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

时间:2019-05-12 12: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

第一篇: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

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

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人口城市化呈上升趋势,国务院批准武汉、长株潭两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必然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然而人口城市化又使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两型社会;人口城市化;低碳

Abstract: The trend of China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ssumes escalation.The State Council authorizes Wuha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two city circle to carry on “two societies” the synthesis coordinated reforms pilot area construction, must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dvancement inevitably.Howeve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caus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rop in quality.The low-carbon economy's development model was an efficient path to solve this

question.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which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low-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gave examples to show.Keywords: two-oriented society;population urbanization;low carbon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

一、积极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的一般概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多的现象,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决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移动,它在实现路径上包含了以下一些全新的内容:一是农业人口不断地转向非农业以至变为城市人口的人们,能够在充分人性化的转化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二是使城乡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就业,并且打破了人为的歧视,新增城市人口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自然转化,逐步获得了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和社会上的认同和保障。三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能够被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充分关注,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基本得到满足。2006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3.9%,2010年为47%,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要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两型社会建设中低碳管理体系的基本现状及对策

(一)低碳管理体系的基本现状

1重点已明晰,措施需完善

城市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决定了两型社会建设低碳城市、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节能减排指标”已经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对能耗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成立专门部门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完善低碳管理体系。但是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又不得不呈现高耗能和高排放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城市的建

设。所以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低碳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建设低碳城市的管理实践有序进行,但政策有待配套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已经启动低碳城市交通;低碳城市建设也已经先行先试;低碳合作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政府还缺乏完善的低碳 管理配套政策,没有充分运用公共财政、公共财税和公共权力,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鼓励和扶持 “ 三低”企业和“ 三低”消费,限制和惩罚 “ 三高”企业和 “ 三高”消费,培育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

(二)长株潭城市群完善低碳管理体系的具体对策

1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将“ 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圈“ 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引领城市圈政府把建设低碳城市的成效作为 “ 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 目标与战略措施。

2完善低碳城市建设决策管理体系,配套低碳城市建设政策杠杆。

成立城市圈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一体化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手段,引导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

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打破各 自为战的利益分割,克服一些不合理机制的障碍,尽快将设想变方案、将方案变行动,将项目进笼子,将机制抓落实,仍然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以建设“ 两型社会”为契机,完善低碳管理体系需要突破的地方。

三、统筹解决人口城市化和低碳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将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中国的城市化仍未完成,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即城市化率在20%~70%之间,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人均耗能和能源强度在同时期快速上涨。

首先需要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住房,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

其次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收入水平提高,能源消费特征会发生转变,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将以电力替代煤炭、木材等传统能源,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清洁、方便的电力。最为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化石燃料及电力消费。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快速增加,按照保守估计,到201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总量将达到1466万辆,其中,城镇居民家用轿车保有量约1400万辆。

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在人口城市化建设中切实加强低碳经济战略研究。围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费模式、低碳城市群建设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支撑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引导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1垃圾低碳处理

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长株潭在三市的建城区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基础结构。在城市边沿区建设以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热电联产的大型沼气工程。

武汉城市圈通过分散式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分别处理,循环利用,减少社区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合理设计碳吸收绿地,打造碳中性社区,在园区社区内设置“碳补偿树林”,鼓励居民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打造碳中性社区。

2低碳城市群建设

长株潭在三市已建成的以中央电空调供应能源的大型建筑,实施废热循环利用的改造工程,为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城市群,打下坚实基础。

武汉城市圈在建筑方面,推广安装能效控制系统,依照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建社区推广

绿色建筑和节能装置,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3低碳交通出行

长株潭实施城市群新能源公交车一体化的普及工程;实施城市群太阳能热利用的普及工程;实施城市群绿色照明普及工程;加大力度实施沼气发展的普及工程;推行光伏发电,比如,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的梅溪湖,要建成高科技创新园区——湖南硅谷,准备电热供应上完全使用太阳能,建设成湖南的太阳谷;同步推行生物能源工程,在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中国最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液体燃料的产业基地。

武汉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积极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

4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消费体系。消费行为和消费取向对生产方式和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生产、轻消费”现象,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公平消费,通过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应用及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

四、其他低碳城市

1中国电谷,低碳保定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到2009底,保定市对近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改造,累计完成了107个小区庭院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仅此一项就实现了每年节约2900吨标准煤,年节电约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尘等1900吨。上海市——打造低碳世博引领城市节能减排

未来几年里,上海计划通过一个系统的建筑节能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公共建筑的耗能情况。通过安装用能实时监测系统,将上海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直接与房管局和电力公司的数据库联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统计设置公共设备的用电定额,分阶梯向公共建筑收取用电费用,促进节能。整个世博园区,从选址、规划开始,到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上海始终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上海也积极落实“碳补偿”措施,尽可能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

以崇明为例,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内,八成以上的固体废弃物将实现循环利用,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能和太阳能光伏直接获得,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也将有望在此建立。

参考文献:

[1]王胜今,人口社会学(第二版)[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2.[2]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1.[3]周强.用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成果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J].湖南社院学报,Vol.10,No.3(2009)

第二篇: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人民特别三市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意义十分深远。但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人们的心中,“两型社会”似乎仍只是专家学者口中咀嚼难化的概念。笔者认为,不能把“两型社会”神秘化,只有不断强化“内合”,坚持贴近长株潭一体化的实践操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联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才能广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尽快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哈佛、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清华、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其次,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有能力的建设者,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最丰富的美好品质,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试想一下,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校内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过程。它包括知识、氛围、环境、价值、信念以及其他一切独有的能力和习惯,客观地创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一旦某种精神形成了,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形成一种独有的校园氛围,从而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各类人员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在这里,我们将大学校园最重要的文化感知者学生的行为进行简要的分析,为的就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出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探讨大学的文化现象,挖掘出我校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大学文化建设,为构件一个和谐的校园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努力。

第三篇:关于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感想和建议要点

关于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感想和建议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能。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从设想、规划到大步实施,再到作为试验区向前迈进,10年间质的飞跃和突破。我们在高兴与欣慰,更在思考,如何优势先行,强势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笔者肤浅地认为,至少有三个关键值得把握。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只有长株潭三市政府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

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

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果长株潭城市群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对全省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样板和参考。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目前,长株潭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是长株潭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城市群要致力于改造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聚集了全省65%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株潭城市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产业是省内支柱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产业已颇具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湘潭高新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在产业发展上无不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长株潭城市群要借个机遇,积极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和谐统一,才能为全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出样板。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让长株潭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三市人民甚至全省人民,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正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进,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继续大力支持,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绿目前,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

绿色科技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体系。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人类非人道地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但是不能将环境污染归罪于技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依靠科技无法摆脱环境危机。科技具有双刃剑效应,绿色科技进步会使环境成本降低,应该成为控制与治理污染的主要动力。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绿色科技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加大对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技术等绿色科技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推动建立“产学研”平台,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是强化重大工程。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布局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并积极扩大实施范围,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着眼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资源环境利益的调整,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例如,生态补偿方面的财政政策、资源税与排污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方面的金融政策,以及森林权、排污权交易等产权方面的产业政策。

二、调整财税制度,推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从各地实施情况看,要完成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还有不少难度。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情况是,央企和大型国企节能改造的动力比较足、力度比较大,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节能减排专项转移支付,采取科学、规范、透明的方法将资金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倒逼机制为契机,继续加大对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二是调整完善税制结构。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增加土地、矿产、大气、水等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各个领域的税目,科学制定税额标准,不仅要将资源级差纳入税额中,同时要将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成本考虑进去。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

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企业的部分外部成本内在化,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的积极性。适当调整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种,提高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等环保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标准。对于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在税前全额扣除的情况下,其各项费用增长幅度超过10%以上的部分,可以适当扩大实际发生额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比例。同时,课征消费税以限制污染、浪费的生产行为。

三、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制度约束

环境立法在建设两型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顺利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力保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环境立法现状,并对环境立法中不适合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方面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一是提升《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无论从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立法实践出发,还是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出发,我国都有必要制定一部高位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来指导和统领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0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余部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单项立法,唯独缺少一部体现国家环保基本方针政策的环境基本法。因此,建议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提升为基本法,作为环境基本法。侧重于确立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责,确定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等涉及整个环保领域的共性问题。重新修订后《环境保护法》,应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并重的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理念;增加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制度,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并使之具体化;通过提高效力位阶以确立其环境基本法的主体地位。

二是修订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方面,实现从“未端控制”到“源头控制”的转变,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防治,制定并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在自然资源能源保护法方面,体现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增加对资源能源保护、改

善和治理的内容,修改《节约能源法》、《水法》、《森林法》等,加快制定《能源法》、《湿地保护法》等。在生态环境保护法方面,应制定《有毒化学用品管理法》、《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立法。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实行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效率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可以借鉴《清洁生产促进法》,建立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制定《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多重利用、持续产出法》、《废弃物限制处理法》等。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试验区建设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进一步提升了长株潭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目前,长株潭尚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要推进产业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市化等,任务十分艰巨。长株潭作为国家试验区先行先试,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一是在产业转型方面。建议对于长株潭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和“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退出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新能源、环保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湖南已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建议国家在今明两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继续予以支持。同时,在长株潭开展环保税试点。

三是在资源节约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两型”技术研发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建议国家增加对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

四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南提出以轨道交通为主轴、水运为重点、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构建“3+5”城市群“两型”交通体系。建议请求国家在“3+5”城市城际轨道等项目的立项、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的蜕变,是一种科学生产方式的建立,是一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唤醒全民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知识的宣传、教育。考虑在中小学专门增设“两型”知识课堂,在大学增设环境保护、环境研究专业。开设“两型”社会电视频道,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素质。结合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定期开展全民环境保护行动,注重从细节引导公民自觉行动,充分利用一些废弃工厂,建设“两型”博物馆,促进终生学习,实践真实的环境关怀。

国贸1002班

张雪莲 201073250208号

第四篇: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

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123号)精神,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国务院战略部署,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探索,对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率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能循环,少排放、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特色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湖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发展目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增长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发展典型示范区,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形成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协调发展的产业一体化格局。支持湖南省提出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目标,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空间布局;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09年下降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9年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两化”融合走在全国前列。

二、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一)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1.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机械、石化、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力度,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点技改项目,在项目核准备案、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重大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2.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引导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指导,鼓励支持部属院校和科研机构与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对接和合作。促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科研计划,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3.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政策指导,强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支持力度,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大对长株潭城市群重大节能、节水、节材项目以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示范工程的资金支持。积极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

4.切实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鼓励支持制定工业产品质量规划。支持推进质量认证、标准研制和新产品鉴定,推进工业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长株潭城市群企业积极采用先进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促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品牌示范企业。支持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将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示范区。

5.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支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试点,积极促进利用低碳技术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空调等重点产品,促进低碳技术运用和低碳产业发展。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风电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等新兴装备产业,着力发展通用化工装备、冶金有色矿山装备、轻纺行业机械装备等特色装备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备选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引导支持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与长株潭企业联合重组。

2.改造升级原材料工业。支持钢铁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工、盐卤化工、高档玻璃及深加工和建筑卫生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改造提升,推动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鼓励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提升原材料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行业装备向自动化、信息化、清洁化发展。

3.优化提升消费品工业。支持对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家电、卷烟、烟花爆竹、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提质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促进纺织服装和苎麻产业发展,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基地和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做优做大株洲女裤生产基地。

4.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长沙、星沙、九华、田心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支持完善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湖南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软件产业、消费类整机产品等产业集群,培育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产业。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优先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5.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指导规划编制,支持湖南加快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在长株潭城市群内组织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引导制造企业运用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1.支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布局合理、特点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长沙(湘潭)精细化工、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湘潭宽厚板、岳阳石油化工、岳阳粮油食品加工、娄底薄板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

2.支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和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湖南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设。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方面,对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支持湖南省开展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3.引导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支持长株潭城市群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等形式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4.促进中小企业集约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小企业创建。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专业化配套生产。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上,按照资金使用方向,对长株潭城市群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建设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在融资平台建设、税收优惠、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提供服务。

(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1.支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三大电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大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网络设施,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长株潭三地本地网升位并网并统一长途区号,推进电信网络技术升级换代。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通信发展的先导区,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建设和应用部署,大力培育面向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服务消费。积极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全覆盖,大力开发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和丰富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促进宽带应用在电子政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普及。支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加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安全。

2.促进“两化”融合。支持指导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行动计划,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申请列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着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完善、推广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展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组

织实施一批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中心。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内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支持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支持发展核能利用、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特种材料等军民结合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支持引导重大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长沙航空工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湖南航天科技城、长沙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沙特种材料工业园等湖南省域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三、加强工作指导,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

(一)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对湖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行业规划及专项规划的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长株潭城市群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指导编制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淘汰落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支持先行先试。加强部省合作,按照国函〔2008〕123号文件要求,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产业优化、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淘汰落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减排、军民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做好部省间衔接互动,推进试点示范。

(三)指导运行监控。指导湖南开展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支持湖南省完善企业直报系统和网络体系建设。支持湖南加强运行监测协调联动和多渠道发布运行监测信息。加强对湖南工业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支持湖南开展工业产品应急保障区域联动试点。加强对湖南有色金属储备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

(四)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建立湖南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支持开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化”融合等领域人才培养,培养产业实用人才,积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支持湖南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部属高等院校与湖南企业开展职教合作。支持组织企业家考察学习培训,提升湖南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2010年2月22日

下载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的人口城市化对低碳管理体系影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