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要求在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把党员、干部模范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非常有必要弄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基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依据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通常是这个国家矛盾的多发期。2008年底,我国GDP总额是43200亿美元,人均已超过3000美元,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展开,我国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复杂多样,显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作为执政党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地提出和制定新的政策和策略,正确而妥善地去解决和化解矛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适应这种情况的重要理论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显示了我们党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充分反映党驾驭复杂事变的能力和智慧。党的十七大以来,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要求全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这是我们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又一重要成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理论界,价值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笔者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范畴。这里的主体是指人或人的集合;客体则是指一切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包括作为需要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主体的需要极为复杂,首先是主体本身,它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甚至是全人类。其次就需要而言,可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而且需要会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作为满足需要的客体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不仅表现在客体自身及其性能的多样化上,而且随着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客体的性能不断地发生变化,满足需要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需要的满足在阶级社会中,说到底是一个物质利益问题,而人们的利益常常不同甚至对立,这就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对价值的需求和评价也就不同。对我有利的事物,即有价值的事物,对他人未必也有价值,可能没有甚或是负价值;反之亦然。因此,价值作为一个范畴虽然具有一般性,但在谈论价值时必须在一般的指导下把它具体化,就是说,要分清主体及其需要的类别和社会性质;要分清客体及其属性。笼统地、一般地讲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价值是分层次的。作为每个个人的价值最高层次是人生观,即人生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此外一个人当然还有别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他是一个工人,具有工人的价值;他是一个艺术家,具有艺术家的价值,如此等等。人的各方面的价值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各方面的价值形成一个人特定的价值系统,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由这个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个人是这样,其他事物也是如此。价值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主体需要的变化和满足需要的客体属性的不断开发,价值层次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正因为价值是多层次的,主体和客体是复杂多样的,满足需要的情况更是变化多端,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价值是有其构成机制的。从价值主体来分析,不同的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不同的。但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地会形成某些共同的需要满足,从而形成人们的共
同价值。这种共同需要一般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个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特定人群共同需要满足特征的整体,它是由许多部件所构成,它是这个群体的共同信仰和追求,这个价值体系反映和代表了这个群体人的某种共同利益。
价值体系也如同价值一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工人可以有工人的价值体系,农民可以有农民的价值体系,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这是从职业上划分的。如果从民族角度考察,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价值体系;不同社会、国家具有不同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体系。像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阶层的国家,存在着多种价值体系,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我们国家实际存在着的多种价值体系,这是提出一个核心价值体系的事实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有一个价值体系,就不可能有什么核心体系问题。在讨论中,有人提出既然价值是一个体系,又讲核心,似乎说不通。其实不然。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于核心以外的价值体系而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国所有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处于核心地位有四点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代表和反映了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具有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功能。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方向,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走历史必由之路的精神保证。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价值体系具有指导和引领的功能。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地、完整地反映了13亿中国人民在现时代的价值诉求。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才能以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其他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哲学上讲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个别价值体系是一般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一般价值体系就是从个别价值体系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意义上是引领和被引领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对其他价值体系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在利益层面是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其他价值体系代表的是部分人的部分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其他价值体系所代表的利益,其他价值体系必须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历史发展而言,一个时代的确立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确立。资产阶级时代就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确立的时代。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把人们从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中解放了出来,这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就是资产阶级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取代了旧的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开辟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时代。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的等级制和特权制的社会,它的价值观以等级和特权为特征;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以金钱和个人利害为特征,一切以金钱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为转移,金钱和个人利害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由于这一价值观的确立,一切都起了变化,甚至被颠倒了过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资产阶级价值观如何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什么贵族的尊严,门第的等级、宗教的虔诚,庸人的温情,„„一概被淹没在利己主义的打算的冷水中,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资产阶级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等变成了金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只要我出钱,或者说只要为了钱,什么医生、教师、诗人和学者等这些以往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统统烟消云散,不论从事何等职业的人,一律都将拜倒在金钱的脚下,资产阶级撕去了罩在一切职业上的高尚的外衣;资产阶级也撕去了遮盖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
纱,把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亲情、爱情都要以金钱为基础。
决不可小看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确立,资产阶级时代的开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赖于它的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直接影响人的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目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鲜明地、直截了当地把追求金钱和自我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舍此而外,人活着便毫无意义。这种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人的存在是一种巨大的震撼。如果说以往的统治阶级还用仁义的、道德的词句把人生的意义,把对被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伪装起来,掩盖起来;资产阶级价值观则把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和欺诈,通过自由贸易理直气壮地推向世界。一切为了金钱,为了自我,不仅不是卑鄙的、可耻的;反而是高尚的、合理的、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文明都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创建起来的;同时这种价值观的必然后果是真正人的价值的沦丧,现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颓废、道德沉沦、抑郁、失落、空虚、绝望、缺乏信仰和信赖等等,所有这一切,就是人的价值沦丧的尖锐表现。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但当人们一旦回到自我,追问人自身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上述价值沦丧的情境便油然而生。现代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因为此,现代西方关心人自身存在的哲学如雨后春笋,他们相信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理性努力而对这种状况有所作为,找回人自身真正的存在,回到作为人的理性的本然。
应该说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自从私有制出现便产生了;但不可否认,资产阶级把这种价值观发展到了极致。资产阶级价值观至今仍在统摄着不少人的灵魂。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有生命力,与这种价值观仍然有巨大市场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说到底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斗争。由此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价值观一旦取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人类就将开辟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今天,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同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之间的较量。这种较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从这个高度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升华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理想目标,使之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信仰和追求。这种价值体系就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精髓和高尚道德水准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地反映了我国实际和时代的特点,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来保证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成功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能够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分清社会思潮中的正确和错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辨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灵魂,才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追求真理,相信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本质表现;这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巨大凝聚力、感召力的内在根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主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中,就以大量事实和缜密的逻辑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这个主题已经为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它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它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高尚道德情操。中华民族精神是异常丰富的宝库,它的精华是坚强永固的爱国主义、不屈奋进的斗争意志、开拓进取的不竭活力,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发达先进国家之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由于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者的无能和腐朽,我们国家变得衰弱下来。但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斗志弥坚;在任何强暴势力面前,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未泯灭。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强的战斗力,最终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凶恶的敌人,并焕发无尽的创造力,把伟大的国家推向新的繁荣昌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根本上讲是崇尚真、善、美,鄙弃假、丑、恶,它是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公民道德行为的底线,突破这个底线就不配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价值将失去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由四个部分构成,但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决不能舍弃任何一个前提。这是把握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愈来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一向把它们的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视为不可缺少的“非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他们看重并千方百计地利用这种力量去反抗、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并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武器,相反,他们仍在变本加厉地扩大他们的阵地,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们意识形态的宣传。有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说成是非意识形态的国家,用以指责我们国家太意识形态化。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偏见。大量事实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它们对意识形态的重视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美国不惜重金在国外设立各种电台,在原来东欧一些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向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提供资金,灌输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支持、鼓动这些人起来搞“颜色革命”,推翻不听从美国政府的国家政权。美国对意识形态这个武器抓得很紧,运用得亦颇有成效,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P33)党的十七大的这一号召,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这项工作意义深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千秋基业,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并正在引起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座精神灯塔,是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向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就越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这种引领是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附件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借鉴材料)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线,是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几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市民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在市民宣传教育中,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组建了由专家学者、老革命、老模范、基层党务工作者等组成的宣讲团。几年来,结合市委在全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主题教育,组织各级宣讲团深入到乡村、街居、企业、学校等进行宣讲,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据不完全统计,仅党的十七大以来,就组织各类宣讲近万场次;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中重要作用。市属各媒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努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群众好、美丽济南好的主旋律。适应现代媒体发展趋势,着力做大做 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面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强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广泛深入开展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发现、培养、总结、推广一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近几年先后推出“泉城义工”、“阳光大姐”、“贴心民政”、“12345市民热线”和刘延宝、郑成镇、张业爱、齐亚珍等一批令人们可敬、可信、可学,不仅在全市而且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有两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人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学习、关爱先进典型活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和关键。近两年,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统一规划、计划和督办考核,引导、促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率先垂范作用。通过上述努力,我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深刻变化,特别是面临日趋尖锐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形势,美国等西方敌对势 力一直致力于用他们的价值观改造取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国内思想领域也时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噪音、杂音。在一些领域,物质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道德失范、滑坡等问题严重。面对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突出位臵、关键位臵、根本位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带动,创建学习型城市、组织宣讲团宣讲、加强媒体宣传普及、印发科学理论通俗读物、强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乡村、进街居、进企业、进课堂、进机关。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基层文化建设。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各类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创作和文化事业产业各类内容产品创作生产,都要恪守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寓教于乐,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和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力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的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机关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注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 扬“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城市精神及单位精神相结合,不断增强民族及城市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发挥先进分子和先进典型的价值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德和干部提拔任用“四德”考察制度,引导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率先垂范、严于自律。注重在各行业、各领域特别是在基层一线选树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对各类先进模范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人人崇尚道德模范、人人学习道德模范、人人争当道德模范、人人关爱道德模范”的社会氛围。着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着眼于从根本上、长远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系统教育、大众媒体传播、文艺创作引导、高尚人格塑造、“四德”自律培育、道德模范表彰奖励、基层思想工作运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建议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纳入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责任主体、考核目标和激励约束措施,把党员领导干部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效作为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以及党政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同时建议制定道德模范等先模人物评选奖励制度,对群众公认、影响力大和引领力强的重要先进典型,不仅要在精神上也要在物质上给予大力奖励,以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烈共识。
第三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层次和构建质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 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具有统摄和支 配作用,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分为以下 三个主要层次。
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它是构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这是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
指导思想上一元化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我 们惟一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高举马克思主义 旗帜不动摇。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指出,领导我们事 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 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2001年1月10日,在全 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必须始终作到两条,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 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 多元化;二是必须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 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愿望和要求,反映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 践,都是靠这个指导思想取得胜利的。这方面,要记 取的是苏联和东欧因指导思想的混乱导致剧变的教 训。马克思主义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决 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厦的基本设计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的性质就会 发生改变,也许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但 决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同时并不否认其 他优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表明了一元化的指导 思想和多元化的文化形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显 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层次。
在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
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 民主主义文化的政治底线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文化 的“共同语言”,也呈现出抗日—民主—马列主义这 样的梯层结构,是体现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 化关系的典范。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层和多样的格 局中,也有一根政治底线,也有一种呈梯次延伸的“共同语言”。对此,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 工作会议上有过非常明确的论述。他认为,赞成社 会主义制度,便可视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底线”。关于“共同语言”,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 和知识分子可以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 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共产主义世界观方 面的共同语言”[3]。这三个层面,显然也是呈梯次延 伸的,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新时期统一战线中,也 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基础的文化、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的文化、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的文化。这种文化 分层,符合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也必然会在一元化和多 元化之间表现出类似的梯层结构。
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 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社会 思潮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 象。引导多元文化,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有机成分, 关键是增强它们对指导思想的认同,不断丰富和发 展指导思想的新内涵,增强指导思想的现实基础、社 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用一元化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 性思想文化,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 抵制腐朽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 们的精神力量,使指导思想在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中 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层次: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它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广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 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 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 凝聚力和生命力。”[4]“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
本。”[5]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文化和谐了,就能 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兴旺发 达。共同理想能够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和谐文化的旗 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起 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共同的理想信念又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超越
具体利益关系而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的精神纽带。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
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 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共同理想的关注。特 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深化改革、体 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 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 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 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同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 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这已经对坚持共同 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能否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 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 治久安的大问题。
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具有相同 或相近的意义,只是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差别。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 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先进文化能培养人 的信念,锻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落后文 化和腐朽文化则会污染人的思想,腐蚀人的灵魂,破 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当前,由于各种原因,社 会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 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 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不断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和谐 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科技文化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技昌明、教育兴盛带来的必 然是文化的繁荣。科技文化不仅引导人们学会知识 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人的素 质,对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 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丰 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 决不能只求数量忽视质量,只求形式忽视内容,只求 外在忽视灵魂。要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坚持 “八荣八耻”导向,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体现“八 荣”要求,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八荣”与“八耻”的分 野,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 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三个层次:正确的舆论导向。它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证。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正确 的舆论导向,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 来,把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与非主流文化的积极成 分统一起来。正确的文化导向,有助于坚持马克思 主义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一切思 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努力宣传科学 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必须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提高引导水平,形成有 利于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坚持 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以及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舆论。
引导非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对整合 各种文化意义重大。从辩证的观点来看,非主流文 化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正是有了文化上的不同见地,才有文化的和谐相处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个性文化,它所强 调的个性不是极端个人主义宣扬的那种自私的个 性,而是与集体性相和谐的个性,是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激励和鼓舞每个人为国家的 利益,为美好的理想锐意进取的丰富和完美的个性。各种文化、学说、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批评、争奇斗 艳,可以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但是,“百家”、“百花”无论怎样“鸣”和“放”,都不应该与国家意识 形态相抵触。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不是重合或平行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偏移度,甚至会有很大差 别。这种“文化偏移”现象,一方面促使主流文化在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从非主流文化中吸取新鲜的、合理的成分,从而得以保持一种动态的发展,另一方 面也可能使主流文化随之偏离,冲击和动摇主流文 化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和谐 文化,不能忽视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要积极引导,为 我所用,使之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因此,不能武 断地取消或消灭非主流文化,而要积极引导,把先进 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尊重个性文化,提倡 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力戒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质料
(一)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 本性质决定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性强调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 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进一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无产阶级 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进 一步发挥指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三,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 占指导地位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 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改造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表现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过程中,表现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在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既是 先进文化的重要理论结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因
在中国古代,“和谐”的实质是指尊重差异,注重 协调。“和谐”从哲学范畴到后来成为伦理准则,是 一个理想化的过程,其文化意蕴包括:小康社会的理 想层面、大同社会的理想层面、近代思想家的社会理 想等。这些文化意蕴,在民众心中积淀深厚,经过发 酵、蒸馏、升华,成为今天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 部分,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价值 体系,和谐的文化成为教化后代的文化内容,这些对 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荣辱观,形 成共同的精神支撑,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思想对 调解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西方社会的先进思潮和方法可以为构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西方社会的先进思潮和方法可以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侧重对超 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文化侧重现实的致用;中 国文化重视群体的正义,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正 义;中国文化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文化重视人际 的界分;中国文化侧重价值的完满,而西方文化侧重 人生目标的实现[6]。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路径差异, 提供了文化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西方文化的致 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补中国文化“有神乏体”之
弱,而中国文化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又可以修 西方文化“有体乏神”之缺。中国文化固有的和谐智 慧,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质料后,更有益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开新。
(四)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共生为构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孤立封闭的,它还要与国外
优秀文化共处、共生,这是“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 的适度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实现内 部文化和谐,还要走出国门,实现外部和谐或“跨界 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7]。“不同”可以引 申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 在客观上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要与他人和谐相 处,不必盲从附和他人的文化习俗,但要学会尊重他 人的文化习俗,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 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世界各国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优秀之处是我们构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材料。例如,西方进步的 社会理想;西方的艺术形式以及表达这些艺术形式 的技术手段;西方的先进生活方式以及优秀文化观 念系统等。这些外来文化因素经过中国文化的选择 性吸收后,就成为中国人生活背景的一部分,也使中 国文化因其多元性而具备了世界意义。当然,吸收 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必须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进 行。由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充分利用 各种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 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 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我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们的核心,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文化支撑和动力之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瑰宝。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实践的巨大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共同主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愿望和人民的心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也为当代爱国主义指明了奋斗目标、现实任务和努力方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在全社会奏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最广泛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现在我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这是历史、现实和实践昭示的真理。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度的公民,如果不爱社会主义,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积极努力。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了解我国近代遭受的屈辱和志士仁人的英勇苦斗,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事业,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艰苦努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已讨论多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有很多的感触,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的思想的到升华,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五篇: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思想汇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敬爱的党组织:(顶格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是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在“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方面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善于与集体中的他人交往,相处,协调,合作,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样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