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12:1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

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

验区建设的意见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于最近出台了《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为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更好地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服务,结合地税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统一思想强化责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利于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构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级地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服务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作为地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税收职能,积极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努力优化纳税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地税部门要按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要

求,认真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效能建设和现代化分局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它地区的地税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积极配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并借鉴试验区的做法经验,积极推进和服务本地区自主创新。

完善政策支持创新

(一)支持实验区创新型产业升级

1、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内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实验区内的软件生产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地税机关核准,折旧年限可以缩短,最短为3年。

6、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

在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对生产线宽小于0.8um(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8、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它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二)支持实验区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9、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10、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11、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职工工资薪金总额

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12、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

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四)鼓励创建风险投资企业

13、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照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五)支持实验区基础建设

14、对企业从事符合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促进实验区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15、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其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6、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7、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8、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七)鼓励实验区引进创新型人才

19、对个人取得的省政府、国务院部委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技创新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20、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1、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员工接受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22、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安徽省地税系统促进全民创业措施100条》和《安徽省地税系统“三项服务”措施100条》;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考评机制,制定包括实施内容、考核办法、奖惩办法在内的完整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认真落实税收信访制度、行政申诉制度和税务听证、复议制度;建立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税收服务监督体系,为纳税人权益救济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23、优化纳税服务措施。全面落实以三时服务、四办要求、五零标准、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3456”服务规范和“二十条便民措施”;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实行业务骨干带班、行政领导值班等制度;积

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行涉税审批“两集中”“两到位”的基础上,实验区内各级地税机关要加快实现“全集中”、“全到位”和远程网上审批;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纳税人100万元以下缓缴税款的申请事项,由试验区所在的市、县地税局按规定直接审批。

24、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加快推行纳税诚信体系建设,开设办税“绿色通道”,全面实施“阳光稽查”;进一步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功能,扩大税银联网覆盖范围,为纳税人提供经济便捷的多元化申报纳税和咨询服务方式;完善落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一户式”储存、“一票式”征收,针对实验区内企业不同要求,主动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纳税服务。

第二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合芜蚌新区”.全国四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安徽合芜蚌)之一。合芜蚌新区筹备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此举标志着安徽省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国家先后批准了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国家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将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试验区将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并取得大的突破。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安徽如何出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正如王三运省长所说:“加强自主创新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后劲所在。”

由此可见,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正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田唯谦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实际上,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口,仅仅是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面。细心人都会发现,与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几乎同时,“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对此,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概念以来,安徽如何将两者相融为一,就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在7月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年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就提出:“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到了8月的最后一周,安徽省组成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沪浙考察学习。在黄山召开的考察学习总结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指出:“选准突破口,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外来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向外界传达出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参与合作分工,但绝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可以肯定的是,安徽选择的必定是“开放式创新”之路,用王三运的话说,就是“借梯登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科技的成果。”

因此,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 “安徽方程式”。这才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合芜蚌新区进展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省份,安徽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将安徽省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试验区议案。

议案认为,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带有中西部地区的普遍性特征,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但由于试验区建设面临很多难题,诸如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如何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自主创新政策力度问题,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问题,创新

型产业培育基础等问题,仅靠一个省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安徽代表团认为,应将省级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试区。

至于为何将自主创新试验区设立在安徽,议案分析了三个理由:一是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国家科学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蚌埠是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周边的几家大企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中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成功的创新实践,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路子,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

为什么是合芜蚌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2007年,合芜蚌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之和为234 2亿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分析道。

显然,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肖金成认为:“如果把同样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话,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区域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增长极战略。要培养增长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培育起来。”

如果再从现实基础来看,合芜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奇瑞、江淮、讯飞、海螺、丰原……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崛起,自主创新的安徽给全国留下了一个个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为例,合肥拥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无形资源优势: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因此,王三运在合肥调研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时,对合肥提出明确要求:“合肥市在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中要一马当先、勇挑重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为组长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来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和芜湖等市进行深度调研。这一非常之举就已表明,合芜蚌三市将联袂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在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试。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告诉《决策》:“任何创新的背后都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试‟的权利,使这些地方能够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编辑本段为什么是自主创新

西安、安徽和北京,主题不约而同都是“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再加上之前已经提出这个主题的广东,就有4个区域都将焦点指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为什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这么热?

首先,在宏观背景上,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3天时间用了2 天重点视察自主创新,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特别是某些领域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安徽在这一点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为安徽自主创新建设做出了战略层面的指导。

对此,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安徽快速崛起、跨越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靠科技创新。务必要把推进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务必要拿出更切实的行动、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努力实现„有更大作为‟的目标。”

其次,如果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创新的背后,蕴涵深刻变化。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改革试验区来看,基本涵盖了新阶段中国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方式、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新型城市化以及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为各地争取自主创新试验区提供了机遇。

让我们再回到竞争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三个主角——深圳、苏州与上海。这三个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它们激烈角逐的背后,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期中考试”之年,中央已派出庞大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放在最前面,成为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第一大原则。这为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苏浙沪两省一市明确了指向。在广东,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省里已决定要像当年培育汽车产业一样,连续5年每年

1.5亿元,支持IT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在产业经济上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国共同关注的企业倒闭潮,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轨的一个显性层面而已。

“沿海有近忧,安徽有远虑。”那么,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安徽,应该怎么办?

安徽省长王三运的一句话蕴含深刻:“要尽快实现安徽的跨越和快速崛起,严格意义上讲,靠现有的经济基础,靠财力,从区位来讲,也不是太有优势。能够比一比的只有科技优势。最终只有依靠科技,赌注就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是有效的路,是直路。”王三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强调。

调研路线图

推进区域性创新试点,安徽并非毫无经验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与安徽签订省部合作协议书,提出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科学城隆重举行,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合芜蚌试验区”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进一步提升试点的功能,以增强试点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从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科技厅副厅长张国栋告诉《决策》,“最近,我们拟了一个报告,对这4年来合肥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个阶段对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显然,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经验本身,而是要为尚在“腹中”的“合芜蚌试验区”寻找借鉴。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新办成立后调研的第一站即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率调研组,到合肥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合肥市长吴存荣表示,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上取得的成绩。不过,“从科技创新试点到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一个从科技创新向体制、机制、政策等更大范围内创新深化的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经验在前,“合芜蚌试验区”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鉴外省经验。

为此,创新办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访深圳和西安进行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带队,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创新办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考察学习其自主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3日到6日,调研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鲜明地提出要借鉴西安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不过,调研组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圳。“在深圳华为调研时,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张国栋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在深圳,他们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成就了今天创新性深圳,可见金融平台建设,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深圳自主创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创新办撰写的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创新发展情况考察》中,深圳的经验被总结为:“以市场机制构建多种类型的服务平台”等,对“合芜蚌试验区”的启示则概括为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创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起草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总体方案‟以及推进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将重点借鉴深圳经验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经验已经进入了安徽决策层的视野。

寻找突破口

当内外家底、经验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为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综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体制创新,没有体制创新就实现不了科技创新。”吴劲松告诉《决策》。而“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体现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在实施方案之外,还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实施方案拟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被列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

“这次安徽省将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告诉《决策》,“但是将资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财政也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改进资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两拨千斤。”据记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将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专项资金。不仅如此,在财政奖励上,“我们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前是企业成功之后,我们奖励,没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因为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之后,应该是从市场获得回报,应该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企业未成功之时。”张国栋分析。除安徽省出台相关文件统筹之外,“合芜蚌”三市还将拟制各自的实施方案。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介绍,《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亦表示,“ 目前,芜湖市已经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环境等。”而面对多达五六项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觉得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逻辑起点。”省创新办综合组李煜博士告诉《决策》。

在他看来,这个逻辑起点在于创新环境,西安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西安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就在于其创新环境。很多在国外工作过的创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区后都说„西安的工作环境不比国外差‟,许多西安毕业的学生也愿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来,“创新环境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环境是前提,招商引资要优化环境,自主创新对环境优化的要求更高。”吴劲松分析认为,“安徽最终形成的应该是一条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重点,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三篇:高校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安徽师范大学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高校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安徽师范大学以

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5个学院,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已形成了博士__硕士__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要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在科研成果转化上要有新作为,要重视履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的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安徽师范大学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促进区域社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1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2008,学校就获得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2项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5项安徽省高等院校省级自然科学项目、10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芜湖市社会咨询性课题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紧密结合地方科技发展的实际开展,对推动了安徽科技及芜湖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因此在2008首次获得了芜湖市政府颁发的科技合作奖。“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争取成为安徽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学 1 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积极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

学校科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承担横向课题是目前学校科技产业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产学研创收的主要来源。学校对教师承担横向课题日益重视,为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3年学校修订了《安徽师范大学突出科研成果奖励办法》,2005年颁布了《安徽师范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横向项目管理,加大了对横向项目的支持和奖励力度。目前,学校承担的横向项目处于良性运转状态。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横向课题近200项。承担的横向课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与城市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物资源调查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力支持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活动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调研和考察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有关问题,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给予活动经费资助等支持,激励了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活动的热情。近年来,学校积极参加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单位组织的产学研合作活动。2005年以来,学校共参加了11次产学研对接会并签订正式合作协议84项。有些项目已投入生产,如陶秀成副教授与巢湖市瑞雪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高效甲醛阻聚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完成,并在企业进行试运行阶段。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教师跨入了经济社会主战场,服务社会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学校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中应用型项目逐年增加。

3、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的人文与社会学科相对较强。为加大学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社会的力度,学校整合了校内资源,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地方发展研究中心”,这将在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文化产业的经营、旅游文化、徽文化、礼仪文化、地方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学科优势,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培养文化产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服务于地方和社会发展。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服务芜湖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学校有多位专家教授与芜湖市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如生命科学学院蔡亚非教授与卫岗乳业已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和孙益民教授为联合国首批咨商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地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咨询工作,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物理与电信学院朱向冰副教授与铜陵毅远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LED灯具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环境科学学院陶秀成副教授在企业节能减排领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多家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改造,使企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5、以科研成果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校专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校陈壁辉教授开辟了扬子鳄生物学研究,解决了人工繁育的问题,实现了扬子鳄规模化繁殖,解决了扬子鳄物种保存的问题;生命科学学院吴孝兵教授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扬子鳄保护生物学研究,发现扬子鳄饲养种群可能存在近交衰退的现象,提出通过人工选择性交配繁殖,现已被采用,并正在为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进行遗传资源分析,建立人工选择交配的繁殖体系。由于我校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我国扬子鳄的保护及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走遍中国》、《人与社会》及《大家》栏目等对我校专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方面,我校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的专家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家合理利用土地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及创造有利条件;为近百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为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我校环境科学学院的专家已为400余个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为企业的建设、环境保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6、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学校积极参与芜湖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问题研究,2008,学校有6项课题获得芜湖市政府决策咨询社会性研究课题资助,2007学校 3 主持的《打造芜湖先进文化优势》专题调研报告获中共芜湖市委好评,这些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将充分发挥决策研究对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推进芜湖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安徽师范大学今后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学校深知高校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就要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企业为载体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主动参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社会是高校最重要职能之一,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在高等学校。因此,安徽师范大学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扬自主创新旗帜,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学校的科技工作、学校的事业发展主动地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中去,通过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积极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工作重点与措施如下:

1、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活动

学校近期将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工作的相关文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的积极性。学校将在以后的经费预算中加大对学校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和从事产学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和激励机制。

2、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投入

为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学校将考虑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挑选有市场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科技成果,建立校内孵化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并在适当范围内利用校内预算重新启动应用项目的资助。或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开发。另外学校将继续积极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实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社会”的方针,拓宽选题范围,提高选题水平,把学校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紧密结合起来。

3、理顺科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的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的趋势,学校将在管理和体制方面进行必 4 要调整,制定并完善与之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在适当情况下,学校将考虑组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工作的独立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设一支懂政策、懂法律的科技管理队伍,为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提供政策咨询、法律保障和条件支持。

4、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办法

学校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不仅重视项目的申报,同时重视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果;不仅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同时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要重视应用开发研究。学校将在教师个人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把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科技产业开发,以及应用研究成果也列入重要考核指标,与一般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激发广大教师投入科技开发、服务社会的热情和精力。

5、完善学科结构

鉴于目前学校传统学科老化、学科结构较为单一和应用型学科较少的情况,学校将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优先考虑发展应用型学科,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中培育新的应用学科增长点,改变学校学科现状,提高学校的综合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全面投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为积极投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一伟大的自主创新实践工作中,学校将以此次试点高校的契机为战略抓手,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在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在贡献力量中提高质量,在自主创新中培养人才。目前学校已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加强与芜湖市地方的联系和沟通,为试验区建设献策献力,集成和整合学校科技创新资源,努力推动学校服务实验区建设。

目前,学校与芜湖市人民政府以合作共赢为目标,重点是加强创新领域合作、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交流渠道、加强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建产业化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双方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芜湖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市全面合作关系。双方具体 将围绕文化创意、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主题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目前,学校的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势头较好,随着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时期。

下载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