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琥珀中学西区学生健康监护制度
琥珀中学西区学生健康监护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卫生部、教育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以提高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能力,特制定本项制度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工作组成员为学校卫生工作领导组成员,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督查。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关系到师生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学生健康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学校卫生日常管理、考核内容,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做好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我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
二、各班班主任经过晨、午检,收集、填报当日新发现的有疾病症状的、因病缺课的和复课学生等相关健康信息并报送学校医务室;校医每日按要求及时、准确做好网络报告工作,报告内容为前一日相关学生健康监测信息。
三、校医定期对信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相关校领导;及时发现、报告传染病发病异常情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防控措施。
四、按上级要求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肝功化验、结核菌素试验等项目的检查,将体检结果及时统计、分析、上报相关部门。
五、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好该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消毒、隔离、疫情上报等工作。
六、传染病流行值节假日期间,返校时实行入学健康监测登记,并加强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和日常预防性消毒,加强晨、午检的监测力度。
七、报告流程:班主任将本班健康监测信息情况填报后上交医务室,遇有异常情况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校医在向学校领导报告的同时及时向上一级(属地疾控中心、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进行相关的工作,做好后续防控措施的实施、落实。
琥珀中学西区
2010.9
第二篇:琥珀中学西区健康教育制度
琥珀中学西区健康教育制度
一、学校把健康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任组长,下设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各班卫生委员的宣传教育网络。
二、制订好健康教育学年计划,学年末有总结,教师有教学计划,教案、评价,学生有健康教育读本。健康开课率达100%,每学期不少于六次健康活动。
三、班级设立卫生角,每月一次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卫生委员成为班级健康教育的监促者。
四、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有责任管理好全校健康教育工作,当好领导参谋,及时提出工作计划,要求和方法。随时做好卫生知识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档案。
五、每周一次对全校各班学生进行健康行为检查,亮分公布,并把它列入班级量化考核中。
六、每月由宣传员出一期卫生健康教育宣传黑板报,定期刊出卫生健康知识阅报栏和墙报,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
七、教育学生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九个小时。
八、搞好防近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用眼卫生,读写时眼要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教育和督导学生积极做好眼保健操,降低近视眼患病的发病率
九、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
琥珀中学西区2010.9
第三篇:职业卫生健康监护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总、则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要求,依照职业病防治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本制度。
1.2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身体建康及其相关权益,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促进公司生产、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
1.3 公司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活动。
职业卫生管理各部门职责:
3.1 安全部负责公司职业病预防、统计管理工作。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定期每年与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对各施工生产项目部的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对现场存在的不合格检测项目,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3.2 经理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健康档案,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职工进行体检。
3.3 劳资部负责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工资待遇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患者上岗,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上岗;对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职业病患者,应当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4 各基层单位负责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档案。
3.5 员工在施工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职业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权利。
内容与要求
4.1 总则
4.1.1 公司职业卫生工作在业务上纳入公司安全部管理。
4.1.2 安全部需配置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索取有关资料,生产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真相。
4.1.3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工劳动保护的规定,充分照顾女工的生理特点,保护女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健康。
4.1.4 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必须就地组织抢救治疗,并在事故发生的七十二小时(重大急性中毒事故应在二十四小时,重大急性中毒事故指一次死亡一至二人或急性中毒三人以上的事故)内向所在地劳动卫生监督机构及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劳动部门报告
4.1.5 确保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评价、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相关费用。
4.1.6 患职业病的职工,按照规定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4.2 职业健康监护
4.2.1 职业健康体检
(1)按结合生产实际对职工实行上岗前、换岗前、退休前及有关特定体检,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2)职工的体检由安全部、医院会同劳资部、公司工会结合用工安排协同制定体检计划。
(3)上岗前体检:新上岗的员工需上岗前进行体检。
(4)换岗前体检:因工作需要进行换岗的员工需进行体检。
(5)退休前体检:到年龄退休的员工需进行体检。
(6)特定的体检:司机,接触粉尘、噪声和危险物品处理人员需定期体检。
(7)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室,保管保存相关档案资料。
4.2.3 公司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放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2.4 公司对接触有毒有害工种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危害严重的应每年检查一次,疑似放射损伤的人员或诊断为放射性疾病的员工,每年须检查一次,并由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或由职工医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职业健康体检。
4.2.5 员工在健康检查所占用的生产、工作时间、按正常出勤处理、外出检查、应按出差处理。检查者如需进一步住院治疗,需有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防治研究所出具住院证明,住院期间,不在享受出差待遇,住院天数超过三十天(含),停发住院期间奖金。
4.2.6 员工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后,公司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并按国家规定享受职业病待遇。
4.2.7 公司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定期轮换。
4.2.8 公司一旦发现传染病例,必须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及时通报公司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使得病情在最小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4.3 职业危害检测
4.3.1 粉尘、毒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每三个月测定一次,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及其它有害物质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每六个月测定一次,经验收认定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一年测定一次。
4.3.2 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进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穿戴情况的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四级”检查制度。
4.3.3 对职业危害检测出的异常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努力降低和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
4.3.4 公司安全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辐射、水污染等职业危害的检测工作,并做好数据存档。
4.4 职业危害控制
4.4.1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工业设计卫生标准,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4.2 防尘技术措施。
4.4.2.1 凡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mg/m3以下),严禁干式作业。
4.4.2.2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对通风除尘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并建立操作、维护、检修管理制度;除特殊情况外,任何单位未经公司安全部同意不得停止运行或拆除防尘设施。
4.4.2.3 凡进入有粉尘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按规定正确佩戴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职工使用的防止粉尘危害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4.4.2.4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防尘知识教育,对新上岗职工需从事粉尘作业的,公司各级安全教育必须要有防尘知识内容,并经考试合格后可从事粉尘作业。
4.4.2.5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当实行清洁生产,经常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卫生和地面润湿,以减少二次扬尘。
4.4.2.6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10mg/m3的产尘点或职工个体呼吸粉浓度超过5mg/m3时,由单位主管生产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分析报告报公司安全部。
4.4.3 防毒技术措施
4.4.3.1 依靠科学技术,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禁止使用危害严重的化工产品,加强通风。
4.4.3.2 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严防错误操作,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4.4.3.3 消除或减少铅毒发生源,降低生产环境空气中铅烟浓厚,达到国家规定标准0.03mg/m3以下。
4.4.3.4 在那些通风不良的电焊作业场所尽量采用低尘低毒焊条或无锰焊条,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等措施,使空气中锰烟浓度降低到0.2mg/m立方以下,有锰烟作业场所内严禁吸烟,喝水,进食。
4.4.3.5 喷漆时,用采用密闭的操作或局部抽风排毒等综合性预防措施,使苯在空气中的浓度下降到国家卫生标准(40mg/m3)以下(甲苯、二甲苯为100mg/m3)。
4.4.3.6 在进入密闭的场所,如地下室、油罐等环境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4.4.3.7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放射不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2)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和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3)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对散热和有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4)经常有人通行的地道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装置,并不的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4.4.4 弧光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防护措施
夏季强烈的太阳光线中,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生产中红外线和紫外线主要来源于火焰和加热的物体,如气焊和气割等。
4.4.4.1 为了保护眼睛不受电弧的伤害,焊接时必须使用攘铱特指防护眼睛片的面罩,可根据焊接电流强度和个人眼睛情况,选择吸水式滤光镜片或反射式防止镜片。
4.4.4.2 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电焊手套和鞋盖等。
4.4.5 噪声危害的防护措施
4.4.5.1 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从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代替有声的工具。
4.4.5.2 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应从消声方面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4.4.5.3 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
4.4.6 防暑降温措施
4.4.6.1 高温作业人员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和盐水,要供应充足的清凉茶水和含盐饮料。
4.4.6.2 每年暑假来临前,做好防暑降温宣传工作,使职工懂得防暑降温基本知识,掌握预防中暑及中暑后自救、互救的方法,同时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做到以防为主。
4.4.6.3 高温期间、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和班次,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4.4.6.4 对从事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4.7 冬季施工作业现场应注意防寒取暖,防止冻伤。
4.4.8 加强作业场所的日检工作,确保照明设施的完好,对于因环境原因导致的光源不足,必须增设照明。确保作业场所的光照度符合操作要求。
4.4.9 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国家职业卫生方针、政策和法规、利用班前会、安全学习日、员工再教育等安全活动宣传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辨识及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
相关记录
5.1 《体检计划》
5.2 《人员的任命书》
5.3 接尘史、接触噪音史证明
5.4 《职业病诊断申请书》
5.5 用人单位出具的职业史证明
5.6 《矽肺档案》
附则
6.1 本制度与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和上级法律法规执行。
6.2 本制度由安全部负责解释。
6.3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监护)制度
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监护)制度
1、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复核辐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辐射工作。
2、辐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辐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辐射工作。
3、辐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辐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4、辐射工作人员脱离辐射工作岗位时,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5、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辐射工作人员,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6、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辐射工作单位。
7、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去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事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8、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辐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辐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辐射工作人员本人。
9、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辐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辐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辐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辐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0、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辐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案。
11、辐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辐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辐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12、辐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13、辐射工作单位应当为辐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辐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14、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
提供。
15、辐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辐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
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16、职业性辐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
执行。
第五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管理
一、健康检查对象
新从事放射工作、已经从事放射工作和调离放射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二、健康检查机构和检查项目
健康检查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厅行政部门批准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承担。
检查项目按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复查时根据需要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三、健康检查管理
(一)上岗前健康检查
上岗前查体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重要部分,是对全部医学检查的基础资料,检查结果可为后期检查和意外事故等作对比和参考。
对新参加放射的工作人员,及时组织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标准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二)上岗后健康检查
1、对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每1~2年组织一次健康检查。
2、查体中发现结果异常者,及时安排复查。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3、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健康状况或者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放射工作人员,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三)对调离岗前健康检查
对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在离岗前应组织其职业健康检查。
(四)健康检查结果处理
健康检查结果,应将对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并将健康检查结果记入在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并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结论应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五)将职业病健康法规、知识、操作规程利用公示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