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题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学术声誉测评
发展传播学视野下与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传播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本土发展传播学研究现状分析
选题:新闻传播学术内期刊的学术声誉测评与分析
: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文本表徵、内容选择与传播学术生态关系初探
基于cssci 2012-2013来源期刊的分析 提纲:
一:研究目的1、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
2、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传播媒介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展示窗口,理论研究对提升文化
软实力至关重要。
3、考察中国传播学术期刊学术生态现状,为建立中华传播学术共同体提供思路。二:研究路径与方法(数据与研究问题)
数理统计与分析归纳(量化分析)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文本内容分析法,分析单位为“篇”,测量变量包括:发表年份、期刊分布、作者单位、性别、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理论模型范式研究
1、有效论文统计量
以2011-2012年传播学术期刊刊登论文作为研究统计量
1、当代传播
2、国际新闻界
3、现代传播
4、新闻大学
5、新闻记者
6、新闻与传播研究
2、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3、研究议题
4、研究方法
5、理论模型范式研究
三:结论
1、我国传播类学术期刊现状、问题
2、提高传播学术期刊学术声誉,(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加强学术交流,建立华人
传播学术共同体
3、理论研究根植于民族国家成熟的本土文化,传播研究本土化
第二篇:新闻传播学术文章
摘 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出现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消费主义也随之抬头。消费主义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不断地向大众展示出消费带来的快乐,鼓吹大众不要满足于现实需求,而要追求更高的消费,在消费中“忘我”。中国的现代广告渗透着浓重的消费主义的内容,其在驾乘消费主义“东风”的同时,也加速了消费主义在社会中更深更广范围的传播。在消费主义和现代广告扭结一团的情形下,中国的广告受众承受着如何的沉痛?笔者在基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把广告受众之痛归纳为:
一、恋物情结泛滥;
二、对公共事务的冷漠;
三、个性的集体迷失;
四、享受真实的权利遭到剥夺。
关键词:消费主义;广告;需求;物质产品
一、消费主义与中国社会
1、消费社会的出现
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已不同程度显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教义,即认为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首要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实行,及时行乐的思想开始在美国社会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品牌成为家庭词汇的时候,当过多包装、加工的食品广泛出现的时候,当汽车占据了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的时候,典型的消费主义就在20世纪的美国出现了”[1]。
消费主义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扩散到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消费主义自80年代开始,逐步在我国蔓延开来,正在中国产生相当的影响。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社会结构急速转型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时代。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增加,使得刺激人们消费欲望、创造稳定增长消费欲求成为我国政府推动经济改革时政治日程的重要特征。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持续调整,使国家和经济日益混合在一起,因而这种国家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这种管理并非一种单纯的维持,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塑造。而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种鼓励、煽动和诱使消费者扩大消费的社会情境应然而生。
2、消费主义的特征
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曾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可见,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只是把消费看作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要将其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消费主义试图为现代社会的大众生活提供终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或价值哲学,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与支配下,现代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使得不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所消费商品的档次和品牌加以标示。
丹尼尔·贝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 [2]。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了存在的理由。这种消费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它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的,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消费主义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就现代消费的特点来看,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它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愈来愈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消费主义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合理性的辩护,而是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普遍的伦理、风尚或习俗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具有隐秘性和“非暴力”性。
3、广告的消费宣言
广告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急先锋,广告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示其话语权。它的功利性是与生俱来的,广告作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手段,首先考察的就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来赚取利润。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在现代商业社会里,除非你能把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意、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
在当代社会,广告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可谓“一拍即合”,广告不只是希望展示消费的益处来赢取利润,更希望这种利润的获得具有长期有效性,那么,透过广告,我们看到的是一袭隐隐的消费主义的背影。一方面,广告通过鼓吹消费主义来达到自己销售商品的目的。广告信息地毯式轰炸,不断地向人们灌输:消费是平等的,消费能带给我们幸福。消费能让我们忘记现实的不平,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匮乏。俨然人们就应该为消费而生。现代广告在不遗余力地为消费主义“摇旗呐喊”、“奔走相告”。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成为了广告行为的意识形态工具,现代广告隐藏着的是消费主义的背后“黑手”。它通过图像和文字语言来构筑商品逻辑。利用消费者对于某种品质想象性的认识,将消费以理想化形式呈现,在“当代消费者的世界”的创造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在现代消费社会里,广告所告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信息,而是力图在意识形态上使消费者成为“沉默的羔羊”,与其说广告直接刺激了产品的销售,毋宁说广告建构了一种有利于消费主义,并刺激阶级流动的社会氛围。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广告言说
1、广告宣扬的物质狂欢
种种迹象表明,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人类的生活形态即将发生诸多变化,快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成为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题。曾经有人将纪元以来的第一千年称为人类认识自我的千年,迄今为止人类最有价值的思想在这个千年中已经成型并得到完善;随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耗去了人类的第二个千年,人类辛苦忙碌的结果,使得即将到来的新千年获得了快乐至上的可能性。当那个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但当我们正要为人们的生活改变暗自庆幸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却是现实生活种种艰辛、怨恨、不平、烦躁。
鲍德里亚在分析当今世界的典型事例中,指出了一系列消费体验中理想照此实现的通路,诸如当代人容易将虚拟的事物看成现实实在,将心造的幻想当成现实,将超验之思想看成必然的境况,将表面现象当成事情本身。尤其在其《完美的罪行》中通过对后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的分析,指明将罪行完美地遮掩使之具有合法性,从而达到消除对世界的激进幻想:“在我们不断积累、增加、竞相许愿的现代性中,我们已忘掉的是:逃避给人以力量,能力产生于不在场。虽然我们不能再对抗不在场的象征性控制,我们今天还是陷入了相反的幻觉之中,屏幕与影像激增的、幻想破灭的幻觉之中。”[3]
在这个虚拟的消费剧场里,广告扮演着能指的角色,成为了虚拟的实现形式。广告不断向人展示现实生活的物质匮乏和尴尬,在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窘迫和无奈。通过一场场描述优雅生活的镜头,一个个化解难堪的情节,一幕幕皆大欢喜的创意,广告传达给受众的是实现“梦境”的途径。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一个个广告就是快乐生活的小单元,商品是通向该单元的钥匙。快乐生活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问题的症结是你没有放下高贵的尊严。消费不是无耻,节俭不是美德。广告让人看到的是美好的生活前景,“跟我走吧,明天就出发,有一个地方就是快乐老家”。至于物品如何从理性上将美丽实现,这就不是广告诉求的重点。广告的重点在于做出一种预言,让人们产生一种美丽的憧憬。
2、商品的符号意义表征
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旨在满足人们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是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消费已经僭越了其作为人类生存手段的功能进而成为生存的目的并扮演了衡量人的价值、设计人生目标的尺度这样一个角色。鲍德里亚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身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
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4]
广告在消费社会里的一大“贡献”就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度张扬。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品牌或一种产品与一个名人或一种浪漫化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暗示使用该新产品就可以使消费者变成一个更美丽、更讨人喜欢、更精力充沛的人。当我们的日常消费品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广告带来的美好联想四处弥漫,人们的理智之门似乎关闭了,这时候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变得不再重要。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里,广告制作者不只是说明产品的实用价值,而且还通过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电视广告就是靠这些符号和图形把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现在的各种广告都在暗示消费者得到该产品你就能得到一张显示你“与众不同”、“成功”、“得到异性的青睐”等标签。诸如此类的广告语言实际上是在制造一种“虚假需要”,这种需要实际上远离了人们的本真需要。
3、广告表述的“合法化”
广告的目的是销售产品,这是其得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广告的目的性如此,以致广告的表现形式就成为了一种“工具性存在”,唯产品销售马首是瞻。通过形象的表演和展示或者文字的煽情和诉求,广告不仅实践着自己的商业使命,而且表达着自己的文化言说,编织起密密的话语之网。
广告的文化偷渡。广告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广告的方式也就决定了如何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现代广告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将产品的性质或功能进行文化包装,或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或假借传统的礼仪风俗,或利用人的道德情感,或阐述自己的独特理念。现代广告不再硬生生地将产品塞给消费者了,而是将广告促销的功利性尽量弱化,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消费本身,被视为一种主义,强调的是有态度的消费生活,以区别与传统的消费习惯。对于消费商品,传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他们心目中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更看重商品的精神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在其次,重视赋予商品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追求;重视商品的品牌和商品的档次品位;重视商品的个性化追求和社会性内涵。现代广告发展的历史轨迹正是适应着这种消费价值倾向向前推进的。
文化偷渡的路径。为了满足在消费主义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追求,现代广告总是力求为自己穿上文化的“金镂玉衣”。一方面从形式上看,广告主动地利用文化资源,从而构成直接的文化言说。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文化之于广告,本是独立一极,能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本亦无可厚非。但在广告的形象游戏中,文化却被掏空了灵魂,成为异己的存在。诉诸文化品位和文化风情的广告,或优雅,或青春,或古典,或现代,但无论怎样,文化/诗意只是商品促销的背景。更有甚者,广告视文化为奴婢,不择手段,肆意驱使。披着文化外衣的广告,却是以文化的名义,行商品销售之实。中国许多的传统艺术,像剪纸、刺绣、染艺等都成了广告的“唐装”。
广告“无意”地展示文化趣味,从而构成无形的文化导向。广告并非总是直接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相反,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有意无意地“创造”文化。广告在传递特定商品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其特有符号体系,表达文化趣味,建构社会意义。而其成功的法宝依然是形象,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去。形象编码的基本扭结始终是物质、消费、享乐、欲望,而在广告形象中,消费——审美、商品——文化、物质欲望——精神享受实现了隐秘的置换,受众不知不觉地成为消费意识形态的俘虏,广告不知不觉地成功实现了没有硝烟的“文化偷渡”。
三、广告受众在消费主义文化下的承受之重
1、恋物情结的泛滥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商品促销。因此,物质至上是广告话语的核心,也是它竭力维护和倡导的价值所在。为了抬高商品的价值、鼓动消费的欲望,广告千方百计将意义物化,赋予物质、消费、享乐以诱人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使“物”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和“人性的”光辉。诚如阿·赫胥黎所言:“广告的花样尽有不同,目的则并无二致,就是把足以代表出卖的货物的意念和公众早已公认为有趣的事物的其他意
念,例如两性之爱、色相之美、燕居之侈、势位之高等等联系起来……经由感情之路,打开物欲之门”[5]。欲望合法,享乐有理,消费有功,是一切广告的潜台词。
鲍德里亚如是说:“这个世界的气氛不再是神圣的。这不再是表象神圣的领域,而是绝对商品的领域,其实只是广告性的。在我们符号世界的中心,有一个广告恶神,一个恶作剧精灵。它合并了商品及其被摄制时候的滑稽动作”[6]。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的欲望指涉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广告的轰炸诱导,当代人不断膨胀着自己的欲望,纷纷抛弃了独立思考的原则而加入到听从广告消费的物质饕餮大军之中,更多地占有更多地消费更多地享受成为消费社会中虚假的人生指南,甚至消费活动本身也成为人获得自由的精神假象。日常性提供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混合情形:由舒适和被动性所证明出来的快慰,与有可能成为命运牺牲品的“犹豫的快乐”搅到了一起。
广告不是来为人解决困惑提供经验的,而是让人去希望,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这才是其效率模式。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社会真实平等如能力、责任、社会机遇、幸福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转变为地位、电视、汽车和音响的消费形式上的民主。
2、对公共事务的冷漠
意识形态作为权力关系在文化教育逻辑中的折射,外在地表现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主张,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意识形态的腐蚀和限制。广告传播,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影响目标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必然需要影响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如果品牌所体现出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与目标消费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默契,品牌所涵盖的商品必然更乐于被目标消费者使用,这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下,以及消费者普遍对有如汪洋大海般泛滥的硬性销售广告和极尽诱惑之能事的品牌广告抵制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和有效。
消费主义时刻煽动人们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同时由广告渠道来提供“阴谋”的建议,并暗示和许诺人们物质才是幸福和快乐的保障。它使消费成为一个合法的、崇高的和具有美感的情感宣泄和满足的领域和渠道。消费主义助长了消费者个人主义。消费者个人主义主张以个人为本体和基础的消费体制,反对以社会和国家作为消费的基本体制,主张大力削减社会公共消费。尽管消费者个人主义不等于“自私”,但它至少助长了自私,削弱了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对他人的关心。因此,在消费者个人主义与公共领域或社会整合之间产生了一个深刻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个人主义产生,使消费者越来越来关心自己的消费和私人利益,而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公共领域的维持又要求利他主义并压抑消费者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于是成为消费者个人主义之外的一种补充性的价值形态。消费者个人主义导致了冷漠主义,削弱了社会同情和关心。由于消费资源的不平等配置,消费者个人主义在关心一部分个人的消费利益和享乐的同时,牺牲了许多其他人的消费公民权。因此,消费者个人主义在鼓励个人的消费享乐的同时,引发了中、上层消费者阶层的妒忌和相互攀比和下层消费阶层的怨恨和不满。可以说,消费者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整合危机。
消费者个人主义使消费者的情感宣泄和满足越来越从人际关系转向人与物的关系。消费者个人主义与现代性中人际关系的弱化和人际情感的淡化呈现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际关系的弱化和人际情感的淡化,促使人们的情感投向物和消费品。就像现实社会中,许多人特别喜欢养宠物,其实很多时候宠物充当的是真心朋友和伙伴的替代,体现的是人们对友情的缺乏和渴望。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和人际沟通渠道的减少,迫使人们转向与物发生情感关系。另一方面对消费品的热情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的功利性和削弱了人际情感。购物的激情取代了交往的激情,消费的技能取代了沟通的技能。现代人对消费的热情恰恰是对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所引起的人际情感需求的市场反应,是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冷漠主义的某种体现。
3、个性的集体迷失
从观念层面上来看:消费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作用,是西方大众文化即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兴起与泛滥。英国学者汤林森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所以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和消费社会统一的,它的整个运作过程是彻底商品化的。大众文化通过发达的传播媒介和快速的信息
传递手段,使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追求共同趣味是大众文化的目标之一,在不断的重复之下,具有流行色调的趣味标准便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个体独立的判断能力则趋于衰退。
现代广告则以其超凡的威力迫使人类进入形象生存状态,从而疏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广告声名卓著的W·里斯早已指出:我们最基本的物理需要,经由广告传播,已经被交织在厚软而饱满形象意义的毯子中。事实也如此。广告以它放大“交换价值”的秉性带给人类一种“疑似环境”,人类不再直接认识自己所处的感性世界,却回头仰望着一个个的“副本”。就是这样,广告形象不断地制造着一种匮乏感,一种让人们因为视野扩大而痛感被排除在外并因此而产生的匮乏感,又不断推出消解匮乏的对象,使人们去按照广告形象的指示购物,以缓解匮乏的焦虑。
当广告如此围攻人类时,一种新的极权主义悄然形成,结果是神性被放逐,反思与体验被赶出了视线。卡通的、简化的、缩略的媒介时代从根本上占据要津,实现了它对人类的全面控制。M·霍克海姆典型地讥讽过这种现象,在《工具或理智的批判》中,他写道有一个男孩仰望星空并问道:爸爸,月亮现在为什么做广告啊。广告成了一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制服”(uniform)。海德格尔提到,由于现实就在于可计划的计算的千篇一律状态中,所以,就连人也必须进人单调一式的状态之中,才能应付现实事物。在今天,一个没有制服的人已经给人一种不再归属于此世的不现实的印象 [7]。生命的诗意、世界的丰硕丰盈,都在统一之中消失蒸发。所剩只有平乏无味的均匀状态。人类被技术的精神和气质完全占领了!只要稍加思考广告借用重复、联想手法所引动的流行文化、时尚文化,便晓得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里,广告充满欲望的作为是多么地开放。广告侵犯神圣的灵智,它借着友好的名义在它温情的狂欢中,伸出贪婪的利爪,不但挖掘我们的口袋,更僵化我们的灵魂。广告是信使吗?不,是事件;是言说吗!不,是生活。它是阴柔的一种魔法!
人们在商品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产生了新的焦虑,即精神的空虚和痛苦:人们成了商品的俘虏,他们被动地接受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这些广告制造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人们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现代广告调度和控制,缺乏理性地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商品;在虚假的满足中,人丧失了自己的天性,甚至丧失了痛苦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明痛苦不存在,而是说明被平均化、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被异化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觉。
4、被剥夺了享受真实的权利
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图形、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形象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人对实际的把握,视觉经验的真与伪也就直接决定了思维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视觉文化大规模袭来的时代,有关视觉文化真实性的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关注的焦点。伯格在其《看的方式》中写道:“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里,我们所有人会见到成百上千的日常生活的广告形象……在历史上任何其他形式的社会中,未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密集的视觉信息” [8]。
美国学者詹明信在论述“后现代中形象的转变”时提出“拼贴”的概念。拼贴在视觉文化领域里随处可见,成像和剪辑技术使任何图像的拼贴轻而易举。人物与背景的搭配与窜改只需几秒钟的轻松操作便可完成。这样的形象与客观真实相分离,它完全是被“制造”出来的,它剥夺了人们享受真实的权力。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要逊于原始人。原始人的视觉经验来源于切身的社会实践,因而他们对形象的理解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然而,在当下的视觉文化社会中,视觉形象不是来源于客观实际,而更多的是人为加工之后形成的。虽然这些形象的基本因素,如线条、色彩等都源于实际,但经过制作者千百次的加工,其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能力已经微乎其微。形象制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图像的拼贴场面的拼贴、情景的拼贴——整个视觉文化就是一幅拼贴的绘画,它无须考虑实际是怎样的,它追求的也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图像不必为实际负责。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这种分离。首先,视觉文化呈现出形象与实际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形象与实际印分离大致呈现出三种状态:第一,对客观实际局部的特写和整体的忽略造成受众把局部当作整体来接收,而对实际存在的整体无从知晓、难以把握,受众受到误导。第二,形象的素材虽源自实际,但形象与实际游离,形象不表示实际的存在,虚构成为衔接现实与画面的惟一链条。第三,形象与实际没有关联,形象完全脱离实际,从素材到意义全部依赖想像。凭借想像的力量任意地塑造人物,编造情
节。这样的形象不仅不因脱离实际而受到排斥,反而是越离谱越能勾起受众的好奇,越具有轰动效应,因而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大行其道。此外,形象本身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而在原始视觉时期,形象的能指和所指统一于实践,二者献相辅相成、表达意义,所以,即使年代久远,却依旧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形象的能指和所指出现了分离。
我们通过媒介所获得的视觉图像大多数已经不再是受众对生活的直接体验,而是一小部分图像制作者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象与社会景观进行主观加工、制作之后所得的成品。现代广告尤其如此,它们展示给受众的已经不是自然和社会的原生态,而形成了一种拟态环境。在广告等影视领衔的视觉文化中,听觉让位于视觉、语言让位于图像,人的思维活动是以一个又一个非连续或混乱的图像进行的,图像成为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就表现为对这些图像符号的接触和使用,而图像作为一种表面化的“无深度的文化”的存在形式,必将产生对多维的消解。
第三篇:新闻传播学术网站
(一)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
1.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cn
2.中华传媒网http://.cn/community
4.京华传媒网http://
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
7.传媒观察http://
9.中国报刊网http://
10.慧聪报刊资讯网http://
11.网络广告先锋http://
12.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http://.cn
13.视联网http://
14.中国媒体资讯网http://.cn
15.新闻出版教育网http://.cn
16.6969报纸营销策划http://
17.中国广电网http://
18.五洲传媒http://
19.中国网络传播研究http://
20.G999传媒频道http:///mediaman
21.传媒工厂http://
23.每日传媒视点http:///news
25.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http:///forum
26.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http://.cn/Cop/Shitzh27.中国广告网http://
(二)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
1.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http:///index/coverindex.htm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http://.cn/cn/rcxx/rcxx_0/2.htm
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sjc.pku.edu.cn
10.复旦大学新闻学院http://
11.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
12.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http://13.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http:///Admiss/film/index.htm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4.新闻记者
6.新闻前哨
13记者黄义仲
论文数字图书馆http:///
OCLC世界联合图书目录http:///gjgxxzw/index.htm
第四篇: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类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类
香港浸会大学,英文名称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为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是香港第二所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学校以英语授课,获政府授权颁发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学位获内地及国际认可。浸大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本科生及研究生近7,600名。共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约40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学生约有7,20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4,700多人,研究生约2,500人。持续教育学院则开办副学士、学士及硕士课程,同时亦提供证书/文凭及短期进修课程,每年学生达50,000人次。
最佳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人力资源管理、语言学
浸会大学被评为全球10大新闻学府,新闻专业亚洲第一,凤凰卫视员工大部分都毕业于该校。该校的传理学院是香港最具规模的传理学教研中心。三十多年来培育了逾三千位传播界精英,均在传播界身居要职,成就斐然。传理学院创立于1991年,前身为1968年成立的传理学系。传理学院硕士分为传理学文学硕士、国际新闻文学硕士、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制作)硕士、传媒管理社会科学硕士、哲学硕士(博士)五类,教授课程主要包括传理学,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制作),国际新闻,传媒管理,电视传媒管理等等。
传理学和国际新闻、传媒管理社会科学三个专业学制一般分为1年制的全日制学习和2年制的非全日制学习。核心课程主要是:传理学,传播研究方法,媒体与社会视角分析;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制作)硕士是全日制学习方案,学制三年制,需要完成19门课程和毕业设计。
至今学院已培育超过3,000名校友,大部分毕业生均从事传媒或相关的工作。传理学院毕业生去向大多为:媒体政策分析家,新闻媒体培训协调员,电影剧本作家,助理导演,制片人,平面设计师,艺术总监和创意总监,电脑动画、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设计师,报纸,杂志,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记者,新闻主播,广告文案作家,客户经理,公关人员,媒体策划,研究人员,政府和高校行政官员,教师,助理警务督察,立法会议员,福利机构管理员等等。
申请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不同的硕士专业要求不尽相同。
传理学文学硕士:
申请人应获得学士学位或同等资格。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托福成绩550(笔试)或213(机考)或79(网考);或是雅思6.5。所有申请者必须提交一个500字的概述,包括其研究
目标、学术兴趣和出版物或研究论文(如果有的话)。入围申请人可以选择性地要求面试。
国际新闻文学硕士:
申请人应:(1)获得学士学位或同等资格;或至少七年记者或其他相关专业经验,具备一个水平相当于学士学位的专业视野,并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和成就
(2)能够用英语熟练交流,具备一下一个或多个条件资格:香港高级英语会考成绩D及以上;最低托福成绩580(纸)或237(计算机)或92(互联网);雅思成绩6.5或以上;大学6级(560分或以上);其他新闻系判定的同等学力要求。
另外申请人应提交一个500字的自我声明的英文概述。包括其研究目标、学术兴趣和出版物或研究论文(如果有的话)。入围申请人进行面试。
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制作)硕士:
申请者应:
1、持有大学学位或同等学历毕业;
2、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兴趣爱好;
3、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如中国大陆、台湾等),要求托福成绩550(笔试)或213(机考)或79(网考);或是雅思6分。
传媒管理社会科学硕士:
申请者需具备认可大学或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非全日制学生需具备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全日制学生如果拥有专业工作经验则更好。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要求托福成绩550(笔试)或213(机考)或79(网考);或是雅思6.5分。所有申请者必须提交一个500字的文章概述他们的学术兴趣和目标。入围申请人会进行选择性地面试。申请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申请授课式研究生,只要一年时间完成,并较易录取;申请研究式研究生,要好几年读完,并难录取,因要申请经费。
第五篇:新闻传播类考研书目
北京大学推荐参考书目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 新华出版社2003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 华夏出版社2000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B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李特约翰(Littlejohn,S.W.)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上**出版社2002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美)洛厄里 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 张咏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李彬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黄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
《传播学概论??——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威尔伯-施拉姆 波特 新华出版社1984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周庆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传播学概论》 许静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传媒批判理论》 潘知常 林玮 新华出版社2002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 经典文库)》(英)纽博尔德 编 新华出版社2004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泰勒(Taylor,L.)(英)威利斯(Willis,A.)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 王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美)凯瑞 华夏出版社2005《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 [英]约翰?斯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英)麦奎尔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传播的观念》 陈卫星 人民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 杨伯溆 人民出版社2002 《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李永健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 新华出版社2004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多米尼克(美)维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美)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 2005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清华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与传播史
《新闻学概论》刘建明 中国传媒大学2007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等 华夏出版社2000 《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参考书目(09不设参考书)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 2003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新闻评论教程》秦珪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国际新闻界》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 2003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广告学教程(第二版)》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公共关系学(第三版)》熊源伟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公共关系案例》涂光晋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国际新闻界》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传媒经济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 2003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解析传媒变局》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传媒影响力》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传媒经济学》张辉锋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支庭荣等译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国际新闻界》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
中国传媒大学参考书目(09不设参考书)新闻学相关专业
《新闻理论》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 高等教育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媒介批评》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相关专业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美]罗杰斯 上**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 华夏出版社 《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相关专业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现代广告通论》丁俊杰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媒体与广告》钟以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告策划》黄升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告调查与数据库应用》黄京华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视艺术哲学》苗棣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钟艺兵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3卷》高鑫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影视艺术哲学》周月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艺术概论》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任选)(任选)《欧洲文学史》张凤铸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杨周翰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外美术史》(任选)(任选)《电影艺术概论》(任选)(任选)
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传播学
《编辑出版发行实战研究》(03方向参考)河北少儿出版社 李桂福主编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01、02方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徐耀魁主编
《现代出版经济管理学》(03方向参考)苏州大学出版社 张其友著 《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01、02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蔡雯 《著作权法概论》(03方向参考)辽宁教育出版社 沈仁干、钟颖科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郭庆光主编 《传播学史》 上**出版社2004年 罗杰斯著、殷晓蓉译
《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埃里克.麦克卢汉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约书亚.梅罗维茨
广播电视艺术学
《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同道 《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王次炤 《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2002年版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晔、赵民2006年版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2006年版
《数字媒体系列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 肖永亮主著(数字媒体方向)《游戏学院经典书丛》电子工业出版社 肖永亮主著(数字媒体方向)
河北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传播学 文史综合
《中国文学史》(1-4)(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袁行霈 《中国史简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修订版 安作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钱理群
新闻传播综合
《报纸编辑学通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01版 焦国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方汉奇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版 李良荣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郭庆光
华东地区高校书单一览
华东地区的新闻传播类重点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复旦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相关专业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 尹德刚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当代新闻编辑》 张子让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相关专业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 腾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有效的公共关系》(第8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
《理解传媒经济学》 [英]道尔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广告学相关专业
《营销管理》第十一版 [美]菲利浦?科特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当代广告学》 [美] 威廉?阿伦斯 华夏出版社2000
《广告管理》第五版 [美]巴茨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有效的公共关系》(第8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商务印书馆 2001
《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广播电视学专业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上海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1984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新闻学概论》郝雨 王艳玲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戴元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传播学通论》戴元光 金冠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吴信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编》第2版 刘海贵 尹德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编辑》许正林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评论学教程》丁法章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上海交通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传播学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大众传媒素养论》陈先元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尹德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1世纪专业新闻实务》 丛书?财经新闻.李本乾 等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文化经济学》上**艺出版社2003版,胡惠林; 《文化政策学》上**艺出版社2003版,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胡惠林
广播电视艺术学
《影视艺术鉴赏》吴贻弓、李亦中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电影艺术》 《当代电影》 《现代传播》 闻学相关专业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 新华出版社2002 《传播学基础理论》段京肃 新华出版社2003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语文》王步高 丁帆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相关专业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 新华出版社2002 《传播学基础理论》段京肃 新华出版社2003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 《现代广告学》何修猛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浙江大学推荐参考书(09年不设参考书)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传播学》(修订本)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邵志择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学教程》吴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消息写作学》沈爱国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新闻摄影学》徐忠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学》朱菁,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 《传播学》(修订本)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邵志择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广告学》胡晓云、张健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媒介管理学》邵培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邵培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中华南地区高校书单一览
华中华南地区的新闻传播类重点院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
华中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 刘洁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 申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 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 余明阳 陈先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 刘洁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 申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 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 余明阳 陈先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告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 刘洁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 申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 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 余明阳 陈先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 刘洁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 申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 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 余明阳 陈先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武汉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 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律基础》周叶中 武汉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语文》徐绍建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李彬 新华出版社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石义彬 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律基础》周叶中 武汉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语文》徐绍建 武汉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专业
《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播电视学导论》 欧阳宏生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李苓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应用广告学》 吴建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新闻摄影学》 吴建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专业 1.新闻业务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林如鹏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当代新闻编辑学》,邝云妙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黄匡宇,张联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新闻史论
《新闻传播学》(第二版),蔡铭泽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刘家林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传播学专业 1.传播业务
《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黄匡宇,张联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网络新闻传播学》,董天策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广告方案写作原理与技巧》(第二版),杨先顺,陈韵博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董天策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传播史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刘家林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厦门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广告心理学》黄合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传播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广告心理学》黄合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地区高校书单一览
西北和东北地区新闻传播类重点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
兰州大学参考书目(09年不设参考书)传播学、新闻学专业
参考书目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2003年8月增补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公共关系学》(第三版)熊源伟 安徽人民出版社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杂志
《国际新闻界》 《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
网站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吉林大学参考书目
新闻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严德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陈仁风、蔡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秦珪、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传播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广告学》何修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广播电视艺术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中国电视文艺学》张凤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
1.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2.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 3.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7.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 9.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9.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 20.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 24.[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 2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 2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 27.[美]威尔伯?施拉姆 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 2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2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1 30.[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1.[美]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32.[美]巴顿?卡特 等,《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3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又译《媒介通论》),商务印书馆,2000 35.[美]埃默里 父子,展江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 36.[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7.[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9.[美]希伦?A?洛厄里 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美]巴格迪坎,林珊等译,《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3 41.Bruce D.Itule, Douglas A.Anderson:《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Ken Metzler,《创造性的采访》(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3.Brian S.Brooks,《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Kelly Leiter,Julian Harriss,Stanly Johnson,《全能记者必备》(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5.William C.Gaines,《调查性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Dorothy A.Bowles,Diane L.Borden,《创造性的编辑》(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7.Carole Rich,《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4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1999 5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 5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9 5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54.[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三联书店,北大出版社 55.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5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变迁与对峙》,东方出版社,1994 57.廖为建,《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58.黄禧祯,《现代公共关系学》,广东高教出版社 59.胡屹,《策划学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60.[美]里斯?特劳特,《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1.[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 等,《公共关系的战略与战术》,解放出版社 62.夏年喜,《世界上最迷人的公关大师》,工商出版社 63.[美]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 64.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三环出版社 65.[日]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哲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66.鲍文杰,《世界上最卓越的广告大师》,工商出版社 67.[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社 68.郭肖华,《广告创意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69.吴灿,《策划与广告技巧及误区》,四川人民出版社 70.文浩,《新编现代广告策划实务》,蓝天出版社 71.卢泰宏 等,《广告创意100》,广州出版社 72.雪琴,《广告经典100》,广州出版社
73.[台]颜伯勤,《成功广告80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7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75.但宝元,《大学修辞》,安徽教育出版社 76.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三联出版社 77.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78.《中国文学史》 79.《唐诗三百首》 80.《古文观止》 81.《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82.《莎士比亚作品选》
83.[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海南出版社,2004 84.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 85.王璞,《企业文化与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 86.[德]希格弗里德,《创造力的训练》,贵州人民出版社
87.张梅,《心理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88.[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新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9.苏?吉尔马尼克,《广告媒体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90.[法]洛特非?马赫兹,师淑云等译,《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 91.奥美公司,《奥美的观点》,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92.[美]肯罗曼?珍曼丝,《贩卖创意——如何做广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93.[法]让?马贺?杜瑞,《颠覆广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4.[美]路克?苏立文,《文案发烧》,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95.叶茂中,《广告人手记》,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96.[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97.[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98.卡迈利保尔,《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9.[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七版),华夏出版社,1999 100.[美]所罗门杜卡(Solomon Dutka),《广告目标与效果测定》,内蒙古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