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局经济区建设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省工商局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实施优惠政策,积极促进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一)全力支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大对经济发展试验区的服务力度。对航空、汽车、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化工等我市优势产业,“十大工程”、“六个一百”建设项目,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对外开放前导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等经济发展试验区,以及承担大项目开发建设的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服务,通过建立企业登记联系制度、设立专门登记注册窗口等服务方式,采取无偿代办、专人负责或电话预约、现场办公等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对登记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超常规措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
(二)构建平等的创业和发展环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继续清理、修订和废止限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组织形式、经营范围及经营方式等方面,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允许非公有投资人自主选择。鼓励、支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投资者设立私营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参与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与经营。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制度,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
(三)降低资本准入门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放宽出资条件,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允许零出资,不受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限制。降低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以外,设立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为3万元,单位或个人投资10万元以上的允许设立一人有限公司,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为500万元。
(五)放宽企业出资形式,推动企业投资多元化。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设立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全体股东首次出资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缴足,即可登记注册。国有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公司,注册资本可不受“货币出资不低于30%”的限制。分期出资设立的公司,全体股东首期出资合计达到20%即可,不需每个股东首期出资都要达到20%。允许企业借款出资,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股东以自己的名义通过借贷等方式筹措的资金,可视为其自有资金,经验资机构出具验资证明后,可作为该股东对公司的出资,但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允许企业用股权作价出资,股东可以用权属清楚、权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作为出资,投资于其他有限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放宽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和比例,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实物、股权、土地使用权、林权、采矿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公司,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
(六)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促进各类企业发展。允许住宅商用,企业(含公司、个体工商户)在设立(开业)登记或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时,只要能够提交住所(经营场所)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即可申请办理营业执照。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场所在农村而没有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的,提交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即可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简化经营场所审查手续,对进入各级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或创业服务机构的投资者,以及租用具有合法经营手续的宾馆、旅店、商场(厦)、办公楼、写字楼等作为住所的经营者,在申请登记时,只要能够提交上述相关部门出具的场所使用证明或租赁协议,即可作为住所证明,免予提交出租方的产权证明。突破“一点一照”的限制,房产面积较大的厂房、经营服务场所内,经物理隔断、分离改造后,只要能与独立的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项目相适应,并且不可能对消费者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可以办理多个营业执照。允许个体工商户跨区迁移,个体工商户跨原登记管辖机关迁移经营场所的,可向迁入地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由迁入地登记机关办理经营场所变更登记。
(七)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放宽经营范围和方式。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以外,不得随意增加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的前置审批,不再作为企业登记前置许可条件。外地流动人口到我市申办个体、私营营业执照的,免予提交其经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允许企业筹建登记,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必须取得前置审批,并且需具备生产经营条件后才能取得许可证或资质证的,可办理筹建登记,核准登记经营范围为“对某某行业投资”或“某某项目的筹建”,如“对医药行业投资”、“化工项目筹建”等,并注明营业执照有效期限,待完成筹建并取得相关许可证、资质证或批准文件后,再按实际情况核准具体的经营范围。积极支持物流配送、创业投资、投资担保、电子商务、软件外包、动漫制作、破产清算、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代理、企业征信服务等新兴行业企业的发展。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未设定特别的准入资格条件和企业登记前置性行政许可的,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按照现行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登记管理,灵活核定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鼓励资本运营行业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兴办控股公司、股权投资公司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参与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改善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培育优质上市资源。允许控股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表述为“股权投资”、“股权投资管理”。
(八)放宽企业名称限制,支持企业扩大市场知名度。允许服务业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使用表明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并在牌匾中将企业名称简化使用。控股公司、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名称中的行业可以表述为“控股”、“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等字样。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对于在本市设立的综合性地区总部企业,允许其名称中含有“总部”、“地区总部”等字样;对于在本市设立的功能性地区总部企业,允许其名称中含有“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销售中心”、“管理中心”、“采购中心”等字样。对申请从事网上商品交易或服务的企业,名称可依其申请允许使用“电子商务”字样;对申请从事网上商品交易或服务但不开展店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名称可依其申请允许使用“网店”字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扩大经营规模、改变主体类型、新设为公司的,在名称不重、主要出资人不变、原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登记的情况下,新设公司可以保留使用原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和行业用语。个体工商户可以使用名称,也可以不使用名称,允许个体工商户在名称中使用阿拉伯数字,但不得使用“部队番号”等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数字组合。
(九)服务“三农”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扶持农村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登记不收费、违反登记法规处罚不罚款”的政策。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金融、保险、邮政、通信企业在农村设立的经营网点,从事水、电、电话费、车票、机票等代收代卖业务的,免予办理上述代办业务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十)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推行试营业制度,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择业期内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除需前置审批许可的经营项目外,具备基本经营条件的,均可申请试营业,核发有效期为6个月的营业执照。鼓励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允许大中专学校、街道办事处、社区、乡(镇)等单位开办公共秘书公司,为大中专在校学生或正在择业的毕业生、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等人员,提供创业就业咨询服务,为不需要店铺经营的上述人员创业,提供合法的登记住所证明和其他合法的代理业务。扩大免予登记范围,除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屋租赁经营活动,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办理工商登记的外,房屋租赁免予办理工商登记。对在校大中专学生和正在择业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生学习辅导服务、翻译服务,农村流动商户、农民进入集贸市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在城区背街小巷占道从事擦鞋服务、修补服务,家庭钟点工服务,病人陪护服务,在各区、县(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占道市场摊区、早夜市以及为弱势群体指定的经营区域从事商品经营活动,凡不涉及前置审批许可的,均可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手续。落实减负政策,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予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十一)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鼓励外资参与我市的经济建设。对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因股权转让导致内、外资企业类型转换的,简化登记程序,可不按设立登记程序、直接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对各级政府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和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从咨询、名称预先核准时起,就指派专人,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简化外资服务业企业登记手续,鼓励外资参与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独家出资或控股参股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简化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多级分支机构登记程序,对企业申请分公司下设营业性分支机构的,除特殊规定外,无须提交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由企业或经其授权的分公司直接向分支机构所在地工商机关申请登记,并向分公司登记机关备案。
(十二)支持企业实施商标名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优先将大项目企业、重点企业和老字号企业列入我市争创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梯队,帮助其提高市场品牌竞争力。对申请认定市著名商标的,随时申报随时受理;对申请认定省著名商标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帮助其组织有关材料,及时向省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推荐,尽快启动认定程序。
(十三)大力支持外省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来我市投资。允许外省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企业通过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的形式,来我市开展企业资产重组等经营活动,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商标联合,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十四)鼓励引导申请地理标志和证明标志。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涉农企业及协会注册使用农用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大力支持我市农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进一步整合我市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资源,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形成一批具有高品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五)积极为企业改制服务,切实防止注册商标流失。建立改制企业商标服务绿色通道,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商标注册、使用、转让、许可、续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调解在改组改制中出现的商标使用争议,切实防止企业改制中的注册商标流失。
(十六)支持企业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使品牌运作与信贷支持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支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用商标专用权办理质押贷款,支持企业以商标专用权评估作价出资申办企业,为企业发展拓宽新的融资渠道。
(十七)积极为广告企业和生产企业合作搭建平台。鼓励广告企业发挥经营特长和优势,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帮助具有实力的广告公司承接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产品广告,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自有车辆宣传本企业自有产品和服务,为其核发户外广告登记证。
二、发挥职能作用,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十八)深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深入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自律,加强自我约束,激励诚信经营,规范经营行为,努力创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九)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加大流通环节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以乳制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为重点,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食品非法加工点,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二十)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积极完善不合格商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等项监管制度,认真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加大检测的批次和密度,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二十一)强化节日市场整治。针对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消费增多的特点,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各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以景区、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旅游服务等区域和行业为重点,清理主体资格,加强专项检查,严厉查处短斤少两、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
(二十二)强化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以垄断行业、公共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重点,严厉打击强制交易、强制服务、滥收费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经营行为。以制止和纠正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地方保护、地区封锁、排斥外地产品或服务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对虚假促销、虚假宣传、“傍名牌”等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十三)治理商业贿赂。以医药经销、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土地出让、资源开发等领域为重点,加大商业贿赂行为的查处整治力度,探索有效的执法途径和办案模式,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二十四)强化商标监管。深入开展打击商标侵权专项整治,加大对我市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种商标侵权、假冒商标等违法行为。对我市大项目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商标专用权予以重点保护,列入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一旦发现有商标侵权行为,即作为市工商局重点督办的案件,依法从速查处。
(二十五)整治违法广告。规范广告经营行为,加强广告市场监管,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美容、房地产等广告为重点,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较大的违法广告案件,重点打击虚假广告。
(二十六)大力整治商业欺诈行为。严厉打击误导性宣传、以欺骗方式有奖销售等消费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加强对各类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力整治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促进中介组织依法执业。积极推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格式条款,严打合同欺诈,制止“霸王条款”。
(二十七)严厉打击传销。以整治传销为重点,建立完善全市打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抓好打传工作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深化打传工作系统内互动和区域间联动,严厉打击坑害百姓、破坏社会和谐秩序的非法传销行为。
(二十八)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从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安全保障机制入手,深入实行农资产品购销台账、质量追溯、质量承诺、商品退市和重要农资商品备案等制度,全面开展“农资经营放心店”创建活动。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农资商品的质量监测,严查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对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严厉打击涉农合同诈骗违法行为,依法保护农民权益。
(二十九)整治无照经营。加强对全市无照经营状况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疏导与整治相结合的有效治理办法,积极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综合治理”的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机制,积极引导无证无照经营户办证办照合法经营。同时,对危害人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等无照经营行为,坚决予以取缔。
(三十)加强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大力开展粮食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倒卖“陈化粮”和不按规定使用“陈化粮”等违法行为。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规范成品油经营者资质和经营行为,坚持开展成品油质量监测工作。加强汽车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监管,规范旧物交易市场秩序。
(三十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平安”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平安市场”创建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打击走私贩私、扫黄打非、网吧治理、禁毒防艾、反假币、反洗钱等专项治理工作。
三、完善服务机制,全力确保“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顺利开展
(三十三)深化政务公开。在全系统工商登记服务大厅统一实行“七公开”,即公开登记事项、登记依据、登记条件、登记程序及期限、提交申请材料目录、申请材料格式示范文本、受理核准进程等七项内容。采用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触摸屏查询、微机查询、图板、登记须知材料等多种方式,方便企业了解和应用,提高办事效率。
(三十四)实施首问责任人制。对“八大经济区”和“大项目建设年”的重点企业,首个接待单位和登记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为办事企业提供先期咨询,指导企业准备登记材料,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指导或帮助其联系其他登记管辖机关。
(三十五)实施大项目登记注册局长责任制。对“八大经济区”和“大项目建设年”重点企业登记注册工作实行局长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由局长带队,现场办公,定期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为招商引资提供高效服务。
(三十六)开通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在全系统企业登记窗口设立“八大经济区”和“大项目建设年”重点投资项目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配备高素质的登记注册工作人员,推行登记预约、合议审核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
(三十七)全面缩短登记办照时限。进一步理顺登记审核程序,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前来登记的企业,只要登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即可当场核发营业执照。
(三十八)完善企业工商联络员制度。加强全系统重点企业和项目工商联络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工商联络员责任,进一步密切工商机关与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联系,做到提前介入、现场指导,帮助协调、服务前移,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定期走访、解决问题。
(三十九)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在全系统深化“于雪梅式服务窗口”、“共产党员岗”等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工商干部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树立工商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四十)积极开发企业登记管理信息资源,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充分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信息资源,对我市区域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市场主体数量、经济规模、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数量、资本数额和所有制结构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全市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四、强化作风建设,打造依法行政、文明行政的工商干部队伍
(四十一)进一步规范企业登记行为。认真执行企业登记程序规定,对符合登记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必须当场作出准予登记决定,在规定时限内发放营业执照;对登记手续不全的,要一次性告知清楚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避免因登记受理人员告知不清而使企业耽误办照时间。
(四十二)认真落实登记窗口工作制度。认真落实企业登记窗口“六项制度”,加强登记注册工作问责和过失追究。对违反登记法律法规、违背登记程序时限、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责任人,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十三)慎用行政处罚。积极推行“首犯不罚”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中首次违章违法,但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只予以教育引导、帮助规范,不给予行政处罚。除国家工商总局、省政府、省工商局和市政府部署的专项检查外,原则上不对重点企业搞例行检查。严格控制罚款、查扣等处罚措施,对流通领域商品和食品检测中发现的轻微违章违法行为,只要经营者能证明其主观无过错,且履行了经营者应尽的义务,只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责令其商品下架;一般情况下,对检测涉及的我市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大型商场、卖场,只采取限期整改的措施,不予新闻曝光。
(四十四)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制度。采取行政建议、行政告诫、行政提示、预警提示、普法宣传等手段,加强事前预防,教育和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采取统一掌握、合理裁量、案后回访等措施,加强对经营者的法制教育、政策引导和行政指导,帮助其提高认识,切实规范经营行为。
(四十五)强化内外监督。通过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设置局长信箱、走访服务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聘请社会监督员、参加行风评议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大内部执法执纪稽查力度,切实规范工商干部的行政行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工商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五项措施
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区分局以开展作风“五查”教育活动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提升行政效能,强化社会监督,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
一、加强作风建设。一是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团结、务实、善政、廉洁”的工商队伍,切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坚持业务学习制度。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每月定时参加学习会议,认真研究、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三是做出公开承诺。结合“五查”活动,对今年重点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改进作风、做好服务进行公开承诺,并签订公开承诺书,主动接受监督。
二、落实作风改进。一是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开短会、讲短话、求实效,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数量和时间;二是积极改进接待工作,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规定的接待标准,所有接待均设在食堂;三是规范公文处理,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件一律不发,凡能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传递办理的,不印发纸质文件,严格控制文件数量。
三、深化服务举措。严格落实行政许可、统一受理、一审一核、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行政服务工作“提速、提质、提效”。积极推行网上登记咨询和网上查询服务,推进网上名称核准、网上登记预审和网上年检,方便企业办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同时,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如对进驻工业园区企业、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实行“一竿子到底”的领导包干措施,主动介入,超前指导,做到畅通急速、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全程提供优质、快捷、跟踪等服务,竭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发现的作风问题一经查实,坚决按照规定程序予以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问责必从严。从而达到工作态度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工作纪律明显增强的目标。
第三篇:中原经济区发展措施
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工作举措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迫切需要,也为新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大契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速,步入了提质、提速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逐步形成了郑新一体组团发展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现代农业优势、科教人力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完善今后发展战略定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最大化地提升发展优势,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按照集团领导分工对照工作职责,特制订如下举措:
一、抢抓契机,围绕大局,超前谋划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新乡市有明确要求,一是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二是加强与郑州的高效联系,三是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四是改造提升地区性交通枢纽等,这为新乡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围绕这一大局,结合投资集团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十二五”规划,提前、科学谋划一些重大项目,为投资集团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选才,量才使用,推进用人机制改革。
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集团的发展,为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1、科学选择人才。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手段,选聘集团急需的各类人才。
2、量才使用。革新用人体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建立宽广舞台,建立能上能下的双向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构建和谐用人环境。
蔡全胜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县工商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措施
文章标题:县工商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又一次革命”。**县工商局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这一时代命脉,结合**实际,坚持以市场监管为核心,认真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以推进茶叶、粮食的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全力实
施“精品名牌”战略;以扶持名优产品和重点企业为重点,切实规范“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以促进城乡商品流通为基础,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维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根本,实施了“12315”进村入户活动。五措并举,扎实推进**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积极引导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然而,由于长期的固步自封,在2004年前,全县仅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4件,其中有2件茶叶商标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营茶场申请注册的。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虽然是“茶好、米香”,却无人识津,只能作他人“嫁衣”。以茶叶为例,我们的农民仅以几十元一斤的价格出售给浙江、福建、江苏的茶商,经过他们简单的包装后,**茶叶摇身一变,成了“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名优茶,身价也随之上涨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而农民却没有因此而丰收。对此,**县工商局认真审时度势,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充分履行职能,开展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拉动战略,增强产品竞争能力,用商标快车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活动。把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商标注册意识。在工作中,一是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企业介绍经验等形式,全面提升全县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品牌意识。二是针对县内注册商标少、注册商标难的问题,于2004年3月、2005年8月两次开展“商标注册服务下基层”活动,邀请了省工商局商广处、省商标事务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到**现场为企业和个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活动期间,共接受咨询136人次,免费为企业查询注册商标130个,受理注册商标申请47件。三是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树立**茶叶品牌,于2005年5月协助政府申请注册了该县第一个证明商标“**翠芽”(也是全省第四个证明商标)。还帮助注册了“西部茶乡”、“西部茶海(39类)”、“西部茶海(41类)”、“西部茶城”、“茶海公园”5个商标,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四是开展了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专项行动,维护了“**翠芽”等注册商标的知识产权,拓展了**茶叶的品牌效应,保护了名优品牌,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使**县茶叶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县工商局的辛勤努力,商标战略成果显著,捷报频传。“茅贡牌”系列大米在全国屡获金奖,有“中国第一大米”之美誉。**县“茗茶牌”、“栗香牌”**翠芽获得第五、六届“中茶杯”全国名茶一等奖;“遵义毛峰”获贵州省名茶称号;“兰馨”商标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和省消费者协会推荐绿色商品。“夷州牌”、“黔康牌”、“国翠飘香牌”**翠芽、“兰馨牌”兰馨雀舌分别获中茶杯金奖、银奖、优秀奖;“国翠飘香牌**翠芽”获第五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如今茅贡牌大米和**翠芽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产品也畅销国内外,农民的种粮、种茶积极性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二、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商局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成立了农资市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量化方案,结合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逐步建立起农资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分阶段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第一阶段是开展以种子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第二阶段是开展以化肥、农药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第三阶段是开展以农机器具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二是对农资经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落实“备案制、备查制、台帐制”,继续实行和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建立辖区内农资商品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农资商品的监督网络。三是组成了以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红盾护农”行动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工商所的“红盾护农”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成立专门的“红盾护农”小分队加大对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的打击力度;五是进一步净化全县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后两次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100余个种子、化肥、农药销售点进行了突击检查,对涉嫌有质量问题的32个品牌的化肥进行了抽样送检,确保流通领域的化肥质量。近年来,**县工商局农资历市场管理力度,坚决从源头上扼住各种坑事件发生,先后查处了各各类涉农案件160余件,没收不合格农药1789瓶,不合格种子800余公斤,不合格化肥42.65吨,没收无合格证的农机器具21台,查处各种虚假广告70余件,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民增收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农业产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主要产业有大米、辣椒、茶叶、蔬菜、畜牧业等,并已形成规模,同时在这些行业中也存在着近百人农村经纪人队伍,他们走村入户,内联外引,对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对接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原因,这支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律意识淡薄,守法观念不强;守信意识较差,见利忘义;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为了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使县内的产业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工商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经纪人的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实际,采取降低或取消登记门槛。对县内的农村经纪人开辟注册登记的绿色通道,免费办理《营业执照》,并为取得合法市场主体资格提供优质服务,使从事农村经纪人活动的人员身份的合法化,行为规范化;二是鼓励和引导建立农村经纪人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已成立了黄家坝新绿蔬菜协会、兴隆镇红坪养殖协会、永兴优质大米种植协会、湄江镇核桃坝茶叶协会等,通过日常监管和待行业自律,逐步规范和壮大了我县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完善合同条款,规范经纪人行为,确保农村经纪活动的良好秩序。如,2003年前,永兴镇部分经纪人在粮食收购活动中见利忘义,任意毁约,严重侵害了公司和农户的合法利益。对此我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公司和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修改和规范了收购合同,明确了公司、协会和农户的权利义务,保证了购销合同的履约率,同时加大了对不法经纪行为的坚决打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经过一年多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永兴的粮食收购秩序井然,合同履约率达98以上,2005年农民户均每亩增收400余;四是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民增收。如通过在兴隆红坪村建立养殖协会,将兴隆镇及邻近“猪偏二”统一登记管理,明确经纪人操作规程,规定了中介收费标准。“协会”则负责收集和公布外界的供求信息和行情价格,为农村经纪人建立信息通道。而经纪人则走村窜户联系收购生猪,在协会指定的时间、地点和数量将生猪交予协会联系的贩运人员运往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销售,此举既规范了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又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问题,保证了该镇的生猪能够及时外销,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保证。通过积极引导、逐步规范、大力培育、全面发展、及时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等有效措施,目前,已有300余名农村经纪人活跃于城乡之间,把县内的茶叶、辣椒、蔬菜、生猪、优质大米等组织起来推向市场,为农民引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结构,把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稳步推进“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定单农业的发展
“订单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近年来在**悄然兴起,对促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们的企业和农民没有足够的市场经验和意识,在处理和避免市场风险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加之我们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缺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合同的履行。茅贡米业公司从2003年开始,就以“订单”的形式与当地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规定由公司提供稻种、技术和收购,农民负责种植、交售。但由于合同双方约定的权利、义务含糊不清,责任不明,加之一些不法商贩抬价抢购,造成了合同履约率低下。企业虽然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年公司亏损200余万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稳步推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县工商局按照职能要求,积极支持“订单农业”的发展,首先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仔细查阅合同内容和签订方式,广泛征求了农户和企业的意见,协助修订了合同条款,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合同内容得到了广泛认可,真正达到了“公平、公正和意思真实”要求,为“农业订单”的顺利履行打下了基础;其次,加强法规宣传,提高农民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意识,增强履行合同的自觉性,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同时严厉打击各种欺诈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的违法行为;第四,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净化市场环境,两年来,先后协助“茅贡社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栗香茶业公司”申请注册商标7个。2004年兰馨公司的“兰馨”商标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今年我们又推荐了“茅贡”商标、“栗香”商标参加省著名商标评选。在扶持企业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打假力度,查处了假冒“茅贡”牌优质大米案件6件,没收假冒商标标识4230余套,假冒优质大米5000余公斤,有力地保护了名优新产品的知识产权,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2005年,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茅米业公司规范地推行了订单农业,利税比上年增长100余万元,农民平均亩产增收400余元,首次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结果,农民增收总额为100余万元。如今全县已形成了以粮食、茶叶为主的“订单格局”,订单面积达到了10万余亩左右,其中烤烟8万亩,优质大米基地1.8万余亩,名优茶叶基地0.7万亩。开展订单农业的企业主要有“**县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栗香茶业有限公司”、“县烟草公司”等,形成了**特有的的订单农业产业链。五、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力度,
贯彻“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和企业就抓住这一时机,打着“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幌子,将一些长期积压、过期变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问题商品”运到农村,大肆向农民兜售,直接损害农民利益,同时,由于广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较差,对假冒伪劣商品识别能力有限,加之消费水平也不高,消费意识不强,购货时一般不索要发票,形成了投诉难,调解难和索赔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县工商局从2005年开始,在全县118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将维权网络延伸到村级,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举报投诉网络,方便农民投诉。同时还结合实际开展了“送法进社区”活动,让业务能力强、熟悉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到社区开展法律讲座,用典型的事例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深受社区人员的欢迎。通过这些举措,而今我县农村维权出现了四个变化:一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二是由原来工商执法人员孤立巡查监管转变到广大消费者成为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督员;三是监管方法由原来的划片区域管理转到点、线、面结合,消费维权调解就地解决的新格局;四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面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消法》进村入户。**工商局“12315”村级投诉站开展工作一年多来,弥补了工商巡查人员对农村市场监管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农村消费者投诉、申诉难的问题。从2005年至今,全县118个投诉站,共受理农民投诉64起,直接成功调解49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如2005年7月,兴隆镇红坪村农民李某在兴隆街上购买饲料250公斤,回家后发现该批饲料已超期变质,由于没有索要发票,与经销商的协商调换不成,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向红坪村投诉站投诉,投诉站的工作人员经过深入的调查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使经销商认识了错误并上门为李某调换了合格的饲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为**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县工商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措施》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工商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措施。
第五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