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租房圆天祝百姓“安居梦”
廉租房圆天祝百姓“安居梦”
近年来,天祝县把建设廉租住房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住有所居”目标的惠民工程来抓,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使全县854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圆了自己的“安居梦”。
走进70多岁的藏族老人郭登兰家中,记者看到,两室一厅的房子虽然只有50平方米,却被郭登兰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从1998年开始,我们两个人就在小砂沟口上租的部队的营房住着哩,房子房费还贵,还冷得很,再就我们房子就个人没有呗,再就想着华藏寺房子多啊,我们就想着什么时候我们能住上个房子,再就想不到呗。】
2007年,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郭登兰,像她这样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廉租房。2008年11月,天祝县建成第一批廉租住房,郭登兰也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套廉租房,结束了到处租房的日子。如今,老两口生活在紧凑、整洁、温暖的廉租楼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把廉租房建设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和县上的重点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把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作为房地产工作的立足点,完善调控手段,强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和建设力度,使全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天祝县共建成和在建廉租住房1828套,累计为4348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867万多元。
到十二五末,计划建成保障性住房3500多套,安排10000多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口入住,基本解决我县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第二篇:建广厦千万间,圆百姓安居梦,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住房保障处事迹材料
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住房保障处,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出发,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始终坚定信念,用真情为百姓谋利益,用真心为社会建和谐。
一、心贴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求实效
住房保障处始终坚持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实事。在制度设计上,他们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科学研究制定住房保障政策,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受益范围和保障标准。先后出台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10多个管理办法及规定,研究制定了申请、审核、发证、发帖、配租、配售等20多个操作程序,为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稳定、健康、有序运行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断自我加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为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居住养老院支付床位费,解决孤寡老人独居保障房无人照料问题;
创国内先例制定成年孤儿承租公租房政策,为成年孤儿过上独立新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搭建全国第一个“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互换平台”,为有需要的公租房住户“搭桥”换房提供服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得到了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面对面,将党的好政策传遍千家万户
住房保障工作政策性强,社会敏感度高,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如何让社会了解住保政策,如何让群众配合住保工作,既是一项紧迫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住房保障处采取了“两手抓”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通过街道、社区,开展了30余场政策宣传,印发100余万份彩页材料,使住保政策传递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将党的温暖传递到了百姓身边;
另一方面,坚持身体力行。08年来,全处工作人员合计加班约2万小时,他们牺牲的这些个人时间,除正常工作外,还包括对有特殊困难无法亲自办理申请手续的家庭,通过会同区、街有关部门上门服务,手把手为困难群众办手续,解决实际困难,使“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在住房保障处形成了一种风气,那就是坚持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问题,让千家万户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真正做到便民、惠民、利民。
三、实打实,打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和谐团队
这是一支能吃苦、讲奉献的和谐团队,这是一支年轻奋发、朝气蓬勃的团队。面对“急、难、险、重”各项工作,他们坚持履行职责不懈怠、俯下身子接地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每一位同志都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将住房保障工作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房71万套,发放租房补贴13.5万户,累计为约80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占全市城镇家庭户数的33%。同时,积极推进全市住房货币分配工作,全市约100余万名职工受益。全市住房公积金平稳运行,近280万名职工受益,为改善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在保障民生方面的突出贡献,住房保障处受到多次表彰。2008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2013年更是荣获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授予的“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称号,住房保障处处长代表全处受到李克强、刘云山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取得成绩固然欣喜,但天津住保人更多关注的是服务社会的满足感,他们常说一句话“住房保障盖得不仅仅是房子,我们更是在为心找一个家,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稳”了,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更和谐”。
第三篇:6年投入520亿元 枣庄30万棚户居民将圆安居梦
6年投入520亿元 枣庄30万棚户居民将圆安居梦
山东省枣庄市棚户区的面积约占全省近一半,2007年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后,经过近6年的努力,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30万居民将陆续住上新房。
棚户区生活条件较差,时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为了改善棚户区百姓的居住条件,枣庄市从2007年开始就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直到2009年底,全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棚户区仍有140个,总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的42%,涉及7.5万户25万余人。
为了让这25万人也能住进新房,2009年枣庄市又实施了1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的棚户区改造规划,由此上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并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历史街区有机结合,并且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邻里中心等要素也一并注入到棚户区改造,着力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
几年来,枣庄在棚改工程中累计投资520亿元,在棚户区、老城区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200幢,比棚改前增长了10倍。依靠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据了解,2013年仅市中区重点建设项目中就有12项棚改续建项目。届时,又将有一大批居民可以告别低矮的平房,住上梦寐以求的楼房。
第四篇:筑牢农村卫生“网底” 圆百姓“健康梦”
筑牢农村卫生“安全岛” 共圆百姓“健康梦”
-----湖南省邵东县仙槎桥中心卫生院李宏林院长的优秀事迹
李宏林,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6岁,中专学历,执业医师。2003年参加工作,2007年起历任湖南省邵东县九龙岭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院长和仙槎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职务。现任仙槎桥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作为一名年青医生,他内、外兼修,拥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及医疗服务,在当地群众中声名远扬;作为一名年青的院长,他抓班子,带队伍,管理有方,短短的十年时间,救活了一个卫生院,壮大了一个中心卫生院,使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恪尽职守,谱写新时代一个医务工作者为筑牢农村卫生“安全岛”,共圆百姓“健康梦”的创业、奋斗新乐章。他先后被评为县妇幼工作先进个人、县疾控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院长,2012年县人民政府嘉奖。所在单位被评为“邵阳市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
其主要优秀事迹为:
一、扎根山区十余载,甘当百姓健康“守门人”
1977年,李宏林出生在邵东县一个偏远的山区贫困乡——双凤乡大兴村,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他自小在父亲的身边看到村民因贫因病饱受痛苦煎熬,看到父亲通过治病救人给无数的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他认识到作为一名医者伟大的一面,于是无形中对医学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便立志象他父亲那样为民解危济困,做一名良医的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的动力。由于受山区教育条件限制,他中学毕业只考入当地一所卫生职业学校学习医学理论知识。1998年毕业后,他自知起点低,但为了学到过硬的本领,也考虑到基层医院极度缺乏全科医生,他二次自费到邵阳市中心医院进修普外科、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使自己内、外兼修,增强自己业务素质。2003年,他通过县公考,来到了偏远山区的九龙岭镇卫生院,挑起百姓健康“守门人”重任,成为该院最年青的医生。2006年6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一位60多岁的村妇因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送来急救,当时患者口吐白沬,神志不清,呼吸和心跳已接近停止,由于山高路远,转送县医院已是来不及了,其家人和围观者均认为已回天乏力。在众人叹息之余,只见李宏林迅速为病人实施洗胃等一系列的抢救治措施,在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后,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后经过有效治疗,该病人康复后,特来该院握着李宏林的手,含着泪说:“你让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你是我生命的守护神。”李宏林淡淡的一笑,说:“老大妈,作为医生,只要病人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就这样,初出茅庐的年青小伙子出手不凡,阎王边上救人命的佳话一时在当地传开,李宏林的医疗声誉顿时大增,找他看病的络绎不绝,炼就了他的医术。这几年,政府强化县医院建设后,乡镇卫生院人才往上走的趋势愈发明显,有些业务好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也跑到县医院。但李宏林能安下心来,扎根基层,甘当百姓健康“守门人”,去实现他更大的梦想
二、以百姓健康为主旋律,奏响医改新乐章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群众身边开辟出看病就医十分方便的“健康通道”,展现了中国新前景。乡镇卫生院作为我国农村卫生三级医疗网承上启下的枢纽,其成败兴衰,事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民健康的大局,因此,随着新农合的逐步推广,乡镇卫生院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一场以百姓健康为主旋律,积极推进医改的新乐章已奏响。
作为合并乡镇,九龙岭镇当时拥有九龙岭乡卫生院和槎江乡卫生院。槎江乡卫生院长期以来人心浮动,十几个职工有业务的开设个体诊所,无业务的有的下岗赋闲,职工工资几年没发放,许多人已经回家自谋职业,整个卫生院发展陷入低谷,濒临倒闭。而在此时,县卫生局把九龙镇卫生院的管理重担压在李宏林身上,由他牵头重组槎江卫生院,重振九龙卫生院雄风。
李宏林接到任务后,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把加强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依托乡村一体化建设,筑牢农村卫生“安全岛”。他一边率领班子成员反复研究合并方案,一边坚持走访了槎江卫生院所有职工,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开诚布公地做工作、解矛盾,投资17万元对槎江分院进行了装修,购置了不锈钢床、电脑、尿10项等医疗设备,提升了职工的信心。短短3个月,槎江卫生院的职工全部愉快地回归“新单位”——九龙岭卫生院槎江分院,解决了职工的再就业和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2008年初,李宏林致力于九龙岭卫生院医院基础建设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配套。在医院底子薄,资金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他积极向省、市、县争取支持,同时向职工、向身边亲朋好友筹集资金76万元,2008年底圆满完成总面积1079平方米的新住院楼建设,安装了护理呼叫系统、电视机、不锈钢床、发电机等配套设施;建起了标准化的手术室、产科等科室。2011年,他争取国家配套资金150万,新门诊楼改扩至1355平方米,按照标准化卫生院要求,建立了标准的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室、冷链运转室等公共卫生科,开设内、外、妇、儿、急诊、中医等门诊科室,大大增强服务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当地老百姓就医,救活了九龙岭镇卫生院,使之步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李宏林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选送业务骨干到市、县医院进修深造,提高,开展下腹部手术、剖官产等急诊手术。还致力于农村医疗卫生“网底”建设,依托国家乡村一体化建设的东风,从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行“六统一两独立”管理。聘请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县疾控中心专家来院讲课,内容以贴近村医实际的内科、外科、儿科的临床诊断治疗,放射、心电图等常见诊疗资料的辨析,临床护理、政策法规、计划免疫等相关知识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提高乡医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掌握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村医医疗技术水平。近年来,全乡建起了 个村卫生室,其中标准化村卫生室 个,培训村医 人次,改造后的村卫生所,有独立区分的诊疗室、治疗所、观察室、健康教育室和药房,房屋面积基本达到60平方米,常用药物和必需的抢救药品达到
种以上,并配备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身高体重计、出诊箱、诊查床、紫外线消毒设施等基本器械。
筑牢卫生服务体系三级网络最基层、最前沿网底,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方便了农民就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共圆百姓“健康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描绘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为基层医院,最大的梦想就是百姓健康。实现百姓健康的梦想,必须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继续走“上联下托”协作办院、引进高端技术、吸纳科技人才之路,这也是医疗技术水平最直接、最有效、最持续的快速提升之路。
实现百姓健康的梦想,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医护服务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三好一满意”、“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
江河源自小流,千里积于硅步医疗质量不高是多年来困扰卫生主管部门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乡镇卫生院工作量和业务收入连年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转移,部分乡村医生外出经商,部分偏远农村存在“无医生、无卫生所”现象。而处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布局分散的“医疗空白村”群众,就医难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明确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即村卫生室设置、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考核进行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的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
为确
主动征得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发展,确保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农村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顺利实现。
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参合村民基本可以报销50%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医疗支出。
全县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幸福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加注重把健康作为衡量幸福的指标。
“救活”一家卫生院
兴旺一家卫生院
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以前,老百姓小病抗,大病拖,说到底,是怕花钱,花不起钱。”一位医务工作者这样说。
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让百姓更放心就近就医。
11年来,凭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何永通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而正是由于他对医疗质量工作的那份追求与创新,石角医院的医疗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医疗安全得到了保证,病人的综合满意度连年上升,吸引了不少周边镇的群众到医院就医。
路,在开拓者的足下延伸。11年来,何永通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与创新,脚踏实地,励精图治,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声喝彩。他所在的石角医院被市卫生局破格评为二级综合医院。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卫生院、广东省“百家文明卫生院”、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五十佳”文明窗口等称号。他自己本人也先后获得清远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卫生院院长”、清远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和2011年先后被评为清城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当选为清远市人大代表和清城区政协委员。
然而,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何永通并没有满足现状,奋斗正未有穷期。他正以高昂的热忱,不断创造新业绩,描绘新的事业蓝图。这就是何永通,虽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能用坚实的步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脚印……
三基三严培训
第五篇:为建造中国百姓幸福家圆 矢志不渝
为建造中国百姓幸福家圆 矢志不渝
——记浙江名门经济文化研究院院长,浙江名门世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谢招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门人要拓展“精品
源于人品”理念,有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要成为百姓
美好生活家园的建设者,还要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做美好精神家园的幸福使者,为实现中国人这一亘古传承的古老
而常新的梦想矢志不渝,尽心竭力。
序言
2011年1月10日,浙江全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工作会议在衢州隆重召开,作为会议东道主,浙江名门经济文化研究院院长、名门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谢招修应邀出席并向大会致词,他说,“名门集团,作为一个房开企业,未必能做得最大,但一定要做得最好,成为中国客户满意度最好的房开企业之一。名门要坚持“精品源于人品”理念,为客户提供精品住宅、精细化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先进人居文化,提倡科学的、健康的、和谐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会和谐。正是基于这一使命和责任,2008年名门决定,出资创立浙江名门经济文化研究院。”
名门院是浙江省首家由企业创办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2008年经省社科联批准、省民政厅登记正式设立,仅两年就成了省级先进单位,引来了不少敬佩的目光,但也有些好心人疑惑,“这老谢又出什么新招?”在衢州,人们往往尊称谢总“老谢”,其实他不老,才四十出头。
精品住宅的建造大师
名门集团全称浙江名门世业房地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由谢总在衢州创立,那时还只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三级资质”建筑公司,经十年稳步快速发展,今天已初具规模,成了一家建筑房开“双一级”资质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建筑施工、建材生产、贸易和经济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公司经营理念:精品源于人品。
正是这“精品源于人品”,让名门建筑五年上海建筑市场拚搏,就一举夺取上海建设优质工程最高奖励“白玉兰杯”,并每年有浙江“钱江杯”、衢州市“衢州杯”、南昌市“滕王阁杯”等优质工程奖。上海白玉兰杯至今在衢州业界还作为佳话传颂,因为知情者清楚,上海建筑市场高手如林,是全国各路建筑精英积聚的地方,每年竣工验收的工程有上万个,而能够取得“白玉兰”杯工程的凤毛麟角,竞争之激烈也就可想而知,足见其含金量之高。
又是这“精品源于人品”,让房开第一次进入江西,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许许多多房开企业主希冀用毕生努力来实现这样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取得国家建设部2006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双金奖”、“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奖”,2006-2007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房地产网络人气排行榜江西省“第一名”。据统计,名门集团十年来取得各种省部地市级荣誉50多项,始终保持“三A级”企业资信。
在江西南昌,《名门世家》有口皆碑;在名门员工,谢总“洗砖”创业,则耳熟能详。当年,在名门建筑工地上,来了一位“微服私访”的政府官员,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散落的红砖堆前,有两个工人正蹲在地上,仔细地用水一块块清洗红砖,然后整齐地堆 1
放在一旁。事后了解才知道,因为购买的红砖上粘有沙子,直接使用会降低粘合质量,降低建筑强度,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谢总专门指定他们将红砖上的黄沙洗掉,再将清洗过的红砖投入使用。官员知情后惊叹:“我从未见过如此有责任感的企业!”
回顾这一段创业历程,谢总不无感慨地说:2000年我们成立衢州名门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的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至房产质量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购房后客户投诉很多。我分析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后,提出了“产品就是人品,精品源于人品”的经营理念,并作为公司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方针。谢总又说,“精品是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的作品,只有那些人品高尚,良心纯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时刻为用户着想,产品品质才能提高,才能成为精品。”
把建筑住宅作为艺术品来做,这就是谢总“精品创业”的真谛。
凡是来到名门,面见过谢总的人,都会为他特有的亲和力吸引,折服。谢总身材魁梧,待人和蔼,总是满脸笑容,说话又风趣、幽默,与他谈话,往往不经意间语惊四座,让你思忖良久,收益匪浅。这就是他深邃的思想,丰厚的生活底蕴。谢总有特别的建筑天赋,三年新加坡建筑劳务输出,让他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五年上海建筑市场拚搏,更煅练了他坚毅的品格和追求完美的作风;十年名门艰苦创业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使他沉稳、平和,足智多谋,特别近五年来,繁忙工作之余他坚持研修,走遍了浙大、复旦,清华、北大,寻师、访友,学管理、通古今,他对《易经》,不仅熟读背诵,更学以致用。他常教育员工,说“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提倡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本能,而不仅仅是习惯,要从内心里愿意学习,这才是伟大的学习。”他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家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因此,名门发展观是“公司、员工共同成长。”
如果说谢总五年上海拚搏成了“白玉兰杯”得主是他建筑天赋显现的话,那么六年《名门世家》江西夺魁,则是他“创新制胜”、“团队制胜”、“以智取胜”的必然。
2002年9月,谢总随浙江省党政领导代表团访问南昌,发现那里的房地产市场非常有潜力,就暗暗下定决心前来创业。经几十轮沉着应价,名门一举拍得了南昌红谷滩中心一块210亩土地经营权,拉开了南昌“名门世家”建设帷幕。
项目一开始,谢总就本着“高起点、高品位、创精品”战略,从项目方案设计前来竞标的多家国内知名设计公司中,选择了上海中房设计院的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又请北京五合国际设计集团对已经通过的方案外立面进行全面优化,注入了江西建筑“本土化”文化因素,经优化后的方案受到了南昌市规划部门和南昌市民的一致肯定。就这一“优化”,公司多投入近1000万元。对此,谢总连连说“值得、值得!”因为他深知,精品楼盘,首先是精心规划设计出来的,高人一筹的设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项目开工后,进展十分顺利。恰在此时,国家推广保温节能工程。按理说项目已经通过会审并开工建设,没有必要回过头来考虑节能问题,况且保温节能技术尚属推广阶段,许多投资商千方百计想取消或减少这方面的投入。上不上保温节能工程?当时公司内部几乎都持反对意见,谢总力排众议,坚持上节能项目。光光这一项,又增加投资3000多万元。事实证明,这一决策英明,费用是增加了不少,但效果非常好。《名门世家》得到了市民的热烈追捧,成了江西建筑节能的示范、楷模,公司成了江西省建筑节能标准的编制者。
正因为如此,《名门世家》在南昌销售,一次比一次爆栅,以至后来几次开盘不得不请民警前来维护秩序。也正因为如此,全国许多地区纷纷要求名门前去开发,经多方考察比较,目前山东临沂《名门世家》正在建设,按规划,该项目占地4500多亩,建成后入住人口将
达8万人。对此,谢总筹躇满志,他决心呕心沥血,将之建成一座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中城”。
百年名门,世家丰碑。
先进人居文化的践行者
2009年2月22日,谢总应邀出席衢州市文化工作会议,并就企业文化作专题报告。会议主持者说,在衢州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请一个企业家讲话还是“第一次”。
报告中,谢总说,2005年9月16日,名门成立五周年之际,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原上海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人大主任陈铁迪女士和原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黄鼎业先生来公司视察,他们仔细询问了公司的情况和下一步打算,给公司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并为公司题了“百年名门”的寄语,启示我们:企业要做大做长,要成就百年大业。
百年名门,任重道远。领导的期望,老师的勉励,让谢总激动不已,也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于是他更加频繁地去北京,读历史,学易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门人要拓展“精品源于人品”理念,有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要成为百姓美好生活家园的精品住宅建设者,还要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做美好精神家园的幸福使者,为实现中国人这一亘古传承的古老而常新的梦想矢志不渝,尽心竭力。
百年名门,文化兴业。
2008年5月,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领导、专家,一行12人,应邀来到名门实地考察,指导名门《十年规划》和文化建设,确立了名门使命为:百年名门,先进人居文化的倡导者;公司愿景为:成为中国客户满意度最高的房地产经营者;公司核心价值观为:客户至上、追求完美、团队制胜、合作共赢;公司发展观为: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2008年8月,谢总主持董事会,决议拨资建设浙江名门经济文化研究院,旨在整合人才资源,研究名门文化,为公司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司文化提供智力支持,为员工成长做好教育服务,以智慧、科技与文化打造“百年名门”;同时积极开展专题咨询、社会调研、建言献计、项目策划等文化经济活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更好地履行名门使命和社会责任。
谢总十分重视内刊《名门世家》,他亲自任主编,为期刊撰文。刊物内容力求结合公司经营实践,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针对性、可读性强。每期有一个主题,采编董事长总经理访谈,专题论坛报道,员工心得,职场故事,专家论说,社会评述等专栏文章,同时,由期刊编辑部组织先进人居文化系列论坛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对扩播名门声音,宣传先进人居文化,沟通社会各方,外树公司形象,内增员工凝聚力,推进健康和谐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效果。《名门世家》2006年创刊,目前止已出刊26期,每期赠送衢州及所辖各县市区“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相关企业领导等,获得了广泛好评。《名门世家》已经成了名门的一张名片,名门品牌建设的友好使者。
2008年8月,名门院精心策划,与江西教育电视台联合拍摄“名门世家:现代人居文化”专家电视系列访谈片,计25集,栏目定位:弘扬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理念,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力求做成不仅让“文化人”爱看,更要做成普通百姓都想看的精品栏目。该项目历时一年半,名门院耗资200万元。
请来了孔子第75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他讲授南宗孔氏,文脉精华,儒学孝道与中庸;
请来了台湾知名律师、儿童颂经专家“谢妈妈”(台湾儿童如此尊称她)谢启大女士,讲授儿童读经
请来了全国健康教育首席顾问万承奎教授,北京中医大学教授,知名中医大师郝万山作客,他的话题是:家庭健康管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和中医养生;
请来了全国健康教育首席顾问万承奎教授,北京中医大学教授,知名中医大师郝万山作客,他的话题是:家庭健康管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和中医养生;
请来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知名社会学家,婚姻与家庭问题专家作客,他的话题是:婚姻保鲜和家庭和谐;
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愽士教授林丹华,温州瑞安“愽士老爹”蔡笑晚作客,他们的话题是:亲子教育和儿童早教。采访时“愽士老爹”蔡老年七十多岁,他培育了6个子女,竟有5个美国愽士,还有1个是中国科大硕士生。
还请来了名教授、名律师、名建筑师、名专家学者,讲授家庭理财、家庭公关、邻里和睦、小区文明、家居风水等通常百姓家庭关心的话题。
该论坛片经审查,在电视台专栏播出,并刻成光碟内部发行,与有关部门交流,赠送名门购房户。
有关领导专家的审查意见是:“该片涉及到家居文化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方向性、文化性和可读性、可视性的统一。最可贵的是,它是一个没有受限于经济商业目的而做文化产品,在宣传文化精神和家居理念的同时,弘扬了名门集团的经营理念,让人看得轻松,能调养心性,能学到文明生活的实用知识,在心身愉悦的状态下提升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品位。对弘扬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理念,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名门世家品牌有着广泛的意义。”
名门住户观看论坛片后反映热烈,一致称颂,“这是提倡现代科学健康和谐家居生活方式中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美其名百姓幸福家园的“小百科”。
或许这就是名门要推崇的先进人居文化吧。谢总如是想。
精神家园的幸福使者
百德孝为先。《名门员工手册》明文规定“员工必须敬重长辈,孝道父母,否则劝退。”这是五年前《手册》再版时谢总特意加注的。
谢总在当地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他日常办公在衢州,但坚持与母亲同住老家江山,平日里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下班多晚,都要驱车返江山,除非出差开会。同时教育儿女,要孝敬奶奶,帮奶奶洗脚。
邓爷爷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谢总想,孝道文化重在儿童教化与养成。于是他请来了台湾儿童颂经专家,现居北京的知名律师“谢妈妈”(孩子们都如此尊称她)谢启大女士,来到衢州电视台演播室,作儿童读经专题教育片;之后又向时任衢州政协副主席祝喻英女士请示,得到了热情支持,由她率领一个专题考察小组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高级研修班”,小组成员包括衢州江山几所小学、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祝主席支持,名门院资助,衢州市儿童读经活动由点到面,很快在幼儿园、小学开展了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家长们广泛的好评。
谢总去北京到北大更加频繁了。他学历史、学易经、学中国传统文化,语重心长地说:“在北京的几次学习,给了我心灵上深深的触动,平时我总认为自己做得已经不错了,可学了传统文化后,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我懂得了在家应怎样更好地做个好丈夫,在公司怎
样做个好领导。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它带到家乡来,让家乡人民也来听听,感受,并学习一下它的魅力和精华!”
谢总想,名门尚崇先进人居文化,一个最好的突破口就是以幸福人生为主题,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于是,创办衢州《幸福人生》讲座在他脑海里飞速地构思了起来。
当然,真要办讲座决非易事,其间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十分繁琐,资金、场地、义工、宣传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时间完成。就在此时,机缘巧合,衢州有义工团体自愿报名加盟,谢总的这一畅想又得到了祝主席的大力支持。
2011年5月日,衢州“幸福人生培训班”拉开了帷幕,首期就有一百多名学员踊跃参加,其中名门学员二十多人。
学员们从《弟子规》学起,每日清晨起开始诵经,上、下午分别安排不同老师授课,从礼仪、行为、说话等方面进行现身说法,教导做人诚信仁和,知礼感恩,孝顺父母的道理,以及怎样做个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等专题讲学,晚上则安排学员一天学习心得交流,上台分享。学员饮食早中晚餐规定吃素食。
首期培训班旗开得胜。仅仅4天的培训,就出现了许多动人的场面和感人的故事。
江山15岁初中生小姜,原本是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可自从转学之后,正值叛逆期的他,受了外部环境影响,竟变得不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着急的父母立马在学校外租了房子陪读,可小姜依然故我。在父母的陪同下,小姜来到了“幸福培训班”,只听了两天课就领悟到“做父母的辛劳,”“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于是他学会了洗袜子、收拾餐具,每餐饭菜吃得一干二净决不剩下,更领悟到了读书的重要,说“回去后一定要好好上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小姜的改变令旁听陪读的父母十分欣慰,他妈妈说,《弟子规》也让她懂得要体谅丈夫,家庭变得和睦了。当小姜全家三口上台分享,热泪盈眶,激动地抱成一团时,台上台下,谁不动容?!
王女士,早在90年代就有车有别墅,但她这几年很不开心,上台分享时声泪俱下,说:“我有2个孩子,一男一女,命运对我很照顾,让我过得比常人好很多,可我虽富裕但近几年与丈夫关系很不好,我老是埋怨他对我不够好„„生活度日如年,甚至想过离婚。听了讲课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和丈夫生活得不开心?原来一切原因皆因自己,作为妻子我做得很不称职,我应该体贴、宽容丈夫,只有我做得好了,丈夫才会对我更好,家庭才能更幸福„„”此时,王女士有些埂咽,老师悄悄为她递上纸巾,一旁的学员眼框也都湿润了。
是的,传统文化学习教导我们——世间一切问题皆来源于自我。当问题产生而不容易解决时,不要简单地去责怪别人,要先从自我找原因,改正自身的缺陷。如果人人才能如此,那么万物万物皆能圆满。
人们奔走相告,传颂幸福培训的幸福。幸福培训班也就一发而不可收,办了一期又一期,目前止已成功举办了6期,每期义工报名过百,有个体私营业主、退休干部、教师、学生等,他们自告奋勇来帮忙,分文不取;学员则满载超额,最近一期居然有三、四百人报名,不得不限额分配人数。
每期培训班,谢总总要挤出时间亲临,望着学员们专注学习,若有所悟满意的笑容,翻阅真情赞誉的学员心声和意见反馈表,听到更多老板意欲资助“幸福人生”尽绵薄之力,他深受感动,高兴地说:“原本我们计划举办30期讲座,但始料未及社会上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如此称许的口碑和喜人的效果,以后再别说30期了,就是300期我也要坚持继续办下去,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造福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家家幸福,人人快乐,我们不就成了幸福家园的天使吗?”
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谢总创办名门院还有一个情结,兴办公益,开展慈善文化研究。
谢总出生在浙江江山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生活艰难,七岁又没了父亲,是母亲的辛勤辛劳让他成长成才成业,因此,他特别孝敬母亲,也感恩村里长者,1995年起,他事业刚有起步,小有经济能力,就每年春节返乡给村里的老人拜年发“红包”,出资帮助村里修路。
2007年,谢总欣然加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了名誉理事,更加热心于社会公益和光彩事业,无论资助教育,新农村建设,抗震救灾,资助家乡父老,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力回报社会,深得社会各方面好评。迄今为止,名门研究院已累计向社会捐款近四千万元,捐款项目涉及教育事业、国学推广、农民培训、校舍建设、抗洪救灾、支援地震区灾后重建、交通道路建设、新农村市政等设施建设。
谢总历任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建言献计,参政议政,就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建筑业发展,城市交通和乡镇道路建设,路政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在呼吁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真知灼见,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2007年,他在衢州市政协人大会议上提出《在初中及以下学童中广泛开展儒学教育》。指出“从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来看,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立制,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把儒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爱国教育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以来,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不断地资助幼儿园、小学开展儿童颂经,邀请专家来衢讲座。
2010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在全市推行成人国学教育的提案》,提出国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呼吁应当成年人中推行国学教育,教化影响家庭、创造社会和谐。他身体力行,投身于成人国学教育的推广传播,自2011年起每月一次全额免费(包括住宿、餐饮、资料、师资等)、义务地为有意愿参与国学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希望通过这种星星之火,将国学教育的燎原之势燃烧起来,希望能运用人文教育的乘法,坚持不懈,从教化一人入手到创造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目前已成功举办6期,直接参与人员2000多人,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谢总工作十分繁忙,但热心社会兼职,他是江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常委、衢州市工商联副主席,还是中华谢氏联谊会常务副理事。为组建南昌衢州商会,他无偿提供220平米的办公场所及工作用车,出资近50万元,为浙商、衢商在江西的发展构建了有益的交流平台。
日前,谢总又加盟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兼任常务副院长。有意于红色研究院和名门经济文化研究院开展战略联盟,顺应当前世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在全球经济缓步不前的背景下复苏乏力,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也纷纷被各国推上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前台的大趋势下,发挥双方优势互补,争取在中国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尾声
对名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