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攀西监狱改制重组工作推进会东工业强县进程确保社会稳定的报告
会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攀西监狱改制重组工作推进会东工业强县
进程确保社会稳定的报告
凉山州人民政府:
会东县于1952年建县,位于凉山州南端,东南与云南省巧家县、东川区、禄劝县隔江相望,西邻会理,北接宁南,全县幅员面积3227平方公里,辖53个乡、镇,总人口39.2万人,有汉、彝、回等17个民族,距西昌239公里,距攀枝花163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县,交通基础薄弱,境内矿产资源多而不富,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突出。近年来,会东县始终坚持“政府控制资源,地质部门勘探资源,科研部门研发资源,引资引企开发资源,依法依规管理资源”的资源开发新路径,大力实施资源本地化发展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减少了资源损耗,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黑色、有色、化工建材等优势资源型产业。
攀西监狱(即会东铅锌矿,原名301矿)是我县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原因,攀西监狱周边的铅锌镇、小街、老口、甘海、黄坪、野牛坪、溜姑等7个乡镇10万余人仍处于贫困状态。省、州领导及有关部门于1999年在通过深入考察调研后,明确要求会东铅锌矿每年计划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展“治穷、治污、治乱”工作,帮扶监狱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但是,自国家提出了监狱企业退出高危行业的有关要求后,攀西监狱生产经营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治穷、治污、治乱”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这在当
地群众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反应,并成为一个可能影响地方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为加快攀西监狱的改制重组工作,促进会东及周边地区资源整合,推动会东工业强县步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地方社会稳定,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多次与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矿集团)洽谈,与其达成了合作协议,拟由西矿集团在会东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并准备在今年的西博会上签订相关协议,以攀西监狱改制重组、合作开发会东大梁子铅锌矿为契机,投资100亿元以上,勘查会东资源,整合会东及周边地区的有色金属资源,建设采选矿石总规模达到300万t/a的铅锌矿山,在攀西监狱1.5万t/a锌冶炼厂的基础上扩能技改10万吨锌冶炼项目,并最终实现20万t/a锌冶炼、10万t/a铅冶炼、45万t/a硫酸生产,提炼银、镉、锗等多种稀有贵重金属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会东近2亿吨的磷矿资源,建成采选规模达到200万t/a的磷矿山(包括建设2个60万吨的低品位磷矿洗选厂),综合利用硫酸,建成包括6万t/a黄磷、10万t/a磷酸、10万t/a磷酸氢钙在内的50万t/a的磷化工装置,综合利用好低品位磷矿,发展磷化工系列产品,以一个项目带动多个项目上马,一个产业带动多产业共同发展,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着力打造一个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利税达到20亿元的现代化企业,实现就业1万人,顺利实现“三治”目标。
目前,会东县与西矿集团对会东县铅锌产业和磷化工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论证。一方面,会东有建设10万吨电解锌项目,打造铅锌和磷化工产业基地的资源保障,除攀西监狱大梁子铅锌矿120万
吨铅锌金属量外,还在大银厂铅锌矿、长新沙沟铅锌矿等地探明铅锌金属量达到130万吨以上,可以整合云南省巧家县、会泽县、东川区等县外铅锌矿资源150万吨以上。已经探明会东县境内的磷矿8000多万吨,预计储量达到2亿多吨,并先后取得了6万吨黄磷项目的建设权,建设了2万吨黄磷生产线和磷酸氢钙生产线;另一方面,西矿集团作为全国500强企业,在四川、西藏、青海、内蒙古、天津、湖北等地区拥有多个有色金属矿山和铅、锌、铜冶炼厂、磷化工厂,具有较强的地质勘察能力、金属矿山采选能力、金属冶炼能力、化工生产能力以及矿山项目开发经验、技术创新能力,旗下拥有西部矿业、西宁特钢两个大型国有上市企业,具有良好的直接和间接融资能力。因此,引进西部矿业参与并加快攀西监狱改制重组,在会东扩建10万t/a锌冶炼厂项目,建设铅锌和磷化工产业基地,不仅有良好的资源保障、充裕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支撑,有利于会东及其周边地区铅锌资源、磷矿资源的科学开发,更有利于“治污、治乱、治穷”问题的有效解决。特恳请州政府同意,并转呈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由西矿集团、省监狱管理局和会东县地方政府共同重组攀西监狱,并在今年内完成攀西监狱的重组工作,以切实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实现富民兴县的目标。
第二篇: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访问次数: 129 信息来源:六盘水日报 发布日期:2011-04-26 07:19:13 字体:【大 中 小】
(2011年1月15日)
本报记者 黄蜀锦 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现就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六盘水市因工业而立,也因工业而兴,还将因工业而强。通过“三线建设”以来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带动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途径,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在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整体部署中,省委要求我市要率先发展,为全省作出表率。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市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全省实施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
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坚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增比、进位、突破,进一步发挥工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500亿元以上。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
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着力构建六大支柱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煤炭产业。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压减矿井数量,提高矿井单产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煤炭产能达1.5亿吨,产量达1.3亿吨,煤炭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以上。
电力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鼓励利用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1500万千瓦以上,电力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煤化工产业。发挥我市煤炭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建成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全国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冶金产业。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为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扩能改造,建成盘县首黔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发展特钢、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加快推进铝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积极发展铅锌、铁合金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钢产量力争达10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及配套铝
加工,冶金产业产值达550亿元。
建材产业。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装饰材料,鼓励投资建设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建材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水泥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300万立方米,建材产业产值达6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装
备制造产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高新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特色旅游商品等新兴产业,促
进产业轻型化、高新化。
高新产业。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马铃薯、苦荞系列食品、小黄姜、茶叶、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为主,巩固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省重要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马铃薯产品出口基地。
医药工业。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天麻、杜仲、半夏、喜树、金银花等大宗地道药材,扩大GAP种植基地;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枝医药工业园区;继续做大六枝大华制药厂和宏奇药业等医药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医
药企业,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特色旅游商品。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水城农民画、民族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等产
品,打造一批旅游名牌产品。
五、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六项工程
(一)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都要科学编制产业园区规划,确保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集约节约、规模适度、逐步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相对完善的产业加工体系,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产业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社会投资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主动与发达地区对接,优选一批园区进行东西合作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入园项目,在土地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措施、统一管理服务,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实配强管理干部。鼓励设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领办、创办企业。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批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重点产业园区,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左右,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
(二)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工程。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和省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拓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鼓励、引导和督促有关企业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重点在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大力支持利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生产建材等,提高洗煤废水、矿井水、煤矿瓦斯、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推广尾矿回填充填新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集中区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以上,瓦斯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重点企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三)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懂经济、熟工业、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干部管理办法,完善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组织推荐考察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为目标,加快地方和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着力培养高技能技工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满足境内企业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
(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全民创业工程。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按国家规定放开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门槛,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岐视,营造中小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制定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目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壮大创业主体,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典当拍卖、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培育一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比现在增加10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在现
有基础上翻一番,接近10万户。
(五)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进行整合重组,鼓励大企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进行组合,形成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
(六)实施技改扩能工程。以发展现代工业为方向,加快工业升级转型。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充分挖掘驻市大企业的发展潜力,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中小型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大矿帮扶小矿,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发明创造。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先进工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把最新技术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走技术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六、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投融资的重中之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形成全民招商的格局。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途径,明确方向选择招商、规划项目重点招商、依托资源吸引招商、建设园区集中招商、围绕产业配套招商、发动企业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对签约项目要全程精细服务;对在建项目,要持续跟踪服务;对投产项目要继续贴心服务。在项目建设中,凡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重点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东部沿海企业到六盘水市投资兴业。
(二)加大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市、县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市、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服务,完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租赁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建立商业银行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的“绿色评审”通道,加快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优先保证园区用地指标;制定重大工业项目“点供”办法,确保项目落地;加强工业用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配套能力和城市功能;加快电网建设,改善电源结构,保障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关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产权、土地、矿产、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中介组织。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和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总体部署和“1+8”文件精神,着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办事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网上审批、市县联网审批。大力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重大项目建设督查制、软环境建设监测制、机关效能投诉机制等制度,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慢
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七、加强对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督查工业强市战略各项措施的落实,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协调实行指挥部制,市、县级重大项目分别由市、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指挥
长,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明确工作目标。由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尽快制定工业强市战略规划,将工业强市战略的目标落实到规划和具体的项目上。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将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市各责任部门也要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特区、区相应部门。各地各部门要确保按时限完成任务。
(三)加强督促检查。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每年年中和年底,市直各责任部门、各县(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四)强化考核评价。将工业目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情况列为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工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的情况列为对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对在工业强市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五)加强交流宣传。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工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工业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全市促进工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工业强市的理
念深入人心。
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于2011年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