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时间:2019-05-12 11:5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第一篇: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

作者:梁志伟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8期

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009年6月,广州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学结合研究课题。通过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情况与学校课改联动,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但如何进一步推进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且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2010年,笔者作为装配钳工职业(工种)研究课题工作小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课题的调研工作,以下是对该职业工种调研情况的总结及探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就强调工学并进;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都是典型的“工学结合”成功模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评价方式,使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2009年6月,广州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学结合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选取及分析装配钳工、汽车修理、模具制造、维修电工等企业需求比较大的岗位,集中多个类似企业的要求,形成以典型企业要求为代表的评价标准。通过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情况与学校课改联动,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的认可,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为基础,结合企业对高级工和技师层次的用人需求,以广州市部分技工院校(技师学院)高技班学生和预备技师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评价鉴定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和技工院校(技师学院)加强合作,提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标准,推动技工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培养企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一整套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

课题研究以广州市现代制造业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模式,引导技工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照从相关企业得出的行业评价标准,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目标,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在研究过程中,从企业相应工种的岗位分析入手,得出企业生产对岗位用人的技术标准,以此为依据形成有关的评价标准,并且由以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对学生开展评价,形成企业评价和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对企业聘用的预备技师,企业和院校继续跟进培养,在达到年限后采用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以工作业绩为主开展评价,使其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同时,以工学结合为纽带,引导企业和技工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名师带徒和岗位见习的方式,促进院校学生参加到生产实践中去,迅速提升其技能水平。企业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学生的技术水平现状,共同制定岗位见习计划,确定师徒协议的内容,充分发挥名师在工学结合中的积极作用,使技工院校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最终能得到院校、企业、鉴定机构三方的认可,并为企业所用。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和技工院校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制度,使其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主要模式之一,为企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课题的主要内容

(1)深入研究企业相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形成一系列包括职业态度要求、岗位规范要求、技术工艺要求、安全生产要求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对职业资格、录用资格进行分解,归纳出一个岗位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工种态度、职业能力等要素,并据此确定标准。

(2)找出技工院校目前教学内容存在的差异,推动院校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制定课程和培训大纲时,必须以企业真正的、确实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主要依据,以满足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

(3)建立一套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模式,以企业生产的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建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评价标准,在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实施分阶段评价。

(4)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制定指导性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根据各职业工种的评价要求,确立培养方案,特别突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它设置课程、组织教学。

(5)形成校企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使用—评价—培养的动态反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为导向、以操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完善岗位实训、岗位见习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

三、《装配钳工》课题研究工作小组调研情况

自课题开展以来,《装配钳工》研究工作小组按照计划,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企业方面主要选定了广州机床厂、广州柴油机厂、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作为重点调研对象,通过深入企业一线与技术工人、车间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该职业工种的技术规范、岗位需求和技术特点,分别向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领导、在岗员工发放《岗位调查表》,以了解企业对装配钳工的分布比例、工作岗位要求、使用情况、评定标准等。其中,重点是人才的挑选培训、工作规范要求、使用评定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标准和待遇等。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同时参与了该项调研工作。学校方面选取了市公用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作为校方的代表同时参与该项工作。该工种的资深教师和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调研。

综合调研情况可见:上述三个现代制造企业都认为装配钳工是企业产出的支柱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企业期望在这个群体中,高级工和技师所占的比例,因产品的装配方式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以生产线流水和半流水作业装配部件方式为主的日立电梯,企业期望在装配工这个群体中,高级工的比例占到10%,技师占到5%;而以装配整机形式为主的市柴油机厂期望高级工比例占到50%,技师占到10%~15%,而介于两者装配形式之间的机床厂,期望值也介乎于两者之间。由此看来,产品装配的深度和技术含量,对企业期望值至关重要。

四、《装配钳工》课题调研结果分析

本工种工作小组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共识:

第一,企业从技工院校毕业生中挑选到企业的新员工,都不具备直接上岗的技能,需经企业重新培训或师带徒方式至少一年的实践,才能慢慢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流水半流水装配作业的企业培训所需的时间要短些,从事整机装配的企业培训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

第二,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应知应会),对装配钳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知识技能,要在学校阶段就应掌握,不应去到企业再度培训。调查情况显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学校阶段掌握不足,不足以应付企业工作岗位需要,必须再经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企业的要求。

第三,在学校考取并持有技能证的学生在企业仍无法直接上岗,说明学校教的与企业要的差距大,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方面偏重于理论教育,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要坚持用职业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核心,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来考评其相应的技能等级水平。

五、装配钳工职业(工种)的培养评价模式的探讨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装配钳工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产出的支柱力量,其质素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出效率和质量。由于本工种的特殊性,不能参照其他工种分模块的方式来设立统一的考评模式,对于产出不同的企业之间,其工作任务、技能要点差距相当大。因此,装配钳工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不能追求简单的校企合作形式,而应通过代表性行业制定标准,采用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合作的模式,即一个工种的评价可对应多所院校和不同的企业,即综合多个企业的岗位要求由多个学校负责培养,一个企业中能使用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一个技工院校面向多个企业开设专业并设置内容,一个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可到多个企业去实习和就业。

装配钳工的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应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成熟的职业能力分析工具,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集中多个类似企业的要求,依照职业(工种)技术要求,制定反映重点企业需求的相关评价标准,形成以典型企业要求为代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装配钳工高级工和预备技师的企业标准考核评价,结合考虑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培养和用人模式,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指导企业和学校开展考核评价,并形成有效可行的培养评价模式,从而推动校企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并以“使用—评价—培养”的校企动态反馈系统为向导,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职业和岗位的贯通,以此推进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样,才有可能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实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技工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从“广州模式”看技工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高

技能人才的培养

“广州模式”的形成是在广州市技工教育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广州技工教育经验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提炼。它以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其在内涵上突出“政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工学评”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在特征上突出“行政主导、高端引领、市场导向和开放合作”。面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进行技工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内涵建设,培养电子信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迫在眉睫。而“广州模式”无疑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盏明灯,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也在建设培养基地。

一、“政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三赢

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实习、教学、就业等全方位的合作,不仅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目的”,而且对于走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共赢之路,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的专业。如果单纯靠学校的培养,不但对学校财政造成压力,硬件更新速度慢,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跟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脱节,学生到企业还必须花较长的时间去重新学习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对学校人才的培养、企业用工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采用“政校企”的办学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或牵头、主导;学校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学实训室;由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授课等方式,学生毕业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目的”。

2010年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论证立项,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建设“广东省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投资1500万与学校配套建成电子信息实训场28间,面积达5200㎡,使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成为广东省层次最高、设备最先进、专业体系最完整的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培养珠三角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急需的电子信息高技能专业人才。

2012年2月2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广州隆重举行“2012年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新春座谈会”。会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布了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计算机广告设计、表面贴装技术(SMT)、智能楼宇、动画设计、半导体照明(LED)等第一批15个职业研发应用基地名单,其中,智能楼宇行业职业研发应用基地落户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广东省在院校建设职业研发应用基地之举属全国首创,旨在有机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教育、职业研究、能力测评等社会各方资源,开展职业开发理论、政策和技术研究,加快形成跟踪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职业研发应用体系,指导教育培训、企业用人和劳动者职业成长,更好地服务我省产业发展和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12月8日,在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陈业彪主任和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院长李孟强、校监谢展鹏、副院长乔本新、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公司总经理陈辉以及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数百名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与

来自世界排名第三、欧洲第一的全球500强家电品牌企业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的制造商——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的“校企双制”合作签字暨揭牌仪式在学术报告厅(2)举行,这是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品牌战略以来签署合作的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与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的合作,包括双方共同建立了学生训练基地,按照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由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教学仪器、工具及其先进的实训设备,为“博西华班”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设立企业奖学金和助学金。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白云“博西华班”的教学工作,每年科技节期间,还将为学生的技能竞赛提供壹万元的赞助经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工学评”一体的培养模式,实施生产与教育相结合“老师在黑板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这是传统职教课堂的形象描述。众所周知,传统职教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集中进行实习。学生们反映,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让人感到很枯燥,课堂缺乏吸引力。所以,学生老是打瞌睡,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容易记住。等到实习的时候,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有的已经忘记了。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干涩难懂的理论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当他们走出校门,便会难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课堂,创设与工作环境相似的学习环境,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进行生产知识的讲解,老师充当“组织者”的角色,或者直接把生产与学习相结合,课程的评价变成了生产过程、工作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011年4月13日,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与广州御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第二期“冠名班”开班。多年来,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每年都会有几十名毕业生前往广州御银公司就业,毕业生的良好素质、优异表现得到公司领导肯定,并与我校先后合作成立了“广州御银白云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一期广州御银冠名班。冠名班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并调派工程师根据公司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进行企业文化及就业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在取得了良好的企校双赢的成果之后,现在又成功迎来了第二期“冠名班”的开班,为学生的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12月,为提高学生的电子设计与创新能力,打造电子专业“名学生”,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和香港达兴科技佛山美利德电子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现代电子制程技术培训班”。电子信息系与佛山美利德电子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精心组织,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了50名优秀学生参加培训,并组织培训学员赴美利德电子有限公司进行现代电子制程技术学习,在美利德公司由企业工程师手把手地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学员对电子产品的生产、制作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了SMD、SMT焊接技术,为毕业后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围绕德育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开发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实践,使中职生早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人成才,实现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社会中的人。

【关键词】工学结合、成人成才、职业人生、德育探索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为了减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积极推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学生到富士康、华为集团、浙江人本、富港电子、亚南电子、昆山仁宝等公司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引进了武汉泓淋电子、北京汉旗电子、巴顿轴承公司到我校共建实训园,还在华博数控的援助下筹建了数控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既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又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现实的意义,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校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改变德育工作思路和德育工作方法,研究了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途经、方法,注重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围绕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信息

1判断力,实现了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顺利成为社会中的人。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把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转化为不但有生活知识而且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要完成这两个转变,使学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党总支牵头,学工处挂帅成立了以班级为主阵地,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会、保卫科、妇委会、学生团队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还专门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室。学校每期对班主任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慈母般的关爱,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根据时事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定期有组织地开展了科技、文艺、体育、安全、环保等适合学生特点,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情趣,发展了个性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锤炼了意志毅力,健全了个性品质。德育研究室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在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德育工作途径,推广德育工作经念,确立德育研究方向方面为我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提供事实数据和理论依据,确保了我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走上新台阶。学校党总支、校委会、行政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德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作用。德育队伍的建设,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单纯的德育课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要把教学目

标和内容细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现象进行抛描式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唤起学习兴趣,学会思考问题,养成态度观念。比如,在泓淋电子生产线的实习中,我们结合实习岗位,让学生懂得了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岗位规范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纪律对于组织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意义。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近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文化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要素,利用教材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对学生适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质量、安全、效益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锻炼学生,促其成人成才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校一方面加强了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另一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与巴顿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引进了企业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进校园。先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派出教育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一个半月的军训,按部队要求,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生活作息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分工协作精神和遵规守纪意识。然后,将学生分派到公司各生产线上,由各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不仅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要领,而且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纪律。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通过生产产品和生产速度,还让学生提高了质量和效益意识,明白了协作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企业环境中,学生不但接触了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以及所要求的行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接触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学校德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学生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更多地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应该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获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的“灼见”。学生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经历了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亲身体验,获取了真正意义上人生感悟,从而学会并逐渐完成了由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向社会洪流中的职业人的转变。

(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具体的岗位工作,明确了岗位规范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岗位中学生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等等。结合这些工作中的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和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特别是哪些漫不经心,不遵守要求,吊儿郎当导致工作失误、事故频出的教训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遵守规范、守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模范遵守工作纪律、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的自觉性,进而达到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崇高境界。

(二)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会接触产品生产,会亲身感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问题。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得心应手,也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力不从心。这种质量和效益意识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竞争意识,会让他们暗中较劲,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苦练技术,进而掌握过硬的本领。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数控(1)班的方炳同学进入岗位实习后,感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他迅速找来专业教科书,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他还经常向业务主管吴建国请教,向厂里的优秀员工学习。实习结束时,他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工厂“勤学好问,进步很快,表现优秀”的好评。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重陶,会自觉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了素质,加快了他们的成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在企业环境中映入学生眼中,听到学生耳中,深入学生心中的是质量、是管理、是效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切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知识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结合学生这些工作中的经历、感悟,我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转型时期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自觉性,由他律转为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使用价值的人。通过工学结合,我校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夏朗在廷邑制模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中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公司主管程斌对他的评价是:“做事踏实,能和周边同事融为一体,能积极配合他人完成工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引进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质量、效益、竞争、创新意识和秩序、纪律、时效观念有具大的促进作用。

(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使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生存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四.跟踪服务,全面关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工学结合过成中,一方面我们引进了合作企业的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了合作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所在。他们在企业文化环境中生活、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或困惑。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服务,全面关心。

(一)、帮助学生处理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生活不习惯问题、岗位不适应问题、转换工作问题、安全问题,纠纷问题等等。我们经常深入学生中,深入到企业里,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与企业协商沟通,解决他们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周围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学生文健在亚南电子厂实习时,不按时上下班,还与生产线上的组长发生摩擦,受到了厂里的处罚。学校带队老师结合这一事例及时对他本人和全体同学进行了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明确了岗位工作的规范性,体验到只有自觉地遵守岗位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和战胜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开创丰富多彩的职业人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对来自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构想和努力方向。我们教师分别深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感受和想法,就他们各自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行动计划、职业素质提高、工作岗位适应等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制订更实际更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顺利向就业过渡。“战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不但炼就了技术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了科学的规划,可想而知,他们今后的职业人生一定会理想、精彩得多。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尚不成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还不全面。他们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缺乏信心,对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因此产生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校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沟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看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和逾挫逾奋的决心。

此外,我们还广开门路,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沟通。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干预,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部门的关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在工学结合中,我们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密切了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也改进了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还与政府、社会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主动联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法纪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

“生活即德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校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契机,结合学生的实际,多元启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德育资源,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早日实现学校与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其中主流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从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如指导思想、课程开发、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及存在问题做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工学结合现在全国范围内各高职院校大力推广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结合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情况做简单的探索与分析。

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自成立起,就与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一致,并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深刻认识“工学结合”的意义。我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我院先后与多家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第三年去这些企业实习一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调整专业和开发新课程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如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每次修订时,都邀请房地产行业的专家参与,并把专家的可行性意见写入新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做到紧跟实际需要。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

3.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我院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

(1)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2)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我院在去年还在各系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科,其功能就是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虽然刚开始正式运行,我坚信,校企合作教育科必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工学结合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要让教师意识到参加培训进修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学校也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比如:我院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五种能力规划,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强化课改,去相关企业实习、学习教育学相关知识、参加或主持科研项目、参编或主编教材等;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我院还根据课程和实践要求,聘请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工作,为学生讲解相关学科,达到理论实践的结合。

在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落后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现代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已经落后,表现在(1)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

(2)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很艰难。

(3)实训条件仍需改善。首先是实训基本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如房地产预算、造价实训较强,而房地产销售、策划相对建设薄弱。其次是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要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需要较大的“教学工厂”才能运行,场地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4)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虽然调研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比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教师持有的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证书就不多,而这是推进“工学结合”的关键。

2.企业缺乏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企业没有太多的时间培训,这也是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原因。

综上所述,做好工学结合建议如下:

1.加大实训基地力度。要在两个层次上建立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房地产教学工厂。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估价、中介咨询等房地产企业工作场景,建立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经纪等实训室。

二是建立真实场景的公司。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自己组建房地产策划或房地产经纪公司,也可以和房地产企业合作,成立高职院校分公司。

2.加强真正的双师型师资和兼职教师建设

针对目前不少双师型教师只取得证书而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取得的证书含金量不高等情形,建议高职院校出资让教师参加辅导班,帮助教师考取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出资让教师集中一段时间去房地产企业去实习,这样在保证实习时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让教师学习最新的实践知识,当然需要高职院校大力配合,在不影响学院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才不会流于形式。

另外,要重视兼职教师的建设。我院多年来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对教学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实践中还存在一线高水平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到学校指导学生的情况。因此,需要高职学院和房地产企业要克服困难,协调一致,引进更多的高水平的兼职人才。

3.建立专门的工学结合机构

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如我院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科。每个院系独立设置,归学院统一领导。校企合作教育科主要是沟通与企业的关系,贯彻教育部工学结合的思想,为学生联系实习、就业单位。为我院迈进国家一流高职院校作出突出贡献。当然,校企合作教育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还得与学院各部门协调、团结,共进,配合,这样真正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下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型而又复杂的模式,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我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严中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五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摘 要:工学结合是世界职业教育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还要解决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思政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才的关键作用,就必顺与专业课进行融合。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专业课 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6-02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进行优势互补,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而终归存在一个人才为谁所用的问题。即德与才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当然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好发挥了这样一种功能。它既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引导。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体现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 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和不足及原因探析

专业课的长处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短处,比如重利轻义,自私狭隘。思政课的长处在于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短处在于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多样化思潮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觎。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开设高等职业教育时,要警钟长鸣,千万不能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正好弥补专业技能培训的短处,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二者相得益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什么会统一安排思政课。并且这样的课程安排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要达到共赢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内涵式发展效果。

(一)不足方面

国家和地方对“工学结合”的政策扶持力度正逐渐增强,但由于企业的传统用工思维以及学生和社会认同的传统学习、工作思维的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供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开拓不足,学生的半工半读的积极思想也受到了抑制。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置中诸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思想的传播影响能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消除和逐步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相对于本科的学制,就明显缩短了。这本身就包含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快速培养人才的意思。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没有太多精力和资金支持思政课的发展,部分思政课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或正在逐步开展。即使是开展起来了,为了专业课正常开展,而挤压了思政课的课时。课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就受到影响。

教材的使用。高职院校与本科类院校使用国家规定的同种教材。急切呼吁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应该制定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在使用同种教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课时却比高职的多。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总有一种匆匆忙忙的感觉。

从教学对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上肯定不如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更为如何高效开展思政课增加了难度。

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年轻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更懂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处境。还有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视野方面有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有着更多的亲身感受,这些经历在讲课时都容易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方面

改革开放的成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

学生在专升本和将来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时都会有包括思政内容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些现实压力让许多同学也因此主动学习思政课。

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面临下滑压力,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打造制造大国,才能让人生出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高,要求越来越规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较于那些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太重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职业素质课的那些学生来说,专业课与思政课都重视都学得好的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向上发展的机会更大些,竞争优势更明显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探析

郭雄伟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革新:(1)教育理念的革新。(2)教育内容的革新。(3)教学方法的革新。

李志辉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2)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3)加强隐形教育。(4)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王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的相关决策。(2)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做法。(3)思政课教师自己的因素。(4)高职高专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综合上述几位作者的观点,要做好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离不了多方面的合力。

综观国内外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早就引起政府、教育、学术和实践的注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意识控制,重宏观而轻微观,重统一的规模式大班思政课教育,轻个性化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从研究对象上看,重整体形势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一校、一系、一班、一生(学生)的微观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没有“解部麻雀”得出的数据支撑。从研究内容上看,侧重于从上而下的内容灌输的效果,缺乏对学生多样化现实生活的关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下主体地位的凸显。

本文是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改革方向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编号YJ20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雄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革新研究[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2,(1).[2]李志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下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装配钳工》总结与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