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2:2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众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众数教学反思》。

第一篇: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篇: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1

六(下)数学中有关统计量的教学时老师们一直头疼,认为比较难教的内容。我觉得对这些统计量的有关概念应正确理解,注重知识的应用,避免单纯的数据计算和概念判断。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三个统计量到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一直困扰着很多老师。自己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如下: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代表一般水平。

平均数能反映全体数据的信息,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比较敏感,因而应用比较普遍;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日常生活和研究领域的统计数据,多数都选择平均数作为代表值。如我们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经常公布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物价指数等等,都是应用平均数作为代表值。中位数处于中间水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运算简单,在一组数据中起分水岭的作用;缺点是不能反映全体数据的情况,可靠性较差。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运算简单,当要找出适应多数需要的数值时,常用众数;缺点是不能反映全体数据的情况,可靠性较差。众数可能不唯一,甚至有时没有。

这三个统计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条件,可以根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与中位数和众数比较而言,平均数可以反映更多的样本数据全体的信息。然而它们三者并不是一种完全排斥的关系,特殊情况下这三个统计量或者其中的两个统计量都有可能成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服从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那么,这三个统计量很可能相等或者非常接近,这时用三个统计量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都是可以的。有时把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使用,会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某次数学考试全班49人平均分数为92分,小林考93分,排名第25,小明的成绩比小林高2分。可以发现中位数是93分,小明的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平均数低于中位数,说明可能有极端的低分数。

众数教学反思2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平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如何选择数据代表。三实际生活中选合适的统计量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众数教学反思3

一、闪光点:

如上图。在学习众数的概念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弄懂了众数的意义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一组数据的众数。”,以及,众数的'特点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二、遗憾点:

如下图,这道题错的人比较多。原因是一班的众数有四个:分别是8.5,8.3,8.4,8.6。孩子们受中位数只有一个,平均数只有一个的影响比较大,无法相信众数竟能一下子出现四个,所以他们大多数只选了一个,说明孩子们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不深刻,导致运用不灵活。这道题目这样处理比较好:

先引导学童回顾众数的概念----“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一组数据的众数。”再找一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什么?这四个数据,都符合众数的特点,从而根据众数的意义和特点判断出他们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最后,把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做一个比较,找一找他们的不同点----中位数只有一个,平均数只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多个。

三、改讲点:

如图。这道题的第二问,好多孩子答案是9.事实上,答案是1。问题出在这些孩子没有认真审题,题目问的不是良好这一档,而是良好以上这一档。针对这些错例,我打算采用圈画重点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众数教学反思4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却有疑问了。同学们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众数教学反思5

《认识众数》这节课,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用平均数能否代表员工工资一般水平”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平均工资”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发现用“平均数”来代表工资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课中我把众数放在与学生有关的年龄、视力、身高等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众数的找法,众数与平均数区别等等问题。

课后我能及时总结并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众数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

但这节课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没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既然众数和平均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那什么时候用众数作代表,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作代表。二是在不断改题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那就是既然第一组学生定下来了,他们的年龄是不能随便改的。要改也只能改由年龄抽象出来的那组数据。也可以调换这组学生。

众数教学反思6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众数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我以学生自己设计的个性作业——整理个人的资料为突破口,从资料中提取选拔参赛选手人数为话题,通过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为契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让学生去猜,去想,而是当学生认识了众数以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愉快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为鲜活的资料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倍感亲切,他们感到数学真的就在身边!各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众数教学反思8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一组典型数据80、6、6、6、6猜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多次的练习,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位数和众数有了相当的认识。

众数教学反思9

自我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要解决“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很好理解,它们和平均数一样都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所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小王去找工作,看到一份招聘上写着该公司平均月工资有20xx元,感觉很不错,结果到正式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的每月工资远远低于20xx元,便认为经理欺骗了他,很是气愤,当经理拿出工资表的时候,让学生分析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转而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数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以此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和同学一起理解概念,它不仅解释了什么叫中位数,还告诉了怎么求中位数。与学生一起由概念中找出求中位数的基本方法,那就是首先是把给出的数据排序,然后是分清所给数据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最后按照相应情况求中位数。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便给出了教材上的例4“马拉松比赛问题”这个例题我适当进行了修改,第(1)问让学生求平均数,简单复习了平均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要求中位数,为了让学生清楚基本步骤和格式,所以我进行了规范的板书,第(3)问是对选手成绩的评价问题,这便是本节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老师适时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接下来安排了课后的一个关于“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的练习题,相对于例题中的直观数据,本题中的数据均需从统计图中读出,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我首先设问这里一共有哪些数据?让学生充分辨析,进而问这里要用的是“件数”还是“人数”?通过分层设问,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题最后也设了一

问:“哪一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理解了众数的概念之后通过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最后回头看课前引入问题,分别让学生求出这个问题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中应该用哪一个数据来描述月平均工资更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三个数之间的不同之处。达到前后呼应之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本课内容。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反思问题:

1、引入问题有新意但叙述上略有繁琐,

2、师生互动还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3、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还不够

4、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不够

课堂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用好教材,解读好教材,挖掘好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不能按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了。

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1、引入问题可让叙述更简洁,或者直入主题,或者改成如有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1米8的成年人在平均水深只有0.5米的一条河中淹死了,

这似乎有点奇怪,你怎么理解?

2、设置问题上还要多下功夫,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众数教学反思10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众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课堂非常豪放,非常轻松,富有生机。整节课至始至终老师都不包办,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首先,我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而不是直接写成《众数》。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新鲜感,有强烈的未知欲望。第二也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不但要学习众数,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寻找不同的数据代表。所以,本人认为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还是挺好的。

第二,导入课题体现新课程要求。

我是设计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寻找代表中国人身高的数据,然后出示国家统计局有权威的统计情况说服学生可以用平均数代表。再结合老师本人的身高设计两个对比例子:老师的身高是中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对吗?老师的身高是五个同事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下对吗?通过让学生对比,可知平均数和中位数虽然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但平均数有它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恰恰又能弥补这个缺点。虽然都是身高问题,有时要用平均数表示合适,有时要用中位数更合适。这样设计目的一让学生知道数学紧密联系生活,二能为后面的学习众数和三者的对比都起着铺垫的作用,从而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数据代表的课题。

第三,要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话可说。这样做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1、在学习众数过程中,结合本校舞蹈老师要节目的事情,让学生思考从20名优秀舞蹈中选出10名演员跳集体舞,有什么好方案?这样问题,我不但要求学生要选择这个方案,还要说出为什么不选择那个方案?这样学生才话可交流讨论。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是预测学生可能会选众数这个方案,会说出选这个方案是因为会更整齐更美观,但为什么不找平均数和中位数?估计学生最多也就说比较不齐而已。没想过一个学生的回答: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组最大数和最小数都相差0.06,而众数只相差了0.03,可见众数方案更整齐。这个说法真棒!给我了启发,充分让学生思考,充分让学生说,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的。

2、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众数概念。在讲到众数的概念时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生们在阐述过程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学习效果挺好的。而且为了强调众数的众表示众多的意思时,我说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粽”吗?是植树节种树的“种”吗?学生说是群众的“众”,众多的“众”,于是我又顺便让学生用“众”字组几个成语,同学们举了很多成语:众目睽睽,众志成城……等等。不但与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还进一步帮助理解了众数的含义。

3、讲完如何求众数,让学生猜一猜在求众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说得很好,有的说会遇到一组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有的说可能众数和中位数是同一个数;有的说可能出现多个众数,也在可能没有众数现象。本人认为只要放手,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很活跃的。

本人有一个思考: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众数原理”的事例后,下个环节是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先求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思考“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是要为后面的比较三者之间的联系作准备。课后我在思考:学生寻找的生活例子的环节是高潮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昂,举的例子也非常经典,能否把学生举出的实际例子直接运用升华到“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问题上呢?如果能这样设计效果一定会棒的。可见,今后在教学设计上还要再大胆些,一定要进一步创新!

众数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众数教学反思13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黄豆种子发芽试验中初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的众数,反映了这组数的多数水平。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将其与众数进行比较,学生认识到低于平均数的有3个,高于平均数的6个,平均数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所以用众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比较合适,加深了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在练一练中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组已知数据的众数,并能根据实际进行说明。

《一课一练》的智力冲浪:仔细阅读上面的第4题,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第4题:甲乙两位射击队员在赛前热身练习中各打了10发子弹,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甲乙两队员成绩的众数和平均数,平均数都是9.5,而甲的众数是9.5、乙的众数是10。这道题的讨论非常热烈:陈兴凯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但李刚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平均数相同,乙的众数是10,甲的众数是9.5,这说明甲打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他们振振有词的'争论中,我真正感受到学生是有思想的,而且他们的想法是有理有据的。我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抛出我的想法:我会选甲参加比赛。因为虽然甲乙的平均数相同,且乙的众数高于甲,但射击需要运动员稳定发挥,在这方面乙10次射击中有两次成绩都在9环以下,而甲的成绩则明显稳定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我选甲。

众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故事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

本节课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中位数和众数到底表示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学生还是有些糊涂,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水平,那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具体。因此如何使学生明白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还值得我进一步去研究。

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教学反思15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

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

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篇: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第四篇: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故事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

本节课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中位数和众数到底表示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学生还是有些糊涂,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水平,那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具体。因此如何使学生明白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还值得我进一步去研究。

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2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却有疑问了。同学们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3

首先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经验,因此,在情境导入中,利用师生间的自我介绍活动导入,既复习了平均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用平均数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是否合适?:第二阶段:形成概念——在这组数据中,有没有哪个数可以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第三阶段:理解概念———对比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

第三部分是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练习,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总结与拓展。通过总结,让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小调查则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回顾本节课,我有一些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2、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解决问题有效

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如在归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数据中所反应的信息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探究定义时所有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都没有根据数据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想法。

4,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认知水平较不理解,所以学生对工资表中的经理、副经理和员工职务分部清时没及时帮学生解释,导致“用平均工资来表示员工月工资水平高了还是低了”学生看法不一致。

5学生总结三个统计量特点时一直局限于员工工资来分析,没及时引导学生跳出情境,教学智慧有待加强。在总结时如果根据语文词语教学解释平、中、众,相信定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4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平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5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平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模,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观摩课,还是考核课我都能习惯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近,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习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6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一组典型数据80、6、6、6、6猜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多次的练习,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位数和众数有了相当的认识。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7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8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中位数和众数”安排在“算数平均和加权平均数”之后的一节概念与方法教学课,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选用”奠定基础。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引出已学过的平均数,再过度到中位数与众数?由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概念、方法,再由一般情况到特殊情况,如:奇数个数据到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寻找方法,一组数据中有一个众数到有多个众数,没有众数的特殊请况;最后由方法到应用。在练习题目的设置上,有代表性、有层次性。由概念判断到较易的找中位数和众数,再到有难度的变式练习。其中,在课堂小结时,由学生表述当堂所学,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但是,在备课时,对备学生这块准备不足,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各环节的时间掌控也不甚理想,以致最后有两道题未能在课堂上完成,而留着课下作业。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尽量少留或不留课下作业,为学生减负。

不尽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不吝赐教。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9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0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让学生对本课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再者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是我在练习中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

1、2个或可能没有,使学生对众数的认识更全面,最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此外,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与同学分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遗憾和不足是:

例如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习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做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3

这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4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平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如何选择数据代表。三实际生活中选合适的统计量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5

一、分析教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它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步骤:

上课前,我先让同学们玩“猜年龄”的游戏,让学生们初步感知平均数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不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接着呈现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工资的表格,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需要新的统计量。从而引入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最后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数据个数奇、偶不同时,求中位数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小陶找工作”这一线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用月平均工资1000元来描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让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

2、数学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且通过学习,可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帮助其认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充分教师引导。

第五篇: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5篇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平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3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却有疑问了。同学们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4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有个别缺失的情况下,则无法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参加计算才能求出,特别是当一组数量较大的数据,其计算的工作量也较大。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竞赛场合下对评委亮分后的成绩分数,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尔后再计算平均数的一种考虑。

2.中位数。

①中位数的定义及特点: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不高,但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可能性小一些,有利于表达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②中位数的优点。

简单明了,很少受一组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

③中位数的缺点。

中位数不受其数据分布两端数据的影响,因此中位数缺乏灵敏性,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当观测数据已经分组或靠近中位数附近有重复数据出现时,则难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中位数。

3.众数。

①众数的定义及特点。

几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成为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O。众数也可能不是数。

例如:20xx年8月,某书店各类图书销售情况如下图: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的众数是——。

回答应该是:8月份书店售出各类图书众数是文化艺术类。

②众数的优点。

比较容易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③众数的缺点。

当一组数据变化很大时,它只能用来大略地估计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三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1.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三)三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1.平均数的计算中要用到每一个数据,因而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选择特征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数,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喜欢使用平均数这一指标来代表一批数据或用它来反映大量事物的整体水平。

例如:用平均分反映一个班级学生的某项能力测验结果;用平均分来集中概括一些竞赛场合下各位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的总结果等等。

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量,代表了中等水平。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在统计学分析中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在个别的数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个别极端数据是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的,而对中位数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

所以,这时用中位数来代表整体数据更合适。即:如果在一组相差较大的数据中,用中位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往往更有意义。

例如:甲乙两学生射击的环数如下:甲:10环、10环、9环、3环。乙:9环、5环、3环、2环。请你试一试如何评价他们的射击成绩。这里甲有2个10环,1个9环,一个意外的3环,对于这个3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奇异值或极端数据,如用平均数来评价甲的总成绩就不能客观反映甲的射击环数主要是9环与10环的事实。由于数据中有一个极低数值出现,故计算平均数时就一下子把分数降下来了。采用中位数9.5环较合适。乙的射击成绩中5环以下有3次,还有一次是意外的9环,对这组数据,如计算平均数后是5环,但用5环来代表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偏高估计了乙的总体成绩,所以采用中位数4环比较合宜。

3.众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若一组数据中众数的频数比较大,并且与其他数据的频数相差较大时,我们一般选用众数。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

例如:,某班42名同学,年龄11岁的有24个人,年龄10岁的有8个人,年龄12岁的有6个人,年龄超过12岁的有4个人。则该班同学年龄分布的众数为11岁,它表明该班年龄为11岁的同学最多。(注意众数不是24人)

总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特征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选用它们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一般是遵循“多数原则”,即哪种特征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绝大多数,正确选用合适的特征数来说明、评价、分析实际问题,避免误用和滥用。关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总结为:

分析数据平中众,比较接近选平均,相差较大看中位,频数较大用众数;所有数据定平均,个数去除数据和,即可得到平均数;大小排列知中位;整理数据顺次排,单个数据取中问,双个数据两平均;频数最大是众数。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5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

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6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平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平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平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平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平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平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故事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

本节课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中位数和众数到底表示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学生还是有些糊涂,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水平,那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具体。因此如何使学生明白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还值得我进一步去研究。

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8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平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模,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观摩课,还是考核课我都能习惯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近,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习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9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中位数和众数”安排在“算数平均和加权平均数”之后的一节概念与方法教学课,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选用”奠定基础。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引出已学过的平均数,再过度到中位数与众数?由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概念、方法,再由一般情况到特殊情况,如:奇数个数据到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寻找方法,一组数据中有一个众数到有多个众数,没有众数的特殊请况;最后由方法到应用。在练习题目的设置上,有代表性、有层次性。由概念判断到较易的找中位数和众数,再到有难度的变式练习。其中,在课堂小结时,由学生表述当堂所学,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但是,在备课时,对备学生这块准备不足,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各环节的时间掌控也不甚理想,以致最后有两道题未能在课堂上完成,而留着课下作业。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尽量少留或不留课下作业,为学生减负。

不尽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不吝赐教。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0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1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创设了一个用平均年龄来反映一群人的年龄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引导分析讨论,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广告承诺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就势向学生提出“用平均数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那么,你觉得用哪个数来描述比较合适?”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四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在运用中完善知识结构。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上完此节课后,我觉得在三种统计量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在课堂上提出来自己觉得哪种统计量更适合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为什么?让其他同学来评评他的看法,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3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平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如何选择数据代表。三实际生活中选合适的统计量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习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做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5

一、分析教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它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步骤:

上课前,我先让同学们玩“猜年龄”的游戏,让学生们初步感知平均数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不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接着呈现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工资的表格,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需要新的统计量。从而引入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最后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数据个数奇、偶不同时,求中位数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小陶找工作”这一线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用月平均工资1000元来描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让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

2、数学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且通过学习,可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帮助其认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充分教师引导。

下载众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众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 这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 一、改造教材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望远小学苏少先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1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平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位数众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