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时间:2019-05-12 12:0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第一篇: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

——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

咸宁市通山县XX乡XX

【摘要】经济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其中“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可以直接归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都拍不响的经济。”本文着重对邓小平关于经济管理的两个基本层面:宏观经济的管理和微观经济的管理。在微观经济的管理部分,重点探讨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自身管理两个方面,藉此揭示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性的、启示性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对我们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经济管理管理方式国有企业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经济管理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体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理论武器。根据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解读,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管理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宏观调节和控制,亦即国家对“经济体系”的总体管理;一是各类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亦即各个“经济细胞”自身的管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际,邓小平就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特别是针对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现本人现就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层面以及国家与企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初步地探讨。

一、强调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是指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调控,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把宏观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

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这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努力扩大经济规模,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来安排经济基础建设,不能一味地盲目冒进。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在上个世纪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没有切实贯彻均衡增长理论,导致了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放前的历史状况造成的。由于受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有经济基础的限制,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中很难在短时期改变这种状况;二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造成的,导致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三是左倾思潮的影响造成的。总结教训看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贯彻综合平衡的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分析得出的重要理论。

2、将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

国家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妥善解决矛盾,必须把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论述阐明了中央权威的内涵和如何保持中央权威等问题,认为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肩负着发展国防、外交、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难看出,使中央保持权威的基础必须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

3、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必须发生转变,由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者和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因此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实际状况多次强调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

(1)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应该通过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从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调节市场秩序,借助利用管理组织和手段维护市场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公民等的正当权益,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

(2)是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应该是由中央把握大的问题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即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转向宏观调控,明确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问题,调节社会供给平衡和需求比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营造外部环境;

(3)从过去的“死管”到现在的“活管”。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对企业必须活管。所谓活管就是指政企分开,把生产经营自主权放给企业,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政府完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微观经济搞活

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同志还认为我国各地区的条件存在着不平衡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慎重行事,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改革以及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农村微观经济管理实践成功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客观实际,就如何从微观经济管理的层面上改革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明确提出了三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

1、加大企业的权力

这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最基本的取向和最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都非常强调给企业以自主权的问题。他认为 “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就没有责任,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全部由上面包下来,怎么能搞好工作,调动积极性?” 此外他还要求,“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必须要有具体措施作保证。其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其二“要严格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其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邓小平的有关加强企业经济自主性和责任制的思想尽管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面临的实际情

况提出的,但对我国整个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探索,加大企业权力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为重要的内容。1992年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有了较为系统的、明确的规定。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改革从“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变企业管理的方式”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拥有的14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等方面的经营权,也明确提出了“政府依法对企业进行协调、监督和管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内容,深刻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加大企业权力的重要思想。

2、用多种方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也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这里不排除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被证明是有效率的、好的经营形式。因为“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因此,在企业经营形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强调指出:“已经从各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继续实行,不能走回头路”;同时也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邓小平提醒道:“在这方面,要规定比较详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

3、实行政企分开

这是国家对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关键。在企业改革中,无论是加大企业的权力,还是建立有效的经营形式,都必须以政企分开为前提。政企分开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地切断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脐带关系”,使企业不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调整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不再是企业的“婆婆”,因此,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换。

企业自身管理方式的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改革持续、深化、开拓的过程中,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关于企业自身管理方式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头脑僵化。当然这个懒汉主要是过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在实践与总结实践中,提出了四个重要的理论指导:

1、实行以股份制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方式

当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阶段以后,要把企业改革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政企分开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联系起来,必须重新构造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邓小平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一再强调“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依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对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试点和深入实践,并最终广泛确立了股份制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

2、实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落脚点的企业管理方式

要充分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必须使企业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从经济、政治全局的角度,指出“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个论断直接促进了企业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比如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流程量化等,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换经营机制条例》中,邓小平同志详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方面与内容,必须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场革命,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企业管理改革思想内涵。机制转换的贯彻实施,增强了企业活力,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因素

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技术和人的因素问题非常关注。

(1)制度因素。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企业改革只能改革企业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改革所有制形式,强调企业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此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充分发挥在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鼓励工人阶级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积极协助企业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2)技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技术因素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思想中,他认为国有企业在引进技术进行改革时,必须首先确保引进的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否则难以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后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定要用先进的方法来管理,“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济方法”,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为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下了基调。

(3)人力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们要开出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这一关于培养合格工人和提拔管理人才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是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这点充分反映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认真分析邓小平同志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论述,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邓小平经济管理基本层面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政治角度来论述经济管理,始终把握着全局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总是从宏观上谈经济管理时紧密联系微观经济管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因此,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微观经济管理为辅,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充分体现出了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新政府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经济学(上)》中国发展出版社

5.《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二篇: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摘 要:“喜刑名法术之学”的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选择地继承、发展了先贤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治国理论,提出了以“法”为中心、“势”“术”为辅翼、三者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方略,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方式干预和参与现实的政治运作,结下了硕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法治思想不仅在事实上为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

法治

思想

价值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进化规律的要求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喜谈道德、忌讳刑法。君主推行仁政会赢得仁德的美誉,推行法治则换来残暴的恶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韩非强调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性,呼吁因时制宜,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的改变及时更换统治策略,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旨在维护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国家,因时变法、实行法治的主张建立在人口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变人治(仁治)为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建立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对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同时,又对前期法家“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整理才

第 一 页

共 一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形成他的法治理念。

1.法治的人性论基础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韩非认为,“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人人皆好利恶害,人人都是自私的,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

2.法治的学理基础 ⑴.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儒家认为,在治理国家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即所谓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主张圣贤治国。站在儒家相反的立场上,韩非极力否认道德力量对社会生活的维系作用,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并不具备将国家治理好的资质,只有借助法律才能达到目的。“道法万能,智能多失”,“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将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治理国家不能靠道德说教,只能用赏罚和法制,即只认法不认人。

⑵.对道家思想的吸收

韩非批判地继承了黄老学派的思想,并用以支持君权至上的观点。他指出君主应虚静无为,掌握刑名之术,控制赏罚权柄,防止臣下篡夺君权,以保持其独尊的地位。韩非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君臣之道。从道无所不在的角度讲,法就是道,这说明,韩非的“主道”包含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法治。韩非从天地山海等大自然中得出的并非是无为的政治原则,而是强调君主应摒弃人道的好恶,效法天地的无私,一切准道法而为,如此方能定治乱是非于一尊,导致“至治之世”。

⑶.对墨家思想的借鉴

韩非还积极地吸收了墨家的“强力论”思想,把“力”和威势结合在一起,认为是君主驾驭臣下的凭借。作为最高统治者,要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己的力量和威势,以实现独裁专制。同时,韩非还吸收了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最高统治者只是把“功利”作为诱饵,调动他的臣民来供他任意驱使。这样,墨家的“功利”说在韩非那里己经成了最高统治者用来对付臣民的思想武器。

第 二 页 共 二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守法

“法”归根结底要体现君主意志和利益。其一,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其二,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权利;其三,法要由君主制定。法家坚持国家法律的绝对权威,韩非则强调守法的绝对性,不允许人们对法律的任何叛逆。他认为,法无论善恶,人们都要遵守,“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在法家看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公利、公义的法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利益都要服从公利,任何行为都要接受法律评判,任何是非功过都要受法律赏罚。法高于人,守法是最高的道德。

(二).韩非子法治主张的实质

韩非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公开的客观尺度。他极力提倡“法不阿贵”(《有度》),“法行所爱”(《外储说右上》),也就是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在生活中的地位,主张“任法不任智”(《大体》)。这是韩非法治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汲取。但是,韩非的法治主张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韩非的法治主张,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一人之治,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思想和组织机制,因而徒具法治之名,而没有法治之实。

因此,韩非所说的法治根本不能和现代所说的法治相提并论,它实质上仍是一种人治,或者准确地说是一种人治下的法治。韩非是一个主张法治的思想家,他并没有进入权力的核心,不具备制作法律的资格。但是他的主张却对君主的统治具有借鉴意义。其法治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法制精神,但仍属专制制度的思想意识形态。

(三).韩非子法、术、势三位一体

韩非在深刻分析了商靴“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各自的利弊后,融会贯通,建构了比较系统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法治理论。

在韩非看来,只有坚持以法为本,做到“抱法”、“处势”与“行术”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是明主治国之道。“法”和“术”是君主统治臣民最重要的工具,而“势”是运用法和术的前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即“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

第 三 页

共 三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其一是要“抱法”即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尽量使传播的信息浅显易懂,维护法律的尊严,唯法必从是执法者最起码的要求,其二要“行术”就是要事功相符、赏罚分明,最后要“处势”,也就是说君主拥有的权势和地位,韩非子反复申述君王的威德不能分享,权势不能外借,要时刻防止臣重擅主,处处保持人主的独尊地位。强调抱法、处势、行术的有机统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法的本质特征,韩非子看到了国家强制力是法得以实施的坚强后盾,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证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境界

韩非子的法治境界即禁心、禁言、禁事,他公开排斥百家之学,防止其他思想观念妨碍人们对法家思想的接纳和认同。在此,他企图通过法律的普及达到人们不仅要知法懂法,而且要执法服法的目的。韩非把知法懂法视为教育的唯一内容和动机,使普及法律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所以韩非的教育其实是法教,而德教被忽视了。

法律从禁止的角度规定了做人的最低点,那就是不要做什么,然后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因为道德所感召的恰恰是那些安纪守法、循规蹈矩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比道德更具有普适性。法律则规定了为人的时空限度,使人变得实际和真实。法家思想与儒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批判性。用带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比用建议性的道德引导要现实和迫切得多。法律不仅可以杜绝君主以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国,而且可以使群臣为官廉洁、防止腐败。

三.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评价

韩非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反映了战国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愿望,适应了由诸候割据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渡的历史要求,虽然仍带有阶级局限性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他的法治思想不仅在事实上为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仍具有借鉴意义。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

当然,韩非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固然有利于法律的普及,但以法律为唯一的教育内容,显然不利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

第 四 页

共 四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荣。“播诗书而明法令”更是一种极端的高压政策,对思想的禁锢带有愚民政策的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传播的倒退,应引以为戒。

在韩非看来,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自律,必须依赖他律,韩非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并结合李惺、吴起、商靴等前辈法家的学说,在“慎赏”的同时,比商靴更系统地提出“以刑去刑”,以重刑止轻罪的学说,但是,这似乎从来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境界,实际上很难达到。

在“谁来操这个赏罚之柄呢?”这个问题上,在韩非的经验世界中,自然只能是君王一人而己。造法的权在什么人,变法废法的权自然也在那人。君主承认的便算法律,他感觉不便时,不承认他,当然失去了法律的资格。他们主张法律万能,结果成了君主万能。

四.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以韩非子视角看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民众而货财寡”一一资源分配不公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是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二是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三是钱权勾结,腐败严重。这就给我们执政者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必须有法律作为保证。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其实质就是法制经济,就是要以法进行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按照韩非子的观点,财富的分配应当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制度,才能保证分配中的公平与公正。韩非子认为人多而资源稀少,势必会造成不守法的现象。为了保证分配的公平和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在处理社会资源再分配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并且要通过严厉的执法来保证市场的秩序。

2、“人人皆挟自为心”一一社会道德溃败

人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道德观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针对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我们看到了很多道德沦丧的现象,尤为严重的是我们的食品安全、医疗道德、司法腐败、学术腐败等等,在当今中国的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溃败现象。人人都想退缩到道德底线以下,以获取不道德的利益。这就会引发

第 五 页

共 五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我们的社会出现病态。

如何防止社会道德溃败,韩非子是主张“立公废私”。他在《无蠢》提到:“古者苍颇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为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颇固己知之矣”。在治理道德沦丧以及纠正社会风气方面,韩非子的立公弃私观点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只有弘扬了正义才能有效的抵制道德的溃败。

3、法律权威丧失

法律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一旦建立每个人都必须毫无条件的遵守。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就要求法律在贯彻执行中作到不偏袒权贵,一视同仁。由于我们国家没有民主法制的历史传统,现代法治建设的历程也很短,所以在建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性方面面临诸多的问题。

在如何树立法律权威方面,韩非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提出的“法不阿贵”的这一法治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韩非子看来,严格而严厉的执法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从而树立起君主的威信,使民众对于法律和君主产生敬畏心理。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1、“明主治吏不治民”一一依法治理腐败,预防全民性腐败

治吏思想是韩非子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首先,以法治吏是治国的关键。其次,治国用能人,而不用贤人。再次,治国要以人性为基础。当下,官员的贪腐问题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最大问题,已经严重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根据统计,每年因官员贪腐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党和政府将反腐败确定为一场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采取了许多措施坚决治理腐败。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吏”的思想,并设计了一系列选拔任免、考察考核、奖功罚过、防奸止奸以加强君主对官吏控制的措施和策略。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法选拔和任用干部,循名责实,按职责考核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赏当其功,罚当其过,实行赏罚分明的公务员奖惩制度;以法治吏,依法治权,从根源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等方面,均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严格依法行事,杜绝选择性执法

第 六 页

共 六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这就是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得到有效的、普遍的遵守和执行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韩非子《有度》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如,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匹夫”。这就是法家的刑无等级的思想。按照现代西方法治的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我们的立法和执法都必要作到严格依法,杜绝选择性执法,要增加执法资源、抑制权利寻租、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以此来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3、“重刑止奸”——加大刑法打击力度

根据韩非子的刑治理论观点,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以刑去刑”,实现法治。这就要求刑罚必须足以威慑犯罪,使违法犯罪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使有犯罪意图的人因为畏惧刑罚而放弃犯罪。目前,我国法律在许多领域存在对违法犯罪行为处罚过轻的问题。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违法犯罪行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但我国法律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过轻,甚至存在立法空白,使违法者获利很大,违法成本却很低,导致食品安全案件频发。因此,在这些领域,我们应该借鉴韩非子“以刑去刑”的思想,弥补法律漏洞,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犯罪的成本,从而达到制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全胜.“道德”人性的终结与法治思想的产生——韩非子[J].管理哲学探微.江汉论坛.2008.4.97-99 [2].王丹丹.《韩非子》“事说”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9-47 [3].关立新.《韩非子》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4-134 [4].方丽春.法家思想与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长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32 [5].谢文伍.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49

第 七 页 共 七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6].王吉梅,李畅.韩非“法治”思想评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94-96 [7].李健.韩非的“法”与“术”概念及其现代政策意义[J].古今论坛.管子学刊.2002(3).79-82 [8].贾顺波.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3期.2008(6).55-57 [9].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1-105 [10].王吉梅.韩非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55-56 [11].李秀娟.韩非法治思想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6-28 [12].顾正磊.韩非子”法”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苏州大学高校教师申请硕士学位论文.38-47 [13].张觉.韩非子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6-71 [14].张素贞.韩非子快读——国家的秩序[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第 八 页 共 八 页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三篇:论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义

作者:徐 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使得国内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变革构成时代的主题和焦点。不过,彻底有效的组织变革有赖员工思想和行为的变革,所以,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对于今日的国内企业来讲,成了必需的选择。

[关键词]企业改革;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P124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稻米油对我国粮油产业创新与民生的意义

稻米油对我国粮油产业创新与民生的意义?

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也是油脂油料进口大国。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中国作为油脂油料世界最大需求国,却无法掌控其定价权。美国、澳大利亚等油料出口大国油料价格的涨跌,都会对国内粮油产业带来较大影响。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产量约占世界的1/3,占国内粮食产量的2/5.但是我国米糠炼油的利用率仅为5%~10%,大部分被用作禽畜饲料。理论上讲,我国每年产生1500万吨米糠,可生产230万吨稻米油,这相当于我国1亿多亩土地所产大豆的含油量,这是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的有效途径之一。

稻米油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大健康食用油之一。稻米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效还原稻米精华,对对抗国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有一定作用。

2006年,益海嘉里集团率先投身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研发,创建优质品种、优良产区、优化种植技术、优价收购的四优订单农业,将稻壳用于发电、稻壳灰提炼成白炭黑,将米糠精炼食用油、糠粕用于饲料,开创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吃干榨净”的水稻循环经济新模式。这一模式能使每吨水稻增值800多元。

第五篇: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

二、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du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誓主体: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结合我国《宪法》规定,宣誓制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对象:

1、国家主席、副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3、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4、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自治州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镇长副镇长、乡长副乡长;

7、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8、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和专门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1、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党的全会决定进行法定化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立法性质,这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予以保障,道德是多层次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从而对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

3、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4、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

5、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人生态度是由人生目的决定的,但在实现人生目的过程中,如正确面对现实,战胜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为实现人生目的开辟道路,则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必须选择和确立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一旦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确立,就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走哪条道路,是由每个人主动选择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保证人们将远大理想寓于具体行动中,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目标。

【考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7.【题干】简述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案】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不仅可能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使人生陷入迷途,进而导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疑问。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需要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外部阻碍,而且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蜘蛛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考点】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8.【题干】简述建设社会公德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建设社会公德有如下意义:

(1)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考点】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29.【题干】依法治国基本原则。

【答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三统一”与“四善于”相结合。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做到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0.【题干】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1)行政合法性原则,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规定;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法律基本原则以及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程序正当原则。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政党的法律程序。

【考点】行政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论述法的执行和特征

【答案】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其特征有:

(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在我国,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所属的各部门。此外,国家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也享有授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

(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行政执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设计政治、经济、外交、国防、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3)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由于执法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因此,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但是,也有一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的。

(4)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因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可以依法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执法行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但也有执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等,不具有单方面性。

【考点】法的实施

32.【题干】请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答案】

(1)培养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①民族自尊是指在祖国不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丧失国格人格;

②民族自信是指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民族自强是指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2)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

①促进民族团结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②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销祖国。

①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②端正思想,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③躬行实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考点】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33.【题干】试述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答案】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只有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短期内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不可能持久。

(2)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诚信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竞争经济,也是契约经、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与人之间只有诚信交往,才能进行真正平等、公正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内耗和摩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考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下载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论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