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级财管一班王晨崴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晨崴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财管一班 摘要:
会计作为经济社会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股力量的汇合,传统的会计模式已开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所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2、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会计信息化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了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递等功能。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基本是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工作,会计核算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而且不能与企业内其他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会计信息系统。
3、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都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的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甚至有的企业发展了,但是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企业
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所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3.2、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不能与客户、供应商及时沟通,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
3.3、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财会人才供给饱和,甚至过剩,而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供不应求。具体体现在会计领域,即能够完成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3.4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
3.4.1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控制存在问题
(1)保密性差。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经济业务均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都以纸张为载体,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很容易辨认出修改线索和痕迹,从而使非法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被挽救,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上的数据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痕迹地被修改。同时,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
(2)安全稳定性差。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
大量的专用病毒和间谍软件的出现对会计信息化数据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4.2企业授权方式的改变,会使得某些内控制度失效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项会计业务的每个环节都由有相应管理权限的责任人的签名或者是盖章,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系统授权方式是主要是口令授权,通过绕过财务软件的关卡,可以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同时,业务人员的口令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4.3内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处理环节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员工,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个环节发现和纠正。所以,一般情况下一定时间内差错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薄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4、解决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4.1、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4.2、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
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 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4.3、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4.4、实施有利的安全保障措施
4.4.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主管部门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
4.4.2必要的内部控制。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第四,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第五,强化审计线索制。第六,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
4.4.3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4.4.4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顺应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应该看到,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企业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很远,企业会计信息化变革任重而道远,企业、政府、社会各组织以及会计人员都应加强合作和互动,共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2] 张旭辉.会计信息化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05(4).[3]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题(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06
[4]辛茂荀,会计信息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刚刚被列为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要想搭上现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实现信息化是必由之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物流专家MartinC hristopher认为现代物流是指经信息技术整合的,实现物质实体从最初供应者向最终需求者运动的最优化的物理过程。也就是说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现代物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整个物流过程中。电子商务、EDI、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物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加快了货品的流
通速度,减少了流通差错,准确率大大提高。据2l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今后3—5年内,条码系统成员数量将达到15万家企业以上,这将为物流信息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及时沟通,简化了订单处理过程,使得物流过程各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需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现代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支持企业业务模式和流程变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给物流业及物流信息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中远物流大集中货运主干信息系统(FOCUS)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其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系统功能、标准、流程规范均不统一;不能支持跨机构的有效协作;无法开展一体化业务等问题,并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的重组。青岛福兴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的立体仓库系统和语音拣选系统均是全国首例。上海唯智提供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使得中外运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实现了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较为成功,但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却收效甚微,依然存在信息化人才缺乏,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低层次竞争的问题。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企业良莠不齐,信息化进程难以统一。1979年,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在我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照搬业界现成的管理软件是不可行的,必须量身定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信息系统。
第三篇: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6-11-27 9:39 马新勇
摘 要:文章系统介绍了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阐述了实施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总结并肯定了近几年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同时针对会计委派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 会计公司 委派考核 离任审计
一、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
1.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我国各地会计委派制的推行,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1)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可概括为“直接管理”和“财会集中制”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二是“财会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区、县、乡(镇)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2)对国有企业委派。各地对国有企业的会计委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二是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三是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3)对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委派。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委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二是实行账目集中核算管理。
2.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明显成效。会计委派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的理财环境大大改善,会计监督得到加强;二是稳定了会计队伍,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三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三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五是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六是强化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七是会计人员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得到增强。
3.会计委派制的不足之处。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服务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制止或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一是缺乏有力的委派会计管理机构;二是会计委派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三是会计委派制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四是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够明确;五是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没有真正解决。
二、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保证会计委派制顺利建立和实施。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会计委派制的目的和意义,采取座谈、咨询、培训等方式,介绍会计委派制实施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提高委派各方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会计委派制是保护国家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措施,是适应激烈竞争、堵塞漏洞、化解经营风险和稳健经营的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
2.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搞好协调配合工作。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仅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改革,而且还涉及到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会计人员利益的调整,因此领导重视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工作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得力组织,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关心。
3.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相关制度、法规。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会计委派制试行条例》,全面规范会计委派的法律操作及监管、保全事宜。另一方面要尽快修改和完善与会计委派制不相协调的法规条款。具体地讲,首先完善《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可以统管委派会计的工作中,应突出享有对企业会计人员行使人事调聘委派权等。在规定各企业负责人享有财务自主权的同时,还应突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会计委派机构所派遣的会计人员;其次完善《公司法》、《企业法》的有关款项。主要是修改这些法规中有关会计人事任免权的规定,对相关的会计职责、权限重新界定与划分;第三应在其他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会计委派机构与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一种统管与统派的关系,并强调指出,实行政企分开,并不是放弃政府对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与监管,相反政府更应该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统管统派,以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遏制由会计行为所滋生的各种奢侈浪费及腐败行为,使会计改革及会计操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明确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形式。在具体实施中应区别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企业与非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尤其是山东章丘市、湖北沙市、宜昌等地对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委托代理”或“零户统管”等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各地可以借鉴。对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做法也具有推广的价值。
5.成立独立的会计公司,担任会计委派工作。一是会计角色拆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是组建行业自律组织;三是出台服务收费制度。
6.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委派会计人员作为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派出的产权代表,其主要职责为:监督派驻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的情况,对未能发现和制止其违反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监督派驻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对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监督派驻单位资产的营运情况,对造成的资产流失承担相应责任。与其承担的职责相对应,委派会计应拥有的权限是:有权对每项会计业务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有权参与拟订派驻单位的预算方案和分配方案;有权参与派驻单位的重大财务收支、投资和其它经营决策活动;有权审核派驻单位的财务报告,并与有关的行政领导人共同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等。
7.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性质。实行会计委派后,会计人员将脱离原所在单位成为会计管理机构的人员,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各项福利理应由其统一管理。要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来确定委派会计人员的身份。
8.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确保委派会计人员始终保持敬业精神,提高业务素质,逐步完善委派会计人员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9.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聘用制度。对委派的会计人员要求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重条件。在业务素质上,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以外,更要强调其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因为作为委派的会计人员,除了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外,更多地要帮助被委派单位加强财务管理,规范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使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准确的判断力去应对。
10.完善利益脱钩与定期轮换制度。
11.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离任审计制度。委派会计在某一单位任职期满进行交流时,务必进行离任审计,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崔晓燕,陈艳妮。会计委派制治标难治本。财务与会计导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1)
第四篇:“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现状及治理对策
作者:韩博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7期
一、“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现状
(一)工作重点不突出 按照相关规定,会计核算中心审查的重点是票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监管重点是乡镇一级财政的预算收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只审核报账票据的规范合法性和手续完备性,而极少审核支出是否合理、发票内容是否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整天疲于应付报账、结账和记账,在乡镇报账员前来报账时,不论票据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只要票据合法有效且手续完备,都会按照票面报销,因此会计的监督职能很难真正实现。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范围比较局限,目前会计核算还局限于常规的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加之缺少诸如会计分析制度等管理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减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信息集中是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县市在“乡财县管”改革过程中,会计集中核算都已构建网络环境,开展信息化操作,往往一个程序模块就可以执行手工环境下几个不相容的职责,难以执行职责分离和员工互检的控制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中央服务器集中存储所有的交易数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数据信息安全性风险增大。在各乡镇将财务工作统一移交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同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也全部寄期望于核算中心,也就相应的放松了对本级单位的内部控制。
(三)人员管理不到位 会计集中核算目前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各个地方都是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约束和规范的规章制度,有的对应于县财政局的某一科室,有的属于县财政局的二级事业部门,机构的不稳定带来了人员的不稳定,招录人员、借用人员、行政人员、参公人员、事业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充斥其中,人员较少,工作量偏大,资金风险大。会计集中核算后,部分规模较大的县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对应十多个乡镇、街道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分离,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不复存在。
二、“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对策
(一)调整工作内容,正确处理核算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核算与被核算单位之间形成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调整工作内容,抓好核算和监督两项重点工作。在开展好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也要认真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并及时将真实、准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各乡镇有关部门,保证乡镇能够根据这些会计信息加强和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与乡镇报账人员的沟通.发挥各核算乡镇报账员的桥梁纽
带作用,通过他们传递信息,及时掌握并深入了解核算乡镇的经济活动情况,有助于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健全会计分析制度和会计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报账总结、会计交流会等活动,探讨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时将意见、建议向各乡镇街道反馈,促进规范业务流程;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加强对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往来资金的管理,规范资金的申请、审批、拨付等环节,对资金管理情况及时分析,保证资金的有效供给;重视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核算中心内的管理人员、系统操作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互不兼任。明确每一位数据处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和业务处理流程,建立操作日志制度,严格各岗位的授权,杜绝非法或越权操作。密码由各岗位操作人员专人保管,做好储存数据媒介的标示标号,准确输入文件和数据,必须持书面的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授权证明才能进行修改、更新等操作,并利用系统自动记录功能作好记录,方便业务人员、审计人员事后查询或跟踪。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审计,查找核算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会计核算正确性、完整性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为了保证有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核算中心必须定期检查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促进提高执行的效果。同时监督和管理各乡镇街道预算的上报、审核、汇总、下达及使用的整个过程,监督和规范支出范围、开支标准、支出用途和资金使用效率。
(四)调整必要岗位,加强人员管理 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向经济总量和业务量较大的乡镇街道委派会计主管,具体负责派出地的会计核算,其业务上受会计核算中心和对口乡镇街道双重指导和管理,而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派出人员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将原会计审核岗位调整为会计核算岗位,乡镇报账员在报账时,通过内审人员的凭证初审后,才能进行结算支付业务。同时,成立内部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核算中心领导指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定期稽核核算中心会计处理的账务,以互相监督业务处理,加强相互牵制。同时要积极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人员专业水平,提升会计工作质量。
三、将价值工程理论引入“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
(一)价值工程提升“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效率的可行性 具体包括:(1)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工程(VE),又称价值分析,是一种谋求最佳技术经济效益的先进、有效的方法。“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当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其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这里的价值表现为功能和所耗成本的比值(V=F/C),在功能既定的情况下,产品成本和产品价值成反比关系,即成本越低、价值越大,成本越高、价值则越低;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成正比关系,即功能越大、价值越大,功能越小、价值则越小。(2)价值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和价值工程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一,出发点的一致性。前者的出发点是服务被审计乡镇街道,提高、帮助其自我约束和监督,价值工程的出发点是自我完善和挖掘自身潜力;第二,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前者研究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系统,价值工程研究产品、服务等系统;第三,工作核心内容的一致性。前者的工作核心内容是对会计核算中心的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价值工程主要是对事物的功能进行分析、改进和创新;第四,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前者的工作目标是评价政府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恰当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价值工程的工作目标是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第五,结果的一致性。前者是通过揭露潜在风险,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后者是提高潜在价值,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第四,应用范围的一致性。前者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政府。价值工程则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价值工程可以选择功能和成本作为切入点,由此延伸出价值分析和效益分析两个方向,能够点对点地对受分析对象的整体或部分功能和成本进行分析、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价值。价值工程的分析跨度广泛,分析适应性较强,使得其能够将统计和会计资料无法反映出来的功能价值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和评价。它运用于“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不仅适用于目标、制度等软系统,还可以用于流程控制等硬系统。
(二)价值工程在“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包括:(1)审计目标的应用。当前政府审计的目标应主要评价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具体而言要通过审计工作揭露政府公共支出在体制或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因此会计核算中心也要相应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将注意力集中于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价值工程原理可以处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的任一环节,以乡镇街道工作的目标为中心,着眼于挖掘乡镇街道的潜力,注重于对乡镇街道财政经济活动的效益、效率的审查和评价,注重为乡镇领导当好参谋,改进管理水平,发挥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可以根据会计市场上会计产品的价格水平和供求情况进行审计资源的宏观把控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中去,提高各级审计主体效率。(2)控制制度的应用。2006年,《审计法》首次规定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包括经济责任审计,而加强经济责任制是价值工程原理的继续。鉴于此,可在“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中建立责任审计制度。在推进责任审计制度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要求:各种审计工作目标要有明确的责任;应当根据内部审计岗位和个人所控制的权力范围确定执行目标的责任,并划定权限,建立有关的责任转移制度,当岗位和个人的责任超出其权限之后,就能够保证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合理的考核目标具体方法,探索量化考评,制定工作标准值,通过标准数据值明确责任和考核工作成绩;建立以县市财政局长、会计核算中心主任为主的严密的责任组织系统,负责责任的考评、奖惩。(3)审计过程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审计过程中耗费的成本,也叫审计成本或审计风险控制成本。价值工程原理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果;降低审计成本,保持原有审计效果;维持原有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果;小幅提高审计成本,大幅提高审计效果。在“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中,首先,在计划阶段,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和系统的观点考虑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审计程序、方法和要求,在达到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其次,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开展成本核算,认真分析每一个审计环节,达到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第三,在审计终结阶段考虑绩效目标,审计工作效果要在审计报告中重点突出;第四,审计系统应该建立以审计计划项目为导向的结构,审计计划管理内容要纳入审计组织人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审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