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理论读后感(读《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学派理论》有感)
读《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学派理论》有感
通过对经理六大特点、十种角色、八个类型的研究,明茨伯格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并得出相应结论。他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归纳为十个方面。这十种角色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任何情况下,人际的、信息的和决策的角色都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经理是一位全面负责人,但事实上又要承担一系列专业化工作,既是专家又是通才。要提高经理人的工作效率,明茨伯格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与下属共享信息;自觉克服工作中的表面性;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由两三个人分担经理的职务;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职责为组织目标服务;摆脱非必要的工作,腾出时间规划未来;以适应当时具体情况的角度为重点;既要掌握具体情节,又要有全局观点;充分认识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明茨伯格的理论,对经典管理学是一个颠覆。他的学术锋芒,直刺各种管理学理论的方方面面。按照泰罗的方法,“让每个工人的行动都可以达到一种科学的状态”。这种科学管理的范式,所期望的效果是管理者只要运用权力和规章制度就可以监控企业的运营。明茨伯格对此批评道:这种看起来美妙无比的设想,在逻辑上会发展出这样的情景——“未来的工厂只有两个雇员,一个人和一条狗。人负责喂狗,狗负责看住这个人不要去乱碰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样,自从法约尔离开他的总经理办公室,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也就抽象化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词汇,并不能告诉我们经理真正在做什么,它们顶多指出了经理工作过程中某些含混的目标。法约尔体系,在明茨伯格眼里,变成了与管理实际脱节的“老一套”。在西蒙的决策理论中,经理是理性的,尽管西蒙也承认理性有限,但彻底放弃理性,西蒙的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明茨伯格几乎全盘否定了理性人的研究路径,他强调,现实中的经理在处理具体工作时,决定都是很快做出的,更多地依赖直觉和经验,而不是依赖深思熟虑的分析。至于韦伯所提出的官僚组织,在明茨伯格看来,更像纯逻辑的演绎,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官僚组织在现实中找不到,经理面对的是无数的横向联系,更多的临时信息,在不规范的组织中绕行。明茨伯格认为,所有这些管理学理论,共同的毛病就是脱离了实际,所以不得要领。在组织里,管理的对象是人,由充满个性的人构成的组织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对它的管理是十分困难而又微妙的工作,需要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接受明茨伯格的理论,是不是其他的管理学理论就该弃若敝屣呢?恐怕不然。许多人被这种理论之间的“打架”弄得头疼,现实中的经理,也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学术研究中十分常见。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说穷尽了“真理”,科学只能在不断“证伪”中前进。正如伯恩斯所言:“人们的管理知识,开始于他认识到没有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明茨伯格的价值是独到的,这种独到,表现为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针砭。学习管理学理论,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理论反映出来的思想和精神。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虽然说的是画画,但同学术研究的道理是相通的。把这话套用在明茨伯格身上,可以说:“领会明茨伯格者生,照搬明茨伯格者死。”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明茨伯格的理论,按照他的说法把众多的管理大师都“放倒”,那恰恰是对明茨伯格的亵渎。
第二篇:明茨伯格论管理读后感
公 共 行 政 学 说 史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姓名:武佩佩 学号:10144401
3论《明茨伯格论管理》一书
摘要: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下,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众多的管理大师中,明茨伯格独特的的管理思想是赫赫有名。明茨伯格,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就是思考管理者如何工作的;组织如何运营、制定决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他们自己的;权力关系是如何环绕和注入组织的,以及社会是如何视图处理他们的组织的。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俨然已经使他成为了管理学家的良师益友。那么他对对管理学独特的见解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管理组织效率
在《明茨伯格论管理》一书中,他分三个部分为我们深入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管理,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书中的第一部分,收录了明茨伯格关于管理问题的一些著名论文—《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精雕战略》、《左脑规划,右脑管理 》、《在管理中把分析和直觉结合起来》、《培训管理者,而非MBA》等等。这些论文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位管理学者对于管理学的态度以及对于管理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观点,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第二、三部分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部分用与生物学家如何界定自然界的不同物种类似的方法,界定出组织的各种形式,如多元化组织、专业化组织、创新型组织、企业家型组织等等;而第三部分则着眼于我们这个有组织构成的社会---------我们如何试图影响组织,以及组织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幸福或凄惨,这一部分分为三个章节:
1、谁应该控制公司
2、关注那个令人讨厌的词语--------效率;
3、因为管理,社会已经变得难以管理。
在第一部分的管理章节关于管理者的工作的传说和事实中,结合管理学的知识,也确实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关于管理者书中提到:一项对60多名英国高级管理者的调查显示,他们不间断的工作半小时或半小时以上的机会,每天只有一次。如此的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行为特征是简洁、多样化和不联系性,并且有强烈的付诸行动的倾向。所以管理者并非总是深思熟虑的系统的总结者、计划者。管理者处于一个统领地位,所要处理的工作当然很多,在有限的精力下,他们不能做到任何事都深思熟虑,他们十分珍惜时间的机会成本,他们的计划往往存在于头脑之中,任何时候需要都可以使用,这也许是管理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吧 ;还有一方面就是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在我原来的认识中,管事者的角色往往很正式,他们会通过正式的途径或渠道去获取信息。但是明茨伯格大师告诉我们:管理者同样重视一些小道消息、消息、猜测等软消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软消息的时间性。对于管理者而言,今天的传说明天则可能变为现实。
例如:如果某位错过了一个电话的管理者,时候发现其公司的最大客户正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一起打高尔夫球,那么他便会预见到公司本报告中消费量的锐减.,但为时已晚。所以,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往往是比较广的,因为除了小道消息之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来获取,当他们的下手去搜集信息的时候 其实他们已经更了解组织内务,领导者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拥有了强大的信息库。
在很多理解下,我们通常认为“战略制定”和“计划制定”是可以等同的。在本书中,明茨伯格意识到这种理解其实是歪曲了战略制定的过程。这就是《精雕战略》。大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妻子的制陶过程中发现管理,并指出战略根本不必深思熟虑。他把制定战略的艺术比作制陶,把管理者比作陶工,他们制作物件的形状在他们手中不断变化。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具备完整地审视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仅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或紧紧抓住战略形成的某一部分,同时对其它部分则一无所知。明茨伯格反对将大象的各个部分简单地加以拼凑而试图得到完整的大象,但同时并没有完全抹杀“盲人摸象”的功绩。他认为为了得到整体的认识,必须先认识部分,如果没有整体观点的发展,我们仍然会迷失个人的研究之中。但是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直觉的投资成本是比较高的:一个人必须精通于一门学科,并在长期实践中获取和积累经验,才能熟练地运用经验,而这些或许就是工作经验的重要用途。在当今的公司招聘中,工作经验往往是重要的衡量条件。
《明茨伯格论管理》中的第五章《培训管理者,而非MBA》对MBA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由于时值MBA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明茨伯格却对MBA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个章节当中明茨伯格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MBA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真正的管理是科学、艺术与手艺的结合”。作者呼吁对管理学教育以及我们看待这种教育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明茨伯格把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的MBA一下子投入了地狱,他提出了一个让MBA毕业生们难以接受的观点,企业不应该雇佣MBA毕业生,因为教室和课堂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在明茨伯格看来,MBA是一个以20世纪50年代的策略为基础的1908年的学位,大多数商学院的MBA课程只是为了商学院提供面包和黄油,而不能教给学生真正的管理。他批评MBA成了一个有品位、高价的、高流量的消费品,有的甚至堕落成了一个账户,一个骗局。这些观点把教育与管理真正的结合起来了,他说:如何进行管理教育,我的标准非常简单:具有在管理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证明,这以为这两点,(1)申请者需要大量的经验(2)申请者的领导和管理才
能必须得到证明。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有自己选拔,而是由跟随他们的下手、敬重他们的同级人员、欣赏他们的主管人员选拔。所以,这篇论文是管理界、教育界都应该关注和深思的。
在第二部分谈到的各种组织形式中,我想谈谈我对企业家性组织和专业化组织的理解。首先是企业家性组织: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组织形式,他们往往有着深思熟虑的发展战略和美好的发展愿景。组织的领导者往往是具有不同凡响魄力和胆识,他们年轻且有胆识,在执行战略计划的时候是紧急又灵活的。在我所了解的公司中,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们卓越的远见以及超强的学习力。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将其最大化的发挥出开来,从而产生影响力。同时他们还注重知识更新,一段时间都要进行外出学习,然后转变思想定向,大胆进行改革。一个有能力的领导人知道如何学习,而他自身的活动和热情使他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并且为他们增添活力,这是公司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另一个必须提到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家型组织中,最关键的就是真诚,那便是:员工、顾客以及融入管理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体会并分辨出那些文化是真正融入组织信念之中的,不管他们的实际距离有多远。
关于专业化组织,在企业管理中是比较常见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培训使其专业人员的技术分工更加标准化。专业化分工管理是这个世纪一项伟大的发明,但它为了增加组织的效率以至于最终毁灭了组织的有效性。通过学习管理学,我们知道,专业化管理中,泰罗的管理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管理学界,从生产指定时间安排到规划战略。但泰罗曾无奈的表示,这种专业化分工根本不是他的最初旨意。泰罗的思想史、是:你通过注意细节的方式研究一项任务来设计她的执行步步骤,从而使效率提高。专业化分工虽然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但这种方法确实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换句话说,对待工人,像对待有手脚、没有头脑的机器一样。工人个人的参与性甚至是品质和创新能力都有可能被牺牲。在很多大企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精细的分工单调而乏味,工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被忽略,一味的强调效率、强调工作对于一个企业长足的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最后的章节中,作者提到了管理的复杂性:因为管理,我们的社会已经变得难以管理,多种企业形式的存在、社会发展对效率的需要。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一个组织如果过分的强调效率,那么质量必然会被忽略,就像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如果想让其自由发挥,那必然会降低生产效率。
管理的世界是个多变的世界,明茨伯格独特的见解带给我很多启发。做好管理,做好管理者,这是值得一读的书。本书主要有多篇论文组成,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且通俗易懂。
第三篇: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读后感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读书报告
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30年后重新解构经典的《管理工作的本质》,创作新作《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本文对本书的作者、主要思想和主要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文中管理者的三大平台谈了自己的理解及感想。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的作者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继德鲁克之后最伟大的管理大师,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所颁发的最佳文章“麦肯锡奖”,其获奖论文已收录在此书中。他最知名的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奠定了他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除此之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管理者而非MBA》、《明茨伯格论管理》、《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等。
内容简介及主要思想
数年前,当亨利〃明茨伯格对外表示要重写他的第一本著作,也就是那本令他一举成名的代表作《管理工作的本质》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明茨伯格只是说说而已,或者顶多做一些简单的修订和整理。然而,我们错了,我们显然没有吃准明茨伯格这位加拿大老人的性格,他在试图重新解构30年前的自己。
亨利〃明茨伯格就是这样敢于反叛自己经典著作。这位跻身《华
尔街日报》 “20位最杰出的商业思想家”,名为修改和完善,实则几乎重写了自己30年前已成为教科书式经典的《管理工作的本质》。这本新作名为《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所谓“进行时”,指的是他以钟爱且擅长的田野式调查,对29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经理人(从高科技行业经理到交响乐团指挥)一天的管理活动进行观察和总结。有了新的调研,明茨伯格更进一步认清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究竟在做什么。不同于《管理工作的本质》 仅是罗列出各种管理角色,而没有对管理进行完整全面的描述,在《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一书中,明茨伯格致力于构思“一种管理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层面、人事层面与行动层面描述管理活动,毫无疑问,它突破了原先那本书的禁锢。在此基础上,他将管理描述成一种与语境紧密相关的实践,并建立起2-3-3-6-12的理论体系(领导力与社区力两种品质的关系、管理的科学、艺术及手艺的3个维度;信息、人际和行为的3个平面;沟通、控制等6种领导者角色以及关于管理的12道难题)。针对30年间企业环境的变更,他独辟一章讲述互联网时代对管理的影响。他并不认为互联网等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巨变从本质上对管理的特征构成挑战。不仅如此,他认为“可测的混乱”和“可控的无序”都属于有效且正常的管理状态。这也和他在全书结尾给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必十全十美,只需平平常常,头脑清楚”的风格相呼应。这位终其一生不愿意盲从权威,也从不让别人以“权威”称呼他的加拿大老人再一次让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衣》中敢说真话的孩子。
全书共分6个章节,管理先行、动态管理、管理模型、难以述说的管理多样化、无法回避的管理难题、有效的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深深植根于管理和团体精神中的领导力、互联网对管理的影响、构思工作框架、与单位外的人员联系、管理工作的态度等。
发感悟及启发
明茨伯格的名字很早就知道了,他的另一本书《管理者而MBA》也知道,一直没读。最近临时抱佛脚才想起这本书,顺便又看了管理进行时。说实话,明茨伯格的第一本书是毁在翻译手里了,有点难以坚持读下去。但是管理进行时翻译很好,个别地方能够达到“雅”的程度。
明茨伯格的管理进行时还是非常受用。很多管理著作都是细分,比如财务、战略、人力资源、营销……缺乏对管理者工作的整体视角。这些管理书籍要么是把组织的管理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再细分,比如战略管理对中层管理来说基本就是害人。华为任正非说小建议大奖励,大建议不奖励,就是这个道理。战略留给决策层去思考,中基层最好立足持续的改进。史玉柱的话更直白,谁执行力强谁就是人才。要么就是抓住管理行为中的一个方面来夸大,比如沟通管理等等。
管理进行时显然不是这样,这本书是把管理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提出管理是科学、艺术和经验三者的结合,管理者的三个平台等等观察思路,是非常有助于管理实操者从这些角度去梳理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体悟。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三个平台,即信息平台、人员平台和行动平台,总结自己这么多年来管理上的得失,其实就是这三个平台上精力的投放和倾向。
团队一旦超过10人的范围,靠直觉经验管理就不够了,尤其是有跨地域管理的情况存在。信息平台最起码可以实现对整个团队基本状况的把控。经常查看各项量化后的考核指标,以此来思考整个管理的基线,这是我看信息平台的一个收获,当然信息平台还有更多的价值。人员平台上的事跟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又远不是HR能概括的。人员包括内部、组织平行部门和企业外部资源,这个将决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信息平台尤其是报表数据往往是过去的呈现,对未来的预测仅有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靠谱的人执行,靠谱的人支持,靠谱的外部资源整合。
行动平台就是所谓一杆子插到底,刚做管理时很多人会告诉你别插手太细,这玩意也对也不对。领导要率先垂范其实就是自己的行动。你指望部门的考勤好,你就得天天一大早座到办公室,这行动比什么考勤表、思想工作管用得多。
第四篇:《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读书笔记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读书报告
【摘要】 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30年后重新解构经典的《管理工作的本质》,创作新作《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本文对本书的作者、主要思想和主要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文中管理者的三大平台谈了自己的理解及感想。
【关键字】 明茨伯格三大平台
一.作者简介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的作者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继德鲁克之后最伟大的管理大师,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所颁发的最佳文章“麦肯锡奖”,其获奖论文已收录在此书中。他最知名的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奠定了他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除此之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管理者而非MBA》、《明茨伯格论管理》、《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等。
二.内容简介及主要思想
数年前,当亨利·明茨伯格对外表示要重写他的第一本著作,也就是那本令他一举成名的代表作《管理工作的本质》时,大多数人都以为明茨伯格只是说说而已,或者顶多做一些简单的修订和整理。然而,我们错了,我们显然没有吃准明茨伯格这位加拿大老人的性格,他在试图重新解构30年前的自己。
亨利·明茨伯格就是这样敢于反叛自己经典著作。这位跻身《华尔街日报》 “20位最杰出的商业思想家”,名为修改和完善,实则几乎重写了自己30年前已成为教科书式经典的《管理工作的本质》。这本新作名为《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所谓“进行时”,指的是他以钟爱且擅长的田野式调查,对29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经理人(从高科技行业经理到交响乐团指挥)一天的管理活动进行观察和
总结。有了新的调研,明茨伯格更进一步认清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究竟在做什么。不同于《管理工作的本质》 仅是罗列出各种管理角色,而没有对管理进行完整全面的描述,在《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一书中,明茨伯格致力于构思“一种管理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层面、人事层面与行动层面描述管理活动,毫无疑问,它突破了原先那本书的禁锢。在此基础上,他将管理描述成一种与语境紧密相关的实践,并建立起2-3-3-6-12的理论体系(领导力与社区力两种品质的关系、管理的科学、艺术及手艺的3个维度;信息、人际和行为的3个平面;沟通、控制等6种领导者角色以及关于管理的12道难题)。针对30年间企业环境的变更,他独辟一章讲述互联网时代对管理的影响。他并不认为互联网等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巨变从本质上对管理的特征构成挑战。不仅如此,他认为“可测的混乱”和“可控的无序”都属于有效且正常的管理状态。这也和他在全书结尾给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必十全十美,只需平平常常,头脑清楚”的风格相呼应。这位终其一生不愿意盲从权威,也从不让别人以“权威”称呼他的加拿大老人再一次让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衣》中敢说真话的孩子。
全书共分6个章节,管理先行、动态管理、管理模型、难以述说的管理多样化、无法回避的管理难题、有效的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深深植根于管理和团体精神中的领导力、互联网对管理的影响、构思工作框架、与单位外的人员联系、管理工作的态度等。
三.感悟及启发
明茨伯格的名字很早就知道了,他的另一本书《管理者而MBA》也知道,一直没读。最近临时抱佛脚才想起这本书,顺便又看了管理进行时。说实话,明茨伯格的第一本书是毁在翻译手里了,有点难以坚持读下去。但是管理进行时翻译很好,个别地方能够达到“雅”的程度。
明茨伯格的管理进行时还是非常受用。很多管理著作都是细分,比如财务、战略、人力资源、营销„„缺乏对管理者工作的整体视角。这些管理书籍要么是把组织的管理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再细分,比如战略管理对中层管理来说基本就是害人。华为任正非说小建议大奖励,大建议不奖励,就是这个道理。战略留给决策层去思考,中基层最好立足持续的改进。史玉柱的话更直白,谁执行力强谁就是人才。要么就是抓住管理行为中的一个方面来夸大,比如沟通管理等等。
管理进行时显然不是这样,这本书是把管理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提出管理是科学、艺术和经验三者的结合,管理者的三个平台等等观察思路,是非常有助于管理实操者从这些角度去梳理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体悟。
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三个平台,即信息平台、人员平台和行动平台,总结自己这么多年来管理上的得失,其实就是这三个平台上精力的投放和倾向。团队一旦超过10人的范围,靠直觉经验管理就不够了,尤其是有跨地域管理的情况存在。信息平台最起码可以实现对整个团队基本状况的把控。经常查看各项量化后的考核指标,以此来思考整个管理的基线,这是我看信息平台的一个收获,当然信息平台还有更多的价值。人员平台上的事跟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又远不是HR能概括的。人员包括内部、组织平行部门和企业外部资源,这个将决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信息平台尤其是报表数据往往是过去的呈现,对未来的预测仅有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靠谱的人执行,靠谱的人支持,靠谱的外部资源整合。
行动平台就是所谓一杆子插到底,刚做管理时很多人会告诉你别插手太细,这玩意也对也不对。领导要率先垂范其实就是自己的行动。你指望部门的考勤好,你就得天天一大早座到办公室,这行动比什么考勤表、思想工作管用得多。
四.结束语
我个人的看法,管理进行时是当得起那句推荐语:如果管理的书就读一本,那就是这一本。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