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4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

第一篇: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

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

近年来,洋节不断入侵,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到处过得轰轰烈烈,大受青年人的热烈追捧。与此相反,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人却觉得“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粽子、吃月饼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外国人的节日。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现在不好好保护,以后肯定会埋没掉。因此,我们小组决定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面的这些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状况,我们组进行了如下的调查: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关民间传说多种多样。这些神话了的传说,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是他们对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希冀,一种期盼。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面对无所改观的现实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趋吉时来运转;还有一种节日是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纪念;另外一些节日也不乏对天伦永乐的憧憬。就过年来说,她更属于孩子们,过年是孩子们的童话,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压岁钱的红包,是炸丸子锅里飘出的一缕油香,是一段没有父母呵斥的无拘无束的日子。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凝聚的过程,春节、中秋、端午等一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当今,西方文化正以咄咄逼人之态成为成为强势文化时,我们却不得不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捏一把汗。如圣诞节狂欢的风靡,再如传统的七夕大有被西方情人节替代的可能,搞得现在的年轻人甚至都不愿认祖归宗。在西方节日面前,有着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何故如此不堪一击,这个话题并不轻松。于是我们开始问了,为什么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我们也找到了传统节日落寞的原因:

1: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是令中国节日没落的原因之一。

2:现代中国人古怪心态作祟,赶时髦、跟上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得心态使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兴盛。

4: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5:中国广大媒体因各种原因,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作更多宣传报道,使大家对洋节地了解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清楚。

6:洋节日比较丰富多彩、欢快,而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单调、沉闷,因而洋节日更受青年人喜爱。

我们的建议是:

1、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端阳节教小朋友包粽子,撞红鸡蛋;中秋节做月饼,吃月饼,做手抄报,诵读诗歌等形式的灵活多,样则更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我们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不仅要大力宣扬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创新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能更好地继承和宣扬传统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要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喜爱传统节日。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各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象征意义、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主题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利用特定的传统节

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 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 外化为具体行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如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

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

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元宵节开展

“闹元宵猜灯谜”

活动;

在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及重阳赏菊活动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

神。

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

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活动过程要扎实。如在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蓓蕾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 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一团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同 时,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一是了 解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

“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

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

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二是诵读诗词。

通过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以班组为单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

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三是书信传情。

“每逢佳节倍

思亲”,在节日里让孩子们通过书信捎去对亲人的祝福。、活动形式要创新。

与洋节日相比,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中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

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 起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

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在原有节 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可以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利 用社会实践、班会,充分整合校园、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 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可以开展制灯笼、猜灯谜、拔河健身等文体活动。

5.传统节日文化因与时俱进,在与现在文化结合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振兴民族志气。

第二篇:关于云和二中205班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的调查报告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2009届学生教育调研报告

关于云和二中205班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的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062本01号王幼华

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

一、调查方式

做为实习老师向初二学生发放问卷,总计50份,以计时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二、调查时间

2009年12月圣诞节前期

三、调查结果

㈠中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

100%的学生过过春节,98%的学生过过中秋节,同时也有64%的学生过过圣诞节。但是仍然有10%的学生一直认为传统节日是以公历日历作为计算节日的日期。在是否了解传统节日内涵的问题上,16%的学生选择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一些,但是不多”,没有一位学生选择“很了解,几乎都能把所有节日说出来。”在最后一题“你能填出下列节日的日期吗?(能填几个填几个)”上,10%的学生写出了元宵节的正确日期,34%的学生写出了端午节的正确日期,18%的学生写出了七夕的正确日期,34%的学生写出了中秋节的正确日期,24%的学生写出了重阳节的正确日期,还有10%的学生写出了情人节的正确日期,出乎意料的是,有92%的学生写出了圣诞节的正确日期,但是在100%的学生过过春节的基础上却只有8%的学生写出了春节的正确日期(包括正确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公历与农历不分,汉字与阿拉伯数字不分,错别字连天。

㈡中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中学生最喜欢过的节日,64%的学生喜欢过春节,2%的学生喜欢过元宵节,2%的学生喜欢过中秋节,2%的学生喜欢过端午节,12%的学生喜欢过情人节,10%的学生喜欢过圣诞节,还有4%的学生喜欢过万圣节。对传统节日的感觉,20%的学生选择“记不住日子”,18%的学生选择“吃”,48%的学生选择“团聚”,14%的学生选择“其他”。在是否喜欢过传统节日的问题上,有3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但是只有2%的学生不喜欢。对于春节,有14%的学生认为拜年很无聊。对于比较犀利的对于中西方节日的喜欢选择,26%的学生选择喜欢传统节日,10%的学生喜欢西方节日,64%的学生选择了都喜欢。

㈢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对于体验传统节日的内涵,88%的学生选择了就吃个粽子什么的,只有12%的学生选择了有真正体验过,而且一直是这样的。对于是否需要大力提倡宣传传统节日,82%的学生选择了需要,16%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2%的学生选择了不需要。但是在“我国是否要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目录”的问题上,只有62%的学生认为需要,却有2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㈣中学生衡量中西方节日

对于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80%的学生认为是图个新鲜,14%的学生认为是随众,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1%的学生认为是更有意义。在衡量中西方节日上,26%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传统节日,6%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过西方节日,46%的学生认为二者同等对待,但是有所侧重,22%的学生认为对西方节日只是玩玩,凑个热闹。

四、调查分析

今天的传统节日,已经和我们其他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濒临灭绝。我们为什么要保

护传统节日?老实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快没人过了。西方的情人节年轻人过得津津有味;圣诞节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节日,但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已经沦落为所有的内容都被我们剥离掉,最后只剩下一个吃——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什么都吃。除了吃,其他的东西都被我们忘却。

我们常常说,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

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在印度,从大城市到农村,从新德里到菩提伽耶,没有任何一个印度妇女穿西式的裙服,她们穿的衣服档次、品位不同,但是都是印度的传统服装——沙丽。印度的音乐学校,教的都是印度的传统音乐。

在杭州,从机场到杭州市区的高速公路上,两侧都是“先富起来”的农民盖的楼房: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而且一模一样。难道这些不中不西的楼房就是我们的最终追求?而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地方!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地方!这是江南好风景,历代文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而这些我们在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中看到过的白墙乌瓦、小桥流水,现在完全不见了,只剩下一个西塘、一个乌镇给人们参观。而现在所有这些残存的东西,都只是因为贫穷,当地还没有来得及破坏!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当他们的记忆之中只剩下圣诞节的唯美繁华却遗忘了春节的热闹,只

剩下情人节的浪漫情调却忽略了七夕的传说,只剩下万圣节的诡秘却遗忘了清明节的潇潇春雨——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正确写出清明节的日期!那么,我们的未来,如何去标榜——我们那

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从未有过间断?

五、措施

值得庆幸的是,从上面的结果看,在中学生的心目中传统节日始终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不管他们是否真正喜欢(当然也不排除因为我当时“实习老师”的身份,学生选择给我“标准答案”)。但是就节日的庆祝方式上,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的差异很多时候让中学生选择了更贴近他们这个年龄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正是追求新鲜感的时代,西方的张扬与浪漫毫无疑问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如何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

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㈠国家重视。

在西方圣诞节几乎全国放假,在两周及以上的时间内,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而

整个城镇也装饰一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包括万圣节、感恩节等。中国的节日首先是假期不足,使人们无法有时间与心情去感受节日。

㈡赋予节日新的内涵。

可能现在的人已经不关心屈原是谁,甚至有人觉得屈原性格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其在政局

上的不得意。况且因此原因而自杀,也不是值得赞扬的事情。所以,他的很多精神在今天已很难推广,我们应该为这些节日赋予新的意义,在年轻人对节日感兴趣的前提下去了解屈原,而非标签化的给屈原和这个节日一些内涵,强迫年轻人去接受。

㈢配套行业的发展。

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物非常之多,也很有意思,而我们除了春节,其它节日除了吃的几乎没有其他道具类的东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洋节在中国非常热而传统节日反而遇冷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作为一名初二的学生,接受语文教育已经有8

年之久,但是却连公历与农历都分不清楚,汉字与阿拉伯数字不分,错别字连天,甚至还有学生把“正月”写成“蒸月”,还有很多的学生,春节和元旦都能混淆,这不得不提醒我们语文工作者,语文教育固然要扎根文本知识,却也不能忽视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深入去了解我们一直自负灿烂的传统文化。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点想法。非常伤心地看到当前传统节日面目全非,失去吸引力,也非常

期待传统节日的复兴。

附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卷调查

1、你和家人或朋友曾经度过哪些节日?(可多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

□重阳节□端午节□七夕□冬至

□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

2、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单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

□重阳节□端午节□七夕□冬至

□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

3、中国传统节日使用___________日历作为计算节日的日期。

A.农历B.阳历

4、对于大多数传统节日你的第一感觉是 :

A.记不住日子B.吃C.团聚D.其他

5、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对此你的态度如何?

A.喜欢,可以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文化B.无所谓,家里人过这些节日,凑个热闹

C.不喜欢,没有必要

6、春节时去朋友或亲戚家拜年会不会觉得无聊?

A.会B.有一点点C.不会

7、你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多少?你能讲出一些来历或故事吗?

A.很了解,几乎都能把所有节日说出来。B.不是很了解,没兴趣。

C.知道一些,但不多。

8、有没有真正体验传统节日的内涵?(如自己包粽子,赛龙舟,舞龙舞狮等)

A.有,一般都是这样过的B.很少这样过,就吃个粽子什么的。

9、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你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宣传?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10、在周边国家抢注的传统节日中,也有中国的传统节日被别国抢注,你认为我国是否要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目录?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11、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A.中国传统节日B.西方节日C.二者都喜欢D.二者都不喜欢

12、你认为大家喜欢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是:

A.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B.新鲜,觉得好玩

C.随众心里D.其他

13、如何衡量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

A.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B.西方节日比较有氛围有趣,应该过多点西方节日

C.二者同等对待,但是有所侧重

D.对西方节日只是玩玩,凑个热闹

14、你能填出下列节日的日期吗?(能填几个填几个)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

第三篇: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赵金霞(学员)发布时间: 2010-11-21 10:33:58

一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向社会和文化及伦理方面的扩展。在教育领域,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具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外,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应,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丰富和拓展,涵盖环境教育、发展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文化多样性教育等多种领域。这些教育领域将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适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传统节日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节日与一个民族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的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着该民族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在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实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这些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文化逐渐深入,对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传统节日日益被年轻人冷落,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已不知道或者漠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非常紧迫。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接受传统美德的影响与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之,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青少年一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进行传统节日及传统美德教育。如:利用语文教材中重阳节诗词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的向往,又能让学生从这些重阳节诗词中感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寓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在初中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演一回“端午传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及重阳赏菊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我们还在原有节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在清明节开展活动时,我们总是采用踏青、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学生对这种过节的形式不太满意。于是我们开展了清明节祭文、墓志铭评比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更珍惜生命,懂得尊敬逝去的人。家长们对于此项活动非常满意,给予了大力支持。

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环境往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还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浓厚校园氛围。

第一、我们在校园中布置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展板,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第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进行传统节日的宣传,有效地弘扬了民族文化,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性,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第三、通过信息技术,扩大宣传的成果。我们指导学生制作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的网站,并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全校学生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必行,也十分可行。在年轻一代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忘之时,我们利用课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之调查报告暨总结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之调查报告暨总结

时间:2013年11月28日pm3:00

地点:NIT清心广场

调查对象:NIT在校 学 生

今天,我们组10多名同学对在校生关于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做了一系列实地访问调查,我们设置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不同知识的问题要求被采访者回答,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发现了如下情况:

首先,是我们同学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令人欣慰:超过74.2%的受访者依然认为度过并庆祝我国的传统节日表示兴致勃勃,相比那些盲目随西洋节日的群体数量来说更胜一筹,这说明我们同学绝大部分还是保持有对传统节日的向心力的;然后,我们又问及对度过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清明等的气氛感受怎样,结果令人吃惊,竟然超过60%的人抛出如同“串通”好的答案:远远没有小时候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了,表示现在已经找不到那个年代的回忆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结果开始出现分化,表示没有时间占主要成分,其次是常年在外,没有在家和亲朋好友一起度过节日那么惬意,所以对传统节日的感觉越来越淡,者着实令人担忧。随后,我们又提到对传统节日的知识了解多少的问题,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的具体日期,至于知道那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的情况例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这些更“专业化”的概念那就更加不理想了。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说把中国的七夕节改为中国的“情人节”,又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同意,我们都知道情人节是西方人的说法,虽然二者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这就折射出有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流逝。

人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可是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该如何提升传统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我看,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全面现状导致的文化上认同缺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任然不能通过目前的生产力来迅速得到满足,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就是很好的折射。

物流1班

第五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二中

王丽霞

传统节日文化与中学生德育课程的对接就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其中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赋予新时代新学科的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水平。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化,少年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际,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节日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再加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生活中觅传统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传统的影响。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精妙的传说,有经典诗文、独特的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它们是千百年来千秋万代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传统节日探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现在初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引导学生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活动中品内涵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学中,怎样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3)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争辩,有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比较中得新知

和洋节日相比,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组织各种类型的校际、班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接受中悟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在学校,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艺术节”和“西方传统节日艺术节”活动。中国传统艺术节,就在校园里挂起了大红灯笼和中国结,让学生穿唐装,舞龙灯、扭秧歌、抖空竹、剪纸,在教室里过道边展示中国书画作品。学校也可以组织“唐人街”和“洋人街”,不同小组的学生尝试过不同的节日,进行东西方节日的擂台赛。

我相信,将传统节日与中学生情感教育巧妙结合起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情感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又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下载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