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3专1数与代数部分内容分析脚本设计(马云鹏)
模块3:
一、二学段数与代数
专题一:
数与代数内容结构分析(马,20分)
背景与目标:
数与代数是一、二学段的重要内容,所占比例最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本专题旨在对一、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对其价值与作用,内容结构,以及一般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数与代数领域在小学数学中有重要作用。(4分)
2.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的基本结构是什么?(5分)
3.数与代数教学中应重点突破哪些问题(数概念的建立,运算理解与掌握,问题与数量关系,?(6分,包括数感的案例2分)
4.数与代数内容教学的策略有哪些?(5分)(建立数概念的案例2分)
呈现形式:
1.问题1与问题2以提问、讲授为主,穿插图表;问题3和问题4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中间穿插对话。
2.参加人员,主持人+2位教师。
内容:
开头语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与特点。主要讨论以下个问题:
1.数与代数领域在小学数学中有重要作用。
2.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数与代数教学中应重点突破哪些问题?
4.数与代数内容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引言:大家知道,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数与代数内容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的数量上在几个方面内容中占比例最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重要基础,与整个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从第一学段开始,学生就系统地认识数及数量关系,虽然学生在学前时期已经接触一些数和数的运算,但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对数的感知。因此,研究分析这部分内容有重要意义。
问题1:数与代数领域在小学数学中有重要作用。
问: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数与代数内容在小学数学的中的作用?
主持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数学自身的特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代数就是研究数与数量关系,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的形成与发展,数量关系的建立与扩展的过程,都 反映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数学学科是不可缺少的。
2.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建立数概念开始的。数与代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
3.数与代数与其他数学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问题2.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问:《标准》中数与代数内容是如何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主持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认数开始的。数与代数的内容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期的学习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标准在两个学段都规定的数与代数的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分布如下表:
表中数字表示具体课程内容的条目
表1展示了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基本内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探索规律,贯串整个第一、二学段;常见的量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在学习数的认识和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式与方程(代数的初步),正比例、反比例(函数的渗透)。
问: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主持人:
第一学段的内容以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为主要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主要集中在整数的认识和运算。几种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时间和重量的认识。探索规律是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
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这一学段的数与代数内容比较重视数字的现实意义,强调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估算与笔算的结合;结合现实的问题认识常见的量;初步学习在简单情境下探索数量方面的规律。
第二学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数与代数内容。这一学段的内容继续学习数与运算,以小数、分数的认识和计算为主,开始由算术到代数,认识式与方程,包括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正反比例的内容具有函数的思想,也包括了代数思维。探索规律包括了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
这一学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扩大了数的认识和运算的范围,同时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初步认识代数知识和渗透函数思想。
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有密切联系,许多内容是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的,如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因此,整体把握第一、二学段的内容结构和特征,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前后照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内容,进而整体上实现课程目标。
问题3.数与代数教学中应重点突破哪些问题?
问: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几条重要的主线。主要包括数概念的建立,运算的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代数初步等。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这些内容的教学都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和符号意识的初步建立(6分,包括数感的案例2分)
数概念的建立:整数—从20以内到万以内,再到亿及更大的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是数概念的扩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负数在小学是初步认识,为中学进一步学习起到铺垫和渗透的作用。
运算的理解与掌握:加减乘除,随着数的认识逐步出现和理解。算理与技能,估算与精算。
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与运算相关的数量关系,两个重要的数量关系,探索规律。代数初步: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正反比例
展示数感培养的案例:2分钟视频(20以内数认识或大数的认识)
问题4.数与代数内容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问:数与代数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1.数概念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和具体的体验,使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重视学生的数感的培养。
2.运算教学处理好口算、笔算和估算。
一、二年级应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随着年级增加,数的认识的扩展,逐步引入笔算。口算和笔算都应重视学生对算理的认识,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如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口算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把正确作为重要目标,淡化计算的速度要求。
正确理解和运用算法多样化。
3.把握数与代数的过渡,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对于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负数,以及正反比例的教学,从代数思维的角度,关注学生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穿插建立数概念的案例2分钟)分数的认识
第二篇:模块3之专题2_数的认识1-马云鹏(2012-5-23.164213.626)
模块3: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专题2:数的认识1(整数)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背景与目标:
整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整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理解和掌握有关整数概念的内容,是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和小数、分数概念的必要准备。这部分内容重点在于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与重点,数概念建立的特征分析,学生数感的培养等。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4分)
2.如何使学生建立整数概念(数概念建立的几个重要标志?(7分,其中3分视频)3.如何使学生建立数感?(4分)
呈现形式:
1.问题1与问题2以提问、讲授为主,穿插图表,实例;问题3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中间穿插对话。
2.参加人员,主持人+2位教师。
内容:开头语
主持人,一、二学段数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整数、小学、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认识;以及与数的理解和数特征有关的数整除性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整数的认识,重点在于整数认识有内容分析,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感的建立等。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4分)
2.如何使学生建立整数概念(数概念建立的几个重要标志?(7分,其中3分视频)3.如何使学生建立数感?(4分)
引言:整数的认识分散安排在两个学段,主要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完成,第二学段重点梳理十进制计数法。结合《标准》中对整数的认识内容要求,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和掌握做一些分析。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4分)
《标准》对整数的认识在第一学段设计了4条内容,在第二学段中设计了2条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学段: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第二学段: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3)。
可见,整数的认识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是系统梳理十进制计数法和万以上的数。
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学生认识数从“一”到“万”是一个完整的数级,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字的表示,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分几个阶段完成,这里是对第一学段结束时对学生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来安排,较为普遍的安排方式是,“20以内数的认识”→ “百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也可以在百以内数认识后,安排一次千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20以内数认识”是一个重点内容,是学生的认数、读数、写数是重要阶段,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整数认识中的要素,如数的抽象,数字的表示与书写,数位与相应的数值等。百以内数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运用数的意义的基本要素,认识较大的数。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数值、数位等概念,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万以内数认识阶段,使数认识达到最大的数量单位,完成一个数级(从万以上是这个数级的循环)。学生体会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验大数和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问题2.如何使学生建立整数概念(数概念建立的几个重要标志?(7分,其中3分视频)
学生整数概念建立从认识10以内的数开始,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以前都认识很多数,但建立抽象的数概念,使学生把数与它所代表的量联系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如从具体的2匹马,2棵树,2头牛,2个人,抽象为2这个数。用一个数字(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2”。反过来,这个2可以表示任何具有2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这个抽象过程在小学一年级开始认识数时就强调,直到认识较大的数。学生逐渐认识数的抽象表示,逐步建立数概念。而自然数的基本特征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大1,从具体的数量抽象出数这后,学生可能通过自然数的这一特征认识更大的数。2后面加1就是3,再加1就是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大小关系。
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概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数位的含意是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没有数位的规定就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认识个、十、百、千、万等不同的数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是理解整数概念所必须的。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同样一个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十位上表示30,即3个十;在百位上表示300,即3个百。第一学段完成整数万级的认识,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数,进而整理十进制计数法。我国的计数单位是每四位一级,万以内数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理解各级上的每个数字的意义,这是理解多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意义的前提条件。
数的认识的实例。(1000以内数的认识例子)
数的认识中学生应当了解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最重要的是大小关系。数的大小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可以用词语描述,也可以用符号描述。用符号表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的开始。应当使学生了解从自然语言表述数的大小到用符号语言表述数的大小。
例如: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用符号“>”或“<”表述的是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完成这个问题过程中,需要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合理使用,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让学生将这些数排序,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序方法。例如,先找到最小(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数中再找到最小(大)的,依次将五个数按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或者先固定一个数(如50),拿第二个数(98)与之比较,然后取第三个数与前两个数比较,根据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位置,这样继续下去,最后将五个数排序。无论学生的出发点如何,只要思路清晰、排序正确即可。
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例如,可以说51比50大一些,98比10大得多;而50比38是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不应当出现逻辑上的混乱,例如,“50比10大一些,50比38大得多”。
问题3.如何使学生建立数感?(4分)
在整数认识过程中使学生建立数感,重点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认识数的过程中,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使学生感悟数的抽象过程。
二是在认识大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在第一、二学段都提出感受大数意义和对大数进行估计的要求。第一学段是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第二学段情境的范围有所扩大,要求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其本质是相同,都是希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大数加以感受,增加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与情境的具体内容有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这些具体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有时还要加入想象的成份。1200名学生需要多大场地,许多学校可能没有这么多人,学生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人,占多大地方,再想象1200人会占多大地方。而在对大数进行估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单位很重要。教室到学校体育馆有多远,就应当选用米作单位。而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就要选择千米作单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就要用光年作单位。
第三篇: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2、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3、“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4、“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5、“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第四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3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单元第1节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
(时间:45分钟 分值:70分)题组一 文化常识
1.(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解析 “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答案 D 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解析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答案 C 3.(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 “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答案 A 4.(2016·西安一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解析 “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制。答案 C 5.(2016·大连一模)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解析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 A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 “令堂”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答案 B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 C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 C 题组二 文言实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解析 解除包围。答案 B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 ①负:辜负,对不起。答案 D 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 B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 B 12.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4分,每小题1分)(1)伐罪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大不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洒扫庭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聚讼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患无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严惩不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克日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无所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信手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童山秃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峰造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尸位素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慰问(2)舍弃(3)台阶(4)争论(5)担忧(6)宽恕,饶恕(7)严格限定(8)到,去,归向(9)随意(10)秃的,没有草木的(11)到达(12)查考,考核(13)迫近(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13.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7分,每小题1分)(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川阻隔,中性词。把持和独占,贬义词。
(2)男子的通称。已婚女子的配偶。(3)那个人。尊称别人的妻子。(4)公公和婆婆。舅舅和姑姑。题组三 综合阅读
(2016·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解析 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答案 A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解析 “迁”意为官职的调动,非专指“升职”;“乞骸骨”表示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答案 B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解析 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答案 C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翻译。)(2)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得分点:“坐”“莫”“独”“奔丧行服”。)【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是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