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财务原理》读后感
《企业财务原理》读后感
作者:支红妍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现代企业的经营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投资项目的价值首先应当考察市场价值,项目的现金流量必须考虑市场的竞争均衡;企业的投资需要参照市场的收益状况,以求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的融资方式反映企业的内部消息,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制约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业绩评估与经理激励离不开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企业财务管理,再也不是企业闭门造车的事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架构的设计与调整,而是一个全面的市场重整的系统工程。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介绍融资,由此可见融资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从概念上讲,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的资产、权益和预期收益为基础,筹集项目建设、营运及业务拓展所需资金的行为过程。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我对企业融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一,融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充分的资金支持,例如,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发生的资金周转而需要资金;为了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而需要资金;为了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而需要资金;为了偿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而需要资金等。因此,作为企业重要理财内容的融资决策无疑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决策,必然能够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有效。
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企业资本经营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企业融资行为的发生,融资中的资金转移会使企业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权力、利益、责任的再分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融资决策对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包括:首先,企业融资方式决定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投资者对企业控制权的实施方式选择与融资方式密切相关,股权投资者一般通过直接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与来参与公司管理,而债权人一般通过主张债务权利对企业实施影响;其次,融资方式的决策决定企业破产可能性的大小。股票投资者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的控制权,债权人则拥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一般来讲,公司控制权只有在破产事才由股东向债权人转移,因此,公司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公司破产的概率,通常负债率越高,破产率越大;最后,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破产清算的控制方式选择,一般来讲,由于债权人享受清算优先受偿权,而股东是清算的最后索取者,所以股票投资者愿意选择重组,而债权人喜欢选择清算。
第二,资本结构理论及其对融资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资本结构理论已经相对完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本书在第五部分介绍的“MM定理”[1],该定理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得出:在满足一定假定条件时,企业的资本机构与其市场价值无关。“MM定理”奠定了现代资本结构研究的基础,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企业以改变资本结构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都会被股票持有者和债券持有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对策所抵消。然而,该理论并不完整,且与现实经济情况并不一致,20世纪70年代后期,理论界陆续产生了“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企业优化资本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权衡理论”认为:制约企业追求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及其他费用。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某一平衡点。这一理论肯定了股权融资在企业融资的必要性,但没有否定债务融资的优先性。“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人(如经理)对企业经营状况、投资风险及未来收益等情况的了解肯定比外部投资者要多,企业内部人对企业融资结构或方式的选择及其过程本身都将为外部投资者传递一系列有用的信息,外部投资者据以做出决策。在此理论的影响下,债务融资被认为预期企业将会有更好的业绩,而股票融资会被认为是企业经营不善的信号,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
合理的资本结构主要依赖于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与权益比例的变化,企业融资行为合理与否可以通过资本结构来反映,合理的融资行为将形成一种优化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导致资本结构的失衡。例如,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采用一定数量的负债融资会对经营者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措施其更加努力的工作,但过多的负债又会造成财务压力,因此要将负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可以说:理想的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融资决策。
第三,负债融资的优势及其风险管理
相对于股权融资,负债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一定比例的负债融资会对经营者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次,同时负债融资可以增加企业可处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缓解财务现金流压力;再次,负债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予以扣除,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最后,负债融资由于增加了外部控制权益而相对减少了企业股东的权益,这样在内部股东和企业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的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而不会单单为内部股东所控制。
负债融资也必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负债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或者过度负债,无法按期归还本息,就会导致财务压力不断加大,最终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确定合理的企业负债结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需要做出科学的负债融资决策:第一,企业需要确定适度的负债规模,对资金介入量做出科学测算,兼顾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确定合理债务规模;第二,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为减少筹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的合理组合,在股权资本和债券资本之间确定合理比例关系,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第三,建立完善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企业应在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达到事前规避、预防损失的目的,使企业在充分享受负债融资带来的财务杠杆效益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共同发表的“资本的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利用好你的时间,卓有成效地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题记 管理者必须要讲工作效率,要管理一个企业或是组织就必须卓有成效。最近我读了此书后,它让我受益匪浅。开始我和别人的想法一样,一个外国人既不熟悉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企业,他所念的管理经能有多大用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和许多人一样,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带我们走进了管理学的精彩课堂。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由此,这本书便向我们展示了变得卓有成效的几个要点,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效率的那一条,他告诉我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效率,这个词我们一直听说。对于效率,一开始我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就是提高效率。但是,到底为什么要提高,怎样来提高,效率的提高在管理学中怎样进行衡量,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可是我却对此不太清楚。而在我读了全书后,我对于效率也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同时我也明白了效率的真正作用。
应该说,不断提高效率是大幅度改善管理者工作绩效、取得更大成绩、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程度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提高效率。我原本以为,一个人的效率也好,效益也好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天性。但是在这本管理学的书中,我们看到了改善与提高效率的方法与它的重要性。从中发现:无论一个人的才智有多高,知识有多广,是多么勤奋以及富于想像力,只要他没有做过这些训练,那么他在工作效益上总是有缺陷的。从另外—个角度讲,讲究工作效益是一种习惯,是一套练习,是可以学到的。也就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学到了提高效率的一些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这—套东西看上去很复杂,但是在管理学的书下却让我感觉学起来十分简单与轻松。而且,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真的很大。比如,我学会了如何统一安排自己的自由分配时间,如何记录自己的时间分配并制定一系列目标。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划出重点事务,同时砍掉那些无效率的事务。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有效率的进行管理与规划,就必须要先提高我们的效率,利用好我们自己的时间。德鲁克的理论其实非常有用,而且,我的大学生活与活动的分配与取舍也受益于他。大学的生活总是如此丰富多彩,但是人的时间毕竟是有极限的。我们不可能参加所有我们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学会取舍。可是,取舍是困难的。如何取舍才能真正管理好我自己的大学活动呢?通过德鲁克的管理理念,我便开始记录下所有的大学活动,然后根据他们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兴趣程度进行排列,划掉了对于我而言是属于浪费的一些活动,这一下子让我觉得大学生活变得非常有计划了。看来德鲁克大师所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好管理者,他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管理我的大学生活与活动。相信在这样的管理下,我的大学生活会有更好的规划。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知道时间是最紧缺的资源,若不将时间管理好,要想管理好其他别的事情那只是空谈。另外,分析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可取的,它也是系统地分析自己的工作、鉴别出哪些才是最重要的活动的—种方法。这也突然让我想起了在本学期最后一节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为我们请来的08届优秀学长与学姐。学姐在分析她自己的经验的时候,就说到:“效率其实真的很重要”。单单打扫寝室,在这一件小事情上,她的来回行程所花时间比她的室友要少很多,因为她有计划,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所以,她的效率便在无形中提高了。而在她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与管理中,她认为学习法语对于她的效益最大。因此,他选择了法语。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管理自己时间,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的优秀例子。而她的观点就是德鲁克这位大师所提到的。可见,这位管理学大师的观点是多么的经典啊。
时间的供应是没有伸缩性的。不管需求有多么强烈,时间的供应就是这么多。它没法用价格来进行调节,也没法为它来绘制边际效用曲线。另外,时日稍纵即逝,根本无法储存,昨天的时间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时间才是最最短缺的东西。让我们都学会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吧!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结论--------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原理一),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
来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原理三),以及人们根
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原理四)。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场通常是协调人
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不平
等,那么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的源泉(原理八),货币增长是通
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原理十)。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刘倩(2006
0
2341)
国
民
经
济
学
0
0
6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
刘倩
国民经济学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刘倩(2006
0
2342)
国
民
经
济
学
0
0
6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本源问题。书中是这么讲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学问,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样的选择和活动”,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这是经济学的起点。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Gregory Mankiw。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People face 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刘倩(20060202343)国民经济学2006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剧的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刘倩(20060202344)国民经济学2006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6.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刘倩(20060202345)国民经济学2006级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doc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怎么学经济学呢?与其看些“经济学通俗演义”、“生活中的经济学”之类的,不如直接去读教科书。经济学好歹也算一门相对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教材想必写得不会很烂吧?
以前看到过书评,推荐美国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教授的《经济学原理》,号称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那就从这里开始吧。
一个原因所对应的那个结果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更改的,因此也是可以预测的。但某个具有生命的一方对另一个遇到的对手所采取的主动却不是原因,而是挑战;其结局也不是结果,而是应战。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喜欢用“宏大叙事”的,不止是汤因比这样的宗师级学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1章就叫做《经济学十大原理》,看起来派头“十足”。这十大原理是: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到这里为止,都挺象原理的样子。不过鲁迅可能会认为曼昆犯了“十景病”,因为他的最后两条是: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如此技术性的两条和前面如此具有普遍性的八条放在一起,真令人为曼 昆汗颜!不过我们暂且不必“为古人担忧”,先专心来研究他的第三条: 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
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比如,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别的因素以外,主要是受我们往这块地里施加肥料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产量是施肥量的函数。起初,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1份肥料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后来的肥料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增加的速度却会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再施下去,它们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限,边际产量就是零了,若要再超越这个界限,肥料会侵蚀庄稼本身,使总产量反而减少,它的边际产量也就为负数了。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边际效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所运用的就是“边际量”的概念。一般来说,任何商品(或生产要素)所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当然,也有一些边际量是递增的,或者是多变的。“边际量”概念的引入,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边际革命。边际革命实际上是将高等数学中的数学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的领域。在它以前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只会简单地加减乘除做四则运算,更是把每种商品(或生产要素)都看做是同一的东西,不能分辨出它在不同数量时的不同意义,而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不同的。
边际量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决策。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一样的物品,因为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当你拥有第1双皮鞋的时候,你可以足下生辉,当你已经拥有若干双皮鞋的时候,你再买一双皮鞋的钱还不如去买你还没有的其它消费品,因为从它那里你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用。
作为生产者,我们也别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过多地生产同样的物品,因为它带给我们的边际收益递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太多了就不值钱。也正因为所有的厂商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不断地去开发新产品,从而使我们的物质世界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们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成为那样一种人,即你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来说是边际产量较大、从而你自己所能得到的报酬是较高的,这就需要你去学习掌握某种技能,而能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却是不多的。
无论如何,理性人的思维方式中必须建立起边际量的概念。
再来研究他的第四条: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比如当苹果价格上升而其它条件不变时,人们会更少地吃苹果、更多地吃梨,同时苹果园主会雇更多工人、生产更多苹果。在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激励就是这种价格信号。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立法等手段提供激励,以图改变民众的行为。例如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的高,所以欧洲开节油型汽车的、坐公共汽车的都比美国多。
一个“非平庸”的例子是汽车安全带的故事。1960年代美国立法要求新汽都必须配置安全带。作为直接的影响,发生车祸时司机存活的机会提高了。然而 立法者没想到的是,还出现了间接的影响:由于开快车的危险降低了,司机们趋 向于更快、更放肆地开车。结果是车祸的次数增加,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更 糟糕的是,开车谨慎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不利,所以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这个令人有点哭笑不得的故事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其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产生的间接影响。可想而知,间接影响可能是负反馈,也可能是正反馈。
从这条原理可以看出经济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问,经济学家很乐于提出 各种各样的政策(或者批评其他经济学家的政策)来激励人们做出希望的行动。当激励是人对人的“挑战”时,这条原理就暗合汤因比之意。从这条原理的 精神看来,政治家应该具有强烈的反对绥靖政策的倾向,因为绥靖构成了一个诱导侵略者得寸进尺的激励。对此最经典的论述还那得数我们孔老夫子(《论语》宪问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是没有这正确的挑战应战机制,象那些文明边缘的民族一样,“打不过他就加入他”,那么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用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实际问题。让我们更理性的解决问题。
第五篇: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我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很快看完了这本书,基本上使用的是马未都介绍的速读的方式。我忘记马未都是在哪个电视节目上谈过他读书的方式——快速阅读,只记得他说的具体方法,就是在阅读书中每一段话的时候,只看开头的一句和结尾的一句。这是因为往往每一段开头的一句和结尾的一句话是对这段话内容的概括,这一点在西方作者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生做英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遇到找段落大意的题目,一般也是使用这种方式)。
用这种方法阅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发现使用的方法恰恰类似于书中提到的金字塔原理的特征。这种阅读是偷懒的,并非是使用了“金字塔原理”去阅读,而是利用了作者“金字塔原理”的写作方式。
书中一共提到了四件事:写作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利用归纳的方法,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本书是介绍逻辑学在一些实际问题上的应用。逻辑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问,而逻辑学则是对思维方式的研究和训练,是到达“智慧”的途径。
所以说,学好逻辑是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基础。无论是中国MBA、GCT考试,还是外国的GRE、GMAT,逻辑题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看来对于这些高级的知识分子,逻辑思维的正确与熟练是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不混乱的人,我们言语中一般会说这个人“脑子清楚”。但是脑子清楚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需要“表达清楚”,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应用,也就是这本《金字塔原理》所讲述的内容。
无论是写作的逻辑、思考的逻辑,或者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也可以看作是语言表达的逻辑),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讲述十分具体的操作,而是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大脑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又要归纳总结的,有要演绎推理的,都是千百年来智者思维的主要方式,也是对我们一生都会大有益处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本书在长达几十年的上市时间中一直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一直保持畅销。
通过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快速阅读方法,我们确实可以了解到了一本书所讲述的大概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写作时,她的思维金字塔的上面几层。但是,这是一本有关思维方法的好书,仅仅的泛读是不能满足我们学习金字塔原理的需要。我们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精读,这样也就会接触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层。
可见,我们也可以用金字塔原理的相关内容,来阐述对这本书的阅读,而并不仅仅是写作、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这些活动的范畴。可见这本《金字塔原理》对我们所要求的,也不仅仅是读完了一本书而已,而是能将这种思维方式掌握,并运用到更多的思维领域和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