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

时间:2019-05-12 12:3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

第一篇: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

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

——为庆贺《会计之友》刊行200期而作

郭道扬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会计界一些人士对会计“协调”与“趋同”的认识误区,阐述了二 者的涵义与异同。提出不可强求“趋同”的一蹴而就。

《会计之友》在2000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题为《以会计国际协调向国际惯例靠拢》的短文,三百多字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现阶段会计界不能讲“与国际接轨”,而应讲与“国际协调”、“向国际惯例靠拢”。近年来讲“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日渐消失,人们逐渐认识到讲“接轨”口号的失误。

新的问题在于,近年来国际上又着意强调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国内讲会计“趋同”又成为一种新口号,有些人甚至认为“趋同”与原来讲的“接轨”是同义词。针对这种现象,借庆贺《会计之友》刊行200期之机,特以《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题阐明一些基本观点,作为对这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利益相关者经济权益博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经济越是向更高阶段发展,这种博弈关系便越复杂、越尖锐,其博弈范围也将逐步由微观走向宏观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太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便对利来与利往看得这样明白,何况当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还把利来与利往之事束缚在一定范围之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生长,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博弈渐自进入早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舞台。至近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博弈在市场经济之战中全面展开,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渐自受到越来越强烈地冲突,市场的国际舞台越来越宽广。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已成为国际经济权益博弈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权益博弈发生于国与国之间,相关公司的经济权益博弈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很小的一部分。显然,这种博弈已进入宏观层面,这已是国家最高领导者所关注的主要目标。然而,在此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依然集中于公司方面,上世纪60至80年代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便是以公司为主体的。这种理论以围绕公司法人主体形成的契约联结为研究对象,并把公司治理作为它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旨在研究与解决一个公司的内部股东、经理人、管理者与职工之间所发生的利益博弈或冲突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另一方面又在相关联地研究解决一个公司与政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博弈或冲突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一言以蔽之,这种理论的集中点在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以内外管制与协调的一体化为特点,从社会的角度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当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下,以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局限性便十分明显了。

必须看到,当今之世,产权的跨国流动与循环,使利益相关者经济权益的博弈国家化,一国的涉外公司与另一国的涉外公司的契约联结不再只是微观层面之上的,而主要是涉及到国家经济权益的宏观层面之上的。国际上所形成的经济缔约是以国家为经济单元,公司经济从属于国家,这才是利益相关者经济权益博弈的本质体现。所以,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所出现的金融与资本全球化利益论、产业全球化利益论、贸易全球化利益论,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利益论都是站在维护与保障国家权益问题上来研究博弈问题的。事实也充分表明,我国加入WTO之前与缔约国之间若干问题上的谈判之争,无一不最终回归到经济权益方面,而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以美国为首的缔约国之间经济交往的冲突与争议,其落脚点最终也无一不归结到经济权益方面。

可见,要明确会计“协调”与“趋同”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

(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国与国之间,或各区域化经济集团之间才是经济权益的相关者,它们之间所发生的经济权益博弈也才是根本性的。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把经济权益博弈国家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是经济权益的主体,个别公司的经济行为必须以保障与维护国际经济权益为最高原则。

(三)由于会计的特性和地位、作用所决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权益博弈最终都必然具体体现到会计方面,博弈的最终结果也必然由会计显示出来。所以,研究“协调”与“趋同”问题,其原则性与技术、方法性也必然从会计方面来考虑。

二、从古至今,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博弈的管制与协调都是通过产权法律制度进行的,国家是这种法律制度的统一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在这方面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必须指出,在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中,会计法律制度在保障与维护经济权益中最具有针对性,其中处于产权法律制度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维权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在自然经济时代,国家制定的财计法律制度主要是为了落实赋税的征纳和贯彻“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中国奴隶制时代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孟子·滕文公上》)便是讲的征纳贡赋的比例关系。其后,“周礼财计制度”又有进一步的规定。“上计制度”则一直传演下去,成为封建制度下一种规范的会计报告制度。唐代还专门颁行有会计方面的典章,宋代颁行有“条法事类”,明、清两朝还有很多会计“则例”的发布,这些与当时的财产所有权、债权与继承权方面的规定具有一致性,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明、清之际也开始有了关于商务活动处理方面的规定,最典型的如清末颁布的《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其中有关会计、审计方面的规定已涉及到对民间工商业经济利益处理的规范,其进步是前所未有的。

在近代,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分别在已定的产权法律制度中确立了会计制度的重要地位。至现代,会计制度建设的统一性、系统性、一致性和权威性又进一步得到加强,它在对市场经济中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的管制与协调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表明,如果缺乏统一的会计制度,或者这种统一的会计制度遭受到破坏,市场经济危机便会发生。

会计准则是在以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统一会计制度中的一种,属于其中的高一级层次。会计准则与一般会计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会计的理论性规范与技术、方法性规范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化了的制度和方法、技术化的制度之间建立了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它的产生体现了制度创新。美国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它开创了世界会计准则产生、发展的历史,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这些无疑应当永久地载入史册。在美国的直接影响之下,还建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73年创立时称为IASC,2001年改组后改称IASB)。IASB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的要求,它的会计准则制定以建立统一的全球化会计规范为目标,对此也是应当充分加以肯定的。

问题在于,从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的“公平与发展”的纲领看问题,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下,要制定出一个权威性的、为世界各国所参照、并引导走向全球“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本文统一称为“国际会计准则”,不考虑2003年以后该准则名称的变化),确实要认真考虑一下,IASB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吗?这个组织的代表性如何?它以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否考虑到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权益博弈问题?是否坚持了公平、公正、科学与合理的原则?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对IASB和它以往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回头再考察一下美国,事实上它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方面一直就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就主要的方面而言,一是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问题,无论由民间团体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具有怎样的优越性,但从总体上考虑,这种做法与整个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直接由立法机关进行是不协调的,故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权威性上的确是存在问题;二是在执行机制方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包罗万象的发展趋势,它越来越显得庞杂,也越来越显得零碎,已让人感到繁琐而缺乏作为一种统一制度应当具有的统驭性规律。这一点不仅与

作为一种具有法定性制度的提纲挈领、简捷明了的要求相背离,而且不便于检索与查阅,对执行也有一定的妨碍;三是美国的独立审计对财务会计准则的执行、应用与检查是不充分的。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与检查上的扭曲或直接违背的现象。可以看到,由于IASB及其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因而,它也患上了与美国相同的毛病。一则,作为隶属关系不明确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它与它所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如何才能具有权威性?二则,这个组织的成员构成怎样才能具有代表性?最后,它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也走上了一条漫无边际的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所以,IASB应怎样进行改革才能使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全球化的道路,它所提出的“趋同”口号才能得到各国的认可与认同?可以断言,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要想由IASB把世界的会计规范引向全球“趋同”的道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作为经济转轨变型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既不能迷信美国,也不可一味去迎合IASB提出的“趋同”口号,而要充分考虑到国情。考虑到经济改革与会计改革的阶段性,考虑到现阶段进行会计协调的大方向,以期有步骤地实现统一会计制度中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以及能体现公平与公正性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在全球经济交往中处于稳健地位。

三、从古至今,任何一项会计制度的颁行都具有经济后果性,社会越是向它的更高一级阶段发展,会计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后果性便越大。至现代社会,统一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性,对国家经济与公司经济都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下,这种重要影响又日益突出地体现在各主权国家之间

对会计“经济后果性”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初期,当时发生的经济大危机使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找到了进行实证的诸多案例,而这些案例分析研究所形成的结论,又进一步充实了“经济后果性”学说的理论依据。稍后,会计界便在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形成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它直接影响了各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发展。

当然,并非在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阶段,会计制度才显示出它的经济后果性。而历史事实表明人类一有会计制度,这种制度的经济后果性便同时显示出来,只是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后果性才显得更为突出、体现更为充分,它产生的具体影响也更大而已。会计准则这种统一会计制度形式产生之后,它的经济后果性影响,既同时反映到国家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层面,也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权益博弈,进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经济健康而有序地发展。所以,一个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既须从原则性和科学性方面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利益,也须注意体现公司的利益,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方面调动公司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问题。

问题在于,目前旨在以全球会计“趋同”为目标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如何来考虑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IASB是否能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处于超然地位;是否能公平、公正与合理地对待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权益问题。这些问题也不能不是对国际会计准则适应性和生命力的实质性检验,也不能不是各主权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正确权衡如何由“协调”向国际惯例靠拢,又如何通过“协调”阶段去逐步创造条件达到“趋同”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都必须从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性出发,考虑交往的公平、公正与合理性问题,要通过“协调”做到利益共享,权益双赢,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当今,普遍存在的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制度性经济掠夺或侵害便是在事实上与“趋同”的目标相左的,那些一味高喊“趋同”的人,对“趋同”并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

此外,当今不能以强调所谓“有效市场理论”为由,来降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影响。

而就IASB而言,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要把握住的是,既要在组织上充分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质性参与问题,也要在实践上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它们的国情,反映客观上存在的历史差距。说到底IASB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事实上也必须是一个反复进行协调的过程,没有会计的“协调”便不可能有会计的“趋同”,这将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现实问题。

四、必须客观地分析研究全球性“会计协调”与全球性“会计趋同”的关系

在现实认识中,既有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全球经济唯我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有源于主观热情的盲目冲动,还有一些脱离现实受良好愿望支配的超前主义的观念。当然,也有一些正确认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会计协调”的思想与行为必当占据支配地(下转第12页)(上接第8页)位,而“会计趋同”只是一个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现阶段“会计趋同”只能在“会计协调”的基础上取得个别的或局部的渐进式变化。倘若没有持久的、反复进行的“会计协调与再协调”过程,那么追求未来实现的“全球化统一的会计准则”只能是一个缺乏基础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笔者已经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基本会计问题研究》一书中,对一些基本观点做出集中地表述,以下重点重申或强调的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

(一)依据马克思的社会总生产理论(参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国家范围的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方面表现的全球化

这一变化既表现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最为复杂的历史过程。

(二)正因如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从国家范围内的社会总生产过程的基本内容全球化来衡量,目前经济全球化尚处于发展变化的“初始阶段”,所以,包括确定全球化会计准则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内,都必须以“初始阶段”来定位。我们认为进行“会计协调”是这个阶段的最佳选择。

(三)应当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发展表现在“初始阶段”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这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程度和水平的主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性还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初始阶段”的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反映出前者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较高,而后者的经济全球化程度及水平较低或还很低。这便是当今出现“南北差距”乃至导致“南北对抗”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程度和水平所造成的不平衡与差距,自然而然地也集中反映到会计方面,由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所决定,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不平衡性和客观上存在的差距。IASB及其相关组织,如果一味强求“趋同”,而不把“协调”放在一个战略地位之上来考虑,那么,IASB脱离经济全球发展的客观实际,反而以它的超前纲领给经济全球化制造障碍就不可避免。

(四)必须相应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性

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当今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盘的世界”(冯昭奎:《新工业文明》),就全球性经济管理组织实际缺位、全球性产权法律制度实际缺位而言,经济全球化控制尚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这种状态下,仅由IASB去制定和推行全球“趋同”会计规范,其本身便是这种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五)当今,必须以“会计协调”作为解决全球性会计问题的立足点,“会计协调”的重点应放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

对于经过反复协调能够在利益相关国家之间达成共识的,可以在个别方面或局部会计规范确定上考虑“趋同”问题。诸如实行“制造成本”、“计提坏账准备金”等便是这样。对于那些因存在不平衡和存在差距问题而影响到制定与执行的一些会计规范,坚持暂时不能“趋同”便成为一个原则性问题。此外,也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一个局部事关会计规范制定的问题,可采取协调灵活的处理办法。诸如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和部分地考虑“公允

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问题等便是这样。

在市场经济下,应当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问题还直接涉及到《宪法》中关于经济权益方面的根本性内容,进而也关系到民商法中的内容,自然,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从1998年便着手制定的我国《物权法》,至今八年之所以尚未颁行,便涉及到其中能否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重大问题。可见,要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考虑如何对待国际上强求的“趋同”目标,这该是一个何等复杂的问题了。

现阶段,是强调“会计协调”,还是强调“会计趋同”不仅是学者们考虑研究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国家的领导者及其会计的主管部门要慎之又慎考虑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

《会计之友》·郭道扬

第二篇:诚信为本尽职尽责为会计事业而努力

诚信为本尽职尽责为会计事业发展而努力

文/1.11度微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仁们:

下午好!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是出自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的总叙。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是说,弟子规是根据圣人的教诲编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呢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做事要谨慎,要讲信用。友爱兄弟姐妹,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事情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这些事都做了还有余遐,就学习一下其他的学问。

其实啊,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这些事都做到了,你再去工作吧。因为这些事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工作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诚信!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讨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诚信为本 尽职尽责为会计事业发展而努力》。会计工作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可以说是涉及行业最为广泛的工种之一。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供经济信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因而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的职业道德优劣,势必影响会计职能发挥和信息使用者决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会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导的职业态度端正,职业道德素质较高。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这都属于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的行为。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计人员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建设健康的、有活力的会计事业,必须尊崇诚信原则。缺乏诚信,我们各行各业的运行成本将会提高,甚至根本无法运行。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首先强调的是我们会计人员要就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内控制度,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恪守承诺,说实话,办实事。那么在我们平时工作中,我们怎样自己自觉带头讲究诚信,在会计行业系统内形成一种讲诚信的氛围,以赢得社会的信赖,促进业务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讲诚信最基本就要做到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办事,要杜绝弄虚作假,通同作弊挪用公款等不良行为。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诚信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而且有助于形成廉政之风。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遵守《会计法》各项条款;同时,学会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所有从事会计职业的同仁们,我希望各位在以后的工作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坚决为会计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最坚实的力量!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鞠躬)

第三篇:事迹介绍为建设县级标准会计局而奋斗

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为建设县级标准会计局而奋斗

孙红同志在我市财政部门工作近二十年,从基层农业税收会计开始一直从事直接或间接的会计工作,在不同的岗位钻研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守土有责,带动了一大批人员认真学习、积极理财,为本地区的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工作过的单位被省级文明单位,个人也被省人事厅和财政厅评为财政系统先进个人、被评选为应城市十大杰出青年、被授予孝感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一、细致入微地做好日常事务,打造会计娘家服务会计人员 七年前,该同志调任市会计局局长。上任之初就以财政系统会计轮训为切入点,历时两个月分层次分内容培训了全体财政人员。起草出台了鼓励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办法,每年组织免费的培训,组织参考人员集中赴孝感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兑现奖金,几年下来,财政系统经考试取得会计师资格的人数从两人上升到十五人,为我市财政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智力支持。

他说“会计局天生就是会计的娘家。”对于社会上会计人员的培养也是竭尽所能,对成绩较好的人员免除报名费用,免费提供网上培训的资源,安排场地供考生交流。200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属于会计局工作的时候,他到武汉买回的教学光盘,组织人员晚上学习,会计局的同志轮流值班,每晚还聘请一名注册会计师现场答疑,整个学习涵盖五科历时三个月,会计局个别同志不能坚持,他就每天晚上值班使整个圆满完成。他要将全市最优秀的会计人员团结在会计局周围,后来的工作证明这种理念是正确、必要的。应城市 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没有大中院校,没有现成的会计教师资源,从2002年开始会计继续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日常化,这些优秀人员成为继续教育教师的主要人选。

应城这样非发达地区有较多的会计人员在外打工,他们的岗位不稳定,不愿意马上将会计档案转出,其后续教育就不能参加面试。他曾经克服困难在春节期间组织培训,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两年前,他主动与中华会计网校联系,签订了网上培训协议,仔细明确了学习测试的流程和确认方式,切实解决了困扰外出会计人员的大难题。同时与网校交涉要求培训费用逐年下降,目前我市的收费标准低于本地区的平均水平,让实惠与我市的会计人员。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将有损他们艰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他要求同志们手把手帮助考生准确填写报名表卡,并以《报名确认单》明确了会计局关于准考证和教材的提示义务。在《应城会计网》开辟专门的论坛交流学习心得和技巧。几年来,每位考生都会收到领取教材准考证和鼓励学习的信息,临考还会接到参考注意事项的提醒。

孙红同志对会计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在基层财政所担任专业会计期间,认真学习,虚心向老会计请教,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其经手的帐簿多次在财政系统内作为标准化样本。在财政局资金结算中心担任主管会计期间,经手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进出,业务量很大,几年没有出现一笔差错,也独立完成了帐务“增减改借贷”的工作。在应城城中财政所负责的五年期间,以会计知识为主内容编写题库且每年更新,带领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定期组织考试;对各项会计账簿抽查评点。九八年就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正常高效运行,在我市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城中财政所也从县级、市级文明单位跃升为省级。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正式这种长期对会计工作的热爱和会计局是会计娘家的理念,赢得了我市会计人员对他的认同,也是他组织会计知识竞赛或赴汉接受警示教育等大活动时能够一呼百应的原因。

二、千方百计地扩大会计影响,引导社会重视支持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几年来他持续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大改善了会计工作在我市的软环境。去年在他的带领下,市会计局积极响应第三次全国会计知识大赛,采购竞赛设备,首先组织了一次财政系统会计知识竞赛。在财政系统内经过笔试海选组织六个代表队,进行了现场竞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激发了财政干部职工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也发现了一批会计人才。随后在全市通过层层选拔,组队在市会堂举行了应城市会计知识大赛决赛,省会计处和我市的领导参加,将全市学习会计的气氛推向高潮。在孝感市的决赛中,应城代表队荣获笔试第一名、综合二等奖,为我市三千会计工作者赢得了荣誉。

武汉女子监狱是我省会计行业警示教育基地。几年来他积极宣传,严密组织,分期分批组织我市近五百会计人员去接受了警示教育。在狱的原会计人员的忏悔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神经,他们回来后口口相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种生动的教育形式对于提高我市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防止会计职务犯罪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将会计政策宣传长期进行下去,除了设置几个固定的会计宣传栏之外,他还主动联系电台、电视台,设置会计服务栏目,亲自设计审定节目内容。每年在市区繁华地段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咨询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会计管理有关政策的宣传资料,接待市民的对会计管理工作的政策咨询,收 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集关于会计管理的问题和建议。由于他们组织到位,每次活动在广大市民中造成了很好的反响,树立了财政部门服务为民的形象。

财政部印制的《会计人员荣誉证书》是对长期从事财会工作的会计人员的鼓励和表彰。他将该证的评选和发放全程公开,拉长工作的期限,让尽可能多的人知晓、参与、争取。特别是在证书的发放上结合财政工作会议,让市领导亲自颁发,极大的鼓励了会计人员热爱和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了会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市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在社会上增强了尊重会计人员、重视会计工作的氛围。

精耕细作《应城会计网》,打造对社会服务的平台和宣传渠道。该网开通不到三年,点击率逐渐上升,现在每天基本稳定在120次左右,总点击数接近七万,已经成为我们宣传的主渠道,常规性的工作不需要打电视字幕了,大大节约了宣传费用,作为县级会计网站有这样的影响是很少见的。他们每天在线维护的时间不少于四小时,平均每天回复留言栏和邮件咨询在十条以上,除非垃圾信息,对于咨询、批评、建议他们全部保留公开,对于误解解释清楚之后予以公开,既让会计人员了解会计规定,也提高了会计局的工作自信心。

三、会计检查与帮助规范结合,夯实会计基础健全经济秩序

会计检查是会计管理工作必须逾越的“雷区”,其阻力和难度较大。孙红同志明确了以帮助规范为主,处罚为为辅的检查原则,并在会计检查中严格按照规程办理,不增加单位负担,使会计检查得到了大多数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在历次的《会计法》执法检查中他们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与政府法制办联合行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力量,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单位自查面广,重点检查点深,会计局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建议,帮助单位全部整改。

这种帮助单位健全会计基础,完善会计管理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很多单位的响应。不少单位主动上门请求会计局帮助指导其会计人员,帮助修改财务制度。市工商联主动代表一些企业请会计局帮助。孙红同志亲自到每家企业了解会计人员和账务核算情况,制定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指导方案,起到了明显的实效。今年在接到市劳动保障局的邀请之后,他带队对所属的二十几套基金帐和经费帐进行会计普查之后提出了整套的改进方案,实行经费集中核算,大大改善了该系统的财务秩序,获得了该系统干部职工的肯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乡镇的会计管理工作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从2004年开始,会计管理工作写进了市财政局对财政所的责任制,会计局在乡镇开展工作有了抓手。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仔细地修改条款,提高操作性和实效性,也增强了财政所参与会计管理的主动性。2005年对乡镇单位会计持证上岗情况开展了一次检查,发现无证上岗人员214人,会计局督促大多数人员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夯实了我市乡镇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为乡镇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严格管理与主动服务结合,拓展空间支持我市经济建设 会计准入的管理是会计工作的基石,其把握的尺度决定着一个地方会计工作的基因之优劣,甚至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孙红同志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逐步严格会计从业考试。对财政内部甚至一些领导耐心说服,对社会上的质疑顶住压力,认真部署每场考试,与学校签订考场协议,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培训监考人员,亲自监督财政人员不能进入考场,保证了良好的考纪考风;按照规定保管、开启、密封试卷。近年的考试合格率都在70%左右,把好了会计从业的门槛,让从业考试体现了会计从业者的诚信品质。几年来为二十几家企业介绍素质良好的会计人员100多人,有力支持了本市的经济建设。

为了加强会计市场的管理,将会计代理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孙红率领会计局广泛进行了宣传《代理记帐管理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成立代理机构,将会计局的办公区域缩小腾出一档门面无偿提供给给他们使用。2005年在孝感地区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并在次年成立了第二家。三年来,他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代理记账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定期到代理机公司了解困难,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几所能及帮助。目前,两家公司帮助我市中小企业准确核算合法理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孙红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以支持我市的经济建设为己任。在城中财政所时,主动为当地政府用财理财出谋划策,包括各项建设款项在内的全部政府资金由财政所统一管理,一条沟放水,政府财务室也由财政所派人报账记账,这种对财政所的信任在当时乡镇财政体制下是一种突破。他还主动研究政策,积极策划,盘活政府存量资金,为本地民营企业筹集了大量资金。当时科技含量很高得到政策倾斜的恒天药业公司起步艰难,在办事处领导的安排下,他全力投入,五次到省财政厅,连续三年支持资金近千万元,使该企业抢占了全国市场的先机,当年20万的税收变成如今近2000万,成为我市的主要民营企业,也孕育着我市一个未来重要产业。

五、苦练内功与大胆创新结合,努力建设成县级标准会计局

会计管理工作要上档次,必须要有一支政策强业务精的团队。在学习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方面,孙红同志以身作则,每期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他都要参加旁听;还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布置成小专题,带头上台讲解。鼓励会计局的人员学习,对于参加自成考试的同志允许回家复习一个月。他自己带头学习,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财政税收专业的经济师资格。每年年初制定责任制之后,他找同志们逐一交心谈心,集中讨论工作分块设岗,将责任制分解到人到岗,每年修订《会计管理服务问答》、施行“收件回执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学习管理法规,交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一些新措施听取大家的意见,增强了会计局工作的执行力。

去年下半年省财政厅会计处下放了很多操作权限到县市,他们在孝感地区率先实行联网操作。今年他们依照行政许可法和相关规定,就定期登记、省内外调转、变更补证、报名考试、继续教育记载等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流水线操作,形成文字予以固化。为了适应管理权限下放和日常业务骤增的需要,他们设立了会计服务厅。现在来办事的人在柜台边与他们平起平坐,各种文具、纯净水、老花镜免费使用,政策宣传卡册和表格一目了然、免费取用,收费依据和主要政策上墙,室外“会计管理服务问答十五问”涵盖了一般性业务。

去年实施了首次会计建账监管,纳入管理649套帐,在孝感地区是范围最广的。今年的登记中提高了质量,增加了留存财务报表的规定,掌握了一个参照物,单位的真假账簿就不能自由转换了,财政等管理部门发现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了。经过他的努力,财政局和工商局联合发文,要求公司企业先参加建账监管再参加工商年检,提高了公司企业纳入管理的比例,建账监管已成为应城市会计管理的扎实基础性平台。

孙红同志注重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候选人事迹材料 应城市财政局

当年在财政所工作期间就在全市率先推行彻底的“零户统管”。全国的会计管理以县级为单位,是基础也是支柱,他感觉县级会计管理很多事情各自为政,百花齐放,一些基础性具体性的工作没有统一标准。应城会计局几年来在规范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所以孙红同志大胆地提出了建立县级标准会计局的目标。目前他正在思考如何提出完整的框架,如何丰富 “标准”的内涵,分析归纳可设立标准的事项,确立涵盖全部会计工作的软硬指标,正带领应城会计局的全体同仁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共同实现这个目标。

应城市财政局

2008年8月10日

第四篇: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财政部会计司

附件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自2005年以来,中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有效实施,并处于亚洲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前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以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

一、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制定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深刻分析和总结了金融危机的根源,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以及改进IASB的治理结构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要求各国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2009年6月26日至27日,金融稳定论坛(FSF)改组形成的FSB在瑞士巴塞尔举行成立大会,决定设立指导委员会以及脆弱性评估、监管合作和标准执行三个常设委员会,1 中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分别作为其成员,其中标准执行委员会的工作之一是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IASB根据G20和FSB的要求,积极研究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完善会计准则以配合监管机构加以解决,采取了以下行动:(1)2008年12月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组,并于2009年7月发布了有关报告,系统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2)2009年5月28日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并计划于2010年上半年发布最终准则。(3)2009年7月14日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性项目第一阶段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针对顺周期性和贷款损失准备问题,简化金融资产减值,将于10月发布第二阶段征求意见稿;简化套期会计问题,计划12月发布第三阶段征求意见稿。(4)提议与FSB合作,筹建金融机构财务报告咨询组,提升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

FSB将监督各成员国执行系列关键国际监管标准,其中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问题已成为具有公众受托责任和政府背景的重点工作,而不仅仅是会计专业领域的活动。为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需要结合本国实际,跟踪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大修改,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努力。

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 性趋同,为持续全面趋同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2005年初到年末,中国财政部集中力量制定完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此期间,IASB几次派专家与财政部会计司一起工作,并于2005年11月8日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将形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双方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极少数问题上尚存差异,包括: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双方同意继续推进有关工作以消除上述差异。同时,IASB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主体合并。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对IASB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IASB主席戴维·泰迪率团出席了发布会并给予很高评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中国财政部与证监会等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情况的指导和动态监控。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经受了实践检验。财政部会计司组织力量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深入分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公布了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有效 3 执行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并将报告英文版及时提供给IASB、世界银行和欧盟等。2009年上半年,财政部会计司再次采用相同的方式,跟踪分析并完成了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现了持续平稳有效执行。

2008年5月,IASB派专家对中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分别召开了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座谈会,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世界银行也派专家来中国进行了考察,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软贷款项目中最成功的范例。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总司组织了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估,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良好。2008年12月12日,欧盟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规则,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境内市场时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中国内地与香港在经过为期一年的两地会计准则(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研究后,于2007年12月6日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此举有助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降低筹资成本,实现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了趋同,并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得到了国内外认可。适 4 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中国在会计准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持续全面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的主要项目和时间安排

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IASB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并不断取得成效和进展,尤其是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SB要求所采取的对策,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IASB的工作,同时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其特有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不仅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为基础,而且应当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

(一)积极参与IASB拟作重大修改的准则项目,促进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已经建立了持续趋同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技术会谈,深入分析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未来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机制是十分务实有效的。中国实现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将积极参与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的修改工作。中国财政部积极发起成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平台(AOSSG)也主要基于上述目 的,旨在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尽可能地考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实际。

中国支持IASB简化《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的修改,7月14日发布的第一阶段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将金融工具划分为以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的方案基本可行,但如果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表示担忧。中国认为,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

中国赞同在财务报表中引入其他综合收益,但不宜大幅度改革现有财务报表的内部结构和列报项目。因为现有的财务报表列报结构和项目在实务中应用良好,似无必要进行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如果对报表列报作出重大修改,法律上也存在某些障碍。

(二)积极消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极少差异。经过长达4年时间的若干次讨论,IASB最终于2009年8月4日正式批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IAS24)的修改。修改后的IAS24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消除了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也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财政部向IASB多次寻求解决方案。2009年8月26日,IASB在其改进项目中通过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 6 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承诺对这一问题进行修改。IASB为考虑中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情况所作的努力是务实有效的。

中国的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规定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即购买法,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IASB在2005年与中国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和实践将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有益的参考,希望IASB尽快对此立项。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并计入当期损益。中国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IASB对中国的规定表示理解,希望我们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有关资产减值准则趋同项目的进展,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时间安排。IASB计划在2011年完成对金融工具、收入、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修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也确定为2011年。2010-2011年将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关键时期,财政部计划2010年启动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力争2011年完成,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修 7 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保持不变。具体准则将会调整补充。现行的准则应用指南属于具体准则的组成部分,将与相关具体准则融为一体。《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将更名称为指南,并调整和补充相应的内容和释例,以便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持续全面趋同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1年之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将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实务中如果出现新的交易或事项,将通过持续全面趋同机制加以解决。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在双重会计目标间的矛盾与协调

原载于《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年第8期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在双重会计目标间的矛盾与协调

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上承会计目标、下驭会计确认、计量和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在会计准则中居于重要的位置。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全面性、及时性等6项质量要求。这些质量要求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的双重会计目标间有何矛盾、如何协调?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以期能准确理解并有效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质量特征的比较

《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附录2概括了财务报告的四个主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该准则第32段还把“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可比的和可理解的信息”作为“公允列报”的要求。

我国2012年发布的《事业单位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除了按照《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提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四个质量要求外,还提出了全面性、及时性等质量要求,总共六条。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关于会 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或特征,下同)既有共同点,也有少许差异。共同点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四个基本质量要求的内容相同,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会计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信心与决心。差异之处,一是在质量要求的层级结构上,《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把及时性、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二级内容,把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作为可靠性的二级内容,总体上采用两层的层级结构。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各质量要求并列于同一层次。二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提出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质量要求,而是提出了全面性的质量要求。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性”?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及其信息质量的现状出发。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既有各个历史时期普遍适用的要求,也有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突出问题而专门提出的阶段性要求。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在1993年以前基建业务与生产经营业务分开核算,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比较突出。1993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就提出了“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 “全面性” 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没有再把“全面性”作为一条原则提出来了。2006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也不再突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只是在“可靠性”要求后面加了一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不能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表现在:基建业务游离于单位“大帐”;预算收支与财务收支概念混同,收支核算内容既不是完整的预算收支,也不是完整的财务收支。单位预算收支缺乏长期借款形成的收支信息,单位财务收支缺乏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借款应承担利息等信息;长期资产、长期负债因缺乏后续计量,致使其账面价值不真实、内容不完整。所以在当前时期把“全面性”作为重要的质量要求提出来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对政府财政信息“全面性”的要求。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既要全面反映预算执行,也要全面反映财务状况,而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还存在不小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全面性”的难度可能比企业会计还要大得多、复杂得多。

三、“全面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三条提出,“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这条“全面性”的质量要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即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收支情况;二是要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即全面反映预算收支情况。

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相对的,如果把会计比喻成经济领域里的照相机,那么反映预算执行的报表与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就好 比是证件登记照和生活照,证件登记照只要求人物头部信息全面完整,而生活照可能要求人物的全身都照出来。预算执行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当期财务资源(当年可支配财力)”而言的,所谓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就是指全面反映当期财务资源流入流出的情况。财务状况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而言的,所谓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就是指全面反映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及其支付义务的状况。全面反映财务收支就是指全面反映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流入流出的情况。

“全面”概念的相对性决定了全面反映预算执行与全面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比如事业单位取得长期借款,站在预算会计“当期财务资源”的角度来看,取得长期借款,引起了当年可支配财力的增加,属于当期财务资源的流入,应该确认为债务收入。而站在财务会计“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的角度来看,取得长期借款,引起了未来支付义务的增加,应该确认为负债。如果单纯地按预算会计确认为债务收入,那么预算执行反映全面了,财务状况反映就不全面。反过来,如果单纯地按财务会计确认为负债,则财务状况反映全面了,预算执行反映就不全面。

“全面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这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债务核算,协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像长期资产核算一样,分别采用“当期财务资源”和“全部财务资源”双重计量焦点,实施“双分录”核算;另一种方式是在二者之间适当取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长期 借款”只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确认负债,而没有从预算会计的角度来确认收入。这实际上是适当取舍的协调方案,照顾到了反映财务状况的全面性,适当牺牲了反映预算执行的全面性。

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长期投资”(含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收益权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在收益事项发生时予以确认,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才确认。“长期借款”的利息支付义务也没有按权责发生制在付息义务发生时予以确认,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支付利息时才确认。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适当取舍的协调方案,为了保证反映预算执行的全面性,适当牺牲了反映财务状况的全面性。

此外,固定资产折旧采用“虚提折旧”的方法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也会导致财务支出的不完整。事实上,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本就没有明确区分财务收支和预算收支,更谈不上对财务收支的全面反映。

四、“可理解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七条提出,“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所谓会计信息清晰明了,首先就要求会计报表要素的分类及其定义必须清晰明了;其次,也要求会计业务处理必须可理解。

第一,从会计要素的分类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 费用”。这里的收入、支出到底是指财务收支还是指预算收支,或是二者兼属?这个问题如果做不到清晰明了,必然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误解。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财务状况和反映预算执行的双重会计目标,必然要求会计要素也是财务会计要素与预算会计要素的有机结合。2010年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组织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课题研究,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提交的课题报告分析了3种可供选择的结合方式:一是双轨并行方式,即财务会计5要素与预算会计5要素双轨并行(也称为10要素方式)。二是一主一辅方式,即财务会计5要素加上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结余3要素(也称为8要素方式)。三是一体化方式(也称为5要素方式),即一套科目、一套凭证、一套账簿、两套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在一套科目里通过科目代码来区分纯预算会计科目、纯财务会计科目以及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科目①。这3种结合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确区分财务收支与预算收支。所谓财务收支就是指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的流入流出。而预算收支则是指当期财务资源的流入流出。财务收支的计量焦点是“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而预算收支的计量焦点是“当期财务资源”。

[1]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方式研究(上、下).预算管理与会计[J],2011年,第2、5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区分财务收支和预算收支,但是提出了“支出或费用”要素。“费用”要素的出现,也许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推论:当使用“费用”要素时,收入、费用就是指财务收支,否则就可能是预算收支。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设计的会计要素已经注意到了财务收支与预算收支之间的差异,只是对二者没有清晰明了地进行区分,增加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不“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这里“资金”一词的含义是指狭义的货币资金还是指包括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呢?比如事业单位取得无偿调拨的设备,算不算收入?设备固然不属于狭义的货币资金,但从会计核算对象“资金运动论”的观点来看,取得无偿调拨的设备肯定也属于资金运动的范畴,属于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收入要素的定义应该确认为收入。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科目使用说明,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只做资产增加的分录,并不确认为收入。另一方面,“资金”是资产的一部分,是个存量概念,而“收入”是个流量概念。用一个存量概念去定义流量,这是很难理解的。2012年2月份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办会[2012]5号)对“收入”要素的定义是“事业单位取得的、会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总流 7 入”。征求意见稿关于“收入”的定义,尽管也存在着预算收入和财务收入不分的问题,但体现了流量的特征,更具“可理解性”。

会计要素的定义很重要,它是会计确认的依据。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会计是否确认以及如何确认,首先要看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的模式下,会计实际工作者往往更注重会计制度的科目使用说明。这就更加要求会计制度关于会计科目使用的说明,必须以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依据。如果准则与制度搞成“两张皮”,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一回事,制度关于科目使用的说明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将很大。

第三,从会计业务处理来看,事业单位涉及长期资产的业务,采用了“双分录”的核算办法,比如购置固定资产业务,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等,同时,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涉及长期负债的业务却没有对称地做“双分录”处理。比如事业单位经批准取得的长期借款,只是从财务会计角度确认为负债,而没有从预算会计“当期财务资源”流入的角度,确认为收入。事业单位取得的长期借款怎么花、花在哪些方面?这肯定是要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上也是要做支出处理的。对应的债务收入不做收入核算,部门预算就必然不平衡,这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要求也不符。这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会计处理方法上的不对称,增加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理解”的难度。

“可理解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2010年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组织的“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课题研究已经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会计要素分类及其定义上明确区分预算收支与财务收支,对于涉及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业务分别按照“当期财务资源”与“全部财务资源(或经济资源)”双重计量焦点,编制双分录进行双重会计确认。

五、“相关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提出,“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过去履责相关;二是与未来决策相关。

相关性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过去履责相关性与未来决策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反映预算执行更加关注过去,注重与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反映财务状况着眼于现有财务状况对未来决策的影响,更加重视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相关性的质量差异产生于会计确认的方法和会计计量的属性。“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与反映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高,但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不高。“权责发生制”确认和后续计量对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高,但与反映过去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性比较 差。所以政府预算会计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而政府财务会计则需要更加注重“权责发生制”确认和后续计量。

提高政府会计反映财务状况的信息质量亦即提高未来决策的相关性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充分照顾到反映预算执行的需要,照顾到过去履责的相关性。

我国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预算会计,在收付实现制确认和历史成本计量下,反映预算执行信息的过去履责相关性比较高。但财务状况信息不真实,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相去甚远。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出了“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的会计目标。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确保反映预算执行的过去履责相关性的基础上,兼顾反映财务状况的未来决策相关性的一个良好开端。

在过去履责相关性与未来决策相关性之间如何协调?这不仅需要在会计目标上予以明确,更需要在准则和制度上做出具体安排。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这表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确保反映预算执行的过去履责相关性的同时,为逐步提高反映财务状况的未来决策相关性预留了足够的制度空间。

在反映预算执行与反映财务状况的权衡中,财政补助资金反映预算执行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注重过去履责的相关性,主要采用收付 实现制和历史成本计量。比如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涉及财政补助资金的业务,除设备购置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取得全额发票时按“权责发生制”列支以外,其余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非财政补助资金对反映预算执行的要求则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为了照顾未来决策的相关性,真实反映财务状况,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3个资产类科目,如果3年或以上并且确证损失已经发生,可以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经批准后按“权责发生制”转入“其他支出”。这表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非财政补助资金的流动资产方面,朝着提高未来决策相关性和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美中不足的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方面,对长期投资的收益权和长期借款的利息负担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确认,财务状况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课题组长:付保华。课题组成员:付保华、洪帆、胡焱鑫、黎利权。执笔人:黎利权)

下载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会计协调与趋同——为庆贺《 会计之友》 刊行200 期而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