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下期中文言马核活陋复习
马说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虽有名马(即使)2.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3.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5.其真无马邪(难道)6.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7.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8.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同“才”才能)....
二、翻译句子(10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到是否正确?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1)这个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2)假如我是千里马,我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随时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备,不放弃任何可能发展自我的机遇。
陋室铭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
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4分)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活板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盖蒙)2.瞬息可就(完成)...
3.第二板已具(准备好)4.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5.则以纸帖之(用)(动,用标签标注)6.旋刻之(立刻)..
7.讫再火令药熔(终了,完毕)8.持就火炀之(靠近)(烤)...
二、翻译句子(10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印板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3.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三、按原文填空(8分)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四、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2.文章介绍制版过程,是按设板、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更互用之___________(2)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并说说其作用。(5分)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打比方)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字模的薄。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打比方)作用: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 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作比较)作用: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点:不变形和不与药。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举例子、列数字)作用: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5.这段文字中哪些短语突出了“活版”的“活”字,请摘写出来,再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版”的什么特征。(5分)
__“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奇字做法是活的,“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版是活的。___
核舟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依据)(象形:模拟)2.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3.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5.其人视端容寂(正)6.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7.中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像)(清清楚楚)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长而窄)10.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1为宫室(为:做,这里指雕刻)1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1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翻译句子(20分)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其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1、请把原文填写在第二段中的画线处(4分)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峨冠而多髯
3、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内容理解(20分)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东坡位于中间的位置,而 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
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
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也是整个小舟雕刻最精细的部分,而且窗上 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突出表现雕刻着技艺的高超,也可以 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找出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的句子,这些句子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
这样写?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
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个悠闲一个专注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 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是为使船 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 壁”的“泛”。
7.结尾的“嘻,技亦灵怪矣哉!”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与开头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相照应,高度赞扬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结束全文。
第二篇:八下《马说》复习
八下《马说》韩愈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三篇: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和在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包括()
①黄继光②王进喜③邱少云④雷锋。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A.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C.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新中国成立是二战后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开创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结束了百年耻辱,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7.下列不是为巩固新中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稳定物价
8.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 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方针是()A.《临时宪法》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页,共6页 11.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为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12.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结束 D.三大改造完成
1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5.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6.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D.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17.邓小平:“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下列语句中文革提供的教训错误的是()A.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B.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
18.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成立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D.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20.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第2页,共6页 21.下列内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平等互利 B.互不干涉内政 D.共同繁荣
2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3.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周恩来总理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大
24.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25.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6.如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B.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7.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新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出声音开始于()A.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8.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29.2017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习近平强调,两国正常化45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得到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实际利益。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始于()A.第26届联大的召开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联合公报》的签署 D.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0.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抗美援朝胜利 ⑤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②①④③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①②④⑤③
第3页,共6页 31.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3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 “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WTO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事后尼克松写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B.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D.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34.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求同存异”的方针
3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攻”“和为贵”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体现是()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6.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 C.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37.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范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卓越风采,他从事的诸多外交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下列属于周恩来外交成就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③签署《中美建交公报》④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38.图片形象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瞬间,留下历史事件的痕迹。下列四幅图片定格于20世纪70年代的有()
D.①③④
39.如图是第二十六届联大的新闻照片,出现这一情景的国际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第4页,共6页 40.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建交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41、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请你一次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和⑤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2)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哪一不合理制度?消灭哪一个剥削阶级?
(3)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请你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
4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材料三中的“新乐园”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什么失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主
第5页,共6页 要原因是什么?
【感悟历史】
(5)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三、读图说史题
43、图片是形象的史料。观察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部分珍贵史料,回答问题:
图一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图二亚非会议会场
图三中国代表团在 26届联大上 图四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1)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
(2)图二中,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外交方针推动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4)图四中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相握、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的美国总统是谁?随后,中美双方在什么地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因有哪些?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图片中“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
(3)作者魏巍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请写出这支军队中两位家喻户晓的“最可爱的人”。
第6页,共6页
第四篇:苏教版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八年级下册期中历史复习资料一、一句话记忆:.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这次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统一),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3.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4.在朝鲜战场上,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是(黄继光);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的英雄是(邱少云)。
5.(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6.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7.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维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从此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
9.(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10.(1953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1.在第一个一五计划期间,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1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5.(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也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用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7.八大提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8.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规律)。这使得(“左”)的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19.“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指的是(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是(毛泽东)。
20.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开除出党,迫害致死)。
21.1967年2月发生的(“二月逆流”)是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抗争。
22.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扭转了经济下滑,使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主要原因是(周恩来邓小平一起整顿恢复个方面的工作)。
23.(“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5.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道唯一标准。
26.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7.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8.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
3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地方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3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心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顺序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5.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36.1980年我国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7.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38.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9.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0.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1992年中共十四大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在党章中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列举题:
1.列举我国在十年探索中,正确的和错误的指导思想。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列举“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列举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四项经济建设成就和一五计划完成的重大意义。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列举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期间涌现出的三位先进人物及其事迹。
王进喜-----石油工人“铁人”
邓稼先-----科学家“两弹元勋”
焦裕禄-----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
雷锋--------“解放军好战士”为人民做好事。
5.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映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三部法律。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列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问答题:
1.新中国的成立有何重大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
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说一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志愿军的英勇战斗;后方人民群众的支援;中朝人民的互相配合。
3.土地改革运动有何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历史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5.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左”的错误指的是什么现象?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这种历史现象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
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从中汲取的教训:主观愿望要和实际相结合,进行经济建设要考虑国情,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等。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内容---思想路线: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城市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
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在城市,1985年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8.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十二大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点;四是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说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9.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四、识图题:
1.P17页“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P41页“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五、太原历史部分:
1.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曾获联合国治理改善环境“全球五百佳”称号,还被称作是“环保英雄”、“当代愚公”的是(李双良)。
2.20世纪50年代,太原的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四大产业已经在全国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企业有太原钢铁有限公司、西山煤电集团、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原矿山机器厂等。
3.太原坚持走“市场为本、生态为要、科教为先、城乡一体”道路的农业,实现了由“平面式”调整向“立体式”调整的转变。
4.(汾河公园)2001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第五篇:八下语文期中复习——古文比较阅读
八下语文期中复习——古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一.阅读下列两则《梦溪笔谈》里的材料,完成6-9题。(12分)【甲】《活板》 【乙】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①中独茧缕,.以芥子②许③腊④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①纩:kuàng,丝绵絮。②芥子:芥末粒。③许:大小。④腊:同“蜡”。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用讫再火令药熔()...7.依据上下文,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1)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文划线句“又为活板”中的两个加点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文体特点及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9.(甲)(乙)两文都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明的效果,请结合相关内容作具体说明。(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甲】《活板》 【乙】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菜籽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本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jiù)居(客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选自《天工开物·丹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词。⑴ 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⑵ 持就火炀之()..⑶再火令药熔()⑷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2.甲乙两文中都有不少含“以”的句子,例如“不以木为之者”,请在乙文中找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含“以”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⑵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三.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节选,完成17~21题。(共12分)甲:《核舟记》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
(1)峨冠:(2)不属:(3)比:(4)共适:(5)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2分)
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2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甲】《核舟记》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5分)
甲:《核舟记》
乙: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6、找出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A、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罔不因势象形
虎因喜 ..C、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D、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三峡》 ..
7、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石青糁之 C左手倚一衡木 D诎右臂支船 8.翻译乙文中加横线的两句话。(2分)
9、有人认为将核舟记第二段中的“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改成“闭之,则左右刻着苏轼的诗句,十六个字,石青糁之”更为简洁,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4分)
10、甲文中第④段对两个舟子进行了什么描写?结合文章“舟尾横卧一楫”这一细节说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3分)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甲】《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1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诎右臂支船()②尝贻余核舟一()③凿木人长寸许()④予不能悉记()1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17.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为之者(《活板》)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绝(《三峡》)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D.持就火炀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
18.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一词来概括。
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2分)。
19.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4分)
七、【甲】《口技》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4 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2.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14.(2分)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八下语文期中复习——古文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
一.译文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二. 1. ⑴蒙,盖 ⑵靠近⑶用火烤 ⑷制造 2.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答后半句亦可)3.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⑵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大凡制造贵重的墨,(在)本朝首推徽州(今安徽歙县)人。
4.答题要点:可联系《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于园》、《核舟记》、《口技》等课文,从农业技术、建筑、雕刻、表演技能等角度来结合现实的人或事 三
1、(1)戴着高高的帽子(2)不相类似(3)靠近(4)共享(5)只有(2分,写对2个得1分)
2、(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2分,意思对即可)
3、A(2分。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4、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2分。言之成理即可)
5、(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2分。言之成理即可)四.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 类似,像② 弯曲③ 善于,擅长④ 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
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五
6、A
7、B
8、这时火熄灭了,看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
9、不好,原文引用了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句子,照应前文(1分),暗示核舟主题(1分),为核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暗写了核舟周围的优美环境;)(1分)从原文可以很清楚看清这些到底是什么字,更能表现雕刻者技艺之高超(1分)。
10、神态、动作描写。(2分)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1分)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差不多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六、答案:
15.①“诎”同“屈”弯曲;②赠送;③表示约数,左右,上下;④全,都。(每小题l分)16.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掩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②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大意正确即可。①小题每个分句l分,②小题“虽黠者”l分,“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1分。共4分)17.C.(2分)
18.奇巧;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行走的木头人。(第二空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19.示例: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三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鸡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大意对即可。两人作品的特点各l分,结合具体内容各1分,共4分)翻译 陨石
北宋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不一会而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又一震响后,星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院子里,远处近处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都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看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看,星星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渐渐暗下来,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掘开那个洞穴,有三 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很热,它大小像拳头一样,一头略微尖些,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似的。
常州的太守郑伸得到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到现在还用匣子里藏着,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给人们看.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记载得很详细.七 8.(2分)A.觉:睡醒。B.走:逃跑。C.叩:问。D.鼓:弹奏。9.(2分)D 10.(1)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2)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3)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1.(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12.(2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文章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一、乔山人很意外,没想到自己如此高明的琴艺,在老太婆的耳中,不过跟弹棉花的声音没什么区别,不禁感到知音难觅,世上能够欣赏自己的艺术的人真是不容易碰到.二、乔山人这才认识到自己的艺术水准之差,怪不得以前没有碰到过激赏赞叹自己演奏的人,而只有这个老太婆听了之后产生强烈共鸣.13.(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14.(2分)简单 高超
翻译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