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姜永军
本学期我担任一、二年级传统文化欣赏课,学期初拟定如下教学计划,以期在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 1
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6.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三、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附后)
总之,继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只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方能激发学生的良知与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8-23
第二篇: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教学计划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名水、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形式主要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陶渊明的平淡与醇美,蔡文姬的荡气回肠等等。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陶渊明的平淡与醇美,蔡文姬的荡气回肠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四、教学重点
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五、具体安排
唐诗专题(9课时)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宋词专题(6课时)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元曲专题(2课时)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走进蔡文姬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籍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大致明了蔡文姬在诗歌上所表现的艺术。了解历史上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学习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走进陶渊明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籍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大致了解陶渊明在诗词上的表现艺术。了解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
走进李白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记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大致明了李白在诗歌史上诗仙的地位,用一个个小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感受中国历史上最为富饶美丽的唐代生活。主要学习作品有《行路难》,《送孟浩然之广陵》。走进杜甫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记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大致明了杜甫在诗歌中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孔专题(6课时)
通过了解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长江专题(8课时)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
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180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谜语专题(4课时)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民间语言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山野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和美好情趣。
谜语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喻。它在古人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在外交场合,它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治理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在曹魏时代,才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说的谜语。到了宋代,因元宵节要悬挂彩灯,为了招徕观众,赏灯时将谜语写成纸条,贴挂于灯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灯谜”之称。宋代以后,猜谜语一直是春节晚上的娱乐项目,甚至今天仍然如此。由于猜谜十分不容易,要费尽心机,好像射虎一般,因而,猜谜又被戏称为“射虎”,灯谜则被称为“灯虎”。一条谜语包含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谜面是谜语的喻体,又叫“表”,它是巧妙地隐喻着谜底的单字、多字、成语、古今诗词文句或作者自拟的句子,也可以是图形或其他符号或公式,但多数采用短语、韵语或诗句形式。谜目是指谜面要求猜射的事物的范围,如不规定猜射的事物的范围,猜谜者无所是从,难以猜测。谜底是指谜面指出的实际要猜射的事物,即谜语的本体和“里”。猜谜者要通过谜面的暗示,在谜目规定的范围内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达到猜中的目的。
谜语是智力游戏、知识教育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以最为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来包容大千世界与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载体。猜谜不但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和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谚语专题(3课时)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了解农谚,学志谚语。从小学习做人,立志。
六、教学进度(共21课时)
唐诗专题(4课时)宋词专题(4课时)
元曲专题(2课时)走进蔡文姬专题(1课时)
走进陶渊明专题(1课时)走进李白专题(1课时)
走进杜甫专题(1课时)三孔专题(3课时)
长江专题(2课时)谜语专题(1课时)
谚语专题(1课时)
四年级健康教育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锻炼有意识记的能力,增进记忆品质;
2、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
3、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在于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准备相应的心理健康的事例,准备活动的器材和道具
六、教学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里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采用团队活动、故事、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
采用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困扰。
3、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团队、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第三篇: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级部共有423个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本班男孩子较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个体经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娱乐体育”五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这五个部分。
“蒙书诵读”: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两个部分《三字经》、《百家姓》。
“民间传说”:学习和了解古代有名的爱情故事。激发他们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历法与生肖”:了解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诗词诵读”: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
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篇: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四班樊方芳
一、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本册教材包括四个单元,共有14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 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是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学生们,他们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很多希奇感,对《地方课程》这本学科也有一种好奇的感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小学生课堂常规和日常行为规范,但是还有个别孩子未能脱离幼儿园时的习惯,如上课坐不端正、听课时爱讲空话等。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古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品德、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5、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6、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
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活动开展:
每两周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活动或实践活动。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 制定教学计划
第二周曾子
第三周 墨子
第四周杂诗
第六周偶成第七周明日歌(节选)
第八周盘古开天地
第九周夸父追月
第十周嫦娥奔月
第十一周精卫填海
第十二周民间故事会
第十三周春节1
第十四周春节2
第十五周元宵节
第十六周清明节
第十七周孔庙与孔林
第十八周孔府
第十九周泰山
第十九周趵突泉
第二十周蓬莱玉崂山
第五篇: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教学计划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教学计划
张凯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名水、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形式主要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陶渊明的平淡与醇美,蔡文姬的荡气回肠等等。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陶渊明的平淡与醇美,蔡文姬的荡气回肠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四、教学重点
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
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五、具体安排
唐诗专题(9课时)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宋词专题(6课时)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元曲专题(2课时)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走进蔡文姬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籍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大致明了蔡文姬在诗歌上所表现的艺术。了解历史上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学习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走进陶渊明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籍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大致了解陶渊明在诗词上的表现艺术。了解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
走进李白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记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大致明了李白在诗歌史上诗仙的地位,用一个个小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感受中国历史上最为富饶美丽的唐代生活。主要学习作品有《行路难》,《送孟浩然之广陵》。
走进杜甫专题(1课时)
通过阅读书记寻找资料,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大致明了杜甫在诗歌中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孔专题(6课时)
通过了解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
城之一。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长江专题(8课时)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180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谜语专题(4课时)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民间语言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山野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和美好情趣。
谜语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喻。它在古人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在外交场合,它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治理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在曹魏时代,才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说的谜语。到了宋代,因元宵节要悬挂彩灯,为了招徕观众,赏灯时将谜语写成纸条,贴挂于灯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灯谜”之称。
宋代以后,猜谜语一直是春节晚上的娱乐项目,甚至今天仍然如此。由于猜谜十分不容易,要费尽心机,好像射虎一般,因而,猜谜又被戏称为“射虎”,灯谜则被称为“灯虎”。一条谜语包含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谜面是谜语的喻体,又叫“表”,它是巧妙地隐喻着谜底的单字、多字、成语、古今诗词文句或作者自拟的句子,也可以是图形或其他符号或公式,但多数采用短语、韵语或诗句形式。谜目是指谜面要求猜射的事物的范围,如不规定猜射的事物的范围,猜谜者无所是从,难以猜测。谜底是指谜面指出的实际要猜射的事物,即谜语的本体和“里”。猜谜者要通过谜面的暗示,在谜目规定的范围内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达到猜中的目的。
谜语是智力游戏、知识教育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以最为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来包容大千世界与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载体。猜谜不但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和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谚语专题(3课时)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了解农谚,学志谚语。从小学习做
人,立志。
六、教学进度(共21课时)
唐诗专题(4课时)
宋词专题(4课时)
元曲专题(2课时)
走进蔡文姬专题(1课时)
走进陶渊明专题(1课时)走进李白专题(1课时)
走进杜甫专题(1课时)
三孔专题(3课时)
长江专题(2课时)
谜语专题(1课时)
谚语专题(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