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文章标题: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
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个优秀的会计工作者,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必须将本职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内之外,还必须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职业道德水准。那么,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标准是什么呢?[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1、遵纪守法:江泽民同志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守法为德”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规定,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人员失去了守法意识,其道德底线就会全面崩溃。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就是廉洁。“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过程,使具体的行为或言论达到至善至美。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对于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来说,经常会受到财、权的诱惑,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自律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权、财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没有“理万金分文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不行的。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4、真实可靠: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全符合实际的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会计法》规定,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也是社会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社会经济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人的品性和欲望是多样的。会计人员不是“超人”,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极有可能导致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客观公正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7、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职业思想,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8、坚持原则:会计人员的原则意识主要是指对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严格遵守、执行和坚持。会计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讲亲疏。
《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篇:论文-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
草稿
摘要:《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
关键字:职业道德 假账 防范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的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之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之道德标准。
财政部1996年6月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熟悉法规。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3.依法办事。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4.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5.搞好服务。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工作做好对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会计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6.保守秘密。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泄露机密。
在现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会计人员能全面、及时的用通俗数
字语言反应出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的营运和发展提供数据,并能通过财务数据的汇总及时让相关部门能了解各类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备国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
所以能真实通过账务反映企业财务真实状况,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从中国的银广厦、郑百文、麦科特、蓝田股份到美国的安然、世通、施乐、莫克,会计造假就象多米若骨牌,接连不断地倒塌。这不仅震惊了全球的会计职业界,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做假帐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管理层的压力
现今各企业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众多部门中的一个,均有企业的高层管理,并且是高层对会计部门有绝对控制权,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企业的某些目的,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尽量要求会计部门按照单位负责人的意愿达到他想要的目的,绝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都不是主观故意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来自上层领导的指使,那么自己是绝对不会造假的。纵使也存在少数因缺乏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估计作假帐而自己牟利,但追究到底还是掌握公司大权的领导阶层所造成的。
二、“权”和“钱”的诱惑
廉洁就是奉公守法,坚持原则,不利用职权损公肥私。会计人员因其职业特点最容易犯的就是贪欲,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保持职业自律。自律很重要,会计人员应该能够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诱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为金钱、酒色所动,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自律的核心就是用道德观念自觉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对于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来说,经常会受到各种诱惑,若自律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权、财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惩治腐败,打击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违法活动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除了要靠法制手段,会计人员严格自律、防微杜渐,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也是防止腐败和非职业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无意识的“假账”
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更新自己的职业技能,他们不学习、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例如
四、职业道德缺失
在整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同时也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30年来中国人民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以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甚至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规范法律,防范为主
以法治国,以法治假,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1、在会计监督方面,《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1)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4)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相关责任人及其负责人。《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只有处罚到了主要受益人,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受益人认识到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管理人员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3、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有利于根《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法律的威慑力,有效地遏止了造假行为。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重视原始凭证审核,规范会计凭证制作。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日常工作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制作会计凭证,结果导致会计数据失真。因此,防范出错,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步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按规定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部门,而会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审核原始凭证,并及时制作会计凭证进行进行记账入账,如发现虚假、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部门、会计人员有权提出疑义,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理、内容不详细有错落的,应急时和相关经办人员沟通将该凭证及时修正。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及时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已刻不容缓。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
(2)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应严格控制准入门槛,提高对从事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从业要求,加强从业资格考试时对职业道德考试内容的偏重。
(4)严格会计专业资格认定,对于会计专业资格认定,均应通过相关专业类考试,并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对中高端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
(5)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会计是一门需要用到老学到老的学科,在如今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尤为重要,在平时自己补充更新知识的前提下,作为每年一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得到会计人员、相关单位、组办机构的重视,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切实作到朱镕基强调,“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第三篇: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账
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也越日趋加剧。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帐外设帐,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违法违纪手段隐藏,作假技术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多次强调“不做假帐”。
“不做假帐”看似一句很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会计造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达了全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帐的强烈愿望。
会计工作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帐。要做好“不做假帐”,如实记帐,必须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二)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能正确领会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精神。
(三)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外理会计业务事项,依法履行监督义务,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四)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五)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六)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无论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还是从事会计公证工作的注册会计师都应该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立场,真实、完整的反映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不做假帐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会计法》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最基本的要求。
要彻底杜绝做假帐的现象,必须标本兼治,整改并举,落实到会计日常工作中去,管好“二人一证”。
一、以《会计法》为准绳,深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
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沆瀣一气,大肆做假帐,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因此,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还需要深化。《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把单位负责人作为承担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抓住了造假的幕后主使。
虽然会计数据的造假,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都要通过会计人员,就这一点而言,会计人员不能辞其咎,但在许多情况下,造假的动机并非出自于会计人员个人的贪污舞弊,而是受到单位负责人的指使,其目的更多是欺骗国家税务部门,进行偷税、漏税甚至于骗税,或者为了逃避国家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督,误导投资者,以虚假的公司形象不正当地参与资本市场竞争,或者为了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明确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假报表负责,对企图钻会计政策空子、造虚假信息达到非法目的的单位负责人敲响了警钟。《刑法》、《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中的法律责任更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制裁措施,从而杜绝或减少市场经济下的“逼会计人员做假”这一公害。
二、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单位会计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内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教育,让会计人员树立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其基础是不做假帐,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要让职业道德成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严格会计人员的持证上岗,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入手,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为依据,对无证会计人员坚决予以清退,对不达标的会计人员应坚决予以停用,对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应暂停或永久取消会计从业资格并广而告之,对优秀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会计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实践,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会计人
员素质,实施优胜劣汰。
三、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入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衡量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做真帐,不做假帐是会计工作的生命,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起点。会计人员应牢记“不做假帐”。
参考文献:
1、会计法培训教材 立信出版社 苏州市财政局编
2、财经法规 中国财经出版社 江苏省财政厅编
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政部编
4、《四川会计》2000年第3期
第四篇: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它那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
2、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
3、帐外设帐;
4、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
5、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6、违法违纪手段隐藏,做假技术不断发展;
7、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题词、并多次强调“不做假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做假帐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
这主要是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些曾号称是中国绩优股的企业,竟然统统是造假大王。这些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实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
2、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错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搞花架子,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者国有企业扭亏任务,或其他任务,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3、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甚至走向断头台。
4、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
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
5、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们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实这种内部审计机构,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同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而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由于社会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等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备和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会计人员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造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治假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
一、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会计监督方面,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1)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4)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3、承担法律责任方面,新《会计法》在以下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一)明确规定了对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为了便于量刑处罚,新《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十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中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三)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有利于根据违法情节予以量刑,使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如郑百文公司原董事长因造假,被判刑。就是造假者可耻下场的典型。
新《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法律的威慑力,有效地遏止了造假行为。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入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
1、组织机构控制;
2、职务分离控制;3.授权批准控制;4.人员素质控制;5.信息质量控制;6.财产安全控制;7.业务程序控制;8.目标控制;9.执行控制;10.凭证控制,也称手续控制;11.纪律控制;12.内部审计控制。它的功能有:
1、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
2、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第五篇: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账
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世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会计造假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1.少计成本费用,虚增利润;2.隐瞒收入,增加成本,偷逃税款;3.虚增收入,隐瞒亏损;4.制造假备用金,贪污公款;5.虚列费用、负债,隐瞒利润;6.收入费用不配比,搞短期经营行为,侵吞国有资产;7.虚开发票套用资金等突出问题。会计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对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误导,使新的投资者对公司盈利前景有错误认识而做出错误的投资选择,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题词并多次强调“不做假帐”。
一、做假帐与会计人员素质和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会计法》第39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做假帐的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
这主要是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意愿的,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授意、指使、强令,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些曾号称是中国绩优股的企业,竟然统统是造假大王。这些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实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体现。
(二)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错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国有企业扭亏任务或其他任务,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三)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
(四)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
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按照会计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
(五)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们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
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实这种内部审计机构,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同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而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的气焰。由于社会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等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备和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会计人员常常是“身不由己”,不得以而为之。
二、治假应当根据造假的具体原因采用相应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建立综合治假体系
造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治假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治假:
(一)依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会计监督方面,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1)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会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4)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3.承担法律责任方面,新《会计法》在以下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1)明确规定了对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对会计核算管理中的十项违法行为(一是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二是私设会计账簿,三是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四是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五是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六是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七是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八是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九是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十是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为了便于量刑处罚,新《会计法》在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十项违法行为的处罚的规定中,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3)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有利于根据违法情节予以量刑,使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如郑百文公司原董事长因造假,被判刑,就是造假者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子。
新《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法律的威慑力,有效地遏止了造假行
为,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入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
1.组织机构控制;2.职务分离控制;3.授权批准控制;4.人员素质控制;5.信息质量控制;6.财产安全控制;7.业务程序控制;8.目标控制;9.执行控制;10.凭证控制,也称手续控制;11.纪律控制;12.内部审计控制。它的功能有:1.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2.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即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确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2.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即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等。
3.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即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
4.内部牵制制度。即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职务分离、钱账分离、物账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5.稽核制度。即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
6.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即对原始凭证的开具、接收、传递、使用、保管等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7.定额管理制度。指确定定额制订依据、制订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等。
8.财产清查制度,指定期和不定期对财产物资进行清点、盘查,以保证账实相符。
9.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指确认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
10.成本核算制度,即制定企业单位的成本计算、归集、分配的规则。
11.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指定期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促使领导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制度。
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它能够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五)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和单位外部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二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自主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理财权力越大,就更需要会计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时,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帐时,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如不服从,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就是从事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对造假行为,往往不加抵制,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2.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之明确,措施之严厉,前所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才有资格从事会计工作,一是持有会计证,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二是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4.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5.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不做假帐。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所以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尤其是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起着重大的作用。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会计造假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十分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使会计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狠抓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工作的“含金量”,促使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会计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二版,第4、10、14、15页
《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475-486页,第507-530页
《企业人员继续教育培圳教材》,重庆市会计学会编,2005年印,第187-203页
董齐超编,《会计法配套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37-39页
《经济法小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