发展理事会2013年“清明祭祖”活动资料荆楚黎氏宗族经济文化发展理事会“清 明 祭 祖”活 动 仪 式一、 荆楚黎氏宗族经济文化发展理事会“清明祭祖”......

    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一、 开始前先宣布纪律: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除工作人员外不准站到凳上、桌上。二、 凌渡里馀庆堂凌氏祭祖仪式开始,请大房维新房十二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