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我司《会议管理制度》有关内容修改的建议
关于对我司《会议管理制度》有关内容修改的建议
张总、韩经理:
目前我司《会议管理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未参照会议管理制度标准进行会议管理,造成基地员很多工作处在机动性,工作方面也有一些分歧没有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员工相互之间在配合的时候比较被动,严重影响了基地工作的生产效率。在3月17日至4月2日间,基地共组织了3次基地工作碰头会议,对很多工作在会议上达到了统一的意见,如后期能严格按照会议管理制度进行会议管理,基地的生产和管理将会达到一定的提高。为有效提高基地工作效率,减少在工作对接的耗时,必须对公司现有《会议管理制度》有关内容针对基地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修改后涉及《会议管理制度》人员要遵守会议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管理后可形成长效的会议管理机制。妥否?望批示意见。
办公室
2012年4月6
附件1:祥瑞丰(钟)纪〔2012〕1号
附件2:祥瑞丰(钟)纪〔2012〕2号
附件3:祥瑞丰会议管理制度(试行)
第二篇:对工会法修改的几点建议
对《工会法》修改的几点建议
兰州大学 程丁犁
内容提要:当前劳动关系的协调对我国《工会法》的贯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使我国《工会法》进一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 值此对《工会法》第三次修改进行讨论之际,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工会法》应在工会队伍建设、集体协商合同、职工民主管理、资源与手段的立法明确化等方面做出修改。
关键词:工会法 修改 工会队伍 集体合同 民主管理 资源与手段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劳动关系的协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的贯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使我国《工会法》进一步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8月,全国总工会法律部部长刘继臣在《中国工会法60年和劳动法15年》研讨会后,向记者透露工会法修正案的起草工作,目前正由全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等有关部门合作展开,初步修正案已接近完成。在新的《工会法》修正草案中,对于工会的会员资格、职工代表大会的产生程序,基层工会干部的选举、工会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将有更加细致的规定,将更加突出民主管理的程序。
笔者从事高校工会工作已经二十多年,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工会法》的这次修改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行《工会法》的成就与不足
1、《工会法》的立法与修改的过程 我国先后有两部《工会法》,即1950年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工会法》和1992年4月3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工会法》。1950年《工会法》是建国初期最早的三大法律之一,旨在保护先进生产力代表者——工人阶级的结社权和劳动权益,反映了当时“劳资两利”和“劳资协商”的特点。1992年《工会法》是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会工作面临如何转轨以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形势的需要这样的背景下,对1950年《工会法》作出全面修改而重新颁布的,它继承了1950年《工会法》的基本框架,同时增加了工会的性质、地位、任务以及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1992年《工会法》虽然体现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未能反映1992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于是,2001年10月27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对1992年《工会法》(以下简称原《工会法》)的内容作了44项修改,修改后的《工会法》,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劳动关系,规范工会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2、现行《工会法》的不足
2001年修改后《工会法》尽管突出了工会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顺应了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在立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现行《工会法》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尚待改进。
1)工会主席的兼职问题与工会干部的待遇
近年来各级工会的专职工会干部也在呈不断递减的趋势。由于工会主席身兼多职, 工作精力分散, 时间缺乏保证, 势必导致工会工作的质量下降。尽管《工会法》第十三条对工会干部的编制已作了规定:“职工二百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 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由工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但是由于《工会法》使用了“可以”两字, 则这一规定变成了选择性的软规定, 在实际执行中便大打折扣。
2)集体合同问题
《工会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据此规定,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中至少有两个环节,一是双方平等协商,形成集体合同草案;二是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这样的规定,忽视了集体合同订立程序的两种模式的区别。
3)职工民主管理问题
工会法》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会有权要求纠正,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这些规定存在的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职工民主管理的内涵不统一;第二,职工民主管理应否有所有制差别的问题存在矛盾。
二、对《工会法》修改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修改建议
1、从立法的角度加强工会队伍建设
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强化工会干部的队伍建设基层工会能否有效地运转, 很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数量、高素质的、职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
1)建议《工会法》“职工二百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 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中将“可以”改为“应当”, 变柔性规定为刚性规定;并对违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2)对《工会法》第九条的上述规定进行补充完善, 拟修改为: 企业行政负责人、合伙人及其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基层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同时也须对于违者强化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加大其违法的成本支出。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会干部的待遇不仅关系到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工会干部队伍的后继有人等问题, 实际上它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建议在工会法中规定“按照《中国工会章程》民主选举产生的工会主席、副主席实行任期制, 可以连选连任。任职期间享受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有关待遇。”同时应明确规定违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修改的《工会法》中加强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作用
三年前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之间的差异与问题日益突出。产业之间的利益调整,必须借助产业一级的调整手段。现有中央层面的劳动立法、直接插到企业层面,进行微观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急需上下的有效衔接,其最佳途径就是产业级别的集体协商制度。
据《2008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10.7万份,覆盖企业190.8万个,覆盖职工1.495亿人,占全国企业职工的60.2%。这些数据表明,集体合同已经成为工会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主要方式。
这几年逐步出现了一些行业协商探索,比如浙江温岭等地陆续出现了由工人直选成立羊毛衫加工行业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老总集体协商,但总体而言还很有限,集体协商的级别,还应该扩展到更高层次。据此建议《工会法》在修改时将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劳动合同签订方面提高到产业工会的层次。
3、修改关于职工民主管理的规定
民主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工会职工的民主管理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职工民主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应含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并不只限于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应当普遍适用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即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被法定为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不应当将非国有企业排斥在它的适用范围之外。至于职工董事制度,更没有理由将其适用范围只限于国有公司。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应当平等享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西方国家对私有制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作歧视性限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更不应当歧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不同企业可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职工民主管理形式,而不应当在立法中限定特定职工民主形式的适用范围。
因此,建议在我国的《工会法》修改中,应当本着淡化所有制差别的精神,重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4、在《工会法》修改中增设工会的资源与手段的规定 2008年10月,党中央在工会十五大上祝词中都强调:“党委和政府要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一般认为,工会的资源和手段是指工会在履行社会职能中所需要的权利(力)和条件。毫无疑问,借助此次修改在立法上加强工会的资源与手段是这次《工会法》修改的的一个重点。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等;无形资源是权力、渠道、机会、关系、待遇、时间、空间以及媒体等。“手段”就是办法,是指由党委和政府(行政)制定、掌握和执行的,可以用来保障和强化工会行使职能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等。
从工会资源与手段的获得方式看,法律授权规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资源与手段才能成为“法定”的,才能稳定而有效的行使。所以《工会法》的修改应该加强前述的资源与手段的内容的规定,并且进一步明确工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依据法律和政策所拥有的权利和条件,如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对企业安全生产实行群众性监督等方面。另外,《工会法》在修改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对于工会实现法定资源和手段的责任,要把关于资源和手段的政策、制度、规定的掌握、执行,甚至制定等手段赋予工会。简而言之就是把工会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尽量交给工会去做。
参考文献
[1]王贤森,关于当前完善《工会法》实施的若干建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1)。[2]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198页。[3]王全兴、汪敏,《工会法》2001年修改的成功与不足,中国私法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004年5月18日。
[4]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报告建议适时修改《工会法》,中国教工,2010(1)
作者简介
程丁犁,兰州大学,工会主席助理,助理研究员。
第三篇:对 《报告 》的 修改建议
对《报告》的建议: 1.上这个应该是《请示》,想要得到支持帮助,但究竟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帮助,一定要单列一块内容,写明白需要区委、区政府帮助做什么。2.具体内容修改建议:
《关于申请国家影视动漫概念艺术公益系列活动相关支持的请示》
为助推上海市杨浦区创意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引导,在文化部旗下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协助下,我司拟于今年**月**旬(写明具体时间)举办一场国际影视动漫概念艺术公益系列活动。经前期协调沟通,本次活动得到国内外媒体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文化部、上海市相关领导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筹备任务重、时间紧,仍有部分问题难以自身解决,特向区委、区政府请求帮助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题背景
由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新西兰5国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龙的传说》正在进行创作和拍摄,将于2018年11月全球上映。为协助配合创作团队来我国选取素材并实地拍摄,以中国“龙”文化为起源,以红山文化为背景,我司举办国家影视动漫概念艺术公益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以动漫艺术阐释中西方“龙”文化的不同及对当今文化交流的启示意义,努力构建国际化动漫影视概念艺术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专业人才与项目无缝对接,不断推动杨浦区乃至国家影视动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
三、时间安排
计划今年8月至11月举办,时间安排如下:
…..(做任何事都是个系统工程,要全面统筹工作,对照完成状态,倒排时间,列个计划,划分几个阶段,按节点推进工作)
四、主要内容
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文字不好帮你改了,建议:1.语言精练些,只列主要活动安排,不写虚的话(例如“实现合作共赢”类似的话不要放在这种活动安排中),2.不写具体的工作,那都是自己去设计和组织,区委区政府不需要了解。
五、活动成果
第一条放到最后,因为不是显而易见而且一定能达成的。
六、顾问及评委成员(略)
七、所需帮助
由于…..,请区委区政府在……等方面予以关照支持,为盼。
八、参与单位(略)
第四篇:对看守所条例的修改建议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以下简称《看守所条例》),自1990年至今,滞后性完全凸现,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民主政治和法治发展的需要了。例如,仅在称呼上,52个条文,“人犯”一词使用了71次;与其配套的“实施办法”仅63个条文,“人犯”一词共使用了150次。所以,社会各界呼吁尽快修改《看守所条例》以解决非正常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刘白驹建议制定《看守所法》,全面规范看守所体系,这是近年来有关看守所的最强立法倡议。此后,对其修改就被列入国务院2009年二类立法计划中。据悉,《看守所条例》修订送审稿,已由公安部呈送国务院法制办。
是制定《看守所法》还是颁布新的《看守所条例》
如何修改,首先就涉及到以什么方式修改的问题,即,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立法的方式还是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方式修改。2010年下半年在国务院法制办召开的一次《看守所条例》修改专家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是修改《看守所条例》,还是制定《看守所法》,或是仍然制定《看守所条例》,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羁押看守行为的性质、看守所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二是《看守所条例》修改的紧迫性程度,三是国家的立法资源是否充足。
关于羁押看守行为的性质、看守所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专家们认为根据《立法法》第8条、第9条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看守羁押行为不属于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和强制措施,也不属于《立法法》所称司法制度的内容和范畴,而是一种执行性的行为,规范看守羁押的法律文件属于执行性的法律文件。因此,修改《看守所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或者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都可以。关于《看守所条例》修改的紧迫性程度,公安部监管局的同志发言称:现行《看守所条例》与《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相矛盾,公安部虽然可以通过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规范看守羁押活动,但无权对《看守所条例》与《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相矛盾之处进行修改或变通,《看守所条例》的修改不能再拖了,应尽快进行。专家们也同意公安部监管局同志的意见,认为《看守所条例》的修改迫在眉睫。而关于国家的立法资源问题,与会专家认为,《看守所法》属于执行性的法律,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而国家的立法资源是有限的,列入立法计划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看守所条例》修改的紧迫程度能否等到列入立法计划后,再经过立法程序出台《看守所法》。
最后,大家的看法是:最好的方式是制定《看守所法》;如果国家的立法资源不充足,那么鉴于修改《看守所条例》的紧迫性,可以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方式修改,制定新的《看守所条例》。
侦羁分离与侦羁合一 下的分离
《看守所条例》修改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看守所的管理体制问题,刑事诉讼学界、律师界几乎一边倒地主张侦羁分离。所谓“侦羁分离”,即将羁押机关看守所交由司法部等中立第三方主管,让其脱离与侦查部门的直接隶属关系。2010年召开的几次“规范看守所”或《看守所条例》弊端研讨会上,学者都认为“刑讯逼供、牢头狱霸、超期羁押、深挖余罪”是现行看守所管理体制的四大弊端,而侦羁合一就是造成四大弊端的根源,所以要改革看守所的管理体制,将看守所从侦查机关剥离出来,实行“侦羁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看守所的管理体制侦羁分离也好、侦羁合一也罢,管理体制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在于该体制能否真正地规范看守所的刑事羁押活动、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保障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
四大弊端在多大层面上存在?四大弊端真的是现行看守所管理体制造成的吗?实行侦羁分离就真能如学者所愿彻底解决包括四大弊端在内的各种问题吗?不然。
首先,由于传统的与现实的因素的影响,刑讯逼供一直屡禁不止,为学者和社会各界所诟病。但随着执法为民指导思想的提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刑讯逼供已得到有效遏制。在全国范围内刑讯逼供只是个别现象,所谓刑讯逼供是一种普遍现象的说法与客观实际不符。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刑讯逼供与看守所的管理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一,实践中出现的刑讯逼供基本上是入所之前即看守所收押之前,或者因侦查、起诉、审判工作需要提解被羁押人员出所的过程中。看守所及看守所人民警察鲜有刑讯逼供的现象发生,因为他们不存在刑讯逼供的主客观基础。第二,看守所有防止刑讯逼供的有效措施。目前,看守所在工作中,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安部监管局的要求,在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主要是:收押时和回所时由医务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发现被羁押人身体有伤的,要求案件主管机关出具伤情证明,被羁押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可不予收押;案件主管机关提讯被羁押人时,看守所可以录音、录像;按照2009年4月中国政府发表的《2009~2010年人权行动计划》中的承诺,看守所审讯室已实行物理隔离;对提讯人员在提讯中违反有关规定的,看守所有权制止,必要时可中止提讯。
而牢头狱霸的存在不是现阶段我国特有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牢头狱霸的存在也不能说在当下具有普遍性,更不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而是制度执行和加强管理的问题。2009年4月以来,公安部接连出台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联合检查等七项举措,对看守所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管理,强化监督,努力消除看守所内部严重侵权的隐患,严厉打击牢头狱霸。同时,看守所“牢头狱霸”问题还在于有关部门对看守所监管工作的不重视。看守所警力配置不足,警察与被监管人员的比例大大低于监狱中警察与被监管人员的比例。看守所中的民警与在押人员的比例是8:100;而同期全国监狱系统中,警察和监管人员的比例为18∶100。因此杜绝或防止牢头狱霸现象的关键是制度执行和加强管理及警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否则,不论哪个部门主管看守所工作都无法杜绝牢头狱霸现象。
再者,超期羁押是看守所管理体制造成的吗?自2000年至今长达11年的对超期羁押全国性的治理,超期羁押现象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超期羁押存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看守所管理体制造成的吗?将超期羁押归结于看守所管理体制有失客观和公平。依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对于被羁押人的释放决定权属于案件主管机关即案件办理机关,看守所凭拘留证或者逮捕证收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凭案件办理机关的通知释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现行法律没有赋予看守所对超过羁押期限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自行决定释放的权力,对超期羁押看守所也很无奈,看守所无权自行决定放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绝决提讯、提解,只能通知案件办理机关并督促其改正超期羁押的情况。所以,能说超期羁押是看守所管理体制造成的吗?
“深挖余罪成为看守所的职能甚至是主要职能、看守所是第二侦查机关。”这是学者们批判现行看守所管理体制、主张实行侦羁分离的主要内容和理由。然而,真是如此吗?
深挖余罪是侦查吗?学者们批评的深挖余罪,在看守所的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是指看守所在对在押人员教育的过程中,使在押人员受到教育、感化主动坦白交代自己没有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或者主动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或者看守所将在工作中了解的犯罪线索移送侦查机关处理,从而破获案件或证实犯罪的情况。可见,看守所的所谓深挖余罪,只是受理犯罪的线索,然后移送侦查机关侦查。和刑诉法规定与实际中的侦查不能等同,完全是两回事。看守所无权、也没有侦查的各种权力和措施,也没有进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在侦查中的调查工作和措施。《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看守所将在押人员主动交代、揭发的犯罪线索或者了解的犯罪线索移送侦查机关处理是它的法定义务和权利,在押人员自首、揭发他人犯罪构成刑法上的自首、立功可以(或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可见,学者们批判的深挖余罪,既是看守所的法定义务;也是在押人员获得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途径;而且通过看守所的深挖余罪,发现、破获的一些案件(很多是多年未侦破的案子),有力打击了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即使在刑事诉讼学界,也有学者主张对深挖余罪不能一概否定。
看守所不是也不可能是第二侦查机关。“公安部从未对看守所下达过深挖余罪的指令和考核指标。”公安部监管局的同志如是说。至于实践中出现个别看守所变相侦查的情况,属于个别现象,不能归罪于看守所的管理体制。但是,为了规范学者们批评的深挖余罪,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看守所受理的犯罪线索应出于在押人员的自愿、主动坦白交代和主动揭发,看守所及其工作人员不能强迫,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送审的《看守所条例》修订稿没有满足学界的要求,因为修订稿规定的仍然是学者们所称的“侦羁合一”管理体制,学者们对此颇有微词。
看守所管理体制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一,看学者们批评的四大弊端是否确实是现行管理体制造成的;第二,要考虑建国后哪个机关在主管看守所工作,是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保障人权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三,不论看守所由谁主管都应在保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效率,因为迟来的正义非正义;第四,要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和转制的具体实施的可行性;第五,借鉴国外的做法与经验,国外并非都由司法部或中立的第三方管理看守所,例如,英国的看守所就是由警察机关主管。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的“刑讯逼供、牢头狱霸、超期羁押、深挖余罪”的四大弊端与看守所的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制度执行、加强管理和条件建设的问题;而公安机关又长期主管看守所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保障人权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同时考虑其它因素,现阶段为什么非要改变看守所的管理体制呢?由公安机关主管看守所不仅可以而且具有可行性。
当然,为了杜绝或解决包括四大弊端在内的问题,应实行侦羁合一的分离体制。即公安机关主管看守所,在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侦查与看守分离,侦查部门和看守所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分别由不同的领导分管(实践中已经如此);同时,加强管理与监督并严格责任追究。
关于《看守所条例》修改的几点建议
现行《看守所条例》正在修订过程之中,在现行管理体制不变即公安机关主管看守所工作的情况下,《看守所条例》应修改和增加哪些内容?我认为应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对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具体设想为:第一,将保护被羁押人合法权益作为《看守所条例》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规定被羁押人在被羁押期间的权利和各种待遇的原则性标准,增加被羁押人可以与其近亲属会见的规定;第三,建立权利义务告知制度,规定看守所在收押时要告知被羁押人在被羁押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遵守的管理规定;第四,保障与便利律师会见被羁押人;第五,建立权利救济制度,当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予以法律救济。
(二)完善程序、规范羁押活动
(三)明确职能、“规范深挖余罪、防止看守所成为第二侦查机关”
对看守所经过教育感化使在押人主动交代、揭发犯罪、看守所受理犯罪线索转侦查机关处理的活动进行规范。
(四)加强监督,杜绝或防止刑讯逼供、超期羁押
主要建议:第一,看守所与侦查部门平行独立,由不同的领导分管;第二,提讯除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外,一律在看守所讯问室进行,讯问室实行物理隔离;第三,案件主管机关提讯在押人时,看守所有权录音、录像,对提讯人员在提讯时违反有关规定的,看守所有权制止、必要时可以中止提讯;第四,看守所在收押和在押人员回所时,应对其进行人身健康检查,发现其身体有伤有权要求案件主管机关出具伤情证明,并可根据伤情的不同决定是否收押;第五,赋予看守所对超过提讯、提解证上注明的法定羁押起止时间提讯、提解的拒绝权,赋予看守所对超过法定羁押期限经履行一定手续后的自行释放决定权。通过加强监督,规范羁押和侦查活动,保障在押人的合法权益,杜绝、防止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的现象发生。
(五)严格责任规定,打击、杜绝牢头狱霸
法律责任规定是看守所法律规范正确实施的保证,法律责任缺失法律就是一纸空文。所以,修改《看守所条例》要专章规定法律责任,增加看守所及人民警察的禁止性规定,若违反该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对公司理财的认识及我的一些思考(修改建议)1(本站推荐)
对公司理财的认识及我的一些思考
公司理财是对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一种决策和管理活动。作为微观金融支柱,公司理财活动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影响,其投资、筹资、股利分配决策及其资金管理内容日趋复杂;而战略联盟等新兴组织模式的出现、基于战略的财务控制与人力资源价值管理等公司理财内容的产生,使公司理财主体和公司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认为在公司理财的学习中,关键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公司理财要以价值管理为中心。公司理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司目标。确立公司理财目标为公司理财提供了方向,是做好公司理财工作的前提。现代理论界对理财目标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产值最大化。在传统集权管理模式下,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把总产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其缺点是:只求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等(2)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唯一标准。但现代公司理财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含混不清,且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此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公司理财的最优目标。(3)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叫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公司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高。它克服了公司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通过上述三种理财目标的比较,最优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公司理财实际上就是围绕价值管理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是深刻理解价值指标、兼并收购理论、及财务风险等公司理财内容。(1)经济增加值(EVA)。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是在剩余收益RI(Residual Income)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扣除为产生利润而投资的所有资本成本后所剩余利润,它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能够衡量企业资本经营效益和公司价值的增加,它不同于传统的用于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的财务指标(如ROI、ROE、EPS)。EVA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EVA是全面衡量公司真正盈利和价值创造的方法,是从股东角度来考察公司的价值。(2)兼并收购理论。兼并收购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并购的主要动机是获得协同效应。主要的并购理论包括:效率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战略发展与调整理论等。(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得企业财务成果与目标发生背离进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它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在G-W……P……W’-G’的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的开始是货币本金的垫支,最终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实际上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的风险和财务成果的风险。财务成果即财务收益(或现金净流入)及获利能力等;财务状况即企业的资
产结构、资本结构及偿债能力等。
另外MM理论、CAPM模型、股利政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司理财理论。
以上是我对公司理财内容的一些基本认识,下面我想从兼并收购理论、财务风险管理角度,谈谈对我国企业公司理财的思考。
第一点思考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
金融危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变迁,在变迁过程中,外资以并购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在中国的产业布局。而“中国式并购”也同时为全世界瞩目。经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后,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通过产业的并购整合在不断聚集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对全球新的经济格局乃至新一轮的全球政经秩序重构产生关键性影响。
以中央或地方国有企业为主角的并购多发生在能源资源领域,牵涉的并购资金数额巨大。代表性的并购事件有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中石油对位于利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地石油资产或者石油公司的股份进行收购;兖州煤业全资收购电煤厂商费利克斯能源公司;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的主要资产;中化集团收购Emerald Energy。然而也有中国铝业进一步入资力拓的失败案例,它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产业整合中遭遇的挫折。民营企业的并购案则主要包括腾中试图收购悍马;吉利并购沃尔沃;杰克控股集团收购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
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收购注重的是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拓展和全
球性的营销渠道建立、或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实践获取,知名的国际品牌塑造,而这些无疑是企业实现自身成长,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捷径,更可以实现企业国际化的远期目标。这些国际并购是经过国内产业并购整合聚集起来的能量在国际市场的释放。然而企业在以国际并购的方式谋求企业价值迅速成长的模式下,务必要解决好对海外市场的把握和整合、企业文化的融合、品牌的清晰定位、保护国家利益和严防财产外流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总结并购之路,分析成功的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为什么失败,为下一步的企业并购提供借鉴,同时指出哪些是我们并购的目标,在今后的并购中政府可以做什么、企业要怎样做,可以在网上查到一些观点】
第二点思考,谨防现金“断流”之祸,现金为王。
盈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很多企业为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流动性。事实上,从企业整体发展来看,现金流比收益更加重要。现实中,有的企业虽账面盈利情况很好,却因现金流不充沛而亏损;有的企业虽长期亏损,却能靠现金流得以长期生存。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面对必要的业务支出,必然会陷入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中。而收益并不代表企业有充裕的流动资金(即现金流)。企业的资金管理者,应正确界定现金与利润间的差异。若不完善现金管理,即使一时能从外部筹措足够资金,也有可能会造成后期经营的捉襟见肘。
我认为长期以来,国内众多企业一直把利润当做公司理财的唯一标准,随着03年以来中国很多知名企业纷纷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现金流危机”引起了国内企业界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担忧。中
国企业大多数“现金流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对现金流的管控不够重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缺乏长远规划,在“盲目多元扩张”时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控制。
迪比特是台湾大霸集团1993年在上海设立的一家手机生产企业,03年9月曾有一款5688手机创造出月销70万台的业绩。在业绩的怂恿下,该公司提出“2004年6月做到中国第一,2005年6月做到亚洲第一,2007年6月做到全球第一”的口号。结果哪个第一也没做到,反而2006年陷入破产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处境,迪比特要撤各地的分公司来减少支出,却付不起应付的房租、水费、电费;公司原有的3家提供餐饮服务的外包企业,由于近半年未缴纳费用,至今已有2家企业撤出,导致在食堂吃饭都已成为问题。另外,迪比特还有2000万元资金被银行冻结。因此迪比特现金已彻底“断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认为一个实力不强的企业,其筹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要实现迅速扩张,很难依靠自有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进行筹资是迅速扩张的唯一途径。迪比特就是在扩张过程中忽略了筹资风险导致了现金流断裂。迪比特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内控机制,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取得了一些小的成就后就盲目地扩张,所以失败是必然的。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现金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现金流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按照以下顺序梳理和补充:案例(迪比特的案例要总结和缩减)-现金流重要性-合理的现金流水平-如何保障足够的现金流】
第三点思考,“严格控制成本,勒紧腰包过日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竞争的加剧,成本因素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电信行业亦是如此。随着电信业的重组,电信业进入“三国演义”时代,电信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在减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识别哪些是盈利的或者哪些对盈利能力的贡献率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成本管控被提上日程,因为基于这些成本信息的管理决策和行为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作为一个大型通信企业,移动公司资金量充足,流动性好,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移动公司财务状况依然有以下两个特点:资产负债率较低,有稳定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但是移动每年的运营成本很高,主要集中在投资成本、管理成本上,因此移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严格把好成本关。
在2009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企业亏损增加导致国际去话量减少和漫游收入明显下降,农民工减少导致新增客户减少。前几年中国移动的话务量每年都有40%以上增长,但是2008年只增长20%多,股市反应更为剧烈,在2009年1月15日,中国移动的股价已经低于70港元,比08年5月重组前的超过130港元已下跌接近一半。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能凸显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面对金融危机,移动实行保守的财务策略,加大对成本的管控,使手中现金足够充足,保证了资金正常流转。今后成本控制仍将是移动的工作重
点,特别是对投资成本的控制。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有效的成本研究,并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安排、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甚至战略管理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从而寻求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按照以下顺序梳理和补充:大环境要求—对所有企业而言都要严控成本-电信运营商尤其如此,关键是要如何做?或者中国移动已经在如何做了】
总体意见:
1、增加观点性建议,即体会性的东西;2文中引用案例要进行简化和总结,能说明问题即可,这不是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