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鸿雁河人的干、想、盼(民情日记)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晴天
鸿雁河人的干、想、盼
四月的天,春满大地,阳光明媚。
二十六日一大早,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随局机关干部赴枣阳市新市镇鸿雁河村,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一路上充满兴奋和喜悦。
刚进村,就受到齐峰同志带领的局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热烈欢迎。稍后就按照局里制定的方案,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
王本友是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户。老王今年65岁,是村里一个困难户,独身一人,居住在一间有20平米的水泥砖房内,家里仅有一把椅子,他又从邻居家借了两把椅子才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问起现在的生活情况,老王说,自己种了一亩多薄田,吃饭问题能基本解决,每年享受农村低保,有1000多元的待遇,日子虽然很清苦,但还能过得去。问他年轻时咋没有娶个媳妇成个家,他说那时兄弟多,家庭贫寒,没有结到媳妇,现在年龄大了也不想这个事了,过一天算一天。问他还有什么困难和希望时,他说,就是低保金再多点就好了。
鸿雁河村位于鄂北岗地,是有名的“旱包子”,与河南省唐河县交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27户、1050人。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又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隗志斌,他也
是我们走访座谈的对象之一。他说,我们家有6口人,种了6亩地,每年收入有1万多元,在全村算个中等水平。该村是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然村,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一些桃子和花生等。谈及村的困难和出路时,他说村的最大的困难是缺水。该村有一座70年代修建的张湾水库,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盼望驻村工作队和上级领导希望上级能把这个项目列入国家农发项目,把水利设施修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问题。还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村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适宜本地的大红桃,现在市场俏销,价格高,每市斤2.2元。村副主任王文军又插话说,现在农村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价格都成倍翻番,如复合肥过去每包80元,现在每包需170元,农民有些吃不消,盼望上级领导稳定农资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万活动”时间虽短,使我受益匪浅,村民的勤劳质朴、村干部在拿不到补贴下的无私奉献,都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激励自己珍惜今天、勤奋工作。要使“三万活动”落到实处,应从三个方面送温暖,一是送生活资料,帮助困难户和特困群体度过生活难关;二是送生产资料,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送知识送科技,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第二篇:民情日记—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盼与想
第三篇:来自廖河村民情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驻房县五台山林场廖河村“三万”活动工作组走访乡亲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翻香炉崖,穿冷水沟,过干坝子水库,下锦鸡坪,进东西二沟,一天下来走访乡亲近20户。晚上,在村干部安排的农家歇息,我辗转反侧,思绪万千。
自己也是农家子弟,参加工作后曾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起早贪黑,哪黑住哪,遇啥吃啥,与群众打成一片,快乐自在。如今到基层却显得有些生分了。就说睡觉,乡亲的热情没变,床也没变,应该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床铺是越来越软和了,自己反倒“择床”难以入眠。实际上是自己变了,坐机关时间长了,身子变得精贵了,养尊处优,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经不起磕碰。
究其深层次原因,总觉得自己在乡下工作多年,自认为了解基层、了解群众,不想下基层、不愿下基层、不能下基层了,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知半解,特别是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倾向。说白了,就是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衰退、与群众的感情不浓了。正所谓: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
我深深地认识到,远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离生活,就远离了创造历史的衣食父母、远离了获得营养的沃土、远离了解决难题的智慧。在机关,比职务、比待遇、比工作环境,比得心浮气躁、精神萎靡、作风飘浮;到基层,与基层干部比、与普通群众比,尤其是与农村众多的弱势群体比,越比头脑越冷静,越比越心平气和,越比越坦然淡定。
白天几个勤劳质朴、坚韧向上的走访对象一直回荡在脑海,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力量。
上午在廖河村三组冷水沟,我们走访了已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唐有余。我们去的时候他在坡上翻地备春播,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身体很硬朗。他告诉我们,他在原青峰啤酒厂干了23年,是车间老机修工,2003年啤酒厂倒闭后,仅仅补偿了买断工龄款1.1万元,本来按政策他可以争取去申领养老金,但他说自己没为社会作多大贡献,老了也不想给党和政府找麻烦。老人回乡总是闲不住,家里
种了2亩多地,农忙时节经常帮有残疾的大儿子干农活,农闲时靠打铁手艺挣点儿油盐钱,坚持不向政府伸手。当得知他的两个孙子闲居家中时,我们建议他让孙子去参加免费职业培训,并给他提供了县内外3家企业用工信息。他站起身来拉住我们的手久久不放,再三表示感谢。
别过唐老,来到养羊大户白亭河、白玉乐的养羊场。白亭河、白玉乐两家几亩陡坡地退耕后,人均不到半亩地,家庭比较困难,但他们头脑灵活,向信用社贷款2万多元建起标准化羊栏,得到林场以奖代扶补助1万多元,养羊场现已粗具规模,饲养山羊50多只,每年出栏山羊40多只,经济效益还算可观。他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国家有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作为年轻的农民,不能整天无所事事,要干点事业出来。我们给他们送上了《山羊养殖技术简明读本》,他们如获至宝,连声道谢。
在困难村民杨正兵家中,我们了解到,此人原是三组组长,因村组合并现已不再任职,他本人身体状况不好,经常生病吃药,甚至住院,一个儿子在浙江打工,患有肝炎,难以治愈,家里经济来源少,因此显得捉襟见肘。听完后,我们对他家的情况表示同情,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单送给他,并向他解释现在上级对农村关注程度越来越大,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马上将推行的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等,都是惠及群众的利民政策,鼓励他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坚强地生活下去。一天走访结束,在返回的路上,几位同事都有一些感慨。我们认为,农村现状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农村政策确实是越来越好了、农民生活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忧的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农村种养技术的推广、市场就业信息服务远远不够,在一系列好政策的背后,仍然有部分农民家庭状况让人心酸。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的干部,这坚定了我们深入基层、心系农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决心在与群众“三同”中增进感情,在与群众打交道之中提升能力、增加才干,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以回报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的农民兄弟。
(作者系房县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明生)
第四篇:科技干部下村入户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靠科技 靠发展二三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借着走基层的机会,我又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10余年时光的XXX镇。虽是惊蛰过后,但大概因为我们云南四季如春的缘故,万物苏醒的景象在本地反而没有特别明显的表像,只是四里坝的烟田比从前又多了些宣传牌——商品、政策好像也是从田里长出来的。走过自己牵头搞的XXX街——小集镇建设,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异样,毕竟这鉴证了自己的血汗青春。今年没下多少春雨,可XXX街上的KTV一家接一家开着,就像春笋遇水一样,生活真呢是好起来啦。转过XXX街,大营村就到了。
XXX镇大营村位于XXX街南,距镇政府不足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27公里。东邻练村,南邻吉村,西邻竹村,北邻文村,川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全村总人口3234人,农户951户,耕地面积3809亩,现有党员91人,农民多从事第一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4814元。在营村走访中,我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察看、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与群众聊家常、话增收、议发展、征建议,营村的村干部和群众依然记得我,他们淳厚的性格、朴实的话语,时时触动着我的心弦。
今年农民的收入怎样,农闲的群众在干什么,当前影响农民增加收入的因素有哪些,这是我这次走访要了解的重要内容。
进入大营村,路边田里忙碌的人群吸引了我,她们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提着口袋,在路边的一个院子进进出出。这些人干什么?走进一问,原来这些村里的中老年妇女是帮着租地种洋芋的 外地人挖洋芋的,每天报酬按重量付费,平均一个人一天大概能有30块左右的收入。外地客商老胡向我介绍,他今年租了大营村里的几十亩土地种洋芋,一季下来能有4、5万元收入,明年还想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由于正值收获期,为了不耽误老胡的功夫,我决定改天再来走访。离开老胡的院子,我们就到了村委会,与村主任老孙接上头。老孙在我在XXX镇工作的时候就是村主任,熟人见面少了客套,所以直奔主题,去走访农户。首先去左清家,他家在团组,一个小院一间传统的大房子,家里有4口人,两个孩子和媳妇都在村里从事第一产业,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和田地租,一年大概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左清的家庭收入结构在营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回营组的伍平家,伍平家与左清家大体情况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他家的田地没有出租,而是用来自己种粮食,除了留下自己吃的口粮以外,拿到市场上出售一部分,剩余的用来饲养家畜,出栏以后也是拿到XXX街买了换成现钱。在谈到农村致富问题时,伍平和过来串门的几个老乡总结的很实在,也很精练,就是一要靠技术,二要靠勤劳,有空的时候多到外面去走走看看,学习新的致富手段。他们计划明年自己也跟着老外地种种洋芋,试着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
老乡们的讲话,让我深有同感,现在增加农民收入,仅靠粮食和茶叶等传统的种植和经营模式,是难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就必须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让更多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实现非农收入的持续增长。作为一名农业和科技局的干部,我们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 老乡们寻找致富的路子。
就走访大营村了解的情况,结合自己长期基层工作经验来看,制约大营村农民增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受农民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农民文化素质的普遍较低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源性因素。据了解,大营村农民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全总村人口的一半还多,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同时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处于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态,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薄弱。目前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较好的主要有烟草、佳浩茧丝绸、恒东制糖等公司,而大营现有的茶叶、粮食等农产品,则要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要么带动的龙头企业经营不善,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所要求的高新科技、高度组织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他们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往往误导农民“追涨”,导致新的结构雷同,市场饱和的产品仍大量生产,农民增产不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长远规划,结构调整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不能持之以恒,无固定的模式,形不成主导产业,使结构调整产生不了效益,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制约。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大营村实现转移的劳动力不足千 人,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并且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还将继续增长。现在各级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已有所认识,但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等方面仍有差距,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转移仍然存在,致使农民因缺少有效组织和信息服务等。
解决办法:
1、抓根源,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增收缓慢,除了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根源性问题在于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和观念落后。为此,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科技培训,努力使大多数农民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机学校等现有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使更多农民能掌握一项技能甚至一技之长。
2、抓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要通过与劳动服务中心合作,加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搞好指导、组织和发动工作,扩大外出劳务规模,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风险。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无后顾之忧,留在村里的农民土地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3、抓支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是重点支持人畜饮水、村组道路等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蓄水、灌溉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三是利用财政贴息政策、以奖代补政策和有偿扶持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4、抓调整,化解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种什么什么多、养什么什么赔、越调越亏”,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要解决这一 突出问题,必须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县乡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农业协会、民营组织等涉农组织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以及市场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同时,抓住我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机遇,重点支持无公害瓜菜、茶叶、畜牧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抓典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靠政府包办、指令性强制农民搞种植、养殖以及上项目,在新时期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你说的项目再好,说的天花乱坠,只要看不到项目赚到实实在在的钱,农民是不会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因此,要选准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以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农民,加快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
6、抓保障,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政策保障是前提。农民收入再高,各种负担一加重,又会继续贫穷。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着力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彻底遏制农村“三乱”问题,让农民休养生息,从而有长远投入、整地规划,以逐步增加收入。
Xxx自治县科学技术局
xxx
第五篇: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民情日记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医保民情日记
今天上午,办公室迎来一位步履蹒跚的爹爹,要求办理住院报销业务。但当他拿出医保卡一看,我一愣,说:“爹爹,您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应该到卫生局一楼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相关业务,您得上那去。”爹爹听后,蛮不好意思,笑着说:“年纪大了,糊涂了,不好意思啊小伙子。”我听后也忙说:“没事,快下班时间了,你快去把,免得您白跑一趟”没一会,爹爹离开办公室去走廊打电话了,我出去倒茶回来后发现爹爹打完电话面露难色,就询问:“爹爹,您还有事?”爹爹不好意思的说:“我也是帮人家代办,刚打电话人家,他也不知道你说的位置在哪里。”我一想,也难怪,没跑过确实不好找。于是我回办公室画了一张简单的地图,标注参照物与行进箭头后交予爹爹,并简单解释后,爹爹总算明白了。
爹爹显得很激动,主动握手说:“小伙子,感谢你啊,这可省了我少麻烦啊。”我呵呵一笑,心中却很开心。
举手之劳,换来的确实爹爹的真诚道谢,足够了。谚语说: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与受花人的心底升腾、弥漫,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