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录用的医生和实习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新录用的医生和实习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为提高全旗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现结合全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技术培训考核制度
(一)由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防保组)和医务科负责每年定期对新上岗的临床、医技科室执业医生和进修医生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其中,传染病报告病种、时限、程序、方式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规范要求等要作为培训重点。对公共卫生科(防保组)新上岗人员要增加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和传染病信息常规分析技术的相关内容培训。
(二)由公共卫生科(防保组)和医务科组织开展院级全员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培训采取以举办专题讲座为主,以科室集体业务学习和网上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由公共卫生科疫情报告人员或邀请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院临床、医技等传染病报告相关科室全体执业医生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卫生部下发的部分传染病诊断防治相关文件和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
(三)公共卫生科(防保组)和医务科统一组织对新进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培训效果考核,考核方式为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笔试和现场测试,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院级全员
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限期再次受考核,如仍不合格,脱岗学习一周,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再上岗。
二、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一)网络直报计算机为秘密级专用计算机,专机专用,专人管理,不得挪作他用和利用该计算机从事与网络直报无关的操作,并避免使用公用的计算机登录网络直报系统。
(二)网络直报计算机设置系统登录密码和用户帐号的使用密码。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期(至少每月一次)更换用户帐号的使用密码,密码设置为不少于8 位的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组合而成的较强密码。密码由疫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自行保存,严禁转告无关人员。
(三)网络直报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升级软件,更新病毒库,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不得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四)严禁安装一机两用操作系统和将计算机设定为网络共享以及将机内文件设为网络共享文件。
(五)严禁外来光盘、U 盘、移动硬盘和软件接入网络直报计算机或运行。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的,须先行杀毒处理,证实无病毒感染后,方可使用。
(六)不得在无关人员在场情况下操作疫情专报系统,因事离开,必须退出系统,关闭计算机。
(七)登录传染病直报系统须通过VPN 加密隧道,严防疫情信息
外泄。
(八)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的正式报告数据只能在正式版的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报告,测试版仅供学习和测试使用,具备正式版使用权限的用户方可使用测试版。
(九)发现帐户信息泄露,须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本级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帐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通过修改密码,恢复该帐户的报告权限,同时保留书面情况记录。
(十)如掌握用户账号使用密码的直报用户调离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岗位时,应及时向本级系统管理员报告,请其修改原帐户信息后,方可继续使用。
(十一)建立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使用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使用时间和使用人操作记录。
(十二)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电脑故障,贻误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或疫情信息外泄,造成不良后果者,依法追究责任。
三、检验、影像部门检查登记及反馈制度
(一)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验结果和检验日期;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 超室等)检查登记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和检查结果。医院检验科、放射科和B 超室等有关医技科室的纸质登记簿或医院信息系统(HIS 系统)格式设制应包括以上项目,检验师或影像医师在登记病人检查信息时不得漏
登或项目缺漏。
(二)对门诊和住院部门送检或开单的病人检出异常检验或检查结果,特别是对于传染病诊断有确诊或临床诊断意义的病原学、血清学、临检指标和病理影像,应在出具检验、检查结果后,除将报告单交予病人外,应在两小时内将异常检验或检查结果报告单送达送检(开单)科室或医生,并做书面反馈记录或由送检(开单)医生签字接交。
(三)医院对临床医生授予浏览查看检验、检查结果的权限,在检出异常检验或检查结果后告知送检(开单)医生及时查看。
四、传染病暴发、聚集性症候群处理制度
(一)处理对象
1、传染病暴发。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出现。
2、聚集性症候群。指短期内群体性集中出现的症候群(指相对固定的几种症状的组合)个体,聚集性症候群往往多见于同一原的传染病暴发疫情。
(二)监测和报告
临床、医技科室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或公共卫生科(防保组)在疾病谱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短时间内急性传染病集中就诊或原因不明聚集性症候群,由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在两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防保组),由其收集有关信息,统计分析疾病分布特征,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对可疑院内感染事件计算其罹患率,参照本院或科室既往医院感染水平,证实是否存在院内感染流行
或暴发),初步核实、判断疫情性质后报告主管院长。如不排除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确定为疑似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事件,由公共卫生科(防保组)以最快捷的方式报告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
(三)调查和处置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医务科(防保组)召集本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疾控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对疑似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研判。
2、在对病例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以及科室分布进行准确、详实描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是否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如确系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事件,调查、推测其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流行因素,并紧急采取病例救治、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初步控制措施。同时,技术专家组紧急会商,制定预防控制方案。
3、对发病人数多、分布范围广和社会影响大的事件,应成立院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负责诊断、治疗、抢救等工作)、疫情报告管理组(负责疫情报告和个案调查)和后勤保障组(负责药品、设备、器材、病房设施的调拨、调配和采购)。
4、密切关注控制效果,如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未得到有效控制,须继续深入展开调查,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5、整理资料,分析总结经验,撰写、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四)日常预防控制
1、公共卫生科(防保组)利用周会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对传染病与
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传染病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专题培训。
2、药械科、总务后勤科(防保组)根据使用损耗情况提出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和预防药品等应急处理物资的储备计划,报经批准后采购落实,并定期盘点出入库情况。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4、严格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理。各病区的污物和医疗废弃物通过病区污物通道送至固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5、院感管理科(防保组)负责组织安排对本院医疗工作地点和病区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并进行督促检查和日常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
三路里卫生院
第二篇: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培训对象: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尤其是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和重点科室业务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上岗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时间: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新上岗人员8月培训。
4、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必须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部下发的新发和重点防控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选择性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等相关内容,以及本县及本辖区近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5、考核评估: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6、资料收集:培训资料的收集归档须有培训通知、课件、学员签到单、考卷及培训总结。
第三篇: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
2、每年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至少四次以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3、每季度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4、对我院医务人员和村医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培训后测试,测试结果纳入年底个人考核指标。
5、每次培训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并及时打分,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6、保存培训通知、签到册、课件或讲义、培训效果等记录。
7、每次培训要有影像资料,培训材料整理装订,留存归档。
第四篇: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
2、每年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至少一次以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3、每年对乡村医生进行至少一次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4、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对培训结果考试合格后进行录用。
5、每次培训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并及时打分,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6、保存培训通知、签到册、课件或讲义、培训效果等记录。
第五篇: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营山同仁医院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一、传染病防治法的制定与修订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二、传染病分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5种。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将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将新发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亦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丙类传染病:10种。
三、报告人
卫生部2003年第37号部长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四、报告时限
卫生部2003年第37号部长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甲类: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内;乙类: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丙类:在24小时内报告
五、报告方式
37号部长令第十条、第17条规定的报告方式为:网络、电话、传真,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六、院内报告方式
1、传染病报告卡。责任人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应项目齐全,有确切详细地址,14岁以下者注明家长姓名。
2、传染病登记本。上报的传染病疫情须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与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相符。
七、法律责任
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第69条规定:
1、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臵的;
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
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2、降级、撤职,开除,吊销执业证书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它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
3、刑事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卫生部第37号部长令第40条规定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情节严重者,暂停执业6个月至一年以下,或吊销其执业证书
营山同仁医院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