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

时间:2019-05-12 12: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

第一篇: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

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

唐诗

(历史文化学院1041064139)

摘要:女性生活质量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女性休闲问题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涉及女性休闲空间、休闲影响因素、休闲功能、休闲差异、休闲消费,休闲跨文化以及休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的研究文献,然后针对时间限制因素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对比、梳理,并作出简要评述及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女性休闲限制因素时间限制

一.引言

休闲是人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消费自己的闲暇时间,并从中获得身心满足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满足休闲动机而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就称为休闲方式。人们在实现休闲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中休闲障碍,指限制或妨碍女性参加休闲活动的质量、期限、强度、频率以及其他妨碍享受休闲的因素。杰克逊(Jackson)把休闲障碍归纳为前置性障碍(antecedent constraints)和干涉性障碍(interveningconstraints)两大类。1991年,克劳福、杰克森和戈比(Crawford, Jackson&Godbey)开创性地把休闲障碍分为内在障碍、人际障碍和结构障碍3种模式。其他学者提出的关于女性休闲的限制因素大多可以纳入这种模式。内在障碍是指影响一个人的爱好或导致其对某一种休闲活动缺乏兴趣的因素;人际障碍是限制女性参加休闲活动的一种干预性因素;结构障碍是一种与他人无关的干预性因素,它阻碍个体休闲愿望向休闲参与转化。

二.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女性休闲的限制因素包括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结构障碍在女性休闲3大障碍中所占比重最高,时间障碍和收入障碍构成女性休闲活动的主要障碍。

(一)国内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1.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现状

据冯媛媛,张朋在《近十年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现况分析》中的统计,在国内,从2002年到2012年的是十年间,我国女性休闲研究有 57 篇(占总所有女性休闲研究数量的 44%)论文以对女性休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为主,其中里面 39% 论文以休闲体育为主题。可见,国内对女性休闲研究内容集中在限 1

制因素,休闲体育,内容较单一,研究层面狭窄,且很多研究者依然着眼于定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定量化研究。

2.研究者对女性限制因素的理解

熊欢将外界因素归因为女性休闲运动的限制因素,例如政策上的局限性,缺乏一部专门为女性体育参与设立的文件;文化观念上的社会角色和媒体宣传不到位;以体育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女性资源组织不完善;城市体育休闲空间的分布出现了阶层性的分化。熊欢主要从女性体育的角度,围绕社会功能谈及了体育运动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概括性的建议。

张象等从传统的角度解释了女性限制因素。自身限制包括:第一,女性自我观念,比如,女性认为自己缺乏舞蹈基础或游泳的天赋,女性就会在选择体育休闲活动时首先将跳舞或游泳排除在外;第二,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和思想也使已婚女性认为自己对家庭负有责任,所以休闲以配合家庭成员为主,多以陪伴家人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而以自己为主的休闲体育活动比较少;第三,女性性格,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能力选择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第四,女性个人经历比如一个女性曾经在一次长跑或球类运动中受伤,那么这样的经历将会限制她以后对该活动的选择;第五,技术技能,体育活动项目都有各自的技术,这对于许多女性,尤其是未受过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女性来讲更是休闲体育活动的障碍。张象等将社交限制翻译成伙伴限制,这也与女性有较强的依赖性有关。女性经常独自做某项运动时往往会中途放弃,有同伴相互勉励时,就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而结构限制是指时间,经济能力,运动后的不适感等。但他们只是从定性地层面解释了女性限制因素,却没有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定量地研究,缺乏深刻性。

(二)国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1.相对而言,国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多元化, 关注到以及女性对自身形体、男性看法心理学等方面对女性休闲的影响。

国外,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们较多关注的是休闲空间中的女性尴尬处境和私密空间中女性休闲的父母影响。James考察了女孩们在公共游泳池所体验到的男性注视的尴尬。这就是女性自我形体的关注对其休闲产生的影响。Liechty认为女大学生及其母亲的体形、外表信念(beliefs about appearance)对其休闲构成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包括4种类型:参与限制、享受限制、运动类休闲限制以及促进减肥的活动限,超过92%的妇女报告至少体验到与外表有关的4种限制因素中的一种。大约45%的妇女不选择参加某些休闲活动是因为担心她们的外表不理想;60%的妇女仅仅是为了减肥而参加她们不喜欢的活动。Herridge等探讨了女性意识和浪漫爱情对女性休闲的影响。对于已介入男女两性浪漫关系的女性来说,因迁就男性伴侣的休闲需要,从而导致她们与朋友、家人以及非伴侣之间的休闲冲突。由此说明,她们的浪漫关系并未使其拥有休闲自主权,反而限制了女性们的休闲需求。

2.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包括对有色人种女性、少数民族女性、低收入女性、残疾女性、同性恋和双性恋女性的休闲研究。对特殊身份妇女休闲构成挑战的休闲语境研究也是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蒂策等揭示了行动技能、乐趣对女性参加有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发现同性恋母亲经常能够发现更多的休闲,因为在她们的生活中没有由性别导致的社会角色。

此外还有学者发现由于主流社会观念,老年女同性恋者在休闲活动中遭遇了明显的歧视,利特尔对特殊身份妇女休闲构成挑战的休闲语境研究也是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Jacobson通过对老年女同性恋者的调查,认为耻辱和歧视影响了同性恋老年妇女的休闲。Parry并不把不孕症看成是对休闲有积极影响的因素。相反,不孕症对妇女休闲有多种不利影响,Shannon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罹患乳腺癌反而促使妇女们追求积极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三.国内外时间限制因素的研究成果

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丘斯特(Thomas Juster)所说:人类活动最终的约束是时间。如何安排每天24小时的时间关系到女性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幸福程度。时间使用情况调查是女性休闲调查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

(一)国内时间限制因素研究限制现状

1.女性休闲时间量现状

2001 年的全国第二次妇女地位调查显示:与 1990年相比,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 4.01 小时,比男性多 2.7 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 1990 年缩短了 6分钟。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 小时,仍比男性多 1.6 小时。虽然平衡工作、家务与休闲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缺乏时间显然成为职业女性发展休闲的“硬性”障碍。《2006 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指出,大中城市已婚女性业余用于家务的平均时间为 89.28 分钟,明显高于未婚女性的 71.94 分钟。有孩子的已婚女性每天用于做家务的时间在 1小时以上的,占 65.5%,而没有孩子的已婚女性为43.1%。

2.女性休闲时间限制因素研究结果

林嘉玲等以广州女性休闲为例,对女性休闲的时间限制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对女性对时间的限制认知,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级别和收入情况对休闲的影响线性分析发现,在构成女性进行休闲的障碍一题中,分数最高的分别是时间、收入以及外部条件,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四点具体特征,第一,85.1%的被调查女性认为 “时间”是其主要休闲障碍因素,另外有59.9%的女性选择了“收入”。第二,不同年龄群体的休闲障碍存在较大差异:在 18 ~ 25 岁这个群体中,81.3% 的女性视时间为主要休闲障碍;26 ~ 35 岁和 36 ~ 45 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上升至 90.2% 和

89.6%;46 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大多工作较稳定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下降至 75.7%。第三,不同婚姻状况群体的休闲受时间限制程度不同:已婚,未有小孩和已婚,第一个小孩未成年的女性群体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高达86.3%、91.1%;未婚女性将时间视为休闲障碍的比例下降至84.2%;已婚,第一个小孩已成年的女性休闲时间增加,视时间为休闲障碍的比例低至 77.7%。第四,不同职业类型的女性休闲受 “时间” 和“收入”影响程度迥然不同.视时间为主要休闲障碍的职业群体主要是个体户,占 95%.紧跟其后的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 92.3%.公司普通职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这两类群体视时间和收入为她们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 87.0%、88.0%、67.0%、95.1%。最

后,学历越高,休闲时间拥有量越多。由此可见,其成果显著,对今后的研究起了模范和铺垫作用。

在陶伟等的以广州高校女性教职工为例,对女性的户内户外的休闲时间总量,户内外休闲时间段,年龄,学历等因素进行了具体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性教职工的户内的日常休闲行为户内时间总量特征:日常休闲时间总量以2~3h为主,其中 19~30岁的女性的日常户内的休闲时间总量以2~3h为主,31~40岁的女性以1~3h为主,41~50岁的女性以2~3h为主, 51~60岁的女性以1~2h为主。对学历属性分析,学历越高,户内日常休闲时间相对越少。对家庭结构属性进行分析,单身女性的时间量以2~3h比例最高;而已婚两口、三口、三口以上家庭结构女性一般都在3~4h之间,其中以已婚两口之家女性的比重最大,将近50%,看来已婚两口之家女性的户内日常休闲时间相对较多户外时间结构特征:户外时间总量主要集中在0~2h, 户内休闲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30-24:00之间,而户外休闲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7:30-19:30之间。

由林嘉玲等,陶伟等的研究对比、综合发现以下特征:

1.在婚姻状态层面,广州女性职工中的已婚并有成年子女的群体有最多的休闲时间,这适用于广州高校女性职工,这可能归因于,子女能够减轻部分的家务活;

2.该群体中多为46 岁以上的女性群体,他们大多工作较稳定,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有最多的日常休闲时间为2-3小时,所以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最低,该结论在两组实验中均符合;

3.学历越高,休闲时间越多,且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户外休闲,该结论是两组实验结论的综合。

(二)国外女性休闲时间限制因素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主要是从男女角色对比的角度,研究收入,孩子对女性休闲时间的影响。研究者普遍发现女性的休闲时间少于男性。肖(Shaw,1985)在研究中发现,女性的休闲时间少于男性,这种性别差异在周末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瑞典的Hallberg(2002)专门研究了夫妇同步休闲问题。研究显示只有约12%(每天45分钟)的同步休闲是由积极同步引致的,夫妻关于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决策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高度相互依赖的。当有共同休闲的条件时,收入高的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别人在一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与配偶相处的时间较少。尤塔以日本家庭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在双收入家庭中,丈夫的帮助能够减少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较高的收入会减少个人的家务劳动时间,同时增加配偶的家务劳动时间。霍南(Horna)研究发现,在家庭休闲活动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家庭对很多女性而言是主要的工作场所,而且大部分在家时间都是边工作边休闲,工作和休闲的界线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半休闲”。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的妇女平时的闲暇时间都比她们的伴侣少;家中有幼子的妇女闲暇时间的减少比男子多。

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更加有趣,他们的研究建立在长期多年的多因子跟踪调查,收集动态数据,定义休闲现象,从而得出生动有趣又适用于现实生活的结论。

四.结语

目前具有代表性也是应用最多的休闲研究期刊是都是海外杂志,例如

Journal of Leisure Reearch,Leisure Studies,Leisure Sciences。国内相对于国外,女性休闲研究最近今年刚开始起步,尚待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定性、定量分析的进一步深入。第二,注重女性休闲的内部差异性研究。第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希望随着诸如《旅游学刊》等刊物的出版,国内女性休闲研究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象,赵祥,蒋雯,李杉.中国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研究[J].成都大学学

报,2008,(1).【2】 熊欢.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J].体育学刊,2012,(19-6).【3】 陈建国,袁继芳.影响女性休闲运动的因素.安徽体育科技

[J],2005,(26-2).【4】 宋立,中谭申,周胜林.近10年西方女性休闲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第二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5】 韩琳琳,郭鲁芳.国外女性休闲研究综述[J].国际经济观察,2006,(11).【6】 郭鲁芳,韩琳琳.女性休闲障碍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9,(11).【7】 林嘉玲,甘巧林.广州市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素分析及其整合研究[J].云

南地 理环境研究,2011,(23-4).【8】 冯媛媛,张朋.近十年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现况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

报,2012,(22-5).【9】 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昆明大学学

报.2006,(2).【10】 柯倩婷.中国职业女性休闲的“阻”与“畅”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6-3).【11】 陶伟,郑春霞.女性日常休闲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以广州高校女性教

职工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3).【12】 胡宇娜.国内外女性休闲研究综述[J].新西部,2008,(24).

第二篇: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障制度则是老年社 会保障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养老问题研究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文献 中,自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并经历了数年的快速发展以来,关于养老 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效率研究则更加盛行,出现了大量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经 典性文献。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

虽然许多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普遍认为农民应该同 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实际上,也是把农民直接纳入全民基本保障制度之中 ①,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期达到福利公平。所以,对养老保险制 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涵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西方国家有两个主要流派对养老保险理论进行研 究:政治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前者以经验描述的方法重点研究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在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后者运用新 古典主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养老金制度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和各种养老金制 度安排产生的经济绩效。在遭遇改革和实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两派理论出现汲取 对方精华,相互融合、互相补充之趋势。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养老保险的基础理论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养老保险效应研究、关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财政支持等。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政治经济学派以政治因素在养老保险 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注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赋予公民养老的 社会权利,提出工业制度论、社会民主论、国家中心论等。工业制度论认为,经济发 展促使社会对服务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包括养老金支出 增加,而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民主论认为,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和其他社会 福利计划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养老金政策反映了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组织与政 党之间斗争的结果。国家中心论认为,民主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有积极影响。新古典 经济学派以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人在生命周期内效用最大化为出发 点,注重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角度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及政府介入的起源,提出市场失 灵论、个人短视与父爱主义论、再分配论等。市场失灵论认为,逆向选择引起市场失

第三篇: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从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来看,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受到资源与环境边界限制的,市场价格会向人们传达资源稀缺的信号,所以人们不必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增长。随着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逐渐受到理论的挑战。以持续增长不可能性为代表的发展观就认为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扩大和延伸,经济增长必将到达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研究经济与环境的问题上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部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随着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普遍认同,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环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环节的整合和互补,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3〕。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期实现“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英国生理学家艾什比提出了一个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社会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可将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调控。生态控制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整体有序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自我调节原则。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己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国内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很多,基本覆盖了关于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于这些文献进行分类论述。

服务业循环经济概念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开始在我国出现。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事: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从而建立一种新型态的经济(曲格平,2000);循环经济追求资源利用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是一种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邹声文,2003);当前,我国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是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订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过河循环利用为核心,一减量化、在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所谓服务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服务行业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的经济。在其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琪虎、朱国伟,2003)。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循环型服务业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服务业,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并辅助第一二产业,以形成整体循环经济的服务业。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服务各行业要成为“循环型”行业,必须践行“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同时由于服务业本身特有的“流通和服务”的特性,起着连接其他产业、社会生活的纽带作用,所以循环型服务业还要求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连接和促进循环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邹平,杨永生(2006)提出了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关于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研究。曹盈(2007)从我国服务业发挥在那现状出发研究,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各省市之间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产业资产利用率普遮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于文武,姚亮(2008)也研究指出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主要观点包括:(一)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服务业粗放经营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矛盾,劳动力低素质与对高品质服务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低级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使服务业增长方式真正向集约式转化。(二)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第一、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要求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并促进其发展的服务业也应当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现实的客观需求。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目标,绿色服务产品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曹盈(2007)认为要从小、中、大三个角度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把企事业单位层面归为小循环发展模式,把行业和区城层面归为中循环发展模式,把产业和社会层面归为大循环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王荣玉对服务业循环经济方案的理论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从理论上严格科学地定位三产各分支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分层次上和等级上划分四个部分从行业层次上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尽量做到清洁生产;从行业群落层次上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建立良好的再生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在废弃物层次上尽量实现无害减量和资源化上;在服务对象参与层次上,鼓励广大的公众参与,建立有奖举报和有效预防制度,最终建立三产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黄金贤(2006)则从产业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减污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区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和全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历年的发展进行了评价,但这一体系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刘娟和谢佳平(2010)从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往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李璐璐,黄贤金,石志宽(2006)以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研究作为立足点,构建了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再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汪友结,张建新,黄贤金(2006)以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为背景,指出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与传统服务业规划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①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从服务业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规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规划。②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结合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力求通过循环型服务业的建设,促进循环型第一二产业的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③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出发,引导有利于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生产、市场和消费行为,推动市场向循环型方向发展。崔兆杰 马新刚,张凯等针对服务业行业多且其关系复杂等特点,在确定整个循环经济规划大纲的基础上, 提出了服务业规划的四个步骤: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规划目标—确定规划内容—选择与确定优先工程,此法可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服务业的规划提供参考。关于构建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陈昌春,黄贤金,于文武,姚亮等诸多学者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作了益的探索。主要观点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政府要建立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型的综合决策机制,采取有利的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扩大公共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从诸多相关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拓宽了有关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对更深入的研究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切实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相关学者几乎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而且,我国学者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限于定性探讨,定量分析极少,理论研究居多,实证分析较少。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具有广泛说服力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四篇: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文献综述

一、选题原因

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已经步入迅速发展时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从事的大都是艰苦繁重、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工作,承受着优胜劣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压力。而在“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农村中,女性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地位,女农民工进城后相对于男性农民工来说,女性农民工可以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关注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人口的入城,而且体现为人的生活在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上文明程度的融合、提升。如果女性农民工的权益被忽略、被隔离,就难以真正实现人人平等,难以达成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也就不符合城市化的初衷。另一方面,女性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可以吸引男性农民工的入城,加大这些农民工入城的可能性和稳定性,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农民工在城里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中,成为“城市边缘人”,孙丽艳(2006),保护农民工权益意义重大,它事关解决城乡矛盾和 “三农”问题,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熊坚(2008)。邵吟筠(2009)指出农民工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和城市社会的必然现象,而作为农民工具有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强、数量大等特点。宣璐(2007)在《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缺失及其保障》中提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农民工权益缺失,得不到公正待遇的根本原因。丰雷(2009)认为农民工之所以会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权益保障法规的不健全及执法不严,城乡分治导致的观念歧视,农民工素质的束缚及不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权益保护上首先是要树立公平、社会正义、人权保障的法律理念,在这基础上完善弱势群体的表达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劳动法律制度,张芸(2006)。许杏彬(2004)认为现有的法律体系在面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缺位、滞后和乏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在平等就业权、劳动条件权和教育(培训)权、社会保险权的保障及其维权组织的建立,农民工受损的原因集中影射到法律制度的不足当中,并建设性的提出应当建立“征服、工会、社区”三位一体农民工劳动权益网上服务系统,熊序明(2010)。王立平(2007)更是指出农民工不仅仅没有完善的表达机制,其自身的选举权、被选举权也难以实现,在城市的管理中也没有资格参与其中。许中甲(2007)认为农民工法律援助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保障司法公正和人权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王雅芬(2007)提到尽管男女平等的原则已经被普遍接受,但依然普遍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对妇女的歧视还存在着,甚至有恶化的趋势。石

彤.王宏亮.李芳英(2010)认为在社会学研究发展中女性社会学正逐步走向独立,但应当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郝亚冰(2010)则从社会学、管理学等角度论述了女性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女性农民工的权益缺失状况及其基本成因,探讨了女性农民工的维权障碍与维权机制,提出了构建女性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的具体设想,而宋彬(2007)则在社会排斥的视角下认为女农民工在城镇务工过程中受到城乡排斥和性别排斥的共同作用下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周亮亮(2010)则提出在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环境下,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主要是在经济权益和劳动就业方面做出努力。周风斌(2010)认为在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建筑行业中,如要更好的保障农民权益应当提高建筑业的就业门槛,并农民工进行培训和指导。王次富(2010)认为在少数农民工权益保护上文化权益是最具有特色的权益,应当从饮食、宗教、教育、节日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李莎(2007)立足于行动选择的视角,提出情境理性行动分析框架,阐释了农民工群体的权益缺失与侵害状况,探讨面对权益受损和权益剥夺,农民工所采取的行动及其背后的直接与深层次社会原因,并尝试性地从政府作为的视角提出对策。刘震(2005)认为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逐步达到农民工、用人单位和政府等各方良性互动的状态,政府和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当前农民工保障机制的困境。杨豫(2009)认为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应该不断加强对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责任,为保护农民工就业权益做出科学的决策。赵明海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权益保障机

制研究——以潍坊市为例》(2009)认为要解决农民工的权利保护应该要从经济权益(农民工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安全卫生健康权益、居住权益)、社会权益(培训教育权益、社会保障权益)、政治权益三方面进行权益的保护。徐敏(2010)认为不断改革我国现行的各类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恢复农民工的国民待遇,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刘力子(2008)认为强调女性视角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唤起女性及社会一起去实现男女真正平等与和谐的终极目标。

三、我们的思路: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对女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观察思考,发现女性农民工权益缺失严重,社会亟需建立维护女性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确定把女性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与对象;其次是通过对现状的定性分析,找出目前制约女性农民工权益维护的一些深层次原因;第三是通过对现有女性农民工维权方式的分析,寻找维权理念、维权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四是通过对政策、机制等分析研究,结合原因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构。

下载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简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