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一次党管干部和市场化配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有益尝试
【新闻综述】
一次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有益实践
——省国资委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省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成效显著
(2008年5月28日)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聘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相结合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的具体体现。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国资委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省属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公开招聘的岗位包括陕西有色集团总地质师、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副总经理等12个高级管理职位,经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选拔聘任了10名企业领导人员,储备了一批后备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为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社会反响强烈,示范效果明显。2007年12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在《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上公开发布招聘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省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总地质师、省电子信息集团副总经理等12个高级管理职位,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报名竞聘。接受报名263人,其中,有博士后4人,博士34人,1
硕士131人,境外企业高管人员4人,为改善省属企业领导班子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我省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省属企业高管人员,牵涉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招聘的岗位都是资本运作、专业技术方面的稀缺性高素质人才。多家中央、地方新闻媒体围绕招聘进程追踪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极大提升了我省和相关招聘企业的知名度,展现了人才建设对改革建设的窗口作用和宣传效应。
程序公开透明,得到普遍好评。认真组织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专门召开了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新闻发布会,在地方主要媒体、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上广泛刊登招聘公告,采用现场和网上报名两种方式进行报名,按照任职条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共有来自海内外300多人参加报名,经领导小组审查确定202名人员符合应聘条件。
提高笔试、面试的针对性。试题委托中组部领导人员考试测评中心在对每一个企业招聘岗位责任实地调研后,编制了十套试题,考生和评卷人员普遍反映试题针对性强,代表了国内选拔考试的最高水平。试题主要测试应聘者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笔试,每个职位前6名,共78人进入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综合能力,采取半结构化面试形式,即应聘者自我介绍和考官提问相结合方式进行。考官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考官9名,面试前由中央组织部考评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面试结束后,按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排队,确定36人作为考察
对象。
组织考察严格把关。按照干部考察程序,对综合成绩第一名进行考察,不符合任职要求的顺延考察第二名,以此类推,前三名列入考察范围。3个考察组共对22名拟任人员进行了考察了解,在与招聘企业沟通基础上,有2个岗位的前三名经考察后因专业管理经历欠缺等原因,暂未列入这次拟任岗位,另外10个岗位人选基本确定。聘用人员实行任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后,经组织考察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办理正式聘用手续。
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丰硕收获。一是公开招聘企业领导人员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企业班子建设要求的具体举措和有益尝试。有利于省属企业领导班子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公开招聘工作改进了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公信度,为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是公开招聘企业领导人员推动了我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人才结构的优化。这次公开招聘的10名同志,来源比较广泛,来自其他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7人,引进了一名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亚洲项目研究员。这次选任的人员年富力强,最大的46岁,最小的31岁,平均年龄38.7岁,这些同志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博士6人,硕士2人,大学2人。
三是公开招聘企业领导人员丰富了专业管理人员的储备和各人才数据库的建设。这次招聘中有4名博士后、34名博士、131名硕士和4名境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聘,既有美国、印度的华人,也有上海、广东等国内发达地区的人员。既有在国内外大公司担任过重要职务的,也有这次招聘企业系统内工作的。既有从事金融、管理、农学等专业的,也有从事地质、医药、电子信息等科研领域的。通过这次公开、公平竞争,选拔和发现了一大批高素质、实干型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实行备用结合,除确定聘用的人员外,将筛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纳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库,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考察使用或向省管企业推荐。
第二篇: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
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
【内容提要】 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国有”和“企业”这一双重属性论述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的内在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党管干部原则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由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导向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否还存在着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相融合的可能性空间,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执政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合理地划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与企业法人治理的边界,在实践中不断探求两者可能的共事机制和合作形式。
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合理性与必然性
在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以长期坚持的一项干部管理原则,是完成中共各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强有力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国有企业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有利于企业领导权掌握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手中。从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后,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应的企业管理体制也转变成为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的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随着股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当前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的行政级别不明确,干部同员工没有明显的界限,国企干部不应再属于党管干部的范畴;还有人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公司法》规定了谁出资、谁管人的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国有企业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宜再在国有企业中实行。
笔者认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管干部的原则并没有过时,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执政党的组织领导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执政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贯彻落实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障,而且还因为,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并行的做法有其现实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它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比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微观经营活动,在市场中竞争,在市场中生存。离开了市场,企业也就不成其为企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以为继。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则。对企业干部人事的管理自然也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活力为归宿,即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干部的管理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取向,这是企业党管干部与政法系统党管干部的显著不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高度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充分发挥经济实体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自然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国有企业对干部的人事管理也相应做出调整,在保留和改进旧体制下党管干部模式的同时引入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是遵照市场经济原则而形成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人事管理结构,它使企业的产权更为明晰、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为科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其次,国有企业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党管干部原则。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地方在于控股主体不同,普通企业的控股主体一般为自然人,而国有企业的控股主体则是国家,国家又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干部进行任免、考核、培训等。由于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根据谁出资、谁管人的原则,国家自然有资格行使对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包括对企业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罢免、培训、考核等。国家对企业干部的人事管理具体又落实到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党委身上,最终通过党管干部来实现。因而,国有企业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于法有据,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应该说,国有企业中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并立模式是由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决定的,两者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因而不存在着根本矛盾,这也同时说明二者存在着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