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与实务论文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期末论文
题目: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系部财政金融系
专业金融学
班级12级金融学本科一班学号120111113姓名王晓磊主讲教师李萍
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摘要:
为有效避免各国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争端分析文化管理在国际企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化差异谈起,分析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各国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在企业国际化征途中形成的阻碍,浅谈国际文化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案例:
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的启示1998年11月,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戴姆勒——奔驰公司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赢利能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公司。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然而谁会想到,这桩“婚姻”似乎并不美满。并购后并没有实现公司预期的目标,到2001年,公司的亏损额达到20亿美元,股价也一路下滑,并且裁减员工,公司的发展一直都很艰难。业内人士认为,大西洋两岸不同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这场婚姻危机的根本原因。戴姆勒——奔驰公司的CEO施伦普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上都相差非常大,他却采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来看待,在公司管理制度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是以德国为主。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一次平等的合并”,这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适从。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处,这就得先从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开始去了解、去学习,不断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事和物。以至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企业的一片天地。
国际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大体有三种方式:直接出口、劳务进出口、直接投资,下面就这三种方式分别阐述一下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跨国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建议。
一、直接出口
这种方式普遍,通常为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方式,它对企业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国外有足够的市场,而企业的产品足以用来出口就能轻易地向国外出口。就拿粮食来说,我国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而粮食的同质性很高,只要符合卫生标准,有足够的国际市场,基本上就可以出口了。但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行业标准。在文化差异一方面,就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道国对于外来竞争者的态度,一种商品出口到一个国家,对东道国来讲,无疑是一个机会,同样也是一个威胁。机会是给本国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的机会,威胁是,对于本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到底是接受还是排斥,可谓仁智各有千秋。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东道国是想在威胁中发展,还是想自己慢慢去摸索着前进呢?这往往又与决策者的文化背景有着重大的关系。一个国际企业在考虑向某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时需要从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到价值取向一直到他们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去考虑、去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宗教信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为我们出口到他国的产品是直接要在本国进行销售的,根国际子公司或分公司不同的是,子公司或分公司可以利用本国的产生资料相对禀赋程度高的特点来生产产品,然后销到世界的任何的一个地方。而直接出口则是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东道国,我们的产品就是想让东道国的人民来消费的,所以考虑当地的宗教信仰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印度及附近那些国家把牛作为他们的图腾,看作他们的祖先。当有一头牛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把东西弄倒时,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好的征兆,是神在光顾他们。如果你想到这些国家去卖牛肉及相关制品时,就不得不考虑考 虑了,不但会没有人买,弄得人财两空。
(三)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接受最新信息的敏感程度。例如,在非洲一些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极不高,有太多的人还没上过小学。如果把电脑卖到那里,且不说他们是否能接受那么高的价格,他们将学会怎么用都将是一个问题,就算他们能够学会用它,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学呢?
二、劳务出口
劳务出口又有人把它叫合同出口,它主要是通过国际双方签订一些协议,然后双方都按照合同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办事。一旦合同签订完成以后,就要求双方都按照合同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现谈两种主要 的在这个进程中很容易遇到的一个的问题:风俗习惯,在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才能投其所好,使得谈判更加成功。国际企业的决策者们不妨考虑考虑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利用好了,利益无穷,利用不好,可能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三、直接投资
国际化子公司或分公司方式,这是企业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直接到东道国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一定要在当地出售,也可以运到世界各地去销售,只是利用东道国的某些优势来进行优势生产罢了,这时,企业与本国的接触是最密切的,因为要在东道国建立一个企业,必然要用到当地的劳动力或原材料,这样就直接到东道国发生了供应与购买或者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样也就与当地的“人”密切关联,下面就这个角度,谈谈人的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在企业国际化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开办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一)雇佣制度,雇佣制度是企业招聘员工急需把握的一个问题,因为人是企业的根本,只有每位员工都齐心协力,才能把企业做到最好。而谈到雇员,就得谈雇佣制度,有的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有的企业采用的是临时制,比如,日本就是一种终身雇佣制,相对来讲,美国的雇佣制度要灵活得多。当然,制度的确定也与企业的性质有关,在全球化的今天,怎样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能接受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呢?很重要的恐怕是管理层的比例问题,如果总经理是总公司所在国的,那么,至少要有一个副总是当地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和占领当地市场,也能服众,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快速地溶入到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中去,为企业创造和谐的氛围,以至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责任制度,有时也叫忠诚度,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就叫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生活的向往度,它直接决定着员工是否愿意为组织奉献甚至牺牲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组织的企业文化吸引力决定的。同时也与员工的文化背景有关,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的程度超高时,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往往越稳定,越容易溶入到组织中去,当然也就会对组织的责任心更大。愿意承担更多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员工都要予以积极地引导,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溶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把员工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谐调到一致至少大致一致上去。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增强竞争力。以上是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时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以及一些建议,具体说来,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自身做起,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树立全球合作意识
全球化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国际贸易与合作已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外部永远要比内部大。而且外部环境往往没内部环境那么好预测与控制。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放眼全球,了然世界于胸。所以,树立全球化的合作意识势在必行!
第二,善于发现不同企业文化的合理性
在制定国际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带有偏见地去看待相异的企业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若不能求同,就得存异。真理的真实性也是有条件的,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同样,文化也是如此,有时候要入乡随俗,有时要坚守原则,有时候要相互理解,有时候要换位思考。
第三,换位思考
当国际企业走出国门,面对的是更多复杂的事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态度也会有所差异,产生茅盾也是必然的,可一味地坚守利己的原则与立场,不能做到通情达理,不能为对方考虑一下,不能换位思考,也就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与茅盾。
第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能做到换位思考问题时,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恐怕也好多了,就像一个人说话时,总是说“我怎么样„”一样。国际企业面对的是异国的顾客,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的态度恐怕是不行的,要对待上帝,就得拿出对待上帝的态度与行为,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
结论:本文从多个方面讨论了国际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考虑的关于国际企业文化的问题,虽然此过程比较难以把握,但只要管理者能细心考虑周全,就能很好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地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马述忠 廖红·国际企业管理
谭文力·国际企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黄军辉,陈艳红·从文化差异中寻求跨国经营优势
王慧,吴海波·文化差异对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
仇立华,仲梁维·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南 京 大 学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作者学号:所在院系:年级专业: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
浅谈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外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加强和发展对外投资,加深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对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对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的需求
200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因此中国政府尤其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以东南亚为优先的“走出去”战略,东盟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中,按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东南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北美。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主要对象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还有越南、新加坡和缅甸,都已进入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之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GDP的大幅增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进一部扩大,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还会增加,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确立的“10+1”合作机制的启动后将实现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正在稳步推进,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众多的投资方式中,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大力拓展对东盟各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积极推动对东盟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具有一定实力,已经多家企业跻身于国际工程承包商行列。我国要以入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努力提高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等在今后几年中将会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承揽电站、通讯工程等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竞争中胜出,融资能力已成为关键因素。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有别于国内工程项目的融资模式,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包括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和对外优惠贷款)等方式的融资模式。但银行信贷收紧的风险瓶口以及有种种苛刻的信贷条件,而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境外投资建厂项目的发展,由于投资金额大,建设期长,风险高,项目投资者实力相对不足,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担保,无法获得相关的融资需求,致使项目运作陷入瓶颈。而项目本身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占领和巨大资金需求,这种矛盾制约了很多大型涉外项目的开展,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针对东南亚的一些涉外项目的开展和问题,本文就出口卖方信贷与资源换项目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对涉外项目的发展推进进行一些探讨,如何利用项目融资推进项目发展。
二、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介绍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就是指国家政府为支持本国产品,尤其是大型资本货物的出口,通过官方,半官方机构的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提供贷款,担保或保险。国内是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来进行。
出口信贷一般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有两种,具体是:①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并由进口方银行或第三国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出口商与进口商所签订合同中规定为即期付款方式,出口方一行根据合同规定,拼出口商提供的发货单据,将贷款直接付给出口商,进口商按合同规定将贷款本息偿还给出口方银行;②出口方银行向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再有进口方银行为进口商提供转贷,以支付进口产品的货款。进口方银行按商议的还款方式还贷出口方银行,进口商与进口方银行的贷款结算自行在其国内直接结算。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的一种延期付款的信贷方式。卖方信贷项下,一般要求进口商在订货时支付一定比例的的现汇定金,定金以外的货款在全部交货或工程建成后陆续偿还。使用卖方信贷的优势是进口方不须亲自筹资,而且可以延期付款,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在国内的对外工程项目中使用较多。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手段,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定期限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抽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项目融资主要是依赖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的资信来获取资金融通。贷款银行根据项目在贷款期间项目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来构建融资架构。主要是适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整体风险相对较小,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的项目比较适合采取项目融资的模式。项目融资形式有很多,也比较灵活,各种模式有不同使用的领域和趋势。诸如产品支付融资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以及在基础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日趋频繁使用的BOT模式。针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对外大型工程承包项目以及不断扩张的对外投资项目,BOT模式正在得到广泛使用。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是指国内外投资人作为项目发起人,从某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获得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BOT融资方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一般称为“特许权”。其优势在于,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启动一些基建项目。BOT融资不构成政府外债,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政府也不必为偿还债务而苦恼。其次,把私营企业中的效率引入到公用项目,可以极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第三,吸引外国投资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这些优势,进入2000年后,在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各国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纷纷采用BOT模式来发展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通常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对借款人是完全追索的,借款人可以追索项目资产和除项目资产外的全部资产以及担保人的资产。出口信贷一般在国家支持下,由政策性银行来进行。出口信贷的架构除项目本身的资产构成满足条件外,牵涉到定金的支付能力,担保条件的具备及借款人的被授信条件,以及国家的政策性额度等。而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对项目投资结构,资金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深入参与和控制,信贷决策着眼于项目外来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项目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可以使那些投资规模大,超过借款人现有资产承担能力的出口信贷项目得到有效实施,非常适用于境外大型承包工程或境外投资项目。
三、案例分析
1.出口信贷对对外经济合作扩展的案例分析
根据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国内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给予了周边国家大量的资金援助,支持和帮助周边国家开展基础经济建设,达到共同发展。在此对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下,充分利用卖方信贷,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实施走出去的经济战略。下面就我们使用卖方信贷带动对外水电项目发展的实例,缅甸B电站案例,进行一些分析。缅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发展较慢,电力供应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很多年以来,缅甸的B水电站在缅甸被称为“缅甸的三峡电站”,因为在200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早日建成B电站一直为缅甸政府和人民所期待和计划。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8MW,当时预计总投资约7亿美元,金额大,影响大,正因此,B电站项目承建也一直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争夺的对象。早在1953年,美国的KTA公司就已盯上此项目,并进行了项目考察,后来日本的NEWJEC公司、KAJIMA公司、三菱重工公司,挪威的NORCONSULT公司,以及韩国的现代重工公司等都加入了竞争行列。
Y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涉足B水电项目,利用已经在缅甸发展多年小水电项目的经验和市场认知,把业务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伙伴用动态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团队机制,于199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预计机电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金。当时缅甸政府已经把该电站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亟需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尽快开始项目启动。
在90年代初中期,正值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对外经济发展。国内水电低潮,一批大型的设计,生产和安装单位工作都不饱和,但受限于当地国家的资金不足,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等原因,中国在海外以大型承包工程牵头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的极为有限,没有大型水电承包工程开展。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Y公司于1993年及时提出利用出口信贷方式向缅甸B电站出口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申请并全面开始推动落实。通过系列从当地政府到各相关机构的逐项工作,1998年两国政府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签订的基础上,达成在缅甸国家主权担保项下的出口卖方信贷审批,于1998年10月签订合同,并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完成出口卖方信贷10亿元的发放,正式启动了项目的实施。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告诉人们:充分发挥我国的工程成套能力,特别是利用出口信贷优势,解决最主要的资金问题,在众多国外公司中后来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该项目。经过认真实施,有效管理,该项目于2005年发电,获圆满成功,被缅甸政府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得到了中缅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支持配合。该电站顺利建成后,使缅甸的发电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促进了缅甸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由仰光迁至该电站附近地区新建,水电供给得到保证。该项目的核心成就:应用出口信贷,在全国开创了采用主权担保规避收汇风险的先河,并为日后承建海外大型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企业由此大规模进入缅甸市场,参与承建数亿美元规模的水电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缅甸市场,锻炼了队伍,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对外工程承包的大规模推动和发展。2.BOT项目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缅甸瑞丽江电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以BOT方式投资控股建成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由B公司建成并经营40年后,送给缅方。
瑞丽江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在瑞丽市弄岛与南畹河汇合后流入缅甸境内,瑞丽江电站位于距中缅边境约50公里的瑞丽江干流上。按缅方原计划方案,该电站装机容量仅为40万千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B公司就一直在跟踪该项目,并于2004年获得缅方的项目工程承包合同,但开工建设仅一年左右,缅方就出现外汇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进度款的状况。而当时中国进出口银行对缅出口信贷规模早已用完,不可能沿用以往出口信贷模式解决项目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因此,该项目在2005年下半年已面临停工夭折的险境。如果项目投资方继续垫资建设,则会加大债务风险,因其金额巨大,可能会拖垮项目投资公司;如果撤回建设队伍,则要花费一大笔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撤回费用,将造成亏损,造成烂尾工程并丢掉该项目,甚至还会影响以后在缅争取新项目。这给项目投资公司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在各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中,既然继续按原合同以工程承包方式承建电站已走不下去了,只有换个角度,从投资开发的角度重新认真考察分析了该项目若改用B0T方式建设下去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该电站,一是水力资源极为优越,可确保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二是开发条件也十分优越,库区淹没区无村庄、农田和建筑物,整个工程基本无征地和移民搬迁项目,因此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造价较低;三是距我国边境很近,电站生产的电力既可供缅方、又较易输送回国内;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若项目成功则将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五是符合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开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因此有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银行的融资支持。于是,B公司最终按BOT投资开发方案进行了科学严谨的项目策划,并及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中缅两国主管部门终获批准,于2005年与缅方签署了以BOT方式与缅方合作开发瑞丽江电站的谅解备忘录。拿到项目后,经过积极寻找和筛选,确定选择C公司和D公司作为该项目投资合作方,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资金得到解决,从缅方手中接过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2008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4月最后一台(第6台)机组投产发电,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最快记录。从项目投运到至今的运营中,该项目一直保持良好收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中缅双方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良好发展,成为境外投资中BOT模式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的核心经验是:只要项目好、资源好,既便所在国政府没有支付能力,通过科学严谨的项目分析和策划、利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利用BOT方式项下的优势,使项目资金得以落实,项目管理有效实施,保证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完成,促进了以项目带动的对外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国内的大型成套能力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在公路建设和水电建设方面技术上已经有相当的优势和建设经验,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扩大境外承包以及加大境外投资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既能对我国外经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又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对中国国家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论文
题
目 “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学
院
经管学院
学生姓名
兔子
完成日期
2015 年 5 月 24 日
“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摘 要:在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国内形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一路一带”战略逐渐得到高度关注。为了更加细致的了解“一路一带”战略,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阐述“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一路一带” 时代机遇 国际贸易 经贸发展 引 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然而近年来,中国与西亚各国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贸易合作空间日益广阔。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更是深化了同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了国[1]际经贸合作领域。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一路一带”逐渐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路一带”建设是我国与中亚、东欧、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拓展
[2]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外贸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1. “一路一带”战略的内涵与外延 1)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就是通过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构建稳定
[2]的外部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带一路”深刻丰富,专家们从不同视角作了解读,普遍赞誉“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理念。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特别是“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有专家表示,虽然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仍在研究之中,但应优先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达成共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帕拉西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古丝绸之路成为文明沟通桥梁的代名词,不冲突不对抗的独立外交政策是新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认为,“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梦”的理念相辅相成。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他还提出,丝绸之路的核心是贸易,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是经济贸易。
但是,也有部分国外学者质疑“一带一路”深层的地缘政治动机。俄罗斯学者、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该构想试图重新划分太平洋到欧洲的经济版图,是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的有效武器,是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美元架构的起始平台。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副主编蒂耶齐刊文称,该构想是“珍珠链”在新的名义下继续发展壮大,使美国、印度等国[3]家的战略家感到担忧。
2)外延
“一带一路”战略的外延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前提,道路联通是基础,贸易畅通是本质,[2]货币流通是贸易和投资带动的必然结果,民心相通是保障。2. “一路一带”战略对国际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机遇
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通过欢迎贺信的方式致辞。他说,感谢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倡议与土耳其有共同的期许,土耳其愿承担振兴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他还说,伊斯坦布尔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耳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一带一路”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合作机遇。他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不限于商业合作,还应涵盖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交流。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认为,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建设将贯穿欧亚大陆,有利于打造规模空前的大市场,形成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的和谐稳定。他具体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并表示“中方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机,把中国
[4]同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崭新的历史高度”。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
[5]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3.推进“一路一带”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施过程可能因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差异而产生分歧和摩擦,遭遇挫折;也可能会遇到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政治障碍,如我国新疆境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少数国家干涉别国事务等。
我们需要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通过对话和协商等方式,协调各方利益,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实现包容性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打击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的具体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形成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的发展,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转型改革关键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不仅将对我国走向经济新常态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重塑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对于前者,“一路一带”不仅将极大地拓宽投资空间,而且对释放消费潜力具有重要影响,也将对我国区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对于后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7.8%和9.7%,而“一路一带”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丝路的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6]和3.4个百分点。而据中国经济网了解,2013年中国与“一路一带”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
[7]路沿线国家将率先收受益。中国政府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为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欧亚地区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发展空间较大,相对于中美贸易,未来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经贸合[8]作前景更为广阔。
中国的“一路一带”正在为国际经贸发展、21世纪的全球化而领路,这种战略选择既有国际格局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压力,也有自身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纵然会有些许杂音的干扰和阻碍,但不管怎样,促进国际经贸发展、提升全人类的福祉会是一项功在当
[9]代、利在千秋的壮举,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公民的一种担当。而且“一路一带”这一战略构想,在形成一体化市场、有效扩大投资、突破国内区域发展瓶颈三个方面,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5.展望
总体而言,2105年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基本稳定,有利于出口维持中速增长局面,但由于中国商品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受到制约,依靠出口需求化解国内过剩产能难度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将进一步压低资源、能源进口价格,有利于我国扩大战略性资源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继续抑制中国机电、装备等投资品出口。而“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也在世界各地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伟大宏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将因此更加繁荣发展。参考文献:
[1]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国际贸易》2014年第8期 [2]王慧,“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贸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3]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
[2][4] “一带一路”的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三家国际智库在伊斯坦布尔成功主办国际研讨会
[5]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中国外资》2014年第10期
[6]匡贤明,“一带一路”在我国经济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视角》2015年01期 [7]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中国外资》2014年第10期
[8]刘华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商务财会》,2015年02期
[9]杨伟奇,中国选择:一带一路,《金融博览》2015年第1期
第四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结课论文
经过短短一学期的国际贸易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尤其是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现就有关问题的认识阐述如下:
国际贸易作为一项国际性交易的活动,其用语均比较规范,国际贸易术语(也称价格条件、价格术语、贸易条件等)是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比较特殊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货物单价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贸易争议及争议的处理、合同的商洽与履行等内容密切相关,或者说,贸易术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或者制约着这些内容在合同中的规定,因此,贸易术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国际贸易术语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日臻完善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家提供了比较标准化的解释,简化成了交易商洽的内容,缩短了成交过程,节省了成交费用,从而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1812年,世界上第一个贸易术语F.O.B.在英国利物浦出现,1862年,C.I.F.术语也在英国出现,《1932华沙-牛津规则》就是对C.I.F.贸易条件的解释,它对C.I.F.合同的性质和特点,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的划分,货物所用权的转移,货款的支付等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此规则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国际商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当代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它被用的最多,它是国际商会对各种贸易术语进行统一解释而制定的一种规则。都说贸易术语是个动态的东西,所以它在与这个世界的发展一起发展完善着,《2000年通则》就更为完善了,它由13个贸易术语,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工厂交货”是13种贸易术语中卖方责任最小、卖方责任最大的贸易术语,对买方很不方便,不过在有陆地接壤的国家之间时有使用,在该术语中,卖方并不承担装货及其相关的费用和风险之责,但是,如果买卖双方希望在货物起运时卖方负责装载货物并承担装载货物的全部费用和风
险,是可以如此变通的,但在销售过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再来说C.F.R.,它是指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制定目的港所需的各种费用和运费;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各种事件所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随即由卖方转移给买方。该术语仅适合于水上(包括海洋与内河)运输方式。
国际贸易实务就是贸易出口,那么国与国的货物交接那就相当频繁与重要了,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需要一定的条件,它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之一。这种交接就是通过运输中介来完成的,它涉及到一些主要的交货条件:(1)货物的运输方式,包括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邮政运输、集合包装运输、大陆桥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等;(2)交货时间,包括交货时间规定的多种方法、规定交货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装运时间与交货时间的关系、是否允许分批装运与转运、分批装运与转运同交货期与信用证的有效期的关系等;(3)装运港与目的港,包括装运港与目的港的规定方法以及规定时应注意的问题、装卸时间、发出装运通知等;(4)货运单据,包括海运提单、海运单、铁路运单、航空运单、多式联运单据、邮包收据等。
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才能完成货物由卖方至买方的实际转移,而这些交货条件,无一不与之前写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的规定有关。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交货条件是此类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之一。在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签订之后,按合同交货是卖方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而买方也有义务接受货物,从而完成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
这种交接是通过运输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即运输对将货物完成由卖方至卖方的实际交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物流的角度上看,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运输问题,而且还涉及到非运输问题。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依货物的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陆地货物运输保险、航空货物运输保险、邮包货物运输保险等多种形式。其中,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历史最久,业务量也最大,在国际货物运输保
险占主要地位,是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与海洋运输保险有关的法律制度和基本原则,对陆地、航空、邮包货物运输保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的价格,通常是指商品的单位价格。但是,这种价格,由于进入市场的商品品种不同,销售的市场不同,交易的方式不同,成交的季节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的存在,实际成交时常常表现出大大小小的差异,国际货物买卖价格种类很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如买价和卖价,单价和总价,含佣价和竞价,计价和推算价等等,对于国际货物买卖价格的掌握,就得从订价原则、商品差价等方面渐渐深入了解掌握。
既然有了价格,那就有收付款了,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的基本义务是交付货物和移交单据,买方的基本业务是支付货款和接收货物与单据。
国际货物买卖价款的收付,除签有政府间支付协定另有规定者外,通常是通过外汇进行结算的。结算工具包括现金与票据。货款结算方式常用的是汇付和托收,汇付是付款人通过银行,使用各种结算工具将货款汇交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托收是出口人在货物装运后,开具以进口人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它在进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以上,我粗略的介绍了一下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内容,国际贸易是个动态的名词,尤其是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国际贸易具有联结、渗透、导向、助动作用,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二是国际贸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对自我完善的驱动。后者是更重要的创新推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不应该依赖于外部动力的供给和推动,更应该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上找到改革、创新的动力。
对外贸易创新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尤其是现在全球性的金融问题,以后随着社会的不层次不定向发展,国际贸易实务必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本质不会变,它会步步完善,与这个世界保持一致。
第五篇: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浅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读后感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与大学教育
曾建明
摘要:略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中国大学教育
我们从贸易创造角度审视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由于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假设A、B、C三国生产X产品,并根据成本导向定价,最低价格分别为250元、150元、100元。假设A国对X征收200%的进口税,那么A、B、C国生产的X产品在A国市场上的价格分别为250元、450元、300元。A国生产的X产品在自己国家的市场上最有竞争力。因而,A国在200%的保护贸易条件下自行生产X。
假如A、B进行关税同盟,他们对外共同关税保持200%。那么B国生产的X在A国市场的价格变为150元,于是X产品的生产从价格高的A国逐步转向B国。A、B间创造出新的国际分化。这时,A国消费者用150元买到了X,从而减少了消费支出,提高了福利水平。同理,A、B、C共同建立关税同盟,那么X产品的逐步转向生产成本低的C国。这就是推动推动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较低的生产成本除了依靠机械化,智能化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依赖于廉价劳动力。这点,在我们中国是很明显的。
富士康是专门从事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企业。专门从事电脑、电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组建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企业。
昨晚晚自习时间,有学长组织富士康的暑假工招聘,挺有感触的。
特别是看到宣传单上关于待遇与工作条件的条款。富士康频繁的跳楼事件对我的感触就够深了。
我不禁感慨,在中国有多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有多少企业是依赖低低薪资,低福利、加班等方式来维持企业利润的。
然而在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投资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例如一季度湖南株洲前5月的CPI同比增长6.4%。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走向尾声,加上高的生活成本必然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涨。2011年以来,一些外企将加工代理业务转向越南等地,在东部沿海一带,很多私营企业面临订单急剧减少,资金链断裂、招工难的困顿。很多温州等地,众多民营企业被迫破产。
以我个人观点,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化,是中国产业经济面临被迫改造升级的时候了。这是21世纪中国经济所必然面对的。
中国的产业经济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上来;同时由产品的初级加工、次级加工更多的转向成品的加工;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卓越的“中国制造”品牌,或者实现由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很重要的条件因素是人才。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大学生农民工”凸显了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集体贬值”!
其实,在我看来,在一定角度上审视,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改造升级”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或许,这就是科教兴国战略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这
就是10年扩招的用心良苦了吧。
所以,一方面加强大学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一方面要求广大的大学生勤学自勉,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成为优秀的劳动者;再一方面要求政府企业协调好、改善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表现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简而言之,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提高我们的国民待遇水平靠的是人才;我们要很好的走出去看,在世界之林占据一个很好的位置,靠的还是人才。
所以,对于国家,大力普及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个人,努力“适应时代”具有重要的成长意义。
注:1.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不具有任何学术性,是为打发无聊时间所作。
2.著作权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分享或者转载,否则一切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