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2010-06-14作者:闫明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镇化步伐也在加快,城市住宅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小区内园林景观的设计。从园林景观在住宅区建设中的作用入手,剖析了目前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As the society is progressing constantly, urbanization paces are being accelerated too, the competitio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city is fierce day by day too, and an important respect of the
competition is the design of the view of the garden in the district.Role in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of view is entered from the garden
Hands, have analyze the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existing problem in the district at present, has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Key words:inhabited region in the city;view of the garden;planning and design
1前言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住宅区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蓬勃发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从开发销售到购买者或使用者的选择,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关注室内环境的同时也关注住宅区外部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逐渐到追求心理及文化需求。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只有注重立意才能形成主题鲜明的公共场所,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避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环境设计以意立景,以景生情,激发住户的“审美快感”。并在景观这一“感应场”里“触景生情”,使人与景“交融”。但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城市公众性的景观设计,它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居住区的居民,更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居住区环境设计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亦要做到以人为本。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立意要表现出对居民的尊重,重视他们真实的本性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身体、思想和精神的需要,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要想设计出情意浓浓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让住户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领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满足,则要认真洞察住区的主人,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2住宅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房地产业正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经济效益
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2.2景观环境效益
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2.3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3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使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3.1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3.2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3.3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3.4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3.5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3.6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4对策和建议
(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吴龙辉、陈伟新.河源市九和温泉旅游度假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2
第二篇: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分析探究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从园林景观在住宅区中发挥的作用入手,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相关分析,以供大家研究探讨。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兴起,并朝着规范化方向不断发展。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不仅满足了人民贴近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而且改善了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其对整个城市的绿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
1.1 坚持社会原则性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会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2 坚持生态性原则
尽量保持现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2.1 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2.2 景观环境效益
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成为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景观绿化设计中集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以及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3.2 景观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区的设计师缺乏创造性,直接把其它地方一些经典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照搬到本地来应用,而不考虑地域的差别和文化特色的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出来的居住区很少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3 园林树种、花卉品种、园林雕塑之间的协调性差
很多居住区在进行绿化时,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和花种,没有考虑到这些树种和花种的生长环境。进行园林雕塑摆放时,也没有考虑到整体布局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无法达到相互点缀,丰富居住区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生活空间的效果。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具体设计
4.1 绿化生态系统
避免僵硬的几何形平面布置拼凑成单调的组群,以适应曲折起伏的场地或反映场地的自然景观特征,创造许多新型和活泼的住宅类型,布置在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中。在山林中建设别墅时,应在多树的山坡顶上和山坡地之间盖房,尽量顺势建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湖边及山川边建设时,应以公共绿地为边界保护湖泊,在辐射状的街道之间建设邻里和商业区。沟谷、水体、森林、海滩都是地区真正壮观的景色,假如毁坏了它们,就将永远失去了它们;假如保存它们并进行明智的管理,就会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社区成为美丽而独特的。
(1)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2)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的现象。(3)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4)植物颜色、色彩的搭配能够自然。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颜色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过去传统的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4.2 交通组织系统
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形道或人车分流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任务,做到处处都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4.3 户外休闲系统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地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避免其产生生硬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
4.3.1 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
4.3.2 “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它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地了解了地形后,设计户外空间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量避免出现集中式大型广场。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它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
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发挥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提高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
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
1.1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
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3)基底 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1 项目概况
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
2.2 规划构思
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
2.4 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区建设条例,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2001)、《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修改稿)(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200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等。这一系列的规划规范、法规和村镇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法规和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绿化系统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居住区绿地率 ≥35% 绿地覆盖率 ≥60%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0m/人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居住区边界绿化防护带 居住区与区域景观之间设置15米的防护绿带
以本地树种为主(国槐、白蜡、旱柳、西府海棠、香椿、柏、大树种的选择
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种植物配置形式。速生与生长缓慢树种比例控制在6:4,常绿乔木与落叶乔配置类型
木种植数量的比例控制在1:4~5,乔、灌木的种植面积和非林下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控制在7:3。
乔木距建筑物5米以上,灌木距离建筑物1.5米以上,乔灌木远植物的配置位置
离地下管网0.5-2米
乔木量≥40株/公顷绿地,复层种植占绿地面积≥30%,木本植物种植丰度
种类≥20种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5 规划内容
该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
(1)“一环”绿化景观 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共绿地有更好的阳光,更好的共享性和更好的尺度,也更有利于村民的活动。同时结合当地主要树种选用植物,充分尊重场地内的现状植被条件,尽量减少人为景观。
居住区主要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次要道路、游步道以美化为主。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沿道路布置公共绿地,以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全面绿化系统,以高绿地率来达到宜人的生活休憩环境。道路两侧绿地布置要做到灌木和乔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高干植物与低矮植物相结合,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结语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居住区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实践的研究,针对农村社区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提出了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的方法,指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立足乡村景观基础,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自然而生态、亲切宜人的绿色居住空间环境。
(2)要合理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进行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建立一专多能的绿化景观。
(3)要注重对住区景观生态网络体系(边界、廊道、基底、基线、斑块)的统一设计,构建成立体、多元、开放式的农村绿化景观体系。
第四篇: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现代科技、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精神需求领域。年轻人远足跋涉、户外徒步,追逐着生命的气息,感受着年轻的步伐。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环境的发展。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城市山体公园以立体绿化的空间形式及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设施一同向人们展现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山体绿化环境。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利用城市内部或外围的自然山体,或呈带状、或是独立的山头开始营建山体公园。但往往与城市的联系不紧密,公园位置较偏,加之园内的设施、活动没有达标,导致公园的游人容量较小,没有体现城市山体公园的价值。现今,人们也开始逐步探索城市山体公园的发展道路,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如何展现城市文脉,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加强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联系,保护山体轮廓线,仍是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目前,对于山体公园建设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山体公园设计理论很匮乏,而我市今年又在大量建设山体公园,如四方区双山、水清沟东山;
李沧区坊子街山、河南庄山、枣儿山等,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亟需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适合城市山体公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实施性的理论,使山体公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市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健康生活的山水园林化城市公园。
本文以城市山体公园与城市关系为背景,在研究城市公园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貌学、城市设计和山地建筑、城市绿地系统等学科知识,分别从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布局、山体公园景点组织,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发展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在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引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塑造丰富的山体景观空间、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文化等城市意象,将城市的记忆在山体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表达和延续,使得山体公园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下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带给山体公园设计的启示:(1)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规划布局的关系(2)山体公园规划布局手法
2、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系组织创新(1)基于山体特征的游览体系设计(2)结合山体脊线空间的游廊设计
3、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与表达:(1)城市山体风貌特色的展示(2)地方特色的游线组织(3)表达地域特色的建
筑及其景观设计。【关键词】:
山体公园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前言】:通过近几年山体公园规划景观设计工作,我们发现青岛市这些山体公园大都存在老化状况日渐严重情况,逐渐出现林相老化、群落层次单调、品种单
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设施陈旧、环境功能单
一、景观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大都应用在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中,例如建筑入口的无障碍坡道、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无障碍设施也刚刚起步。当下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障碍设计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等多个领域中必将广泛应用。那么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应遵循那些原则及注意事项呢?
一、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1)无障碍性:是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
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划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易识别性:是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二、园林景观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标识牌,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米时,应每隔10米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仅作简单的说明,不一一列举。
三、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
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结语: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园林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它要求园林规划和建设者应考虑这部分人的特殊需要,并贯穿于园林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第五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地方工艺具有较大差异,每个地区也具有独特的地方建造技术与材料。深入的调查与理解地区的地方工艺才能将其应用于现代的创作之中。
2、探索地方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地方工艺虽然是传统的精华被世代传承,但现代的生活需求以远远不能限制于传统的生活模式之中,这就要求对地方工艺的延续要融入现代的生活之中。
地域性景观设计需要探索地方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之路,挖掘现代技术与地方工艺的关联。无论是地方的建造技术还是建造材料,无不受到现代需求的冲击,对技术的传扬以及对材料的再利用都是地域性景观设计延续传统的一种手段。景观要素与空间关系的分析场地与场地和谐共生 场地与场地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促使交界之处处于运动之中。
在领土景观之中,场地与场地的边界是最敏感和易变的因素。因为场地具有超越自身的能力以及向外扩展的趋势,这就产生了对于场地边界的冲撞,使得边界的位置、内部属性不断的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场地与场地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运动的持续性使得场地的边界在不停变化。同时,场地内部空间也具有趋向于中心的运动。这种抽象的空间变化为各个景观要素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场地的边界往往因无法强烈感知而被忽略,它有时表现为一个隐性的因素,可能通过围墙等实体的暗示来感知空间的划分。同一场地内,衍生出一类契合功能和环境要求的景观模式,而周边相邻场地界线内的景观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之相互呼应,于是,一种景观形态在相邻场地的反复重现,最终整体地定义了领土景观的特征,连片地形成一种空间格局。如
果场地边界被错误地打乱,相关的景观模式将无重复的边界可寻,从而造成领土景观的破坏,失去地域特征。亚历山大(C.Alexander)在他的《秩序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整体性和中心的概念,一个中心就是作为一种结构而被我们“注意到的某种东西”,某种抓住了我们的眼睛有着建筑学趣味的东西。它以某种形式的边界,从与之相邻的结构中凸显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秩序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关于如何通过强化中心的过程来使设计呈现出整体性的一体化模型。通过加强那些围绕在其周围或者包含在其内部的中心,会使原有的中心加强。这就是场地与场地之间的共生。在场地之中有两种运动在同时进行,一种是趋向于中心的运动,另一种是场地边界的扩展与收缩。从更广阔的地域来说,空间无限扩展,进而使得场地中心也具有了无限重复与不断变化的运动趋势。
度假村设计:温泉度假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